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中听证的可行性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中听证的可行性分析

一、论听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观丽,文少保[1](2021)在《世界一流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教育决策需求的过程机制及启示——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为例》文中认为智库在帮助政府提高决策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满足政府决策需求在智库影响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愈发紧迫。本研究从政策结构和过程的角度出发构建分析框架,选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为案例,探究世界一流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教育决策需求的运行过程。研究发现,该智库积极参与政府教育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其不同阶段研究成果的知识属性分别表现为识别政策问题、设计政策方案以及监督政策实施和反馈政策意见。同时,该智库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建立互动关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推进问题确认与议程设置、政策形成与采纳、政策实施与评估各个阶段研究成果获得政府决策者的认可和支持。鉴于此,为提升我国智库研究成果服务政府教育决策的能力,我国可以完善教育研究成果的供需对接机制,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服务需求的良性对接;加强智库与多方的互动,鼓励智库采取恰当的行动策略提高教育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建立健全智库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传播机制,提升其政策影响力。

王慧[2](2021)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专业:政治学理论指导教师:马雪松教授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马奇与乔罕·欧森从组织理论的立场将长期受到忽视的制度和制度分析带回政治科学的主流议程,大批学者由此汇聚到新制度主义这面旗帜下并开启了新的研究篇章,以至有人开始高呼:“现在我们都是新制度主义者了”!然而,新制度主义的强劲发展一度令置身于制度结构之中的行动者黯然失色,制度被赋予了更多的约束性功能,其本身蕴含的使动意味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迎来观念转向的浪潮,众多学者纷纷加入观念议题的讨论。这一变化对制度分析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表现为各个流派愈益关注观念,更为关键的是,以观念和话语为理论基石的建构制度主义得以兴起。如此一来,新制度主义的观念研究或观念转向议题进入了政治学的中心地带与前沿领域。“观念很重要”似乎已经人尽皆知,但要问观念究竟是什么却又出现聚讼纷纭、人云亦云的局面,所以从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有必要首先为观念这一核心概念确立基本的分析维度。观念是各类行动与社会变革的先导,因而观念一直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课题,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观念的重要性。就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而言,很多学者为观念的界说付出了努力,综合来看,包含类型、层次、要素、形式在内的观念的划分都可以归纳为观念的结构要素,表示观念孕育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基础、制度结构及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观念无法凭空产生或存续,需要依附于特定的行动者并经由传播观念的话语、叙事、框架等呈现机制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观念与制度的内在关联是贯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核心主线。从辩证的立场来看,观念即是制度,制度即是观念。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观念等同于制度的观点。从既定结果来看,某些观念性要素具有制度的属性,从转化过程来看,某些行动者的观念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制度和政策。观念影响制度的生成、维系和变迁,制度也会影响观念的生成、维系和变迁,但这两条进路又有着本质区别与研究侧重。观念议题回归新制度主义并不是政治科学领域观念与制度相结合的首次尝试,而是有其深刻根植的历史脉络,观念与制度同等重要以及密切互动的观点可上溯至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以观念复归作为切入点并扩大分析视域可以发现,观念研究在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转折时期,对其加以考察有助于理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的前因后果。传统政治学研究中观念与制度相互交织在一起,旧制度主义虽然部分承袭了此前观念研究的传统,但偏向于对制度和观念予以宏观探讨与静态描述,旧制度主义的局限以及随后大行其道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主导了观念研究的衰落,不过这一时期仍然产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念性成果。观念的复兴发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仅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聚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转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均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加深了对观念的理解,但各个流派的观念转向有其独特性。建构制度主义代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观念维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有着特殊的渊源,这一流派的分析基础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二元性或双重性,不确定性,利益与制度的观念建构,观念与制度的路径依赖。建构制度主义仍处于发展过程中,遵循建构逻辑而依次成长起来的观念制度主义、话语制度主义、修辞制度主义和沟通制度主义均可被视为其内部的取向。理论的变革无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回应,脱离现实的理论往往是空洞的和盲目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生观念转向的关键原因在于,既有的制度分析框架无法为某些现实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转向可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方面,观念转向促使各个流派加强对话交流与认同意识,缓和了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张力,随着观念研究的逐渐深化,制度分析的视野得到相应的拓展。另一方面,比较政治研究离不开对规范和价值问题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立足日常经验反思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带来的深刻启示时,有必要审视观念与制度的正当性,好的观念和好的制度是任何文明社会都应努力追求的目标。结构制约能动,能动生产结构,人类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最终落脚于行动者。如何更好地建构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由行动者建构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约束和使能作用,是一项需要加以认真和审慎探索的课题。

刁龙,赵阳,王亚飞,石鑫泽[3](2021)在《舆情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大数据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在多源流理论基础上,利用网络爬虫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工具收集并分析了我国课外补习治理中的国家舆情、专家舆情和社会舆情构建情况,分析课外补习政策制定中不同类型舆情的互动逻辑及其对于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舆情和社会舆情与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之间的互动最为强烈;专家学者构成的专家舆情对于政策制定和议程设置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弱,但专家舆情在政策备选方案上更具话语主导性;在不同类型舆情的内部构建中,舆情之间的互动强度是不断加强的,国家舆情同时与社会舆情及专家舆情存在着深刻频繁的互动,而社会舆情和专家舆情之间的互动较弱。

丁辉[4](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杜雨薇[5](2021)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意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馨[6](2021)在《政协提案转化公共政策的现状、障碍及其改进研究 ——以ZS县政协提案为例》文中指出

陶鹏远[7](2021)在《经济法司法审判中公共政策的引入与创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星辉案"两审均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裁判,其根源在于裁判背后不同的公共政策导向,即竞争自由、经济创新的公共政策与产业发展、长远经济效率的公共政策的较量。司法中考量公共政策会带来不确定性,但经济法天然具有政策性,与公共政策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传统司法理论也与经济法司法审判不合时宜,这就决定了在处理经济法纠纷时考量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经济法司法审判中引入公共政策,需要超越法律文本,通过后果论证和利益衡量选择适当的公共政策,又不能与法律文本脱节,将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变量和检验方法,用镜面模型将该公共政策内化于法律解释之中。法院在应对社会公共利益问题时,引入公共政策作出裁判的本质就是在创制公共政策,法院创制新的公共政策是经济法司法审判的必然产物。法院还会通过司法审查、发布司法解释相关文件等其他次要方式创制新的公共政策,规制经济和治理社会。

王现[8](2021)在《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着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的目标。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提高治理能力和履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尤其是“放管服”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在精简权力服务事项的同时,下放大量审批权限到基层,导致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公共服务提供量剧增之间的矛盾凸显。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立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来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升政府效能,增强基层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济南市天桥区是济南市成立最早的中心城区,辖区内中小微企业主体量居全市第一,同时又是济南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集散地。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活力长期落后于其他主要区县,政府直属部门分散行政、各自为政的行政服务审批模式,已经不能够适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审批服务需求。为实现天桥转型升级、跨越崛起,天桥区委、区政府深挖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内涵,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态势,在放权上求落实,在管理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深度学习地市先进经验,按照服务对象需求导向调整公共服务实施,通过实行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构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以自我革命引领动能转化,努力打造具有天桥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本文正是以天桥区行政服务改革为基础,对中外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基础理论、概念、内容等,在总结取得成效的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提出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结合公共服务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济南市天桥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阐述了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采取的措施、特点、取得的成效,归纳出目前改革存在的不足,例如政府各部门协同性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体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经验,结合天桥区现状,提出了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一体化、规范化、均等化水平、健全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水平评估及循环改进机制、引导公民及社会主体组织有序参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和绩效考核机制等建议,以期从标准化视角提出行政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构建起了解民意、尊重民意、体现民意的服务型政府机构。

韩佳乐[9](2021)在《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的政策研究》文中认为

张韵[10](2020)在《中国区域创新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演进,创新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大势所趋。各国竞相出台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完善创新政策制定,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整体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区域创新政策的有效性需要特别关注。对于区域的创新发展来说,高质量、有效的区域创新政策有利于规避创新政策失败风险,加快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形成区域创新优势,是中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以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政策研究文献的梳理、概括和抽象,同时结合区域创新实践,构建区域创新政策有效性理论;围绕区域创新政策制定中的关键环节,形成以区域创新政策网络构建、区域创新政策问题评议、区域创新政策内容定制、区域创新政策供给推动,以及区域创新政策执行保障5项内容为重点的中国区域创新政策有效性基本分析框架。构建区域创新政策网络有利于提升创新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对于形成有效的区域创新政策十分关键。区域创新政策网络的选择包括创新政策网络行动者选择、引入与激发,创新政策网络共同价值观的凝炼和培育,创新政策网络组织规则的明确与调适,以及创新政策网络利益冲突的妥善处理。区域创新政策网络的全面覆盖,包括创新政策社群覆盖,创新政策专业网络覆盖,创新政策府际网络覆盖,创新政策生产者网络覆盖和创新政策议题网络覆盖。区域创新政策网络的结构优化,强调创新政策网络的高密度,创新政策网络中心的均衡,创新政策网络中凝聚子群力量约束和创新政策网络的高协同性。高水平的区域创新政策问题评议,是制定有效区域创新政策的逻辑前提。区域创新政策情势感知与分析,包括对创新政策情势的准确感知,创新政策问题搜寻的高效率和对创新政策情势的科学分析。区域创新政策问题认知与界定,应树立创新政策问题系统思维,对创新政策问题假设进行创造性综合,以及对创新政策问题本质的合理界定。区域创新政策问题阐述与精炼,强调创新政策利益诉求详述和对创新政策目标的权衡与取舍。区域创新政策问题分类与结构,包括区域创新政策重要问题,区域创新政策次要问题和区域创新政策低级问题。精心定制的区域创新政策,应聚焦区域创新优势,适应区域创新能力,化解区域创新问题,并兼顾边界条件约束,以进一步释放区域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政策的有效性。聚焦区域创新优势,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创新资源,促进区域优势领域创新,强化区域创新集聚优势。应基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估,调整区域创新政策内容重点;应着力解决组织薄弱、创新锁定、网络分割等特定的区域创新问题,兼顾边界条件约束,适应动态变化的区域技术和产业结构环境。高质量区域创新资源的持续投入,是改善区域创新政策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区域创新资金投入与配置,强调区域创新资金的精准配给,创新金融资本结构合理化和区域创新资金的稳定投入。区域创新人力资本培育与投入,包括高质量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以及创新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区域创新基础设施规划与升级,要求建立区域创新技术支持体系和强化创新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良好的创新制度与机制设计,是区域创新政策执行的有力保障。区域创新利益相关者行为规范与权益维护,要求制定环境与健康标准,规制垄断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进创新信用制度建设。创新共同体内部融合与互动学习机制构建,强调创建良性合作机制和完善互动学习机制。金融市场完善与创新产出激励,包括创新成果产权激励,知识溢出补偿,创新金融激励,科技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和股权、期权激励。此外,还应根据技术发展保持创新制度的超前性与灵敏性。

二、论听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听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一流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教育决策需求的过程机制及启示——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决策需求的分析框架和案例选取
    (一) 分析框架建构
        1. 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决策需求的“结构-过程”分析。
        (1) 政策结构。
        (2) 政策过程。
        2. 智库在满足政府决策需求各阶段的研究成果知识属性及互动关系。
        (1) 问题确认和议程设置阶段的知识属性及互动关系。
        (2) 政策形成和政策采纳阶段的知识属性及互动关系。
        (3) 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阶段的知识属性及互动关系。
    (二) 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二、 布朗中心研究成果满足政府教育决策需求的运行过程分析
    (一) 问题确认和议程设置阶段:与社会公众、政府官员互动,帮助政府厘清教育问题
    (二) 政策形成和政策采纳阶段:与专家学者、政府决策者互动,为政府提出可行的教育行动和政策建议
    (三) 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阶段:与政策受众、新闻媒体互动,为政府教育政策实施提供反馈意见
三、 布朗中心研究成果满足政府教育决策需求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目标设定:完善教育研究成果的供需对接机制,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服务需求的良性对接
    (二) 对接策略:加强智库与多方的互动,鼓励智库采取恰当的行动策略,推进教育研究成果获得认可和支持
    (三) 输出渠道:针对问题性质,建立健全智库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传播机制,提升其政策影响力

(2)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认识前提
    一、观念概念的界定
        (一)观念概念的语义分析
        (二)观念概念的多学科视角分析
        (三)观念概念的相似术语辨析
    二、观念分析的维度
        (一)观念的结构要素与承载者
        (二)观念的呈现机制
        (三)观念与制度的内在关联
第二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政治学中的观念研究传统
        (一)传统政治学观念研究的总体概况
        (二)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二、观念研究在政治学中的衰落
        (一)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局限
        (二)新理论范式的兴起与发展
        (三)观念研究在衰落时期的进展
    三、观念研究在政治学中的复兴
        (一)观念研究复兴的驱动因素
        (二)观念研究复兴的多重表现
第三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大流派的观念转向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历史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历史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第四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取向:建构制度主义
    一、建构制度主义的生成逻辑
        (一)建构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的渊源
        (二)建构制度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渊源
    二、建构制度主义的分析基础
        (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双重性
        (二)不确定性
        (三)利益与制度的观念建构
        (四)观念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三、建构制度主义的多重取向
        (一)观念制度主义
        (二)话语制度主义
        (三)修辞制度主义
        (四)沟通制度主义
第五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的发展反思
    一、观念转向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一)各流派理论张力的缓和
        (二)制度分析视野的拓展
    二、观念转向对现实政治世界的反思
        (一)观念与制度的正当性审视
        (二)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舆情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大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一)多源流理论
    (二)舆情概念定义及类型
    (三)舆情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
二、舆情构建、互动逻辑及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课外补习治理政策
    (二)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中的国家舆情构建
        1. 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中的国家舆情
        2. 国家舆情与其他类型舆情的互动
    (三)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中的专家舆情构建
        1. 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中的专家舆情
        2. 专家舆情与其他类型舆情的互动
    (四)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中的社会舆情构建
        1. 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中的社会舆情
        2. 社会舆情与其他类型舆情的互动
三、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4)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气候投融资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3.3.5 研究结论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3.4.3 假设检验
        3.4.4 模型结果分析
        3.4.5 稳健性检验
        3.4.6 实证结论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5.1 总体政策需求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5.3 监督评价体系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二: 调研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8)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拟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标准和标准化
        2.1.3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
    2.2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3.1 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过程
        3.1.1 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背景
        3.1.2 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
        3.1.3 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主要内容
        3.1.4 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创建特色亮点
    3.2 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效
        3.2.1 增效提速明显
        3.2.2 服务能力升级
        3.2.3 服务满意度增强
        3.2.4 对外形象提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开展不彻底
        4.1.2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建设发展不平衡
        4.1.3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4.1.4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宣传推广不深入
    4.2 主要原因
        4.2.1 标准化建设制度设计不足
        4.2.2 传统的层级壁垒、部门壁垒阻碍权力共享
        4.2.3 缺乏用户思维,没有形成用户导向型管理文化
        4.2.4 政府实践缺乏与社会良性互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实践
        5.1.1 英国——构建“样本公约”模式
        5.1.2 美国——搭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5.1.3 澳大利亚——形成政策质询机制
    5.2 国内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
        5.2.1 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实践
        5.2.2 天津市基层质监局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实践
        5.2.3 长沙市雨花区侯家塘街道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实践
    5.3 经验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一体化、规范化、均等化水平
    6.2 健全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水平评估及循环改进机制
    6.3 引导公民及社会主体组织有序参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
        6.3.1 发挥12345 市民热线沟通作用,构建公民有序参与机制
        6.3.2 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6.4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和绩效考核机制
        6.4.1 规范网络平台
        6.4.2 引入扁平化监管、精准化考核的人员管理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访谈提纲
附录 B: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10)中国区域创新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逻辑分析框架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 研究的逻辑分析框架
3 区域创新政策网络构建环节的有效性
    3.1 创新政策网络的选择
    3.2 创新政策网络的全面覆盖
    3.3 创新政策网络的结构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创新政策问题评议环节的有效性
    4.1 创新政策情势的感知与分析
    4.2 创新政策问题的认知与界定
    4.3 创新政策问题的阐述与精炼
    4.4 创新政策问题的分类与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创新政策内容定制环节的有效性
    5.1 内容定制关键之一,聚焦区域创新优势
    5.2 内容定制关键之二,适应区域创新能力
    5.3 内容定制关键之三,化解区域创新问题
    5.4 内容定制关键之四,兼顾边界条件约束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创新政策供给推动环节的有效性
    6.1 区域创新资金投入与配置的政策供给推动
    6.2 创新人力资本培育与投入的政策供给推动
    6.3 创新基础设施规划与升级的政策供给推动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创新政策执行保障环节的有效性
    7.1 创新政策执行的制度保障:利益相关者行为规范与权益维护
    7.2 创新政策执行的机制保障:创新共同体内部融合与互动学习
    7.3 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保障:金融市场完善与创新产出激励
    7.4 创新政策执行的弹性保障:创新制度的超前性与灵敏性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论听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一流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教育决策需求的过程机制及启示——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为例[J]. 蒋观丽,文少保. 高校教育管理, 2021(06)
  • [2]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D]. 王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3]舆情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大数据分析[J]. 刁龙,赵阳,王亚飞,石鑫泽. 当代教育科学, 2021(08)
  • [4]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5]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意表达研究[D]. 杜雨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6]政协提案转化公共政策的现状、障碍及其改进研究 ——以ZS县政协提案为例[D]. 陈馨.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7]经济法司法审判中公共政策的引入与创制[J]. 陶鹏远. 经济法论丛, 2021(01)
  • [8]济南市天桥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研究[D]. 王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的政策研究[D]. 韩佳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10]中国区域创新政策有效性研究[D]. 张韵.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公共政策制定中听证的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