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铸就辉煌——30卷名着《中国戏曲编年史》简介

志同道合,铸就辉煌——30卷名着《中国戏曲编年史》简介

一、众志成城 展现辉煌——30卷巨着《中国戏曲志》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坤[1](2021)在《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音乐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剧现代戏《龙江颂》,是继“八大革命样板戏”中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海港》、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这五部京剧现代戏作品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在“大写十三年”热情讴歌工农兵和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之下,这部以“农村题材”为创作聚焦点的京剧现代戏作品,其以高度赞扬“宁肯牺牲自我,亦要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崇高精神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龙江风格”深深地感染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京剧现代戏《龙江颂》,作为中国近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中后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继承前期现代戏音乐创作创新的基础之上,其戏剧主题与音乐主题高度契合,唱腔和音乐有力地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唱腔中声腔与板式的运用和情境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的巧妙构思,充分体现出了20世纪中后60至70年代京剧现代戏音乐创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倘若我们从音乐的视域角度对京剧现代戏《龙江颂》唱腔及音乐的创作予以公正、客观地评价与阐释,毫无疑问,它在中国艺术史、戏剧史和音乐史上都留有了深刻的“承前启后”的旋律印记。因此,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其音乐创作历程进行历史的叙述与考证;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诠释;从文化学和美学的角度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精神进行探索和论证,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亦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历史意义。

高企德[2](2021)在《傩文化对筇竹寺罗汉造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精品之作,也是佛教泥塑造像艺术中最独特的一组罗汉,由黎广修塑造于清光绪九年(1883)。筇竹寺罗汉造像中,罗汉角色的个性化处理都是在整体与布局相互呼应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其他的佛教罗汉造像的表达方式,塑造形式与方式大多被限定,罗汉人物的角色也有程式化的造型、规范的图案样式,这些是一代又一代经验规范的传承,教条且规矩严密。这种程式化的表达,呈现的是一种中国文化传承的方式。而筇竹寺与传统罗汉造像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其呈现出显着的特点,体现了当时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它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共同产物,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之一。中国传统的罗汉造像造型十分严谨,遵循规范,而筇竹寺的罗汉造像其性格造型却呈现出十分夸张而且大胆世俗的人物形象,以拙气和淳朴的自然塑造语言来表达罗汉性格,所以筇竹寺罗汉造像透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美感,这种塑造语言拙气并不做作,有一种无意平衡的自然状态,这与傩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值得我们深思。黎广修将现实生活的文化和场景融入到筇竹寺五百罗汉形象塑造之中,把社会众生形象塑造成罗汉,呈现出凡人入佛场,凡人皆有佛性。借这样的罗汉形象表达世人入寺、俗人成佛、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这与傩文化中所表达的人神沟通的方式,有着相似的特点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本文希望通过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罗汉与傩文化潜在联系的可能性,黎广修的行游经历,造就的罗汉造像细节中的傩文化体现,来研究筇竹寺中的傩文化影响,以及筇竹寺对后续罗汉造像的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张萍[3](2017)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总结了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决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对进一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一步确立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现今,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本文共分三章。在阐释文化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对策。绪论主要论述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认可的概念和观点。第一章主要论述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概念及特点。主要厘清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相关概念,明确概念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和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几个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第二章主要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主要立足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概括和归纳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显着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而为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第三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及相关可行的创新策略。立足国情、世情,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使软实力真正成为促进经济、政治、道德准则、思想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的引擎。主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层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凸显中国特色提高文化传播力四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邓弟蛟[4](2017)在《蔚县古戏台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戏台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古戏台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古代剧场的形象资料,为探索戏曲艺术的历史成因,认识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等相关问题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在对蔚县207座古戏台的及其附属碑刻、舞台题记等戏曲文物进行系统地考察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等相关内容,运用民俗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以古戏台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演剧情况和文化功能等相关问题,并结合古戏台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蔚县位于中原和塞北、山陕与燕赵的交通枢纽和通商要道,地理位置特殊,蔚县古戏台作为戏曲演出的场所,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建筑形制上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出现一台多庙的平面布局形式,建筑构造简单,屋顶以硬山顶或卷棚硬山顶为主,梁架结构均采用抬梁式构架,简洁牢固,台基部分主要以夯土修筑,外侧施以砖石保护。戏台装饰以彩绘为主,雕刻为辅,较为简略。台上戏曲演出活动频繁,定期演出与不定期演出交叉进行,互为补充,使得该地戏曲活动演出时间跨度较长。而演出的声腔主要包括弦子腔、蔚州梆子和山西北路梆子。蔚州梆子是地方小戏与外来剧种相互融合的结果,体现出了文化的包容性。北路梆子的传入受到商业贸易影响,山西商人为北路梆子在蔚县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促使着梆子戏艺人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水平。同时,梆子戏的流传也为山西商人进一步开拓市场,解决商贸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人的心理起到了慰藉作用。蔚县古戏台也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它作为民众求神祈雨,答谢神庥的重要场所,具有浓郁的宗教性质,同时也是寓教于乐的重要场所,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蔚县古戏台也是民众娱乐的重要场所,一方面民众在此观看戏曲表演,获得精神上享受,另一方面庙会时期以戏台为中心形成的交易市场,对民众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工具等提供了便利,在经济方面影响着蔚县民众的生活。因此,蔚县古戏台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明清时期蔚县民众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吴蕾[5](2016)在《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戏曲分支庞多,尤其是地方戏,更是一地一戏各有风韵。然而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地方戏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采茶戏给了大家启示。采茶戏发源于民间,其声腔从地方土语中吸收借鉴,极具地方特色,诙谐有趣,同时器乐规模具有弹性,可大可小,降低了表演对场地的要求。因此地方戏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的出路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深入群众,寻求新生。

蔡敏[6](2016)在《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成汤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君权神授”代夏朝天下的帝王,被列入祖先、圣贤崇拜及祀典礼制、极具影响力的圣君之一。他不仅建立商王朝,还在“桑林祷雨”的传说广泛流传中,开创华夏民族传承三千余年的雩祭传统;他以宽治民、广施仁德,故历代贤君臣工频频效仿。当成汤信仰作为特定的仪式一直沿袭后世,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祭祀传统就不断被神化,受到太行地区两侧百姓普遍的尊崇和信奉,并以析城山为中心形成“商汤文化圈”;尤其在农村,农作物的丰歉需要这种对雨水神灵朴素信仰支配下的乡土民俗资源,故而许多村镇、乡里或名山崇岭之间都纷纷建庙景仰;特别是宋金以后,宋徽宗敕封的“嘉润公”、“广渊庙”,确立了成汤不可撼动的正统祭祀地位;民间大量创建的汤帝庙,亦丰富了一系列以取水求雨为主旨的形影相附的赛社演剧活动。时至如今,晋豫两省仍有不少汤庙古建筑、碑刻实物及金石资料保存下来,它们更多地承载了民间原始雩祭仪式的遗风余韵,以及北方民间神庙剧场的演变轨迹。本文将以成汤信仰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舞楼形制和赛社演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探寻成汤信仰及其祭祀仪式的交互影响,揭示民间戏剧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因,以期对具有上古巫术印迹并受宗教影响且颇有太行特色的汤王崇拜,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赛社民俗和戏曲演出,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呈现。

周怡良[7](2015)在《杨匡民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的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起在全国各省(区)组织编纂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历程经历了先后两个阶段,分别是:1960年至1964年、1979年至2009年。经几十年群策群力的不懈努力,于1988年以《湖北卷》为首依次出版至2009年新中国60年大庆之际全部出齐,被誉为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时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主编的杨匡民,便亲身体验了这一文化工程的曲折艰辛。他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本文作者通过访问杨匡民同志,就当时民歌集成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解,基本上勾勒出当时艰苦历程的概貌。试图探讨湖北卷作为首卷出版的鲜明特色以及对民族音乐学科建设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力求挖掘老一辈学者的工作经验和学术精神,并从中汲取鲜活的养分。本文共分为三章来写作。第一章主要讲述杨匡民的人生经历和主要学术成就,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二章是对《湖北卷》的编纂过程进行系统梳理。这一部分内容着重陈述客观史实,并将从准备工作、现场调查与编纂工作三个方面来总结那一时期的采编方法和经验,其中涉及文字介绍的撰写、记谱、录音等问题。第三章主要阐述编撰《湖北卷》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拟对这一浩大的文化保护工程在湖北民歌传承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做出客观评价。结语:总结概述《湖北卷》的历史价值和杨匡民的独特贡献。目的在于强调这些宝贵经验的借鉴意义,对集成后时期相关传承问题带来深刻的启示。

段飞翔[8](2014)在《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古戏台是承载戏曲表演的专门性场所,它的发展演变与戏曲艺术形态及观演关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型多功能的戏曲表演场所的建造,很多古戏台或因其功能的单一、或因其建筑破败、或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已经不再承担戏曲演出任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戏曲研究者来说,研究古戏台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古戏台作为一种“固态的戏剧文化”形态,它曾承载了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因此研究意义重大。阳城县古属泽州府,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有着特殊的地缘因素,它东临河北,南通汴京,西连古平阳这几大戏曲圈。自孔三传首创诸宫调之后,这里的演剧活动更是日趋繁盛。经考察,阳城县的古戏台有百余座,其中以神庙剧场居多,多数保存相对完整。时间上看,横跨金元、明、清各代,展现了完整的时空序列性。现存金代风格的舞庭(楼)四座,分别为下交成汤庙金代舞楼、封头汤帝庙金代舞庭、泽城汤帝庙被改造的金代舞庭、屯城村东岳庙舞楼,均为单檐歇山顶。虽然经过历代不同程度的改造,但仍然保存了金代风貌。在阳城县从金元到明清的古戏台都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脉络,这是非常珍贵的,其时空序列性与连贯性值得去研究。现存大量的庙宇碑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戏台的创建年代、最初样式、庙会祭祀风俗、戏曲演出情况、民众的观演心理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补充戏曲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为研究该地区的剧场发展和戏曲发展提供了确凿的文字资料,对深刻挖掘民间祭祀演剧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阳城县的行政区域划分,对河北镇、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次营镇、蟒河镇、芹池镇、横河镇、东冶镇、固隆乡、演礼乡、西河乡、白桑乡、寺头乡、驾岭乡、董封乡十镇七乡的111座古戏台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建筑形制进行细致的描述,个别祭祀演剧活动盛大、资料丰富的个案,则给以详尽考述,以期见出阳城县古戏台祭祀演剧之一斑。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阳城县的古戏台正在逐年减少,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将不被后人看到,所以对其做全面系统的调查非常必要且紧迫。对阳城古戏台的详细调研和描述,能使人们能对阳城古戏台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古戏台保护意识。本文尽量把田野调查成果与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数据图片及民间口述资料等系统完整的结合起来,使这些珍贵的数据能够围绕各自依托的古戏台活态化地保存下来,用于日后阳城戏曲及历史文化相关研究之中。

徐芳芳[9](2014)在《《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樊粹庭,生于1906年2月24日,河南遂平人。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为该校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也是该校文学教育系第一位文科硕士。他自觉担负起改革河南梆子的重任,历经波折与艰辛,以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投身于河南梆子的编导和传播之中。他是河南梆子步入现代化进程的领军人物、名副其实的“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从事戏剧活动四十年间,呕心沥血,创作改编了八十余部剧本,执导上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堪称豫剧兴起三百年来第一位也是迄今最优秀的剧作家和导演。他自觉以“重大担负者”自任,毫不懈怠地下“埋头工夫”,全力投入编剧、导演、教育等系统化艺术创造工程,使豫剧薪火相传并逐步发展为国内受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在对材料不断发掘与充分占有基础上,笔者对樊粹庭剧作与戏剧改革理论有了相对清晰准确的把握。本文是以六卷本《樊粹庭文集》为基础的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同时也是对《樊粹庭文集》整理过程的回放。尤其是对《樊粹庭文集》整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版本与校勘问题进行了甄别和归纳,并对整体编纂方案予以详细的梳理。这次集中的整理编纂的方法与途径,即使在《樊粹庭文集》出版以后,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为种类众多的河南地方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文本保护与传承路径,也将为其他地方戏剧目的整理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依据。在《樊粹庭文集》收录剧目时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樊戏”①的定义界定。只有敲定了樊戏的定义,才能最终确定哪些剧目可以收录。笔者在吸收前辈学者见仁见智的看法后,从两个层面上对樊戏进行定义:在理论范畴上,不论是改编、创作、还是导演,均体现了樊粹庭的戏剧才能。因此,樊戏包括经过樊粹庭改编、创作或导演的所有剧作;从实际上,樊粹庭导演的剧目数百种,数目之多、统计之难显而易见。出于谨慎的态度与对着作权的尊重,也为了确保研究的质量,笔者还是较为保守地将樊粹庭创作、改编且导演的剧目归于樊戏之列。参照樊戏的定义与掌握的现有资料做不完全统计,樊粹庭创作剧本51个,改编剧本36个,另外还有一些剧作有待考证。粗略统计,目前樊粹庭创作改编的剧本当在87个上下。作者在充分占有史料对《樊粹庭文集》整理编纂的过程中,发现樊粹庭的出生年月相互抵牾。对于这位豫剧的开山祖师,有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出生年月进行严格考证。这是对樊粹庭本人的尊重,也是对学术的负责。经过笔者对各位学术前辈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比对与分析,也就此专门咨询樊粹庭之子樊琦先生,最后确认了樊粹庭准确的出生年月,即1906年2月24日。此外,关于樊粹庭的戏剧改革缘由,戏曲界也是众说纷纭。多数人强调樊粹庭本人投身戏剧的献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笔者也认可这种说法。实际上,经过对樊粹庭生存的时代背景与河南梆子发展衍变历史进行追溯后,发现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动力来源为:以康、梁为代表的戏剧改良思潮的影响、以川剧、评剧、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改革的带动、河南梆子生存发展的本质诉求、樊粹庭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与将戏剧视为宇宙事业的戏剧观念。实际上,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动力还来源于社会舆论、事业发展、家庭因素与个人情感。应该说,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原因相当复杂。这不仅是民族危机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河南梆子亟需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樊粹庭酷爱戏剧与戏剧救国理念支配下的自觉自愿。故此,他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戏剧改革与改良社会的双重责任。樊粹庭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无论是其轰轰烈烈的戏剧改革,还是数量众多、造诣颇高、反响强烈的经典剧作,均显示出其对河南梆子发展所发挥的舵手作用与指导意义。樊粹庭将河南梆子引领到戏剧现代化进程之上,三十年间将主要精力投注在戏剧创作和演出改革之中,尚没有功夫停下来对其戏剧理论进行总结却不幸驾鹤西去。因此,他没有齐如山那样有系统的戏剧理论与大量的学术着作传世。因此,其散落在梆剧改革实践之中的戏剧理论就更需要后人的发掘和提炼。其鲜明的戏剧观念与编剧原则、创作技巧犹如熠熠闪光的珍珠一样散存于剧作中。笔者有义务有责任为樊粹庭也为河南梆子找回这些弥足珍贵的珍珠并将其串成珍贵的项链。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的戏剧改革,笔者从理论层面上,对樊粹庭的戏剧观念与编剧原则进行学理性分析与提炼总结。本人经过仔细研读完整存世的67个剧目,试图寻绎樊粹庭编剧的金科玉律,体悟其贴近民众生活、尊重历史原貌、追求艺术真实、注重舞台效果等编剧原则,进一步揭开樊粹庭成功编剧的奥妙真谛。同时,笔者还发现其珍视豫剧与艺人的民本意识、启迪民智的戏剧观念、开放通达的理论架构、雅俗共赏的普世艺术观是其戏剧观念的核心。无论是其戏剧观念,还是编剧原则,均在樊粹庭戏剧创作过程中发挥了潜在的指导规约作用,也必将为当下的戏剧改革提供切实可靠的引领和垂范作用。本文专门探讨了樊粹庭的创作思想与剧作风格之间的变化与关联,并对时代强加在其身上的外力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追踪式定位分析。应该说,剧作家不可能摆脱外部环境与时代对其产生的干扰。樊粹庭的创作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环境与时代的双重影响,反映了外因对个体的影响与个体对时代的能动作用。在时代背景、社会政治环境、作家境遇、思想觉悟等主客观因素对戏剧创作的多重影响下,樊粹庭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呈现明显的差异。由此,笔者将樊粹庭的创作分期大致分为:发展期、成熟期、转型期、升华期。实际上,樊粹庭自1934年接管豫声剧院正式从事戏剧事业,有两件对其影响深刻的重大事件。首先,由于樊粹庭与陈素真之间的密切关系,1942年陈素真这个台柱子的离开使得樊粹庭陷入情感与事业的双重困境之中。毫无疑问,对其创作以及风格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收敛了前期爱国情感的闪耀锋芒,进而对人性及个体情感进行再度审视,创作改编了大量神话剧,将人类现实中所不能实现的情感借助外力抑或是超现实力量得以实现。其次,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使得樊粹庭一度恓惶的内心开始有了新的寄托,对新中国充满了期待。剧作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对新生活的期望欢欣鼓舞地投身于新政府所倡导的戏剧改革活动中。他能更加冷静地思索戏剧的本质规律,进一步来探索戏剧现代化乃至当代化的改革问题。他本人的创作重心也从创作思想的变革转向了对创作手法现代化的探讨和实践。樊戏题材较好地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樊粹庭剧作,笔者大致依据主要戏剧冲突的性质及内容,将其剧作题材分为五部分:历史剧、社会剧、婚恋剧、神话剧、时事剧。在历史剧中,剧作家呈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淑世精神,试图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报国的愿景,其剧作表现出对国家时局的强烈关注与对英雄主义的诚挚呼唤。他的剧作英雄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大爱模式,超越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小爱局限。他像街头鼓手一样,通过惊心动魄的剧作来增加民族自信,激励民众抗日,不愧为“爱国剧作家”。在动荡战乱的社会背景下,樊粹庭怀着惩创人心、疗治社会顽疾、拯救黎民百姓的急切心理,饱含感情地创作了具有明确悲剧意识的社会剧。在婚恋剧中,出现了众多超越门第、历经艰难佳偶天成的理想婚姻范式。其塑造的女性对爱情大胆追求的程度远远超越其所处的时代,甚至具有现代社会爱情的某些特征。樊粹庭笔下的女性,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传达出女性在社会转型变革中所具有的决绝与刚烈个性。樊粹庭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社会,关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对凝聚着民族文化与民众情感的神话母体再度创作,其神话剧体现出执着于现实的写作精神。可以说,樊粹庭的剧作如时代晴雨表一样全方位地折射着时代的特征,堪称“中国近现代豫剧演进发展史的生动史诗”。樊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宽广宏富的题材来源。樊粹庭不动声色地融入现代思想与时代内涵。同时,在传统题材中独辟蹊径,创造性地采用了超前的创作方法与独特技巧。其剧本结构在遵循传统的情节发展时,往往能跳出既定思维,设计出不落窠臼的情节。外敌入侵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更加关注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多重外部冲突,也善于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培植戏剧人物不断变化的性格,并通过变化的性格来推动情节发展。剧中往往出现人物与情节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相互扭结而相得益彰。他还对戏剧本质特点掌握娴熟,具有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经樊粹庭化俗为雅、驱雅入俗的精雕细琢,河南梆子的语言已经由粗俗鄙俚转向了雅俗共赏,体现出近现代语言变革的踪迹,由过去艰涩难懂的文言模式,变为通俗浅显、文野相济的大众化话语风格。这都为后来戏剧创作提供了可圈可点的范本。着名剧作家吴祖光在樊粹庭逝世二十周年追悼会上亲笔为其题词:“词章悬日月,名迹满江湖”。可见,樊粹庭的戏剧创作与戏剧改革均得到了后世与剧界鸿儒的充分认可。在地方戏改革四大才子评剧成兆才、川剧黄吉安、秦腔范紫东、豫剧樊粹庭之中,樊粹庭虽然出现时间稍晚,其对地方戏的贡献绝不亚于其他三位。也正是樊粹庭从事戏改稍晚,他才能够吸收其他三位戏剧家的经验与教训。同时,樊粹庭作为中州大学第一位硕士,具有超前的眼光与高超的戏剧理论水平。这也远非成兆才、黄吉安、范紫东诸位先生所比。范紫东、黄吉安出身于中下层知识分子,成兆才本身就是艺人,其三位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剧本创作。而樊粹庭结束了豫剧向无剧本的历史,重塑了豫剧的舞台形态,建立了河南梆子第一座现代化舞台、豫剧第一个现代教育机构、中国第一个正规豫剧剧团,奠定豫剧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豫剧编导理念。可以说,樊粹庭是河南梆子的开山祖师,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与引导者,他集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导演于一身,在戏剧创作、舞台实践、声腔提炼、表演技艺、剧团管理、人才培养、理论建构等方方面面具有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此,樊粹庭不愧为近代以来地方戏改革的集大成者。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张庚先生盛赞“樊粹庭同志是豫剧的革新家和教育家”。

莫霞[10](2014)在《戏曲的剧种气质 ——以姚剧为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戏曲剧种门类丰富,但近些年来各地方剧种的趋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剧种的独特性越来越模糊。针对此种现象,笔者特提出“戏曲的剧种气质”概念并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恢复剧种的个性、文艺的多样性奉献一己之力。为使论述具体化,笔者选取余姚的地方剧种——姚剧为个案进行研究。戏曲的剧种气质,是指中国戏曲的某一剧种从整体上区别于另一剧种的根本特点,它具有独特性、内在性、整体性及相对稳定性的特质。剧种气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文化与集体人格、剧种的戏曲渊源与发展历史、剧种的代表剧目、代表人物和方言音乐等。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基础,笔者研究姚剧后得出了姚剧的剧种气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乡土化、现代化与喜剧化。其中,乡土化是指姚剧擅演农村戏;现代化是指姚剧善演现代戏;喜剧化,是指姚剧富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剧种气质的独特性是在比较中凸显的。为此,笔者分别选取沪剧、豫剧和甬剧,与姚剧的现代化、乡土化和喜剧化的气质进行对比,彰显了不同剧种不可替代的独特气质。沪剧在现代化上的气质偏向都市化,而姚剧偏重乡土;豫剧与姚剧同有乡土气,但一个粗犷,一个细腻;而同属于宁波的甬剧与姚剧,则一悲一喜,各有所长。最后,笔者分析了剧种气质的稳定性和微变性的特点,并以姚剧为例,给出了在创作中如何保持稳定性及拓展其剧种气质的个人建议。

二、众志成城 展现辉煌——30卷巨着《中国戏曲志》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众志成城 展现辉煌——30卷巨着《中国戏曲志》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京剧现代戏《龙江颂》剧目及音乐创作概述
    第一节 京剧现代戏《龙江颂》剧目创作概述
    第二节 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音乐创作概述
第二章 京剧现代戏《龙江颂》“江水英”唱腔音乐分析
    第一节 第一场“承担重任”——“江水英”重点唱腔分析
        一、“江水英”人物形象分析
        二、第一场“承担重任”——“人换思想地换装”唱腔分析
        三、第一场“承担重任”——“九龙江有水能救旱”唱腔分析
    第二节 第四场“窑场斗争”——“江水英”重点唱腔分析
    第三节 第五场“抢险合龙”——“江水英”重点唱腔分析
    第四节 第六场“出外支援”——“江水英”重点唱腔分析
    第五节 第八场“闸上风云”——“江水英”重点唱腔分析
        一、第八场“闸上风云”——“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身”唱腔分析
        二、第八场“闸上风云”——“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唱腔分析
第三章 京剧现代戏《龙江颂》“次要人物”唱腔音乐分析
    第一节 “阿坚伯”唱腔音乐分析
        一、“阿坚伯”人物形象分析
        二、“阿坚伯”主要唱腔分析
        (一)第一场“承担重任”——“支援旱区阶级弟兄”唱腔分析
        (二)第三场“会战龙江”——“为革命再大的牺牲也要承当”唱腔分析
        (三)第三场“会战龙江”——“起火也应把柴搬”唱腔分析
        (四)第六场“出外支援”——“但愿水英早日康健”唱腔分析
        (五)第六场“出外支援”——“这样的好书记人人夸不够”唱腔分析
    第二节 “李志田”唱腔音乐分析
        一、“李志田”人物形象分析
        二、“李志田”主要唱腔分析
        (一)第二场“丢卒保车”——“麦浪起伏心翻腾”唱腔分析
        (二)第八场“闸上风云”——“快步如飞回江村”唱腔分析
        (三)第八场“闸上风云”——“永不忘阶级斗争”唱腔分析
    第三节 “阿莲”唱腔音乐分析
        一、“阿莲”人物形象分析
        二、“阿莲”主要唱腔分析
    第四节 “盼水妈”唱腔音乐分析
        一、“盼水妈”人物形象分析
        二、“盼水妈”主要唱腔分析
    第五节 主要“对唱”唱腔音乐分析
        一、主要“对唱”唱腔音乐分析
        (一)第二场“丢卒保车”——“百花盛开春满园”对唱分析
        (二)第四场“窑场斗争”——“抢险不能再拖延”对唱分析
        (三)第七场“后山访旱”——“点点滴滴是党恩”对唱分析
第四章 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音乐分析
    第一节 主题音乐分析
        一、“江水英”主题音乐分析
        二、主题音乐的全剧贯穿及其运用分析
    第二节 情景音乐分析
        一、序曲音乐呈现形式分析
        二、幕间曲音乐呈现形式分析
        (一)第二场“丢卒保车”——幕间曲音乐分析
        (二)第三场“会战龙江”——幕间曲音乐分析
        (三)第四场“窑场斗争”——幕间曲音乐分析
        三、闭幕曲音乐呈现形式分析
        四、舞蹈音乐呈现形式分析
    第三节 配器技法分析
        一、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配器编制
        二、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配器分析
        (一)第六场“出外支援”——“一轮红日照胸间”配器分析
        (二)第八场“闸上风云”——幕间曲配器分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傩文化对筇竹寺罗汉造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综述及国内研究状况
        1.2.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基本框架逻辑
        1.3.3 预期困难和对策
        1.3.4 预期成果
第二章 筇竹寺罗汉造像的背景与傩缘
    2.1 罗汉造像的历史背景
        2.1.1 罗汉演变的历史概述
        2.1.2 流传中国的罗汉造像
        2.1.3 清代罗汉堂的罗汉造像
        2.1.4 罗汉信仰在云南的传播
    2.2 罗汉造像与傩文化的潜在联系
        2.2.1 罗汉与傩文化的世俗化渊源
        2.2.2 傩文化的外在呈现
        2.2.3 寺院傩现象的历史意义
    2.3 筇竹寺的历史背景
        2.3.1 筇竹寺的由来
        2.3.2 筇竹寺罗汉与泥塑大师黎广修
    2.4 小结
第三章 黎广修行游与造像创作的关系
    3.1 四川宝光寺罗汉造像行纪与傩缘
        3.1.1 川傩的背景起源
        3.1.2 川傩的文化现象
        3.1.3 川傩的外来交融
        3.1.4 川傩的文化延续
    3.2 峨眉山修行纪与傩缘
    3.3 云南筇竹寺罗汉造像行纪与傩缘
        3.3.1 滇傩的背景起源
        3.3.2 滇傩的文化现象
        3.3.3 滇傩的外来交融
        3.3.4 滇傩的文化延续
    3.4 小结
    附表
第四章 傩文化对筇竹寺罗汉造像塑造的影响
    4.1 罗汉面部
        4.1.1 嘴形
        4.1.2 齿形
    4.2 罗汉须发
        4.2.1 罗汉像须发解析
        4.2.2 须发技法实践研究
    4.3 罗汉形态
    4.4 罗汉伴身兽像
        4.4.1 独角兽像
        4.4.2 兽像的须眉彩绘
        4.4.3 须眉绘制技法实践研究
第五章 筇竹寺罗汉造像技法研究及后续影响
    5.1 筇竹寺罗汉造像工艺技法实践研究
        5.1.1 材料实践研究
        5.1.2 塑造实践研究
        5.1.3 彩绘实践研究
    5.2 筇竹寺罗汉造像对华亭寺罗汉造像的影响
        5.2.1 华亭寺罗汉造像的历史背景
        5.2.2 罗汉造像的影响
结语
附录一:筇竹寺渊源考察
    (一)昆明筇竹寺现场考察
    (二)圆明寺现场考察
    (三)秀山寺现场考察
附录二:寺庙造像考察
    (一)华亭寺现场考察
    (二)碧云寺现场考察
    (三)灵隐寺现场考察
    (四)梵天寺现场考察
    (五)西园寺现场考察
    (六)保圣寺现场考察
    (七)紫金庵现场考察
    (八)天童寺现场考察
    (九)崇庆寺现场考察
    (十)双林寺现场考察
    (十一)玉皇庙现场考察
    (十二)资寿寺现场考察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文化软实力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软实力的含义
        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重要途径
        三、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法
    第三节 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取得的成绩
        一、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稳步进行
        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一带一路”推动文化传播
        四、文艺作品走出去成果显着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割裂严重
        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不高
        三、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掌控国际话语权能力不足
    第三节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待传统文化产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思想领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三、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文化传播缺少创新精神
第三章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同感
        一、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
        二、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
        三、推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第二节 增强文化自觉奠定文化自信基础
        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二、增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三节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层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深化改革优化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二、创新驱动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动力
        三、人才支撑增强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第四节 凸显中国特色提高文化传播力
        一、形成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三、利用多元媒体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国际传播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蔚县古戏台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蔚县古戏台形成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二节 晋南移民与蔚州商人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宗教崇拜
第二章 蔚县古戏台的建筑特色
    第一节 平面布局
    第二节 舞台构造
    第三节 舞台装饰
第三章 蔚县古戏台的戏曲演出
    第一节 班社与声腔
    第二节 剧目与习俗
    第三节 演员与观众
第四章 蔚县古戏台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宗教祭祀
    第二节 社会教化
    第三节 娱乐民众
第五章 蔚县古戏台的现状与保护
    第一节 蔚县古戏台的现状
    第二节 古戏台的保护措施
第六章 余论:蔚县的晋商与梆子戏
    第一节 蔚县的晋商
    第二节 蔚县的梆子戏
    第三节 晋商与梆子戏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蔚县现存的古戏台
    附录二:蔚县古戏台舞台题记
    附录三:蔚县戏曲碑刻(部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成汤信仰之渊源考略
    第一节 商朝的政治疆域与古史遗存
        一、商都八迁: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二、四土之内:七十里为政天下者
    第二节 商汤的德政事功与恤民情怀
        一、汤王圣德
        二、辅相贤臣
        三、民众景仰
    第三节 桑林祷雨的相关传说及考证
        一、民间传说
        二、史料考证
第二章 成汤信仰与太行雩祭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帝王崇拜到祈雨传统的演变
        一、慎终追远
        二、雨神演变
    第二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与天为党
        二、靠天吃饭
    第三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人文环境
        一、皇帝敕封:权威性
        二、地方效仿:纪念性与宗教性
        三、民间拜祭:功利性
第三章 汤帝庙的普遍建立与地域流布
    第一节 太行汤王庙的现存情况概述
    第二节 汤王崇拜文化圈的传播特色
第四章 成汤祭赛与民间礼乐
    第一节 汤祀与上古巫觋之关系
        一、祭雨卜辞:敬天思想与自然崇拜
        二、汤乐大濩:祭祀乐舞与帝王崇拜
        三、身为牺牲:人祭仪式与巫觋文化
    第二节 汤祀与雩祭礼乐的发展和规范
        一、先秦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明清时期
第五章 成汤祭赛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太行雩祭传统的民间化进程
        一、蜡祭与汤祀:相互依附
        二、社祀与汤祀:合而为一
    第二节 祭祀与崇拜:民间村社的经济运作模式
        一、商号与汤庙筹资
        二、世家大族与剧场建设
        三、维首发起请会、摇会及水官会、火神会
    第三节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成汤祭赛
第六章 宋金元汤帝庙剧场的建立及其定型
    第一节 宋代汤庙“舞楼”碑刻的发现与宋代舞楼的创立
        一、在汤王庙发现的第一通宋建“舞楼”碑
        二、宋代舞楼、舞宇的横向考察
    第二节 金代汤庙舞楼的实物遗存及其建筑形制
        一、汤王庙金代舞楼的实物考察
        二、金代汤庙舞楼的建筑特征及其创造性探索
        三、元代汤庙舞楼定型与元代剧场的成熟
第七章 明清时期汤庙剧场的延展及其多样化探索
    第一节 明代汤帝庙剧场:继承与延展
    第二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一:单层舞楼
    第三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二:山门舞楼
    第四节 看楼:清代汤庙剧场的标准化配置
第八章 汤帝庙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彩绘艺术
    第二节 雕刻艺术
    第三节 剧场楹联
第九章 汤帝庙演艺:庆典与狂欢
    第一节 祈雨仪式中的祭祀音乐
    第二节 舞台题记中的戏班与剧目单
    第三节 迎神赛社与当代演出遗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太行汤王庙情况一览表
附录B 太行汤王庙碑刻官员名录
附录C 太行汤王庙碑刻辑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杨匡民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采访工作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杨匡民的人生经历
    第一节 少年时期(1920—1937年)
        一、出生背景
        二、家世、童年生活
    第二节 求学之路(1937-1951年)
        一、颠沛流离的南洋生活
        二、漫长坎坷的音乐之路
        三、回馈母校
    第三节 相伴武音五十年(1951-2001年)
        一、邂逅武汉
        二、“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
        三、《湖北卷》的参与工作
    第四节 主要学术成就
        一、三声腔理论
        二、色彩区理论
        三、歌类、歌种说理论
第二章 编纂《湖北卷》的工作概况
    第一节 《湖北卷》工作的第一阶段
        一、《集成》发起的历史背景
        二、第一阶段的简要历程
    第二节 《湖北卷》工作的第二阶段
        一、集成时代的历史背景
        二、第二阶段的简要历程
        三、其他学者相关情况
    第三节 《湖北卷》采编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准备阶段
        二、现场调查
        三、编纂阶段
第三章 《湖北卷》的编纂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 《湖北卷》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湖北卷》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湖北卷》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阳城县置沿革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凤城镇古戏台
    2.1 窑头小崦山白龙庙
        2.1.1 白龙庙结构形制
        2.1.2 白龙庙剧场沿革
        2.1.3 白龙庙祭祀习俗
        2.1.4 白龙庙演剧考述
    2.2 卫家凹成汤庙戏台
    2.3 延庄黄龙庙舞楼
    2.4 尹家沟三教堂舞楼
    2.5 尹庄汤帝庙戏台
    2.6 上孔汤帝庙舞楼
    2.7 上芹汤帝庙戏台
    2.8 岭后三教堂舞楼
    2.9 圪堆白龙庙舞楼
    2.10 山头水草庙舞楼
    2.11 城关玉皇庙戏台
    2.12 卧庄关帝庙舞楼
    2.13 开福寺戏台
3 河北镇古戏台
    3.1 下交村成汤庙
        3.1.1 成汤庙结构形制
        3.1.2 成汤庙金代舞楼
        3.1.3 成汤庙明代乐楼
    3.2 杨岭汤帝庙戏台
    3.3 析城山成汤庙戏台
    3.4 南梁汤帝庙戏台
4 驾岭乡古戏台
    4.1 封头汤帝庙金代拜亭
    4.2 封头关帝庙戏台
    4.3 护驾汤帝庙舞楼
    4.4 三泉关帝庙戏台
    4.5 雪圪坨汤帝庙戏台
    4.6 南峪汤帝庙戏台
5 润城镇古戏台
    5.1 上庄村炉峰院戏楼
    5.2 中庄村汤帝庙
        5.2.1 汤帝庙结构形制
        5.2.2 汤帝庙剧场沿革
    5.3 李街关帝庙舞楼
    5.4 沟北佛庙舞楼
    5.5 大安头汤帝庙舞楼
    5.6 下伏汤帝庙戏台
    5.7 北音东岳庙戏台
    5.8 贝坡祖师庙舞楼
    5.9 潘沟关帝庙舞楼
    5.10 屯城东岳庙舞楼
    5.11 下庄五帝庙舞楼
    5.12 上伏成汤庙歌台
6 西河乡古戏台
    6.1 宋王佛庙舞楼
    6.2 峪则大庙舞楼
    6.3 王曲汤帝庙舞楼
    6.4 中寨汤帝庙舞楼
7 演礼乡古戏台
    7.1 上清池汤帝庙戏台
    7.2 新庄村佛庙戏台
8 固隆乡古戏台
    8.1 南沟大庙戏台
    8.2 泽城汤帝庙
        8.2.1 汤帝庙结构形制
        8.2.2 汤帝庙金代舞庭
        8.2.3 汤帝庙清代戏台
    8.3 西南汤帝庙戏台
9 次营镇古戏台
    9.1 侯井汤帝庙戏台
    9.2 长迪沟佛庙戏台
    9.3 庄头汤帝庙戏台
10 董封乡古戏台
    10.1 临涧汤帝庙戏台
    10.2 双美关帝庙舞楼
11 町店镇古戏台
    11.1 刘家腰崦山白龙庙
        11.1.1 白龙庙结构形制
        11.1.2 白龙庙剧场沿革
        11.1.3 白龙庙祭祀与演剧
    11.2 花园条关帝庙舞楼
    11.3 白家庄汤帝庙舞楼
    11.4 柴凹村五龙庙舞楼
    11.5 苏家岭关帝庙舞台
12 寺头乡古戏台
    12.1 马寨关帝庙戏台
    12.2 大乐汤帝庙戏台
    12.3 刘庄沟汤帝庙戏台
13 横河镇古戏台
    13.1 下寺坪成汤庙舞楼
    13.2 中寺坪三龙庙舞楼
    13.3 老洞庄关帝庙舞楼
    13.4 水头大庙戏台
    13.5 毕家庄关帝庙舞楼
    13.6 受益建龙宫戏台
14 白桑乡古戏台
    14.1 东岭大庙舞楼
    14.2 洪上汤帝庙舞楼
    14.3 炼上佛庙戏台
    14.4 涝泉汤帝庙戏台
    14.5 南香台黄龙庙舞楼
    14.6 洽村佛庙戏台
    14.7 张庄成汤庙舞楼
    14.8 刘庄成汤庙戏台
15 北留镇古戏台
    15.1 南留汤帝庙戏台
    15.2 南留关帝庙舞楼
    15.3 北留三教堂戏台
    15.4 北留村黑虎庙戏台
    15.5 王庄大庙戏台
    15.6 西神头汤帝庙舞楼
    15.7 东河大庙舞楼
    15.8 郭峪汤帝庙戏楼
16 芹池镇古戏台
    16.1 羊泉汤帝庙戏台
    16.2 阳陵汤帝庙舞楼
    16.3 北宜汤帝庙戏台
    16.4 大西大庙戏台
    16.5 原庄大庙戏台
    16.6 贾寨关帝庙舞楼
    16.7 马庄大庙戏台
17 蟒河镇古戏台
    17.1 孔池成汤庙舞楼
    17.2 西樊保安寺戏台
    17.3 东樊大庙舞楼
    17.4 万安三教堂舞楼
    17.5 西庄玉皇庙舞楼
    17.6 泥河天地庙戏台
    17.7 曹山沟大庙戏台
    17.8 马甲天地庙戏台
    17.9 朝阳沟玉皇庙舞楼
    17.10 桑林汤帝庙戏台
18 东冶镇古戏台
    18.1 西冶汤王庙舞楼
    18.2 东冶成汤庙戏台
    18.3 大端玉皇庙舞楼
    18.4 李兴庄大庙戏台
    18.5 坂底祖师庙舞楼
    18.6 江河大庙戏台
    18.7 井掌关帝庙戏台
    18.8 后河关帝庙戏台
    18.9 槐树腰大庙戏台
    18.10 月院汤帝庙戏台
    18.11 挫堆关帝庙戏台
    18.12 枪杆大庙舞楼
    18.13 柳泉成汤庙舞楼
1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9)《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樊粹庭生平与戏剧改革动因考论
    第一节 樊粹庭“以戏为命”的人生轨迹
    第二节 出生年月辨正
        一、 生年考订
        二、 生月考订
    第三节 豫剧戏剧改革缘由考论
        一、 戏剧改良运动的激励与鞭策
        二、 地方戏改革思潮的带动与影响
        三、 河南梆子生存发展的必然诉求
        四、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
第二章 《樊粹庭文集》编选校勘与樊戏价值评骘
    第一节 版本概况与编纂原则
        一、 版本来源
        二、 校对原则
        三、 编纂方案
    第二节 樊戏的内涵及价值评议
        一、 “樊戏”称谓的出现及“武器的批判”
        二、 争论与反拨
    第三节 樊戏剧目考辨
第三章 樊粹庭的戏剧观念
    第一节 珍视豫剧与尊重艺人的民本意识
    第二节 启迪民智与规正人心的价值衡定
    第三节 开放通达与兼收并蓄的理论架构
    第四节 化俗为雅与雅俗共赏的普世艺术观
    小结
第四章 樊粹庭的编剧原则
    第一节 贴近民众生活
    第二节 发掘历史蕴藏
    第三节 追求艺术真实
    第四节 注重舞台效果
    小结
第五章 樊粹庭创作思想分期及风格嬗变
    第一节 发展期(1915-1934)
    第二节 成熟期(1934-1942)
    第三节 转型期(1942-1949)
    第四节 升华期(1949-1962)
    小结
第六章 樊戏的题材类型与精神内涵
    第一节 历史剧:对百折不回克敌制胜民族豪情的呼唤张扬
        一、 《涤耻血》:民族危急时的悲壮呼声与泣血呐喊
        二、 《巾帼侠》:可歌可泣的救世之举与激昂高亢的时代旋律
        三、 《无敌楼》:对英雄的礼赞与正义的呼唤
        四、 《王佐断臂》: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与对民族正气的弘扬
        小结
    第二节 社会剧:抨击邪恶、激浊扬清与伸张正义、维护人伦的道德祈愿
        一、 《邵巧云》:秋扇见捐与发奸擿伏的不屈抗争
        二、 《花媚娘》:守望爱情与忍辱尽孝的血泪青春
        三、 《义烈风》:与狼为伴的惊醒、羞愤与决斗抗争
        四、 《李慧娘》《松树坪》等:善恶对峙与弱者的韧性反抗
    第三节 婚恋剧:生存困境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高涨
        一、 《凌云志》等:择偶理念与婚恋模式的悄然变革
        二、 《女贞花》:崇高人格与坚贞爱情的讴歌礼赞
        三、 《三拂袖》:追求幸福与成全他人的两难选择
        四、 《齿痕记》:佛门净土中的爱情守护神
        小结
    第四节 神话剧:弱势群体追求正义与幸福的浪漫和智慧
        一、 《红珠女》:对强权的反叛与正义良知的扞卫
        二、 《泗州城》:对爱情的向往与坚韧追寻
        三、 《月宫玉兔》:对信义仁孝美德的恪守与弘扬
        小结
第七章 樊戏的卓越艺术成就
    第一节 穿越古今的宏阔视野
        一、 驱遣历史风云变幻
        二、 演绎人神悲欢离合
        三、 点化朝野经史稗官
    第二节 开阖自如的剧本结构
        一、 张弛有节的戏剧冲突
        二、 不落窠臼的情节设置
        三、 标新立异的结局处理
    第三节 面目各异、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
        一、 刚柔相济的独立性格
        二、 倔强不屈的主体意识
        三、 磨难砥砺的反叛气质
    第四节 文野相济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一、 风趣幽默与雅俗共赏
        二、 情感充沛与可歌可唱
        三、 方言俚语与乡土气息
    小结
第八章 樊粹庭在豫剧及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结束豫剧向无剧本的历史
    第二节 重塑河南梆子的舞台形态
        一、 河南土梆戏之粗鄙简陋形制
        二、 戏改后豫剧之全新风貌
    第三节 豫剧人才培养制度与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完善
        一、 科学严格之新式戏剧教学范式的探索
        二、 因人设戏之名角培养模式的创立
        三、 具有战略眼光的名师选聘理念
    第四节 豫剧编导体制的建立
        一、 自主宏阔的导演意识
        二、 大戏小做的导演谋略
        三、 编导演互动的编导体系
    第五节 地方戏改革的集大成者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戏曲的剧种气质 ——以姚剧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剧种气质的概念
    (二) 选题原因
    (三) 论题的意义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姚剧剧种气质的影响因素
    (一) 余姚的地域文化与集体人格
    (二) 姚剧的戏曲渊源与发展史
    (三) 姚剧的代表剧目、代表人物
    (四) 姚剧的方言与音乐
第二章 姚剧的剧种气质
    (一) 乡土化
    (二) 现代化
    (三) 喜剧化
第三章 姚剧与其他剧种气质的比较
    (一) 乡土与都市:姚剧与沪剧剧种气质之辨
    (二) 细腻与粗犷:姚剧与豫剧农村戏气质之分
    (三) 喜与悲:姚剧与甬剧的剧种气质之别
第四章 姚剧剧种气质对创作的影响
    (一) 把握剧种气质的稳定性
    (二) 探索气质的微变性
结语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创作实践
致谢
附件

四、众志成城 展现辉煌——30卷巨着《中国戏曲志》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京剧现代戏《龙江颂》音乐创作研究[D]. 刘洁坤. 中国戏曲学院, 2021
  • [2]傩文化对筇竹寺罗汉造像的影响研究[D]. 高企德. 上海大学, 2021
  • [3]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 张萍. 齐齐哈尔大学, 2017(02)
  • [4]蔚县古戏台调查研究[D]. 邓弟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5]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J]. 吴蕾. 福建茶叶, 2016(11)
  • [6]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D]. 蔡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8)
  • [7]杨匡民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的研究[D]. 周怡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8)
  • [8]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D]. 段飞翔.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9)
  • [9]《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D]. 徐芳芳. 河南大学, 2014(02)
  • [10]戏曲的剧种气质 ——以姚剧为个案研究[D]. 莫霞. 上海戏剧学院, 2014(02)

标签:;  ;  ;  ;  ;  

志同道合,铸就辉煌——30卷名着《中国戏曲编年史》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