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发展思路

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发展思路

一、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的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孙延青[1](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文中研究说明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管控基层社会、关爱基层民众的重要使命。中国自宋朝开始“王权止于县”,形成了传统“皇权—绅权”二元权力控制型社会。但近代以降,传统社会在内外交困中开始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发端于清末新政以来国家现代化基层政权重构实践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在“自治化”与“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历程中,国民政府力主推行“乡闾保甲”、“新县制”等举措,但不仅未能完全实现国家权力的下延,相反在攫取资源过程中进一步造成农村社会“内卷化”。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将马克思列宁国家政权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进行摸索。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基层政权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9年8月湖南省长沙专区获得了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家并未“用完成革命的力量来非程序地、权威式”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从1949年到1954年间,中共长沙地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及湖南省委领导下,历时五年,立足于“行政化”路径下的“党治国家”模式,通过诉诸于“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下延,对专区基层政权进行建构,实现了近代以来历届政权的未竟之业。在“政党下乡”过程中,通过培养基层干部、健全党委制度等“内部耦合”方式,实现了“政党”这一内生性权威从无到有的建构与渗透。长沙专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拔、培养和整训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审查甄别、建立学习机制、干部整风举措及开展“三反”等运动,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整顿了工作作风,奠定了干部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则通过“审查党员”、“公开建党”、“整党建党”等举措,健全了党委机构,纯洁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党员,实现了党组织权威在乡(镇)乃至村级的确立。伴随着基层干部的“党员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有机契合保证了中共的坚强领导。在“政权下乡”过程中,中共长沙地委相继进行了以“接管建政”、“废除保甲”、“土地改革”和“人民普选”为核心的基层建政运动。力图以“外部嵌入”方式实现对专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外延性权威的破旧立新。这既是持续的建政步骤,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协同衔接,呈现出明显的步骤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长沙专区成立后,在“接管建政”历程中,实现了县级、区级政权的接管和建制。在随后以“废除保甲”为核心的建政运动中,主要通过开展“武装剿匪”、“支前筹粮”、“双减退押”运动,破除了地方军事权威及政治权威,延续千年之久的保甲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运动中,破除了经济权威乃至文化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在运动中启发民众政治觉悟和参政意识,民众在认识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对民众基础的重塑和改造。最终在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运动中,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与建立乡人民政府,建构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确立了以乡(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最终伴随着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发,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结构和职能获得了制度性安排和法理保障。长沙专区完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建设历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社会乃至基层民众也实现了权势转移。在这一系列“短平快”的运动治理方式主导下,长沙专区在破除旧有基层政权和权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标志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重构,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国家政权的下延和权威重塑历程。而民众在建政改造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到“党、政、群、团”等组织中来,专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这种基于国家偏好的选择性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乡村简单化和片面化认知,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模式在“布新”和“除旧”中被批判而被“他者化”,对农村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取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长沙专区为个案研究,在占有广泛档案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力图梳理出中共长沙地委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逐步控制和重塑过程,进而考察分析中共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建政运动模式和内在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域,进一步增强学界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重构研究的广延性,同时通过总结建政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资鉴价值。

欧阳巧玲[2](2019)在《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及调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功能经历了由单一向多种形式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乡村地区将面临更为多样的功能需求。乡村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不同乡村地域所适宜的功能发展模式均有差异,进而导致其发展方向与产业布局的差异,因此对乡村功能的动态演变过程和机制系统分析是乡村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建立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PS、SPSS、ArcGIS等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及重心迁移模型等,基于县域尺度对长株潭城市群1996~2016年的乡村功能进行时空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剖析乡村功能变化规律及演变机制,并提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控路径,为乡村功能优化与区域分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不同新业态的联动协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乡村功能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如下:(1)长株潭乡村功能1996~2016年整体演变趋势表现为上升,乡村功能总量上升势头较好。20年来影响长株潭乡村功能发展的关键节点为2000年、2008年前后,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背景以及政府对长株潭城市群的一系列规划及政策实施对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有带动或阻碍作用。(2)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时空演变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各县各功能之间时序演变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功能表现为城市群中心地区发展较快,外围县市增幅较小;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集中在耕地和林地资源丰富的县市;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演变具有同步性,表现为经济发展功能会带动社会保障功能的增长。(3)乡村功能演变是自然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乡村功能主导因素及功能表现特征不同。在乡村发展早期阶段,乡村功能以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乡村进入产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得到提高,尤其表现为经济发展功能的突变增长;随后在乡村多功能融合发展阶段,“三生”功能协调发展理念不断加深,各功能得到综合均衡发展,生态服务功能在近几年上涨迅速。(4)基于长株潭地区各县域乡村功能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分析长株潭乡村功能统筹的必要性、宏观背景、基础条件、基本目标,从统筹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出发,从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口政策、民生政策等方面,提出在不同主导功能区未来时期内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功能统筹的调控路径。

冯志峰[3](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喻璐颖[4](2016)在《基于功能分区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农业发展领域中,农业科技园区是该领域的先进生产力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领域中新型的生产模式,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推广,具有创新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功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功能。本文采用系统分析、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提出问题,并对其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浙江嘉兴、深圳碧岭农业园案例,对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规划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和结论有,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总体定位是国家级别的高层次农业科技园区,形象定位是农业高科技集聚区、最新农业科技研发展示区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区等。将望城农业科技园区分为3个功能分区,分别为核心区、示范区以及辐射区,其中核心区的功能是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示范传播功能和经济生产功能;示范区可以更好地辅助核心区进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核心区研发的新品种开展示范应用;辐射区主要是进行生产活动,为该地带来强大的经济来源;基于功能分区的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方法更加具有主导性,比其他规划方法更加符合园区发展;结合功能分区管理理论,提出了符合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汤宇峰[5](2015)在《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目的在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战略是提高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企业增收的必然选择。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益阳市“白沙溪”“粒粒晶”“辣妹子”等企业的品牌化经营道路,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上述三大企业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对企业高层的交流探讨,从而在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中的品牌开发、培育、推广、保护以及再开发等五个方面结合益阳市“白沙溪”“粒粒晶”“辣妹子”三个企业的开发特点,提出了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的五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三大企业的优劣点分别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的经营起到相关的借鉴和指导,从而达到形成具有益阳特色优势的高科技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知名度。

严俊杰[6](2014)在《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中国村落经济迫切需要又一轮次的改革过程以跟上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村落经济需要在再一次转型中崛起。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经济腹地”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湿地”,洞庭湖区村落面临着下一轮经济转型的发展诉求。为探寻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探索洞庭湖区村落下一轮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为政府规划洞庭湖经济圈建设和推动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以“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为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除了具有“村落经济转型”领域的开拓性理论意义外,在探索湖区村落经济转型规律、路径和模式等方面更是具有实践价值。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以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的转型历史为起点,解析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通过实地调查洞庭湖区典型村落,实证分析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困境和动力等问题,构建了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当前洞庭湖区典型村落的经济转型为案例,对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洞庭湖区村民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过程中尚未完成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在洞庭湖区村落经济微观层面还大量存在计划经济成分,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仍是一个驻守在洞庭湖区村民意识形态深处有待攻破的堡垒。洞庭湖区村民只有从分散经营走向合作经营,才能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才能在生产、分配、销售、消费等各个市场环节中拥有主动权。第二,村落社会网络是村落经济的一种重要资本形态,在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过程中,村落社会资本需要实现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第三,洞庭湖区一直是人类开发的高强度地区,承受着农业开发、城市化和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冲击,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湖矛盾、水地矛盾伴随着洞庭湖区村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加快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步伐,调整村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效节约湖区资源,保护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村落经济从粗放向集约转型,这是洞庭湖区村落经济应该遵循的转型之道。第四,洞庭湖区村落土地制度除经历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相同变迁轨迹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土地耕作制度变迁内容,洞庭湖村落土地制度变迁是外生力量与内生力量相互影响的结果,经济刺激与生态倒逼相互影响的结果,政府引导与村落自发相互影响的结果。洞庭湖区村落土地制度、耕作制度和内生、外生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洞庭湖区村落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前提。第五,洞庭湖是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背景,从人湖相分到人湖共生,这是指导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起点、动力、路径和方向都与洞庭湖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倏尔不可分离,我们不能脱离洞庭湖去思考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的转型发展问题,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的一切转型路径选择都需要经由洞庭湖这一自然生态背景而决断,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的一切转型措施都需要紧密结合洞庭湖这一自然环境要素来制定。

陈曦[7](2013)在《论雷锋奉献精神》文中研究指明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研究,对于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形成、影响和弘扬,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有利于抓住实质全面准确理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作奉献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雷锋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开拓,必然要求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由此而来,需要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说明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以其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全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共同精神财富;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群众性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第一、二、三、四章,和结束语。导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选题的重要意义,述评我国学术界对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概括本论文的创新方面,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灵魂、支柱、基石和基本特征,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经过综合分析,概括雷锋精神的六个组成要素,论述雷锋奉献精神是贯穿各要素的核心要素,它最能体现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第二章研究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总结可供当前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有三个发展阶段,即雷锋经历新旧社会对比,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阶段;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阶段;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阶段。本论文概括了三条可供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一是组织精心培育。二是个人严格要求。三是社会广泛倡导。第三章审视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揭示雷锋奉献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50年来,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涌现出王杰、焦裕禄、刘英俊、张志新、张华、吴天祥、郭明义、庄仕华等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同时,雷锋奉献精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论文还着重分析了雷锋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基本原因。强调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伟大而平凡的特质,使其既令人景仰,又可亲可近、可学可及,成为全社会竞相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奉献精神的广泛传播,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结为一句话,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提出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的思路办法。第一,要认清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弘扬雷锋奉献精神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应当依靠四个主要途径;第四,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并提出四个管用有效的办法。结束语主要是从作者对本论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验中,概括说明了四个结论。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陈大海[8](2012)在《沅陵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研究沅陵县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沅陵县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沅陵县发展茶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明确了沅陵县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并提出了沅陵县茶产业七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和四大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县优质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有机茶认证茶园面积5万亩,无公害茶认证茶园面积15万亩。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到2015年,主要任务是扩大茶叶产量。新建茶园6万亩,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150家。第二阶段从2016年到2020年,继续扩大茶园面积,新建茶园9万亩,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50家,精加工厂5家,深加工厂1家。培育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2家,争创中国名牌2到3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着名商标5~10枚,原产地保护标志1个。沅陵县茶产业的定位是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将沅陵县打造为湖南原生态、纯天然的优质绿茶县。构建以名优绿茶为主体,大宗绿茶及优质工夫红茶、黑茶为辅的产品结构。名优绿茶主攻礼品茶市场和办公用茶市场,以怀化地区(湘西)为重点;大宗绿茶以湖南市场为主,同时拓展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沿海市场,黑茶以安化县黑毛茶原料为主;红茶以广东、福建地区为主市场。以碣滩茶品牌作为全县的公用品牌。论文通过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品牌建设、茶叶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茶叶产品结构建设、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茶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七个方面的建设,明确茶产业发展步骤,实现沅陵茶产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促进沅陵茶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沅陵县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措施。

刘艳霞[9](2012)在《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与乡村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内涵的两个地域单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城乡关系从分离对立向互动关联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自十六大报告率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来,我国已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策略。长株潭地区作为中部地区和湖南省的发展轴心之一,对其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的前提下,构建了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测度及评价分析,找出了县域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了推进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具体对策措施。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县域城市发展综合水平、乡村发展综合水平和城乡协调综合水平的高低共同制约着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好坏,长株潭地区县域中,统筹度高的县域乡村发展综合水平不高,而统筹度低的县域则存在城市发展综合水平与城乡协调综合水平不高的现象。第二,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北高南低、向心集聚”的特点,县域之间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一般而言,北部县域统筹度明显高于南部县域,长株潭核心市区周边县域明显高于其它县域。第三,可以将长株潭地区县域分为城强乡弱型、城乡均弱型和城弱乡强型三类。城强乡弱型县域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需要给予农村公平发展的机会;城乡均弱型县域要加快主城区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并加强乡村地区的制度建设;城弱乡强型县域要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不断提升城市实力,以此带动乡村发展。第四,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从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建设、合理城镇网络体系的构建、农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的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统筹制度的健全七个层面来展开。

高钰雯[10](2011)在《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空间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指区域或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式,如产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又涵盖区域或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如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空间发展模式表现了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采取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方式。望城区2011年6月被划为长沙市第六个城区,之前一直作为长沙市辖的望城县。在此背景下,望城区的空间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方能适应城区的发展需要,更快地融入到长沙市区的总体建设中来。本文试图对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现状进行一个透彻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和优化对策。国内外学者对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聪明增长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进国际前沿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了均质与非均质分析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望城区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归纳出望城区的城镇职能等级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镇建设模式。依照空间分析结论对望城区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制定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化方案。方案提出望城区应采取“一核四心八组团”的职能等级结构、具有“两型”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城镇建设模式及严格的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原则。本文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文章总体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动态及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望城区的城镇、产业、环境的现状情况。第四部分采用均质和非均质空间分析对望城区进行详细研究。第五部分中对望城区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并提出空间发展模式优化方案。第六部分提出了保障优化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分析了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借鉴意义,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二、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的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的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长沙专区社会历史背景
    1.1 长沙专区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
    1.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1.3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自治化”实践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自治化”向“行政化”过渡
    1.5 “国家政权内卷化”
第2章 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理论来源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实践探索
    2.3 “行政化”路径下“党治国家”模式的确定
第3章 长沙专区的解放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3.1 长沙专区的解放
    3.2 长沙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3 长沙专区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
第4章 长沙专区成立初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1 中共长沙地委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南下
    4.2 中共南下长沙地委与地下党的会师
    4.3 长沙专区基层干部选拔
    4.4 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整风
第5章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党的权威重塑
    5.1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现状
    5.2 审查党员:保持组织纯洁性
    5.3 公开建党:公开党的组织与发展基层党组织
    5.4 整党建党:健全党委制度与整风整党
第6章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建政
    6.1 以“城乡兼顾”为工作中心的确定
    6.2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政权的初创
    6.3 区、乡政权的接管和区政府、党委的成立
    6.4 保甲制度的暂时保留
第7章 “剿匪”及“清匪”运动
    7.1 匪患的形成原因与目标指向
    7.2 剿匪运动的历程
    7.3 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7.4 全面发动群众,进行清匪斗争
    7.5 镇压反革命
第8章 “支前征粮”
    8.1 征粮运动的必要性
    8.2 “夏借”工作的开展
    8.3 “秋征”工作的开展
    8.4 党政群组织的初建与对民众的初步动员
    8.5 阶级斗争下的“加征大户”和“查挤黑田”
    8.6 征粮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建设
第9章 “双减反霸”
    9.1 “双减反霸”运动的缘起
    9.2 “双减反霸”运动历程
    9.3 双减反霸与党群团组织的初建
    9.4 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乡政权的初建
第10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
    10.1 土改的必要性
    10.2 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0.3 .土地改革对民众的动员与改造
    10.4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改造
第11章 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和乡基层政权的确立
    11.1 乡基层政权的逐步确立
    11.2 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11.3 《宪法》的颁布与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式确立
第12章 长沙专区基层政权建政特点与历史影响
    12.1 建政特点
    12.2 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及调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动态演变特征
        1.3.2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演变的驱动机制
        1.3.3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统筹的调控路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乡村功能
        2.1.3 乡村振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地域分异理论
        2.2.2 生态位相关理论
        2.2.3 中心地理论
        2.2.4 农业区位论
        2.2.5 乡村地理学理论
第3章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界定
        3.2.1 经济发展功能
        3.2.2 农产品供给功能
        3.2.3 社会保障功能
        3.2.4 生态服务功能
    3.3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与方法
        3.3.1 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乡村功能评价测度方法
        3.3.3 乡村功能时空动态演变分析模型
    3.4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动态演变特征
        3.4.1 长株潭乡村功能的总体动态特征
        3.4.2 经济发展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
        3.4.3 农产品供给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
        3.4.4 社会保障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
        3.4.5 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
        3.4.6 乡村功能重心的时空动态变化
第4章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演变的机制研究
    4.1 城市群地区乡村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资源条件
        4.1.2 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
        4.1.3 交通区位条件
        4.1.4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1.5 生态环境建设
        4.1.6 政策制度因素
    4.2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演变的驱动机制
        4.2.1 长株潭地区城乡发展格局
        4.2.2 初期阶段的机制分析
        4.2.3 中期阶段的机制分析
        4.2.4 后期阶段的机制分析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功能的调控路径
    5.1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调控的基本思路
        5.1.1 乡村功能调控的必要性
        5.1.2 乡村功能调控的宏观背景
        5.1.3 乡村功能调控的基础条件
        5.1.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功能统筹的基本目标
    5.2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调控路径
        5.2.1 经济发展主导功能区的调控路径
        5.2.2 农产品供给主导功能区的调控路径
        5.2.3 社会保障主导功能区的调控路径
        5.2.4 生态服务主导功能区的调控路径
    5.3 乡村功能调控的政策及保障体系
        5.3.1 国家的区域协调平衡政策
        5.3.2 加强立法,建立完善乡村功能引导政策
        5.3.3 凸显乡村主导功能的区域绩效考核和调控机制
        5.3.4 构建凸显乡村功能价值的长效机制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4)基于功能分区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2.1.1 农业科技园的概念
        2.1.2 农业科技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规划发展研究
    2.3 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
        2.3.1 农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3.2 产业链不完整
        2.3.3 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2.3.4 园区发展所面临的要素约束
    2.4 功能分区的理论研究
        2.4.1 功能分区的原则
        2.4.2 功能分区方法
        2.4.3 功能分区的目的
第三章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现状及国内先进案例研究
    3.1 望城区及核心区(大众垸)概况
        3.1.1 望城区区位概况
        3.1.2 核心区(大众垸)行政区划
        3.1.3 核心区(大众垸)地理与人文环境
        3.1.4 望城区和核心区(大众垸)经济状况
        3.1.5 大众垸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
    3.2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的现状分析
        3.2.1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交通条件
        3.2.2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业
        3.2.3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规划
        3.2.4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
    3.3 案例研究
        3.3.1 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3.3.2 深圳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3.3.3 案例总结和启发
第四章 望城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
    4.1 规划原则
    4.2 基于SWOT分析的定位
        4.2.1 SWOT分析
        4.2.2 规划和功能定位
    4.3 望城农业科技园功能分区方案
        4.3.1 核心区
        4.3.2 示范区
        4.3.3 辐射区
    4.4 望城农业科技园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4.4.1 望城农业科技园规划结构
        4.4.2 核心区(大众垸)规划结构
        4.4.3 园区综合交通规划
    4.5 望城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
        4.5.1 运行机制
        4.5.2 内部管理
        4.5.3 对外联系
        4.5.4 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高科技产品
        2.1.2 品牌
        2.1.3 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
    2.2 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战略及其价值体现
        2.2.1 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战略
        2.2.2 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战略的价值体现
第三章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发展状况
    3.1 益阳市农业基本情况
        3.1.1 益阳市地理位置概况
        3.1.2 益阳市农业资源概况
    3.2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发展现状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益阳市“白沙溪”茶叶品牌的推广经营
    4.2 益阳市“粒粒晶”品牌的品牌经营建设
    4.3 益阳市“辣妹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品牌再开发
第五章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品牌开发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5.1.1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开发存在的问题
        5.1.2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开发的对策建议
    5.2 品牌培育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5.2.1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5.2.2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培育的对策建议
    5.3 品牌推广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5.3.1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推广存在的问题
        5.3.2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推广的对策建议
    5.4 品牌保护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5.4.1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保护存在的问题
        5.4.2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保护的对策建议
    5.5 品牌再开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5.5.1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再开发存在的问题
        5.5.2 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再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村落经济研究
        1.4.2 村落经济转型研究
        1.4.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研究
        1.4.4 文献述评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
    2.1 转型经济学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2.1.1 转型经济学理论概述
        2.1.2 基于转型经济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从分散到合作
    2.2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2.2.1 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2.2.2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从封闭到开放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2.3.1 生态经济学理论概述
        2.3.2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从粗放到集约
    2.4 制度经济学理论视野下洞庭湖区村落经济
        2.4.1 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2.4.2 基于制度经济理论的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分析:从传统到现代
    2.5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国内外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
    3.1 国外主要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3.1.1 北欧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3.1.2 北美五大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3.1.3 日本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3.1.4 部分发达国家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
    3.2 国内主要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3.2.1 鄱阳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考察
        3.2.2 太湖地区村落经济的转型发展考察
        3.2.3 洪泽湖区村落经济的转型发展考察
        3.2.4 国内主要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四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历史考察
    4.1 洞庭湖区概述
        4.1.1 洞庭湖简介
        4.1.2 洞庭湖区自然地理
        4.1.3 洞庭湖区社会经济
    4.2 原始湖区村落经济: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
        4.2.1 采集渔猎:原始湖区村落早期生计
        4.2.2 采集渔猎辅以稻作农业:原始湖区村落中期生计
        4.2.3 原始农业:原始湖区村落后期生计
    4.3 古代湖区村落经济:从农业为辅到鱼米渐丰
        4.3.1 春秋战国至秦汉:铁制农具推动农田初垦
        4.3.2 六朝时期:农业发展带来商业繁荣
        4.3.3 唐宋时期:农业人口激活鱼米经济
    4.4 近代洞庭湖区村落经济:从围垦初兴到围垦泛滥
        4.4.1 明清时期:围垦农业活跃谷米贸易
        4.4.2 清末民国时期:盲目围垦恶化江湖关系
        4.4.3 1954、1964和70年代:向湖要粮加速生态失衡
    4.5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考察结论
        4.5.1 自然因素变迁导致村落经济转型
        4.5.2 人口变化推动村落经济转型
        4.5.3 生产革命带来村落经济转型
        4.5.4 政策制度变迁引致村落经济转型
第五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动力
    5.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
        5.1.1 村落市场经济已开启,而程度不深
        5.1.2 村落生产方式已渐变,而效率不高
        5.1.3 村民消费观念已超前,而能力有限
        5.1.4 村落集体经济已复苏,而力量薄弱
        5.1.5 村民生态意识已觉醒,而环保不力
    5.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境
        5.2.1 村落公共服务薄弱
        5.2.2 农户经济单打独斗
        5.2.3 农民素质整体偏低
        5.2.4 农业科技贡献不足
        5.2.5 人湖关系矛盾频现
        5.2.6 政策制度缺漏滞后
    5.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
        5.3.1 外生动力
        5.3.2 内生动力
第六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
    6.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6.1.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6.1.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6.1.4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
    6.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6.2.1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6.2.2.1 样本村落基本情况概述
        6.2.2.2 定量指标值的来源
        6.2.2.3 目标值的确定
        6.2.2.4 指标计算方法
    6.3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6.3.1 楠竹村经济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6.3.2 楠竹村经济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7.1 村落生产方式转型:从传统农业到两型农业
        7.1.1 常德案例:发展湖区节约型农业
        7.1.2 岳阳案例:发展湖区循环农业
        7.1.3 岳阳案例:发展湖区安全高效农业
        7.1.4 常德案例:发展湖区休闲观光农业
        7.1.5 益阳案例:发展湖区集约化农业
    7.2 村落耕作制度转型
        7.2.1 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7.2.2 从“分散经营”到“合作经营”
    7.3 洞庭渔村经济转型:从船上渔家到岸上农家
        7.3.1 靠水吃水:洞庭渔民的生计模式
        7.3.2 渔业衰退:洞庭渔民的生存困境
        7.3.3 血吸虫病:洞庭渔民的生存危机
        7.3.4 离船上岸:洞庭渔民的生活选择
    7.4 村落产业调整、创新与组织化经营
        7.4.1 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多样化村落经济类型
        7.4.2 村落产业创新催生村落新经济体
        7.4.3 村落经济产业化催生村落经济合作组织
    7.5 村落人口、产业、市场向城镇集聚
        7.5.1 村落人口向城镇集聚
        7.5.2 村落产业向城镇集聚
        7.5.3 村落市场向城镇集聚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走好“四条道路”
        8.2.2 实现“六个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主持课题及获奖

(7)论雷锋奉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创新方面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雷锋奉献精神概述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界定和要素
        一、雷锋精神的界定
        二、雷锋精神的要素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和特征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
        二、雷锋奉献精神的特征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一、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二、雷锋奉献精神贯穿雷锋精神的各要素
第二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
    第一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沃土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源泉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
        一、在新旧社会对比中,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
        二、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三、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经验
        一、组织精心培育
        二、个人严格要求
        三、社会广泛倡导
第三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影响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一、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雷锋作奉献
        二、国外推崇雷锋奉献精神重要案例
第四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弘扬
    第一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基本原则
        一、党员干部表率原则
        二、群众性常态化原则
        三、与时俱进创新原则
    第三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围绕发展主题,深化奉献教育
        二、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奉献实践
        三、树立当代雷锋,引领奉献风尚
        四、扶持志愿团队,凝聚奉献合力
    第四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组织领导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三、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沅陵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规划的意义与制定原则
    4 茶产业规划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7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1 生产
    2 消费
    3 出口
    4 我国茶叶产业化现状
    5 湖南省茶业产业现状
第三章 沅陵县茶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1 沅陵县茶产业基本概况调查
    2 沅陵县茶产业的优势
    3 沅陵县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沅陵县茶产业效益分析
第四章 沅陵茶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
    1 指导思想
    2 基本原则
    3 规划目标
    4 发展定位
    5 沅陵县茶产业战略
    6 产茶区域布局
第五章 沅陵县茶产业建设内容研究
    1 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2 茶叶加工厂建设
    3 品牌建设
    4 茶叶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5 茶叶产品结构建设
    6 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
    7 茶文化旅游产业建设
第六章 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2 资金保障
    3 人才保障
    4 政策保障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茶叶专业生产户调研问卷
附录B:茶叶行业协会调研问卷
附录C:茶农经济合作社调研问卷
附录D:茶叶龙头企业(茶场)调研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9)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诠释
    2.2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进展与评价
    2.3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与启示
3.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3.1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4. 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说明
    4.2 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
    4.3 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4 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5. 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思路
    5.1 指导思想
    5.2 基本原则
    5.3 发展目标
    5.4 城乡统筹的县域发展模式
6. 推动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措施
    6.1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体系
    6.2 构建合理的县域城镇网络体系
    6.3 加快农村工业化与产业化发展
    6.4 优化长株潭地区县域空间结构
    6.5 建立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支撑
    6.6 加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6.7 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制度与体制
7.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本文的主要理论创新
    2.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3 望城区发展现状分析
    3.1 望城区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3.2 望城区功能分区与开发轴线
    3.3 望城区产业发展现状
    3.4 望城区城镇建设现状
    3.5 望城区环境质量现状
4 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分析
    4.1 均质空间分析
    4.2 非均质空间分析
    4.3 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现状结论
5 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优化方案
    5.1 基于空间分析的主体功能分区
    5.2 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优化内容
6 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优化保障措施
    6.1 做好各级战略规划和城市规划
    6.2 制定促进"两型"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6.3 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6.4 以国际化视野指导各项建设
    6.5 实行绿色GDP考核制度,推进聪明增长
    6.6 实施国际对接的人才引进战略
    6.7 鼓励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技术附加值
7 结论与探讨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价值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的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 孙延青. 湘潭大学, 2019(12)
  • [2]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时空动态演变及调控路径[D]. 欧阳巧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基于功能分区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D]. 喻璐颖.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9)
  • [5]益阳市农业高科技产品品牌经营研究[D]. 汤宇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6]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严俊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4(12)
  • [7]论雷锋奉献精神[D]. 陈曦.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沅陵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陈大海.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9]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 刘艳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10]望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 高钰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浅谈新形势下望城县茶业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