肝外胆管癌易误诊漏诊12例报告

肝外胆管癌易误诊漏诊12例报告

一、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肝外胆管癌1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颖,唐加,何清云,吴会超[1](2021)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是发生在胆管系统的一类特殊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往往于术中发现胆管内充盈大量黏液时考虑本病而被迫临时改变手术方案。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综述了近年来IPMN-B的病因与分型、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IPMN-B的诊疗水平。

王晓宇,尚华,耿左军,冯平勇,戚诚,雷建明,尚娟[2](2020)在《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EHCC)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探讨其误诊及漏诊的原因。方法对77例术前行MSCT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病理证实为EHCC的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病变的形态、发生部位、长度、胆道梗阻程度。结果 77例患者中,5例在MSCT检查前进行了胆道外科操作,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排除。余72例患者中,22例未能诊断EHCC,误、漏诊率为30.6%。浸润型EHCC和肿块型EHCC的误、漏诊率分别为56.3%、10.3%。肝门部EHCC、胆总管EHCC总的误、漏诊率分别为23.3%、35.7%;肿块型EHCC组中,发生于肝门部和胆总管的EHCC误、漏诊率分别为13.6%、5.9%;浸润型EHCC组中,发生于肝门部和胆总管的EHCC误、漏诊率分别为50.0%、58.3%。肿块型EHCC组中,<1.5 cm、1.5~2.0 cm、>2.0 cm的肿瘤误、漏诊率分别为16.7%、6.7%、11.1%;浸润型EHCC组中,<1.5 cm、1.5~2.0 cm、>2.0 cm的肿瘤误、漏诊率分别为66.7%、40.0%、60.0%。42例胆总管EHCC中,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分别为27.2%、62.5%、50.0%、20.0%。72例EHCC病例均伴有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Ⅰ级胆管分支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分别为33.3%、47.1%、25.0%;Ⅱ级胆管分支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分别为57.1%、39.3%、15.6%。结论 EHCC的误、漏诊与肿瘤的形态、Ⅱ级胆管分支的扩张程度有关,浸润型EHCC误、漏诊率高于肿块型EHCC,Ⅱ级胆管分支扩张越明显,误、漏诊率越低。EHCC的误、漏诊与肿瘤的长度、发生部位关系不大。MSCT检查前的胆道引流术等胆道外科操作明显影响EHCC的诊断准确率。

谭雅文[3](2020)在《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在同一肝脏内同时存在,被称为双原发肝癌(DPHC),迄今鲜有报道。分析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对改进手术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供12例双原发肝癌病例的详细临床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诊疗现状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2009-2018年收治的12例双原发肝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比较双原发肝癌与单纯HCC和单纯ICC的临床特点,在同期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中,按照与双原发肝癌组5:1的比例随机抽取单纯HCC病例和单纯ICC病例各60例,作为单纯HCC组和单纯ICC组。对获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数据应用SPSS 17.0和Excel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连续变量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离散变量进行比较。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生存过程,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OS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双原发肝癌患者平均年龄为61.1(±6.1)岁,均为男性,发病率在原发性肝癌中为0.26%。双原发肝癌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83.3%)与单纯HCC组(83.3%)相当,高于单纯ICC组(38.3%)。淋巴结转移(16.7%)与单纯ICC组(23.3%)相近,高于单纯HCC组(1.7%)。术前诊断以HCC相关(83.3%)为主。AFP和CA19-9二者同时升高者为25.0%,显着高于单纯HCC组(5.0%)和单纯ICC组(8.3%)。12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术前辅助性TACE对HCC肿瘤破坏效果明显,对ICC效果有限。中位DFS为6.0(±2.6)月,中位OS为15.0(±1.7)月。与DFS相关的因素包括ICC大小、CA19-9水平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其中ICC大小和CA19-9水平为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为保护性因素。与OS相关的因素包括HCC大小、ICC大小和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其中HCC大小和ICC大小为危险因素,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双原发肝癌发病率低,在原发性肝癌中为0.26%,以男性多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双原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发的肝脏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和CA19-9同时升高,提示双原发肝癌。治疗原则: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关于术前TACE:对HCC肿瘤体积较大,考虑肝切除手术困难或预后较差的DPHC,可考虑术前行TACE治疗以争取手术机会;对ICC肿瘤体积较大的DPHC病例,仍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预后:与DFS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ICC大小、CA19-9水平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与OS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HCC大小、ICC大小和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

王晓宇[4](2019)在《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EHCC)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其误诊及漏诊的原因。方法:本实验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资料齐全的、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77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发生部位、长度范围、强化程度、胆道梗阻程度。结果:77例患者中,5例在MSCT检查前进行了胆道引流等外科操作,影响对病变的观察,并且全部误漏诊,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排除这5例。余72例患者中,22例未能诊断EHCC,误漏诊率为30.6%(22/72)。浸润型和肿块型EHCC的误漏诊率(56.3%、1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门部EHCC、胆总管EHCC总的误漏诊率(23.3%、35.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块型EHCC组中,发生于肝门部和胆总管的EHCC误漏诊率(13.6%、5.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型EHCC组中,发生于肝门部和胆总管的EHCC误漏诊率(50.0%、58.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块型EHCC组中,<1.5cm、1.5-2.0cm、>2.0cm的肿瘤误漏诊率(16.7%、6.7%、11.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型EHCC组中,<1.5cm、1.5-2.0cm、>2.0cm的肿瘤误漏诊率(66.7%、40.0%、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期病变呈中度、明显强化患者的误漏诊率(36.7%、26.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期病变呈轻度、中度、明显强化患者的误漏诊率(33.3%、24.1%、3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胆总管EHCC中,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27.2%、62.5%、50.0%、20.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EHCC病例均伴有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Ⅰ级胆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33.3%、47.1%、2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级胆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57.1%、39.3%、15.6%)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HCC的误漏诊与肿瘤的形态、Ⅱ级胆管的扩张程度有关,浸润型EHCC误漏诊率高于肿块型EHCC,Ⅱ级胆管扩张越明显,误漏诊率越低。EHCC的误漏诊与肿瘤的长度范围、发生部位、强化程度关系不大。MSCT检查前的胆道引流术等胆道外科操作明显影响EHCC的诊断率。MSCT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有助于提高EHCC的检出率。第二部分利用ROC曲线确定Ⅱ级胆管扩张、血清CA19-9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价值目的:应用ROC曲线探讨Ⅱ级胆管直径、血清CA19-9水平对EHCC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72例患者(定义为EHCC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ERCP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肝外胆管良性胆道梗阻的36例患者(定义为良性病变组),所有患者术前或ERCP前均行MSCT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并测定血清CA19-9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Ⅱ级胆管直径、血清CA19-9水平及二者联合应用时诊断EHCC的诊断效能,并确定Ⅱ级胆管直径、血清CA19-9诊断EHCC的临界点。结果:EHCC组、良性病变组Ⅱ级胆管直径中位数分别为8.0(7.0-10.0)mm、5.0(4.0-7.0)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CC组、良性病变组血清CA19-9中位数分别为119.15(47.58-213.98)U/ml、29.59(18.20-128.15)U/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级胆管直径诊断E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临界值为6.5mm,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72.2%。血清CA19-9水平诊断E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临界值为39.73U/ml,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63.9%。两者联合应用诊断E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诊断EHCC的敏感度为84.7%,特异度为72.2%。结论:Ⅱ级胆管直径和血清CA19-9水平对于EHC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二者联合应用时有助于提高MSCT对EHCC的准确性。

何栋梁[5](2015)在《评价彩超对肝外胆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疾病的超声诊断价值及漏诊和误诊原因。方法:选取确诊的399例肝外胆管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对经超声诊断的结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9例肝外胆管疾病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2%(372/399),其中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符合率为94.5%,肝外胆管癌诊断符合率为89.3%,胆道蛔虫诊断符合率为86.0%,胆总管囊状扩张诊断符合率为100%,漏诊、误诊27例(占6.76%)。结论:超声检查对肝外胆管疾病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仍需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诊断。

王春栩[6](2014)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及肝胆管结石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提高诊治水平。2、观察ALP、GGT/ALP、血清糖类相关抗原(CA199、CA242)在肝胆管结石及结石并胆管癌的诊断意义。3、比较B超、CT、MRCP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26例(肝内胆管癌12例、肝外胆管癌14例)及单纯肝胆管结石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上述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血液学检查、影像学资料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合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诊断的因素。结果:1、并发率占4.51%(26/577);术前诊断率为50%(13/26);腹痛发生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显着高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癌组(P<0.05);黄疸发生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显着低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癌组(P<0.05);影像学检查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检出率显着低于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癌检出率(P<0.05)。2、腹痛、高热发生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组显着低于肝胆管结石组(P<0.05);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在影像学发现异常占位的检出率显着高于肝胆管结石在影像学发现异常占位的误诊率(P<0.05);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肝胆管结石组男性发病低于女性(P<0.05)。3、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组中ALP大于168U/L比例(17/26)显着高于肝胆管结石组(8/31)(P<0.05);4、CA199、CA242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组比例(13/18、5/6)高于肝胆管结石组(9/19、8/18),但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CA199在轻度不典型增生组中阳性率(4/15)显着低于中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5/7)(P<0.05);5、CT增强及MRCP两者对合并肝内、肝外胆管癌诊断阳性率比较,均相对较高,但二者P>0.05,差异不显着。结论:1、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中以腹痛不适为多发症状;腹痛、高热在肝胆管结石患者比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更常见。2、碱性磷酸酶(AL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与肝胆管结石鉴别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3、胆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可能是导致肝胆管结石患者CA199、CA242升高的原因和肝内胆管癌发生的病理基础;4、CT增强及MRCP两者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肝外胆管癌诊断阳性率无差别。

李绍东,徐凯,张秀莉,杨春,陈高红,李江山[7](2011)在《高场MRI动态增强联合MRCP在肝外癌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联合MRCP在肝外癌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MRCP检查及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包括胆管癌15例、壶腹癌5例、胰头癌7例、壶腹周围十二指肠癌1例、胆囊癌2例,其中1例胰头癌漏诊,2例胆管癌和1例壶腹癌误诊为炎症,病灶定性诊断准确率和组织起源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7%、93.3%。结论:高场MRI动态增强和MRCP技术的联合应用能为肝外癌性胆道梗阻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平常[8](2011)在《肝外胆管癌术前误漏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术前误漏诊的原因。方法我院1986年9月~2008年6月共诊治肝外胆管癌72例,术前误漏诊12例,本文对术前误漏诊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术前误诊为胆总管结石,其中2例因无CT等设备,仅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而误诊;6例虽行B超、CT检查,但未发现肿块而误诊;2例胆总管下端癌CT示有肿块迹象,影像学医师未阅出、未报告而误诊。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而漏诊后者,术后经T管造影、CT检查确诊。结论肝外胆管癌临床表现与胆总管结石极易混淆,需借助B超、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影像学医师要进一步提高操作和诊断水平,以避免或减少误诊。

韩鄂辉,胡智安[9](2009)在《胆管癌超声诊断误漏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胆管癌超声诊断的因素,明确误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初超声误漏诊后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胆管癌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超声检查漏诊28例,误诊8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受气体及解剖因素的影响、胆管声像图表现复杂、胆管癌侵犯周围组织不易与邻近脏器肿瘤的来源相鉴别及早期弥漫性浸润改变与慢性胆囊炎导致的管壁水肿声像图难以鉴别,是本组误漏诊的主要原因。结论:虽然影响胆管癌超声诊断的因素较多,但及时、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仔细对相关误诊因素进行分析,则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误漏诊,提高胆管癌诊断的诊断率。

付广,王国斌,冯贤松,朱林,周明忠,蒙谦[10](2005)在《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及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确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的病例,分别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在这些病例中运用的情况及对恶性阻黄的病因判断、定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结果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的运用率分别为100.0%、94.6%、83.0%、33.9%及40.2%,对病因判断的正确率为86.6%、91.5%、93.5%、97.3%、77.8%,对恶性阻黄的定位正确率为92.8%、89.7%、97.8%、94.7%。MRCP、ERCP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最有价值,肿瘤标记物+B超检查及B超+CT+MRCP检查正确率大于单用一种方法。结论B超和CT可作为疑诊为恶性阻黄的初选方法,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阻黄判断的正确率,MRCP和ERCP对恶性阻黄的定位及病因评估价值最高。对恶性阻黄的术前评估应配合各项检查,循证决策。

二、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肝外胆管癌1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肝外胆管癌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IPMN-B的病因和分型
    1.1 IPMN-B的病因
    1.2 IPMN-B的分型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 影像学检查
    4.1 超声检查
    4.2 CT、MRI及MRCP
    4.3 ERCP检查
    4.4 PTCS、POCS及术中胆道镜
    4.5 IDUS检查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5.1 诊断
    5.2 鉴别诊断
6 治疗及预后
    6.1 治疗
    6.2 预后
7 总结

(2)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及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变形态
    2.2 病变发生部位
    2.3 病变长度范围
    2.4 胆道梗阻程度
3 讨论
    3.1 MSCT EHCC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3.2 EHCC误诊漏诊的对策
    3.3 研究的局限性

(3)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利用ROC曲线确定Ⅱ级胆管扩张、血清CA19-9 诊断EHCC的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SCT及 MRI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评价彩超对肝外胆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检查方法
    1.4 检测指标及判断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结石
    2.2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
    2.3 超声诊断胆道蛔虫
    2.4 超声诊断胆总管囊状扩张
3 讨论
    3.1 胆管结石
    3.2 胆管癌
    3.3 胆道蛔虫
    3.4 胆总管囊状扩张
    3.5 临床表现与声像图结合诊断

(6)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肝胆管结石的概述
    2.2 胆管癌的概述
    2.3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概述
    2.4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漏诊分析
    2.5 结语
第3章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3.1 方法
    3.2 临床资料
    3.3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4.2 ALP、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在各组中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临床特征分析
    5.2 ALP、CA199、CA242分析
    5.3 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高场MRI动态增强联合MRCP在肝外癌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一般材料
    2.检查方法
    3.图像评价
结果
讨论

(10)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伴随症状及体征:
    3.检查方法:
    4.术前诊断:
    5.手术方式:
    6.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记物的运用:
    2.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判断:
    3.影像学检查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分析:
    4.不同影像学及肿瘤标记物相结合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判断:
讨 论

四、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肝外胆管癌1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研究现状[J]. 徐颖,唐加,何清云,吴会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12)
  • [2]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 王晓宇,尚华,耿左军,冯平勇,戚诚,雷建明,尚娟.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03)
  • [3]同时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分析[D]. 谭雅文. 山东大学, 2020(02)
  • [4]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D]. 王晓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评价彩超对肝外胆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J]. 何栋梁. 中国医学装备, 2015(07)
  • [6]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D]. 王春栩. 吉林大学, 2014(10)
  • [7]高场MRI动态增强联合MRCP在肝外癌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J]. 李绍东,徐凯,张秀莉,杨春,陈高红,李江山.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05)
  • [8]肝外胆管癌术前误漏诊原因分析[J]. 陈平常. 临床误诊误治, 2011(04)
  • [9]胆管癌超声诊断误漏诊分析[J]. 韩鄂辉,胡智安. 临床误诊误治, 2009(08)
  • [10]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及诊断价值[J]. 付广,王国斌,冯贤松,朱林,周明忠,蒙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09)

标签:;  ;  ;  ;  ;  

肝外胆管癌易误诊漏诊1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