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和平”外交评析

南京临时政府“和平”外交评析

一、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述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慧[1](2021)在《《每周评论》的反帝反封建宣传研究》文中提出

阎高阳[2](2020)在《民初地方外交问题之考察 ——以1913年中日地方冲突交涉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以1913年(民国二年)“二次革命”后陆续发生的三起中日军民地方冲突事件为研究中心,试图通过对三事件及其后续外交交涉的考察,对近代中国地方外交制度惯例与袁世凯政府时期央地关系互动影响的情况提出一定思考。地方政治势力影响乃至介入外交活动,是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一大特点。这一情况一方面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边事”传统,另一方面又深受“半殖民地”状态下,外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的客观条件影响。在此现实状况下,伴随着地方外交制度及在地交涉机构的建立,在外交事务,尤其是涉及到地方问题的对外交涉事件中,中央政府同地方势力的互动关系便成为了影响事件发展走向乃至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北京政府成立后,袁世凯当局于1913年上半年积极推行外交部特派地方交涉署制度,以期分割地方当局外交权,实现外交统一于中央的政治目标。而该制度颁布仅三个月后,便于山东兖州、湖北汉口、江苏南京三地先后发生三起中日军民冲突事件,以致双方军人及平民互有伤亡,从而引发了中日两国间的密集交涉,更张之后的地方外交制度亦由此迅速投入实践。而在三事件的外交交涉过程中,北京中央政府、地方外交机构、地方当局三者基于各自的外交立场、交涉策略乃至相互关系,分别进行密切互动,呈现出了央地之间竞争博弈与合作维护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使得三起事件的交涉实践过程不同于交涉署制度条文所设想之形态,而呈现出了情况各异、复杂多变的局面。与此同时,从总体上看,中央同地方基于中日事件交涉而进行的互动,又在中日社会舆论、日本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等外部因素变化的动态影响下,反作用式地深刻影响到了袁世凯中央政府同作为地方当局代表的黎元洪、张勋等势力在对外交涉领域的相互关系,凸显了民初中日交涉大背景下地方对外交涉的制度与实践落差,以及期间中央与地方特殊竞合关系的发展变化。

谢琳君[3](2018)在《袁世凯的对外观念研究》文中提出袁世凯先后担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外国文明大量涌入,挑战传统天下观。在变局中,袁世凯的对外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文将从袁世凯对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袁世凯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从主“战”主“和”的转变,以及对条约关系和国际法的认识与运用等方面探讨袁世凯的对外观念。袁世凯的对外观念深受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和任职经历的影响,传统观念对他的影响深远。他的对外观念主要来源于上级官员、洋员、留学生、旧式属员、驻外使员、新式报刊和译书等。在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方面,包括袁世凯对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等的认识。在对国际秩序的认识方面,他早期坚持宗藩秩序,甲午战败后,随着中朝宗藩关系的彻底破裂,放弃了宗藩秩序。同时,他认识到了“弱肉强食”的强权主义的世界秩序,逐渐主张联盟,还反对世界大战,主张和平的局面。在和战观念方面,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他经历了从主“战”到主“和”的转变。战前,他主张以战争方式处理中外冲突,战后则尽量避免战争,力求和局。这样的选择是基于对中外实力的预判和维护政权利益的考虑。在对条约关系和国际法的认识与运用方面,袁世凯坚持守约思想,认为条约可以修改,但是不能随意废除,他还主张利用条约和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在条约关系下,他的外交礼仪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具备近代化特征的转变,但仍然保留了传统色彩。袁世凯对外的态度有开放性,他主张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文明;但是他毕竟是旧式官僚的一员,不能完全接受西方文明,因此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纵观他的对外观念,国家主权意识贯穿其中,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需要和国家贫弱的现实,他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也具有对外妥协性。他的对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外和平。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和个人局限性,这也导致了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

潘星[4](2014)在《国共两党与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研究(1923-1929)》文中研究指明在1920年代最初的几年里,由于自己的革命事业一再遭遇挫折,孙中山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的苏俄。在经过早期的接触以后,双方决定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之上展开合作。苏俄将国民党作为实现其远东战略棋盘上的一枚重要棋子,而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国民党亦将苏俄视为其参与国内政治角逐的重要砝码。在苏俄的影响下,孙中山和国民党开始改变其对于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的认识,“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等“苏式”概念工具开始在他本人脑海中和国民党内生根发芽。经过早期磨合之后,孙中山最终接受苏俄的提议——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通过改变党的组织体系和内外政策来实现党的新生。在经过党内的激烈的讨论与争执以后,国民党终于在1924年召开了自己的第一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实现了党的改组。改组之后的国民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广州国民政府,并开始将自己对外政策付诸实践。以反帝废约为主要诉求,以民众运动为主要手段的革命外交由此诞生。国民党的改组是通过国共合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在1923-1927年国共合作的这段期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各项内外政策都深受中共的影响。为了将国民党推上彻底的革命道路,中共与国民党内的左派联合一起,对意图阻碍革命的右派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斗争。右派的对外主张偏向温和,大多反对坚决执行国民党一大所制定对外政策,而左派则以此为由对其施以攻击。党内斗争的结果,直接作用并体现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在广州国民政府最后的半年和武汉国民政府初期,中共与左派联合掌握政权,逐渐将革命外交推向高潮。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并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政府遂开始对原有革命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武汉政府实行战略退却,南京政府放弃反帝废约,实行反苏修约,激进的革命外交逐渐退潮。最终,宁汉合流的实现,使得激进的革命外交退出历史舞台。1928年济南事件的发生,让正在试图调整对外政策与西方重归于好的国民党遭受到严重考验。民众反日运动高潮迭起,由此导致革命外交又有重新再起之势。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中央试图疏导、控制民众激烈的反日情绪,但却遭遇党内反对派的阻击。由此导致党内当权派与在野派之间的斗争再次升温。外交问题与国民党的党内纠纷紧密的缠绕在一起,外交成为内争的工具,在这一时期得到鲜明体现。

苏艳萍[5](2012)在《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研究——以“泗水事件”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然而,相较于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和军阀混战的惊心动魄,这一仅存在了92天的政府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过渡性而被人们忽视了。就外交而言,学者们也往往习惯性地将其称作是近代化的开端,或以"和平外交"之言概之,而甚少围绕具体事件进行详细地分析。这也使人们相对地忽视了政权交替之际、内忧外患之间政局的复杂性和代表意义。在纪念中国共和政体百年之际,本文围绕新出版的《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中关于泗水事件的新史料,通过对事件本身的完整呈现,积极探讨南京临时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技巧、外交行为与现实的矛盾,并通过此种分析来揭示中国近代外交与民初政局以及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

刘娟[6](2011)在《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文中研究说明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历史人物。在袁的政治生涯里,他的崛起与沉浮都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他驻扎朝鲜起开始与日本接触到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抑郁而死一直都和日本有关联。1914年至1916年是袁世凯筹划和实施帝制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洪宪帝制复辟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对华外交,它们因为自己的侵略目标不同对待袁世凯帝制问题的态度也不同。而这一时期正是一战爆发时期,也是日本对外扩张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改变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力量,欧美列强不得不将外交主导权让给日本。日本为了实现其在华的最大利益,在袁世凯帝制问题上态度数易其辙,举棋不定。日本对待帝制的态度数易其辙,赞成、怂恿、劝告、准备承认、警告、打倒排除皆有之,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敌对的袁日关系和始终维护其在华利益:日本为了实现其在华的最大利益,在袁世凯帝制问题上态度数易其辙,举棋不定:当袁世凯有帝制自为之心时,日本极力怂恿袁世凯恢复帝制;当帝制运动公开时期未明朗化之前,日本实行两面政策;当帝制运动进入到实施阶段,日本便首先发难,联合除了美国以外的其它帝国主义向袁政府提出严重警告;当袁世凯撤销帝制时,中国国内反袁活动日益活跃时,日本决定倒袁,积极支持、鼓动革命党和宗社党等反对帝制。日本在袁世凯时期尤其是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关系处理问题上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目的就是借机打倒日本侵华道路上的障碍物袁世凯以维持其侵略权益。袁世凯时期的外交思想也就摆脱不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历史环境,基本实行的是晚清李鸿章的“维持外交”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袁世凯对野心勃勃的日本是非常反感,利用帝国主义在华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用英美来遏制野心勃勃的日本。但是面对变化无常的日本和黄袍加身的皇帝梦的诱惑,袁世凯对日本是一味地妥协与退让。这也反映一个封建旧官僚的情感的无奈和心理冲突。袁世凯理应洞悉日本在帝制问题上翻云覆雨,但因利令智昏地妄想称帝,置民族利益于不顾,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对日本“暂缓称帝”的警告置若罔闻,最后袁世凯四面楚歌羞愤而死。洪宪帝制的失败有它违背历史客观规律的原因,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以日本为首的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善于玩弄权术的袁世凯也没能逃过日本的欺骗和玩弄。本文论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具体过程,而且把袁世凯称帝这一时期的历史分为酝酿、公开实施、取消三个时期。论文的框架结构基本上是以时间为经,以日本对袁世凯态度变化为纬来论述。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分析了袁日关系的历史渊源及日本对待中国国体的态度,论述袁日关系一直呈敌对关系,以及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赞成中国实行君主制。第二章、主要介绍分析了洪宪帝制酝酿时期的中日外交,日本怂恿赞成袁世凯称帝,而袁为了换取日本对帝制的支持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第三章、主要介绍分析了洪宪帝制公开实施时期的中日外交,日本在这时期对待帝制的态度比较复杂,由公开时期的两面政策到实施时期联合英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干预,洪宪帝制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强硬的日本丝毫不敢懈怠。结语部分、主要介绍分析了洪宪帝制取消后的中日外交以及对这时期的中日外交有一个概括性总结。

郭剑波[7](2002)在《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述论》文中研究指明概述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及其所展开的外交活动,简要分析其实施"平和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刘丽,胡槿,杜华[8](2001)在《2000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指出

二、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2)民初地方外交问题之考察 ——以1913年中日地方冲突交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视角、方法、结构与资料说明
一、民初地方外交制度之渊源与形成
    (一)晚清地方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二)民初央地关系与交涉署制度的建立
    小结
二、中日冲突事件的爆发与各方初期因应
    (一)乱局与冲突:兖州与汉口事件的爆发
    (二)因应与挫折:事件初期的地方独立交涉
    (三)北京渠道:中日交涉的新路径
    小结
三、中央参与与央地“双线交涉”
    (一)南京事件:中日对立的再升级
    (二)双线交涉:中央参与的前期模式
    (三)民意与政策: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中日交涉
    小结
四、央地竞合与交涉终结
    (一)三案合并:交涉转折与交涉主导权的转移
    (二)交涉终结:利益差异与央地分歧
    (三)善后阶段的央地合作
    小结
结论
附录: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3)袁世凯的对外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第一章 袁世凯对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袁世凯对外观念的形成原因
        一、袁世凯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个人成长经历
        三、袁世凯对外观念的来源
    第二节 袁世凯对外观念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驻朝时期
        二、晚清大吏时期
        三、民国总统时期
第二章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
    第一节 西方政治文明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节 西方军事文明
第三章 对国际秩序的认识
    第一节 对中朝宗藩关系的认识
        一、主张强化中朝宗藩关系
        二、对列强势力渗入朝鲜的看法
        三、对袁世凯宗藩观念的评价
    第二节 对国际整体秩序的认识
        一、强权时代与激烈的竞争关系
        二、反对世界大战,力主和平
第四章 从“主战”到“主和”的转变
    第一节 基本立场的变化
        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前:主战
        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主和
    第二节 立场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对双方实力的预判
        二、维持政权利益的需要
    第三节 对袁世凯和战观念的评析
第五章 对条约关系和国际法的认识与运用
    第一节 对中外条约和国际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对条约的基本认识
        二、守约和修约观念
        三、对国际法的认识与运用
    第二节 条约关系下外交礼仪观念的转变
        一、传统外交礼仪观
        二、具有近代特征的外交礼仪观
结语
    一、妥协观念下的国家主权意识
    二、保守观念下的对外开放思想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国共两党与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研究(1923-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基本思路与问题取向
    第四节:史料运用
第二章:国民党与革命外交的兴起
    第一节:国民党对于中外关系的新认识
        孙中山的困境及其在对外问题上的省思
        西方不亮,东方亮:孙中山与苏俄的接近
        革命性的变革:国民党“一大”及其对外新政策
    第二节:孙中山、国民党与反帝废约的兴起
        孙中山的反帝废约呼吁与国民党内争论
        商团叛乱与反帝废约的初步实践
        孙中山北上与反帝废约观念的传播
    第三节:从反帝废约到革命外交
        与民众相结合:广州国民政府初期外交政策及实践
        反革命外交与革命外交
    小结
第三章:国共合作与革命外交的激进化
    第一节:中共与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对外政策及实践
        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中共早期对中外关系的认识
        中共对国民党对外政策的影响
        中共与国民党对外政纲的初步实践
    第二节:国共纷争的加剧与革命外交的激进化
        中共与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激进化
        国共纷争的加剧与两条外交路线的竞争
    第三节:中共、民众运动与武汉国民政府的“汉案”交涉
        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前后中共的民众策略及成效
        “一.三惨案”的发生与中英双方的应对
        民众问题与中英交涉
    小结
第四章:国共分裂与国民政府对革命外交的调整
    第一节:国共分裂与武汉国民政府对革命外交的调整
        从革命外交到革命的退却
        战略退却的失败与激进革命外交的终结
    第二节:调和民族主义的新路线:南京国民政府对革命外交的背离
        从反帝废约到反苏修约
        南京国民政府对民众运动的操控与约束
    小结
第五章:济南事件前后的对日外交与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争
    第一节:妥协与抗争:蒋介石与济南事件前后的对日决策
        疑虑重重与侥幸之心:蒋介石对济南事件的误判
        有限让步,顶住日方武力威胁
        利用分歧,以退为进,消极对抗
    第二节:“济案”外交与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争
        国民党中央对待反日运动的态度
        “济案”外交与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
    1.1 袁世凯和日本关系渊源
    1.2 日本对待中国国体态度
第二章 洪宪帝制酝酿时期的中日外交
    2.1 洪宪帝制的背景
    2.2 日本的反应
    2.3 “二十一条”与帝制
第三章 洪宪帝制公开实施时期的中日外交
    3.1 转向公开时期的中日外交
    3.2 帝制实施时期日本对帝制态度的变化
    3.3 袁政府对日反对帝制的应对
    3.4 日本与倒袁力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后记和致谢

四、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述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每周评论》的反帝反封建宣传研究[D]. 黄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民初地方外交问题之考察 ——以1913年中日地方冲突交涉为中心[D]. 阎高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袁世凯的对外观念研究[D]. 谢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国共两党与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研究(1923-1929)[D]. 潘星. 复旦大学, 2014(12)
  • [5]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研究——以“泗水事件”为中心的考察[J]. 苏艳萍.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5)
  • [6]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D]. 刘娟. 吉林大学, 2011(09)
  • [7]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述论[J]. 郭剑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06)
  • [8]2000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1(05)

标签:;  ;  ;  ;  ;  

南京临时政府“和平”外交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