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

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

一、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耿冬峰[1](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汤冬冬[2](2021)在《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不育症已经成为一个21世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大约困扰着8%-12%的育龄夫妇。在不育症的病因中,男女双方大约各占一半左右,其中由男方因素所导致的不育症,称为男性不育症。在男性不育症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被认为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类型,约占男性不育症病因的3%-5%左右。作为NOA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特发性NOA,一般很少能找到明确的致病因素,其发生可能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单基因突变也被发现可能会导致NOA的发生,如TEX11,FANCM,STAG3等。目的:以特发性NOA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鉴定与NO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的相关变异,同时筛选NOA的未知候选基因,以期为特发性NOA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60例特发性NOA患者进行编号(NOA1-NOA60),对其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首先,对测序获得的数据进行变异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及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第一步比对目前已知的NOA致病基因及遗传模式,筛选已知致病基因突变;第二步在已知致病基因不能解释的病例中,重点关注罕见、有害的睾丸特异表达/高表达的基因,以期发现特发性NOA新的候选基因。其次,针对发现的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和候选致病基因突变通过Sanger测序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进行家系共分离分析,以明确基因突变的家系来源。最后,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共染不同生精细胞标记物等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变异的特发性NOA患者睾丸组织的病理类型,并且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组化、实时荧光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候选致病基因在人类睾丸组织中的定位及定量表达情况。结果:首先,通过变异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5例患者中发现了3个新的NOA候选致病基因——HFM1、FER1L6以及SRRM5突变:(1)在患者NOA5和NOA26中我们分别发现并鉴定了HFM1基因的纯合突变。其中NOA5患者携带HFM1基因的纯合无义突变(NM_001017975:exon32:c.3490C>T:p.Q1164X);NOA26患者携带HFM1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是有害的。两例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免疫荧光实验提示HFM1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而在患者NOA5和NOA26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减少,QRT-PCR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提示两例患者的HFM1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在患者NOA8和NOA44中发现并鉴定了FER1L6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其中患者NOA8携带FER1L6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NM_001039112:exon9:c.722C>T:p.P241L),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是有害的,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在患者NOA44中,我们发现了FER1L6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NM_001039112:exon13:c.1693G>A:p.G565R/exon23:c.2905del C:p.P969fs),患者睾丸组织病理分析鉴定为精母细胞阻滞型NOA。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我们发现FER1L6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而在患者NOA5和NOA26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减少。(3)在患者NOA10中发现并鉴定了SRRM5的纯合突变(SRRM5:NM_001145641:exon1:c.1531C>T:p.Q511X),患者的病理表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其次,我们通过比对分析目前已知的NOA致病基因,我们在10例患者共发现7个已知致病基因的多个有害突变,包括3个隐性遗传基因,2个X连锁遗传基因以及2个显性遗传基因。(1)3个隐性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2中发现并鉴定了MSH4基因的罕见纯合突变(MSH4:NM_002440:exon12:c.1552C>T:p.Q518X),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精母细胞停滞型NOA。免疫荧光实验提示MSH4蛋白主要表达于对照组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精母细胞中,而在NOA2患者睾丸组织中未见明确表达,QRT-PCR实验也提示患者的MSH4-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在患者NOA9中发现MEI1基因的纯合片段缺失(MEI1:NM_152513.3:exon19-intron19:c2262_2268+9del ACGTGAGGTATGGACC)。(3)在患者NOA16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FANCA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FANCA:NM_000135:exon33:c.3263C>T:p.S1088F),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在患者NOA50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FANCA的两个错义突变(FANCA:NM_000135:exon19:c.1729C>G:p.P577A/exon33:c.3263C>T:p.S1088F),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2个X连锁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7中发现了AR基因的一个半合子错义突变(AR:NM_000044:exon5:c.2263T>C:p.F755L),该患者睾丸组织病理类型鉴定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分别在患者NOA39和患者NOA49中发现了一个X连锁的NOA已知致病基因TEX11的半合子错义突变(NM_031276:exon7:c.466A>G:p.M156V)以及半合子移码突变(NM_031276:exon8:c.559_560del:p.M187fs),这2例患者睾丸组织的表型分别为精子发生低下型NOA和精母细胞阻滞型NOA。(3)2个显性遗传致病基因:(1)在患者NOA22和NOA25中我们分别发现并鉴定了一个已知NOA显性遗传致病基因DMRT1的杂合错义突变(DMRT1:NM_021951:exon2:c.425C>T:p.A142V以及exon1:c.340G>A:p.V114M),2例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均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2)在患者NOA42中我们发现并鉴定了一个已知NOA显性遗传致病基因PLK4的杂合有害错义突变(PLK4:NM_001190799:exon15:c.2785A>G:p.M929V),患者睾丸组织病理表型鉴定均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型NOA。结论:通过全外显子测序结合Sanger测序验证技术可以高效的鉴定NOA的已知致病基因,在我们的60例NOA患者中,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可以解释16.67%的病例;其中来自于近亲婚配家庭的特发性NOA患者已知基因突变所致的比例高达30%,因此,这类患者有更高的遗传风险,建议进行深入的遗传学检测指导临床治疗。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提示HFM1和FER1L6是很可能NOA新的候选致病基因,其纯合或者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导致NOA的发生。我们的发现为特发性NOA患者的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依据,为这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梁冰冰,胡晓哲,吕坤龙,张天标,郑涛,李海露,张卫星,王瑞[3](2020)在《儿童期腹股沟疝术后输精管损伤行显微输精管复通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期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致梗阻性不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显微镜下输精管吻合术后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于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行显微输精管吻合的41例儿童期有腹股沟疝手术史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术前阴囊超声、精液分析和精浆生化证实存在输精管梗阻。术后精液检查≥2次发现精子即为复通成功。结果:本研究39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失访,随访率94.8%(37/39)。随访患者年龄(25.54±2.85)岁,体质量指数(24.92±2.79) kg/m2,疝气术后时间(18.97±2.58)年,随访时间(13.05±3.74)个月。术后29例随访复通,复通率78.4%(29/37);年龄<26岁和≥26岁患者术后复通率分别为80.0%(16/20)和76.5%(13/17,P=0.795);体质量指数<24.92kg/m2和≥24.92 kg/m2患者复通率分别为75.0%(12/16)和81.0%(17/21,P=0.807);疝气术后时间<19年和≥19年患者术后复通率分别为78.6%(11/14)和18.3%(18/23,P=0.982);术中镜检无精子组和有精子组术后复通率分别为60.0%(12/20)和82.4%(14/17,P=0.428);根据术中情况,单侧吻合和双侧吻合患者术后复通率分别为42.9%(3/7)和86.7%(26/30,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侧别与术后复通密切相关(P=0.022)。结论:对于儿童期腹股沟疝术后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而言,手术侧别是影响术后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体质量指数、疝气时间及术中镜检有无精子与术后复通无明显相关性。

马帅[4](2020)在《血清抑制素B及卵泡刺激素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生精功能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是指因睾丸生精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无精子症。目前,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首选血清激素检查,其中,抑制素B(Inhibin B,INHB)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被广泛应用。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已报道了单项及联合检测INHB和FSH对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预测价值的比较,但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INHB和FSH的单项或联合检测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价值进行评价。研究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Pub 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血清INHB检测、FSH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对NOA患者的睾丸生精功能预测价值相关研究的已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全文,制定纳入及排出标准,评估文献质量,确定最终纳入本文的研究。应用Stata SE 15.1软件绘制森林图及总体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图(summary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计算合并灵敏度(sensitivity,SEN)、合并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似然比(positivelikelihood ratio,P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和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利用Meta回归、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Deek’s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Fagan’s列线图评估临床效价。对三种预测方法的相关统计量两两之间进行t检验,若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纳入14篇关于血清INHB对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价值的相关文献,结果为:SEN合并:0.71(95%CI:0.63,0.79),SPE合并:0.80(95%CI:0.69,0.88),PLR:3.6(95%CI:2.3,5.9),NLR:0.36(95%CI:0.27,0.47),DOR:10(95%CI:5,20),AUC:0.81(95%CI:0.77,0.84)。2.纳入12篇关于血清FSH对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价值的相关文献,结果为:SEN合并:0.78(95%CI:0.67,0.85),SPE合并:0.64(95%CI:0.52,0.75),PLR:2.2(95%CI:1.5,3.1),NLR:0.35(95%CI:0.22,0.54),DOR:6(95%CI:3,13),AUC:0.78(95%CI:0.74,0.81)。3.纳入5篇关于血清INHB和FSH联合检测对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价值的相关文献,结果为:SEN合并:0.78(95%CI:0.64,0.87),SPE合并:0.85(95%CI:0.72,0.92),PLR:5.1(95%CI:3.0,8.6),NLR:0.26(95%CI:0.17,0.41),DOR:19(95%CI:11,34),AUC:0.88(95%CI:0.85,0.91)。4.对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三种方法的相关统计量两两之间进行t检验,P值均小于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清INHB和FSH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最佳。2.血清INHB和FSH联合检测与FSH单项检测灵敏度相同,但高于血清INHB单项检测。3.血清INHB和FSH联合检测较二者单项检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管斯琪[5](2020)在《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及其调控生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类生育力逐年降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不育占了 40%-50%,其中少弱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对于特发性精液异常,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药具有较好的疗效。菟枸助育汤是在五子衍宗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临床用于治疗少弱精子症逾20年,但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故本研究设计临床试验,观察评价菟枸助育汤对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设计动物实验探究菟枸助育汤的核心药对“菟丝子-枸杞子”对生精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研究:收集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76例,采用无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菟枸助育汤对少精子症和弱精子症受试者精液质量(包括精液液化状态、精液量、精子活动率、精子浓度和总数等指标)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干预作用。入组时,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信息、病史、合并用药、体格检查等相关资料。研究第1天起每日给予入组的受试者菟枸助育汤中药免煎颗粒治疗,疗程共90天,分别于第0、30、60、90天各进行一次访视,记录受试者的精液常规结果和中医证候评分,同时进行安全性观察,记录各类不良事件,填写病例报告表,每次访视时严格进行脱落、剔除的评估,最后统计所有数据。实验研究:1.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GTW组)、左卡尼汀组(GTW+LEV组)、菟丝子-枸杞子药对组(GTW+SCFL组)和药对+抑制剂组(LY+SCFL组)。2.除NC组以外,其余各组用雷公藤多苷(40mg/kg)灌胃4周,建立生精功能障碍模型。3.第5周起GTW+LEV组(予10ml/kg左卡尼汀灌胃)、GTW+SCFL组(予菟丝子-枸杞子中药液灌胃)和LY+SCFL组(予菟丝子-枸杞子中药液灌胃)每日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LY+SCFL组于第1周起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PI3K抑制剂。4.实验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精子质量、附睾/睾丸脏器系数,检测性激素、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的水平,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睾丸的组织病理形态和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睾丸组织SCF、c-kit、PI3K、p-Akt、Bad、Bcl-2 和 Bax 蛋白及 mRNA 的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本研究共完成临床病例76例,纳入研究的男性不育少精子症和弱精子症患者经过菟枸助育汤治疗后,总体的精液质量中液化状态、PR精子百分比、PR+NP精子百分比、精子浓度和精子总数等疗效性指标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评分随着治疗进行有了明显的下降(P<0.05或P<0.01);疗效判定为“痊愈”的11例,“显效”29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74%。整个观察期间脱落病例4例,无剔除病例,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报告。实验研究:经菟丝子-枸杞子干预后的GTW+SCFL组与GTW组相比,大鼠的一般状态、附睾脏器系数、精子质量、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和附睾肉毒碱均有显着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睾丸组织病理形态及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GTW+SCFL组与GTW组比较,生精小管结构、排列较正常,生精细胞明显增多,形态改善,内含的线粒体等细胞器增多;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GTW组比较,GTW+SCFL组大鼠睾丸SCF、c-kit、PI3K、p-Akt和Bcl-2蛋白含量升高,Bax、Bad蛋白表达下降(P<0.05或P<0.01);LY+SCFL组与GTW+SCFL组相比,SCF、c-kit和PI3K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Akt和Bcl-2表达减少,Bad和Bax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结论1.菟枸助育汤在改善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参数和肾虚证候中医评分方面疗效显着,能提高患者的生精功能。2.菟枸助育汤中的核心药对“菟丝子-枸杞子”可以改善生精功能障碍模型大鼠一般状态、附睾脏器系数、精子质量、FSH、LH、PRL和附睾肉毒碱,并对雷公藤多苷致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3.“菟丝子-枸杞子”药对可以有效调控模型大鼠睾丸组织SCF、c-kit、PI3K、p-Akt、BAD、Bcl-2、Bax 蛋白及其 mRNA 的表达,通过调控 SCF/c-kit-PI3K-Bcl-2 信号通路促进生精细胞增殖和抑制生精细胞凋亡的作用。综上,菟枸助育汤可有效提高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生精功能,临床疗效显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SCF/c-kit--PI3K--Bcl-2通路调控生精细胞增殖和凋亡来实现的。

林泽森[6](2020)在《桂药生精胶囊对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桂药生精胶囊(曾用名:生精宝胶囊)治疗肾阳虚型弱精症的临床疗效,以及精子DFI(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及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探讨桂药生精胶囊治疗弱精症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中药治疗弱精症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每组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桂药生精胶囊,每次3粒,1天3次;对照组口服麒麟丸,每次6g,每天3次;两组均以12周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精液常规与精子DFI,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检测和进行证候评分。结果:观察期间治疗组有1例因到外地出差因素服药依从性差脱落,最后完成观察19例;对照组有2例病例脱落,最后完成观察1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精子浓度,PR,PR+NP,DFI碎片率,Fas、Fasl表达水平,中医证候学评分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经过12周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前向精子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非前向运动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精子DNA碎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FI疗效总有效率78%;对照组DFI疗效总有效率66%。观察组与对照组精子DFI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证候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73%;对照组总有效率61%。观察组和治疗组经秩和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s表达水平为396.20?36.88,对照组Fas表达水平为430.21?61.55,治疗组和对照组Fas蛋白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Fasl表达水平为163.01?16.99,对照组Fas表达水平为159.38?19.66;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药生精胶囊能明显增加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的精子前向运动,改善精液质量,降低患者的精子碎片率,降低凋亡因子Fas的表达,且优于对照组,桂药生精胶囊能明显改善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的精子活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来实现的。

罗斌,吕自力,单旭东,赵情梅,杜珍珍,张霞,李俊君,梁鑫[7](2020)在《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探讨不同程度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的转录组差异,了解差异表达基因(DEG)在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的不同,揭示无精子症患者精子发生分子机制,为促进男性不育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选取1份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4份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样品(从无精子到有精子),进行RNA提取和文库构建,利用Illumina HiSeqTM2500高通量测序,构建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转录组文库,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样品比对基因组数据库的平均比对率为94.38%,共检测2 242个属于预测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转录本.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统计结果为:NOA vs. OA1基因上调8 045,下调1 150;OA1 vs. OA2基因上调1 538,下调420;OA2 vs. OA3基因上调1 275,下调1 690;OA3 vs. OA4基因上调1 834,下调1 853.比较5例无精子症睾丸组织的差异基因KEGG,主要富集在RNA降解通路、基底细胞瘤通路、癌通路、黑色素生成通路和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等信号通路. PRM1、PRM2、TNP1、UBXN6、CXCL16、NUPR2、CCDC136和CRISP2等基因的表达呈递增趋势,并具有时序特异性.此外,5例无精子症睾丸组织的表达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基因融合.综上,基因融合可能和无精子症相关,并且不同程度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不同.本研究筛选出精子发生、精子运动等差异表达基因,丰富了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转录组信息,为开展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相关基因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李琰峰[8](2020)在《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男性不育症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西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男性不育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疗效确切,能很好地弥补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不足;广嗣育麟汤以补肾生精为治疗原则,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广嗣育麟汤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改善生精功能的机制与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性。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阳性对照组采用左卡尼汀治疗,观察组用左卡尼汀联合广嗣育麟汤治疗;疗程为90天;观察在治疗前后患者精液量、液化程度、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率、前向运动百分率等精液质量指标以及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观察广嗣育麟汤治疗肾虚证男性不育的疗效。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诱导建立生精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对照组给予左卡尼汀口服液灌胃,低、中、高剂量组给予广嗣育麟汤悬混液低、中、高剂量灌胃,共计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血清性激素、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等指标,以及睾丸组织形态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的变,探讨广嗣育麟汤最佳药物治疗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Bax、Bcl-2蛋白的含量;采用WB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查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探讨广嗣育麟汤改善生精功能的机制,以及其与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性。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精液质量相关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中医症状总评分以及肾精亏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不同证候评分,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根据临床疗效标准,广嗣育麟汤联合左卡尼汀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左卡尼汀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实验研究:干预结束后,广嗣育麟汤各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脏器系数、精液质量、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等指标检测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中剂量组优于对照组;性激素相关指标中,广嗣育麟汤各组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LH和高剂量组T优于对照组;观察睾丸组织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可见广嗣育麟汤各组生精细胞形态和数量、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睾丸组织Bax、Bcl-2蛋白的含量,可见广嗣育麟汤组Bax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含量以及Bcl-2/Bax 比值均明显高于同对照组;采用WB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查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可见观察组SCF、c-kit、PI3K、AKT、Bcl-2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ad、Bax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mRNA的表达量SCF、c-kit、AKT、Bcl-2高于对照组,Bad、Bax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结论1.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液质量,降低肾虚证患者中医症状评分;2.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生精障碍模型大鼠一般状态,提高睾丸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抑制素B和附睾肉毒碱含量,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性激素的调控,修复睾丸组织及超微结构的形态;3.广嗣育麟汤中剂量为最佳治疗药物浓度;4.广嗣育麟汤可以通过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促进生精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生精细胞的凋亡。综上所述,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治疗肾虚型男性不育症,其调控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是作用机制之一。

孙玲[9](2020)在《不同取精方法对无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分析》文中提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症,且病因复杂。目前学者普遍接受的不孕不育症按病因诊断分为女性不孕症,约占60%-70%;而其中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症约占30%左右,有文献报道男性因素占30%-50%[1];在当今社会,生活环境、食物、药物、生活习惯等均是造成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使男性不育症患者在持续不断增加。在男性不育因素中,包括精液异常、性功能异常及免疫因素等因素。在精液质量异常中,无精子症是最为严重的指标,占到了男性不育的约15%。根据输精管道是否通畅可将无精子症分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梗阻性无精子症。近20年来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1992年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诞生解决了严重少弱畸精症的不育问题[2]。1993年Craft等[3]首次采用睾丸活检术使梗阻性无精症患者获得精子后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妊娠成功;1995年,Devroey等[4]利用睾丸精子抽吸术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TESE-ICSI)术使得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患者成功妊娠,此后TESA-ICSI成为无精子症患者的常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案,无精子症患者拥有自己的后代成为可能。1998年Schlegel[5]首次报道了显微切开取精术治疗NOA具有损伤小,针对性强、精子检出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取精技术。男性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给以前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生精功能障碍所致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显微外科输精管吻合和输精管附睾吻合技术的革命是梗阻性无精子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OA)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改善,成为部分OA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ICSI治疗结局是否存在差异,一直是临床的研究热点,但结论仍不统一。目前对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取精结果成功与否在术前无法正确判断,有一部分患者即使行显微取精术,仍无法获得精子,也有一部分患者行睾丸穿刺活检阴性便放弃进一步行其他取精操作的情况发生,若后期行显微取精还是有机会发现精子。目前现有的临床技术手段对于显微取精的结果预测能力较低,这也导致了一部分患者得不到潜在的最优的临床治疗,因此,临床上筛选真正适合行显微取精手术的患者,并找到术前能够预测取精手术结果的指标尤为重要。研究目的1.通过不同外科手术方法获取的精子行ICS治疗结局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外科手术方法与睾丸精子发生对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2.通过分析NOA患者行显微镜下睾丸取精术(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的精子获得率,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Micro-TESE联合ICSI的助孕疗效,通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数据,为临床医疗手段选择提供理论基础。3.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病因的非梗阻性无精子(NOA)症患者行Micro-TESE的获精成功率及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临床结局。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05月-2019年0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男性无精子症行不同手术方法取精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组(Micro-TESE),睾丸穿刺抽吸组(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TESA),经皮附睾穿刺取精组(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PESA),比较三组间的受精率、胚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两两进行比较、随访并统计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婴出生率。2.将行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的128例NOA患者,根据是否获得精子,分为获精组(43例)和未获精组(85例),比较患者的年龄、睾丸体积以及生殖激素水平。3.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本院男科因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行Micro-TES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07年McLachlan提出的NOA分类,将其分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upporting cell syndrome,SCOS)15例,生精细胞成熟阻滞者(Maturation arrest,MA)11 例,生精功能低下者(Hypo-spermatogenesis,H-S)7例,三种不同病因先天性35例,获得性8例,特发性51例,对其中获取精子的患者行ICSI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年龄、睾丸体积、激素水平。获精后行ICSI后的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显微镜下睾丸取精术(Micro-TESE)组共37周期,经皮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175周期、睾丸穿刺抽吸组(TESA)20周期,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Body Mass index,,BMI)、男方BM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年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将三组间行ICSI后的受精及妊娠结局比较,发现三组间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将Micro-TESE组、PESA组、TESA组三组获取精子行ICSI后比较,三组间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128例NOA患者接受Micro-TESE手术,43例获得精子,总体精子获得率33.59%,其中获得性的NOA获精率较高为83.3%,先天性的NOA组取精率为34.29%,特发性的NOA取精率为25.5%,三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先天性与获得性、特发性与获得性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5.三种不同病因的NOA患者获取精子后行ICSI,三组间获卵数、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相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之间在受精率比较,发现获得性NOA患者的受精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6.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NOA患者,发现生精功能低下组获精率高于成熟细胞阻滞组高于唯支持细胞综合征,三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7.将128例接受睾丸显微取精术患者根据是否获取精子分为获精组和未获精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睾丸体积及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能影响睾丸显微取精成功率的因素。获精组vs未获精组在FSH水平(20.34±9.26 vs 8.19±5.37)IU/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精组vs未获精组在LH水平(6.81±6.51 vs 6.37±10.48)IU/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在年龄、睾丸体积、雌二醇、睾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7。8.36例不同病理类型NOA患者,其中SCOS 15例,MA 14例,H-S 7例,性激素检测分析提示卵泡雌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值为SCOS组、MA 组、H-S 组为(8.01±6.37)、(8.08±5.10)、(25.43±10.73)IU/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值为 SCOS 组、MA 组、H-S 组为(4.12±2.34)、(4.52±2.84)、(7.74±3.71)IU/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年龄、睾丸体积、睾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8。9.三组不同病理类型的NOA患者获得精子并全部行ICSI注射,其中三组之间的受精率、可利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9。结论1.在三组中Micro-TESE组在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低于TESA组和PESA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高于TESA组和PESA组,但三组间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不同病因中的NOA患者中,获得性NOA患者的获精率最高,三组间患者的年龄、睾丸体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生殖激素水平FSH、LH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ICSI后发现获得性NOA的受精率高于先天性、特发性NOA。但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显微镜下睾丸取精术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获取精子的有效手段,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NOA患者取精成功率,三组间在年龄、睾丸体积、睾酮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SH、LH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获精率高于MA组高于SCOS组。

李浩[10](2020)在《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评价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不育患者,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精子检测指标的变化,观察生精汤对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有效性,探讨鱼精蛋白1的信使核糖核酸(PRM1 mRNA)表达水平与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相关性,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为生精汤在治疗不育症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的辨证为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不育患者共36例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收集精液常规检查正常的健康男性共1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使用生精汤免煎颗粒治疗,疗程为3个月,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通过对治疗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精子浓度、精子前向运动率(PR)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数的变化,来评价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PRM1 mRNA与特发性少精子症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及机制。试验数据通过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时,符合正态分布的成组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治疗前精子浓度均值为8.19±3.80×106/mL,对照组精子浓度为78.12±36.20×106/mL,治疗组治疗前精子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为24.79±8.38%,对照组精子PR为43.45±9.61%,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均值为5.42±0.81×102copy/mL,对照组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均值为18.36±2.55×102copy/mL,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精子浓度为8.19±3.80×106/mL,治疗后精子浓度为21.24±17.52×106/mL,治疗组患者精子浓度,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精子前向运动(PR)为24.79±8.38%,治疗后精子前向运动(PR)为32.27±9.30%,前向运动率(PR)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RM1 mRNA表达为5.42±0.81×102copy/mL,治疗后PRM1 mRNA表达为17.01±2.34×102copy/mL,治疗组患者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在治疗后得到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为11.47±4.10分,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为3.87±1.66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后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受试者妊娠情况及精子浓度结果进行疗效判定,治愈患者3例,占比10%,显效患者14例,占比46.67%,有效患者13例,占比43.33%,治疗后总有效率100%;根据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13人,占比43.33%,有效患者14人,占比46.67%,无效患者3人,占比10.00%,治疗后总有效率90%。结论:1、生精汤可以提高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精子前向运动率(PR)水平,临床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有确切疗效;2、PRM1 mRNA表达水平与男性生殖功能存在着密切相关性,生精汤可提升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PRM1 mRNA表达水平;3、生精汤可改善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的中医症状。

二、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男性不育症和无精子症的研究现状
    1.2 正常的精子发生过程
    1.3 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病因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仪器与耗材
    2.4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特发性NOA患者及对照组睾丸组织病理分型
    3.2 60例特发性NOA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寻找新的NOA候选致病基因突变
    3.3 60例特发性NOA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寻找已知NOA致病基因突变
4.讨论
    4.1 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导致NOA的发生
    4.2 我们发现的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可能导致NOA的发生
    4.3 本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儿童期腹股沟疝术后输精管损伤行显微输精管复通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评估标准
    1.3 手术方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血清抑制素B及卵泡刺激素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生精功能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2.1.1 NOA相关致病因素
        2.1.2 NOA常用获取精子方式
    2.2 预测睾丸生精功能的常用激素水平标志物
        2.2.1 卵泡刺激素
        2.2.2 血清抑制素B
        2.2.3 抗苗勒氏管激素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资料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质量评价
    3.5 数据提取
    3.6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质量评价
    4.2 血清INHB对 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
        4.2.1 文献筛选结果
        4.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2.3 meta结果分析
    4.3 血清FSH对 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
        4.3.1 文献筛选结果
        4.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3.3 meta结果分析
    4.4 血清INHB和 FSH联合检测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meta分析
        4.4.1 文献筛选结果
        4.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4.3 meta结果分析
    4.5 血清INHB、FSH及联合检测对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预测价值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血清INHB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效能
    5.2 FSH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效能
    5.3 血清INHB和 FSH联合检测预测NOA患者睾丸生精功能的效能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及其调控生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诊治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1 少弱精子症诱因
        2 中医病名
        3 中医病因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生精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及通路的研究进展
        1 精子发生的三个阶段
        2 生精细胞的增殖
        3 生精细胞的凋亡
        4 生精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菟枸助育汤治疗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菟丝子-枸杞子对生精功能障碍SD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菟丝子-枸杞子调控生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6)桂药生精胶囊对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精子DNA的认识
        1.1 DFI生理基础
        1.2 精子DFI的影响
        1.3 精子DFI的产生机制
        1.3.1 细胞凋亡异常学说
        1.3.2 氧化应激学说
        1.3.3 精子DNA染色质组装异常
        1.4 Fas/Fasl在不育症中的认识
    2.中医学对弱精子不育症的认识
        2.1 祖国古代对不育症的论述
        2.2 中医对不育症辩证认识
        2.3 弱精子不育症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年龄
        1.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治疗方法
        3.2.1 桂药生精胶囊处方组成
        3.2.2 临床分组
        3.2.3 治疗周期
        3.2.4 注意事项
        3.2.5 知情告知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
    4.标本采集与检测
        4.1 精液标本采集
        4.2 精液常规检测
        4.3 精子DFI检测
        4.4 凋亡因子Fas、Fasl检测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6.1 入选病例
        6.2 基线水平比较
        6.2.1 年龄病程比较
        6.2.2 治疗前精液常规及DFI值比较
        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6.3.1 治疗后精液常规及DFI值比较
        6.3.2 前向运动精子(PR),前向运动精子+非前向运动精(PR+NP,%)疗效比较
        6.3.3 精子DFI疗效比较
        6.3.4 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6.3.5 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6.3.6 弱精组与正常组凋亡因子Fas、Fasl比较
        6.3.7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as表达比较
        6.3.8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asl表达比较
讨论
    1.基于温肾壮阳,补肾生精法的桂药生精胶囊理论基础
    2.桂药生精胶囊成分现代医学药理研究
    3.桂药生精胶囊与精子DFI之间的内在联系
    4.桂药生精胶囊与凋亡因子Fas、Fasl之间的关系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精子 DNA 碎片在妊娠结局中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睾丸组织
    1.2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测序
    1.3 转录组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质量评估及基本数据分析
    2.2 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4 时间序列分析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
    2.6 融合基因
3 讨论
    3.1 睾丸组织转录组特点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及KEGG分析
    3.3 融合基因分析

(8)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男性不育症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辨证论治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男性不育症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1 男性不育症的病因
        2 男性不育症的治疗
        3 生精细胞增殖、凋亡的研究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广嗣育麟汤治疗肾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广嗣育麟汤对GTW诱导生精障碍模型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广嗣育麟汤对生精障碍大鼠的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不同取精方法对无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列表
1 引言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无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评价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1.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本含量
        1.3 研究对象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6 依从性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分析
        1.9 技术路线图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可比性分析结果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相关参数分析结果
        2.3 治疗组治疗结果统计及有效率分析
        2.4 治疗组受试者脱落、不良反应及依从性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于少精子症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关于男性不育的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关于少精子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关于治疗少精子症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于少精子症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于男性不育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于少精子症的认识
    3.PRM1 mRNA表达量与精子质量关系的认识
        3.1 鱼精蛋白对生殖功能的重要作用
        3.2 PRM1 mRNA表达量与生精功能的密切关系
    4.治疗组选择药物-生精汤的认识
        4.1 生精汤的组成与方论
        4.2 生精汤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机制探讨
    6.本研究未设阳性对照组的原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男性不育之少精子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CRF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四 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中医证候评分表

四、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人类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功能探讨[D]. 汤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期腹股沟疝术后输精管损伤行显微输精管复通的影响因素分析[J]. 梁冰冰,胡晓哲,吕坤龙,张天标,郑涛,李海露,张卫星,王瑞.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0(08)
  • [4]血清抑制素B及卵泡刺激素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生精功能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D]. 马帅. 吉林大学, 2020(08)
  • [5]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及其调控生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D]. 管斯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桂药生精胶囊对肾阳虚型弱精症患者精子DFI及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影响临床研究[D]. 林泽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J]. 罗斌,吕自力,单旭东,赵情梅,杜珍珍,张霞,李俊君,梁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0(06)
  • [8]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琰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不同取精方法对无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分析[D]. 孙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评价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李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无精子症7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