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印刷设备供销形势分析

我国印刷设备供销形势分析

一、我国印刷器材的供销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柳直[1](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成宇红[2](2020)在《中小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YCZB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来说,不仅可以增加国内就业人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企业创业创新的水平。按照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最新政策指示,财政部从减税降费、推动双创升级、融资支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全球范围内市场上的竞争逐渐激烈,各种产品进入市场后被淘汰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客户对产品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企业需要掌握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才能保持成本及竞争优势。经过理论界较长时间的探讨,供应链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策略,但是目前这种管理方式还没有形成一种权威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大多数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或者作业成本法等一系列单一方法对成本进行管控,由于每种成本管理方法存在各自的弊端,采用单一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并不能将企业的成本降至最低,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对目标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优化,结合各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势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一家版辊制造公司YCZB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现行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阐述国内外有关供应链、供应链成本管理等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通过研究分析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现状,发现YCZB公司在供应链上游存在钢管、钢板、堵头等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高于同行业优秀企业、库存管理混乱、原材料积压以及采购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在公司内部没有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且采用推动式生产方式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在供应链下游缺乏精细规范的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针对YCZB公司目前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结合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化建议,如:在供应链上游从管理库存方式、降低采购价格风险的方式,在公司内部优化成本控制体系,提出适合于YCZB公司的拉动式生产模式,在供应链下游提出了构建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等措施以降低供应链成本,并提出了适合于YCZB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以保障这一系列优化措施的顺畅运行,为其他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露[3](2020)在《中国纸质股票图案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证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纸质股票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所展现出的图案设计艺术是一片崭新的领域,深入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是其发展的重大使命。本文以中国纸质股票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个时期的纸质股票二百多张,通过田野调查、图像学研究、文献研究和实践创作等方法,将纸质股票置入历史大环境中,探析其从清末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图案设计艺术。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纸质股票图案设计分为主景图案、辅助图案和整体设计,深入挖掘纸质股票图案设计的文化内涵,探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最后,将结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纸质股票图案设计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在保留其深厚艺术特点的同时开拓出新概念,设计出符合当代商业需求的品牌,打破纸质股票图案的使用局限,从而创造出兼具文化内涵和设计风格的设计作品。本文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中国纸质股票的图案设计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景观,它不仅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与商贸规则发展的信息,而且从侧面也反映了新旧时期艺术文化的交融;中国纸质股票的图案设计研究对针对股民的品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依据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情感的嫁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品牌。

田野[4](2020)在《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频繁发生各类灾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灾、抗灾、救灾经验。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台风带来的极端降雨天气以及水库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严重的水库垮坝事故,境内1座大型水库-板桥水库、1座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和24座小型水库相继垮坝。洪水在驻马店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两万多人死亡,几百万人围困于洪水之中并遭受疾病的侵袭,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经济损失极为严重。灾害发生后,在中央、省、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自上而下迅速成立了救灾指挥机构,专门负责不同阶段的救灾工作。同时,制定了明确的灾情分类标准,以农业损失、房屋倒塌情况为依据,将受灾情况具体分为毁灭性灾害、特重灾、重灾、轻灾四种类型。救灾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但在不同阶段,工作重心有着明显的不同。驻马店地区“75·8”洪水救灾工作总体分为以处理险情为主、以临灾救助为主、以恢复生产为主三个阶段。在处理险情阶段,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解决了驻马店地区严重的洪水形势。在临灾救助阶段,集中力量解救被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投放生活物资,并建立临时住所。在恢复生产阶段,通过农业复产复种以及发展副业,来推动生产救灾。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有着明确的形式及特点。物质救灾、医疗救治、号召动员、灾后重建是此次救灾工作的四种主要形式。物质救灾包括发放救灾粮、救灾衣物、救灾款;医疗救治包括派驻专业医疗队伍、发动乡村赤脚医生、拨发医药器具、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灾后重建则包括复建农田基础设施、修复受损水库及河流堤坝、重建房屋。同时,通过表彰先进模范,树立救灾典型、开展“四大讲”“五大讲”、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思想理论学习的方式对受灾群众进行号召动员,实施精神救灾。此次救灾工作的开展有着突出的特点。救灾部署带有着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同时,大规模的群众动员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驻马店地区“75·8”洪水救灾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灾后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恢复与发展,社会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得到增强。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救灾工作有着泛政治化的倾向,救灾过程中出现了违犯财经纪律的问题,另外,在救灾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此次救灾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党的领导是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救灾工作的基本遵循,救灾工作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管理与监督是提高救灾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同时,救灾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信息也必须做到公开透明。

邢蕊[5](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文中指出新亚药厂是抗战时期发展颇为迅速的民族化学制药厂。新亚化学制药厂是1926年5月由会计师许冠群、药师赵汝调等人合伙创立的弄堂小厂。第二年改组为新亚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期经营人寿水、化妆品、注射液和中性玻璃。“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受国内抵货运动的影响,药厂全面收缩化妆品,扩充制药部。先后设立药丸、药片、药膏工厂,购入机器设备。1933年原有厂房不敷应用,制药部迁入新闸路1095号,而麦根路用于专制各种玻璃。两年后设立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国产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星牌药品的剂型改良。到全面抗战前,药厂实现初步发展,行业地位提升。全面抗战初期,制药行业面临厂房被毁、财产侵占和交通阻隔等困境。新亚药厂积极应对。针对战时卫生材料和传染病增加的情形,上海本埠先后成立了新亚卫生材料厂、新亚血清厂等联系机构;为了实现普通原料自给和产品改良,成立新亚生物研究所的同时加大发明奖励刺激;为了开拓后方业务,成立香港新亚药厂转运原料、设备及药品。租界沦陷后,沦陷区设立商业统制会严格控制物资流动,上海与外界交通几乎断绝。新亚却发展成为以药厂为核心横跨金融、地产、棉纺织等各个领域,联系企业达35家之多的“新亚王国”。但好景不长,战后美药倾销,国民政府管制,制药行业陷入惨境,新亚药厂的经营也陷入困境。新亚药厂之所以能从弄堂小厂迅速发展为“新亚王国”,离不开药厂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产品竞争力。而药厂之所以具备两大竞争优势的背后又离不开总经理许冠群的经营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许冠群不仅是企业的创办者、所有者,更是抗战胜利前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他的社会关系、经营理念和企业决策都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亚药厂在他的领导下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也随他的离开而走向衰落。所以本文将试图梳理新亚药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药厂对战争的应对,集中考察企业家许冠群对新亚药厂的影响。

黄蓉[6](2020)在《重庆工商辅导处研究(1946-1948)》文中提出旷日持久的抗日民族战争造成了极大的损耗和破坏,国民政府在战后的复员工作还未达到“复原”的效果时,内战的爆发便打乱了经济恢复的步伐。各地工商界普遍面临原料缺乏、资金不足、金融紊乱、销路不畅等诸种困难,大量商店倒闭,工厂歇业停产。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凭借利用国民政府接收的敌伪物资空前膨胀,加之美货涌进,进一步挤压了民营事业的生存空间,政府和民族资本家的关系逐渐紧张。1946年5月,党外人士王云五以“社会贤达”身份出任经济部长,标榜实行以官营为重心向民族工商业转变的施政方针。在经济部负责的收复区工矿事业接收工作将要结束之际,王氏向行政院提议在上海、广州、汉口、天津及重庆(后增沈阳)几个重要工商城市各设工商辅导处一所,以指导与扶助民营工矿电商事业为职志。各工商辅导处于该年陆续成立。经济部工商辅导处在民国经济史研究中属于边缘化角色,目前尚未见到任何相关的专门研究。作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后期设立的工商行政机构,其工作内容与历史命运为我们观察战后中国经济格局变化、工商业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该机构虽成立于内战爆发后,其工作内容并非以军事为导向,而主要是谋求国统区工商业复兴,协调政府与工商界的关系。但研究者的缺位,使这一机构的真实面目长期掩于历史。本文以重庆工商辅导处(1946—1948)为研究对象,试图把该机构从成立到撤销的过程作一历时性的考察,同时与战后西南地区工商业经济急遽变化作一共时性的探究。该处的成立背景反映出抗战胜利后至内战爆发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恢复与重建的复杂情势,通过探究该机构的关系网络与具体活动的开展,对了解战后西南地区民营企业于此纷乱时局下艰难的经营状况,以及对即将倒台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于各种危机下的一些重大经济政策措施的出台及其实施经过、结果,都有莫大的意义。重庆工商辅导处运作期间,负责民营工商业的调查、调整、辅导、扶助事宜,在资金周转、设备补充、原料供应、销路开拓和对有竞争性的舶来品输入的限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并未给该处太多施展拳脚的时间,立法院在审核1948年预算时,将各地工商辅导处裁撤。是年秋冬,各地工商辅导处停办业务。当时随着国民党的军事失利,经济爆发全面危机,工商辅导处发挥的效用当然难堵漏卮。此后的国统区经济已完全陷入“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之境。职是之故,以重庆工商辅导处为棱镜,似可折射国统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在国共武力博弈时期经济的曲折演进。将战后重庆地方社会的变动与该机构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大历史”和“小历史”的统一,通过透视机构背后的人物及事件,进一步展现战后重庆在区域社会变动中的真实样态与历史图景。本文突破以往的“政治—军事”内战视角,回到历史现场,将这一内战时期的边缘机构首次列于史学讨论的议题,让其再次现身于过往史实而重新被记录。进而尝试突破以往“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解释框架,探讨区域经济在央地关系变动中的浮沉,延伸了大后方经济史的研究时段,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经济史、近代西南区域经济史等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郭少飞[7](2020)在《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1]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工业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思想。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即开始了边区工业的初步建设。全面抗战初期的前三年,国民政府颁发的军饷和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占边区整个经济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2%、51.96%、85.97%。[2]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摩擦与蚕食,边区所需的工业必需品被一概禁绝。特别是1940年冬,国民党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弹药和被服等物资,而且调动几十万军队加紧了对于陕甘宁边区的军事、经济等封锁力度,边区的所有经济援助、工农业用品的渠道陷入困境,日寇、伪军也对我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和“蚕食”,再加上当时边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为反“扫荡”和反“蚕食”,打破“包围”和“封锁”,发展与改善民生,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工业。1939年1月,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呼吁,成立了生产运动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生产制度。1940年2月,党中央提出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号召,边区工业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完善。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确定经济建设是边区发展最中心的任务之一,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奖励私人工商业,积极发展合作事业和私营手工业,走生产自救的道路。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之后,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当年实现在财税比例中工业超过农业。1943年,边区的公营工业、民营工业、私营工业等得到全面发展,多种基本工业品实现了基本自给。[1]陕甘宁边区的工业类型主要包括纺织业、煤炭工业、盐业、兵器工业、造纸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炼铁工业等八种工业。边区的工业不仅是当时重要的财税来源,也促成了边区与外地贸易的平衡,这进而支撑了边区的各方面建设。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经济委员会;积极保护和奖励工业生产;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提倡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主张公私兼顾,平衡公营与私营之间关系;等。从历史作用来看,这解决了当时边区工业必需品缺乏的实际困难,提供了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激发了根据地的生产主动性与革命积极性;平衡了边区的内外市场,稳定了边区金融与市场秩序,保证了边区财政供给的可持续性。在精神层面上,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工业建设中所形成的“新型工人”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仅奠定了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基本格局,也为建国后的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张格[8](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张家浩[9](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陈印静[10](2018)在《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重审与再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本论文以地方政府的商业管理为视角,阐释在国家有序计划与主动介入下,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轨道,以价值规律为调节手段的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被国家计划所取代的进程。从而揭示1949年至1966年国家如何推进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此时段国家权力、政府干预如何影响市场经济?在研究思路上,本论文以各时期商业所有制的演进作为逻辑主线展开,并选取具有特殊性的小商业作为专题研究,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进行系统论述。中共建政早期,国家引导武汉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新旧政权更替与商业秩序重建。中共建政以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已形成,建政后中共实践了新民主主义商业,并通过改组“大公”与“小公”商业、整顿合作社商业的“商人路线”、对私营商业实行分利政策等举措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武汉在新旧政权过渡时期采取了鼓励商业转业、开展物资交流、建立新商事制度等办法恢复与发展商业。其次,“五反”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武汉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展了商业从严的“五反”运动,政府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计划干预,由于限制与排挤私商过头导致商业结构失衡,政府不得不进行商业计划结构的再次调整,其结果是新民主主义商业提前走向终结,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条件。再次,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计划市场与自由市场的矛盾推动“一五”时期商业体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转型过程中借助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手段,形成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对批发商业、零售商业、小商业等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商业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最后,巩固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一五计划”后计划体制得以建立,国家开始致力于稳固社会主义商业。由于国家局势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商业亦随之多次调适。国家对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主要从计划性和非计划性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进行政府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制度与行政管理层面设计与安排计划性商业;另一方面,对自由市场进行管控,打击自发商业行为,限制非计划因素。在阐释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性政策的基础上,选取小商小贩分析其特殊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小商小贩与批发商、零售商相比,具有特殊性所在,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属于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之间的“徘徊者”,国家一方面努力把其纳入计划轨道,另一方面又迫于流通需求保持其市场属性。因此,国家对引导小商小贩走社会道路过程中采取了相对特殊的吸纳方式,小商小贩处于市场与计划之间的边缘身份体现了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问题的因人制宜政策与取向。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949年至1966年,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历了建政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形成、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商业的建制与改组、“五反”运动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由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向社会主义商业的过渡、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的历史演进。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为扩大计划市场、缩小自由市场,商业管理权力陷入“上收——下放——上收”的反复循环。作为兼具“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国家在引导小商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安排政策倾斜”与“安排过宽限制”之间的徘徊、“吸收进来”与“调整出去”的矛盾,小商贩从而成为纳入国家计划与保持市场性的“徘徊者”。在这一时期,市场与政府双方展开了长时段的博弈拉锯。面对政府在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压管控,市场并非“坐以待毙”,其“自发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与政策变化中寻求可行的生存策略而难以消灭,国家面对市场的主动性一次又一次地采取了妥协姿态,乃至不惜采用阶级斗争与阶级对立的方式对其发展进行限制。武汉商业社会主义道路与湖北省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特殊性,从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型中,呈现具有更多自主性、更注重强化商业管理权力、更加注重对小商业的改造和安排、更注重处理商业转业所引发的利益重组、更加强调内外物资交流等特征;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直辖市城市相比较,武汉具有行政层级的一般性,因此武汉商业政策的制定与运作的自主权相较于以上城市难免受到更多限制,尤其是受到来自于省级党政等多方的影响。

二、我国印刷器材的供销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印刷器材的供销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小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YCZ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2.1.2 供应链的概念界定
        2.1.3 供应链成本的概念界定
        2.1.4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
        2.2.1.1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
        2.2.1.2 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
        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2.2.3 业务流程再造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启示
    2.3 中小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价值分析
3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本情况
    3.1 公司及行业供应链的基本情况
        3.1.1 YCZB公司简介
        3.1.2 YCZB公司组织架构
    3.2 YCZB公司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的基本情况
        3.2.1 供应链基本情况
        3.2.1.1 行业供应链基本情况
        3.2.1.2 YCZB公司供应链基本情况
        3.2.2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的基本情况
        3.2.2.1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构成基本情况
        3.2.2.2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基本情况
4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1.3 问卷调查结论
    4.2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YCZB公司采购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2.2 YCZB公司生产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2.3 YCZB公司整体库存水平高
    4.3 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层意识淡薄
        4.3.2 YCZB公司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
        4.3.3 YCZB没有建立有效的采购价格风险控制机制
        4.3.4 YCZB没有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4.3.5 YCZB采用的推动式生产模式不适合公司
        4.3.6 YCZB公司仓储管理混乱
        4.3.7 YCZB公司缺乏精细规范的客户关系管理
        4.3.8 钢材价格波动的影响
5 优化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措施
    5.1 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路径的优化
    5.2 优化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5.2.1 供应链上游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具体措施
        5.2.1.1 改进供应链中YCZB公司上游的供应商管理
        5.2.1.2 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控制库存成本
        5.2.1.3 运用套期工具降低原材料采购风险
        5.2.2 公司内部成本管理优化的具体措施
        5.2.2.1 构建内部成本管理系统
        5.2.2.2 在YCZB公司实施通过看板管理的拉动式生产方式
        5.2.3 下游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具体措施
        5.2.3.1 确定YCZB公司大客户及构建YCZB公司大客户账户体系
        5.2.3.2 对YCZB公司大客户进行分类及追踪
        5.2.3.3 构建YCZB公司与大客户的紧密关系
    5.3 优化YCZB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5.3.1 构建适合公司特点的利益分配机制
        5.3.1.1 YCZB公司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
        5.3.1.2 YCZB公司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5.3.2 构建适合公司特点的信息共享机制
        5.3.2.1 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5.3.2.2 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YCZB 公司供应链成本管理调查问卷

(3)中国纸质股票图案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原因及背景
    二、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的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纸质股票概述
    第一节 股票的法律效力
    第二节 股票的证券文化属性
    第三节 纸质股票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第四节 各个时期的纸质股票
        一、清末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民主革命时期
        四、新中国初期
        五、文革时期
        六、改革开放时期
第二章 纸质股票的图案设计
    第一节 纸质股票的主景图案
        一、政治文化图案
        二、生产生活文化图案
        三、华夏文化图案
        四、动物文化图案
        五、企业文化图案
    第二节 时代背景下主景图案设计风格的变化
    第三节 纸质股票的辅助图案
        一、从形式上分类的辅助图案
        二、从内容上分类的辅助图案
    第四节 时代背景下辅助图案设计风格的变化
第三章 纸质股票的整体设计
    第一节 纸质股票的版式类型
        一、碑式股票
        二、龙纹股票
        三、凤纹股票
        四、中西合璧式股票
        五、线装本式股票
        六、公文式股票
        七、副联式股票
    第二节 纸质股票的防伪设置
        一、印鉴防伪
        二、边框、底纹防伪
        三、纸张防伪
        四、水印防伪
        五、暗记防伪
        六、荧光防伪
    第三节 纸质股票的印刷技术
        一、印刷技术与图案逐渐融合
        二、印刷技术改进促进票面设计的丰富化
第四章 纸质股票图案设计的当代创新
    第一节 设计分析
        一、背景分析
        二、市场前景分析
        三、设计定位
    第二节 设计内容规划
        一、品牌标志设计
        二、品牌包装设计
        三、品牌周边设计
    第三节 “股茶”品牌后续研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作品)
图录
附录
致谢

(4)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1、救灾
        2、救灾工作
        3、“75·8”洪水
        4、驻马店地区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灾荒、救灾的研究
        2、关于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实践的研究
        3、关于“75·8”洪水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田野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75·8”洪水成因及灾情影响
    (一)灾害成因
        1、自然因素:台风导致创世界纪录降雨
        2、人为因素
    (二)灾情影响
        1、人口伤亡严重
        2、工农业受损
        3、基础设施瘫痪
        4、疾病疫情的爆发
二、救灾机构的设立及灾情分类
    (一)救灾机构的设立
        1、中央、省级救灾机构
        2、地、县级救灾机构
        3、社、队救灾机构
        4、军队救灾机构
    (二)灾情分类
三、救灾工作的三个阶段
    (一)以处理险情为主的阶段
        1、疏:扒开阻水工程,加快泄洪速度
        2、堵:加固河堤库坝,排除潜在险情
    (二)以临灾救助为主的阶段
        1、坚持“救人第一”,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
        2、投放生活物资
        3、建立临时住所安置灾民
    (三)以恢复生产为主的阶段
        1、恢复灾后农业生产
        2、依托社队集体发展副业
四、救灾工作的形式及特点
    (一)物质救灾
        1、食品救济
        2、衣物救济
        3、发放救灾款
        4、其它救济
    (二)医疗救治
        1、派驻专业医疗队伍
        2、发动乡村赤脚医生
        3、拨发医药器具
        4、开展消毒防疫卫生工作
    (三)号召动员
        1、表彰先进模范,树立救灾典型
        2、开展“四大讲”、“五大讲”鼓舞灾民信心
        3、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思想理论学习
    (四)灾后重建
        1、复建农田基础设施
        2、修复受损水库、河流堤坝
        3、重建房屋
    (五)救灾工作特点
        1、大规模的群众动员
        2、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
五、救灾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救灾工作成效
        1、推动了灾区生产生活的恢复与发展
        2、稳定了灾区社会秩序
        3、增强了受灾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二)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救灾工作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
        2、发生了违犯财经纪律的问题
        3、救灾信息出现一定的偏差
六、救灾工作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救灾工作的基本遵循
    (三)救灾工作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四)加强管理与监督是提高救灾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
    (五)救灾工作应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致谢

(5)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传统中药堂研究
        (二) 近代中国新药研究
        (三) 企业经营管理与个案研究
        (四) 研究评述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与概念界定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药厂的创办
        一、近代中国上海西药制造行业发展概述
        二、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期经营
    第二节 药厂的初步发展
        一、经营方向的转变
        二、历次增资的动机与手段
        三、药厂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概况
        四、稳步发展与行业地位的提升
第二章 战时环境下药厂的应对与经营
    第一节 战争前期的应对与经营
        一、战争初期的整体影响
        二、药厂的应对及经营的转变
    第二节 沦陷之后药厂的应对
        一、沦陷后的环境变化
        二、药厂的应对
    第三节 内战时期药厂的经营
        一、战后的经济环境
        二、药厂的经营
第三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研发
    第一节 早期的产品研发
    第二节 星牌药品的研制
        一、星牌药品的研究条件
        二、星牌药品的研究结构
第四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结构及营销
    第一节 新药药厂的产品结构
    第二节 新亚药厂的营销
        一、多样的宣传策略
        二、营销网点的建立与调整
第五章 许冠群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关系网络
    第一节 许冠群的成长及经营理念
    第二节 许冠群的关系网络
    第三节 许冠群的企业决策
结语
    一、战争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与新亚药厂的发展特点
    二、新亚药厂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6)重庆工商辅导处研究(1946-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机构介绍
        (二) 时空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一) 战后经济复员研究
        (二) 战后民营经济研究
        (三) 战后西南地区经济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
        (一) 理论与方法
        (二) 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战后经济复兴与重庆工商辅导处的设立
    第一节 战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
        一、“胜而不利”:抗战胜利后工商业陷入困境
        二、从战时到平时: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第二节 工商辅导处的筹备与设立
        一、督导还是辅导:筹设阶段的争论
        二、重庆工商辅导处的成立
第二章 重庆工商辅导处的人事组织与关系网络
    第一节 重庆工商辅导处的人事与组织
        一、人事的安排与调整
        二、组织的架构及运行
    第二节 重庆工商辅导处与相关政府机构的关系
        一、重庆工商辅导处与经济部
        二、重庆工商辅导处与地方政府
第三章 地方市场的萎缩与重庆工商辅导处的应对
    第一节 战后西南地区的工业及市场萎缩
        一、战后内迁工厂及人员的东返
        二、“美货”对西南地方市场的冲击
    第二节 重庆工商辅导处与地方工业生产的恢复及建设
        一、重振民营工业生产的举措
        二、工业融资:参与四联总处发放生产事业贷款
第四章 重庆工商辅导处的命运
    第一节 “奉令结束”:重庆工商辅导处的裁撤与业务移交
        一、力难维持:财政困窘下的撤销
        二、重庆市社会局接办业务
    第二节 战时经验的失灵:滞后性制度调整的限度
        一、经济统制的演化:从工矿调整处、战时生产局到工商辅导处
        二、难堵漏卮:重庆工商辅导处对战后西南经济的局部修补
结语
参考文献

(7)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梳理
        (一)国内方面
        (二)国外方面
    四、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对比研究法
        (四)实地考察法
    五、创新之处
    六、不足之处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建设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无产阶级工业建设的理论基石
        (二)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业建设的历史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工业建设思想“萌芽”
        (二)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业建设探索实践
    三、陕甘宁边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一)陕甘宁边区有先进的政治环境
        (二)陕甘宁边区有丰富的资源条件
        (三)陕甘宁边区成立时的工业基础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历程
    一、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摸索阶段(1937-1940 年)
    二、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初步奠基(1941-1942 年)
    三、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成型阶段(1943-1946 年)
    四、陕甘宁边区工业的继续发展(1947-1950 年)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工业工作的领导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奖励劳动英雄
        (二)主导工业建设,成立专门委员会
        (三)执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基本原则
    二、遵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工业政策
        (一)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二)以纺织业为中心,发展基本手工业
        (三)工农相互促进,以工业推动农业
    三、引进科技人才,提倡技术创新
        (一)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专门人才
        (二)倡导技术改造,推动技术革新
        (三)尊重技术人才,推广技术成果
    四、确立企业化原则,完善制度化管理
        (一)建立核算制度,实施一元化领导
        (二)改革工资制度,实施股金分红
        (三)调整劳资关系,提高劳动效率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历史作用
    一、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微观作用
        (一)解决了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
        (二)提高了边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培养了工业建设的干部人才
    二、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宏观作用
        (一)巩固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政权
        (二)奠定了地区工业的基本格局
        (三)丰富了永载史册的延安精神
        (四)积累了工业建设的实践经验
        (五)形成了共和国工业制度的“雏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9)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10)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近代中国商业史研究
        (二) 计划经济时期商业史研究
        (三) 改革开放初期商业体制改革的研究热潮
    三、问题意识与创新空间
        (一) 关键词释义
        (二) 问题意识
        (三) 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局限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局限
    五、主要研究资料
        (一) 档案类资料
        (二) 报刊类资料
        (三) 汇编类资料
        (四) 其他类资料
第一章 政权更替与商业秩序重建
    一、中共建政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形成
        (一) 建政前的中共与商业
        (二) 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特征及对中共建政的影响
    二、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商业的建制
        (一) “大公”、“小公”商业的改组
        (二) 合作社“商人路线”的整顿
        (三) 私营商业的分利政策
    三、武汉商业秩序的新旧过渡
        (一) 商业转业
        (二) 物资交流与商业联营
        (三) 新商事制度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五反”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
    一、“五反”运动的起因
        (一) 从增产节约运动到“三反”运动
        (二) 从“三反”运动到“五反”运动
    二、武汉“五反”运动始末
        (一) 由工商界“四反”走向“五反”
        (二) “五反”运动的四个阶段
    三、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
        (一) “五反”运动的特征
        (二) “五反”运动对商人的过度打击
        (三) 商业、市场与商人思想的变化
        (四) “五反”运动后的经济变局
    小结
第三章 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局势变动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武汉商业的新形势与商人的新矛盾
    二、武汉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一) 动员与起始阶段
        (二) 经销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阶段
        (三) 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阶段
        (四) 经济改组与安排阶段
    三、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建构与运用
        (一) 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的缘由
        (二)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管理
        (三)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运用——以零售商改造为例
    四、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
        (一)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向社会主义商业的过渡
        (二) 商业过渡的困境与曲折——以武汉绸布座商为例
        (三) 社会主义商业的确立
    小结
第四章 巩固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
    一、保障计划性: 商业行政管理体制的三次改革
        (一) 商业机构市区分工改革
        (二) “大跃进”与“大商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三) 国民经济调整与改进零售商业管理体制
    二、限制“非计划”因素: 自发商业的市场管理
        (一) 自发商业的生存策略
        (二) 自发商业的限制与管理——基于1957年的分析
        (三) 取缔计划商品流入自由市场
    小结
第五章 计划与市场间的“徘徊者”:小商贩的特殊社会主义之路
    一、小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一) 小商贩的改造办法
        (二) 小商贩改造的定税政策
    二、小商贩的安排及其调整
        (一) 安排小商贩的政策倾斜
        (二) 安排偏宽及其限制
    三、残存小商贩的整顿改造
        (一) 残存小商贩的分类整改
        (二) 残存小商贩整顿改造的矛盾
        (三) 残存小商贩整顿改造的争议及处理
    四、商业整改与调整退出小商小贩
        (一) 恢复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二) 退出国合商业小商贩的安排政策
    五、自发个体商贩的清理整顿
        (一) 自发个体商贩的井喷
        (二) 清理整顿自发小商贩的政策界限
    小结
结语
    一、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市场与政府间的“应然”与“实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印刷器材的供销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2]中小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YCZB公司为例[D]. 成宇红.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3]中国纸质股票图案设计及应用研究[D]. 郭露. 苏州大学, 2020(03)
  • [4]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研究[D]. 田野. 武汉大学, 2020(04)
  • [5]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D]. 邢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重庆工商辅导处研究(1946-1948)[D]. 黄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 郭少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9]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10]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D]. 陈印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我国印刷设备供销形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