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

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

一、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宁勇,史佩东[1](2021)在《腹腔镜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80%为小肠梗阻[1-2]。大部分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会好转,但近30%的急性小肠梗阻会发生肠绞窄,如临床表现怀疑为肠绞窄[3],或腹部CT提示有肠缺血,以及经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试验性口服造影剂等保守治疗失败的急性小肠梗阻[2],需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反复发作的小肠梗阻,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通气早、进食早、排便早、复发率低,而且出院后第1次复发间隔时间长[4],建议行手术治疗[5]。

侯丁丁,王建方,秦春和,张子超,许建林,杨国山,赵力[2](2020)在《87例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及术式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需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急性小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及术式,为临床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1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的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急性小肠梗阻且需急诊手术治疗者,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急诊小肠梗阻手术时机及术式。结果: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73例行开腹手术,14例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其中9例中转开腹,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治愈85例,好转2例,2例术后出现肠漏,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一旦伴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水、肠穿孔、肠壁缺血或者无以上征象而行保守治疗12 h效果不佳等均为手术探查时机,而对于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探查,小肠梗阻术式以开腹为主,腹腔镜手术需严格控制指征。

马兴龙,谢菲,唐奇,付磊,谢鹏[3](2020)在《急性胃肠穿孔患者病原菌特点及休克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胃肠穿孔患者病原菌特点及发生脓毒症休克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胃肠穿孔患者15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病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休克组和非脓毒症休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穿孔部位、基础疾病)、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水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的差异,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脓毒症休克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共126株病原菌被分离,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占65.81%,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2株占25.40%,以屎肠球菌为主;真菌11株占8.73%,以白念珠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均对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耐药性较低;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性。159例急性胃肠穿孔患者43例发生脓毒症休克,占27.04%。年龄、APACHEⅡ、合并基础疾病是脓毒症休克发生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革兰阴性菌为急性胃肠穿孔主要致病菌。患者发生脓毒症休克与年龄、APACHEⅡ、合并基础疾病具有显着相关性。

左都霜[4](2020)在《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常规筛查未能确诊的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并发症和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7.01至2018.06.3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呕吐”为主诉,且通过常规筛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胸部平片/腹部平片/腹部彩超)未能明确呕吐病因的住院患儿,排除出院时仍未确诊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确诊病例的一般资料及病因;按病因分组,例数≥20例的组作为主要病因组,分析各主要病因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病情;按年龄分组,分为新生儿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儿童组、学龄期儿童组、青春期儿童组,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病因分布、并发症及出院时病情;按病程分组,分为病程≤2周组和病程>2周组,分析不同病程组的病因分布、呕吐频率、呕吐物性质、并发症及出院时病情;分析696例呕吐儿童发生并发症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选入病例1489例,排除病例793例,最终纳入696例确诊病例,其中男性441/696例,女性255/696例。呕吐病因中单一病因有57种共623/696例,以消化系统疾病(578/623例)为主,非感染性疾病(530/623例)多于感染性疾病(93/623例);多种病因导致呕吐的患儿共73/696例,其中主病因有16种,合并病因有20种,也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2.按病因分组,主要病因组有9个,分别为胃食管反流组(91/69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组(85/69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组(64/69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组(41/696例)、急性胃炎组(38/696例)、先天性巨结肠组(30/696例)、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组(29/69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组(24/696例)和环状胰腺组(23/696例)。各主要病因组相互比较,在就诊年龄、病程、呕吐频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呕吐进食物、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呕吐胆汁、腹胀、腹痛、腹泻、血便/黑便、胎便排出延迟、头痛/头晕、并发呼吸道感染、并发电解质紊乱、并发脱水、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等18个项目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中位数就诊年龄(108月)最大、中位数病程(750天)最长,中位数呕吐频率(15次/天)、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的发生率(37.93%)、腹痛的发生率(62.07%)及头痛/头晕的发生率(31.03%)均最高。先天性巨结肠腹胀的发生率(86.67%)、胎便排出延迟的发生率(30.00%)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23.33%)均最高,中位数确诊时间(12天)及中位数住院时间(经手术治疗为32.5天;未经手术治疗为13天)均最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呕吐胆汁的发生率(77.65%)最高,急性胃炎的腹泻发生率(15.79%)最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血便/黑便发生率(8.82%)最高,胃食管反流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92.31%)最高,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43.75%)最高,环状胰腺并发脱水的发生率(17.39%)最高。3.按年龄分组,新生儿组398/696例,婴儿组127/696例,幼儿组67/696例,学龄前儿童组33/696例,学龄期儿童组57/696例,青春期儿童组14/696例,不同年龄组排名前三的病因不同。各年龄组合并病因和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的并发症发生率(94.72%)最高,其次为婴儿组(81.89%),学龄期儿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63%)最低,其中新生儿组最易并发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婴儿组和幼儿组最易并发脱水。4.按病程分组,病程≤2周组有513/696例,病程>2周组有183/696例。病程≤2周组有449/531例为单一病因,64/531例为多种病因;病程>2周组有174/183例为单一病因,9/183例为多种病因。与病程>2周组比较,病程≤2周组合并病因、呕吐胆汁、呕吐粪汁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12.48%vs 4.92%、46.98%vs 34.43%、4.29%vs 1.09%和89.67%vs 73.77%),呕吐进食物的发生率更低(90.25%vs 99.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呕吐频率、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年龄为新生儿期是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胃食管反流均不是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年龄为学龄期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保护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危险因素(P=0.001),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消化道畸形、年龄为婴儿期和幼儿期是并发脱水的危险因素(P<0.05),呕吐频率每增加1次/天,并发脱水的风险增加15.3%(P<0.001),性别、病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脱水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年龄为新生儿期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消化道畸形均不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病程>2周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和NEC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呕吐频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和严重并发症是发生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病程、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多种病因均不是近期预后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呕吐的病因种类多而复杂,通过常规筛查未能确诊的呕吐病因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不同病因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并发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预后也不相同。不同年龄的常见病因不同,新生儿期最易出现呕吐,也最易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呕吐胆汁及粪汁、有合并病因及并发症等情况在病程≤2周的呕吐患儿中更易见到。年龄是并发呼吸道感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影响因素,呕吐频率是并发脱水的影响因素,病程和NEC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消化系统畸形是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和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消化系统畸形和严重并发症是发生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梁木[5](2020)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治疗175例临床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175例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手术时机。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175例经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主要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术中情况及预后等指标。结果:175例手术患儿中,早产儿81例,低体重出生儿71例;呕吐103例,纳差82例,肠壁积气51例,门静脉积气27例。手术行肠切除合并肠造瘘60例,肠穿孔修补合并肠造瘘58例,肠造瘘14例,肠切除肠吻合17例,肠切除肠吻合并肠造瘘11例,探查腹腔后仅行腹腔引流12例,术中放弃治疗、终止手术3例。结论:以腹膜炎、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为手术指证的患儿,肠管多已出现广泛坏死,预后欠佳,已非最佳手术时机。在具有绝对手术指征前,经规范内科保守治疗后有明显加重趋势时积极手术干预,或许更加有利于NEC患儿的恢复。

倪震博[6](2020)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健胃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IIO气机壅滞证患者,并与甘油灌肠剂保留灌肠治疗IIO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作对比,以便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IIO气机壅滞证患者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IIO及其相关疾病。方法:根据参照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研究的62例IIO气机壅滞证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甘油灌肠剂,将药液加热至39℃,每次300ml,保留灌肠30min,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组予以健胃清肠合剂,将药液加热至39℃,每次500ml,保留灌肠30min,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拟定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IIO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变化情况,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结果:1.两组IIO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中除首次排便时间小幅度短于对照组外,首次排气、腹痛缓解腹胀缓解、饮食恢复时间均大幅度短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的CRP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内,说明两组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炎症方面反应均具有一定疗效。其次,治疗组降低患者CRP水平大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均未超过两周,但治疗组的实际住院天数平均值小于一周,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平均值大于一周,说明治疗组在缩短患者实际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5.在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上可看出两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来看,两组中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在改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其余各单项中医症状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效率为62.07%。7.在治疗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在治疗后的X线阳性例数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的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65.52%。结论:本次研究中,健胃清肠合剂可以显着改善IIO气机壅滞证患者临床症状,能够明显调节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较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赵佳宇[7](2020)在《中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小儿急腹症,原发性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灌肠复位治疗。目前国内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灌肠复位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的现状。方法通过问卷网向受访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肛肠学组和新生儿外科学组成员)发送了一份关于儿童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的调查问卷,以评估灌肠复位的监视设备、媒介物质、使用的设备、技术细节、人员配置、镇静剂的使用、复位的成功率和穿孔例数等。结果共有128份问卷纳入分析。其中,78.1%(100/128)的医疗机构使用放射线监视下灌肠,17.2%(22/128)使用超声监视下灌肠;而在灌肠的介质选择上约78.9%(101/128)使用空气灌肠,17.9%(23/128)使用生理盐水灌肠;经统计发现约有78.9%(101/128)的医疗机构可达到90%及以上的成功率;而在人员配置上,仅小儿外科医生参与的灌肠复位占25.8%(33/128),仅放射科医师参与的灌肠复位占18.8%(24/128),小儿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医师共同参与的灌肠复位占44.5%(57/128)。结论国内不同医疗结构使用的肠套叠灌肠复位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放射线监视下的空气灌肠复位为主要使用方法,目前国内对于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的人员配置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

伍玉海,陈晓鹏[8](2019)在《不典型肠穿孔2例报告并诊治思考》文中提出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肠穿孔的诊治认识,以期减少迟诊,改善治疗。方法对2018年本院收治的2例不常见肠穿孔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者术前立位片和CT提示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回肠大部切除、盲肠置管造瘘、近端回肠造瘘+腹腔脓肿冲洗引流术,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回访至今,恢复良好。例2患者立位片提示肠梗阻,CT提示结肠癌,急诊行右半结肠切除+腹腔冲洗+末端回肠造瘘术,术后入ICU治疗14天后因脓毒症等死亡。结论肠穿孔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表现复杂。部分肠穿孔并无典型影像学特征易致误诊、迟诊,故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腹腔穿刺等进行具体分析,综合判断,把握手术时机,视情行肠切除和肠造瘘术,术后进一步抗感染治疗等改善预后。

郭静[9](2019)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来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回肠造口关瘘病儿共47例,手术50例次。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行相应肠管处理+肠腔置管外引流术病儿设为观察组;仅行病变肠管肠切除肠吻合术病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经升结肠向回肠置管对保留回盲部的应用可行性及小肠置管减压在解决小肠吻合术后因急腹症行二次手术中的应用。结果1.分析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组如下:观察组(行肠腔减压引流)21例次,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2d;吻合口位于空肠2例,回肠19例;肠闭锁12例,NEC回肠造口还纳9例;一期手术18例,二次手术3例(均来自对照组发生肠梗阻病儿)。对照组(行常规肠切除肠吻合术)29例次,男21例,女8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5d;吻合口位于空肠3例,回肠26例;肠闭锁17例,NEC造瘘还纳12例。两组病儿性别、手术吻合口部位及手术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观察组6例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应用回肠病损切除、端端肠吻合术,联合经升结肠向回肠吻合口近端置管引流,均成功保留回盲部,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3.所有病儿手术过程顺利,均于排便且无腹胀后第2天拔除胃管。观察组21例病儿均于术后13天经肠引流管引流出粪便,除1例高位空肠闭锁病儿术后2周拔除肠引流管,其他置管病儿均术后710天拔除引流管,观察13天造瘘口处皮肤无红肿渗液,进食、排便通畅,且腹不胀可出院。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手术时间比较(97.95±26.84 vs 105.56±30.53 min),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5.95±1.96 vs 3.56±1.58天)、进食时间(6.95±1.96 vs 4.61±1.50天)、平均住院时间(15.32±5.60 vs 11±1.9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4.58,t′=3.84,P<0.05)。观察组病儿术后1例肠梗阻、1例造口渗液、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病儿术后9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1例肠炎,观察组与对照组病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3(14.29%)vs 12(41.37%)例],差异具有显着性(χ2=4.258,P<0.05)。4.观察组无二次手术病儿,对照组因肠梗阻接受二次手术病儿3例,术中探查明确引起肠梗阻原因均为吻合口周围粘连折叠,其中并近端穿孔1例、并横结肠狭窄1例,处理相关病变后,均采用小肠置管引流,吻合口近端穿孔者经穿孔处原位置管,其余两例于回肠吻合口近端510cm处向近端肠腔置管,肠功能恢复后即术后79天拔除引流管,3名病儿均恢复顺利。所有病儿随访4个月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肠扭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小肠吻合术病儿应用肠腔减压引流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2.对于吻合口靠近回盲部病儿,可在病变肠管切除术后行肠管端端吻合,近端置管引流减压,既减少肠段切除,又保留回盲部,对病儿正常肠管结构的保留及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有重要意义。3.对于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合并结肠病变时,小肠吻合口近端置引流管为二次手术提供一种治疗思路。

吕勇志[10](2019)在《急性小肠坏死预后不良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小肠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其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外科2008年6月至2017年10月所有确诊为急性小肠坏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临床资料291例。收集录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术前的基础疾病、术前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临床结局等。探讨急性小肠坏死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手术后发生死亡、并发症、SIRS的相关风险因素。筛查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术中所见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小肠坏死发生死亡、并发症、SIRS与哪些主要危险因素有关。采用最终患者死亡或者并发症的发生来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同时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最佳截点(Cut off value),以评估此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整个研究P<0.05表示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291例。男性185例(63.6%),女性106例(36.4%)。所有29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坏死,患者发生肠坏死的肠管长度自10cm至全部小肠不等。291例中行一期肠吻合术138例(47.4%),肠造瘘术153例(52.6%)。29例(10.0%)患者40天内死亡,死亡发生的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3例(10.3%)、感染性休克17例(58.6%)。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53岁、休克指数大于0.8、合并冠心病、电解质紊乱、手术时间大于155分钟、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是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独立相关因素,构建死亡的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点值(cut-off value)分别为0.836和3分,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759和0.721。109例(37.5%)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主要为休克(14.8%),腹腔感染(15.8%),肺部感染(15.5%),肾功能不全(10.3%),呼吸衰竭(2.4%)。患者出现白蛋白≤34.9 g/L、坏死小肠平均长度>100cm、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术前有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房纤颤是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独立相关因素,构建死亡的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点值(cut-off value)分别为0.825和2分,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53和0.654,该模型可较好的预测并发症的风险因素。161例(55.3%)患者术后出现SIRS反应。术前存在SIRS、白细胞>14.1×109/L、影像学检查或者术中发现有肠系膜血栓、手术持续时间>155分钟为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出现SIRS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小肠坏死好发于男性,总体预后较差,死亡率为10.0%。发病率男女比例为1.75:1。发病的时间从1小时直到6天不等,平均发病的时间为11.2小时,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急性小肠坏死起病急,CT可作为主要诊断的重要方法。患者的年龄大于53岁、休克指数大于0.8、合并冠心病、电解质紊乱、手术持续时间大于155分钟、剖腹探查或者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是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存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危险因素时,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更高。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其总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37.5%和23.9%。术后SIR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4%和14.9%;急性小肠坏死出现并发症和SIRS影响患者生存时间。患者的白蛋白≤34.9 g/L、术前合并电解质紊乱、心房纤颤、肺部感染、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坏死小肠平均长度>100cm是急性小肠坏死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危险因素时,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更高。患者术前存在SIRS、影像学检查或者术中发现有肠系膜血栓、术前白细胞计数>14.1×109/L、手术持续时间>155分钟为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出现SIRS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诊断及手术禁忌证
2 机械性小肠梗阻
    2.1 粘连性小肠梗阻
    2.2 疝
    2.3 小肠憩室
    2.4 小肠肿瘤
    2.5 克罗恩病
    2.6 胆石性、粪石性及异物性小肠梗阻
    2.7 腹茧症
    2.8 肠扭转
    2.9 肠套叠
3 动力性肠梗阻
4 血运性小肠梗阻
5 结语

(2)87例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及术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组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法(以剖腹探查术为例)
    1.3 术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结局
    2.2 梗阻原因
    2.3 并发症
3 讨论

(3)急性胃肠穿孔患者病原菌特点及休克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入选标准
    1.3脓毒症休克诊断标准[4]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性胃肠穿孔术后患者病原菌情况
    2.2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3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4 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5 急性胃肠穿孔患者脓毒症休克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因分布
    2.3 主要病因的临床分析
    2.4 不同年龄的呕吐病例分析
    2.5 不同病程的呕吐病例分析
    2.6 儿童呕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2.7 儿童呕吐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儿童呕吐的病因
    3.2 部分呕吐病因的临床特点
    3.3 儿童呕吐的诊断思路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治疗175例临床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辅助检查
    2.3 手术情况
    2.4 预后
3 讨论
    3.1 绝对手术指征
    3.2 理想手术指征
    3.3 相对手术指征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西医常规治疗
        3.2 分组灌肠治疗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本次临床研究观察指标
        4.4 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4.5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4.6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4.7 X线影像判定标准
        4.8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9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腹痛缓解、腹胀缓解、饮食恢复时间
    3 CRP水平变化
    4 实际住院天数
    5 临床疗效结果
        5.1 中医各项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5.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结果比较
        5.4 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5.5 X线阳性例数(率)结果比较
        5.6 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5.7 本次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估
        5.8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1 IIO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1.1 中医对IIO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IIO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IIO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IIO的发病机制研究
        2.1 肠屏障功能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2 肠道菌群移位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3 炎症反应机制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4 机械性损伤、术后腹腔粘连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5 精神心理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3 IIO的中医保留灌肠治疗
    4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健胃清肠合剂立方依据及配伍意义
        4.2 健胃清肠合剂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对照药甘油灌肠剂的研究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典型肠穿孔2例报告并诊治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9)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3.实验分组
    4.手术方法
    5.观察指标
    6.统计学处理
结果
    1.病儿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2.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愈合情况
    3.两组手术时间
    4.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与术后首次进食时间
    5.平均住院时间
    6.术后并发症
    7.二次手术方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置管造瘘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10)急性小肠坏死预后不良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急性小肠坏死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急性小肠坏死的临床特点
        2.2.2 急性小肠坏死生存与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2.2.3 急性小肠坏死死亡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2.3 讨论
    2.4 结论
3 急性小肠坏死出现并发症和SIRS相关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急性小肠坏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2.2 急性小肠坏死并发症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3.2.3 急性小肠坏死术后出现SIRS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进展[J]. 宁勇,史佩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1(07)
  • [2]87例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及术式探讨[J]. 侯丁丁,王建方,秦春和,张子超,许建林,杨国山,赵力.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0(05)
  • [3]急性胃肠穿孔患者病原菌特点及休克相关因素分析[J]. 马兴龙,谢菲,唐奇,付磊,谢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0(18)
  • [4]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D]. 左都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治疗175例临床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D]. 梁木.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 倪震博.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中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现状调查[D]. 赵佳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不典型肠穿孔2例报告并诊治思考[J]. 伍玉海,陈晓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12)
  • [9]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D]. 郭静. 青岛大学, 2019(02)
  • [10]急性小肠坏死预后不良因素分析[D]. 吕勇志. 西安医学院, 2019(09)

标签:;  ;  ;  ;  ;  

急性小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