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求”胜到“不离”境——论中国古代诗歌重要批评的嬗变

从“直求”胜到“不离”境——论中国古代诗歌重要批评的嬗变

一、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匡代军[1](2018)在《船山情感论诗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山情感论诗学兼具审美性与伦理性。从文化诗学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船山诗学并非狭义的诗歌之学。它深植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又在晚明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伦理与审美的激烈冲突中,建构起其诗学功能与文化价值观念。船山情感论诗学产生的历史缘由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一样复杂。论文考察了晚明士风、晚明思潮与船山诗学情感论的相关性,由此考索出船山情感论诗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成因。接下来,论文从本原论、情景论、四情论等方面阐释了船山情感论的诗学内涵。本文对船山情感论诗学的发微,从材料到解读思路,力避纯诗学的层面,而注重寻绎其哲学美学的内涵。船山诗学的哲学考察,首先由儒学情感论的内涵、情感生发与情感的善恶问题,还原其诗学的儒学基础,并以视域融合的方式,对庄子和相宗情感论进行了分析,于此推演了船山情感论的审美之维。对船山情感论审美之维的考察发现,它在中国意境美学史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意象理论受佛道“虚无”境界与“玄妙”工夫的影响,呈现出空灵与自由的艺术精神,有淡化儒学伦理之善的内核的可能;意境诗学与西方话语体系融合后,有可能更接近佛道的自由“境界”论,诗学向“真”向“善”的内核可能被遮蔽。本文出于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双重担忧,沿着船山“入其垒”“袭其辎”的思路,从宇宙论、人生论、工夫与境界的维度考察了佛道“虚妙”说的历史,佛道在思想本体上是“虚无”,在工夫与境界上追求超越与自由的观照和妙悟。船山哲学以“虚者实之”和“两端一致”的运思方法,解构并超越了佛道的本体论、人生观与工夫论,建构了立足“实有”的超越诗学,此诗学属广义诗学,人道与天道合为一体,“广心”与“裕情”,展现出事功与审美融合、伦理与诗学共鸣的文化诗学的特色,这正是体现了以“诚”为理想的伦理诗学的美学意蕴。船山情感论诗学根底在易学,天地万物与作为“天地之心”的人均是气散聚的不同形态。从情感的“感”上说,没有“感”或“感”的断裂,生命将无从凝成或逐渐消减、散灭。船山由此提出“物情非妄,皆以生徵,徵于人者,情为尤显”“极情为量”的诗学命题。这源于船山以气的散聚存在论对释道“有无”的超越,回归于人的真实存在。船山情感论诗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与佛道不同的路向。佛道重虚静、重妙悟;船山在以“广心”达成儒家伦理目标之后,讲究情感的充余与安顿,以情感的充余与安顿获得对伦理目标的保持与超越,这是对孔子“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船山诗学的情感内涵广泛,不仅指感情、情绪,还泛指一切心理活动。他对“心目为政”的重视,引出诗歌创造与接受的意向性问题。本文探索了船山“意”“志”“思”的意向选择性,从“意”到“志”,“思”是其关键。诗之所以能“兴”在于“思”之无穷;“无邪”是儒家诗学意向性的伦理目标。船山崇实反虚的诗学思想,重视“虚者实之”,讲究“心目为政”与“现量”并用。其虽有“意伏象外”“影中取影”的论述,但其情景论受“崇实反虚”思想的局限,没有发展出包括“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在内的意境论。而其情景论为以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叶朗诸先生为代表的意境论探索埋下了伏笔。船山情感论的气学特色和对“势”的阐释,从客观上恢复了“气韵生动”的诗学传统。其以龙喻诗的创造,为我们古代诗艺的探求,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意境论不再是我们探究的唯一选择,生生不息的诗学追求及表现形态,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蒋茜[2](2017)在《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研究》文中认为《诗品》是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写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着,“直寻”则是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诗论观点,主张以“即目”“所见”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情境直接感知,自由感兴,自由生发。自此“直寻”作为一个诗歌创作的评价术语被提出,提倡“寓目辄书”的创作,并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诗歌创作评价理论。“直寻”作为钟嵘诗歌创作的理论核心,包括审美对象的选择、诗词表达方式的规范以及诗歌评价标准的界定,从这一层面来说,“直寻”是一个系统性的文艺理论,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本体论、风格取向角度分析“直寻”的概念内涵,进而对“直寻”的审美对象、文学表达与文学评价方法进行探索。重点放在对钟嵘“直寻”创作美学的解读上,主要从直寻范围、文学表达、合情理的创作手法运用及“味”导向下的文学评论几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诗学上“直寻”论导向下的“直寻”家族群。司空图讲“直致所得”,严羽延伸了“直寻”与“味”评价内涵而重“妙悟”,王夫之提出“现量”说,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理念则进一步提升了理论层次,生发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观。作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同时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当代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亦有借鉴意义。

赵璎琪[3](2016)在《论“直寻”的诗学方法论意义》文中提出钟嵘在《诗品》中罗列评鉴了一百二十二位诗人的诗歌作品,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专着,提出了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反对用典、“直寻”、重“五言”等诸多观点,为当时中国诗歌的发展,引领了方向。因那时作诗倡“用事用典”和“声律对仗”,这种形式上的追求阻碍了诗歌发挥抒情这一本质作用。直寻”是钟嵘的诗学核心观点,它揭示了诗歌产生的本质以及诗歌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历经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其后很多诗人及诗歌评论家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也一直被后学所不断解读和推崇,基于钟嵘理论在诗学史界的重要影响,本文展开了对钟嵘“直寻”理论的深入探讨,从方法论角度切入,针对“直寻”对诗学创作方法论和鉴赏方法论两方面产生的指导作用,以诗学创作方法论和鉴赏方法论为思考重点,探寻钟嵘“直寻”观念的诗学方法论意义。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学习认识“直寻”,既“诗人对生活中激发他感受的人事物的真实而直接的表达”。论述“直寻”理论的内涵,证明其重要的诗学史地位并说明社会环境与“直寻”理论二者相互间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创作与鉴赏两个方面着重说明其方法论意义,探讨其发展过程,钟嵘的“直寻”思维从诗歌的本质出发,追求真美,诗人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性情摇荡于心不得不发,此为创作之基石,鉴赏之基准;第三部分,放眼于古代优秀诗学理论为构建中国当代自己的诗学话语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当代诗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古代卓越的诗学理论当中汲取养分。

覃昌唯[4](2016)在《“直”及语素“直”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是一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词,它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本文从“直”的语义入手,对“直”及“直”的参构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而从道德、政治、审美这三个范畴对“直”所蕴含的思想及文化进行研究。

马连菊[5](2015)在《《瀛奎律髓》诗学研究 ——以情景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景诗论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诗论,从南朝刘勰到唐代王昌龄,从宋周弼到元方回,再从明谢榛到清王夫之,这些学者对此都给予过很高的重视。因此本文立足于挖掘和拓展这一诗论,对《瀛奎律髓》中情景诗论做系统的总结,同时梳理方回前后的情景诗论,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情景诗论的体系。因此本文分为四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元前的情景诗论,分为四节,第一节通过对“景”字溯源发现早期情景论基本涵盖于诸如“感物”论、“物象”论之中,仔细辨析秦汉之际情景呈现状态和研讨;第二节围绕“物感”说来讨论情景关系生成互动的诗学原理;第三节从初唐情景交融、盛唐情景理论建构及中晚唐情景与境的讨论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人情景诗论的认知历程;第四节通过分析周弼、范曦文等人的情景论来观察宋人关于情景表现的诗法认识。通过这四节的分析研究来梳理方回之前情景诗论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方回情景论,分为四节,第一节探讨唐律情景组合诗体分期论,第二节分析方回的情景“变体”论,第三节研究方回景句描写诗法论,第四节总结方回的情景表现的“诗味”论,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方回最基本的情景诗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第三章《瀛奎律髓》情景表现的探讨,分为四节,第一节通过对柳宗元律诗“生峭”风格成因的分析,来探讨情景组合诗论对个体诗人诗作产生的影响;第二节通过宋律情景表现的种种平淡来理解方回对宋律平淡诗风的推重原因;第三节分析唐宋律诗在情景表现上的“工法”来考察二者的共性;第四节通过情景组合体式、情景求奇与否等的对比来找到唐宋律诗比较的一个新鲜视角。第四章《瀛奎律髓》情景诗学的影响,分为五节,第一及第二节分别讨论后世对方回“情景描写论”及“情景组合论”的回应,第三节分析纪昀对方回情景论的独特批评,第四节从情景诗味论的补充、情景为主作诗论的肯定、情景交融论的反思及“情景生成”论和“情景主宾”论的探索来分析后世学者对情景诗论的补充和发展。

杨金彪[6](2015)在《新诗批评研究(2000-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的新诗批评,是20世纪以来新诗批评现代化进程中最近的一段,它在呼唤一种综合性的审视,当然,这将是也只能是一种“贴身的审视”。以“体验”作为新诗所涉及的生命本体进行概念层面的表述,通过对新世纪诗歌批评中的诗学问题的辨析,以期清理出有关新世纪新诗及新诗研究中某些重要诗学问题的内核所在和外部指涉,在这样的辨别中确立对诗歌乃至批评、学术有内在价值的方向,为未来的诗歌批评与研究提供一份“病例参考”。重点在于面对、透视新世纪以来缠绕新诗批评的具有提纲挈领意味的诗学问题的可能性与限度,这就是自新诗诞生以来就一直纠缠不休而在新世纪以来似乎更为严重的合法性问题。这并非一个孤立问题,而是与新诗的标准、身份问题相互纠结,一方面,合法性延伸为标准与身份这两重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标准与身份是紧扯并围绕合法性问题的诗学争辩。这三者作为一种诗学话语之点,构成相互缠绕的问题、话语之线,纠结着各个向度内的具体诗学问题,进而形成新诗批评复线演化的“大体”。为了使问题的探讨得到充分展开,主要选择“标准”问题进行了全方位透视,以此切入合法性与身份问题。新世纪两次新诗标准讨论的话语方式从诗学上看有三种:“诗歌标准”话语史的梳理、清理标准问题的逻辑“地基”、“标准提案”的构造。为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真实的进展,特以概念考古的方式探究“新诗标准”如何可能,并在对标准、新诗等概念进行重写的前提下清理出一种有关“新诗标准”的层级性构想:以“贴切”为终极标准,以理性标准为“参考”,以“贴切”的具体诗学实践为“特定标准”。除了对新诗合法性追求进行了正面的理论梳理、阐释,也以啄木鸟的姿态对这一追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纠偏,并涉及正反两个层面,一是主要对合法性诉求话语中最热烈的新诗标准问题讨论中诗学路向的再审视,这主要是融汇在对标准问题的讨论中进行;二是对新诗批评中理论运用中的偏向进行分析,这主要以个案分析的方式进行,涉及理论与其对象处于“过”与“不及”的摆动状态、综合不同理论资源时的生吞活剥以及新诗经典化批评中的“微言大义”阐释模式。在“纠偏”中,同时提出对当下新诗批评理论资源进行历史性清理,以新诗自身传统为本,对这多方资源做合情合理的整合,从而实现新诗批评话语模式的世纪转型,构建面向未来的、相对成熟的新诗批评理论体系的诗学构想。在对新世纪以来十多年新诗评论这样的一种“即时性”学术审视中,这样一种态度对诗性的探寻是非常关键的:以体验本体论来观照新世纪诸多诗歌问题,从而得出对这一时期诗歌评论在诗歌生命本体意义上的切合度与偏离度的判断,而不是以任何外在的、非诗的要求来看待它们的得失优劣。

王金根[7](2007)在《中国古代诗歌情景论研究》文中提出在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里,情景理论是一个重点。本文沿着前人的线索,一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情景论进行现代阐释,挖掘它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试图引入西方理论,进行概念范畴的辨析。本文分四章论述:第一章,情景概念辨析。先从中国古代诗论中找出对情景的论述,对情景的概念进行溯源,然后对两组相关概念进行辨异;再引入西方的主客概念,与情景概念进行辨析,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情景理论典型论说。以时间为序,对一些典型的诗歌情景理论进行勾勒和概括。第三章,情景组合机制。先分析周弼等诗论家从形式结构角度对情景组合方法的论述,再分析王夫之等诗论家从构思与内容角度对情景交融原理的论述,并作出评价。第四章,情景审美特征。情景交融能使诗歌生成较好的审美效果,具体来说,情景结合具有形象鲜明、虚实相生、韵味悠长等特征。

洪庆福[8](2003)在《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文中研究说明对诗学作出细微而全面的界定,诗学界透感其难,而将诗学置于深广的中西比较文化背景来加以缜密而系统的考究,比较文学理论界亦深知其艰。作者多好比较文化,尤喜对于比较文化之于比较诗学的意义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觉其艰辛,但又颇得一己之志,作者欲以《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一文,运用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原理,并结合神学以及文艺美学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于诗学孕育于其中的神秘主义文化意识、理念和精神传统的审视(主要见于第一与第二两章),揭示贯之以“万物一体”观念的神秘主义整体论意义上的诗学的自然与文化本质;通过对于建构在上述整体论基础之上的诗学理论话语的分析(主要见于第三、第四与第五章),揭示神秘主义本体论意义上的诗学本质;通过对于作为传统诗学赖以存在与发展之沃壤之一的神秘主义“人神合一”论的剖解(主要见于第六、第七与第八章),揭示目的论意义上的旨在通神的诗学本质;通过对于身处神秘主义氛围之中的诗学之审美品格的探究(主要见于第九章),揭示审美意义上的诗学本质;通过对于以纵之以想象,横之以拓展,兴趣惟在超越时空以立于永恒之一体与合一等为本质特征的诗学品质与精神的考察,揭示神秘主义影响之下的意义论意义上的诗学本质。 总之,作者旨在通过以上审视、分析、剖解、探究与考察,揭示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见于整体论、本体论、目的论、意义论与审美等方面的“合一”的诗学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中西方具有神秘主义性质的诗学的异同。

冯丽霞[9](2002)在《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要求诗歌创作“直寻”胜语,获得情景“不隔”、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重要评诗标准之一。此一评诗标准,自钟嵘发其端,中经严羽、王夫之等人的发扬蹈厉,终至王国维而集其大成。本文通过纵向考索,力图在前人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探寻其理论蕴涵及演进轨迹。

二、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船山情感论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晚明思潮与船山诗学情感论
    第一节 明代哲学思潮与船山哲学特色
    第二节 晚明情感论滥觞与船山对情感之地位的重新确定
    第三节 从诗歌评论实践中升华的情感论诗学
第二章 船山情感论诗学要义
    第一节 诗道性情,道性之情
        一、何谓“诗”:从“诗史”批评中切入
        二、诗从哪里来:基于“元声”“元韵”的考察
        三、诗与情的关系:以雅俗为导向
        四、性情与“道”之意涵
    第二节 情景交融论
        一、天人之际的诗学伦理审美心理机制描述
        二、情景交融理论的诗学内涵
    第三节 “四情”说:诗歌接受的情感生发
        一、“四情”溯源
        二、船山“四情说”疏析
第三章 船山情感论的人学内涵
    第一节 “率性以一情欲”:儒学系统中性情之探讨
        一、“情”字之考察
        二、情感的人学内涵
        三、情感的发生过程之研究
    第二节 佛学情感论考察:“五受”与情感复合
    第三节 《庄子解》情感论探析:“成心”与“两行”
第四章 船山情感论的美学向度
    第一节 对船山情感论的美学解读
    第二节 船山情感论的美学向度
        一、超越:情感论之“成人”向度
        二、返实:情感论之“实学”向度
        三、伦理与审美:船山情感论的美学追求
第五章 船山情感论的哲理突破
    第一节 儒家对天道的追问与佛道“虚无”观
        一、儒家天人关系发展的脉络初释
        二、“无”与虚玄:道家“道”的阐释与发展
        三、空无:佛教的世界观
    第二节 “虚妙”人生的诗意境界与工夫
        一、佛道人生论的诗性特质
        二、“虚静”与“妙悟”:佛道的修养方法
第六章 崇实反虚:船山情感论诗学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虚者实之:兼论船山实学的建构
        一、太虚一实:宇宙论之起点
        二、体用胥有:“有”对“无”的超越
        三、继善成性:性善之可能与生命之流行
        四、安生贞死:“大情”之确定
    第二节 两端一致:船山情感论的超越之路
        一、心的意向性呈现与初步把握
        二、“大心”与“充量”:心之澄明与活跃
        三、“广心”与“裕情”:情感的流动与通达
    第三节 生命与伦理:气学与诗学的交融
        一、生命存在与情感论诗学的气学阐释
        二、意、气双贯与取势:诗情言说的“文行之象”
        三、志与思:伦理在诗歌中的呈现
    第四节 事功与审美:诗意情怀的重建
        一、诗意的观照:情欲、身物、才气、功利、贫富
        二、事功与审美: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五节 崇实反虚的诗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钟嵘“直寻”的理论辨析
    第一节“直寻”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直寻”的内涵辨析
第三章 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的解读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寻”与“感”
    第二节 直抒胸臆的文学表达
    第三节 合情合度的创作技巧运用
    第四节“味”导向下的文学评论
第四章“直寻”家族群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司空图“直致”论
    第二节 严羽的“妙悟”
    第三节 王夫之的“现量”
    第四节 王国维的“不隔”
第五章“直寻”观照下的文人创作和当代诗学理论
    第一节“直寻”对后世创作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直寻”理论对当代诗学理论建构的触发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3)论“直寻”的诗学方法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着作方面
        (二)学术论文方面
    三、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章 钟嵘的诗学思想核心——“直寻”
    第一节 “直寻”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诗学史地位
第二章 “直寻”的诗学方法论意义
    第一节 “直寻”的创作方法论
        一、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的“比兴”创作思维
        二、即景会心的“现量”方式构思内涵
        三、“直寻”与“直觉”
    第二节“直寻”的鉴赏方法论
        一、“自然英旨”“吟咏性情”为评判的审美理想
        二、“摇情荡性”“触目即景”开创的诗歌审美
第三章 从“直寻”方法论研究看中国现代诗学理论核心构建
    第一节 发展中的困境
        一、纸媒衰落
        二、西方为先
    第二节“直寻”理论带来的诗学方法论启示
        一、当代诗学理论的不成熟
        二、“直寻”理论的当代价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直”及语素“直”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直”的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直”和语素“直”参构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直”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语素“直”及“直”作为形容词性语素的参构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道德范畴中的“直”文化
    第一节 儒家典籍中的“直”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中个人行“直”的途径
第三章 政治范畴中的“直”文化
    第一节 君王行“直”的途径
    第二节 大臣行“直”的途径
第四章 钟嵘《诗品》中作为审美范畴的“直”
    第一节 钟嵘《诗品》中的“直”
    第二节 具有“直”风格的作品特色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瀛奎律髓》诗学研究 ——以情景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前的情景诗论
    第一节“景”字溯源与早期情景论
        一、“景”字溯源与辨析
        二、情景诗论的早期源头
        三、早期诗作的情景表现
    第二节“物感”与情景关系的生成
        一、“物”字与“景”字的关系
        二、“物感”说里的情由景生论
        三、“物感”说里的情景交融论
        四、“物感”说里的情以辞发论
    第三节 唐人情景诗论的认知历程
        一、初唐对情景秀句的审美
        二、盛唐王昌龄的情景理论
        三、中晚唐情景与“境”论
    第四节 宋人对情景诗法的认识
        一、宋人关于意与景的认识
        二、周弼对情景诗法的建构
        三、范曦文对情景诗法的推进
第二章 方回的情景诗论
    第一节 唐律情景诗体分期论
        一、初唐时期的情景诗体
        二、盛唐时期的情景诗体
        三、晚唐时期的情景诗体
    第二节 情景诗体“变体”论
        一、一联内一情一景属对诗体
        二、轻重属对“变体”论
        三、其他少见情景“变体”
    第三节 律诗景句锻炼法
        一、风格自然、不涉妆点论
        二、描写细润、尽现其妙论
        三、用材新异、诗则新美论
    第四节 情景“诗味”论
        一、“诗味说”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二、写景曲尽其妙、浑然有味论
        三、言情淡淡道出、情味深幽论
        四、情景兼备、诗味无穷论
第三章 《瀛奎律髓》情景表现的探讨
    第一节“柳峭”:唐人律诗情景表现的个案
        一、柳诗之“峭”的研究成果
        二、柳诗“峭”之语感的表现
        三、柳诗“峭”的情景组合论
        四、柳诗之“峭”的时代成因
    第二节“平淡”:宋代律诗情景表现的追求
        一、“平淡”诗风的历史简溯
        二、“宋人第一”为平淡诗风的先驱
        三、“江西诗派”为平淡诗风的主力
        四、“平淡”为宋人的普遍追求
    第三节 唐宋律句情景表现的“工法”
        一、工的历史及工的表现
        二、工的类型及工的方法
        三、工而有味及工而无迹
    第四节 唐宋律诗情景表现的不同
        一、情景组合带来的体式差别
        二、情景求奇带来的审美差别
        三、“唐人风味”与“唐人所长”
第四章 《瀛奎律髓》情景诗学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纪昀对方回情景诗论的独特批评
        一、从“本无定法”批评方回情景组合论
        二、从“硬分情景”批评方回情景辨析观
        三、从“情景兼备”批评方回情景学诗法
    第二节 后世对方回情景描写论的回应与发展
        一、对方回情景描写论的赞同
        二、情景描写真实与否的探讨
        三、后世学者独特的情景描写视角
    第三节 后世对方回情景组合论的批评与发展
        一、对情景组合诗法论的肯定
        二、对情景组合诗法论的反对
        三、后世对情景组合法的发展
    第四节 后世对方回及其他情景诗论的补充与探索
        一、对方回情景有味论的补充
        二、情景为主作诗论的提出
        三、情景交融论的深入反思
        四、情景生成论的探索
        五、“情景主宾”论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新诗批评研究(2000-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贴身的审视:新世纪新诗批评研究综论
第一章 “标准”与“身份”:新世纪新诗“合法性”的双重焦虑
    第一节 世纪之初:合法性在标准、身份两个核心维度的话语纠缠
    第二节 新诗合法性问题与其身份、标准问题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现代性:新诗合法性自我寻找的一种话语
第二章 新世纪:讨论“新诗标准”的方式
    第一节 “新诗标准”讨论概况
    第二节 对“新诗标准”话语史的梳理
    第三节 清理标准问题的逻辑“地基”
第三章 “标准提案”的构造
    第一节 2002年的第一场雪:《诗刊·下半月刊》新诗“标准”提案
    第二节 陈仲义“四动”说及其网络反响
    第三节 2008“标准年”:标准提案千层浪
    第四节 后标准年的标准提案纽结
第四章 “标准”何谓及“新诗标准”如何可能
    第一节 “标准”是什么
    第二节 “新诗”又是什么
    第三节 “新诗标准”是否可能
    第四节 终极标准的探寻
第五章 新世纪诗歌批评中的理论病状探视
    第一节 当下新诗批评中的“两极摆动”现象
    第二节 当下新诗批评“理论移植”的诗学向度
    第三节 经典化运动的理论偏执:以耿占春视域中的《春》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7)中国古代诗歌情景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情景概念辨析
    2.1 “情”概念辨析
    2.2 “景”概念辨析
    2.3 “主客”与“情景”概念辨析
第3章 情景理论的典型论说
    3.1 《乐记》中的“物感说”
    3.2 《文赋》和《文心雕龙》中的“物意说”
    3.3 《诗格》中的“境界说”
    3.4 《三体唐诗》和《对床夜语》中的“虚实说”
    3.5 《四溟诗话》中的“发兴说”
    3.6 《姜斋诗话》中的“现量说”
    3.7 《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第4章 情景组合机制
    4.1 情景组合理论
    4.2 情景交融理论
第5章 情景审美特征
    5.1 情景的鲜明特征
    5.2 情景的虚实特征
    5.3 情景的悠长特征
第6章 中国古代诗歌情景论的当代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一以贯之
    一. 中国三教之万物一体观
    二. 西方宗教之万物归一观
第二章 一以贯之之整体
    一. 中国哲学之整体论
    二. 西方(神)哲学之整体论
    三. 中西神秘主义之整体论
第三章 本一之归与原初之往
    一. 神秘之追寻
    二. 圆满之问津
    三. 自然之探秘
    四. 无言之表白
第四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理想之无言
    一. 无言之真理
    二. 无言之诗学
第五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之言意主张
    一. 中国诗学言、意、象之辨
    二. 西方诗学喻依、喻旨之观
第六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之神秘之旅
    一. 中国诗学之幽玄
    二. 西方诗学之纯灵
第七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之静养通神
    一. 中国三教之静忘之道
    二. 中国三教之静养之说
    三. 儒家净化通神之诗学
    四. 佛教悟以通神之诗学
    五. 西方净化通神之诗学
第八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之迷狂通神
    一. 迷狂通神之中国诗学
    二. 迷狂通神之西方诗学
第九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之审美视域
    一. 中西诗学共享之整体审美观
    二. 整体审美观之诗学表征
第十章 志于本一与原初:诗学之终极方向
    一. 拓展之诗学
    二. 想象之诗学
    三. 破而立之诗学
    四. 超越时空之诗学
    五. 永恒之诗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钟嵘“即目直寻”说的理论内涵
二严羽“妙悟”“兴趣”说对钟嵘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
三王夫之的“铁门限”与“现量”理论
四王国维“不隔”说的美学贡献

四、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船山情感论诗学思想研究[D]. 匡代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2]钟嵘“直寻”的创作美学研究[D]. 蒋茜. 暨南大学, 2017(04)
  • [3]论“直寻”的诗学方法论意义[D]. 赵璎琪.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6(02)
  • [4]“直”及语素“直”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 覃昌唯.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5]《瀛奎律髓》诗学研究 ——以情景论为中心[D]. 马连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6]新诗批评研究(2000-2013)[D]. 杨金彪. 南京大学, 2015(02)
  • [7]中国古代诗歌情景论研究[D]. 王金根. 南昌大学, 2007(06)
  • [8]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 洪庆福. 苏州大学, 2003(02)
  • [9]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J]. 冯丽霞. 中国韵文学刊, 2002(02)

标签:;  ;  ;  ;  ;  

从“直求”胜到“不离”境——论中国古代诗歌重要批评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