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度法现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强度的现场测试

硬度法现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强度的现场测试

一、硬度法现场检测既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郑士举,白雪,蒋利学[1](2022)在《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强度判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解决对历史建筑钢筋材料强度缺乏了解的问题,对历史文献进行了调研,并对上海某近代混凝土建筑改造工程现场截取的不同规格型号的钢筋进行了拉伸试验及里氏硬度试验。结合历史文献调研结果及钢筋制造工艺、拉伸试验及里氏硬度试验结果,对近代混凝土建筑中实测钢筋里氏硬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相当于我国当前标准的HPB235级和HRB335级钢筋之间尚存在屈服强度275MPa的钢筋;当采用表面硬度法对近代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强度等级进行判别时,若实测钢筋里氏硬度代表值大于400,可判别为G40级;若实测钢筋里氏硬度代表值小于375时,可判别为G33级;在两者之间时,建议取样检测或偏保守判别为G33级;G33级钢筋屈服强度可按HPB235级钢筋取值,G40级钢筋屈服强度可按275MPa取值;扭钢属于冷扭钢筋,在进行承载力验算时扭钢的屈服强度可按335MPa取值。

赵雅慧[2](2020)在《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法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为缓解建设用地压力,增加建筑物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的加层改造已被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某在建框架结构为满足加层需要而对已建主体结构进行鉴定加固的工程实际,对加固改造过程中所涉及的结构检测鉴定内容、国内外常用加固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通过PKPM软件,对加固前后的加层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针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提出不同的加固方案。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采用不同加固方案加固的框架柱进行模拟分析,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比较与评价,从而为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案进行优选,可为类似加层加固工程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有建筑物常用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介绍了不同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并对国内外加固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一具体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工程实际为背景,阐述建筑物检测鉴定的内容,并对已建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进行现场检测鉴定,为结构的加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2、采用PKPM软件对直接加层结构进行整体建模计算,对结构框架柱轴压比、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剪重比、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自振周期、有效质量系数等参数进行分析,验证了原结构在直接加层前需进行加固处理。结合主体结构检测鉴定结论,提出三种框架柱的加固方案:方案一为增大截面加固法;方案二为外粘型钢加固法;方案三为地下室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其他各层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法的复合加固法。对于楼板裂缝,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法进行加固。运用PKPM软件JDJG模块,建立采用不同方案加固后加层结构的整体模型,对加固前后结构各项力学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三种方案的整体加固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加固方案加固后,结构各项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增大截面加固法对于结构承载力及其抵抗变形能力的作用效果最好,而复合加固法对于结构抗震性能的提高效果最为显着。3、运用ABAQUS建立不同加固方案下柱的有限元模型,对柱位移云图、混凝土柱体等效塑性应变累积量PEEQ、弯矩-应力曲线和钢筋网等效应力MISES云图、滞回曲线等进行对比,评价不同加固方案对局部构件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增大截面加固柱抵抗损伤的能力、抵抗变形的性能以及对承载力的提高效果优于外粘型钢加固柱;外粘型钢加固柱抗震性能优于增大截面加固柱。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整体加固效果及局部构件加固效果的比较,结合实际因素,对加层加固方案进行优选后选择复合加固法对工程实际进行加固。

曲胜涛[3](2020)在《某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监测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各类建构筑物中占绝大多数。伴随着结构服役时间的增加,结构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加固进行研究。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要求以及规范标准出发,阐述了检测鉴定的基本内容,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较为具体的介绍了混凝土强度检测、混凝土缺陷检测、钢筋的检测、结构的变形及结构裂缝的检测鉴定手段,对结构的可靠性鉴定方法进行了说明。具体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包括加固目的、加固的特点及加固原则,简单介绍了维修加固的程序、基本原理。对有缺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维修加固是减少安全事故、提升结构承载力、延长结构寿命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对新旧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对受损结构的工作程序、计算的基本假定进行了阐述,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维修加固方法,重点介绍了混凝土置换加固法的施工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本文运用混凝土置换加固方法对某工程进行了检测鉴定,给出了相应的加固方案,明显提升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后续工程的运用提高借鉴。通过工程实例的检验,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检测、鉴定、安全性评价及加固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文末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供相关人员参考。

丁晨晨[4](2020)在《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实体强度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必不可少的节点及接缝,节点与接缝的可靠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达到“等同现浇”设计要求的重要保障。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竖向构件连接的主要形式,套筒内的灌浆料作为不同构件荷载传递的主要介质,其质量决定着整个建筑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实体抗压强度作为评价灌浆料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保证套筒灌浆连接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因为施工人员操作不当、随意增加用水量以及使用劣质灌浆料等现象导致灌浆料实际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建筑结构的安全。因此,研究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灌浆料抗压强度对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围绕套筒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的检测技术展开研究,创造性地提出采用表面硬度法检测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建立了相应的测强曲线,并对表面硬度法的检测能力进行了验证;同时,本文还对小芯样法检测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灌浆料芯样试件与标准试件抗压强度的换算系数。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应研究成果如下:(1)灌浆料抗压强度对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选用三种不同型号的灌浆套筒,制作不同强度等级的套筒灌浆接头试件进行对中单向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浆饱满且设定钢筋锚固长度为8d的前提下(d为连接钢筋的直径),套筒规格尺寸越大,为使接头试件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满足标准要求,其所需的灌浆料抗压强度也越高。(2)表面硬度法检测套筒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基于套筒灌浆料自身的特性以及套筒灌浆连接在构造上的特征,确定了表面硬度法的检测仪器。研究了套筒灌浆料的表面硬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灌浆料标准试件表面硬度值与抗压强度值的关系曲线以及灌浆料模拟孔道试件表面硬度值与对应标准试件抗压强度值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灌浆料表面硬度与抗压强度之间具有强相关性;采用指数函数进行回归拟合效果最好,两条测强曲线的平均相对误差δ和相对标准差er均在15%以内,符合测强曲线精度的要求;对比分析灌浆料标准试件以及模拟孔道试件的测强曲线发现,当抗压强度相同时,模拟孔道试件的表面硬度值明显大于标准试件的表面硬度值。因此,在对套筒灌浆料的实体抗压强度进行检测时,应以模拟孔道试件推定的测强曲线为准。(3)表面硬度法检测能力验证对建立的两条测强曲线进行实验室验证,并将模拟孔道试件测强曲线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评价表面硬度法的检测效果。实验室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孔道试件测强曲线对于不同品牌的灌浆料均能适用;灌浆料标准试件测强曲线对于养护至14d以后的试件适用性好。实际工程验证结果表明:检测结果相对误差范围在7.74%~11.5%,均小于15%,能够满足工程检测的要求。(4)小芯样法检测套筒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采用五种不同品牌的灌浆料制作芯样试件和标准试件,通过试验确定了灌浆料芯样试件与标准试件抗压强度的换算系数。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料芯样试件与标准试件抗压强度呈线性相关,标准试件抗压强度值约为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值的1.12倍。

江章景[5](2020)在《矩形排水管道结构检测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矩形管道结构广泛应用于市政建设中的给水排水工程。而矩形管道的检测评价与修复技术理论现今远落后于圆形管道的理论,矩形管道检修技术是在圆形管道检修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矩形管道和圆形管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管道的定性分析、缺陷状态评价、管土作用等方面。然而目前的排水管道的检测、评价和修复领域,大多是针对圆形管道的方法,对矩形管道的检测评价与修复方法还不成熟,尤其是在矩形管道的缺陷评价与修复设计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矩形排水管道的检测评价和修复中的问题:(1)首先讨论了矩形管道外观质量检测方法及矩形管道结构性能检测方法,分析其适用条件及检测特点,并对微变形检测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其可行性,根据这两类检测方法将管道评价分为管道外观评价与管道结构性评价,并简述两类评价方法体系。(2)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矩形管道外观质量的评价,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改进现行管道缺陷评估规范,该方法先对管道缺陷进行模糊分级,使对缺陷的打分梯度更加缓和,更好的反映出缺陷程度;再按照密封性、结构性、功能性三方面对缺陷分别进行权重分配;最后结合重要性指数对管段进行综合评价。(3)使用两种极限状态理论进行管道的结构性评价,首先通过讨论管道的土荷载模型,分析了不同模型下埋地管道受到的荷载情况,并分析各模型适用条件;然后整合管道评价需要用到的参数,并由相关规范推导出管道极限受弯与受剪状态的失效判别依据;最后提出了一种钢筋与混凝土分离考虑的极限状态理论,通过分别考虑二者对承载力的贡献,简化了管道结构性评价的计算。(4)总结了非开挖矩形管道修复技术方法,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垫衬法修复箱涵的从原理到壁厚设计再到施工的一套技术理论。提出了垫衬法修复管道设计理论,重点讨论了内衬壁厚的选取方法,从矩形管道的剪应力破坏以及抗弯破坏入手,针对矩形管道的灌浆层壁厚进行了公式推导;通过分析五和河箱涵垫衬法修复案例,介绍了整个垫衬法施工的流程,并分析出垫衬法修复箱涵与修复圆管在施工工艺上的不同之处。

王文东[6](2020)在《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及材料劣化研究》文中指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领域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但随着服役时间的推移,结构会出现材料劣化、力学性能下降等各种问题,导致其提前失效。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服役期较短的结构,由于其服役时间更长,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受到环境侵蚀、荷载疲劳等的影响更为严重,其老化程度更大。随着我国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为对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构件层次和材料层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以服役50余年的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劣化程度,并建立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方法和重庆地区超长龄期混凝土测强曲线。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从材料层次、构件层次、结构层次出发对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分析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受力性能退化机理,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2)本文试验部分共进行梁体无损检测、构件力学试验、材料试验三部分内容。(3)通过对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试验研究,发现低应力水平下工作的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虽服役多年,但仍具有良好的恢复特性和力学性能,破坏模式为延性破坏。(4)本文研究试验梁的钢筋锈蚀程度不大,锈蚀率约在5%以下,钢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目前新拌合短龄期混凝土相比,超长龄期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斜率较大,总应变小,体现出变性能力弱、延性差的特征;混凝土碳化较为严重,但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较低。(5)提出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模型误差较小。(6)建立重庆地区超长龄期混凝土的回弹法测强曲线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张华杰[7](2020)在《无砟轨道砂浆层病害联合检测模型试验及三维正演模拟》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无砟轨道在铁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长期的列车荷载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会导致无砟轨道结构中砂浆层出现空洞、脱空等伤损病害。因此,合理地使用无损检测技术确定出砂浆层中伤损病害的具体情况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目前,应用于无砟轨道病害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中,探地雷达法和冲击回波法检测技术使用颇多,探地雷达法在检测时有检测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但是易受钢筋等材料的影响,而冲击回波法在检测中虽然检测精度高,但缺点是检测速度相对较慢,合理地将两种无损检测技术联合起来对结构进行检测,则可以确保检测精度和速率。论文对无砟轨道模型开展联合检测试验,使用探地雷达法和冲击回波法两种无损检测技术对无砟轨道模型进行检测,总结出适合无砟轨道检测的联合检测方法,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模拟电磁波在无砟轨道模型中的传播特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制作了无砟轨道物理模型,使用探地雷达仪器对该物理模型进行检测,使用相关软件对模型内砂浆层病害的检测图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分析该无砟轨道模型砂浆层病害的检测图像,确定了探地雷达在对无砟轨道结构检测时的可行性及适用情况。(2)使用冲击回波法对无砟轨道物理模型中的伤损病害进行了检测,后期通过采集解析软件对检测得到的时域图和频域图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病害的位置。使用软件对测区中每个测点的频谱图进行解析得到三维切片云图,方便直观的判断病害位置,在确定出病害的大致位置后,通过分析靠近病害区域各测点的频谱图可以计算出病害的具体深度。对比分析相同情况下,探地雷达法和冲击回波法检测模型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提出合理的联合检测方法。(3)通过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对探地雷达检测无砟轨道内部病害进行三维正演模拟,得到电磁波在模型内部传播的波场能量快照图。分析各种模型正演模拟得到的电磁波能量图,与探地雷达检测试验相对比,验证了电磁波在无砟轨道中的传播特性,同时也说明了联合检测的必要性。

张倩[8](2019)在《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是我国低等公路系统中最为常见、数量最多的桥梁形式。大多数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在建成之后,缺乏专门的管理,实际通行荷载往往大于实际承载能力,导致结构本身在使用当中不断受损和老化,原有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逐步退化,当桥梁结构安全趋于极限状态时,将直接威胁到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结构安全。为了更好的利用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就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定,为后期运营维护和改造加固提供相关依据。当前,我国既有低等公路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方法仍需继续深入研究,区别于大跨径桥梁,本文以提高其安全性评定结论的快速、准确、科学为目的,进一步展开对既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综合评定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充分研究目前我国桥梁检测的现状,以及安全性评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奠定基础。(2)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总结桥梁体系分类、桥梁结构分类、现有桥梁检查和评定的分类;分析现有桥梁安全性评定标准存在的的问题,结合民用建筑安全性评定标准(考察承载能力和承载状态能力),给出建议的现有桥梁安全性评定标准。(3)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研究。结合以往文献中的安全性指标、建议的桥梁安全性标准、混凝土桥梁结构分类提炼安全性评定初始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最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AHP分别对最终指标进行赋权,最后用拉格朗日最小离差和进行组合赋权。(4)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模型研究。通过分析各个指标的评判标准,综合考虑选用物元可拓法建立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模型。建立物元、节域、经典域,通过无量纲处理数据,建立关联函数,层层上推,构建一级、二级、三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最终得出评定等级及其关联度和特征数。(5)实例验证。以内蒙古某县道上7座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为例,运用本文建立的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模型进行评定,最后评定其安全等级及关联度,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本文计算通过手工计算结合excle表格。

张琦[9](2019)在《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方法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水泥基材料,具有耐久性较高、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工程项目以及加固工程中。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如何有效对其强度进行现场检测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测定混凝土结构抗压强度最常见方法是预留立方体试块,但若制作的试块不完备,或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强度存在质疑时,制作立方体试块不可能实现。在相关质量验收标准中也指出完善检测方法是必要的,即需寻找一种可靠、准确、便捷、经济的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现场检测,为工程质量验收提供数据依据。本文首先对C60、C70、C80、C90、C100五个强度等级的高性能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先装拔出法、后装拔出法和钻芯法现场检测试验及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对试验材料的选择和试验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验证了五种检测方法在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检测上的适用性。根据五种检测方法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不同检测方法检测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测强公式,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关性与精确度均较理想,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现场检测。其次,在试验基础上,考虑将回弹法、后装拔出法两种方法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提出新的检测方法–回弹拔出综合法,建立回弹值–后装拔出力–混凝土强度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方程式,用双指标来推定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建立线性、二项式、幂函数三种数学模型测强公式,通过指标系数的对比,得到线性模型更为精确,且使用方便,并与单一检测法对比得到该方法可更准确地推算结构实体的强度。最后,通过项目管理学角度、层次分析法(AHP)基本理论出发,依据现行法规标准,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现场检测方案评估结构模型,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主观评价的影响,引用熵权法对结构模型进行权重分配,并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现场检测方案评级标准。本文涉及多个学科,综合性强,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相关现场检测技术标准提供了试验依据,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方案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传[10](2019)在《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的测强曲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设部标准《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2017(以下简称《技术规程》)的颁布与实施,贯入法以其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原位测试、结果直观等优点,在既有建筑物的砂浆抗压强度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贯入法是依据测钉的贯入深度通过技术规程中给出的测强曲线来推算砂浆强度的一种检测方法,但由于砌体材料和砌筑砂浆的不同会对砂浆强度的检测值产生影响,加之近年来对非烧结块材的大力推广,经常造成在现场检测此类块材砌筑砂浆强度时没有相关标准作为检测依据的现象。由于上述原因与现状,进行了应用贯入法检测水泥混合砂浆与预拌砂浆砌筑的非烧结块材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检测试验,并在本文中介绍了试验的过程与实验结果。本次试验中,以同条件养护的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代表墙体砂浆同龄期抗压强度。试验选取不同块材用于墙体的砌筑,其中以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为主要选取材料,另包括烧结多孔砖墙体作为对比试验。将不同块材的实验结果与技术规程中给出的测强曲线进行对比验证,对于测量值误差较大的块材进行重新回归,或者对原测强曲线进行修正。本文对实验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贯入法检测现场拌制混合砂浆与预拌砂浆砌筑的两种墙体的砂浆实际强度与规范测强曲线的推定值相比,其平均相对误差与相对标准差均超过规范允许范围,故本文针对两种砌筑砂浆对烧结多孔砖和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的测强曲线进行了重新回归。

二、硬度法现场检测既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度法现场检测既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强度(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强度判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筋用材
    1.1 美国规范
    1.2 英国规范
    1.3 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强度的相关规定
    1.4 与我国当前标准的比较
2 表面硬度法判别钢筋强度等级
3 结论

(2)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法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建筑加层改造方法
    1.4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
    1.5 现阶段我国加层研究中改造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某高层框架结构的检测鉴定
    2.1 加层改造的工作流程
    2.2 结构检测鉴定的内容及方法
    2.3 某酒店框架结构检测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某酒店框架结构加层加固设计
    3.1 PKPM计算软件应用简介
    3.2 直接加层结构整体性能分析
    3.3 结构加固设计
    3.4 三种方案整体加固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框架柱加固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简介
    4.2 不同方案加固框架柱有限元分析
    4.3 框架柱不同方案加固效果评价
    4.4 整体与局部构件加固效果对比及加固方案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某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监测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检测鉴定及加固研究现状
        1.2.1 结构检测鉴定研究现状
        1.2.2 结构加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
    2.1 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
        2.1.1 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分类
        2.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选择
    2.2 混凝土检测
        2.2.1 检测混凝土强度
        2.2.2 检测混凝土缺陷
        2.2.3 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
    2.3 钢筋检测
        2.3.1 检测钢筋锈蚀程度
        2.3.2 检测钢筋力学性能
        2.3.3 检测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
    2.4 检测混凝土结构裂缝
    2.5 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鉴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维修加固研究
    3.1 结构维修加固的目的、特点与原则
        3.1.1 结构维修加固的目的、特点
        3.1.2 结构维修加固的原则
    3.2 结构维修加固工作程序
    3.3 结构维修加固的基本原理
        3.3.1 维修加固结构的受力性能及共同工作问题
        3.3.2 计算分析的基本假定
    3.4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3.4.1 外包钢加固法
        3.4.2 加大截面法
        3.4.3 外部粘钢加固法
        3.4.4 混凝土置换加固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高层结构改造项目工程检测
    4.1 工程概况
    4.2 检测与鉴定的目的、范围及内容
        4.2.1 鉴定目的、范围
        4.2.2 检测评定的主要依据
        4.2.3 墙柱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4.2.4 检测后承载力计算
        4.2.5 钢筋、保护层及裂缝检测
    4.3 检测评定结论及建议
    4.4 检测结论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高层结构验算分析及加固处理
    5.1 结构构件安全性验算分析
        5.1.1 建立模型
        5.1.2 结构计算基本参数及材料强度
        5.1.3 结构回顶支撑架验算
    5.2 结构加固处理方案
        5.2.1 维修加固主要材料及分段返工置换流程
        5.2.2 新旧构件的连接
        5.2.3 置换混凝土、植筋
        5.2.4 临时钢结构卸荷支撑制作、安装、拆除
    5.3 加固后承载力及变形验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实体强度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套筒灌浆连接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2.1 套筒灌浆连接
        1.2.2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
        1.2.3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实体强度检测
    1.3 研究内容
        1.3.1 灌浆料抗压强度对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1.3.2 表面硬度法
        1.3.3 小芯样法
第2章 灌浆料抗压强度对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试验概况
        2.2.1 相关材料的技术及性能参数
        2.2.2 试件制作及养护
    2.3 试验过程与结果
        2.3.1 试验方案与加载制度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硬度法检测套筒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
    3.1 研究背景
        3.1.1 检测方法选用
        3.1.2 检测仪器选用
    3.2 灌浆料表面硬度与抗压强度相关性分析
        3.2.1 试件制作及养护
        3.2.2 表面硬度测试
        3.2.3 标准试件抗折抗压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面硬度法测强曲线的建立
    4.1 灌浆料标准试件测强曲线的建立
        4.1.1 试件制作及养护
        4.1.2 表面硬度测试
        4.1.3 标准试件抗折抗压
        4.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5 测强曲线的建立
    4.2 灌浆料模拟孔道试件测强曲线的建立
        4.2.1 检测面成型
        4.2.2 不同橡胶塞成型对表面硬度的影响
        4.2.3 不同类型模拟孔道试件表面硬度对比试验
        4.2.4 PVC管试件测强曲线的建立
    4.3 两种测强曲线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表面硬度法检测能力验证
    5.1 不同品牌灌浆料对测强曲线验证试验
        5.1.1 试件制作及养护
        5.1.2 表面硬度测试
        5.1.3 标准试件抗折抗压
        5.1.4 试验结果
        5.1.5 验证结果分析
    5.2 表面硬度法工程验证实例
        5.2.1 工程概述
        5.2.2 实际工程验证
        5.2.3 检测结果
        5.2.4 检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芯样法检测套筒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
    6.1 取样方法研究
        6.1.1 取样思路
        6.1.2 取样难点
        6.1.3 试验研究
    6.2 灌浆料芯样试件与标准试件抗压强度换算关系研究
        6.2.1 试件制作及养护
        6.2.2 抗压强度试验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4 换算系数的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矩形排水管道结构检测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排水管道现状
    1.3 矩形排水管道检测评估与修复现状
        1.3.1 矩形排水管道检测技术现状
        1.3.2 矩形排水管道评价技术现状
        1.3.3 矩形排水管道修复技术现状
    1.4 当前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现场检测指标的简易评价
    2.1 概述
    2.2 矩形管道缺陷检测
        2.2.1 管道表面质量检测
        2.2.2 管道裂缝检测
        2.2.3 混凝土碳化检测
        2.2.4 混凝土强度检测
        2.2.5 钢筋锈蚀检测
        2.2.6 管体承载性状现场检测
    2.3 矩形管道缺陷简易评价
        2.3.1 表面质量检测的评价
        2.3.2 结构强度检测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数学的矩形管道缺陷评价
    3.1 制定模糊集评价缺陷程度分级方法
    3.2 基于模糊数学的矩形管道缺陷状况综合评价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排水管道缺陷分类
        3.2.3 排水管道缺陷状况评价方法的建立
        3.2.4 排水管道缺损状况综合评价指数
    3.3 管道缺陷评估模型的优化
        3.3.1 缺陷长度对评价的影响
        3.3.2 其他因素对管道缺陷评估的影响
    3.4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校验及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矩形混凝土管道的极限状态评价
    4.1 矩形管道受到的荷载
        4.1.1 管道上方土荷载
        4.1.2 水压力荷载及活荷载
        4.1.3 各个模型中需要取到的参数
    4.2 矩形管道受弯极限状态理论
        4.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2.3 极限状态算例
    4.3 分离评估极限状态理论
        4.3.1 求解算法
        4.3.2 极限状态算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矩形管道修复技术分析
    5.1 矩形管道非开挖修复方法适用性分析
        5.1.1 喷涂法
        5.1.2 3s模块修复法
        5.1.3 原位固化法
    5.2 矩形管道垫衬法修复技术
        5.2.1 原理
        5.2.2 设计
        5.2.3 施工
        5.2.4 案例分析
        (1)工程概况
        (2)主要材料和施工设备
        (3)五和河箱涵垫衬法修复的施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及材料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材料层次的研究
        1.2.2 构件层次的研究
        1.2.3 结构层次的研究
    1.3 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受力性能退化机理分析
        1.3.1 钢筋的锈蚀
        1.3.2 混凝土碳化
        1.3.3 混凝土氯离子侵蚀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力学及材料试验概况
    2.1 引言
    2.2 工程背景
        2.2.1 工程简介
        2.2.2 重庆市气候特点简介
    2.3 梁体无损检测
        2.3.1 构件尺寸
        2.3.2 外观检查
        2.3.3 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
    2.4 力学弯曲试验
        2.4.1 加载制度
        2.4.2 测量内容及测点布置
    2.5 材料试验
        2.5.1 混凝土力学性能
        2.5.2 混凝土碳化
        2.5.3 混凝土氯离子含量
        2.5.4 钢筋分布及其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件力学性能及材料劣化分析
    3.1 引言
    3.2 构件弯曲破坏形态分析
    3.3 荷载~挠度曲线
    3.4 截面应变
    3.5 裂缝宽度实测结果分析
        3.5.1 循环加载裂缝变化分析
        3.5.2 全过程加载裂缝开展分析
    3.6 材料劣化分析
        3.6.1 混凝土力学性能
        3.6.2 混凝土碳化
        3.6.3 混凝土氯离子含量
        3.6.4 钢筋力学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钢筋锈蚀过程
    4.3 锈蚀钢筋力学性能
        4.3.1 锈蚀钢筋应力~应变曲线
        4.3.2 力学性能与锈蚀率关系
    4.4 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
    4.5 钢筋锈蚀对构件力学行为的影响
    4.6 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理论
    4.7 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方法
        4.7.1 基本假定
        4.7.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
        4.7.3 计算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地区超长龄期混凝土测强曲线研究
    5.1 引言
    5.2 回弹法与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理论
        5.2.1 回弹法基本原理
        5.2.2 超声回弹综合法基本原理
        5.2.3 测强曲线
    5.3 全国统一测强曲线适用性分析
    5.4 专用测强曲线的建立
        5.4.1 最小二乘法原理
        5.4.2 回归分析计算
        5.4.3 回弹法测强曲线建立
        5.4.4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建立
    5.5 曲线精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无砟轨道砂浆层病害联合检测模型试验及三维正演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损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无砟轨道伤损检测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无砟轨道的常见病害及常见无损检测技术
    2.1 无砟轨道常见病害分类
        2.1.1 无砟轨道常见病害的主要成因
        2.1.2 无砟轨道常见的病害分类
    2.2 适用于无砟轨道的无损检测技术
        2.2.1 回弹法
        2.2.2 探地雷达法
        2.2.3 超声导波法
        2.2.4 红外热成像法
        2.2.5 冲击回波法
    2.3 本章小结
3 无砟轨道物理模型探地雷达检测试验
    3.1 试验方案设计与模型制作
    3.2 探地雷达检测试验
        3.2.1 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
        3.2.2 雷达仪器选择与处理软件
        3.2.3 常见的探地雷达检测方法
    3.3 探地雷达检测图像分析
        3.3.1 空洞大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3.2 钢筋对空洞检测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无砟轨道物理模型冲击回波法检测试验
    4.1 应力波概述
        4.1.1 应力波的基本原理
        4.1.2 应力波的激发
        4.1.3 应力波的传播特性
    4.2 冲击回波法的基本原理
    4.3 测试方案
        4.3.1 轨道板检测仪器
        4.3.2 应力波波速测定
        4.3.3 测点布置
    4.4 冲击回波法检测图像处理与分析
        4.4.1 频域图分析
        4.4.2 3D切片图分析
    4.5 联合检测特性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模拟
    5.1 有限差分三维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5.2 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模拟及分析
        5.2.1 钢筋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5.2.2 空洞大小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桥梁安全性评定现状
        1.3.1 桥梁检测的国内外现状
        1.3.2 桥梁安全性国内研究现状
        1.3.3 桥梁安全性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研究理论
    2.1 公路桥梁的类型及特点
        2.1.1 桥梁的分类
        2.1.2 桥梁的结构
        2.1.3 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病害分析
    2.2 桥梁检测的基础理论
        2.2.1 桥梁检查的分类
        2.2.2 桥梁评定的分类
        2.2.3 混凝土桥梁检测内容和方法
    2.3 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基础理论
        2.3.1 现有的桥梁安全性评定标准的不足
        2.3.2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分析
        2.3.3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定指标构建的基本理论
        3.1.1 评定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3.1.2 评定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3.2 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定指标的来源
        3.2.2 评定指标的初选
        3.2.3 评定指标的适应性评分
    3.3 评定指标的分析与处理
        3.3.1 指标优化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3.3.4 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
        3.3.5 AHP-主成分-熵值法组合权重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模型
    4.1 可拓学理论
        4.1.1 可拓学基本思路
        4.1.2 可拓学基元理论
        4.1.3 可拓集合理论
    4.2 既有桥梁安全性的可拓综合评判
        4.2.1 定量因素的评判标准
        4.2.2 定性因素的评判标准
        4.2.3 子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
        4.2.4 指标无量纲化的评判标准
        4.2.5 建立物元、经典域、节域
        4.2.6 左(右)测距的关联函数
        4.2.7 建立多级可拓综合评判的模型框架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背景资料
        5.1.2 检查检测依据及方法
        5.1.3 检测数据汇总
    5.2 评定分析
        5.2.1 建立待评物元
        5.2.2 建立物元
        5.2.3 建立节域
        5.2.4 建立关联度函数
    5.3 多级可拓评定法
        5.3.1 确定一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
        5.3.2 确定二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
        5.3.3 确定三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
    5.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9)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混凝土抗压强度现场检测常用方法
        1.3.1 回弹法
        1.3.2 超声法
        1.3.3 超声回弹综合法
        1.3.4 拔出法
        1.3.5 钻芯法
    1.4 现场检测技术的必要性及应用
        1.4.1 现场检测技术的必要性
        1.4.2 现场检测技术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试验方案及试验过程
    2.1 试验准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分组
    2.2 试验过程
        2.2.1 试件制作
        2.2.2 回弹法试验
        2.2.3 超声回弹综合法试验
        2.2.4 先装拔出法试验
        2.2.5 后装拔出法试验
        2.2.6 钻芯法试验
        2.2.7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1 试验数据
        3.1.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3.1.2 回弹法试验
        3.1.3 超声回弹综合法试验
        3.1.4 拔出法试验
        3.1.5 钻芯法试验
    3.2 回归分析建立测强曲线
        3.2.1 线性回归及拔出法
        3.2.2 多项式回归及回弹法
        3.2.3 幂函数回归及钻芯法
        3.2.4 超声回弹综合法
    3.3 数据分析
        3.3.1 拟合度分析
        3.3.2 假设检验
        3.3.3 误差精度分析
    3.4 不同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弹拔出综合法检测高性能混凝土强度
    4.1 回归模型选择
        4.1.1 试验数据
        4.1.2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4.1.3 二元多项式回归模型
        4.1.4 二元幂函数回归模型
    4.2 修正测强曲线
    4.3 回归模型对比分析
        4.3.1 参数指标对比分析
        4.3.2 相对误差对比分析
        4.3.3 与单因素检测方法测强公式对比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AHP的现场检测方法对比
    5.1 方案选择工具
    5.2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5.3 综合比选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建立原则
        5.3.2 递阶层次模型
    5.4 评估权重的确定
        5.4.1 专家问卷调查表设计
        5.4.2 专家主观权重确定
        5.4.3 专家自身权重确定
        5.4.4 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5.5 检测方案的评价
        5.5.1 建立检测方案评价标准
        5.5.2 整体评估检测方案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的测强曲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砌体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1.1.2 砌体结构应用范围
        1.1.3 砌体结构的优缺点
    1.2 新型砌体材料的发展
        1.2.1 国内新型砌体材料的发展
        1.2.2 国外新型砌体材料的发展
    1.3 非烧结块材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1.4 砌体结构检测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贯入法现场检测技术介绍及数据分析原理
    2.1 贯入法
        2.1.1 贯入法的定义
        2.1.2 试验仪器
        2.1.3 检测规程
        2.1.4 砂浆抗压强度计算
    2.2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
        2.2.1 试验设备
        2.2.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的制作
        2.2.3 养护条件
        2.2.4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2.2.5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计算
    2.3 试验数据处理
        2.3.1 试验过程中异常值的舍弃
        2.3.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3.3 回归方程的检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贯入法检测非烧结块材砌筑砂浆强度研究
    3.1 材料性能复验
        3.1.1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
        3.1.2 砂
        3.1.3 水泥
    3.2 砂浆配合比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材料用料计算
    3.5 试验测点布置
    3.6 本章小结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现场拌制混合砌筑砂浆
        4.1.1 试验数据
        4.1.2 结果分析
    4.2 预拌砌筑砂浆
        4.2.1 试验数据
        4.2.2 结果分析
    4.3 不同底膜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硬度法现场检测既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强度判别方法研究[J]. 郑士举,白雪,蒋利学. 建筑结构, 2022
  • [2]高层框架结构加层加固方法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赵雅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某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监测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D]. 曲胜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实体强度检测方法研究[D]. 丁晨晨.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矩形排水管道结构检测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D]. 江章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6]超长龄期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及材料劣化研究[D]. 王文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无砟轨道砂浆层病害联合检测模型试验及三维正演模拟[D]. 张华杰. 西华大学, 2020(01)
  • [8]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D]. 张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方法对比研究[D]. 张琦. 湖南大学, 2019(06)
  • [10]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的测强曲线研究[D]. 刘传.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硬度法现有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强度的现场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