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浅谈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浅论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罗莉莎[3](2019)在《云南省Y中学教师评价实践现状及问题与改进建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深化和发展,更强调以学校教师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发展性教师评价背景的基础上,诠释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涵、特点和本质,阐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学校层面“校本化”实施的应然、突然与适然状态。在研究目的上,旨在通过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校本实施框架进行实证调查,澄清校本教师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提出相应对策。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发展性教师评价校本化实施学理的建立,以及围绕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几个方面阐述学理依据的具体内涵;在调查研究部分主要以Y中学为例,参照该中学的教师评价方案及实践情况,选择该校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学校教师对教师评价实践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文献法建立本研究的学理基础;使用问卷法搜集了学校教师对该校教师评价方案实践效果的主体性反馈并进行问题归纳;使用访谈法辅助归因分析。得到的研究结果:要发挥学校层级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需要在遵循评价内隐逻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教师评价的实践框架,从方案研制、主体赋权职能、主体全程参与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反哺教师实践的改进该校的教师评价体系。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概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第二章是研究研究的学理基础;第三章是对云南省Y中学的教师评价的“校本化”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展开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第四章是对主要研究结论的反思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司家瑜[4](2019)在《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文中提出“赋、比、兴”是围绕《诗经》产生的三个传统诗学概念,“比”作为其中一个独立的范畴,初见于《周礼》。关于《诗经》“比”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来受古今学者的重视。对于近代以前“比”的研究资料,萧华荣先生在《意境·典型·比兴编》一书中已作过汇集。但还未有学者对1900年以来“比”的研究作单独的整理与归纳。1900年以后《诗经》“比”的研究和之前相比,研究范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嬗变,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这一时期众多的学术成果是值得以一篇综述来全面梳理的。于是,本文从这个研究空缺入手,将1900年至今《诗经》“比”的研究按研究历程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初至建国前,由于西方“文学”与“史”的观念引入中国,于是《诗经》“比”的研究从“宗经”的传统下脱离出来,开始纳入文学、史学的范畴,为后世开启了新范式;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诗经》“比”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且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新民歌服务。但这一时期也不乏重要的成果出现;三、改革开放后至今,《诗经》“比”的研究迎来了全新风貌,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由于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比”的研究范式再次发生嬗变,在之前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开始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开拓新的领域。总体呈现出细化、深入的学术特点。本文再按每一阶段的研究视角进行归类,总体包括本义考据、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美学价值、研究史、文化起源、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中,只有表现方法的研究是从1900年至今始终没有离开学术视野的,受学者关注最久。此外,本文不仅对研究文本做了详细分析总结,且对不同学者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大致描述,并尽量客观地评价其得失。在文章最末的结语部分,针对《诗经》“比”当前的研究不足之处,笔者尝试提出了几点建议。总之,本文全面勾勒了20世纪以来《诗经》“比”的研究脉络,探讨了其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期让读者对20世纪以来《诗经》“比”的研究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周晓慧[5](2018)在《现代行刑理念下的监狱分类浅论》文中提出所谓现代行刑理念就是当今时代对行刑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用以指导行刑的发展和进步,是行刑工作的航标。行刑理念的核心在于行刑目的,在历史上存在三个阶段,分别为报应主义、功利主义和综合主义。从行刑目的出发,发展出不同的行刑理论。当前世界主流的行刑理论大致有六种,分别为人道主义行刑论、人权主义行刑论、医疗模式行刑论、公平模式行刑论、修复性司法行刑论及治本安全观行刑论。其中,治本安全观行刑论是中国本土发展出的行刑理论,更为符合中国的实际,对于中国的行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代行刑理念的核心观点为安全、矫正、公正、人权、科学、开放、效益及系统。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而监狱分类则是其基础工作。其价值体现在提高行刑科学化、增强监狱的安全系数并提高行刑效益。而当前国内的监狱分类体系较为简单,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警戒程度分类不科学、行刑资源分配不合理、罪犯处遇环境过于单一、封闭的环境导致行刑社会化缺失、监狱类型设置缺乏系统性、功能性监狱类型设置不足。要了解监狱分类的作用,必须对古今中外的监狱分类历史进行研究。考察中国古代监狱分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监狱分类是行刑理念的体现形式;监狱类型受到国家政权和统治集团意志的巨大影响;监狱分类经由了一个逐步科学化的进程;监狱的类型受不同时期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监狱分类的域外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以警戒程度为标准是国际主流的监狱分类模式;行刑的轻缓和开放是发展方向;监狱类型受到各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现代行刑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参考古今中外监狱分类的经验,中国监狱分类的总体设想是构建高、中、低戒备等级监狱以增强行刑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建设功能型监狱以保障行刑公正和罪犯人权;通过行刑社会化以提高行刑矫正水平;发挥行刑整体功能以提高行刑效益。根据监狱分类的总体设想,监狱分类应有纵向和横向两个体系:纵向体系标准为监狱警戒等级;横向体系是监狱的功能性分类,各设置若干种类的监狱。在监狱设置基础上,构建动态机制,使得罪犯随着基本状况的变化而在不同监狱之间可以流转。为了监狱分类的作用发挥,监狱分类的保障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包括:完善罪犯分类的法律基础;增强罪犯分类的科学性;细化警务分工以促进警务技能提升;争取社会支持以实现行刑社会化,等等。

浦晗[6](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胡友根[7](2017)在《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自身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也要重视外因的重要影响,借助外源性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源性动力,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本研究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感悟,观察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关注部分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情况,总结认为学生群体可以做如下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学生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妥善应对压力,奋发向上并不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第二类学生有目标,发展动力不强,能承受一定压力,有较强可塑性、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弱,压力感较大,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第四类学生几乎没有目标,没有发展动力,压力很大,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精神抑郁、分裂症状的问题学生,他们虽居最少数但却是极度需要关注的一类学生。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测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进行探究,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调适发展压力,提出大学生内源性动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就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重点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精神动力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分别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论、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着重以广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因。第五章重点围绕大学生发展压力的调适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对策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发展动力的培育,即内源性动力的培育和外源性动力的发展。并具体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挥主体能动性、情商与逆商培养等内源性动力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共享教育公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外源性动力方面提出对策。

尹小飞[8](2013)在《浅论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以Foreign Affairs杂志的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强国,中国关注美国的外交活动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媒体或对美国外交事务产生影响,或反映美国外交活动的状况,是直接或间接了解美国外交活动的有效途径。此次翻译项目选择由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主办的高端杂志ForeignAffairs(《外交》)中的多篇文章作为英译汉翻译内容,算得为中美交流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语言不是词语的机械堆砌,而是和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紧紧融合在一起的。翻译活动不能停留在字面,要掌握充分的语言知识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语言之外的知识,清楚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如此产生的译文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翻译报告的正文部分除引言外,主要由翻译的准备工作、关于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的思考、翻译记事、结语和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主要希望通过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如译注)展示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许砚梅[9](2006)在《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篇论文立脚点是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当前艺术设计学科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出现的办学质量低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与当代设计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分析,以及如何确立新型的专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确立一个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在对设计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研究中,提出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在研究、探索新型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系统分析了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通过对教育学理论在教学创造方法与实践的研究中,对我国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方法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进一步确立了启发式教学模式、协作参与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地位。文中在对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研究中,以具有个性表现的个案研究来阐述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在充分想象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和我国的教育差别,我国旧的教育体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从教育学的角度重申了“主体教育”的研究的重要性,并针对教育主体研究及其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全面提升设计师的设计素质、设计能力的关键;文中对“横向”与“纵向”之间创新性思维关系的论证过程中再一次重申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优秀设计作品产生的关键。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对研究型课题教学的探索,共创性模式的教学研究和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认同中提出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共同体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研究促教学,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设计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从“传授型教学”转向

黄淑美,伍慕仪[10](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认为

二、浅论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云南省Y中学教师评价实践现状及问题与改进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缘由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Y中学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种种困扰
        三、寻求更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决心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教师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趋势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和思考
        三、教师评价的校本化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发展性教师评价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依据
    第一节 实施目的: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改进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功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表明它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节 实施内容:指向教师的专业知能
        一、确定教师专业知能范围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二、教师专业知能:一个内容框架
    第三节 实施过程:证据本位的教学表现搜集
    第四节 结果的使用:建立反馈-追踪系统
        一、撰写评价报告
        二、给予帮助和提供建议
        三、复查面谈
第三章 Y中学教师评价实践的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Y中学教师评价方案实施基本情况
    第二节 Y中学教师评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目的不聚焦教师的专业改进
        二、评价内容与专业发展维度不匹配
        三、评价过程缺少过程管理与监控
        四、评价结果的使用仅用于奖惩
第四章 针对Y中学教师评价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教师评价改进性功能认识不足
    第二节 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体现不充分
    第三节 评价过程忽视了教师的专业自主
    第四节 评价结果的反馈缺少纠正功能
第五章 Y中学教师评价制度校本化实施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重塑评价目的:指向校本教师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完善评价标准:体现教师发展的专业特性
    第三节 健全评价过程:规范教师评价的操作流程
    第四节 善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结果的使用效益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初至建国前《诗经》“比”的研究
    1.1 对“比”本义的研究
    1.2 对“比”修辞学方面的研究
    1.3 对“比”表现方法的研究
    1.4 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二章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诗经》“比”的研究
    2.1 对“比”表现方法的研究
    2.2 “比”的研究之研究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至今《诗经》“比”的研究
    3.1 对“比”本义的研究
        3.1.1 用诗方法说
        3.1.2 演述方法说
        3.1.3 诗体说
        3.1.4 教诗方法说
    3.2 对“比”表现方法的研究
    3.3 对“比”思维方式的研究
        3.3.1 原始思维
        3.3.2 二元“相性”思维
        3.3.3 艺术思维
    3.4 对“比”美学价值的研究
    3.5 对“比”文化起源的研究
        3.5.1 宗教仪式说
        3.5.2 原始思维说
    3.6 “比”在现代诗学中的流变
    3.7 “比”与“兴”的比较
    3.8 “比”与西方诗学中的“比喻”比较
    3.9 “比”的研究之研究
    3.10 其他方面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现代行刑理念下的监狱分类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背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行刑理念
        (二) 关于监狱分类
        (三) 小结
    四、研究方法和写作体例
第一章 现代行刑理念概述
    一、现代行刑理念词义指称
    二、行刑目的历史嬗变中的行刑理念
        (一) 报应主义
        (二) 功利主义
        (三) 综合主义
    三、当今世界主流行刑理论中的行刑理念
        (一) 人道主义行刑论
        (二) 人权主义行刑论
        (三) 医疗模式行刑论
        (四) 公平模式行刑论
        (五) 修复性司法行刑论
        (六) 治本安全观行刑论
    四、现代行刑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 安全
        (二) 矫正
        (三) 公正
        (四) 人权
        (五) 科学
        (六) 开放
        (七) 效益
        (八) 系统
第二章 现代行刑理念下我国监狱分类的检讨
    一、监狱与监狱分类
    二、监狱分类的价值
        (一) 监狱分类是行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二) 监狱分类可以有效增强监狱行刑的安全系数
        (三) 监狱分类有助于提高行刑效益
    三、我国现行监狱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一) 我国现行监狱分类的发展过程
        (二) 我国现行监狱的大体分类
    四、现代行刑理念下我国监狱分类的问题检视
        (一) 警戒程度分类不科学
        (二) 行刑资源分配不合理
        (三) 罪犯处遇环境过于单一
        (四) 环境过于封闭致使行刑社会化缺失
        (五) 监狱类型设置缺乏系统性
        (六) 功能性监狱设置不足
第三章 监狱分类的比较考察和借鉴
    一、监狱分类的中国古代史考察
        (一) 夏商周时期的监狱及其分类
        (二) 秦至清末时期的监狱及其分类
        (三) 清末监狱改革时期的监狱分类
        (四) 监狱分类中国古代史考察的启示
    二、监狱分类的域外考察
        (一) 英美法系制度下的监狱分类
        (二) 大陆法系制度下的监狱分类
        (三) 监狱分类域外考察的启示
第四章 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构建
    一、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总体设想
        (一) 构建高、中、低戒备等级监狱以增强行刑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二) 建设各类功能型监狱以保障行刑公正和罪犯人权
        (三) 注重行刑社会化以提高行刑矫正水平
        (四) 发挥行刑整体功能以提高行刑效益
    二、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具体构建
        (一) 构建系列警戒等级监狱
        (二) 全面设置功能性监狱
    三、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运行机制
        (一) 新收罪犯的分流
        (二) 罪犯在不同等级监狱之间的流转
        (三) 罪犯在同一监狱内的处遇应随情况不断变化
    四、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保障机制
        (一) 健全罪犯分类的法律依据
        (二) 增强罪犯分类的科学性
        (三) 细化警务分工以促进警务技能提升
        (四) 争取社会支持以最大限度实现行刑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7)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压力、大学生发展压力、压力应对
        (二) 动力、大学生发展动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1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相关理论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三) 中国梦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第2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沦
    三、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四、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第3章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压力实证分析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问卷产生与研究方法
        (二) 问卷量表内容
        (三) 问卷赋值与解析
        (四) 访谈调查
        (五) 心理测查
        (六) 调研考察
        (七) 文献研究
    三、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问卷调查情况
        (二) 座谈会与个别访谈情况
        (三)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实证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四)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与自变量的均值比较分析
        (五)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六) 结论与分析
    四、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一) 测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二) 测查工具及内容
        (三) 学生心理测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四) 结论分析与结果处理
第4章 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效、不足和原因
    一、取得的成效
        (一) 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 深化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五) 扩大交流融合,对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待扩展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革
        (四) 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原因分析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 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5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
        (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发展动力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培育情商逆商,提升抗挫能力
        (一)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意义
        (二)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发展的外源力
        (二) 以优质师资为引领,助推优秀人才培养
    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二) 协调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
        (三) 绿色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四) 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五) 共享教育,完善资助,促进公平
    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 加强教育,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二)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压力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动力个案访谈提纲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8)浅论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以Foreign Affairs杂志的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翻译的准备工作
    1.1 了解 Foreign Affairs 杂志
    1.2 相关知识学习
    1.3 查询工具
2 关于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的思考
    2.1 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2.2 读者定位
3 翻译记事
    3.1 语言知识起首要作用
    3.2 非语言知识起首要作用
        3.2.1 一般词汇
        3.2.2 专有词汇
    3.3 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共同起首要作用
    3.4 译注
        3.4.1 重要人物
        3.4.2 历史事件和文件
        3.4.3 典故和来历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译文
附录 2 原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对高等设计教育的思考
    1.1 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
    1.2 中国设计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
    1.3 设计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章 探索新型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2.1 国外现代设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2 教学创造方法理论的研究
    2.3 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
    2.4 探讨个性化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案
    2.5 教学体系与创新性思维的关系
    2.6 研究型课题教学的探索
    2.7 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认同
    2.8 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案
    3.1 平面、立体构成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3.2 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3.3 设计色彩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3.4 CI设计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具体实施方案
    3.5 字体设计课的内容创新与思维创新
第四章 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展望
    4.1 走艺术设计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之路
    4.2 发展可持续性艺术设计教育观(研究生学科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浅论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云南省Y中学教师评价实践现状及问题与改进建议研究[D]. 罗莉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D]. 司家瑜. 山西大学, 2019(01)
  • [5]现代行刑理念下的监狱分类浅论[D]. 周晓慧. 苏州大学, 2018(04)
  • [6]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7]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胡友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浅论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以Foreign Affairs杂志的翻译为例[D]. 尹小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 许砚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10]《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标签:;  ;  ;  ;  ;  

浅谈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