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建设绿色走廊

为祖国建设绿色走廊

一、为祖国建设绿色长廊(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梅[1](2021)在《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文中提出2021年,恰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开展了沉浸交互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建设党史红色长廊,引导学生体验讲述红色故事,通过情境对话进行红色寻访,并在重走长征路中感悟长征精神。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红色信仰。

刘嘉庆[2](2020)在《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黄山村北侧100米处,出土过大量的独山玉制品以及留存丰富完整的制玉遗迹,被学者认为是“独山玉雕第一村”,其出土的独山玉铲将独山玉的开采使用向前推进至新石器时代。通过对遗址史前制玉流程进一步探索发现,黄山遗址紧邻产玉独山、白河,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推动了遗址制玉、用玉的发展,形成制玉生产链条,并且与遗址周边丰山、蒲山共同形成史前文明地理架构。对于黄山遗址的展示不能仅从遗址本体静态点状保护展示,而应将遗址处于历史环境之中形成动态线状保护展示,从而真实、完整地反映史前制玉流程。因此,本文以黄山遗址为对象、以史前制玉为线索,通过对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的研究及规划设计来展示史前制玉生产链条,即玉料采集地、运玉路径、制玉聚落甚至还包括传玉途径。之后,回归建筑设计,思考新建遗址博物馆与遗址、展示线路、城市空间的关系后定性设计,并作为重要展示节点补充于展示线路之中。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课题研究背景、对象及内容、目的及意义,并对制玉序列、展示线路、遗址博物馆、黄山遗址主要概念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简单概述。第二章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等方式说明遗址的现状,对于遗址及周边环境的概况、遗址考古历程进行总结,根据考古成果整理并分类归纳得出遗址构成要素,便于充分认知遗址,并作为后期进行展示设计的内容。第三章主要基于前文现状分析阐述黄山遗址的地位与价值,包括时代背景,阐述遗址价值,遗址文化特征的梳理,最后通过与同期的古玉文化遗址对比来凸显黄山遗址的价值所在。第四章通过对遗址价值的总结分析得出关于制玉最重要的特征——地理架构,并通过制玉序列阐述、与同期制玉作坊遗址对比进一步说明黄山遗址与独山、白河、丰山、蒲山之间的地理空间关系。第五章则在理论层面对于遗址展示线路进行研究,引入遗产廊道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以及对展示线路原则、内容、方式进行相应的研究。第六章为遗址展示线路设计过程,包括线路空间的现状评估、设计策略、规划布局、节点规划、线路设计。第七章为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以具体图纸为主,包括前期思考、设计策略、设计构思以及设计成果。

褚思源[3](2020)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研究(2012年-2019年)》文中研究说明环境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近年来,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热切关注。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日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党报,贯彻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2年至2019年《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得出《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主要是生态环境治理成就为主题,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其出现在头版的数量越来越多,以正面调性为主要报道基调。紧跟国家政策,注重时效性,围绕绿色发展角度,以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议题为主,地区针对性强等特点。《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立场鲜明,形式多样,其报道内容、版面安排以及合理的舆论引导,均展示了《内蒙古日报》作为党报,对于环境报道的重视。同时也存在深度报道缺乏、第三方失语,缺乏反馈互动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平衡话语权,做好深度报道延伸,强化记者问题意识等建议,希望能对《内蒙古日报》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毕雪桐[4](2020)在《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是改革开放42周年,在过去的40多年里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资料,及其发展道路上为中华民族留下的伟大精神财富,都值得我们去回顾与学习。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区位特性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固定的文化载体,通常只是有针对性、有区域性的对文物进行保存、展示与介绍,向参观者展现某个时期的文物及某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经过及结果。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作为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珍贵物品与历史事件的载体,集中展示了长三角地区着名的乡镇企业及其发展道路上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承载着长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家们不畏艰难险阻,愿意为祖国发展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优秀民族企业家精神。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对长三角乡镇博物馆进行规划与设计实践,第一部分是对长三角地区特定地域性元素的提取与归纳,在大量阅读、研究关于“长三角地域性元素”、“长三角建筑风格”、“长三角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后总结出长三角地区具有当地地域性特点、民俗性特征且适合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的地域性设计元素。根据“技艺统一”、“无为至美”的设计理念和“丰富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经济性”的设计原则,将其使用于博物馆内展厅布局设计、展具设计、灯光设计、材质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当中。第二部分是对当代展示方式的研究分析,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归纳总结出当下受到观众所喜爱的展示方式,其中包括动态空间展示技术、虚拟现实展示技术。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这两种展示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将这些展示方式在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中准确、合理的呈现出来。通过此次对长三角乡镇博物馆的设计实践,归纳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现今社会区域性数字化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方案。

马胜[5](2020)在《部队幼儿园的风采 ——对长沙市S园园本文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园本文化于一所幼儿园而言同样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幼儿园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强大的文化底蕴作为内在动力来支撑和推进。当前很多幼儿园都投身于园本文化的建设中,以期在激烈的市场逐鹿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分析法搜集资料。选取了长沙市一所部队幼儿园S园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深刻揭示部队幼儿园的文化。本研究发现,园本文化的形成条件是身份、独特的气质、凝练的价值观、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园本化的课程,建议幼儿园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以人为本,注重园本文化的积累、沉淀、浸染。本研究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缘起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部队幼儿园的身份彰显。从个案园的园所历史出发,描述和分析其物质环境中展现的部队幼儿园的独特文化面貌。第三部分:部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课程。从个案园的教育理念及园本课程中揭示其军事体育文化。第四部分:部队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师心态。分析个案园的组织管理特色及精神风貌。第五部分:个案园园本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基于对个案园文化事实的思考,总结其园本文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对园本文化建设的思索。对幼儿园建设园本文化提出建议。

范亚雯[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家国共同体的认知、情感、道德和实践的统一体。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这是家国情怀的认知基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家国情怀萌芽于童年时期,形成于青少年时期,而大学阶段则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人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一项凝聚力工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大学生智慧力量,使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牢固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对于我们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好地传承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明晰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和特征,厘清在各个时代和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家国情怀所具有的不同历史内涵和相应的时代特征。第三部分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理论来源,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论述,这些思想和论述为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深入分析了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一项凝聚力工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大学生智慧力量,使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牢固基础。第五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实际数据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其中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全面剖析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传统家国文化的式微,针对性地把握了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重点内容,明确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努力方向。第六部分是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分析并提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可以从建立健全高校制度建设、构建家国情怀特色教学体系、开展家国情怀实践教学活动三方面入手,形成高校合力育人体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白学佼[7](2020)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价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红色文化资源是内含红色遗迹、彰显革命精神的育人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载体。甘肃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也需要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就必须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协同共生。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以革命理想、革命信念、革命思想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资源,又有以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文化产品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表现形态的丰富性、分布的广泛性和独特的本土性等特点。深入研究和挖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论述了以会宁会师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文化资源、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西路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铁人精神和庄浪梯田精神,分析了蕴含其中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迫切需要,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随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在融入教材、融入教学、融入实践等方面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则是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深度不足、个人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方式单一以及整合利用力度不够等。破解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就要在育人全过程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关键课程定位、在实践过程中明确实践育人目标、在校园建设中营造环境育人氛围,让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落细落实。

邱铁鑫[8](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美华[9](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文中指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媒体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唤醒和建构大众关于某一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记忆是一个共同体建立深层认同与团结的基础,探寻我国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机制,从理论上可验证和丰富媒介在建构重大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时的理论框架,从实践上可为后续深度探索媒介如何更好地建构集体记忆提供借鉴。根据记忆建构的主体不同,本研究考察了官方和民间记忆场两个话语空间对70周年国庆的集体记忆建构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选取人民日报的报纸、微信、微博平台和微博热搜榜分别作为官方和民间记忆场的代表,以“记忆什么”和“如何记忆”为思路,探讨两者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国庆集体记忆图景、凸显了哪些记忆,有何不同并尝试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记忆场,通过对各个媒体平台进行差异化建构、多平台联动,凸显了五方面的记忆:成就记忆、活动记忆(主要为国庆盛典记忆)、人物记忆、历史记忆和反思记忆,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角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体现了官方媒体建构国庆集体记忆的宣传本质。以微博热搜为代表的民间记忆场,网友们通过主动书写个体视角下的国庆记忆与碎片化表达,着重突出了国庆电影记忆、国庆盛典记忆、表白祖国记忆和国庆假期记忆,其记忆主题与人民日报相比较为微观,且体现出明显的的政治日常化转向,将国庆这个严肃宏大的政治议题融入日常叙事,贴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延伸了国庆集体记忆的外延,在引发网友的共鸣中加深了记忆的建构,但日常化的记忆建构无形中也对政治仪式的权威起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70周年国庆的民间记忆场中,还出现了粉丝民族主义表征和泛娱乐化趋势。与此同时,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的内容与传播碎片化导致其记忆呈碎片化、浅层化,使记忆的“保质期”成为新的问题。整体来看,官方媒体通过积极设置议程,引导民间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主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在官方媒体强大的声势引导下,民间个体被充分激活,网友们主动发声、积极配合,留下了多重视角的国庆记忆文本,极大丰富了官方记忆场建构的文本,两者共同完成了对国庆这一集体记忆段落的建构。

刘妍卿[10](2020)在《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文中提出本篇论文选择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作为调查地点,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网络乡村、农场新经济以及经济生产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时代的变迁造就不同时期的农场经济形势。在我孩童时期农场的土地属于个人包产到户的模式,村民们会去实体店购买东西,去菜市场购买食物等实体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场人们对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购买时的需求、购买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的实体购买的固定化。研究发现,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尤其是“网生代”(90-00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改变。网络的运用让条山农场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农场为了促进农产品的外销,发展旅游业,设置旅游景点条山农庄,农庄内以农业旅游为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住宿和独具风格的四合院,还有不定期的篝火晚会和生态放养等旅游项目。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条山农场的种植基地、生产基地等等。不管是“网生代(90-00后)”还是移动网络用户运用时下火热的朋友圈或者小视频软件比如快手,抖音等将活动内容传递给观众,吸引受众。农场除了运用旅游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之外,还有线上销售平台,根据条山农场农产品的种类,将产品加工生产出售。他们在淘宝天猫、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销售,电商销售取名为条山农场食品旗舰店,主要经营条场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可以准确定位用户,以产品链接的方式销售。农产品销售以前全部是线下的消费模式,他们会邀请外地的收购采购人员来当地勘察,收购时将农产品按照等级划分,以原材料的方式销售。现在农场的销售者根据网络运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下会根据原材料加工技术生产食品,线上销售这些加工食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旅游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宣传方式,促进农场新经济的发展。

二、为祖国建设绿色长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祖国建设绿色长廊(论文提纲范文)

(1)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史长廊:行进的红色教育
    1. 形象的相似性。
    2. 展示的立体性。
    3. 场景的开放性。
    4. 内容的交互性。
    5. 鲜明的时代性。
二、体验讲述: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1. 致敬英烈——用铿锵誓言熔铸信仰。
    2. 师生讲述——唤醒红色记忆。
    3. 立体宣讲——让红色故事更广传扬。
三、情境对话:沉浸的红色寻访
    1. 采访先辈:从“三猛”故事到“三猛”精神。
    2. 采访校友:从“以学愈愚”到“立己达人”。
    3. 采访家长:从南通“难”通到南通“好”通。
    4. 采访老师:从“开天辟地”到“惊天动地”。
四、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
    1. 立意:将长征精神融入成长仪式。
    2. 蓄能:用长征壮丽史诗浸润心灵。
    3. 磨砺:用艰苦练习锻造体能。
    4. 仪式:用长征精神开启新征程。
    5. 重走:没有一个人掉队。
    6. 签名:值得定格的永恒瞬间。

(2)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文物展示的当代需求
        1.1.2 遗址展示的困境
        1.1.3 保护规划项目实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黄山遗址展示的特殊性
        1.2.2 基于制玉序列提出遗址展示线路
        1.2.3 遗址博物馆的定性设计
    1.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3.1 关于制玉序列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展示线路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遗址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黄山遗址的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黄山遗址的现状
    2.1 遗址概况
        2.1.1 本体概况
        2.1.2 周边环境
    2.2 考古历程
    2.3 构成要素
    2.4 保护展示现状
        2.4.1 保护历程
        2.4.2 展示前景
第3章 黄山遗址的价值与特征
    3.1 时代背景
        3.1.1 史前制玉文化研究
        3.1.2 史前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矛盾
    3.2 价值阐述
        3.2.1 历史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2.3 科学价值
        3.2.4 社会价值
    3.3 文化特征
        3.3.1 就地取材
        3.3.2 因材适用
        3.3.3 制玉工艺
        3.3.4 聚落格局
    3.4 同期对比
        3.4.1 良渚文化玉器采制及流通关系
        3.4.2 红山文化玉器采制与流通关系
        3.4.3 龙山文化玉器采制与流通关系
        3.4.4 黄山遗址对比之价值
第4章 黄山遗址地理架构及特点
    4.1 地理架构
        4.1.1 与河流水系的关系
        4.1.2 与玉料产地的关系
        4.1.3 与南阳孤山的关系
    4.2 制玉序列
        4.2.1 采集玉料
        4.2.2 运输玉料
        4.2.3 制作玉制品
        4.2.4 传输玉制品
    4.3 地理架构特点
        4.3.1 清晰的山水格局
        4.3.2 完整的制玉遗存
第5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
    5.1 展示线路依据
        5.1.1 真实完整地反映制玉序列
        5.1.2 有利于遗址的阐释与展示
    5.2 线性遗产理念应用
        5.2.1 线性概念概念
        5.2.2 遗产廊道应用
    5.3 展示线路原则
        5.3.1 保护为主、展示为辅
        5.3.2 采取科学、可逆方式
        5.3.3 突出价值、整体展示
        5.3.4 综合周边环境规划
    5.4 展示线路内容
        5.4.1 出土文物
        5.4.2 遗址本体
        5.4.3 遗址周边环境
        5.4.4 制玉文化
        5.4.5 其他内容
    5.5 内容展示方式
        5.5.1 出土文物
        5.5.2 遗址本体
        5.5.3 周边环境
        5.5.4 制玉文化
        5.5.5 其他内容
第6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设计
    6.1 展示线路现状评估
        6.1.1 线路空间缺少联系
        6.1.2 文化特色彰显不足
        6.1.3 展示要素组合度低
    6.2 展示线路策略
        6.2.1 建立联系
        6.2.2 空间优化
        6.2.3 综合展示
        6.2.4 环境控制
    6.3 展示线路布局
        6.3.1 建立框架
        6.3.2 片区规划
        6.3.3 空间格局
        6.3.4 景观结构
    6.4 展示节点规划
        6.4.1 “采玉”展示点分布
        6.4.2 “运玉”展示点分布
        6.4.3 “制玉”展示点分布
        6.4.4 “传玉”展示点分布
    6.5 展示线路设计
        6.5.1 线路规划选择
        6.5.2 环境要素分析
        6.5.3 展示线路设计
        6.5.4 线路支持系统
第7章 “玉出山石”——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
    7.1 前期思考
        7.1.1 与展示线路的关系
        7.1.2 与黄山遗址的关系
        7.1.3 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7.2 设计策略
        7.2.1 合理规划选址
        7.2.2 配套适用空间
        7.2.3 选择合适布局
        7.2.4 组织秩序流线
        7.2.5 表达文化信息
    7.3 设计构思
        7.3.1 建筑选址
        7.3.2 建筑体量与遗址建筑的协调关系
        7.3.3 城市布局与文化遗产的轴线关系
        7.3.4 制玉文化的隐喻象征——玉出山石
    7.4 设计成果
        7.4.1 项目概况
        7.4.2 逻辑生成
        7.4.3 总体布局
        7.4.4 建筑造型
        7.4.5 内部空间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绿色发展理念下《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研究(2012年-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环境报道定义以及影响研究
        2.国内环境报道相关业务研究
        3.《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研究回顾
        4.绿色发展理念概念界定
    (三)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择依据
        2.时间选择
        3.研究样本选择
        4.类目制定
一、《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整体情况分析
    (一)《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数量分析
    (二)《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版面分析
        2.报道体裁分析
        3.报道主题分析
        4.报道来源分析
        5.报道基调分析
    (三)报道形式分析
    (四)报道文本分析
        1.标题建构
        2.图片呈现
二、《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的特点分析
    (一)对生态环境报道的重视程度高
    (二)紧跟国家政策,注重宣传时效性
    (三)报道主题围绕绿色发展理念
    (四)以本地区为主,针对性较强
三、《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框架分析
    (一)事实框架:事实为基础呈现事件原貌
    (二)成就主导型框架:展现生态建设成果
    (三)责任框架:报道凸显责任关系
    (四)绿色发展框架:从浅绿走向深绿
四、《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消息源不平衡,第三方失语
    (二)负面报道较少,监督功能弱化
    (三)缺少深度报道,并且深度报道文本形式单一
    (四)缺乏反馈信息渠道,与读者互动不够
五、《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倾听多种声音,平衡话语权
    (二)增强可读性
    (三)加强深度报道,做好延伸阅读
    (四)强化记者环境问题意识
    (五)增加互动,与读者线上线下沟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重难点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国乡镇企业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文献综述
        1.3.3 关于数字展示设计的文献综述
    1.4 国内案例分析
        1.4.1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1.4.2 中国消防博物馆
        1.4.3 上海玻璃博物馆
第二章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分析
    2.1 长三角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2.2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整体项目分析
        2.2.1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受众分析
        2.2.2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优势分析
        2.2.3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区位分析
第三章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方式研究
    3.1 当代数字化展示方式分析
        3.1.1 静态平面数字展示技术
        3.1.2 动态平面数字展示技术
        3.1.3 动态空间数字展示技术
    3.2 当代数字化展示优势分析
        3.2.1 提升博物馆管理效率
        3.2.2 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
    3.3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馆数字化展示的创新点
        3.3.1 沉浸式体验形式分析
        3.3.2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中沉浸式展示方式分析
第四章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展示设计前期分析
    4.1 长三角地区地域性性设计元素分析
        4.1.1 长三角地区建筑材料的地域性
        4.1.2 长三角地区建筑样式的地域性
    4.2 长三角地乡镇企业博物馆展陈内容
        4.2.1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序厅
        4.2.2 “时间长廊”——长三角乡镇企业发展大事件展厅
        4.2.3 “往昔今朝”——长三角地区着名乡镇企业展厅
        4.2.4 “名家精魄”——长三角地区着名企业家及优秀精神展厅
        4.2.5 “穿越时空”——长三角乡镇企业发展全息影像展示厅
第五章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展示设计实践
    5.1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设计理念
        5.1.1 “技艺统一”设计理念
        5.1.2 “无为至美”设计理念
    5.2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设计原则
        5.2.1 整体性与丰富性
        5.2.2 经济性与创新性
    5.3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设计思路
    5.4 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设计表现
        5.4.1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设计
        5.4.2 博物馆展示道具设计
        5.4.3 博物馆展示材质设计
        5.4.4 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
        5.4.5 博物馆展示灯光设计
        5.4.6 博物馆展示空间整体效果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5)部队幼儿园的风采 ——对长沙市S园园本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园本文化对幼儿园的重要性
        二、研究者本人的困惑与好奇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部队幼儿园
        二、风采
        三、园本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这就是我”——部队幼儿园身份的彰显
    第一节 “光辉”的历史
        一、诞生与发展
        二、迁址与重建
    第二节 部队幼儿园的身形
        一、周边环境:国防教育宣传长廊
        二、独特的风景线——“三道岗”
        三、主体建筑——部队幼儿园的“气势”
        四、无处不在的军队印记
第三章 军事体育文化的烙印——部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课程
    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理念及目标
        一、办园理想:办军队名园
        二、教育理念:顺天致性守望花开
        三、目标追求:毅力与气性
    第二节 园本化的军事体育课程
        一、S园军事体育课程的由来
        二、S园军事体育课程实施中的资源利用
        三、S园军事体育特色活动的开展
第四章 从严治园——部队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师心态
    第一节 组织管理:“严”字当头
        一、岗位设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细致入微的管理内容
        三、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
    第二节 工作状态:“马不停蹄”地运转
        一、“L老师的一天”——繁冗的日常工作
        二、“课间操练习要抓紧了”——应接不暇的活动
        三、陪孩子玩的时间都没有:“忙”的意义
    第三节 教师心声:她们如是说
        一、A老师:“累并快乐着”
        二、B老师:“我太难了”
        三、C老师:“得过且过”
        四、D老师:“我行我素”
        五、E老师:“想走又不想走”
第五章 步履蹒跚——S园园本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S园园本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打造符合幼儿园自己的身份与气质
        二、凝练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三、积极利用社区资源
    第二节 S园园本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被掩盖的历史感
        二、浮在面上的园风
        三、人文关怀的相对缺失
第六章 砥砺前行——对园本文化建设的思索
    第一节 承古循今——历史积淀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一、园本文化应从幼儿园发展历程中沉淀
        二、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要回应时代要求
    第二节 以人为本——凝练园本文化的内核
        一、关注教师心态与心声
        二、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三、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节 由表及里——注重园本文化的沉淀与浸染
        一、注重理念的沉淀与落实
        二、注重文化的浸染与熏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和特征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1.家国情怀的核心
        2.家国情怀的体现
    (二)家国情怀的特征
        1.民族性
        2.历史性
        3.时代性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论溯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论述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促其健康成长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
    (三)凝聚大学生智慧力量,助力民族复兴
四、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研
        1.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取得的成效
        2.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
        3.传统家国文化的式微
五、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中
        1.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保障机制
        2.形成协同创新型家国情怀教育机制
        3.加大对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构建家国情怀特色教学体系
        1.完善家国情怀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2.改进家国情怀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国情怀实践教学活动
        1.加强校园家国情怀品牌活动的建设
        2.搭建家国情怀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3.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资源
        (三)红色文化
        (四)红色文化资源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
        (一)精神形态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二)物质形态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表现形态的丰富性
        (二)分布的广泛性
        (三)独特的本土性
第二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以会宁会师为代表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二)长征精神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物质表现
    二、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南梁精神
        (一)南梁精神的内涵
        (二)南梁精神的价值
        (三)南梁精神的物质表现
    三、红西路军精神
        (一)红西路军精神的内涵
        (二)红西路军精神的价值
        (三)红西路军精神的物质表现
    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创新创造精神
        (一)莫高精神
        (二)防沙治沙精神
        (三)铁人精神
        (四)庄浪梯田精神
第三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人注入新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奠定学科基石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除时代困境的新需要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的需要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的价值统一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方法相通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原则一致
第四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揭示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问题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问题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深度不足
        (二)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认识不到位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方式单一
        (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不够
第五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
        (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导作用
        (三)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红色育人内容
        (一)推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搭建移动化红色交流载体
    三、在实践过程中明确红色育人目标
        (一)建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
        (二)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三)支持引导红色文化社团开展活动
    四、在校园环境中营造红色育人氛围
        (一)融入校园红色景观设计
        (二)充实校园红色精神文化
        (三)健全校园红色网络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集体记忆
        二、媒介:集体记忆的核心和纽带
        三、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四、官方记忆场与民间记忆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官方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人民日报媒体矩阵报道概况
        一、《人民日报》
        二、人民日报微信
        三、人民日报微博
    第二节 官方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一、成就记忆
        二、活动记忆
        三、人物记忆
        四、历史记忆
        五、反思记忆
    第三节 官方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一、差异化建构
        二、多平台联动
    小结
第三章 民间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微博热搜概况
    第二节 民间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一、国庆电影记忆
        二、表白祖国记忆
        三、国庆盛典记忆
        四、国庆假期记忆
    第三节 民间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一、主动书写,碎片表达
        二、粉丝民族主义,泛娱乐化
    小结
第四章 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官方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
    第一节 竞争书写:官方主动争夺话语权
    第二节 协作书写:记忆文本的共同建构
结论与反思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地方特刊
    附录2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主题特刊
    附录3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活动报道
    附录4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反响报道
    附录5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相关评论
    附录6 人民日报微博国庆日国庆盛典相关微话题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关键词解释
    四 研究方法
    五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
    六 田野地点
第一章 条山农场“三代人”
    1.1 条山农场“创建者”
    1.2 条山农场“生产者”
    1.3 条山农场“创新者”
第二章 相约“梨花节”
    2.1 初见梨花节
    2.2 年年梨花盛开时
第三章 衍生农庄活动
    3.1 “浪漫奇袭”
    3.2 “众志成城”
    3.3 “人约黄昏后”
第四章 电商+农产品
    4.1 “条山牌”农产品
    4.2 线上销售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为祖国建设绿色长廊(论文参考文献)

  • [1]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J]. 王笑梅. 江苏教育, 2021(Z1)
  • [2]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D]. 刘嘉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绿色发展理念下《内蒙古日报》环境报道研究(2012年-2019年)[D]. 褚思源.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长三角乡镇企业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 毕雪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5]部队幼儿园的风采 ——对长沙市S园园本文化的研究[D]. 马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研究[D]. 范亚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白学佼. 兰州大学, 2020(12)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D]. 王美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10]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D]. 刘妍卿.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为祖国建设绿色走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