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刺激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研究(一)——理论探讨

利用刺激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研究(一)——理论探讨

一、利用激发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的研究(I)——理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罗双龙,马忠明,李玉斌,杨钊,吕晓东[1](2017)在《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确定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和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了4个土壤水分下限水平(分别为计划湿润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55%、70%和85%),研究了传统耕作和固定道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垄作栽培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固定道垄作栽培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综合来看,在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小麦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罗双龙[2](2017)在《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方式,它将固定道耕作、垄作、沟灌和少、免耕、秸秆覆盖等各种耕作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改善土壤与作物生长的环境关系,有效地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可以使小麦的边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小麦个体生长更加健壮、穗长、穗大、粒重、粒多,有利于实现小麦产量的增加。土壤水分下限一般是指适宜作物生长的最低土壤水分含量。它主要是通过确定灌水次数和灌水时间来确定灌水量的。将土壤水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使作物更好的生长,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本实验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传统耕作(CT)和固定道垄作(PRB)两种栽培方式,副区为40%、55%、70%和85%4个土壤水分下限水平。在固定道垄作耕作方式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下限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固定道垄作栽培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土壤水分下限在70%时,小麦穗干重的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大,籽粒的重量和分配比例也最大,有利于小麦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提高,小麦的叶干重、茎干重和穗干重呈增加的趋势。在成熟期,土壤水分下限在85%时,小麦的叶片+叶鞘+茎杆的干重和分配比例最高,小麦籽粒分配量和所占的比例在土壤水分下限在70%条件下最大,籽粒分配比例约占50.8%-53.49%。(2)固定道垄作栽培可明显的增加小麦叶绿素的含量和提高光合速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70%时,小麦的光合速率最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随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加,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表现为85%>70%>55%>40%0。固定道栽培处理下的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Gs)较其他各处理为最高,有利于小麦光合产物的形成。(3)固定道垄作栽培大大降低了小麦各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提高了小麦对降雨量和土壤储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了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小麦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抽穗期至灌浆中期>拔节期至抽穗期>苗期至拔节期>播前至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拔节期至灌浆中期是小麦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最大时期。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耗水量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为:灌水量>降雨量>土壤储水消耗量。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提高,小麦总耗水量和灌水量逐渐增加,土壤储水消耗量逐渐减小。(4)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固定道垄作栽培有利于小麦产量的增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土壤水分下限为70%时,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平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7233 kg/hm2和10.57 kg/hm2/mm,固定道垄作栽培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7733kg/hm2和14.3kg/hm2/mm。相比较传统耕作,产量分别增加了7%、5%、7%和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综合小麦生长、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在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采用固定道垄作栽培技术,可提高小麦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小麦生长,还可以提高了小麦的穗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70%时,两种栽培模式下春小麦生长较好,具有较强的光合特性,小麦的穗粒数、穗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产量达到了最大值,是小麦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下限。

闫志利,牛俊义,席玲玲,周海燕,蒋娟[3](2012)在《豌豆灌浆期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求豌豆灌浆期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情况,采取盆栽土培人工控水试验方法,模拟了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测定了不同程度、不同历时的干旱胁迫和复水对豌豆灌浆期叶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细胞内溶物-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脂膜相对透性(RC)的影响,并对叶片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豌豆灌浆期叶片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MDA含量以及膜脂相对透性(RC)增加,且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和胁迫历时延长降(增)幅加大;复水可对干旱胁迫所引起的叶片保护酶、细胞内溶物以及过氧化产物、膜脂相对透性的变化产生部分补偿效应或等量补偿效应,且随复水时间的延长补偿作用增强;干旱胁迫增强了豌豆叶片的综合抗氧化能力,历时5 d的干旱胁迫处理复水后能够继续保持此趋势,但历时10 d的干旱胁迫处理复水达到10 d时抗氧化能力呈现降低趋势。因此,在豌豆灌浆期实行适度的"干湿交替"灌溉措施,有利于叶片保持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防止植株早衰,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顾建勤,闫志利,牛俊义,席玲玲,周海燕,蒋娟[4](2012)在《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苗期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RC)的影响,对豌豆苗期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SOD活性,随胁迫程度加重和历时延长降幅增大。轻度干旱胁迫10 d或重度干旱胁迫提高了POD和CAT活性,随胁迫程度加重和历时延长增幅加大。复水5 d对CAT、SOD活性产生部分补偿效应,对POD活性产生等量补偿效应。复水10 d对SOD活性产生等量补偿效应,对CAT、POD活性产生等量或超补偿效应;干旱胁迫增加了MDA含量,随胁迫程度加重增幅加大、胁迫历时延长增幅减少。复水5 d、10 d对干旱胁迫5 d豌豆叶片MDA含量分别产生部分和等量补偿效应。干旱胁迫导致膜脂透性增大,随胁迫程度加重和历时延长增幅加大。复水5 d、10 d可分别产生部分和等量补偿效应。

陈晓鹏,尚占环[5](2011)在《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在揭示草地碳源/汇功能,提高草地碳管理水平上至关重要。阐述了碳科学的重要意义;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排放量评估结果予以总结比较;探讨工程建设、草原开垦、放牧管理、施肥、草地恢复技术和气候变化及其他自然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概括并评价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评估的研究方法及意义。指出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趋势。

张月霞[6](2008)在《水氮供应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秸秆覆盖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在提高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同时在许多地区能够显着提高作物产量。然而,一些研究发现,秸秆覆盖条件下作物无法获得与不覆盖时相当的产量,有时甚至显着减产。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水氮供应对旱地冬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以期查明秸秆覆盖时补充灌水时期和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关系,从而揭示秸秆覆盖减产的原因,明确覆盖增产的条件,为完善秸秆覆盖技术和旱地水肥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小麦拔节期灌水或灌浆期灌水时,秸秆覆盖提高小麦产量,这与覆盖提高小麦每穗粒数有关;生育期不灌水、苗期灌水或者越冬期灌水时,秸秆覆盖没有增产效果。2.小麦拔节期灌水或者灌浆期灌水时,秸秆覆盖小麦吸氮量呈增加趋势。越冬期灌水或者拔节期灌水时,收获后秸秆覆盖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低于不覆盖处理,灌浆期灌水时,秸秆覆盖处理则高于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条件下,与不灌水相比,不同生育期灌水均使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增加。3.小麦生育前期补充灌水时,秸秆覆盖有利于水分在土壤中的保蓄,生育后期补充灌水时,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4.本研究条件下,在施氮量0300 kg/hm2范围内,秸秆覆盖没有增产效果;施氮量150 kg/hm2时覆盖处理籽粒产量甚至显着低于不覆盖处理,施氮量不高于225 kg/hm2时,秸秆覆盖小麦生物学产量也呈低于不覆盖处理的趋势。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高于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使小麦分蘖数和穗数呈现减少趋势,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对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5.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吸氮量随着施氮量(0300 kg/hm2)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小于等于150kg·hm-2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均没有显着影响,施氮量高于150kg·hm-2时,土壤残留硝态氮量则随施氮量显着增加,0200 cm剖面出现明显的累积峰,秸秆覆盖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峰较不覆盖处理深40cm左右。6.不同施氮量下,小麦收获后土壤含水量在60100cm土层均为不覆盖处理明显高于覆盖处理,但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两者并没有显着差异,秸秆覆盖处理小麦水分生产效率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吕丽华[7](2005)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表现差异》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03—2004年度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基地进行。以两个冬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豫麦49(温麦6号)为半冬性中熟品种,是当前河南省超高产麦区推广品种之一;河农859为半冬性品种,为当前河北省冬麦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试验设置了三种浇水方式:冻水+拔节水(S1);拔节水(S2):拔节水+灌浆水(S3)。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灌水时期的增产效率及适于河北省生态条件的田间水分管理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分胁迫条件下,供试品种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气孔导度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升高,叶肉细胞对CO2的同化能力减弱,光合速率降低,从而积累的干物重减少,使产量降低。两个品种比较,河农859的Pn和TR高值持续期较长,下降幅度较小,说明河农859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在一定水分胁迫下仍然保持相对较高的Pn和TR,为较高的产量打下基础,这可能是该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产量下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豫麦49和河农859的Pn和TR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存在差异的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选用相应的高光效品种是有意义的。 2.水分胁迫使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河农859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豫麦49的。并且胁迫对旗叶可溶性蛋白的影响大于对倒2叶和倒3叶的。水分胁迫也使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增加,无论在严重胁迫下还是在轻度胁迫下河农859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都小于豫麦49的。说明水分胁迫下可溶性糖、Pro含量与抗旱性并不成正比。 3.由于中前期除S1灌冻水以外,春季处理间水分管理基本一致,处理间各指标差别不大。但后期灌浆水对株高、穗茎节长度、穗长的贡献较大,均是浇了灌浆水的S3大于未浇灌浆水的S1和S2,尤其是豫麦49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4.浇了灌浆水的处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经济系数均提高。水分胁迫下豫麦49产量因素降低指数明显大于河农859的,说明后期有限的水分亏缺对豫麦49的影响大于对河农859的。本研究表明,在底墒充足,春季又有一定降水的年份,河农859多浇一次灌浆水的S3与只浇一次拔节水的S2的产量差异不显着,说明灌浆水除增加了耗水强度之外,对河农859几乎没有增产作用,只浇拔节水即可以基本满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需要,这样又能提高河农859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之下,豫麦49的穗粒数、干粒重、产量、经济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S3处理为最高,并显着高于S2、S1的,说明拔节水和灌浆水对豫麦49都是必要的。与灌浆水相比,冻水对产量的贡献较小,可能是因为灌冻水后即进入冬季,小麦生长对水分需求很少,所以除了提高抗寒性的生态作用外,冻水对小麦的生理作用极小。可见,灌溉量的多少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非一定是线性关系,品种特性和灌水时期对它们有直接影响。 5.对产量与各项生理指标及成熟期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产量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各叶

马春英,李雁鸣,任月同[8](2003)在《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节水灌溉的可行性》文中指出综述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小麦节水灌溉的可行性。近年我国北方时常出现的土壤水分胁迫 ,既影响小麦的物质生产 ,也影响籽粒形成的物质来源。由于土壤胁迫影响器官生长 ,使叶面积减小 ,叶绿素含量降低 ,群体和单叶光合性能都有所变劣。单叶光合性能的研究多集中在旗叶 ,干旱使旗叶光合速率降低 ,光合功能期缩短 ,而这些表现又与气孔导度的变化有关。土壤水分胁迫也使开花后的光合产物减少 ,灌浆物质不足 ,因此原贮存在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速度加快 ,贮存物质在粒重中的比例提高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粒重和产量的降低。在小麦生产中的很多例证表明 :只要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 ,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并不严重影响产量 ,且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试验研究 ,这些现象近年在理论上也得到证明。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小麦节水灌溉的可行性

刘彦军[9](2003)在《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高产、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石418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耗水强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①随灌水次数增多、灌水量增加,麦田总耗水量增大,土壤水消耗量减少;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耗水强度的变化与阶段水分供应量有关,供水量越大,耗水强度也越大;②拔节水可以大幅度提高亩穗数,而孕穗、扬花和灌浆水对小麦灌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小麦节水灌溉应掌握“前轻后重”或“前控后促”,生产上应重点保证关键水,以拔节、扬花和灌浆3个时期灌水最佳。

赵英穆,谢志霄,乔国梅,赵存真,王永坤[10](2001)在《财政支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文中指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农业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是弱项,是农业发展的“瓶颈”,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推出的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1/3,推广的普及率不到1/3,大部分被滞留在试验室或科技档案室。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直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为此,各级各部门不断探

二、利用激发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的研究(I)——理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激发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的研究(I)——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
        1.3.2 作物耗水量的计算
        1.3.3 叶面积的测定
        1.3.4 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1.3.5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LAI) 的影响
    2.2 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2.4 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5 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固定道垄作栽培下土壤水分下限与小麦生长的关系
    3.2 固定道垄作栽培有利于小麦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2)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分胁迫对小麦生长过程的影响
    1.2 水分胁迫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水分胁迫对小麦耗水规律的影响
    1.4 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麦田水分-产量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下限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3.1.1 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2 对春小麦干物质的影响
        3.1.3 对春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1.7 小结
    3.2 土壤水分下限对春小麦SPAD值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对春小麦SPAD值的影响
        3.2.2 对春小麦拔节期光合参数的影响
        3.2.3 对春小麦抽穗期光合参数的影响
        3.2.4 小结
    3.3 对春小麦耗水规律的影响
        3.3.1 对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2 对春小麦的耗水规律的影响
        3.3.3 对春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储水消耗量的影响
        3.3.4 对耗水量的构成及其占比的影响
        3.3.5 小结
    3.4 土壤水分下限对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1 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4.2 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3 产量与作物全生育期内耗水量的关系
        3.4.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的影响
    4.2 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土壤水分下限下小麦的耗水规律
    4.4 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豌豆灌浆期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盆栽试验及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条件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1.1 SOD活性
        2.1.2 CAT活性
        2.1.3 POD活性
    2.2 水分条件对细胞内溶物的影响
        2.2.1 可溶性蛋白含量
        2.2.2 脯氨酸含量
        2.2.3 可溶性糖含量
    2.3 水分条件对过氧化产物及膜脂相对透性的影响
        2.3.1 MDA含量
        2.3.2 膜脂相对透性 (RC)
    2.4 水分条件对豌豆灌浆期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苗期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盆栽试验及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条件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1.1 SOD活性
        2.1.2 CAT活性
        2.1.3 POD活性
    2.2 水分条件对过氧化产物及膜脂相对透性的影响
        2.2.1 MDA含量
        2.2.2 膜脂相对透性 (RC)
    2.3 不同水分处理对豌豆苗期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综合评价
3 小结与讨论

(5)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碳的重要性
2 中国草地碳储量评估
    2.1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
    2.2 不同草地类型碳储量
    2.3 草地生产碳效益产出
3 中国草地系统碳排放
    3.1 草地的碳源汇
    3.2 不同地区评估情况和结果
    3.3 草地系统内各组分的碳排放
4 干扰对草地碳的影响
    4.1 工程建设
    4.2 草原开垦
    4.3 放牧管理
    4.4 施肥
    4.5 草地恢复技术
    4.6 气候及其他自然因素
5 中国草地碳评估研究方法
    5.1 静态评估方法
    5.2 动态评估方法
    5.3 模型
    5.4 同位素
6 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分析
    6.1 针对碳评估差异
    6.2 针对草地碳管理
    6.3 针对碳激发效应新课题

(6)水氮供应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历史、背景及依据
        1.1.1 研究历史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依据
    1.2 水分对作物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2.1 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水肥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施肥对作物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3.1 施肥对作物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3.2 施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 水肥耦合效应
        1.4.1 水肥耦合对作物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4.2 水肥耦合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5 秸秆覆盖效应
        1.5.1 秸秆覆盖类型
        1.5.2 秸秆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5.3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秸秆覆盖条件下灌水时期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计算方法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覆盖条件下灌水时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2 秸秆覆盖条件下灌水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2.2.3 秸秆覆盖条件下灌水时期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取样、计算方法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3.2.3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灌水时期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表现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3.1.1 2003-2004年度小麦全生育期降水特点
        3.1.2 田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
        3.1.3 不同灌水处理的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3.2 水分对小麦主要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2.2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2.3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2.4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
    3.3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水分对Chla、Chlb及Chia/Cmlb的影响
        3.3.2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3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3.3.4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3.5 水分对主要功能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4 水分对群体生育动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4.1 水分对群体总茎数的影响
        3.4.2 水分对株高的影响
        3.4.3 水分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4 水分对成熟期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
    3.5 生理指标和成熟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1 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2 成熟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关于水分对小麦功能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差异与品种选用
    4.2 关于水分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与抗早性指标
    4.3 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的形态指标和产量性状与合理灌水
    4.4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对小麦增产的效益与节水灌溉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乃产量性状的影响

四、利用激发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的研究(I)——理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罗双龙,马忠明,李玉斌,杨钊,吕晓东. 麦类作物学报, 2017(10)
  • [2]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罗双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3]豌豆灌浆期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J]. 闫志利,牛俊义,席玲玲,周海燕,蒋娟. 华北农学报, 2012(03)
  • [4]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苗期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 顾建勤,闫志利,牛俊义,席玲玲,周海燕,蒋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03)
  • [5]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 陈晓鹏,尚占环. 中国草地学报, 2011(04)
  • [6]水氮供应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D]. 张月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表现差异[D]. 吕丽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8]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节水灌溉的可行性[J]. 马春英,李雁鸣,任月同.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S1)
  • [9]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刘彦军. 河北农业科学, 2003(02)
  • [10]财政支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J]. 赵英穆,谢志霄,乔国梅,赵存真,王永坤. 河北农业科技, 2001(05)

标签:;  ;  ;  ;  ;  

利用刺激效应提高高产粮田稀缺资源生产效率研究(一)——理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