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

一、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于长钺[2](202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它具有创新性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等特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历史性交汇期,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何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出发,深入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理、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尚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为抓手,通过评价,得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梳理并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以产业发展理论、经济演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演进机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不同方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第三,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钻取、试探性质性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包含60项指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初始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最大信息系数MIC与欧氏距离相结合的K-means聚类算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方法,该算法充分利用MIC能够较好处理高维数据的优点,以及欧氏距离能够准确定位聚类中心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对K-means算法进行了改进,一是聚类中心点选取,提出了以欧氏距离均值为中心的临时聚类中心选择方法,每次聚类时,选择与该临时中心欧氏距离最远的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二是聚类原则,采用MIC值代替欧氏距离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迭代次数、聚类正确率方面具有优势。通过该算法,探索建立了由40项指标组成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沿用21项指标,新增19项指标;分别采用熵权法、时点权重法计算出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从全国、区域、省域、具体指标四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政府出台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上升趋势发展。(2)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3)区域排名变化整体变化不大。(4)要大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作用。第四,构建并验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关联矩阵结构分析和选择性编码,找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量化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金融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较单一维度下传统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模型,提高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的有效性、稳定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各因素的作用水平各不相同。从横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产业起步的关键,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这些生产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接近极限,而人力资本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则呈上升趋势。从纵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比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期,人力资本水平的因素逐渐凸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熟期,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最重要推动要素。从地域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作用力日益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弱。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只有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才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也会有正向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第五,提出了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方法,并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在数据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计算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构建了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检验二者相互冲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但两者的促进关系是非对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是短期效应;(2)两者的贡献度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度比较小。第六,依据产业集群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鉴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尚待深入且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本文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由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控制变量组成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两者之间依存性和集聚性现象明显。(2)从模型的对比效果发现,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要优于普通面板模型。由此得出,在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地区时,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先考虑周边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进而形成空间联动效应。第七,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依据所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对策及建议。总体而言,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在实践方面,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李雁星[3](2020)在《南宁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实践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物联网农业的发展正在由我国传统的农业信息化走向物联网现代化装备农业的重要进程中。物联网现代化的农业与我国传统的农业信息化相比体现的优势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一个组成方面。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倡议的指导意见》,多次提到了我国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目前适用于物联网现代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成熟且可完全复制的技术和模式,从而将现代农业物联网在我国农业信息化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进一步提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因此,物联网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实践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物联网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广和物联网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了让物联网技术在南宁市农业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本文采用系统与文献分析、对比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和创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推广理论,分别实地调研了广西农科院实验基地葡萄种植基地、南宁隆安县火龙果产业示范区、广西家禽养殖全环节监控及可追溯体系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结果表明:(1)农业物联网技术处于示范和宣传阶段;(2)专业人员缺乏;(3)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自身问题较多;(4)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对国内物联网农业应用实践的成功案例进行的调研和查阅文献,结果表明:(1)政府正确引导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营造了良好环境;(2)有专业的企业人员协助管理,同时新型的农业从业者会使用新技术;(3)示范基地规模较大,广大农民受益。调研了南宁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情况,同时也比较了国内成功应用的案例,得出南宁市落后的几个方面原因:(1)政府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2)专业人员缺乏;(3)示范基地规模不大。最后,要进一步推进南宁市物联网农业应用实践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1)政府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环境;(2)以点带面建立试点示范;(3)给农户提供补贴和技术支持;(4)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5)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6)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推广。

殷丽萍[4](2019)在《农业科技在仪征市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发展目标。现代农业指的是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机械设备、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与经营方面。实际上,现代农业要想长远地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的使用不仅使农产品产量有所提高,还使农业生产效率更上一层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对仪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业信息系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知晓其现代农业发展近况。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使现代农业园区起到技术示范作用,农产品产量有了一定的保证,形成了以果蔬、茶叶和食用菌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在农业竞争力方面有所提升。本文从仪征市农业机械、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等方面探究农业科技的应用近况。在对仪征市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应用进行分析后,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得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如下:农业科技使用成本高、风险大,企业和农民不敢轻易尝试;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合作频率较低,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农业科技监管制度不严格、推广体系不够完善。最后,根据仪征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形成稳定的现代农业科技资金筹措机制;加强科研机构与现代农业企业的合作;构建良好的现代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期提高仪征市农业科技应用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稳中有进。

袁浩博[5](2019)在《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融合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信息通信业。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基于宏观研究的视角,产业融合不仅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而且在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生,具体讲,产业融合是指相互渗透、交叉,并融合为一体的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同一产业,最终得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农村产业融合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使得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且通过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重构和升级产业功能,从而发生产业形态的变化。当今,农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原来的产业分立、界限清晰,向各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演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渗透,极大增进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原有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与二三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之间的融合,使之逐渐模糊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并突破了原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融合、互补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库存高企、资源环境约束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破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这既体现了产业内部发展逻辑,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从一产基础强化、二产结构优化、三产功能健全等方面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农村三次产业多种融合模式是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相补充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摸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融合程度及影响效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并力求为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及结论。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行为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研究报告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本论文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指出当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四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测定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第五章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对农业竞争力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和结论。这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得出全文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融合阶段。通过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测定得知,尽管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强化,但目前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属低水平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受产业融合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及相对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农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可从多个维度推进形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及一体化农村产业体系。从横向看,产业融合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尤其是深度利用二三产业资源和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使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新的农业形态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下呈现;从纵向看,农村三次产业的纵向融合发展,即农工商一体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产前和产后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第三,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由以往的三次产业分立发展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树立融合型的创新发展理念,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态势,产业之间可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及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跨界融合。努力探索“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全链协作、共担风险、运营持久”的互利共赢关系。第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是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必须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农业服务业。第五,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增强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产业融合主体。财政涉农资金要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第六,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是在不断发展。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使分立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新的产业,所以产业融合又可以认为是产业分工新的起点。作为交叉互动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陈婷[6](2019)在《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步步鸡”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投入使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区块链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实质上是人类交易方式的发展和进步。本文由区块链相关概念引出,通过系统的分析区块链的特点及发展过程,以及区块链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的现状,具体通过目前区块链技术与农业融合成功案例本——步步鸡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其对于农业养殖户的改善作用,对比传统养殖户,分别从模式、销售收入、成本等方面通过量化的手段进行比对,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未参与“步步鸡”项目的农业从业者以及参与“步步鸡”项目的农业从业者进行调查,从而得出目前对于区块链技术接受度不足以及在项目进行中存在的人员素质不高、配套体系未能完全建立、相关设计费用过高等问题,通过对于问题的分析提出需要政府在信息化角度进行扶持,并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从区块链角度也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体系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与农业融合在逐步摸索过程中进程尝试,也在试点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借助本文相关论述,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农业从业者对于区块链技术有进一步认识,也对于从事相关产业区块链技术的开发者以启发,能够通过本文创造出更多与农业相结合的区块链项目。

李敏[7](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一直以来都难以取得发展上的重大突破,农产品附加值低、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业长期脱离二、三产业“独立”发展导致的。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困境的必经之路,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产业链、产业融合、农业多功能性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融合模式、融合基础、融合趋势)、存在问题及原因、相关对策展开分析。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研究,概括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包括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先进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分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多样化、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物质资料供给充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为基础,当前正呈农产品加工业蒸蒸日上、休闲农业一日千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农业电子商务如日方升的四大趋势不断发展。根据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主导能力差、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业融合层次低且模式单一、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在分析日韩、美国、丹麦等农业强国推进产业融合的主要做法,得出产业融合应当加大政府财政支持、注重树立绿色农业品牌、创新产业融合运营模式三大经验启示的同时,结合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对产业融合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逐项突破生产要素制约瓶颈、完善基础设施五点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实现乡村振兴。

李文斌[8](2019)在《建水县西山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及推广研究》文中提出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道路。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逐渐向着机械化、高效化、协调化发展,但农业结构转型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追求农业高产出的过程中,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的消耗农业资源,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进一步促进建水县西山村的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循环农业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创新性的引入一种基于公司战略的眼光来分析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方法——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法、以及文献分析和经验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西山村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从建水县西山村的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情况出发,在建水县西山村已有的农业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基于建水县西山村蔬菜种植,建立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将会进一步带动当地一、二、三产业联动,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建水县西山村建立的主要农业模式包括:“猪—沼—菜”、“猪—沼—鱼”等。结合实际实践经验,因地制宜的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由村到镇进行推广,加快实现曲江镇全面小康社的建成,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施行整县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马浩杰[9](2019)在《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创意农业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科技水平和人们的需求在逐渐提升,同时农业也在不断地改良、升级和转型。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在先进和优秀的思想冲击下,创意农业诞生了。创意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条捷径,创意农业的基础是结合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传统民俗,从而实现农业发展模式上、文化上和高新技术上的创新,使传统农业升级成为集旅游、休闲、生态、娱乐、科普、文化、商务等于一身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在各个地区中,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决定某个地区的农业的走向,这是农业逐渐发展的最新形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有着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工程。创意农业最早起源于发达国家,目前创意农业发展趋于成熟化的城市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外先行一步进行了近三十年的开发与实践,找到了可以有效推动农业进步的发展模式。创意农业在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我国创意农业发展于二十一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小有成效。江苏省的创意农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经过不断地努力、创新和实践探索后已经初具规模,省内创意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农业生产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整合城乡资源,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强力推进了品牌的建设,各个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模式也有大幅度的创新,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村的整体经济得到提升和发展。本文将从创意农业的发展入手,概述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历程,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归纳分析法总结整理出文化型、服务型、教育型和生态型这四种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其中各个类型都有相应的实际案例,并纵观全局对江苏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进行探析,指出其发展至今的成效和局限。最终根据分析出的问题,笔者将从江苏省地区优势、发展模式和国外优秀发展模式出发,列出三点总策略:第一点,从品牌、人才、创意农园区和优质资源等入手突出地区优势;第二点,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优化现有发展模式;第三点,合理引进日本和法国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王惠[10](2019)在《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站在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风口下,以此融合产生的智慧农业成为重大国家政策之一,将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赋能。位于黄淮平原区腹心的商水县,是国家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在河南省率先以智慧农业变革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智慧农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重塑,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大县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其智慧农业发展具有典型意义。为深入研究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情况,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和梳理,掌握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基础及其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等各方面情况。商水县发展智慧农业具有先天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以土银网、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物联网和农业电商平台四个平台为驱动支撑的智慧农业生态体系,贯穿土地流转、精细化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根据实地调研走访,发现商水县智慧农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智慧农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智慧农业推广宣传不足、智慧农机供给机制不畅、农业物联网装备成本较高和电商农产品销售上行困难等。对此进一步深究其本质原因,是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农户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科技和人才支撑力较弱、智慧农业补贴政策缺失以及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建设缓慢等因素造成的。推进商水县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抢占智慧农业发展制高点,必须要通过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扩大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与推广,提高智慧农业的认知度和普及率;通过提升智慧农业科技和人才投入,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保障;通过完善智慧农业补贴政策,夯实智慧农业发展资金和物质基础;通过加强线上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二、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产业
        2.1.2 新一代信息技术
        2.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经济演化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扎根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2.3.3 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演进机理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1 外部环境要求
        3.2.2 产业覆盖面
        3.2.3 产业联动效应
        3.2.4 共性标准建设
    3.3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3.1 产业规模
        3.3.2 出口规模
        3.3.3 产业布局
        3.3.4 产业结构
        3.3.5 固定资产
        3.3.6 知识产权
    3.4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必要性
        3.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1 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初始集构建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4.2.4 评价指标说明
        4.2.5 数据来源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权重计算方法
        4.3.2 权重计算步骤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产业发展指数
        4.4.1 静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4.2 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5.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2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检验假设
        5.3.2 统计描述
        5.3.3 模型构建
        5.3.4 总体结果
        5.3.5 分位数回归结论
        5.3.6 不同区域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6.1 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6.2 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6.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6.2.4 最优滞后阶数
        6.2.5 GMM估计
        6.2.6 稳定性检验
        6.2.7 脉冲响应函数
        6.2.8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6.2.9 实证结论
    6.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6.3.1 基准分析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6.3.3 模型构建
        6.3.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3.5 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6.3.6 基于权重的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6.3.7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7.2 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7.3 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
    7.4 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目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研究

(3)南宁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物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2.1 国外物联网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2.1.1 国外物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2.1.2 国外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
        2.1.3 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2.2 国内物联网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2.2.1 国内物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2.2.2 国内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
        2.2.3 国内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3 相关理论介绍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农业信息化
        3.1.2 物联网技术
    3.2 基本理论
        3.2.1 创新技术推广理论
        3.2.2 现代农业推广理论
    3.3 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的结合
    3.4 小结
4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南宁市的应用现状
    4.1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南宁市的应用现状
        4.1.1 广西农科院实验基地葡萄种植基地实地调研
        4.1.2 南宁隆安县火龙果产业示范区的实地调研
        4.1.3 物联网农业在广西家禽养殖全环节监控及可追溯体系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的实地调研
    4.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南宁市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业物联网技术处于示范和宣传阶段
        4.2.2 专业人员缺乏
        4.2.3 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自身问题较多
        4.2.4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4.3 小结
5 国内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成功案例及其发展前景
    5.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各领域的应用现状
        5.1.1 青海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物联网农业的应用案例
        5.1.2 重庆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农作物种植的应用案例
        5.1.3 吴江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稻种植的应用案例
    5.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5.3 小结
6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南宁的推广方案
    6.1 政府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6.2 以点带面建立试点示范
    6.3 给农户提供补贴和技术支持
    6.4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6.5 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6.6 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推广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
    7.3 展望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业科技在仪征市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业科技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4 农业科技推广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扩散理论
        2.2.2 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
        2.2.3 农业踏板理论
3 农业科技在仪征市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3.1 仪征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3.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发展
        3.1.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效果明显
        3.1.3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3.1.4 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完善
    3.2 农业科技的应用
        3.2.1 水肥一体化技术
        3.2.2 农业机械
        3.2.3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
        3.2.4 农业科技成果
        3.2.5 农业科技推广
4 农业科技在仪征市现代农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现代农业中农业科技的使用率不够高
        4.1.2 农业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实际需要脱节
        4.1.3 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参差不齐
        4.1.4 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力度小
    4.2 原因分析
        4.2.1 现代农业科技使用成本较高
        4.2.2 现代农业科技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4.2.3 现代农业科技监管制度不严格
        4.2.4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5 促进农业科技在仪征市现代农业中应用的对策
    5.1 形成现代农业科技资金筹措机制
        5.1.1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专项资金
        5.1.2 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投资体系
        5.1.3 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资金的管理
    5.2 加强科研机构与现代农业企业的合作
        5.2.1 动员农业高校参与现代农业科技研发
        5.2.2 鼓励现代农业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
        5.2.3 促进农业企业引进现代农业科研人才
    5.3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体系
        5.3.1 发挥政府在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作用
        5.3.2 发挥现代农业市场的调节作用
        5.3.3 建立现代农业人才培训体系
    5.4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4.1 推进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
        5.4.2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作用
        5.4.3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1.2.2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综述
        1.2.4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形式
        2.1.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2 农业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主要农业发展理论
        2.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3.1 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2.3.2 创新驱动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动力
        2.3.3 政府放松管制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动力
        2.3.4 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与进展
    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2.1 产业融合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2.2 产业融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2.3 产业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
        3.2.4 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
        3.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分析
    4.1 已有研究方法分析
        4.1.1 相关系数分析法
        4.1.2 赫芬达尔指数法
        4.1.3 投入产出分析法
        4.1.4 熵指数
        4.1.5 产业贡献度法
    4.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
        4.2.1 构建模型遵循的原则
        4.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方法
        4.2.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4.2.4 测度结果分析
        4.2.5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总体融合程度测定
        4.2.6 测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5.1 相关指标选取及说明
        5.1.1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水平
        5.1.2 农业竞争力水平
        5.1.3 农村产业结构
        5.1.4 农民收入水平
        5.1.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5.2 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4 基于B-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农业竞争力方面
        5.3.2 农村产业结构方面
        5.3.3 农民收入水平方面
        5.3.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能力
        6.1.1 引导土地有序向产业融合主体流转
        6.1.2 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服务产业融合主体
        6.1.3 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
    6.2 稳步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
        6.2.1 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6.2.2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6.2.3 做大农业服务业
    6.3 建立与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6.3.1 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
        6.3.2 推广农业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6.3.3 强化链式利益联结
    6.4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6.4.1 财税政策
        6.4.2 金融政策
        6.4.3 产业政策
        6.4.4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步步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我国农业现状
        1.1.2 区块链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2 区块链技术概述
    2.1 区块链技术概念
    2.2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
    2.3 区块链发展历史
    2.4 区块链特点
3 区块链与农业产业融合——以“步步鸡”为例
    3.1 “步步鸡”项目概况
        3.1.1 母公司概况
        3.1.2 “步步鸡”项目概况
    3.2 区块链技术对步步鸡项目的作用
        3.2.1 大数据保证种源
        3.2.2 唯一“鸡牌”确认身份
        3.2.3 生态监控提高效率
        3.2.4 物联网加速流通
        3.2.5 步步鸡项目对于农民的改善
    3.3 本章小结
4 传统养殖业与“步步鸡”项目对比
    4.1 产销模式对比
        4.1.1 育苗选种模式
        4.1.2 养殖模式
        4.1.3 营销推广模式
    4.2 养殖成本对比
        4.2.1 传统养殖模式养殖成本
        4.2.2 步步鸡模式养殖成本
    4.3 销售收入对比
        4.3.1 传统养殖业销售收入
        4.3.2 步步鸡模式销售收入
    4.4 本章小结
5 区块链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5.1 区块链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问题
        5.1.1 人员素质问题
        5.1.2 用户接受程度
        5.1.3 区块链体系不完善
        5.1.4 区块链成本过高
    5.2 区块链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对策
        5.2.1 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
        5.2.2 政策扶持农业信息化
        5.2.3 完善区块链体系
        5.2.4 降低开发成本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本文选题背景
        (二)本文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内容、思路
        (一)本文研究方法
        (二)本文研究内容
        (三)本文研究框架
    三、本文可能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本文可能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产业融合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链
        (二)产业融合
        (三)农业多功能性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二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三种运营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及案例分析
        (二)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及案例分析
        (三)先进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及案例分析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多样化
        (二)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三)劳动对象供给充足
        (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
        (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强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二)休闲农业发展多样化
        (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四)新型产业不断涌现
第三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经营主体能力不足
        (一)农户主导型难成规模
        (二)企业主导型利益至上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型创新不足
        (四)村集体组织主导型“弃农”问题严重
        (五)地方政府主导型易出政绩工程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一)利益制衡机制效用小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三、融合层次低、模式单一
        (一)产业融合层次低
        (二)产业融合模式单一
    四、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
        (一)贷款难、融资难
        (二)土地流转混乱
        (三)农村劳动力短缺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一)日、韩“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
        (二)美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三)丹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二、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一)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二)注重树立绿色农业品牌
        (三)创新产业融合运营模式
第五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对策
    一、加大对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一)聚焦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一)提升产业融合层次
        (二)重视产业横向融合
    四、逐项突破生产要素制约瓶颈
        (一)拓展融资渠道
        (二)多途径保证发展用地
        (三)培育、吸引农业专业人才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建水县西山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1.3.1 国外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现状
        1.3.3 云南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1.4 “三沼”的综合利用
        1.4.1 沼气
        1.4.2 沼液
        1.4.3 沼渣
    1.5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目标
        1.5.1 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
        1.5.2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历程
        1.5.3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特征
        1.5.4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
    1.6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西山村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西山村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
        2.1.3 人口土地
        2.1.4 基层建设
    2.2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必要性
        2.2.1 转变当地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2.2.2 促进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2.3 提高当地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2.4 治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2.3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可行性
        2.3.1 PEST分析法
        2.3.2 政治(Politics)
        2.3.3 经济(Economy)
        2.3.4 社会(Society)
        2.3.5 技术(Technology)
    2.4 小结
第3章 西山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构建及效益分析
    3.1 构建思路与模式
    3.2 构建理论及原则
        3.2.1 构建理论依据
        3.2.2 构建原则要求
    3.3 西山村——模式介绍
        3.3.1 农产品基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3.2 能源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3.3 “西山村——模式”示范基地概况
    3.4 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
        3.4.2 社会效益
        3.4.3 生态效益
第4章 “西山村——模式”在曲江镇的农业推广研究
    4.1 当地农业推广形势的问题分析
        4.1.1 推广体系混乱缺乏专业农业推广人才
        4.1.2 推广理论机制落后、资金的不足
    4.2 在曲江镇的实际推广
        4.2.1 基本概念
        4.2.2 推广范围
        4.2.3 推广对象
        4.2.4 推广内容
    4.3 实地农业推广的方法与思考
        4.3.1 一般推广方法
        4.3.2 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当地民风的思考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9)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概况
    一、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历程
    二、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特点
第二章 江苏省创意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文化型
    二、服务型
    三、教育型
    四、生态型
第三章 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成效与局限
    一、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成效
    二、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局限
第四章 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的创新对策
    一、突出地区优势
    二、优化发展模式
    三、因地制宜引进先进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可能的创新点
二、智慧农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智慧农业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1、智慧农业
        2、互联网+农业
    (二) 智慧农业的理论基础
        1、产业链理论
        2、产业融合理论
        3、农业现代化理论
三、商水县智慧农业的发展基础与应用
    (一) 商水县智慧农业的发展基础
        1、智慧农业助力农业生产初见成效
        2、智慧农业平台经营模式已具雏形
        3、物联网与农业融合逐渐深化
        4、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增加
        6、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 商水县智慧农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
        1、上线土银网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2、链接阳光农服助力个性化农业服务
        3、共享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通涉农信息壁垒
        4、引入农业物联网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5、对接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网络交易
四、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情况调研
        1、问卷设计
        2、调查实施
    (二) 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智慧农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
        2、智慧农业推广宣传不足
        3、智慧农机供给机制不畅
        4、农业物联网装备成本较高
        5、电商农产品销售上行困难
    (三) 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
        2、农户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3、科技和人才支撑力较弱
        4、智慧农业补贴政策缺失
        5、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建设缓慢
五、推进商水县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健全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1、优化内部系统
        2、对接外部资源
    (二) 扩大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与推广
        1、开展应用示范
        2、加强推广宣传
    (三) 提升智慧农业科技和人才投入
        1、增加智慧农业科技投入
        2、构建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
    (四) 完善智慧农业补贴政策
        2、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范围
    (五) 加强线上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建设
        1、加强公用农产品品牌建设
        2、创新电商营销模式
六、结论与展望
    (一) 简短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长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南宁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实践应用研究[D]. 李雁星. 广西大学, 2020(07)
  • [4]农业科技在仪征市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 殷丽萍.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5]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袁浩博. 吉林大学, 2019(02)
  • [6]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步步鸡”项目为例[D]. 陈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建水县西山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及推广研究[D]. 李文斌.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探析[D]. 马浩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王惠.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