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

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

一、作物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申丽娟[1](2014)在《侯光炯学术思想:历史、哲学与表达》文中提出学术思想作为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是特定时代的学术精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体现,往往蕴含有超越该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因此,以某位大师或学术精英为个案,探究其学术活动及学术思想,是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回观和展望某个时代某个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侯光炯先生(1905~1996),又名侯翼如,英文名Hou Kuangchun(K.C. Hou OR Hou Guangjiong),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前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学会资深会员、国家一级教授,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堪称为一代宗师、学界楷模、农学泰斗。侯光炯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其学术成就与高尚品格早已为众名家所写、世人所传颂,但发掘和升华其学术人生及思想仍兼具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关照性于一体,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土壤学发展、传承侯光炯先生学术遗产以及加强良好学术风气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侯光炯先生农业土壤的探讨和纪实或纪念性研究成果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对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有着深刻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系统的全面的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尚未起步,目前的研究呈现出相对薄弱和零散的特征,缺乏深入论证和挖掘,而这与侯光炯先生在农业土壤学上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侯光炯先生的生平及学术历程的系统梳理,追踪其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泉,进而把握侯光炯先生的学术价值观、科学研究方法、治学理念与风格,考察侯光炯先生在农业土壤理论、农业生态系统学、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展望,以期对侯光炯学术思想能够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1.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发端溯源(1)侯光炯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70年(1927~1996),其起始时间与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步时间几乎一致,而且二者的发展历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高度重合性。纵观侯光炯先生的学术人生,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少年求学、崭露头角、举步维艰、宏图大展、低潮时期、辉煌岁月以及思想的延续等阶段,每个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特征。(2)侯光炯先生在充分吸收欧美土壤学派和前苏联土壤学派先进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学派。所谓“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等方面。在研究理念方面,主要指侯光炯早在20世纪30年代乃至求学时期就已经树立起的土壤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理念;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指侯光炯所倡导的总结和升华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在研究成果方面,主要指侯光炯的农业土壤生理性观点、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自然免耕技术等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代表成果。(3)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是由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良师教诲以及自身特质等因素综合作用、历时积淀的结果。在经过系列因素的洗礼之后,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开始成型,并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日益成熟、由较为零散到日趋系统的渐进发展过程。2.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哲学透视(1)“殚精竭虑为三农”是侯光炯先生学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第一,服务农业:土壤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面对早期土壤与农业生产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局面,侯光炯先生坚持主张中国土壤科学应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之路,既要区别于美国式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完全脱节的路子,也要不同于缺乏科学理论基础与解决具体生产问题工作方法的传统路子。第二,扎根农村:心系田野与大地。侯光炯先生认为,只有扎根于农村才是“光明的道路”,而且这对于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转变”。第三,尊重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出身于农家、经常接触农民的人生经历,使得侯光炯先生对于农民有着“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随着土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侯光炯先生对农民的态度由最初的同情转变为由衷地钦佩、赞美、尊重农民的生产实践智慧。(2)“躬身实践获真知”是侯光炯先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第一,长期蹲点农村的研究之路。所谓蹲点,是指借助于农村科研基点平台进行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型研究。不仅如此,侯光炯先生还将其功能拓展到推广新技术与新品种、培训教育等方面。第二,研究方法:农民经验与田间实验相结合。侯光炯先生极其重视对来自农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学习、总结、验证与提炼,但由于土壤学是一定程度上的实验科学,其同样高度重视田间观察与实验分析。第三,对话与融合:国外考察、访问交流与合作。侯光炯先生在土壤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与立足,与其到国外考察、访问交流和合作是密不可分的。(3)“求实创新建丰碑”是侯光炯先生治学理念与风格的核心内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侯光炯先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由早期的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者逐渐转变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并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自己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第二,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侯光炯先生是一位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坚持和论证自己观点的学者,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是其科研精神的实质所在。第三,天、地、人、物统一体思想。天(气候)、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人(人为活动尤其是耕作措施)、物(耕作物以及其他植被等)统一体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是侯光炯先生将哲学理念运用在土壤科学研究的结合体。第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侯光炯先生从自然科学发展趋势着手,对农业科学脱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引出土壤科学的多分支学科交叉与融合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土壤理论(1)侯光炯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代土壤学家,是我国农业土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农业土壤科学的创建方面,侯光炯先生不仅剖析了过去土壤科学残存的基本缺陷及其原因,还界定了农业土壤学的理论内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并对农业土壤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其改善途径予以揭示。当农业土壤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同但仍较为散乱之时,侯光炯先生首次明确提出了“农业土壤学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并给以了详尽论述。(2)由侯光炯先生所创立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是在总结农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升华而来的,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发现。侯光炯先生从学界既有的“农业土壤是历史自然体”的论断出发,提出土壤是活的有生命的自然历史体。直到1984年Beckmann关于土壤作为生物体和具有复杂结构与演化历史的自然体的提出,说明侯光炯先生的这一观点领先世界20余年。侯光炯先生首次提出土壤生理性新概念的定义、基本规律等内容,标志着土壤研究思路逐渐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侯光炯先生对土壤肥力的定义及其本质重新阐释,为世界土壤科学的动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侯光炯先生提出的“小三化”、“大三化”等土壤培肥与改良措施,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侯光炯先生所提出的以土壤生理性为依据的农业土壤分类方法,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的以土壤地理环境或者土壤属性等为标准的土壤分类方法。1935年,侯光炯先生首次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类型提出来,并进一步把水稻土分为淹育、潴育和潜育等亚类,成为我国水稻土研究的开端。在土壤生理性及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侯光炯先生讨论了水稻土的生理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摆脱了传统研究中“三育”、“三源”等分类视角。关于紫色土分类体系,侯光炯先生主张发生学分类和农业土壤型分类两种体系,为后来全国农业土壤分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4)侯光炯先生根据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土壤普查、规划以及农业区划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升华,为全国第二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侯光炯先生认为,搞清楚一些理论问题是土壤普查工作的必然要求,如土壤普查规划中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诊断项目、如何研究土壤肥力、在普查中进行全面规划的指导思想问题以及土壤普查工作是否要包括土壤区划研究问题等。对于土壤农业区划,侯光炯先生从水热条件出发,将我国土壤农业区划分为区域、地区、土区、土片和土组等五级。4.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生态系统学(1)水土保持是侯光炯先生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侯光炯先生在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农业生态系统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在系统地总结美国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究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标准及其体系,并针对当前存在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全面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对策建议。(2)侯光炯先生认为,生态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手段,它以辩证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谐调方法为主要特征。侯光炯先生从土壤生态肥力的角度对生态农业及其技术对策进行了全新解读,并以四川省为对象建立起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基地,同时还将发展生态农业与根治长江洪患灾害紧密地结合起来。(3)早在20世纪20年代,侯光炯先生就开始关注国内农业界施肥的实际状况,后来又在总结并升华农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农民“三看”经验中的施肥原则。在进行旱地免灌种稻试验时,侯光炯先生对有机肥配方施肥的技术要点给予了详细论述,并概括了合理用肥的基本内容。总体上,侯光炯先生在配方施肥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是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大体方向、内容与范围。5.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水田自然免耕技术(1)关于免耕与精耕细作的关系,侯光炯先生认为,二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它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即“都是为了保证土壤结构,使之发挥协调和稳定水、热、气、肥各个肥力因素的功能”,精耕细作是不具备自然免耕条件土壤的准备工作,这为人们摆脱传统错误观点、正确认识精耕细作与免耕的辩证关系厘清了思路。关于自然免耕与美国式免耕的区别,侯光炯先生通过反复试验研究,验证了自然免耕相对于美国式免耕的优越性,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关于自然免耕技术的实质意义,侯光炯先生着重从经济和科学等方面充分肯定,证明自然免耕技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体。(2)水田自然免耕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耕作技术,有着极其严格和复杂的技术要则与机理。侯光炯先生从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水稻半旱式免耕栽培、小麦半旱式免耕栽培和水田免耕综合利用着手,指出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垄作而非传统平作、浸灌而非淹灌等方式来改变田面微地形,促使土壤和植物之间处于永久高度生理谐调状态。进一步地,侯光炯先生归纳出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要点为“四连续、四不要”,这四者之问是一个相互联系、互惠互利的统一体。通过对水天自然免耕技术的实施,可使水田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水、肥、气、热、光)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实现光肥平衡、水热平衡、肥力平衡和生态平衡等“四大平衡”。(3)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创性研究,不论是在已经广泛推广应用的生产实践中,还是在继续深入的后续研究中,它均展现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侯光炯先生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综合效益与发展前景进行了详尽的论证。这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严谨细致,更是对广大农民群众的认真负责。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基本史实和侯光炯先生流传于世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发端溯源部分,结合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步与发展历程,对侯光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泉进行追踪;二是在哲学透视部分,从学术价值观、科学研究方法、治学理念与风格等内容着手,对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度剖析;三是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主要对侯光炯先生的农业土壤理论、农业生态系统学、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等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总体上,不同于以往的纪念或纪实性文章,本研究着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挖掘侯光炯先生学术成果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加强下述研究: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侯光炯学术思想对中国土壤学的贡献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侯光炯学术思想在当前的继承和发展等。

Franklin.Hiran King,杨文定,钟梅芬[2](2013)在《三个古老国家的农业》文中研究表明富兰克林·H·金的远东农业调查研究,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其代表着作《土地管理》至今尚未出中译本,其中对远东三个古老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土地管理的调查研究,是他的集大成之作。今将着作精华最后一章连同序言译出。

李超民[3](2002)在《论美国新政“常平仓计划”受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兼与卜德先生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史实的发掘和比较发现 ,大萧条期间华莱士执行的“常平仓计划”的思想原型是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和市易法 ,当时的商品信贷公司和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就是根据青苗法和市易法建立的。由此证明 ,卜德认为“常平仓计划”与王安石变法无关的看法是错误的。

黄小晶[4](2002)在《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是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产业经济学科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出发,从大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国内外关联等角度,以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初步形成和发展了政策理论。全文共分9章,主要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比较等理论,实证、规范经济学研究等方法进行探讨,对农业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农村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国际化等命题以及对策建议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评析。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观点:①初步搭建了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理论框架,设计了政策和结构体系图;②延伸了“农业”概念外延,提出了“大农业”的构想;③提出了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再造和创新的公司化发展方向,设置了农业产业化、公司化发展模式图和产业化公司模型图;设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图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模型图;④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内外贸一体制的观点;⑤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参照图,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⑥剖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⑦提出了加大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思路;⑧提出了农业支撑体系新观念及扩大政府支农范围、重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李超民[5](2001)在《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曾经对世界发生过深远影响 ,当代美国的常平仓农业制度则根本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现代形式 ,这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道路。作者指出 ,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思想 ,一些思想和制度 ,比如常平仓制度思想 ,在当代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经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提出继续发扬“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优秀传统 ,使古代的思想和现代制度结合 ,为当代的中国农业制度建设服务

李超民[6](2001)在《华莱士的农业常平仓思想与农业调整法》文中研究指明经济思想史的任务是客观地反映特定时期或条件下某种经济思想的演变。这就要借助于原始文献的发掘 ,并把文献的内容还原到当时的背景下加以认识。大萧条期间 ,解决农业萧条问题成为美国新政农业政策的优先考虑 ,国会先后通过的两个农业调整法是新政农业政策的核心 ,贯彻了华莱士重视农业基础 ,从建立常平仓制度、解决农业价格问题入手 ,稳定国民经济的思想 .本文将通过回顾华莱士常平仓思想再现美国常平仓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李超民[7](2000)在《作物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美国土壤学家F .H .King的中国农业游记《四十世纪的农民》较为全面地挖掘了我国悠久的农学思想 ,新政农业立法中体现的水土保持、农作物轮作等思想均来自中国古代农学思想。通过回顾这位农学家代表文献的当代意义 ,指出我们有必要研究总结祖国的农学遗产 ,服务于当前的农业改革现实

李超民[8](2000)在《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亨利A.华莱士农业政策的经济思想史考察(1933~1939)》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论文是自选题目,后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青年课题中的博士课题项目(1999年JLI004号),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论文写作还获得周松波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项奖学金资助。 作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获得基本素材,以华莱士本人的思想发展为分析起点,对比学者已有的观点,从中、西经济思想发展比较研究着眼,分析了华莱士常平仓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并最终得出华莱士常平仓思想来自于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和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为解决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科学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问题,运用了比较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同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工具,分析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发展和演变,避免简单类比与罗列史实,力求得出的结论有事实根据。 在“导论”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华莱士发生过较大影响这个核心论点。华莱士解决1920~193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的新政政策,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制度,这个思想直接借自中国。由于涉及文献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导论部分用相当篇幅对文献做了分类总结和评述,主要解决了基本文献与辅助文献的归属问题和与论文有关的其他问题。 第一章“华莱士与美国农业常平仓”,通过对华莱士家族和华莱士本人身世的透视,指出了他在美国当代农业思想史和农业政策史上的地位,进一步论证他的常平仓思想的中国来源这个论题。华莱士在1910年代曾经深受中国留美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和美国土壤学家King教授的中国农业游记《四十世纪的农民》两部着作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对华莱士也有重大影响。这两部着作和王安石解决北宋时期国家经济问题的青苗法以及市易法等,使他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伟大和对现代美国经济的借鉴意义,促使他提出利用常平仓思想,解决美国大萧条时期农产品过剩的顽症。在华莱士制定新政农业政策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和其他救荒措施所反映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建立美国常平仓制度的思想原形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同时贯穿了我国古代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思想。 华莱士一生写下了大量文章,发表了许多演讲,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他任报纸编辑写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些文字反映了他的思想的主要方面。他的思想的现代影响,还可以从不断有他的和有关他的出版物重新出版看出。为了说明华莱士经济思想,尤其是常平仓思想的地位,论文选取了1920~1940年代华莱士本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揭示出1930年代新政时期华莱士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倡导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美国经济,并以此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第二章“建立美国常平仓:华莱士经济思想考察”主要是对华莱士建立农业常平仓思想的总结。作者指出,华莱士的农业经济思想

二、作物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侯光炯学术思想:历史、哲学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推动现代农业土壤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1.1.2 传承侯光炯先生学术遗产的必然要求
        1.1.3 加强良好学术风气建设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发端溯源
    2.1 侯光炯先生的学术简传
    2.2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发端
        2.2.1 欧美土壤学派
        2.2.2 前苏联土壤学派
        2.2.3 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学派
    2.3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渊源
        2.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2.3.2 家庭环境的熏陶
        2.3.3 良师的教诲指引
        2.3.4 自身的因素使然
    2.4 小结
第3章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哲学透视
    3.1 学术价值观:“殚精竭虑为三农”
        3.1.1 服务农业:土壤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
        3.1.2 扎根农村:心系田野与大地
        3.1.3 尊重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
    3.2 科学研究方法:“躬身实践获真知”
        3.2.1 长期蹲点农村的研究之路
        3.2.2 研究方法:农民经验与田间实验相结合
        3.2.3 对话与融合:国外考察、访问交流与合作
    3.3 治学理念与风格:“求实创新建丰碑”
        3.3.1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3.2 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3.3.3 天、地、人、物统一体思想
        3.3.4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
    3.4 小结
第4章 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土壤理论
    4.1 农业土壤科学的创建及其生产实践性
        4.1.1 农业土壤科学的创建
        4.1.2 农业土壤学的生产实践性
    4.2 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
        4.2.1 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概况
        4.2.2 农业土壤及其生理性
        4.2.3 土壤肥力及其本质
        4.2.4 土壤培肥与改良的新途径
    4.3 农业土壤分类研究
        4.3.1 农业土壤分类的基本理论
        4.3.2 水稻土的生理分类
        4.3.3 紫色土的发生学分类
    4.4 土壤普查与农业区划研究
        4.4.1 土壤普查
        4.4.2 土壤农业区划
    4.5 小结
第5章 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生态系统学
    5.1 农业生态系统学理论
        5.1.1 农业生态系统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5.1.2 农业生态系统学理论给予的启示
    5.2 水土保持
        5.2.1 美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及教训
        5.2.2 水土保持区划的标准及其体系
        5.2.3 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5.3 生态农业
        5.3.1 生态农业的土壤肥力理论基础
        5.3.2 建立生态农业基地的类型及作法
        5.3.3 发展生态农业与根治长江洪患
    5.4 配方施肥技术
        5.4.1 农业界施肥实况及农民经验原则
        5.4.2 有机肥配方施肥与合理用肥
    5.5 小结
第6章 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水田自然免耕技术
    6.1 自然免耕的理论基础
        6.1.1 免耕与精耕细作的关系
        6.1.2 自然免耕与美国式免耕的区别
        6.1.3 自然免耕技术的实质意义
    6.2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要则及其机理
    6.3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效益及其发展前景
        6.3.1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综合效益
        6.3.2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发展前景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发端溯源
        7.1.2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哲学透视
        7.1.3 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土壤理论
        7.1.4 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农业生态系统学
        7.1.5 侯光炯学术思想表达:水田自然免耕技术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侯光炯主要学术贡献
    附录2 侯光炯主要获奖成果
    附录3 侯光炯主要论文
    附录4 侯光炯主要教材着作
    附录5 侯光炯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2)三个古老国家的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土地管理》序言
三个古老国家的农业
1 作物的耕作方式 (3)
    1.1 间作套种
    1.2 苗床育种与作物轮作
2 作物用水的来源
    2.1 降水
    2.2 地表径流
    2.3 灌溉体系
3 绿肥的来源及施用
    3.1 粪肥的利用
    3.2 豆科植物和红花草的利用
4 堆肥技术的广泛运用
    4.1 混合肥料
    4.2 烧土
    4.3 硝石肥料
5 结语

(3)论美国新政“常平仓计划”受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兼与卜德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王安石与青苗法、市易法
    (一) 青苗法
    (二) 均输法与市易法
三、华莱士与“常平仓计划”
四、王安石的青苗法与华莱士的常平仓

(4)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详细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产业发展趋势
    1.1 “农业”与“大农业”范畴的比较
    1.2 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
    1.3 农业产业地位、产业经济理论
    1.4 产业政策创造了发达国家经济奇迹
    1.5 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中国农业政策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政策绩效评析
    1.7 农业产业政策问题在我国的提出
    1.8 农业发展趋势
        1.8.1 世界各国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
        1.8.2 周期性结构失衡和产业的波动运行
        1.8.3 中国农业份额下降非常态变动成因
        1.8.4 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9 小结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1 产业结构理论溯源
    2.2 农业产业结构、结构政策定义及构成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4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2.4.1 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2.4.2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沿革
    2.5 农业产业结构宽化、优化、合理化及高度化问题
        2.5.1 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5.2 私营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5.3 “三资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6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7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效应评析
    2.8 小结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3.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溯源
        3.1.1 SCP框架主要内容及三者间关系
        3.1.2 对SCP框架的评析及框架理论的发展
        3.1.3 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
        3.1.4 SCP框架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3.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3.3.1 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2 中国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政策回顾
        3.3.4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性障碍
    3.4 小结: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问题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4.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4.1.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
        4.1.2 区域产业经济政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4.1.3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及变化趋势
        4.1.4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4.1.5 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带形成的几个阶段
    4.2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4.2.1 古代农业产业生产及政策变迁的启示
        4.2.2 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划分
        4.2.3 现代广东农业产业地区政策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3.1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3.2 境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4 国际上若干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4.4.1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4.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4.5 小结
        4.5.1 中国农业产业区域政策评析
        4.5.2 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农业投入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5.1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
        5.1.1 资金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5.1.2 农业产业资金类型、特征及形式
        5.1.3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体系
        5.1.4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回溯
        5.1.5 外国政府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5.1.6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5.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
        5.2.1 土地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5.2.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回溯
        5.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析
        5.2.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析
        5.2.5 土地流转政策评析
    5.3 农业产业人力投入政策
        5.3.1 人力资源政策理论溯源
        5.3.2 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5.3.3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政策基本要求及特点
        5.3.4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投入现状
        5.3.5 中国城镇就业结构政策
        5.3.6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5.4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政策
        5.4.1 农业产业技术政策理论溯源及政策回溯
        5.4.2 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与高新技术
        5.4.3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5.4.4 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及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5.5 农业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6.1 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6.1.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6.1.2 市场的历史成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
        6.1.3 以价格改革为主线的改革历程
        6.1.4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
    6.2 农业国际化、区域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6.3 中国及国外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及政策支持
        6.3.1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框架及农业保护政策
        6.3.2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6.4 各国农业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6.5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7.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7.1.1 区域产业关联的内涵
        7.1.2 产业关联政策理论
    7.2 在“经济相对过剩”背景下的需求结构
    7.3 增收减负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3.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
        7.3.2 农民负担其实又是农民收入问题
        7.3.3 农民增收主要碍障是结构问题
    7.4 扶贫问题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4.1 扶贫政策理论溯源
        7.4.2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沿革
        7.4.3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制约因素
    7.5 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5.1 城镇化推进政策沿革
        7.5.2 国家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因分析
        7.5.3 城镇化推进的政策性障碍
    7.6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6.1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回溯
        7.6.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障碍
    7.7 小结
第八章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
    8.1 农业产业政策执行绩效及对农业产业结构框架的构想
    8.2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政策调整依据
    8.3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取向
    8.4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法和途径
        8.4.1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方法
        8.4.2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思路
    8.5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选择
        8.5.1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部门结构
        8.5.2 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8.5.3 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8.6 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政策选择
        8.6.1 做好“现代物流”“枢纽”文章
        8.6.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8.6.3 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8.6.4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8.6.5 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8.7 建立农业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8.7.1 转变政府职能
        8.7.2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8.7.3 以引进人才为重大工程
        8.7.4 建设农业保险体系
        8.7.5 加快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7.6 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8.7.7 增收减负和扶贫
        8.7.8 增强动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能力
    8.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8.8.1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8.8.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
        8.8.3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8.8.4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8.5 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9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
    8.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向
第九章 总结与思考(附理论创新及论文要点分布表)
附表1 国家产业结构政策
附表2 国家产业组织政策
附表3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附表4 国家产业区域政策
附表5 国家产业关联政策
附表6 广东各类型产业政策

(6)华莱士的农业常平仓思想与农业调整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萧条与农业“常平仓计划”
二、新“边疆”和“常平仓计划”
三、结语

(8)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亨利A.华莱士农业政策的经济思想史考察(1933~193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华莱士新政农业政策的中国古代思想来源:新发现
    三 文献评论
    四 关于本研究
第一章 华莱士与美国农业常平仓
    引言 中国文明对美国的影响
    第一节 华莱士家族与美国农业
        一 三代华莱士
        二 华莱士家族与《华莱士农民》
        三 亨利A.华莱士:当代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
    第二节 常平仓:华莱士与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一 陈焕章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二 King教授的中国农业游记《四十世纪的农民》
        三 王安石变法与美国的新政
    小结 中国经济思想对华莱士的影响
第二章 建立美国常平仓:华莱士经济思想考察
    第一节 华莱士的主要农业着作和论述
        一 《农业价格》Agricultural prices, 1920和“控制农业价格”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prices,
        二 《新边疆》New frontiers,
        三 “我们并非只是经济人”We are more than economic men,
        四 《民主的再生》Democracy reborn, Lord Russell ed.,1944
        五 《美国必须选择》America must choose,
        六 《华莱士日记》The Price of visions: The diary of Henry A. Wallace, 1942~1946, John Morton Blum ed.,1973
        七 华莱士谈两个《农业调整法》Henry A. Wallace on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s
        八 《玉米及其栽培》Corn and corn growing,
        九 《普通人民的世纪》The century of the common men,
        十 《六千万个工作岗位》Sixty million jobs,
        十一 反映在《华莱士农民》Wallaces'Farmer的观点
    第二节 华莱士农业经济思想
        一 华莱士对美国农业的贡献
        二 华莱士的农业经济思想
    小结 建立美国常平仓是华莱士农业经济思想和新政农业政策(1933~1939)的核心
第三章 华莱士常平仓思想溯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演变
        一 《周礼》与常平仓:从司稼到耿寿昌
        二 由常平仓到青苗法:常平仓制度的经济史考察
    第二节 华莱士与常平仓
        一 华莱士常平仓思想的中国来源
        二 建立常平仓是解决美国农业问题的唯一选择
    第三节 1930年代关于建立美国常平仓的争论
    第四节 埃及救荒:约瑟夫的救荒措施是常平仓吗
        一 关于《圣经》
        二 约瑟的埃及救荒
        三 华莱士的常平仓思想并非来自于《圣经》
    第五节 “常平仓”:一个国际观点
    小结 华莱士常平仓思想渊源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第四章 大萧条: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一 美国农业概貌
        二 农业作物带:主要以玉米带为例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农业萧条
        一 1920年代的美国农业萧条
        二 1920年代解决美国农业危机的思想史:McNary-Haugen法案和美国农场局
    第三节 胡佛政府的农业政策
        一 美国政治与立法
        二 美国农业立法
        三 新政前的美国农业政策:以胡佛政府为例
    小结 新政之前的农业政策无法解决美国农业危机
第五章 《农业调整法》:建立美国常平仓
    第一节 《1933年农业调整法》:运用常平仓思想的尝试
        一 立法背景和立法基本思想
        二 简要内容
        三 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
        四 《农业调整法》的实施效果
        五 从中国经济思想角度的考察
    第二节 《1936年土壤保护与国内配额法》:实行常平仓制度的过渡性法律
    第三节 《1938年农业调整法》与常平仓:当代美国农业法律体系的基石
        一 立法背景和立法思想基础
        二 基本内容
        三 常平仓思想在《1938年农业调整法》中的地位
    小结 建立美国常平仓是《农业调整法》的思想基础和基本政策目标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与美国当代新政农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作物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侯光炯学术思想:历史、哲学与表达[D]. 申丽娟. 西南大学, 2014(10)
  • [2]三个古老国家的农业[J]. Franklin.Hiran King,杨文定,钟梅芬. 广西农学报, 2013(04)
  • [3]论美国新政“常平仓计划”受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兼与卜德先生商榷[J]. 李超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 [4]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 暨南大学, 2002(02)
  • [5]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J]. 李超民.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 [6]华莱士的农业常平仓思想与农业调整法[J]. 李超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 [7]作物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J]. 李超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 [8]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 ——亨利A.华莱士农业政策的经济思想史考察(1933~1939)[D]. 李超民. 上海财经大学, 2000(11)

标签:;  ;  ;  ;  ;  

轮作与水土保持:“四十世纪的农民”与新政农业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