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2001年总目录

《学海》2001年总目录

一、《学海》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管梓含[1](2021)在《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以《欣赏编》系列丛书为中心》文中提出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业迅速崛起,丛书的编纂与出版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闲赏为主题的丛书逐渐流行起来,在出版市场广受欢迎。《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是明代闲赏丛书中的典型代表。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欣赏编》系列丛书的版本系统,讨论了《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之间的关系。《欣赏编》有明正德间长洲沈津刊本、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及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在沈津《欣赏编》的影响下,茅一相还编刻了《欣赏续编》。明末重编《说郛》的编刻者曾参考茅一相本《欣赏编》及《欣赏续编》,并选择两部丛书的部分子目书为底本。《重订欣赏编》为书贾拾取重编《说郛》系统版片编印的丛书,假托茅一相重订,是书坊射利之产物。论文第二部分讨论了《欣赏编》的编纂旨趣,并通过考订《欣赏编》子目书的版本源流总结其文献价值。沈津是明代中期江南地区文人鉴藏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在某种意义上,《欣赏编》能较为集中地反映这一时期文人精英群体对闲赏文化的理解。《欣赏编》的编纂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博学好古之风的流行以及人们阅读兴趣的变化,而这部丛书编纂之要旨便在于满足读者对博雅通古的追求与向往。沈津“嗜古”的藏书喜好与独特的选辑眼光不仅使这部丛书成为明代最早的闲赏丛书,也使这部丛书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论文第三部分讨论了《欣赏续编》的编纂旨趣,选取了《欣赏续编》中的《诗法》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欣赏续编》其他子目书的内容与版本总结其文献价值。晚明时期,阳明心学与禅宗的流行激发了人们对精神解放的追求,自得、自适、自娱上升为这一时期闲赏文化的重要内涵,《欣赏续编》编纂之要旨即在“自得自适”。《欣赏诗法》是茅一相的个人作品,但它的内容主要源自《艺苑卮言》《解颐新语》及一部包括《诗法家数》《木天禁语》等诗法作品在内的诗法汇编,茅氏本人并无发明。此书没有单行本,仅作为《欣赏续编》的子目在世间流传,其成书与所属丛书的编纂及出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丛书编纂中出现的此类着述行为而言,谋利与求名是两种主要的动机。一方面,编者根据丛书的主题与定位选择和剪裁文献,以期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求而大卖获利;另一方面,他们将个人作品收入所纂丛书,亦能通过序跋的夸饰和作品的流传获取名声。《欣赏续编》的子目书多为明人抄撮之作,其文献价值远不及《欣赏编》。论文在最后部分全面地分析了明代闲赏丛书的出版背景,从编排方式、编纂的材料来源、子目书书籍责任者的着录及丛书书名与编者的伪托四个方面讨论明代闲赏丛书编纂与出版的特点,并对此类丛书的出版意义进行总结。明代闲赏丛书的大量出版,为明人闲雅生活的经营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全面的指导,推动了雅文化的普及。这一出版热潮,使许多可能亡佚的小书、无关经国济世宏旨之书得以化身千百而流传于世,而后人亦可借助此类丛书考察明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

胡凌燕[2](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徐洋[3](2021)在《《资暇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暇集》作为一部唐代考订辨证类笔记,内容广博,虽非鸿篇巨制,但涉及了经义、名物、语言、风俗礼制及人物琐事等多个方面,颇多创见,虽偶有舛误,但瑕不掩瑜。作者在考证时引经据典,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亦有益于后学辑佚,除此以外,由于《资暇集》所涉内容之广,后世着作对其多加引用、评论,或对其所讨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考辨。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考证《资暇集》的作者、命名及成书。关于《资暇集》作者问题,前人是有争议的,但历代文献中关于作者身份的记载不详,仅有《资暇集》中的一些内证和它书中的零星记载可供我们参研,今从《资暇集》本身及历代文献记载入手,重点考论作者姓名、生平履历、着作、家世背景及《资暇集》的成书时间。第二章讨论历代书目对《资暇集》的着录情况及《资暇集》的版本系统。从历代书目的着录考察《资暇集》在流传刊刻中的一些特点以及归类的变化,并梳理《资暇集》的版本源流,除《绀珠集》本、《类说》本、百卷《说郛》本几种节本外,将《资暇集》分为顾氏文房本系统、明抄本系统、续百川本系统。其中续百川本系统为一卷,顾氏文房本系统、明抄本系统从同一祖本出,为三卷,续百川本系统又从顾氏文房本系统中的《格致丛书》本而来。第三章对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暇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商榷。此本作为《资暇集》目前最通用的点校本,弥补了前人点校的许多不足,但仍有疏漏,今从标点失当、校勘失宜、史实失考三方面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商讨。第四章深入分析《资暇集》的内容。本章将《资暇集》的内容大致分为经义考论、音义释疑、名物讨源、俗说订正、史事辨析、礼俗探究六类进行论述,探析《资暇集》的内容特点及作者的一些学术观念。第五章重点探究《资暇集》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资暇集》考辨范围广博,论证时又广泛征引文献,并详细注明出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辑佚功用,《资暇集》中所讨论的问题又多被后学引用和关注,影响深远。

李浩然[4](2020)在《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着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着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通过对其生平及着述的考察,论文认为,米芾在宋前艺术着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着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米芾之所以关注和聚焦亲见目历的艺术作品,是有其现实的考量。在他看来,艺术着史传统发展到北宋,其一,“按史发论”的写作体例是“徒欺后人”;他一,晋唐时期的艺术论题已落后于宋代文人的理论高度和审美要求。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着眼于对所见艺术作品的形制、内容、样貌、技巧、辨伪、流传与收藏等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微观叙事,进而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叙事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目的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品鉴活动的内容转向、从文学性语言到纪实性语言的语言转向;同时,米芾承接晋唐以来艺术史论的核心论题,以个人化、微观化的叙事手法重建“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妙物真性与品鉴心得”、“清玩之致与生命精神”三个论题。米芾对古法的追寻,实质上是对艺术传统及其历史脉络的探究;对妙物真性的赏品,是对艺术作品美学意义的判断;对清玩之物的喜好与言说,是对艺术家个体生命精神的贯彻。米芾对晋唐艺术论题的见解阐述,赋予了各论题新的内涵和理论维度,具有继承性和开创性。米芾的微观叙事模式,不仅是唐宋艺术史论传统的一个新发展,而且在当时和后世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中成为元、明、清艺术着述家使用的主要着史方式;而他对晋唐艺术论题的探讨,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艺术价值观的重要论点。

李慧雪[5](2020)在《陆深与俨山书院刻书研究》文中指出陆深是明中期上海地区的文学家,着有《俨山集》(含《文集》《外集》《续集》)一百五十卷。除了在诗词书法方面颇有建树外,其史学着述、目录学思想以及书院刻书成就也值得被关注。陆深对《史通》之研究体现在编撰《史通会要》和重刊《史通》上,内容上,《史通会要》在《建置》《品流》《义例》《篇目》等篇目中对《史通》进行了史料上的补充或续写,为后世史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结构上,《史通会要》打破《史通》原有的结构,将《建置》置于首篇,体现了陆深在史学编纂中侧重点的改变,是对他个人史学理论体系的反映。陆深校勘重刻《史通》,考订辨异,解决了大量的讹误,改正了《曲笔》《鉴识》两篇中的错简问题,使《史通》始可读,此版本也是现今最早的《史通》刻本,此后张之象、张鼎思与郭延年重刊《史通》,皆以陆刻本为底本,对《史通》的流传贡献突出。陆深的目录学思想在《江东藏书目录》中得以显现,此目录不同于四部分类法,以实用设置门类,将藏书分为十三类,并将小学和医药合为一类,反映了陆深独特的分类方式和目录学思想。陆深创办的俨山书院是上海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书院,曾用于家刻,汇辑刊刻多部图书。其中,举上海文人之力刊刻的《古今说海》,可谓一大创举。《古今说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小说丛书,其说渊部收录了大量的唐传奇小说,对照历代丛书,这些唐传奇绝大部分仅存于《古今说海》,或经《古今说海》收录后广泛被后世丛书所收录。另外也发现了《古今说海》说渊部篇目系大部分出自《太平广记》,并有改易题名、不题撰者的问题,但《古今说海》的成书时间早于《太平广记》现存最早刻本之时间,两书文本之间的差异,或可为进一步研究《太平广记》的版本情况提供史料。

闵锐[6](2020)在《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文中认为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完成了风格上由唐五代到宋代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分为风格承袭期(960-989)、风格发展期(990-1022)以及风格形成期(1023-1067)三个阶段。经过百余年的创作实践,笔记小说风格由以志怪为主、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逐渐转变为以杂录小说为主、多载朝堂之事与典章制度、推崇补史与考证等实用性功用、长于议论、语言简洁的平实之风貌。在这一过程中,笔记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文类特征,因其与诗歌领域好学问、好议论等特征相类似,本文称之为笔记小说中的“宋调”。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风格转变与“宋调”形成离不开时代风气与作家身份等方面的影响,宋代官员空闲的增多与对小道的关注、宰执群体的加入、士人主体性的张扬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官方书籍之编纂、官私目录的修订以及宋代史学的发展,皆促进了笔记小说的繁荣,从不同角度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创作,促进了笔记小说中“宋调”之形成。

段鹏[7](2020)在《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敦煌文书中保存的集中出现于九、十世纪的斋会文本,是反映当时宗教与社会生活互动的珍贵材料。文本中蕴含着当时敦煌人民看待社会、思索人生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透射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与向往。斋会文本叙述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殊意义:一是宗教史意义,体现出当时社会中三教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密教“禳灾护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斋会呈现出密教化特征。二是社会生活史意义,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主要体现在以岁时、农业诉求、灾害应对、疾病救赎等方面均举行相应的斋会。三是文化史意义,当时社会中盛行的正月燃灯、二月八游四门、七月十五追荐宗亲行事,至今在地方社会生活中仍有重要影响。文本中呈现的诸如“出忠于国,入孝于家”的思想,以及面对疫情灾害时“疫疠大行,是众生之共业”的集体责任意识,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黄婧文[8](2019)在《(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文中认为阮元纂《广东通志》是清代以来广东地方总志中卷帙最多,内容最爲丰富的一种,其艺文略集部收录了上起汉代,下迄清道光以前的广东集部文献,从数量及内容上看,着录文献较爲丰富,爲研究广东历史文献所不可或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未曾点校与订补,存在不少的错)阙漏;囿於当时文献收集之力以及多次禁毁,其收录的文献未能完全反映阮志成书前广东集部文献情况等。此外,目前学界对广东集部文献的研究多关注现存文献,亡佚和未见文献的研究尚待开发。基於上述,本文对阮志集部进行标点、校勘和整理,订补其着述书目,整理亡佚和未见文献,并形成对广东集部文献的述略,力图爲广东文学研究提供较爲完备的基础性文献资料。本文分爲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广东通志及其艺文略集部研究,对道光以前广东集部文献进行分类梳理、总结分析。第二部分点校订补集部,阮志集部原书目830种,存285种,佚95种,未见447种,阙3种;订补後书目4286种,存1859种,佚98种,未见2326种,阙3种;合计增补书目3456种,订补610条,出按语464条。

黄毓芸[9](2019)在《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志约8200种,占现存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学界现有的研究重新志而轻旧志,重地理、历史研究而轻文献学研究,早期方志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魏晋隋唐方志是方志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方志,对方志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方志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方志史和方志学史的建立,第三(6方志的编纂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志仅指地方性的综合志,广义的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及记述某方面特定内容的专志。论文主要研究狭义方志,着重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界定魏晋隋唐方志具体范围。历代学者对方志名实、方志起源、方志内涵与外延的看法差别很大。一代有一代之方志。魏晋隋唐方志既具备历代方志共性,也有其时代特徵。论文基於文献用例归纳“方志”的语义发展、“方志”的内涵、特点及其核心要素;从代表性方志学着作、方志整理着作、着录方志的目录着作所举方志归纳方志外延。并据此从广、狭两方面提出能够整合前人观点的方志定义,为魏晋隋唐方志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1佚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归纳魏晋隋唐方志总特点。从方志地名沿革、地域分布、体例分类、撰人分布等方面分阶段考察魏晋隋唐方志各自特徵。第三,考察方志着录轨迹的历史演变。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志在历代目录及其子目中的分布及沿革以求“考镜源流”;考证了官、私、史目录学着作着录魏晋隋唐方志的误录、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卷数异、撰人异等情况。第四,整理魏晋隋唐方志文本和考证魏晋隋唐方志1本。分析总结魏晋隋唐方志1佚成果现状,补充已有1本漏1方志佚文、新1方志佚书,校勘佚志佚文及现存方志文本;从版本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现存和1本方志进行考察,梳理已有的方志版本研究成果并做了专题研究。第五,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整理与考证。方言材料包括语音(音韵)、文字、词汇、训诂、语法等不同类别,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词汇材料,并从文献学角度考证了其中的异文、名物、风俗、地理及历时与共时的演变,旨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1录及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提供资料;又是一次从中国古典文献学角度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苏冠方[10](2019)在《《益州名画录》校勘及研究》文中指出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地区美术史。藉着唐、五代的五十八位画家及其寺观壁画作品,展现了唐末到五代时期蜀地艺术发展的兴盛与经济的富足。中国历代美术文献中,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首次对“逸、神、妙、能”“四格”提出具体的定义。黄氏“逸格”定义的提出,在我国美术品评由“上、中、下”三等九品过渡到“逸、神、妙、能”四品三级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并对其後的《宣和画谱》及邓椿《画继》等书影响极大。本文主要分几个部分。首先以笔者在校勘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论述,主要介绍了关於此书成书体例;现存版本源流关系;古今中外研究情况及关於书中具体内容的研究等。再者,针对文献整理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精要的讨论,例如明代时期该书与《益州画录》同书异名的问题;黄休复“逸格”的意涵问题;此书与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关系等。另一部分为《益州名画录》整理本,整理本以明嘉靖间明繙宋本为底本,以现存另外八种本子为校本,用《古今图书集成》《佩文斋书画谱》《蜀中广记》《画史会要》等参校。

二、《学海》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海》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以《欣赏编》系列丛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二) 研究现状
        1. 明代的闲赏文化
        2. 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三) 研究方法与取径
一、《欣赏编》系列丛书版本考辩
    (一) 《欣赏编》与《欣赏续编》
        1. 明正德间长洲沈津刊本
        2. 明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
        3. 明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
    (二) 《重订欣赏编》
        1.《重订欣赏编》与明末重编《说郛》之间的关系
        2.《重订欣赏编》与《欣赏编》《欣赏续编》之间的关系
    (三) 小结
二、《欣赏编》的编纂及其文献价值
    (一) 编纂旨趣
    (二) 子目版本源流
        1. 《集古考图》
        2. 《汉晋印章图谱》
        3. 《文房图赞》与《续文房图赞》
        4. 《茶具图赞》
        5. 《燕几图》
        6. 《砚谱》
        7. 《古局象棋图》
        8. 《谱双》
        9. 《打马图》
    (三) 文献价值
三、《欣赏续编》的编纂及其文献价值
    (一) 编纂旨趣
    (二) 个案分析: 《欣赏诗法》与明代闲赏丛书编纂出版样态
        1. 《欣赏诗法》的内容来源
        2. 《欣赏续编》与《欣赏诗法》的成书
        3. 小结
    (三) 文献价值
四、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一) 明代闲赏丛书的出版背景
    (二) 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及出版特点
        1. 编排方式
        2. 编纂的材料来源
        3. 书籍责任者的着录
        4. 书名与编者的伪托
    (三) 明代闲赏丛书的出版意义
五、结语
附录一 《重订欣赏编》目录
附录二 司马泰及其所辑丛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四、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总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资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资暇集》的作者及成书
    第一节 《资暇集》的作者
    第二节 《资暇集》的命名与成书
第二章 《资暇集》的版本与流传
    第一节 历代书目对《资暇集》的着录
    第二节 《资暇集》版本源流考述
第三章 《史料笔记丛刊》本《资暇集》点校商榷
    第一节 标点失当
    第二节 校勘失宜
    第三节 专名失考
第四章 《资暇集》的内容
    第一节 《资暇集》之经义考论
    第二节 《资暇集》之文字释疑
    第三节 《资暇集》之名物讨源
    第四节 《资暇集》之俗说订正
    第五节 《资暇集》之史事辨析
    第六节 《资暇集》之礼俗探究
第五章 《资暇集》价值探析
    第一节 《资暇集》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 《资暇集》的学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世着作引用《资暇集》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4)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观叙事与论题学理辨析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动机及撰写之源
    第一节 米芾微观叙事的历史文化境遇
        一、宋代士人游艺的社会风尚
        二、宋代公私艺术着述的文化动因
        三、宋代艺术实践的历史诉求
    第二节 米芾的家世学养及艺术着述的条件
        一、米氏家族的家风:由尚武到贵文
        二、米芾的立身:恩荫入仕途,广交天下士
        三、米芾的癖好:深嗜书、画、砚收藏
    小结
第二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对象及叙事转向
    第一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对象
        一、艺术作品类
        二、艺术家行迹及创作活动类
        三、艺术工艺类
    第二节 米芾艺术着述的微观叙事转向
        一、目的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
        二、内容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品鉴
        三、语言转向:从文学化表达到纪实性语言
    小结
第三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论题及内容
    第一节 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
        一、米芾的艺术作品临摹观发微
        二、去古人之气:米芾的艺术创作理念
        三、米芾对“趣时贵书”现象的批判
    第二节 妙物真性与品鉴心得
        一、米芾论艺术作品的“气格”表现与内涵
        二、米芾对“少年笔”、“暮年笔”的年段叙事
        三、书画作伪手段与米芾的辨伪手法
        四、倡导品鉴用语的通俗化及对品鉴主体的双重要求
    第三节 清玩之致与生命精神
        一、书画用纸:选择个体自由表达的最佳载体
        二、赏鉴之印:艺术家对书画等级的标榜
        三、装褫工艺:书画流芳的重要门径
        四、悬画:对艺术作品审美属性的尊重
    小结
第四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时间、空间与视角
    第一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时间特征
        一、米芾艺术着述的行文次序及其时间意识
        二、米芾艺术着述的叙事时间顺序
        三、米芾艺术着述的叙事节奏
    第二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空间意涵
        一、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与地志物理空间的呈现
        二、米芾艺术着述中的微观叙事对宋代社会文化空间的投射
    第三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视角
        一、视角之意义:功能与类型
        二、米芾在视角运用上的变异与突破
    小结
第五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个体经验与艺术史论研究的路向拓展
        一、“唐宋变革”历史场景中的唐宋艺术转型
        二、转型思潮下米芾对个体经验的重视
        三、基于个体经验的艺术史微观叙事开始张扬
    第二节 对文人艺术创作、鉴赏、杂着风气的推动
        一、将文人艺术创作的写意精神推至新高度
        二、米芾的艺术鉴赏标准对文人画价值观形成的先导作用
        三、助推宋代笔记、随笔等杂着文体的涌现
    第三节 微观叙事模式在后世的传衍
        一、宋后艺术着述对微观叙事写作体例的继承
        二、近当代艺术史写作方法对微观叙事的充实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附表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陆深与俨山书院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以来有关陆深的记载
    二、陆深及俨山书院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陆氏家族与陆深
    第一节 陆氏家族概述
    第二节 陆深生平
    第三节 陆深的经济才能与经商活动
第二章 陆深着述思想举隅
    第一节 陆深的史学思想
        一、《史通会要》的编选体例
        二、《史通会要》之历代评价
        三、《史通》重刊与订误
    第二节 《江东藏书目录》与陆深的目录学思想
        一、《江东藏书目录》与藏书来源
        二、从藏书分类看陆深的目录学思想
第三章 俨山书院的创办及其刻本研究
    第一节 明代上海地区书院文化与陆深的书院情怀
    第二节 俨山书院刻本概述
    第三节 《古今说海》考
        一、《古今说海》与明小说刊刻风尚
        二、《古今说海》的编纂与刊刻
        三、《古今说海》的价值与不足
结语
附录
    一、陆深年表
    二、丛书着录《古今说海》各篇目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笔记小说”概念正名
        二、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的具体范围、分期和分类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风格研究与原因探求
        二、影响研究与文类特征
    附:各家小说史、笔记史重点介绍的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
第一章 创作风格及其流变
    第一节 风格承袭期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第二节 风格发展期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第三节 风格形成期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第二章 文类特征及其意义
    第一节 文类特征的外在表现
        一、命名与体制
        二、叙事与结构
    第二节 文类特征的内在表现
        一、题材与内容
        二、功用与价值
    第三节 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
        一、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具体表现
        二、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标志
        三、笔记小说中“宋调”的价值意义
    附: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征引唐人小说情况(不包含《太平广记》)
第三章 外在成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作家身份与时代风气
        一、官职之高下与职能之更迭
        二、空闲之增多与小道之关注
        三、主体之张扬与褒贬之去取
    第二节 书籍编纂与史学发展
        一、书籍之编纂与学术之繁荣
        三、史作之兴盛与官修之限制
    第三节 笔记小说与其他文类
        一、笔记小说与诗话
        二、笔记小说与谱录
    附1: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作者身份情况
    附2:小说在新、旧《唐志》及《崇文总目》中的录入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宋人目录“小说家”着录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情况
附录2 :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编年
致谢

(7)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盛行的背景及其表现
    第一节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盛行的背景
        一、中国古代社会重视祭祀的传统
        二、佛、道二教对中国传统祭祀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三、唐宋时期佛、道交涉与三教汇融
        四、大乘佛教的影响与功德思想的盛行
        五、密教兴起与在敦煌的传播
    第二节 程式化:敦煌斋会盛行的文本表征
        一、沟通凡圣:早期道教三官手书与敦煌道教斋会文本
        二、唐代佛教斋文的书写与使用
        三、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中的替代形式
        四、从写卷到“小册子”:九、十世纪斋文写本物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宗教生活:九、十世纪斋会与敦煌社会生活的互融
        一、宗教与社会生活
        二、《斋琬文》所见斋会概况
        三、“小册子”所见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
        四、九、十世纪敦煌斋会与社会生活的互融及其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时顺序、风雨应时:岁时与斋会
    第一节 福建新春:敦煌正月印沙、燃灯诸行事
        一、新春正月祈福
        二、正月印沙佛、塔
        三、九、十世纪敦煌正月燃灯
        四、安伞、旋城、赛天王
        五、燃灯社、三长邑义:正月斋会的组织
    第二节 游四门、行城:敦煌二月八行事及其宗教史意义
        一、早期佛教经典中“游四门”叙事
        二、行城、讲经:九、十世纪敦煌的二月八行事
        三、幡花隘路:二月八行城中的幡
        四、行像社、行像司:二月八行城的组织
        五、文化象征与延续:西南边疆二月八“游四门”文献与行事
    第三节 敦煌七月十五行事及其思想
        一、“家家列馔,处处敷筵”:七月十五斋会的盛行
        二、九、十世纪敦煌七月十五斋会行事
        三、造幡绘像:敦煌七月十五日行事的多样
        四、报恩行孝:佛教报恩思想与中国传统孝道的进一步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十世纪敦煌农事诉求与灾害应对
    第一节 九、十世纪敦煌的蚕桑祈愿
        一、唐前河西的蚕桑
        二、农桑业在九、十世纪敦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三、丝?倍获于常年:蚕农的祈愿
        四、斋会文本所见九、十世纪敦煌的蚕桑养殖
    第二节 蝗虫永散、不害于人民:蝗灾的禳除
        一、古代河西走廊为主要的蝗灾区
        二、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对蝗虫的认识
        三、九、十世纪敦煌社会的蝗灾
        四、从祭祀到禳除:九、十世纪佛、道二教于蝗灾的应对
    第三节 农事斋文中的神只整合
        一、牛王、马鸣菩萨:《蚕筵愿文》中的佛教诸神
        二、女仙之宗:西王母于蚕桑业中的象征
        三、各司其职:九、十世纪农事中神只的组合及其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生重命:疾病救赎与公共疫情应对
    第一节 母子平安:难月与庆生祈愿
        一、难月祈愿与救度
        二、降生设斋与回谢
        三、满月与生辰庆诞
    第二节 设斋忏悔:斋文所见宗教对疾病的救赎
        一、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患文》
        二、佛为医王:《患文》所见佛教病因观及其救赎
        三、《病差文》所见道教病因观及其救赎
        四、设斋、抄经:病愈后的还愿
    第三节 社会公共性疾病的应对
        一、九、十世纪敦煌社会中“疫疠”流行及其祈愿
        二、“城中灾疫疠”: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几次公共性疾病
        三、归义军时期对于公共性疾病的认识与应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禳灾、护国与结坛:九、十世纪敦煌斋会密教化
    第一节 结坛与《结坛文》
        一、何谓结坛?
        二、护国禳灾:唐宋时期佛、道二教结坛法之异曲同工
        三、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结坛文》释录
    第二节 敷佛像于四门: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构建
        一、四门即沙州城四门?:敦煌斋会文本中“四门”的再认识
        二、四门设像:《坛法仪则》与《坛图式稿》的对应
        三、S.2139《金刚界曼荼罗简图》: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复原
        四、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的密教化
        一、九、十世纪密教在河西地区的弘传
        二、护国、禳灾: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的密教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清以前对广东历史文献的整理
        (二)近现代广东历史文献整理情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广东通志及其艺文略集部研究概要
    一、历次《广东通志》纂修情况
    二、《(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基本情况
        (一)收书情况
        (二)各朝代书目着录情况
        (三)编纂体例
    三、《(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基本情况
        (一)以朝代划分的情况
        (二)以地域划分的情况
        (三)基於着录书目对广东文学的梳理
    四、《(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中的文献订补研究
        (一)订补的有关数据统计
        (二)订补的内容
第二部分 (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
    凡例
    正编
        集部一 订补
        集部二 订补
        集部三 订补
        集部四 订补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录
藏书单位简称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後记

(9)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魏晋隋唐方志概述
    第一节 “方志”界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与考证
    第一节 魏晋隋唐方志的着录、分布与沿革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
    第一节 佚书与辑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述略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补辑与考证
    第四节 魏晋隋唐佚志佚文校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隋唐方志版本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版本
    第二节 唐颜真卿《吴兴地记》(《石柱记》)版本
    第三节 唐樊绰《蛮书》的版本
    第四节 唐陆广微《吴地记》的版本
    第五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版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魏晋隋唐方志校勘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校勘研究
    第二节 《吴兴地记》(《石柱记》)校勘
    第三节 《桂林风土记》校勘集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辑考
    第一节 方言文献及方志方言材料的价值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搜集与判定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考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魏晋隋唐方志整理与研究成果汇总表
附录二:魏晋隋唐方志总目
附录三:魏晋隋唐方志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表
附录四:魏晋隋唐方志辑本简表
附录五:魏晋隋唐方志佚文整理总谱
附录六: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益州名画录》校勘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编
    一、《益州名画录》研究
        (一)古代学者对《益州名画录》的着录与论述
        (二)近现代的研究与考证
        (三)海外学者对《益州名画录》的引用与探讨
    二、《益州名画录》之体例
    三、《益州名画录》版本考述
        (一)今存全本《益州名画录》版本考略
        (二)海外收藏《益州名画录》诸本
        (三)民国至当代已出版之《益州名画录》版本概况略说
    四、《益州名画录》逸格释义
    五、《益州名画录》中的《唐朝名画录》
下编
    《益州名画录》校本
附录《益州名画录》历代着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学海》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以《欣赏编》系列丛书为中心[D]. 管梓含. 山东大学, 2021(02)
  • [2]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D]. 胡凌燕. 浙江大学, 2021(02)
  • [3]《资暇集》研究[D]. 徐洋.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4]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D]. 李浩然. 东南大学, 2020(02)
  • [5]陆深与俨山书院刻书研究[D]. 李慧雪. 山东大学, 2020(09)
  • [6]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D]. 闵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D]. 段鹏. 兰州大学, 2020(11)
  • [8](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D]. 黄婧文. 暨南大学, 2019(04)
  • [9]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D].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10]《益州名画录》校勘及研究[D]. 苏冠方.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学海》200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