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品中的自恋和自闭症

女性作品中的自恋和自闭症

一、女性作品中的自恋与自闭(论文文献综述)

张政君[1](2020)在《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文中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诞生于20世纪。在经过“五四”时期、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实践,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第三次发展的高峰期,进入了一个自觉与自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人意识与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私人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镜像书写,尤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私人生活》最为突出。需要指出,本文所指的镜像书写中的镜像是指承载主人公心理投射与期待的,作为意象出现在小说中的镜像,有主人公对镜自照的场景。本篇论文聚焦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通过梳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其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运用,尝试以镜像阶段理论剖析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私人生活》,并将中西方小说中的镜像书写进行对比,阐明镜像书写在不同国别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分析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谋和与分歧,在比较中揭示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突破及产生突破的原因。进一步探寻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的得与失,以及镜像书写带给中国女性写作的新契机。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除绪论)。第一,概述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梳理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林白陈染镜像书写的概况。第二,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研究分析中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代表作品(《一个人的战争》、《私人生活》)的镜像女主人公。在比较分析中西方小说中的“镜像书写”后,阐释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谋和与分歧。第三,分析《一个人的战争》与《私人生活》中镜像空间的表现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镜像空间的发展。第四,阐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出现的原因及其得与失。

刘秀珍[2](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程麟淇[3](2019)在《超越性别的写作:90年代女性写作的困境和出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又一次繁荣。由于大量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思潮涌入国内,此时中国的女性写作呈现出比以往更为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个人化""私人化"成为了女性写作的代名词,作家对性别经验的重视成为女性写作的亮点。"个人化""私人化"写作在为当代女性文学增添魅力的同时,也局限了其发展,以至于当时对女性写作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女性超越性别的写作不失为突破性别的荡篱并寻求自身的出路之一。

赵洪霞[4](2018)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趋势在各个领域快速浸染,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自然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85年“方法论”热,一时间,各种理论、思潮的引进,对中国文化、文学和批评都产生了影响。作为西方重要思潮的女性主义文论在此时悄然到来。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除了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外,也有中国自身的文化需求与时代机遇。中国的改革不仅直接导致经济的变化,而且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带动了妇女的解放,女性实现被动与主动的自我觉醒,特别是女性作家、女性批评学者与批评家自我觉醒。90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格局,为女性写作和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也为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契机。在文学与文学批评史上,一直被书写、被遮蔽的女性形象多是天使与妖魔的化身,即使20世纪初“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写作,或多或少也被遮蔽在男权文化的羽翼下,因此以女性主义视角来重新解读女性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发现其主要关注点为“女性形象”批评、“女性写作”批评、重构女性文学传统及建构“性别诗学”。女性形象批评与女性写作批评文本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主要为“五四”时期、80年代、90年代三个高潮期的相关批评文本。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被摧毁。女性文学研究者对女性写作深入探讨与挖掘,更是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向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成熟。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并且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相关的几组概念进行了辨析。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女性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并对中国的女性形象批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中国女性形象批评在自己的传统积淀上借鉴西方女性形象批评的方法与经验迅速发展。通过对女性形象批评文本的解读,重新审视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凸显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特质,并归结出女性形象批评逐渐走向多元化。同时,笔者也意识到女性形象批评存在的不足,如对底层女性形象关注不够等。第二章侧重分析女性写作批评中的性别因素。通过批评文本的细读,梳理不同时代际遇下女性写作批评的发展历程,以便能够推动性别意识渐觉式的女性写作批评的发展。女性写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女性写作批评钩沉出传统女性文学创作,尤其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女性写作批评主要集中对“五四”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女性写作的研究与批评。这也有利于女性文学史的重新建构,彰显女性意识与主体的不断觉醒与确立,凸显女性写作独有的特质。第三章介绍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父权制的压迫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并借鉴西方女性文论,阐发重新书写女性文学史的重要意义,意在颠覆父权中心思想,唤醒女性意识,并对其进行反思。第四章对性别诗学进行了梳理与探讨。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女性”逐渐被“性别”所替代,性别诗学对“性别”的强调,意在主张对于“生理性别”之外的“社会性别”的重视,倡导在两性平等对话的目标下,建构和谐的“性别诗学”。结语部分。在“女权批评”与“女性批评”视阈下,女性形象批评与女性写作批评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男权文化的反叛与颠覆,对自身女性提升的追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是对抗男性,而是对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男权统治意识的抗争,男性与女性应建立和谐共处的“性别诗学”,虽然这一理论也有其困惑与不解,但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多元化。拨开迷雾,但见云淡风轻。

沈潇[5](2018)在《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对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古芭提出的“作者身份焦虑”(anxiety ofauthorship)理论进行性别维度的阐释,详细分析了从中抽象而来的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并对其具体空间表现及女作家使用的修正策略之共性进行考察。女作家作者身份焦虑是基于亚文化地位的来自权威身份恐惧的焦虑,指向对女作家充斥着超越障碍的现实窘境的反思。它是文化中女性性别身份焦虑在文学领域中的变型表现,二者具有异质同构关系。在与现实相似的文学亚文化境遇中,书写成为反压制行为,而由于女作家性别身份与文学单一精神性别语境的格格不入,使女性书写与负面情绪为伴,与愤怒甚至疯狂境遇为友,呈现出复杂的病态化表现形式。其中,“疯女人”的出现使女作家的愤怒感受在文本中呈现出具象化的极致形态,暴露出“替身(double)策略”的存在,它可被看作是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的文学产物。因此,对“疯女人”隐喻性的剖析是本论文核心部分的重点,她所具有的符号性可被当作女性争取自由与解放的面具或道具加以利用。为强调女作家精神痛苦、“疯女人”的隐喻性及普遍女性现实境遇间的关系,本论文将“作者身份焦虑”概念替换为“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概念。“作者身份焦虑”理论提出者亦认为“替身策略”是女作家“第二性文化身份”焦虑的产物,而“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概念更近其实质内涵,它能够将女性性别身份对女作家造就的创作心理障碍更为直白地表述出来,也即它能够将“作者身份焦虑”最核心的内容指示出来,从而将造就女作家对权威身份恐惧的原因,用更直接的方式暴露出来。绪论部分阐释了概念替换问题的因由,以贴合此研现实情形的方式完成了对先期假设问题的概述与文献综述,并对各章节内容、研究范式、思路与方法进行说明。本论文经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结合对“作者身份焦虑”理论性别维度的把握,以期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专业表述,探讨更细化的问题并试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首当其冲即是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焦虑理论的内涵着眼,探寻其中作为“作者身份焦虑”说的灵感来源部分,重点在于说清“作者身份焦虑”说的内核——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形成过程的始末情形,试图将吉尔伯特与古芭从中获得灵感的具体过程抽象并还原出来。由此,第一章提出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论点凸显出来。通过对影响焦虑说与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概念的辨识来完成对后者的宏观释意。并从对影响焦虑说六个修正比具体内涵的阐释中,对女作家自我修正方式的类别进行假设与讨论。第二章经由对女性身体空间、现实文化空间、女作家思想精神空间及文学空间的分层研究,来完成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的综述。第三章回复到对女作家本身的关注上,抽象出女作家类别,将其与不同类型的女性进行对比,从而对女作家所代表的女性经验进行凸显,探寻她们心理经验层面的转变。第四章对女作家修正策略的表现方式做以宏观归纳,将意象按冷暖色调进行划分,并依修正策略的显隐特性将其概括为字面空间置码式表现与深层网状结构表现。结语则作为容括针对与论点有关的其他问题的追问部分而存在。本论文将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看作一种理论研究的前提,将其定性为建立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的文本批评实践研究。本论文站在理论层面完成了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的概念界说和二次抽象。由于吉尔伯特与古芭的研究掀起了英美妇女中心批评的高潮,本论文依托妇女中心批评的明确指向,以重建新型美学经验为目的来进行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的论述。本论文同时采取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将其在文学中的运用看作中性立场的分析方式,在对其借用与活用之余,结合具体论述内容,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做以女性主义式的修正和重释。本论文结论偏向于对女作家在复调式叙述与文本架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作技巧的肯定,并由此接近对男性化作者权威概念的改写可能。由于对性别身份焦虑概念的界定方式处在变动中,因此整个论文的论说均可看成是对这一概念所做的具有层级分析意识和递进关系的说明。

封莎丽[6](2018)在《女性自拍摄影的视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追溯摄影史,自从摄影诞生之日起,自拍就一直是摄影的表现方式之一。而自拍摄影对于女性来说,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尤其在现代摄影中,自拍摄影成为女性摄影家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的重要工具,来展示女性主义的自我主张,确定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意义。她们通过自拍这一摄影行为和仪式,切入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内核。不同于男性主义的视觉表现,女性摄影家借助“自我身体”这一表象来向社会传达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利用自拍摄影这一行为来批判传统文化和社会中的“男权至上”思想,不同风格的女性自拍摄影作品在现代视觉文化中绽放光芒。本文试图解读女性视角下的自拍摄影的艺术样态,探索女性摄影家的创作心理,解读女性自拍摄影对女性身份的重建。进而分析女性自拍摄影观看方式的转换,揭示女性自拍摄影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梳理我国女性自拍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也为女性新媒体摄影艺术的研究提供积极的理论探索。来让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重新看待女性身份,理解女性的心理和精神,让人们重新认识女性自身和社会问题。

权珣珣[7](2018)在《论陈染小说的身体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与文学密切相关,“身体叙事”在近年来也是个热门话题,以身体为切入点对陈染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互为阐释的部分。在陈染小说的“去势化”男性身体与女性“私人化”身体书写中,身体作为叙事对象进入了语言的系统。身体语言的叙事策略对男性霸权、男性中心话语权的消解与颠覆,具有女性觉醒的意义,这种觉醒既有女性身为独立个体的主体觉醒,还有争夺女性话语权的语言觉醒。论文正文共分为三个章节,对陈染小说的身体叙事进行解读、阐述。第一章主要探讨、阐释身体观念与“身体叙事”的理论问题。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女性长期以来在身体与话语方面被压迫的生存现状以及近现代女性的觉醒;第二部分涉及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下的“女性书写”和中国消费主义语境中的“身体写作”。第二章论述陈染小说中的“去势化”男性身体,共分为厌父、弑父、恋父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厌父”主要解读“无父”文本的书写以及作品中对男性的弱化、符号化,“弑父”主要从对父亲这一类男权象征的惧怕与反抗来阐释,“恋父”主要从缺乏父爱的女性对男人的渴求与依恋来分析。第三章论述陈染小说中的“私人化”女性身体,包括成长的个体和原欲的绽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的孤独,第二部分主要阐释女性在原欲方面的主体性。

肖梦瑶[8](2016)在《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自恋”情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恋作是一个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其研究对于人类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艺术观念的嬗变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转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社会促使私有个人化加剧,消费伦理使得人们崇尚快乐及时行乐的原则,在此精神语境的转变下当代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发生改变,她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从传统的宏大叙事中转移而聚焦到自我的景观中,更多地具有一种自恋自语的特点。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背景成长起来的青年女性艺术家没有那种胸怀祖国事业的大志,更多的是关注自我,将私人生活,个人情绪和大众文化与私人图像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资源,并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带有女性视角的个人感受。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和文化角度出发,首先阐明自恋的概念,然后从社会经济根源,文化背景的发展进程中梳理自恋情结介入到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原因,然后列举多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来探讨自恋情结在其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自恋情结做了概念的界定,从文化角度,精神分析,人文学科,艺术史来分析自恋情结如何介入到当代女性艺术当中。第二部分:分析在青年一代女性艺术家油画作品中所带有的自恋情结的特质,关注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生活习惯,日常。在此部分将列举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自恋情结在当代艺术创作表现空间的价值以及揭露中国女性油画家在创作中自恋情结所带来的不足并指出将来创作道路方向的可能性。

赵映环[9](2016)在《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叙事与修辞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新生代小说来说,其丰富多彩的叙事修辞策略和技巧不仅是一种引导读者顺利切入文本意蕴内核的工具,而且表达了新生代作家们自己的生命感受,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参考,这一切都形成了作者与叙事者、人物、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达到独特的文本阅读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叙事就是一种修辞,而这种叙事修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充满了弹性和张力。但是,当前学者们大都是单纯从叙事或修辞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新生代小说,而在“叙事是一种修辞”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则微乎其微,故而为本文留下了从叙事修辞的角度对新生代小说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的空间。本文以布斯和费伦等人的有关叙事修辞理论为基点,结合当代叙事学、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生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以及叙事技巧五个方面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笔者发现,新生代小说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并以日趋成熟的视角转换达到了更为有效的叙事修辞效果。他们以公开、缺席、隐蔽三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声音传达了不同的叙事修辞意义。本文还从时序、时距和时频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解读了叙事时间在新生代小说作品中的修辞用意。在新生代小说中,空间元素不仅是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且还是推动叙事进程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还分析了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及其重要的叙事修辞功能。最后本文介绍了露迹、荒诞、拼贴以及反讽这四种新生代小说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叙事修辞技巧。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把握作者的叙事修辞策略,解读作者的叙事修辞意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叙事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写作抛砖引玉,为新生代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以此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王瞻[10](2015)在《疯癫与艺术 ——蒙克与草间弥生为例研究》文中提出“疯癫”与“艺术”,两个让人深刻思考的词语。“疯癫”意味着什么?“艺术”又代表了什么?我所要讨论的“疯癫”不是“疯病”,是“疯狂”、是“狂热”、是“痴迷”、是“激情”。我所看到的艺术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爱德华.蒙克(1863-1944)和草间弥生(1929-至今)两位伟大的艺术家,用曲折的传奇人生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忘却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我将以这两位我最敬佩的“疯癫”艺术家为例来研究。不是“疯癫”的幻觉和震撼的“艺术”成就了蒙克和草间弥生,而是蒙克和草间弥生成就了“疯癫艺术”。我们顺流的行进在现代社会中的思潮中,能够创造出历史地位的总是那些备受争议的人物与事件。他们的一举一动总是能吸引眼球。现代主义时期以来的艺术,人们总是在讨论着人存在的价值和灵魂,各种艺术形式充斥着这个我们既熟悉也陌生的世界。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总是需要发泄的,死亡、恐惧、悲痛、迷茫、快乐等等不确定的情绪都成为了他们表现的主题。他们的不寻常经历成为了他们创造的源泉,他们是人类心灵真实写照的镜子,所以千千万万个“我”被他们感动了。不管他们创造的艺术是“好艺术”还是“坏艺术”,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不是历史创造了他们。

二、女性作品中的自恋与自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作品中的自恋与自闭(论文提纲范文)

(1)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写作背景与理论价值
    第二节 前期研究综述
第二章 镜像阶段理论与镜像书写在中国
    第一节 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及其理论运用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概述
    第三节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书写
第三章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主人公
    第一节 助“我”形成的镜像自恋
    第二节 镜像自恋后的不同走向:自欺与自证
    第三节 前镜像时期:目光之镜与言语之镜
    第四节 互为镜像的姐妹情谊
第四章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空间
    第一节 私密幽闭的镜像空间
    第二节 镜像空间的发展:女性乌托邦
第五章 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原因及其得与失
    第一节 变革的时代与社会
    第二节 文化语境的变化
    第三节 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得与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超越性别的写作:90年代女性写作的困境和出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90年代女性写作的社会文化语境
二、困境:“一间自己的屋子”的误区
三、出路:超越性别的写作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概念
第一章 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批评
    第一节 女性形象批评的产生
        一、西方女性形象批评的嬗变与影响
        二、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的传统积淀与发展阶段
    第二节 女性形象批评多元化
        一、被歪曲与丑化——重读男性作家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二、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逐渐产生——挖掘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三、21世纪中国女性形象批评
    第三节 女性形象批评的反思
        一、女性形象批评的多元化
        二、女性形象批评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性别意识渐觉式的女性写作批评
    第一节 女性写作批评的生成
        一、西方女性写作批评的启发与影响
        二、中国文化蕴生女性写作批评
    第二节 女性写作批评的时代际遇
        一、女性写作批评“浮出历史地表”
        二、“迟到”的性别书写
        三、语言与身体的“舞蹈”
    第三节 女性写作批评的反思
        一、女性写作批评的多样化
        二、女性写作批评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重新书写的女性文学史
    第一节 重写女性文学史的背景
        一、父权制下被遮蔽的女性文学传统
        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三、80年代对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第二节 重写女性文学史的实践
        一、男性笔下的古代女性文学史书写
        二、女性笔下的女性文学史书写
    第三节 重写女性文学史的反思
        一、女性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文学史中女性缺失
第四章 和谐期许的性别诗学
    第一节 先天生理与后天语境——女性独特的个体存在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二、后天语境中的超性别写作
    第二节 实然与应然——性别诗学的真实与想象
        一、男性视角下的“性别诗学”
        二、女性视角下的“性别诗学”
    第三节 构建和谐的性别诗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1、概念的提出与转换
        2、先期问题假设
        3、文献综述
    第二节 本文思路、架构与研究方法
        1、本文思路与架构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影响焦虑与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
    第一节 性别身份焦虑概念界定
        1、性别身份焦虑与影响焦虑的关系
        2、两种焦虑:不同倒错中的共同精神博弈
    第二节 影响焦虑说中的性别色彩
        1、六个修正比的内涵对女作家自我修正的启发
        2、诗歌替换原则的修辞意义与两种类别的在场
    小结
第二章 性别身份焦虑的空间表现
    第一节 女性身体空间
        1、子宫的隐喻与生育恐慌:母性激情
        2、女性身体疼痛与女作家的书写治愈
    第二节 现实文化空间
        1、文化因素对文学的介入:女性气质与男子气
        2、女性时间性存在与自恋的形成
        3、家庭空间与婚姻的形式:烹饪术与化妆术
    第三节 女作家思想精神空间
        1、女作家思想变化空间图示:超越的障碍
        2、疯女人的隐喻及其策略价值
        3、策略意识的生成:Y型修正格局
    第四节 文学空间
        1、文学父性特征与女性写作的张力关系
        2、失真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与另类女性形象的出现
        3、文本空间分层:字面空间和意义空间
        4、迷狂书写与小说叙事
    小结
第三章 性别身份焦虑下的女性类型与生存模式
    第一节 女艺术家的产生以及女作家类型
        1、女艺术家类型特征
        2、非克制型与克制—激情型女作家
    第二节 文学女性人物类别
        1、文学女性人物的分裂与弥合:女作家的影子与替身
        2、女作家认知逻辑的转变:走向内在圆融
    小结
第四章 女作家的修正策略
    第一节 屈从策略与显在置码
        1、暖色调意象:母性传统
        2、冷色调意象:哥特式鬼魅
    第二节 屈从策略与隐性颠覆
        1、戏拟效应:假想的人与作者返场
        2、碎片化编织:网状结构与女性权威的空间形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女性自拍摄影的视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自拍摄影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自拍摄影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2 女性自拍摄影相关研究概述
    2.1 女性主义相关研究
        2.1.1 女性主义
        2.1.2 女性主义艺术
        2.1.3 女性主义摄影
    2.2 自拍摄影
        2.2.1 自拍摄影
        2.2.2 自画像与自拍摄影的联系
        2.2.3 技术障碍与自我表现的纠葛
    2.3 女性主义和自拍摄影的关联
        2.3.1 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2.3.2 女性主义与女性自拍摄影观念的契合
    2.4 女性自拍摄影的艺术样态
        2.4.1 视觉日记
        2.4.2 私人纪实
        2.4.3 角色装扮
        2.4.4 行体艺术
3 女性自拍摄影的心理分析
    3.1 女性独立意识的内观
        3.1.1 性格的自我陶醉
        3.1.2 那喀索斯式的自恋情结
        3.1.3 自境而生的欲望
    3.2 女性社会身份的重建
        3.2.1 身份构建
        3.2.2 寻找自我
        3.2.3 族群认同
4 女性自拍摄影的视觉机制分析
    4.1 观看行为
        4.1.1 他视到自视
        4.1.2 反传统的逆视
        4.1.3 观看的映射
    4.2 价值取向
        4.2.1 女性与自我——自我意识的表现
        4.2.2 女性与男性——两性关系的重构
        4.2.3 女性与社会——社会问题的叩问
5 本土化的女性自拍摄影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5.1 本土化女性摄影自拍现状
        5.1.1 陈羚羊的《十二月花》
        5.1.2 刘思麟的《CelineLiu》
        5.1.3 冯琳的《绝望的主妇》
        5.1.4 小结
    5.2 本土女性自拍摄影的未来展望
        5.2.1 艺术层面:自拍摄影、摄影、艺术
        5.2.2 社会层面:文化、文明、多元化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论陈染小说的身体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身体观及身体叙事理论阐述
    ㈠ 从缄默地心到历史地表
        1.男女有别
        2.囹圄中的失语者
        3.返场后的代言人
    ㈡ 从“女性书写”到“身体写作”
        1.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性书写”
        ⑴ 双重意义的身体观
        ⑵ 一种“嵌进去”的语言
        2.中国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身体写作”
        ⑴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作家群
        ⑵ 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作家群
第二章 陈染小说中“去势化”男性身体书写
    ㈠ 厌父
        1.不在场的男人
        2.被弱化的男人
        3.符号化的男人
    ㈡ 弑父
        1.男权的象征
        2.一生的阴影
        3.彻底的反抗
    ㈢ 恋父
        1.内心的追寻
        2.情感的代偿
        3.爱情的引力
第三章 女性“私人化”身体书写
    ㈠ 成长的个体
        1.成熟的表征
        ⑴ 盛开的花朵
        ⑵ 体内的宫殿
        2.孤独的旅程
        ⑴ 无人作伴的孤单
        ⑵ 无处告别的孤寂
        ⑶ 坚守内心的孤独
    ㈡ 绽放的原欲
        1.意识的觉醒
        2.掌握主动权
        3.私密的自足
        4.性不是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自恋”情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青年女性艺术家自恋情结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思路分析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自恋情结衍变
    一、概念及衍变
        1.1 青年女性艺术家的界定
        1.2 自恋情结的概念
        1.3 自恋的特征
    二、自恋情结形成的文化背景
        2.1 我与非我——拉康镜像
        2.2 女性绘画的自我意识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
        2.4 消费社会: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二章 绘画中的自恋特质追寻
    一、花的隐喻
    二、激进与含蓄的身体自恋
    三、创作中的“第六感”
第三章 青年女性艺术家自恋情结的多样化创作
    一、那喀索斯形象从男性转为女性
    二、自传式的自我画像题材
        2.1 逻辑拼凑——喻红的回忆式目击成长
        2.2 理性与抽象关系的咬痕—刘虹的自语
    三、家庭视角——镜像之像
        3.1 疏离的平淡——刘曼文的反观家庭
        3.2 欲望的调侃——申玲的两性悲喜剧
    四、隐形自恋和显性自恋
        4.1 处于极端的奢美——林天苗的手工女红
        4.2 鬼魅的女性形象异化——陈羚羊的十二月花
    五、卡哇伊式思维
        5.1 女同性恋情谊——沈娜的右手系列
        5.2 杨纳的芭比思维
第四章 当代女性艺术中自恋情结的意义及局限
    一、女性自我认同与他恋
    二、性别混乱——两性特征的模糊与弱化
    三、自恋情结过度所带来的创作视角狭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界定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叙事是一种修辞
    第四节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方法及其价值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视角的设置
    第一节 叙事视角概说
    第二节 “我”的言说-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节 “他”的故事-第三人称视角
    第四节 “你”的存在-第二人称视角
    第五节 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
    小结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声音的介入
    第一节 叙事声音界说
    第二节 公开叙事声音的干预
    第三节 缺席叙事声音的表现
    第四节 隐蔽叙事声音的介入
    小结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时间的调控
    第一节 叙事时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序调控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距调控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频调控
    小结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叙事空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空间存现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结构空间的类型
    小结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修辞技巧
    第一节 元小说叙事手法——“露迹”
    第二节 打破常规的荒诞
    第三节 百科全书式的拼贴
    第四节 从言到意的反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疯癫与艺术 ——蒙克与草间弥生为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两性角色比较研究
    1.1 蒙克的现实角色
        1.1.1 孤独悲痛的童年
        1.1.2 惧怕死亡,呐喊的青年
        1.1.4 忧郁的成年
    1.2 草间弥生的现实角色
    1.3 现实角色比较
    1.4 蒙克的虚拟角色
        1.4.1 惧怕爱的蒙克
        1.4.2 平静的假象
    1.5 草间弥生的虚拟角色
        1.5.1 虚像中的真实
        1.5.2 纯真的梦想
    1.6 虚拟角色比较
2 艺术思维
    2.1 疯
    2.2 真
    2.3 新
3 艺术镜头与自我刻画
    3.1 草间弥生的艺术镜头与自我刻画
        3.1.1 女性艺术家的自恋
    3.2 蒙克的艺术镜头与自我刻画
    3.3 比较自我
4 疯癫与艺术
    4.1 看蒙克、草间弥生的疯癫与艺术创作
        4.1.1 天才中寻找疯癫或是疯癫成就天才
    4.2 蒙克、草间弥生艺术作品中疯癫情感
        4.2.1 成长环境与创作的视角
        4.2.2 题材与内容的差异
        4.2.3 美学角度
        4.2.4 心理学角度
        4.2.5 符号学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女性作品中的自恋与自闭(论文参考文献)

  • [1]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D]. 张政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2]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超越性别的写作:90年代女性写作的困境和出路探讨[J]. 程麟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03)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 赵洪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5]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D]. 沈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6]女性自拍摄影的视像研究[D]. 封莎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7]论陈染小说的身体叙事[D]. 权珣珣. 温州大学, 2018(02)
  • [8]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自恋”情结研究[D]. 肖梦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D]. 赵映环.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疯癫与艺术 ——蒙克与草间弥生为例研究[D]. 王瞻. 贵州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女性作品中的自恋和自闭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