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易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简易诊断技术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静[1](2020)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在教育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愈加明显。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数困生”)比例惊人,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对数困生的诊断与干预是数学教师在教育与教学方面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一名小学数困生,对其进行诊断与干预。除了前期的理论准备,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对数困生的诊断、干预以及干预结果的分析上。首先是对数困生的诊断。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从三方面对被研究者进行诊断:对被研究者进行课堂观察与解题观察;分析被研究者作业;对被研究者本人、其任课教师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从中探寻其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其次是对数困生的干预。在找到成因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并进行干预,且在干预过程中持续诊断。主要分为数学知识层面的干预,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与“圆”四个部分;感觉统合积极疗法干预,包括对手眼、手脑不协调与注意力不集中的干预;家庭层面的干预,集中干预家庭环境和父母对被研究者学习的关心程度。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将非智力因素的干预融入其中。最后分析干预结果。干预结果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数学成绩的变化,包括被研究者数学成绩在整个班级中所处位置的变化以及个人数学成绩的变化;二是数学作业质量的变化,主要统计在数学作业中由于看错、抄错、写错致使解题错误的比例是否减少;三是数学课堂表现的变化,包括被研究者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力与注意力集中程度是否有好转;四是被研究者非智力因素的变化。经过本次干预,被研究者数学成绩在整个班级中所处的位置由原本下游上升至中下游,个人数学成绩也有较明显提升;数学作业中由于看错、抄错、写错致使解题错误的比例明显减少;数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变高、课堂参与度与表现力稍有增强;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有所提高,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所改善。笔者回顾并总结对数困生的研究过程,归纳出一些对数困生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司瑞石[3](2020)在《风险认知、环境规制与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主要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国家,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占全球总量50%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地实施,生猪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区域布局优势凸显、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生猪产业为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和肉源性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程度较低,疫情疫病防控能力较弱,各类疾病导致生猪死亡率较高,病死猪淘汰量高达6000万头/年。2013年原农业部在全国19个省、212个县(区)启动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要求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进程。为此,政府主要采取监管处罚、补贴补助、宣传引导和契约承诺等规制措施推动生产环节养殖户实施无害化处理。然而,我国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较窄、处理程序不规范、监管水平不够高、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严峻,病死猪丢弃、浅埋、出售等不当处理行为时有发生。病死猪不当处理不仅危害地域生态和生产安全,还可能危及食品和公卫安全。因此,如何推动养殖户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农户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为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提供全新视角。按照无害化处理过程,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包括无害化报告行为、无害化决策行为、无害化实施行为和无害化处理效果四个序次部分。本研究基于河北、河南和湖北514户生猪养殖户数据,在总结与分析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生产、食品和公卫安全四个方面刻画风险认知,从命令型、激励型、引导型和自愿型规制四个方面测度环境规制工具,构建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指标体系,在对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测度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探讨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无害化决策行为、无害化实施行为和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的对策建议,并为政府推进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分析,研究发现:在无害化报告行为中,各省份报告户占比序次为:河南>河北>湖北,不同规模养殖户报告占比序次为: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户>散养户;48.25%的养殖户能够及时报告病死猪信息。在无害化决策行为中,各省份选择无害化处理的养殖户占比序次为:湖北>河北>河南;不同规模养殖户占比序次为: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户>散养户。在无害化实施行为中,各省份委托处理户占比序次为:河北>河南>湖北;委托处理率均值次序为:河北>河南>湖北;各省份资源化处理率均值序次为:河北>河南>湖北;不同规模养殖户占比序次为: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户>散养户。在无害化处理效果中,客观处理效果(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均值为0.7224。主观处理效果(生态、生产、食品、公卫安全)的指标均值分别为3.1318、4.4650、4.3969和3.5448。总体上看,各省份无害化处理率的序次为:湖北>河南>河北;湖北养殖户的主观处理效果同样较好;专业和规模养殖户的客观处理效果较好,但不同规模养殖户的主观处理效果差异较大。(2)通过对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测度与解析,研究发现:不同省份养殖户风险认知水平异质性较强,湖北养殖户风险认知水平最高,河南养殖户次之,河北养殖户最低。不同规模养殖户的风险认知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专业养殖户的风险认知水平最高,散养户次之,规模养殖户最低。不同省份环境规制强度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河南养殖户受环境规制强度最高,湖北强度次之,河北强度最低。不同规模养殖户受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养殖户受环境规制强度最高,专业养殖户次之,散养殖户最低。(3)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和公卫安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报告决策存在正向激励作用,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对报告时效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环境规制能够约束养殖户做出无害化报告决策,但对报告时效的影响效应较弱。激励型和引导型规制正向调节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同时,现代通讯设的备普及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发挥积极促进作用;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异质性。(4)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安全风险认知能够推动养殖户做出无害化处理决策。命令型和引导型规制能够约束养殖户做出无害化处理决策。同时,自愿型规制正向调节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风险规避在风险认知影响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中发挥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6.75%;命令型和激励型规制对风险规避程度高组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异质性。(5)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和公卫安全风险认知能够推动养殖户实施委托处理行为;命令型和自愿型规制能够约束养殖户实施委托处理行为,同时自愿型规制能够增强风险认知对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的影响效应。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组织参与和不同规模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异质性。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认知积极促进养殖户实施资源化处理行为;环境规制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存在正向约束作用。同时,命令性、引导型和自愿型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的影响中起到增强性的调节作用。在考虑养殖规模和技术属性异质时,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6)通过分析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生产和公卫安全风险认知水平越高,养殖户更倾向于提高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环境规制能够显着提高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但不同维度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中并未发挥“增强剂”作用。然而,这种调节效应存在遮蔽效应,引导型规制正向调节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风险认知高组比低组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提高了17.86%,环境规制高组比低组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率提高了16.22%。风险认知和环境规制对无害化主观处理效果(生态、生产、食品和公卫安全)的影响具有较强异质性。(7)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强养殖户安全风险教育,提高风险认知水平;完善病死猪信息报告体系,提高报告的时效性;强化无害化处理监管制度,增强监管的持续性;完善无害化处理激励制度,激发处理的自觉性;优化无害化处理引导制度,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完善无害化处理自治制度,增强契约治理效果。

朱秋霞[4](2020)在《AT公司税务风险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税收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国税地税机构合并以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国家大力推行减税降费,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和发展。AT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体外诊断生产企业,全面系统地加强税务风险管控,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选取AT公司开展税务风险分析并提出防范优化策略,对体外诊断行业(IVD)企业具有普遍参考和借鉴意义。AT公司作为一家生物医药制造公司,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既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完整的业务链条,又具有新兴技术行业企业重研发重技术的特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影响着企业的纳税情况。以企业主要税种为立足点,着重分析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管理风险,抓住税种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在增值税风险分析上,以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及抵扣凭证的管理为切入点;在企业所得税风险分析上,以应税收入、税前列支和扣除项目以及税收优惠的享受情况为路径,追溯至企业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业务流程,识别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和经营管理上的不足。同时兼顾企业经济活动和持有资产等行为涉及的相关税种,提出企业涉税事项中需关注的潜在的风险。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控措施,进一步优化企业采购和销售模式,规范生产成本及费用核算,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保障风险管控措施落实的制度机制,期望帮助企业构建全面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对AT公司的研究分析,找出其在税务管理上的风险,预期达到帮助AT公司识别并规避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纳税风险点,并根据公司发展情况和税收政策不断优化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并希望给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以及生产经营流程类似的企业提供税务风险管控的建议和参考。

陈雨婷[5](2020)在《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阅读形成的一项关键能力,也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两种途径,一是阅读,二是实践。学生经验的获得不仅需要亲身实践,还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前提。然而,笔者在对天府新区××小学中段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学生患有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因此,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中段不同类型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着力构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别模型、成因模型、筛选模型和对策模型,并通过个案研究加以运用。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关键词定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分为四个部分,旨在构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别模型、成因模型、筛选模型和对策模型。第一部分是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三种类型;第二部分是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三个成因分析模型;第三部分是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两个筛选模型;第四部分是干预三类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对策模型。第三章旨在进行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个案筛选。从个案筛选的流程设计,再到天府新区××小学的团体调查,最后进行案例的选择与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根据字词识别困难型、理解阅读困难型和探究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进行深入探析。第五章重点探讨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对策。从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家长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帮助不同类型的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建立阅读自信。

范智毅[6](2020)在《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大班幼儿发展评价的行动研究 ——以学习习惯领域评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如何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来提升班级保教实施质量。在具体考察上海市C幼儿园幼儿发展评价现状及其评价在提升幼儿园保教实施质量方面的情况后,本研究挑选C幼儿园两个大班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并进行班级保教实施质量的前测。同时,在实验班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制定行动研究方案,从《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中的“幼儿发展行为观察指引”中选取“习惯与自理”领域下的子领域“学习习惯”为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五轮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行动研究。每次行动后进行反思与总结,不断优化行动方案与策略,持续提升保教实施质量。行动研究之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保教实施质量的后测,并结合行动研究结果为幼儿园教师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提供参考性意见。本研究通过在实验班循环往复的五轮行动研究,证实了通过实施幼儿发展评价能够促进保教实施质量的提升。五轮行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教师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此外,研究还总结了教师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运用策略:包括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前期准备策略,实施策略以及反馈策略。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建议:在幼儿园方面,建立制度和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行动;为教师提供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的相关培训;在幼儿教师方面,树立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意识,积极投身实践;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

陈桐[7](2019)在《基于使用者需求的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传统高校医院的设计大同小异,使用体验欠佳,难以满足使用者的全方位需求。同时使用者对空间的认知日益增强,校园医疗空间的合理化和人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高校医院的设计往往十分单一,仅为普通医院的缩小版,对使用者的实际情况考虑较少,空间体验难以满足大众良好使用和未来新型医疗模式的发展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典型高校医院空间的使用者进行广泛调研,逐步提炼出关键词进行研究,分析出需求特征;并依据分析结果落实到被调研的高校医院案例本身,充分发挥样本采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以使用者需求作为出发点,探讨高校医院空间构成的现有情况,总结出不同类型模式的利弊,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为改善现阶段高校医院在设计方面的不足及对未来新型校园医疗的可行性探索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明确研究的相关要点,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涉及到的内容、目的、意义和范围等基础信息进行确认,明确空间构成包含基本情况和空间布局两部分的这一基础概念,为下一步调研及分析打下基础。其次,对高校医院的发展、属性及调研所用到的相关理论做出介绍,并明确其在本次研究中的应用思路,提炼出使用者需求的关键要素。再次,阐明定量定性两种分析方法,依据上述关键要素分别对调研案例的基本情况和空间布局加以分析,进行现状汇总、同属性对比并提出优缺点,总结出使用者需求下的我国典型高校医院现有空间构成情况。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分析对现有空间构成情况进行分类,实现优先模式建构,找出高校医院空间的可改进点。依此从多方面多层次由宏观到微观提出与各优先模式相对应的空间构成优化手段,为未来高校医院空间改进提出建议和策略。在建筑理念飞速成熟的今天,使用者对空间意识和需求的增强必然会给高校医院空间设计提出新要求。本文在明确高校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典型高校医院空间构成现状,解析出未能满足需求发展的关键点,并提出了满足使用者需求和空间情况的全新设计要点,对高校医院空间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琼[8](2019)在《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几十年高速城市化推进带来了城市住宅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大批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区建筑功能品质严重滞后于时代需求,面临严峻的品质提升挑战。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综合的过程,既包含多学科多专业的参与协作,又需要结合实态和目标的科学方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既有住区建筑系统性强的品质提升是从前期调查、诊断评估、到方案决策、实施、以及后期跟进的完整流程,其中,前期研究的实态调查与评估尤为重要,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住区建筑改造前评估与策划的专门研究领域。我国既有住区建筑量大面广,住宅品质提升事业任重道远。“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科技项目、示范工程等支持下,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规模较大的旧住区改造工作,在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然而,我国目前大规模的改造活动仍然是简易诊断和粗放维修的模式,经调查发现:1)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复杂,基础信息缺失严重,缺乏系统整合信息的途径与方法;2)改造前诊断评估缺乏实态数据指导,评估目标和操作简易盲目;3)评估方法缺乏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改造评估缺失严重。另外,我国近些年在建筑行业前策划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指出了缺少前期实态与评估研究导致的缺乏设计依据问题,认为前期研究应该作为建筑师基本职业技能。因此,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科学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亟待构建适合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前评估”体系,本文提出了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首先,对既有住区建筑评估相关理论、国内外典型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论述了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前评估研究,是建立实态与评估的有效对应和关联体系。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的调研采集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信息,确立了实态构成要素,引入层级化的方法,建立了既有住区建筑层级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从评估项适应性、评估条件整合性、评估流程操作性三个方面进行实态与评估相结合的体系化建构,即:通过典型标准体系与实态要素的多方面对照分析,建立了适应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的评估项体系;发现复杂实态的层级联系,建立了评估项、评估条件与层级化的关联属性,形成以层级为基础的评估条件数据整合;借助信息化工具,构建实态评估的辅助知识库平台,促进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和应用。本文是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过程中前期阶段的基础研究,着眼于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的、结合实态与评估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科学流程建构,扩充和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为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提供参考。

李铁绳[9](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黄朋[10](2019)在《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EM教育强调将科学、技术、工程和设计等四门学科进行深度整合,以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同时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实现学习者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宗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更好地学习或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本研究在梳理STEM教育、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重庆市Y园D班的R教师和B保育员的合作,以D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近六个月的行动研究。本研究结合Y园D班“神奇的水”主题活动,设计并实施了“管道问题”、“水滑梯”与“自制简易净水器”三个科学领域活动,每次活动开展后进行及时反思与改进,为较好地开展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支撑。研究发现,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激发了幼儿对水的探索欲望,丰富了幼儿关于水的知识与经验,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及科学素养,并促进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此外,促进了教师对STEM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科学领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研究得出,跨学科整合是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核心;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究是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重点;关注真实情境问题和创设问题意识情境是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关键;教师的STEM教育素养则是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切实保证。建议幼儿园成立STEM教育研究小组;采取“培训”和“培养”两种途径培养师资;提供充足的STEM教育经费。同时建议教师要拥有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积极开展基于STEM教育的科学领域活动;加强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二、简易诊断技术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易诊断技术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数困生是需要关注的群体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习困难的界定
        二、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H数学学习困难的诊断
    第一节 通过观察分析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课堂观察
        二、解题观察
    第二节 从错题中探寻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数学错误类型
        二、数学错误归因
    第三节 通过访谈得到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班主任访谈
        二、家长访谈
        三、H本人访谈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H数学学习困难的干预
    第一节 数学知识层面的干预
        一、简易方程
        二、因数与倍数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圆
    第二节 感觉统合积极疗法干预
        一、干预设计及干预内容
        二、干预过程
    第三节 家庭层面的干预
        一、增强记忆力锻炼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变家庭学习环境
        四、咨询医生的建议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情感关系
        六、调节饮食与生活作息
第四章 干预结果
    第一节 数学成绩的变化
    第二节 数学作业质量的变化
    第三节 数学课堂表现的变化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记录纸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风险认知、环境规制与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养殖户
        2.1.2 病死猪
        2.1.3 无害化处理行为
        2.1.4 风险认知
        2.1.5 环境规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风险认知理论
        2.2.3 环境规制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2.5 态度-情境-行为理论
    2.3 机理分析
        2.3.1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2.3.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2.3.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
        2.3.4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分析
    3.1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历史沿革
        3.1.1 国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演进
        3.1.2 国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演进
        3.1.3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政策演进的基本趋向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描述
    3.3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
        3.3.1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
        3.3.2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
        3.3.3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
        3.3.4 样本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
    3.4 无害化处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3.4.1 无害化报告的时效性比较差
        3.4.2 部分养殖户仍选择不当处理
        3.4.3 委托和资源化处理率还不高
        3.4.4 无害化处理效果还有待增强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的测度与解析
    4.1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的指标体系
        4.1.1 指标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的测度和结果
        4.2.1 测度方法
        4.2.2 因子分析结果
    4.3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特征分析
        4.3.1 风险认知特征分析
        4.3.2 环境规制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5.2.1 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5.2.2 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
        5.2.3 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5.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5.3.1 变量选取
        5.3.2 研究方法
    5.4 实证结果
        5.4.1 统计推断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基于两阶段独立Probit模型检验
        5.5.2 基于递归Logit模型检验
    5.6 进一步讨论
        5.6.1 基于信息报告渠道的调节效应检验
        5.6.2 基于养殖规模异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6.1 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2.1 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6.2.2 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6.2.3 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3.1 变量选取
        6.3.2 研究方法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统计推断
        6.4.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
        6.4.3 环境规制在风险认知影响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中的调节效应
    6.5 稳健性检验
    6.6 进一步讨论
        6.6.1 基于风险规避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
        6.6.2 基于养殖规模异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的影响
        7.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2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7.2.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委托处理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2.4 基于组织参与和养殖规模异质的讨论
    7.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的影响
        7.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2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7.3.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行为影响结果分析
        7.3.4 基于养殖规模和技术属性异质的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8.1 问题的提出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8.3.1 变量选取
        8.3.2 研究方法
    8.4 实证结果分析
        8.4.1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客观效果的影响
        8.4.2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主观效果的影响
    8.5 稳健性检验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1.1 养殖户无害化处理行为现状的分析结果
        9.1.2 风险认知与环境规制测度与解析的结果
        9.1.3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报告行为的影响结果
        9.1.4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
        9.1.5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实施行为的影响结果
        9.1.6 风险认知、环境规制对养殖户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强养殖户安全风险教育
        9.2.2 完善病死猪信息报告体系
        9.2.3 加强无害化处理监管制度
        9.2.4 完善无害化处理激励制度
        9.2.5 优化无害化处理引导制度
        9.2.6 完善无害化处理自治制度
    9.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AT公司税务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AT公司概况及纳税情况
    第一节 AT公司概况
        一 AT公司历史沿革
        二 AT公司组织构架
    第二节 AT公司财务管理情况
        一 AT公司财务机构设置
        二 AT公司资产负债情况
        三 AT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第三节 AT公司税务管理现状
        一 AT公司涉及税种及税负情况
        二 AT公司可享受的税收优惠
        三 AT公司税务事项管理状况
第三章 AT公司主要税种风险分析
    第一节 AT公司增值税风险分析
        一 可抵扣进项税额范围风险分析
        二 配套销售模式下销项税额风险分析
        三 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风险分析
    第二节 AT公司企业所得税风险分析
        一 AT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基本情况
        二 应税收入确认风险分析
        三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风险分析
        四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风险分析
        五 其他税前扣除项目风险分析
    第三节 AT公司其他税种风险分析
        一 房产税计税依据风险分析
        二 城镇土地使用税申报风险分析
        三 印花税不同税目适用风险分析
第四章 AT公司税务风险管控措施
    第一节 AT公司增值税风险管控措施
        一 进项税额抵扣风险控制措施
        二 不同销售模式下销项税额核算风险控制措施
        三 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风险控制措施
    第二节 AT公司企业所得税风险管控措施
        一 应税收入确认风险控制措施
        二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风险控制措施
        三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节 AT公司其他税种风险管控措施
        一 房产税风险控制措施
        二 城镇土地使用税风险控制措施
        三 印花税风险控制措施
    第四节 AT公司税务风险管控制度优化策略
        一 贯彻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 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
        三 建立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保障制度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关键词界定
        1.2.1 阅读障碍
        1.2.2 发展性阅读障碍
        1.2.3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明确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具体内涵和主要表现
        1.3.2 明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成因
        1.3.3 提出预防和干预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主要对策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汉语语言特征”的研究
        1.5.2 关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
        1.5.3 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
        1.5.4 小结与反思
2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型、成因、筛选和对策模型
    2.1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型
        2.1.1 字词识别困难型
        2.1.2 理解阅读困难型
        2.1.3 探索阅读困难型
    2.2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分析
        2.2.1 横向成因分析
        2.2.2 纵向成因分析
    2.3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筛选方式
        2.3.1 智商成就差异模型
        2.3.2 阅读障碍成分模型
    2.4 克服不同层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对策分析
        2.4.1 字词识别困难型学生的对策模型分析
        2.4.2 理解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对策模型分析
        2.4.3 探索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对策模型分析
3 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学生的个案筛选
    3.1 研究设计
        3.1.1 个案研究目的
        3.1.2 个案背景调查
        3.1.3 个案对象调查
        3.1.4 个案调查方法
        3.1.5 具体实施步骤
    3.2 天府新区××小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3.2.1 对学生的汉语阅读情况分析
        3.2.2 对语文教师的访谈情况分析
    3.3 被试的筛选与分析
        3.3.1 被试的个案筛选和个案鉴别情况
        3.3.2 被试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调查
    3.4 三位被试填写《阅读障碍成因检测卷》
        3.4.1 语音识别意识测试
        3.4.2 汉字识别意识测试
    3.5 三位被试以往的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3.5.1 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3.5.2 教师的处理方式分析
    3.6 三位被试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分析
        3.6.1 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分析
        3.6.2 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3.7 对三位被试的观察与访谈
4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成因的案例分析
    4.1 字词识别困难型的成因——A生
        4.1.1 A生的内部成因
        4.1.2 A生的外部成因
    4.2 理解阅读困难型的成因——B生
        4.2.1 B生的内部成因
        4.2.2 B生的外部成因
    4.3 探索阅读困难型的成因——C生
        4.3.1 C生的内部成因
        4.3.2 C生的外部成因
5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对策
    5.1 字词识别困难型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普及概念,提前预防
        5.1.2 简易诊断,形成模型
        5.1.3 培养兴趣,激活动力
        5.1.4 师生互动,增进了解
    5.2 理解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依据学情,追求有效教学
        5.2.2 启迪思维,创设阅读情景
        5.2.3 熟能生巧,加强阅读训练
        5.2.4 耐心指导,培育健康心理
    5.3 探索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干预对策
        5.3.1 解读文本,培养审美能力
        5.3.2 全面发展,提升实践能力
        5.3.3 更新教法,提升创新能力
        5.3.4 予以肯定,增强阅读自信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大班幼儿发展评价的行动研究 ——以学习习惯领域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保教质量提升的政策要求
        1.1.2 基于幼儿发展评价对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性
        1.1.3 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与保育
        2.1.2 质量
        2.1.3 幼儿园保教质量
        2.1.4 幼儿园保教实施质量
        2.1.5 幼儿发展评价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保教质量相关概念的研究
        2.2.2 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
        2.2.3 关于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与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
        2.2.5 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内容
    3.2 研究步骤
    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分析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访谈法
        3.4.4 行动研究法
    3.5 研究工具
        3.5.1 调查问卷
        3.5.2 访谈提纲
        3.5.3 幼儿园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工具
    3.6 资料收集与编码
第4章 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现状调查
    4.1 现状调查的诊断与问题
        4.1.1 教师对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的认知情况
        4.1.2 教师对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情况
        4.1.3 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结果的整理分析与反馈利用
        4.1.4 教师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困难
    4.2 总结
第5章 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行动研究过程
    5.1 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5.1.1 幼儿发展评价领域的选择
        5.1.2 评价途径的选择
        5.1.3 行动研究开展的具体安排
    5.2 行动研究前期准备
        5.2.1 研究小组确定及研讨培训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5.2.3 前测结果总结
    5.3 行动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分析反思
        5.3.1 第一次行动研究的实施——途径:大班集体语言学习活动“我们换牙了”
        5.3.2 第二次行动研究的实施——途经:大班生活活动户外散步
        5.3.3 第三次行动研究的实施——途径:大班生活活动值日生
        5.3.4 第四次行动研究的实施——途径:大班分散运动“跳绳”
        5.3.5 第五次行动研究的实施——途径:大班结构游戏
    5.4 行动研究实施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总体效果分析与讨论
        5.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子量表后测结果与讨论
        5.4.3 后测效果总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教师通过幼儿发展评价可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
        6.1.2 教师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6.1.3 通过幼儿发展评价提升保教实施质量的策略
    6.2 研究建议
        6.2.1 对幼儿园方面的建议
        6.2.2 对幼儿教师方面的建议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附件

(7)基于使用者需求的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针对我国高校医院特殊性的研究欠缺
        1.1.2 高校医院现有空间使用体验欠佳
        1.1.3 使用者需求在设计中受到重视
        1.1.4 新型医疗模式对空间的要求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2.1 高校医院
        1.2.2 空间构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高校医院基本属性与使用者需求关键要素
    2.1 我国高校医院的发展概况
        2.1.1 现代高校医院的逐步形成
        2.1.2 高校医院服务区域的发展现状
    2.2 我国高校医院的特殊性解析
        2.2.1 高校医院整体规模及功能类型的特殊性
        2.2.2 高校医院医疗模式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2.3 我国高校医院的多样性描述
        2.3.1 高校医院使用者群体的多样性
        2.3.2 高校医院经营模式的多样性
    2.4 我国高校医院基本情况的使用者需求关键要素萃取
        2.4.1 基本情况的使用者需求调研方式确定
        2.4.2 基本情况的使用者需求调研原则
        2.4.3 基本情况的使用者需求调研内容
        2.4.4 基本情况的使用者需求关键要素总结
    2.5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布局的使用者需求关键要素萃取
        2.5.1 空间布局的使用者需求调研方式确定
        2.5.2 空间布局的使用者需求调研原则
        2.5.3 空间布局的使用者需求调研内容
        2.5.4 空间布局的使用者需求关键要素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需求关键要素的高校医院空间构成分析
    3.1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分析方法
        3.1.1 我国高校医院基本情况定性分析
        3.1.2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布局定量分析
    3.2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之基本情况分析
        3.2.1 我国高校医院调研案例基本情况现状汇总
        3.2.2 我国高校医院基本情况现状同属性对比
        3.2.3 我国高校医院基本情况优劣分析
    3.3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之空间布局分析
        3.3.1 我国高校医院调研案例空间布局现状汇总
        3.3.2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布局同属性对比
        3.3.3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布局优劣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医院空间构成模式及优化对策
    4.1 我国高校医院的空间构成优先模式建构
        4.1.1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优先模式分类方式
        4.1.2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优先模式属性及优化目标
    4.2 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优先模式优化对策
        4.2.1 功能完善优先模式优化
        4.2.2 便携程度优先模式优化
        4.2.3 服务兼顾优先模式优化
        4.2.4 自给自足优先模式优化
    4.3 未来校园医疗模式可行性探索
        4.3.1 校园医疗空间的功能性拓展
        4.3.2 校园医疗移动站点的实行
        4.3.3 校园医疗空间与管理形式的配合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其他我国高校医院案例基本情况现状汇总
附录2 其他我国高校医院案例基本情况同属性对比条形图
附录3 其他我国高校医院案例的空间布局DEPTHMAP分析图
附录4 其他我国高校医院案例空间布局现状汇总
附录5 其他我国高校医院案例空间布局同属性对比条形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巨大挑战
        1.1.2 建立良好的诊断评估是保障品质提升的关键
        1.1.3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实态分析与评估的必然性
    1.2 实态与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2.2 建筑再生与诊断
        1.2.3 建筑策划与预评估
        1.2.4 本研究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的内涵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3.1 既有住区建筑
        1.3.2 品质提升内涵
        1.3.3 研究范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2 国内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3 信息辅助工具相关研究
        1.4.4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创新点
2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发展与演进
    本章概述
    2.1 品质提升发展与实态评估演进的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2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3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演进
    2.2 国外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2.1 欧洲
        2.2.2 美国
        2.2.3 日本
        2.2.4 启示与局限
    2.3 国内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3.1 相关评估标准
        2.3.2 相关前沿探索
        2.3.3 相关实践做法
        2.3.4 启示与局限
    2.4 比较分析与总结
        2.4.1 国内外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2.4.2 对实态与评估体系化构建的指导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的实态要素采集与构成分析
    本章概述
    3.1 实态的影响因素
        3.1.1 设计建造的影响
        3.1.3 维护条件的影响
        3.1.4 使用现状的影响
    3.2 实态调研与信息采集
        3.2.1 标准规范梳理
        3.2.2 设计图纸统计
        3.2.3 建筑履历变化
        3.2.4 现场实地观察
        3.2.5 信息深度访谈
    3.3 实态要素的层级化与关联性分析
        3.3.1 住区建筑层级化分析
        3.3.2 主体建筑类型化分析
        3.3.3 实态要素构成与层级的关联分析
    3.4 实态评估的体系化构建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适应性的实态评估项建立
    本章概述
    4.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与方法
        4.1.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
        4.1.2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方法
    4.2 基础评估项的筛选
        4.2.1 评估标准体系的交叉对照
        4.2.2 标准体系中基础评估项的提取
    4.3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3.1 实态要素的品质属性
        4.3.2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关联
        4.3.3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差异
        4.3.4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4 层级化对评估项的重组
        4.4.1 品质属性的层级关联
        4.4.2 层级化对实态评估项的重组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概述
    5.1 评估条件的构成与关联
        5.1.1 评估条件的构成
        5.1.2 评估条件的整合原则
        5.1.3 评估条件与评估项的关联性
    5.2 外装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2.1 外装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2.2 外装层评估条件整合
    5.3 隔离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3.1 隔离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3.2 隔离层评估条件整合
    5.4 中间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4.1 中间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4.2 中间层评估条件整合
    5.5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5.1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5.2 周边环境层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辅助操作平台构建
    本章概述
    6.1 实态评估的流程与工具性
        6.1.1 实态评估的流程
        6.1.2 实态评估对品质提升的工具性
        6.1.3 知识库在实态评估中的作用
    6.2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构建
        6.2.1 知识库构建的基础
        6.2.2 知识库构建的目标
        6.2.3 知识库的整体架构
        6.2.4 知识库的功能模块
        6.2.5 知识库的运行设计
    6.3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应用机制
        6.3.1 方案决策依据
        6.3.2 政策标准支持
        6.3.3 平台搭建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
    7.3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相关政策列表
附录B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C 我国北方各城市主要既改项目
附录D 我国相关住宅评估标准比较
附录E 劣化现象调研住宅基本信息
附录F 住宅基本信息整理模板
附录G 我国目前典型住宅加电梯案例
附录H 表面劣化现象部位特征图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探讨
    (一)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价值取向
    (二)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二、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行动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依据
    (二)方案目标的拟定
    (三)方案内容的选择
    (四)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模式
三、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行动方案的实施
    (一)第一轮:“管道问题”科学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二)第二轮:“水滑梯”科学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三)第三轮:“制作简易净水器”科学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四、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后期评估
    (一)活动实施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教师的改变与进步
    (三)研究者的反思与成长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简易诊断技术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的个案研究[D]. 吴雅静. 喀什大学, 2020(07)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风险认知、环境规制与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研究[D]. 司瑞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AT公司税务风险管控研究[D]. 朱秋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5]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陈雨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以提升保教实施质量为导向的大班幼儿发展评价的行动研究 ——以学习习惯领域评价为例[D]. 范智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使用者需求的我国高校医院空间构成优化研究[D]. 陈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D]. 张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基于STEM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黄朋.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简易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