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黑蚂蚁的人工繁育

巨型黑蚂蚁的人工繁育

一、大黑蚁的人工养殖(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1](2020)在《民国蜂业危机及其应对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之际,新式养蜂法伴随着活框养蜂技术和养蜂器具的逐渐成熟传入我国。在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国家面临巨大糖类贸易漏巵的背景下,新式蜂业被赋予了复兴农村经济、挽救国家利权的重大使命。江浙、华北地区率先宣传推广养蜂新法,形成了南、北两个重要的养蜂中心。二十年代末,华北地区新式蜂业一度勃兴,掀起了全国养蜂热潮。然而,随后民国蜂业却屡屡陷入发展困境,危机重重。在蜂种选择和制造问题上,国内养蜂人士将中国传统蜂种与意大利蜂种对比讨论。在新式养蜂法被普遍认同的趋势下,国蜂未能及时改良,传统蜂场蜜源地和蜂蜜市场也遭到新式蜂场的侵占和挤压,传统蜂业发展逐渐衰落。与此同时,新式蜂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顾蜂种质量、过度分封、投机倒卖现象,导致华北蜂业价格暴涨、蜂病肆虐,几乎完全成为以分封售种为目的投机事业。在蜂蜜生产和运销问题上,由于各地蜜源植物分配不均且受气候灾害影响,蜂户不得不进行转地饲养。但因乡民智识不足和地方官员处理不当等因素,蜂业纠纷不断,民众排蜂心理渐重,蜂场损失惨重。蜂种投机倒卖风潮后,蜂户纷纷注重采蜜,又使得国内蜂蜜生产过剩。在国人观念不开、关税运费较高、合作组织力量薄弱、市场信息不畅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新式蜂蜜遭到蜜药行的价格操纵,在竞争中滞销积压。为摆脱蜂业发展困境,国民政府和民间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方面,政府在广大农村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式蜂业,培育养蜂技术人才,出台奖励和保护蜂业办法。另一方面,民间养蜂人士自发组建养蜂协会,出版发行养蜂刊物,呼吁救济农村,复兴蜂业,从而形成既可以同官方交流建议,又可以对民众普及指导的中间保护组织。与此同时,在蜂种进口、病害检验、运输保护、蜂税豁免、蜜源转地纠纷等具体问题上,民间组织与官方机构进行了积极的协调互动,逐步明确蜂业发展规范与检查规则,使蜂业保护机制趋于具体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蜂业发展危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应对措施又不免流于形式,检查机关手续繁琐且各处刁难,国立农事机关鲜有作为,农村复兴委员会亦未将工作落到实处,合作事业工作者多为升职加薪,蜂业危机并未彻底革除,最终在战火中走向停滞。

张松[2](2018)在《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药剂的使用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主要被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飞虱、叶蝉、蚜虫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靶标生物具有较高的毒性,但同时也会对非靶标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损害非靶标生物的神经系统。噻虫嗪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较多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水稻上主要是用于防治褐飞虱,在果树上主要用于防治蚜虫与叶蝉。在这些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一些社会性昆虫,与蜜蜂、蚂蚁等。日本弓背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在种群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维持整个巢穴正常运作。通常情况下,日本弓背蚁不直接危害作物,但会与一些农业害虫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在对农业害虫进行防治时,日本弓背蚁必然会受到化学药剂的影响,因此研究化学农药对日本弓背蚁社会行为的影响,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昆虫影响机制提供新的信息。一、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的行为影响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蚂蚁的觅食、攻击和亲系识别等社会行为来表现。用死亡率为20%的噻虫嗪处理日本弓背蚁,可以得到直接处理的蚂蚁(TG);然后将未处理的做上标记的蚂蚁与直接处理的蚂蚁按1:1比例放在一起饲养5天,最后将未处理的做标记蚂蚁收集起来作为间接影响的蚂蚁(AG);取一组未处理的蚂蚁(CK)作为对照。在觅食行为方面,在个体水平上,不同处理的蚂蚁发现食物的概率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在种群水平上,不同处理的蚂蚁的招募行为表现是不一致的,对照组存在明显的招募行为,而其他两组却没有表现出来。通过Y形管试验与触角电位的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组蚂蚁的亲系识别能力,对照组蚂蚁能够识别Y形管两端的同巢或者异巢的蚂蚁,而处理组与间接影响组却不能很好的识别;对照组蚂蚁对异巢蚂蚁的表皮碳水化合物提取物的反应电位值高于处理组与间接影响组蚂蚁。对其它物种蚂蚁的攻击行为,对照组蚂蚁是比较强烈的,而处理组比较弱。通过试验发现,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日本弓背蚁在种群水平上觅食效率降低,对同巢与异巢蚂蚁的亲系识别能力降低。由此说明,由于蚂蚁之间的频繁交流,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样可以发生在未直接接触农药的蚂蚁上。二、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影响的转录组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不同处理组的蚂蚁进行相关的分析。对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差异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处理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就可以得知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与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部分基因在直接处理组与间接影响组共同表现为上调或者下调,但表达水平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它们也存在一些各自所单独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所参与的过程主要是一些代谢过程。在转录组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分析与表皮碳水化合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处理组蚂蚁之间,表皮碳水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是存在差异的,有的表现为上调,有的表现为下调。

赵敏,冯颖,何钊,马涛,王成业,孙龙,王金迪[3](2018)在《我国昆虫食用安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昆虫是一类优质的蛋白质和食物资源,将可能在保障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昆虫生境多样、食性广,以及自身可能存在毒素、过敏原等不安全因素,加上在昆虫的采集或饲养、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也存在受到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污染等风险,造成了人们对昆虫食用安全的顾虑。为了引起人们对食用(含饲用)昆虫按照食品安全的法规和规范开展安全性风险评估的重视,论述了对食用(含饲用)昆虫开展安全性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我国对家蚕、柞蚕、黄粉虫等十余种昆虫及其昆虫产品开展安全毒理学研究的概况。提出了我国昆虫食用(含饲用)安全评价的内容,即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微生物与致病菌污染评价,有害重金属污染评价,农药与兽药残留评价,天然有害物质及其它化学品污染评价。从过敏、痛风及寄生虫和昆虫气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昆虫食用的因素,并对我国食用昆虫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纪艳青[4](2018)在《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蜕皮激素受体(ecdysteroid receptor,EcR)是昆虫蜕皮激素信号转导的调节因子。在昆虫中,EcR是目前唯一已知配体的核受体,它的配体是蜕皮激素(ecdysteriid hormnones,EH)。蜕皮激素是无脊椎动物中特有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它控制着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蜕皮及生殖等特性。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是多巴胺(dopamine,DA)和其他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s,CAs)神经递质生物合成中的第一个酶,也是限速酶。儿茶酚胺类物质调控动物的植物神经反射、行为、循环控制、认知、内分泌功能、运动、疼痛、奖赏和警觉等方面。TH在昆虫的整个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儿茶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酶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DDC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与昆虫的黑化作用有关,参与了昆虫的蜕皮过程。此外,DDC还参与昆虫体色形成、发育及寿命长短的调节等生理活动。拟黑多刺蚁(Polyhachis vicina Roger)是完全变态昆虫,其生命周期经历卵、幼虫(4个龄期)、蛹和成虫四个主要发育阶段,其中,成虫分为三个品级:雌蚁、雄蚁和工蚁,且各品级具有明确的社会劳动分工,是一类典型营群居的社会性昆虫。拟黑多刺蚁是国家卫生部指定的唯一药食兼用型的蚂蚁,作为社会性昆虫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社会性昆虫生长发育及其基因调控机制的良好材料。“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实验室之前已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不同品级成虫体内PvEcR、PvTH、PvDDC正常表达进行了研究,且RNAi实验表明PvDDC和PvTH分别与PvEcR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基于三个基因对于昆虫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影响,现拟通过喂食法和浸润法介导的PvEcR-RNAi技术继续探讨三者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PvTH、PvDDC两者的关系,为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通过喂食法和浸润法介导的PvEcR-RNAi技术处理P.vicina成虫,发现虫体表型发生变化,工蚁及雄蚁体重上升,但体长、头宽变短变窄,腹部多见膨大畸形,雌蚁体重基本不变,幼虫死亡,蛹不能完成正常蜕皮,推测三者对P.vicina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作用。2.采用qRT-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处理后P.vicina三个品级成虫整体表达及工蚁头、胸、腹三部分,通过对PvTH、PvDDC的表达情况比较发现,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表达量均发生一定的改变,PvTH工蚁头部变化较PvDDC更为明显,其余部位表达变化基本一致,具体为工蚁、雄蚁整体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呈现表达下降的状态,雌蚁整体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上升的状态,工蚁头部、腹部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上升,而胸部的表达为下降的状态,结合本实验室先前成果推断,PvEcR与PvDDC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者对于昆虫的发育及学习等行为有一定影响,并可能对胸部发育有直接影响。3.采用Western-blot技术在蛋白水平对P.vicina 个品级成虫整体表达及工蚁头、胸、腹三部分进行检测,通过对PvTH、PvDDC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表达,且与其mRNA水平表达情况基本一致,该结果更进一步表明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在mRNA和蛋白水平对P.vicina不同品级的脑部及腹部切片结果显示,PvEcR-RNAi后,PvTH和PvDDC表达都呈一定的下调,且具有一致性,脑部主要集中在蕈形体、脑桥体、中央复合体、视叶、嗅叶阳性反应减弱明显;而腹部主要集中在生殖腔、受精囊以及脂肪体,另外雄蚁的雄性附腺也有阳性表达减弱的现象,由此推断PvTH和PvDDC与PvEcR功能相关,在脑部学习记忆行为以及腹部生殖行为有密切相关。5.结果分析过程中发现,干扰第六天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表达大幅度改变均从第六天开始,建议第六天可以作为经济昆虫开发利用及害虫防治周期的关键时间节点。

成岁明,蒋新宏,钟小芹[5](2018)在《饲养蜜蜂的病敌害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针对养蜂过程中,蜂群常见的病害、敌害的防治方法做重点介绍。

肖子春[6](2015)在《中蜂双王群的繁育特性及与单王群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蜜蜂的养殖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既是服务三农的有效工具也是农民致富的有效方法。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mna Fabricius)是我国的本土优良品种,有耐寒,利用田边和城市零星散花,抗胡峰等优点。目前蜂农基本采取单王群饲养方式,虽然曾有双王群养殖的历史,但是由于对双王群技术的不了解,认为饲养双王群蜂很麻烦,因此双王群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中华蜜蜂种群数量越来越少,逐渐被意大利蜂所取代。本文本着对蜂产业做贡献,致力推广中蜂双王群技术和保护中华蜜蜂品种资源的态度,对中蜂双王群蜂的各类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性状有形态学的翅和体重,生物学的发育历期和蜂群中心温度,生态学的含水量和极端温度下的存活状况,最后还研究了双王群蜂蜂场的敌害情况。本文的研究对意大利蜂双王群的饲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验结果表明:对双,单王蜂群中心温度进行研究后发现双王群中心温度比单王群中心温度高0.71℃且更加平稳,因此更益于蜂子的繁殖。双王群工蜂的羽化时间(出房时间)比单王群早0.7天,其中卵期和封盖幼虫期都有明显的的缩短,更利于赶花追蜜。双王群蜂群的工蜂在前后翅面积,前翅长度和宽度,后翅宽度,体重这几方面都显着大于单王群蜂的工蜂,双王群工蜂在采蜜,蜂巢的管理方面也更有优势。双王群蜂的工蜂在越冬前的含水量只有56.4%,而单王群蜂的工蜂在越冬前的含水量则高达70.0%,双王群蜂的工蜂有更好的耐寒能力。在零下18℃温度下双王群蜂和单王群蜂工蜂的半致死时间都是10分钟,但是在37-45℃(2℃为梯度)高温下的死亡率实验中只有43℃的死亡率不同,并得出双王群蜂工蜂的最速耐受高温高于单王群群工蜂的最速耐受高温。蜜蜂少不了受到敌害的干扰,很多蜂农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本实验还对长沙地区双王群蜂场的蜜蜂敌害进行了抓捕,能精确确定的的有癞蛤蟆,双线嗜粘液蛞蝓,黑带食蚜蝇,金龟子,黄脚胡峰,黑盾胡峰,白额高脚蜘蛛,灰暗蜘蛛,中国壁虎,东方蠊,宽跗陇马陆,大蜡螟,棕色黄家蚁。详细记录双王群蜂场一年中每月的蚂蚁种群变化动态,并探讨出用热水烫的绿色防治蚂蚁办法。

赵丽[7](2015)在《温度对拟环纹豹蛛生长发育、捕食效能及其卵黄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全程在室内进行,将湿度、光周期、蛛龄以及食物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保持一致,变化温度因子(25℃、30℃、35℃),研究不同温度下拟环纹豹蛛的个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捕食功能反应、不同发育时期的保护酶活性,以期为拟环纹豹蛛优势种的成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25℃-35℃的温度区间内,拟环纹豹蛛从幼蛛发育为亚成蛛的总历期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在各蛛龄的发育历期中,不同温度下的幼蛛在1龄、4龄及7龄中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在1-4龄期间,幼蛛的平均发育速率为:35℃>30℃>25℃,在5-8龄的期间,幼蛛的平均发育速率为:30℃>35℃>25℃。(2)在25℃-35℃的温度区间内,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幼蛛及亚成蛛的体重及身体外部特征发育指数影响不显着(p>0.05)。(3)在25℃C-35℃的温度区间内,温度对拟环纹豹蛛的3龄及5龄幼蛛的捕食量影响不大(p>0.05),各温度下幼蛛的捕食量非常接近,各温度下成熟的雌雄性蛛的捕食量有差异但不显着(p>0.05),雌雄蛛的捕食量大小为:30℃C>25℃>35℃。(4)在25℃-35℃的温度区间内,比较了幼蛛及成熟雌雄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参数,在3龄和5龄时期,蜘蛛对猎物的消耗效率大小为:35℃C>30℃C>25℃C,蜘蛛的搜寻能力大小为:35℃>30℃>25℃。3龄幼蛛的捕食量上限大小为:30℃>35℃>25℃,5龄幼蛛的捕食量上限大小为:35℃>30℃>25℃。对于成熟的雌雄性蜘蛛,蜘蛛猎物的消耗效率大小均为:30℃>25℃>35℃,搜寻能力大小均为:30℃>25℃>35℃,捕食量上限的大小为:30℃>25℃>35℃。(5)在25℃-35℃的温度区间内,比较了各温度下幼蛛及成熟蛛体内的保护酶活力及乙酰胆碱脂酶活力,在3龄期间,各温度下的SOD酶活力有极显着差异(p<0.01),CAT酶活力大小有差异但不显着(p>0.05),Gsh-px酶活力大小呈显着性(p<0.05)。在5龄期间,各温度下的SOD酶活力及Gsh-px酶活力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 CAT酶活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温度对成熟雌性蛛体内的保护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对于成熟雄蛛,各温度下的SOD、CAT酶活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 Gsh-px酶活力的差异不显着(p0.05)。温度对3龄、5龄及成熟雌性蛛的Tch-E酶活力影响不显着,但对成熟雄性蛛影响显着。(6)雌性拟环纹豹蛛的卵巢中合成卵黄蛋白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大,交配5d后的雌蛛体内卵黄蛋白合成量在30℃的环境下最高,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另外,温度对卵巢中的保护酶活力也有影响,SOD酶活力及CAT酶活力的活性在30℃下最高,各温度下的Gsh-px酶活力差异不大。(7)在25℃-35℃的温度区间内,胚胎中的三大营养物质、卵黄蛋白的含量在不同的温度下有差异,30℃时的含量最高,25℃时的水分较充足。胚胎中的保护酶在不同温度下有显着差异,25℃和35℃时的保护酶活力较高,30℃时的保护酶活力较低。温度对胚胎中的Tch-E酶活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30℃时的Tch-E酶活力稍高。

骆晖[8](2009)在《遵义县马尾松松毛虫天敌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连续4a的调查发现,遵义县马尾松松毛虫(具体指马尾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两类,下同)天敌资源主要有寄生蜂7种、寄生蝇2种、真菌及病毒3种、捕食性天敌16种。在自然状态下,无论是寄生性天敌还是捕食性天敌对控制马尾松松毛虫种群数量均有明显的作用。

陆奇平,张健华,赵小凯,龙霞芳,刘自力[9](2008)在《黑蚂蚁的食性与生态习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对黑蚂蚁的食性与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蚂蚁的食性很广,属杂食性昆虫.但在不同季节,黑蚂蚁对各种食物的喜好程度稍有不同.黑蚂蚁在冬季以糖类和水果类食物最多,在春季则以糖类和动物性食物最多.黑蚂蚁的食物组成与生活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黑蚂蚁出巢摄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冬季,黑蚂蚁每天摄食的高峰时间为上午10点以后到下午4点以前;春季,黑蚂蚁每天出巢摄食一般有两个高峰时间,即上午810时和下午47时.

刘缠民,马捷琼[10](2007)在《我国鼎突多刺蚁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保护》文中认为鼎突多刺蚁是国家卫生部指定的唯一药食兼用型蚂蚁。本文介绍鼎突多刺蚁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二、大黑蚁的人工养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黑蚁的人工养殖(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蜂业危机及其应对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新式蜂业的传入与发展
    第一节 新式蜂业的传入背景
        一、崩溃破产的农村经济
        二、外贸漏巵与新式养蜂技术引进
    第二节 新式蜂业的推广与发展
        一、宣传推广与试验
        二、各地的发展情形
第二章 蜂种的选择与投机问题
    第一节 蜂种选择与土蜂业衰落
        一、蜂种选择及发展趋势
        二、新旧蜂场之纠葛
    第二节 蜂种投机与病敌害
        一、华北养蜂热潮
        二、病敌害肆虐
第三章 蜂蜜的生产与运销危机
    第一节 蜜源不足与转地纠纷
        一、蜜源供应不足
        二、转地纠纷频发
    第二节 蜂蜜运销困顿
        一、蜜的过剩生产与运售
        二、市场竞争与蜂蜜滞销
第四章 国民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应对举措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倡导与保护
        一、直接提倡和推广蜂业
        二、出台奖励和保护办法
    第二节 民间团体的组建与合作
        一、组建养蜂协会与发行刊物
        二、建立蜂场互助合作组织
第五章 官方与民间的协调互动及效果评析
    第一节 蜂种进口及病害检验
    第二节 运输保护与蜂税豁免
    第三节 转地纠纷案件处理
    第四节 效果评析:积极决策与消极执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化学药剂对社会性昆虫社会行为的影响
    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概述
        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介绍及其优缺点
        2.2 噻虫嗪的介绍与使用状况
        2.3 亚致死剂量噻虫嗪的研究
    3 日本弓背蚁的概述
        3.1 日本弓背蚁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3.2 日本弓背蚁的群体结构
        3.3 日本弓背蚁的社群生活史
        3.4 日本弓背蚁的社会行为
        3.5 日本弓背蚁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的行为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昆虫
        1.2 化学试剂
        1.3 日本弓背蚁的不同处理与收集
        1.4 不同处理日本弓背蚁的觅食能力
        1.5 不同处理组日本弓背蚁的招募行为
        1.6 不同处理组日本弓背蚁的亲系识别能力
        1.7 表皮碳水化合物的提取及触角电位反应
        1.8 不同处理组日本弓背蚁攻击行为的观察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觅食行为和招募行为的影响
        2.2 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亲系识别能力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组日本弓背蚁对表皮碳水化合物提取物的反应
        2.4 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攻击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昆虫
        1.2 化学试剂
        1.3 日本弓背蚁的不同处理与收集
        1.4 不同处理组日本弓背蚁的RNA提取
        1.5 转录组测序
        1.6 转录本拼接
        1.7 基因功能注释
        1.8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1.9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10.1 定量引物设计
        1.10.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10.3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效率的确定
        1.10.4 目的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计算
        1.11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
        2.2 转录本拼接
        2.3 基因功能注释
        2.4 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6 差异基因的GO富集
        2.7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8 表皮碳水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定量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Ⅲ 攻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3)我国昆虫食用安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昆虫食用安全概述
2 食用昆虫新食品原料
3 昆虫食用安全性评价
    3.1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3.2 微生物与致病菌污染评价
    3.3 有害重金属污染评价
    3.4 农药和兽药残留评价
    3.5 天然有害物质及其它化学品污染评价
4 其他影响昆虫食用的因素
    4.1 过敏
    4.2 痛风
    4.3 其它
5 展望和建议

(4)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拟黑多刺蚁概述
        1.1.1 拟黑多刺蚁生物学特性研究
        1.1.2 拟黑多刺蚁脑部构造
        1.1.3 拟黑多刺蚁胸部
        1.1.4 拟黑多刺蚁腹部
        1.1.5 拟黑多刺蚁经济价值
    1.2 核受体概述
    1.3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概述
    1.4 昆虫酪氨酸羟化酶概述
    1.5 昆虫多巴脱羧酶概述
    1.6 RNA干扰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提取
        2.2.2 第一链cDNA合成
        2.2.3 引物设计及检定
        2.2.4 PCR扩增产物回收与测序
        2.2.5 RNAi实验
        2.2.6 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2.2.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2.2.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2.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拟黑多刺蚁总RNA提取
    3.2 模板质量及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T7启动子添加检测
    3.4 dsRNA稳定性检测
    3.5 干扰效率检测
    3.6 PvEcR-RNAi后拟黑多刺蚁虫体表型及行为变化
        3.6.1 虫体表型变化
        3.6.2 畸形及死亡率统计
        3.6.3 虫体头宽体长及体重的变化统计
    3.7 PvEcR-RNAi后PvTH、 PvDDC mRNA水平表达检测
        3.7.1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整体PvTH、PvDDC mRNA的表达
        3.7.2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雌蚁整体PvTH、 PvDDC的表达
        3.7.3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雄蚁整体PvTH、 PvDDC的表达
        3.7.4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2-4龄幼虫和蛹PvTH、PvDDC的表达
        3.7.5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头部PvTH、PvDDC的表达
        3.7.6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胸部PvTH、 PvDDC的表达
        3.7.7 qRT-PCR检测PvEcR-RNAi后工蚁腹部PvEcR、PvTH、 PvDDC的表达
    3.8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 mRNA水平定位检测
        3.8.1 原位杂交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脑部表达
        3.8.2 原位杂交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腹部表达
    3.9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蛋白水平的表达
    3.10 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蛋白水平定位检测
        3.10.1 免疫组化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脑部表达
        3.10.2 免疫组化检测PvEcR-RNAi后PvEcR、PvTH、PvDDC在不同品级成虫腹部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PvEcR与PvTH、PvDDC相关性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时荧光定量数据
    附录二 图版
    附录三 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饲养蜜蜂的病敌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的防治
2. 敌害的防治
    2.1 巢虫的防治。
    2.2 蟾蜍的防治。
    2.3 胡蜂的防治。
    2.4 蜘蛛的防治。
    2.5 鼠类的防治。
    2.6 蚂蚁的防治。
    2.7 蜂螨的防治。

(6)中蜂双王群的繁育特性及与单王群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双王群的研究概况
        1.1.1 双王群的优势的观察
        1.1.2 双王群的饲养方法
        1.1.3 双王群的推广现状
    1.2 蜜蜂特性的研究概况
        1.2.1 蜜蜂翅的研究
        1.2.2 蜜蜂个体发育历期的研究
        1.2.3 蜂群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1.3 蜜蜂面临的生物安全状况及主要病敌害的防治研究
    1.4 主要概念的鉴定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双,单王群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2.1 双,单王群工蜂翅特性的比较分析
    2.2 双,单王群工蜂体重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双,单王群生物学特征的比较分析
    3.1 双,单王群群中心温度的比较分析
    3.2 双,单王群发育历期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双,单王群抗寒和耐热特性的比较分析
    4.1 双,单王群含水量特性的比较分析
    4.2 双,单王群的低温和高温伤害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双王群蜂场内敌害调查与防治探讨
    5.1 调查的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温度对拟环纹豹蛛生长发育、捕食效能及其卵黄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稻田蜘蛛优势种成因的内、外在条件
        1.2 温度因子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3 温度因子对动物体内保护酶系的影响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蜘蛛
        1.1.2 供试虫源
        1.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平均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各龄期存活率的影响
        2.3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各龄期体重的影响
        2.4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器官发育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温度下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及体内的保护酶活力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蜘蛛
        1.1.2 供试虫源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2 研究方法
        1.2.1 酶源制备
        1.2.2 拟环纹豹蛛体内可溶性蛋白测定
        1.2.3 酶活力测定
        1.3 数据分析
        1.3.1 捕食量观测值的处理方法
        1.3.2 其他试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各龄期取适量的影响
        2.2 三龄幼蛛在不同温度下的功能反应
        2.3 三龄幼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搜寻反应
        2.4 五龄幼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
        2.5 五龄幼蛛在不同温度下的寻找效应
        2.6 成熟雌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
        2.7 成熟雌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搜寻效应
        2.8 成熟雄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
        2.9 成熟雌蛛在不同温度下的搜寻效应
        2.10 各龄期蜘蛛体内的T-SOD酶活力在不同温度下的比较
        2.11 各龄期蜘蛛体内的CAT酶活力在不同温度下的比较
        2.12 各龄期蜘蛛体内的Gsh-px酶活力在不同温度下的比较
        2.13 各龄期蜘蛛体内的T-chE酶活力在不同温度下的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卵巢发育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蜘蛛及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研究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卵巢发育的影响
        2.1.1 各温度下拟环纹豹蛛雌蛛卵巢中总蛋白含量
        2.1.2 各温度下雌蛛卵巢中卵黄蛋白的含量比较及增长趋势
        2.1.3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雌蛛卵巢中SOD酶活性的影响
        2.1.4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雌蛛卵巢中CAT酶活性的影响
        2.1.5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雌蛛卵巢中Gsh-px酶活性的影响
        2.2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2.1 各温度下的拟环纹豹蛛的繁殖力
        2.2.2 温度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2.2.3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胚胎中卵黄蛋白消耗趋势的影响
        2.2.4 温度对拟环纹豹蛛胚胎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2.2.5 温度对胚胎中保护酶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遵义县马尾松松毛虫天敌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自然概况
    1.2 社会经济状况
    1.3 森林资源状况
2 调查方法
    2.1 蛹期、卵期调查
    2.2 幼虫期、成虫期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天敌资源种类及分布
    3.2 天敌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效果
        3.2.1 寄生性天敌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效果
        3.2.2 捕食性天敌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效果
4 结果与分析

(9)黑蚂蚁的食性与生态习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实验用具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用具
    1.2 实验方法
        1.2.1 黑蚂蚁取食倾向的研究
        1.2.2 蚁巢周围动物分布的种类与频度的调查
        1.2.3 蚁巢周围植物分布的种类与频度的调查
        1.2.4 蚁巢内储存食物种类的调查
        1.2.5 蚁巢构造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蚂蚁取食倾向的分析
    2.2 蚂蚁取食行为与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蚁巢周围动物分布的种类与频度的分析
    2.4 蚁巢周围植物分布的种类与频度的分析
    2.5 蚁巢内储存食物种类分析
    2.6 蚁巢构造成分的分析
3 讨论
    3.1 黑蚂蚁的食性分析
    3.2 黑蚂蚁取食习性的分析
    3.3 黑蚂蚁食性与生境的相关性分析
    3.4 黑蚂蚁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3.5 黑蚂蚁取食的日变化规律

(10)我国鼎突多刺蚁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鼎突多刺蚁的生物学特性
    1.1 营巢特性
    1. 2 繁殖习性
    1. 3 觅食习性
    1. 4 环境温度和湿度对鼎突多刺蚁的影响
2 鼎突多刺蚁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2.1 蚁群采收与恢复研究
    2.2 养殖研究
    2.3 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四、大黑蚁的人工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蜂业危机及其应对研究(1912-1937)[D]. 吴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D]. 张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3]我国昆虫食用安全的研究进展[J]. 赵敏,冯颖,何钊,马涛,王成业,孙龙,王金迪. 中国蚕业, 2018(02)
  • [4]拟黑多刺蚁蜕皮激素受体(EcR)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关联性研究[D]. 纪艳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饲养蜜蜂的病敌害防治技术[J]. 成岁明,蒋新宏,钟小芹. 农村科学实验, 2018(01)
  • [6]中蜂双王群的繁育特性及与单王群的比较研究[D]. 肖子春.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7]温度对拟环纹豹蛛生长发育、捕食效能及其卵黄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D]. 赵丽.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遵义县马尾松松毛虫天敌资源调查与分析[J]. 骆晖.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06)
  • [9]黑蚂蚁的食性与生态习性的研究[J]. 陆奇平,张健华,赵小凯,龙霞芳,刘自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0]我国鼎突多刺蚁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保护[J]. 刘缠民,马捷琼. 生物学教学, 2007(09)

标签:;  ;  ;  ;  ;  

巨型黑蚂蚁的人工繁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