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

小学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

一、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何邱平[1](2021)在《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状况、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农村儿童性侵犯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SC、GZ、HN、HB、JX、ZJ、GX、XJ八个省/自治区,抽取每个省份农村地区的2-3所小学的1-6年级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8011名农村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5946(74.22%),非留守儿童2065(25.78%)。采用《儿童性侵犯现况调查表(小学生版)》进行现场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其预防性侵犯知识、行为状况,性侵犯发生情况等。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t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性侵犯发生状况:我国农村小学儿童性侵犯总体发生率为10.81%,其中留守儿童为11.10%,非留守儿童为9.9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留守儿童个别中重度性侵行为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包括:使劲亲吻(4.46%vs.3.10%)、被要求摸或看他/她的隐私部位(1.68%vs.0.48%)、要求看身体裸露的图片/影像视频(1.83%vs.0.63%)。(2)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知识得分总分10分,农村儿童平均得分7.62±1.52,留守儿童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7.50±1.59 vs.7.97±1.24,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的保护因素为:非独生子女(OR=0.81/OR=0.75/OR=0.76)、高年级(OR=0.66)、看护人为父亲/祖辈(OR=0.71/0.54)、看护人文化程度为文盲(OR=0.65);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41/OR=3.07)、父/母亲外出留守类型(OR=1.39/OR=1.25)。非留守儿童中,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OR=1.91),看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OR=1.60)。(3)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行为得分总分12分,农村儿童平均得分10.35±1.34,留守儿童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10.27±1.35 vs.10.57±1.30,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为:女生(OR=0.88),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高(OR=0.85);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45/OR=2.23),看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高中(OR=1.36/OR=1.31)。非留守儿童中保护因素为:预防性侵知识水平高(OR=0.81),高年级(OR=0.62);危险因素为:看护人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OR=1.99/OR=1.44)。(4)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的保护因素为:女生(OR=0.45),非独生子女(OR=0.88)、中/高年级(OR=0.78/OR=0.65)、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高(OR=0.62);危险因素: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2.03/OR=2.62)。非留守儿童中,保护因素为:女生(OR=0.43),危险因素为:与看护人关系一般(OR=2.22)。结论:农村小学儿童性侵犯发生率整体较高,其中留守儿童中重度性侵犯行为发生率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小学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行为水平处于一般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均处在更低水平。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性侵发生状况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邵丽晶[2](2021)在《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2.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和预防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3.对今后开展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的预防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ZJ、JX、GX、HB、HN、SC、GZ和XJ八个省份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各抽取1-3所初中和1-3所高中作为项目研究现场,抽取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的《儿童性侵犯调查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预防行为状况和性侵犯发生现状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性侵犯发生现状:本研究共调查了农村留守初中生3478人,农村留守高中生2337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4.9%,其中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10.8%,农村留守高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21.0%。(2)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女生(OR=0.709)、非独生子女(OR=0.734)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由母亲看护是初中生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06)。高中生中,双亲均外出务工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49),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OR=0.778)。(3)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性别为女(OR=0.514)和非独生子女(OR=0.75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341)、看护人为母亲(OR=1.324)和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879)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高中生中,性别为女(OR=0.402)、看护人为祖辈(OR=0.696)和其他(OR=0.666)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449)和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53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4)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716),保护因素为性别为女(OR=0.629)、非独生子女(OR=0.494)、生活在直系家庭(OR=0.626)以及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269)。在农村留守高中生中,女生(OR=0.589)和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324)是性侵犯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发生率较高,中学生的性别、预防行为水平、与看护人的关系和家庭结构都与性侵犯发生率显着相关。今后要在农村地区适时地开展学校性教育课程,增加学生们的性知识和预防行为水平,尤其要重视男生和高中生的性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的看护人要注意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赵爽[3](2021)在《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呈现研究(2016-2020)》文中提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性侵儿童事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热议。虽然媒体的报道只是实际案件的冰山一角,但对于这类具有极高隐蔽性的案件来说,媒体依然是公众获取性侵儿童相关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性侵儿童议题呈现极大地影响和塑造着公众的认知。那么媒体对性侵儿童的报道呈现出何种特征?是否客观、真实的再现性侵儿童现象?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秉持何种原则和态度?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对人民网性侵儿童相关报道的分析,考察性侵儿童议题的呈现特征、框架设置以及事件主体形象等问题,并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进行对比,结合议题呈现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人民网性侵儿童的报道数量具有集中化的特征;报道视角兼顾国内和国外;报道来源较为广泛,以转载其他主流媒体的报道为主;报道倾向以中立为主,正面报道次之;报道体裁多样,消息和评论较多;消息来源以政府权威信源为主;报道主题较为多元,具体案件陈述、法律与政策主题较多。在事件主体形象呈现分析中发现受害者群体以女童为主,中小学生受侵害比例较高;性侵者群体以男性为主,青年、中年人占比较多,性侵者的职业分布较多元,教师群体受到重点“关注”,熟人性侵者占比较大。在框架分析中发现人民网以事实陈述框架为主,法律制度框架次之,儿童保护框架、问责谏言框架、道德评判框架相对较少。在性侵儿童议题呈现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的呈现受到新闻工作者、消息来源、媒介组织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人民网性侵儿童报道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人民网在性侵儿童议题呈现上值得肯定的地方:人民网报道来源广泛,能为受众呈现较为全面的性侵儿童相关信息;报道视角上兼顾国内和国外,能为受众呈现全球范围内的性侵儿童现状;报道倾向以中立报道为主,正面引导为辅,不仅能够客观、及时地呈现性侵儿童事件相关信息,并且在社会影响较大的性侵儿童事件呈现中能够积极引导舆论,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网在该议题呈现中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为更好地呈现性侵儿童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增设儿童频道、专题报道等方式增加报道数量,转变偶然式报道,形成常态化关注;注重对事件的筛选,确保全面呈现性侵儿童现状;增加深度报道,挖掘深层信息,灵活运用图片、视频等内容形式,避免单一化;适当增加社会组织、专家、事件主体的信源比例,展示多方声音;适当增加预防和关爱主题的报道,加强人文关怀。

王沛文[4](2020)在《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未来人格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小学阶段系统的性教育几乎为零。因为缺乏防范性侵知识,不能正确看待理解性行为及两性关系,而导致青少年性侵案件频发、堕胎比例增高等,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的性教育开展已刻不容缓。但性教育不同于传统知识的讲授,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大量敏感词汇,按照传统方式讲授会使人感觉羞涩、难过。缺乏适合性教育开展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空间是导致性教育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降低学生在性教育过程中的羞涩程度,提高性教育授课参与度为目的,通过实验等方式,探讨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性教育教学组织、空间模式及教学空间物理环境。首先对国际颁布的性教育文件和国内的性教育政策进行了整理,分析整理了国内外性教育的理论和空间方面的研究。在总结性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国内现阶段较权威的性教育课程课件进行梳理,整理出课件的主要知识点和课程的羞涩程度,并针对于羞涩内容进行了课程敏感度研究。进而在小学进行性教育授课实验,通过对性教育中儿童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的研究,观察并总结小学阶段儿童在性教育课程中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提出小学阶段性教育教学空间上存在的问题。接着分别从小学阶段性教育的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和教学空间物理环境两个方面,通过在西安地区部分小学进行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适合小学生的性教育教学组织、空间模式(包括人际关系距离和性别区分、班级规模、游戏空间面积等)及教学空间物理环境(包括教学空间色彩环境、教学空间的边界围合程度、教学空间的边界透明度和教学空间的光照环境等)。最后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教学空间设计提出相应的策略,归纳了适应不同教学情况的两种性教育教学空间模式。本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没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与性教育发展同步或超前,运用环境心理学,探讨适宜的性教育模式与教学环境。研究可推动我国性教育的开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可降低儿童羞涩度的性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性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

何培[5](2019)在《父母性教育素养和儿童性教育项目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连续有关于儿童性侵犯的事件被报道出来,受到性侵犯的儿童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大众对于儿童性安全教育话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同时关于儿童性侵犯和儿童性安全教育的资料和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投身到儿童性安全教育的庞大队伍中去。根据以往学者的调查研究,儿童在遭受性侵犯时,往往不懂或不敢反抗,而在事后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遭受到性侵犯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大多会选择默默承受,而性侵犯事件不仅会给受害儿童的身体及心理带来莫大的伤害,使其产生做噩梦、呕吐、自杀等行为,形成恐惧、暴躁、自闭等负面情绪,其对受害儿童的影响还可能持续到成年期,甚至伴随受害者的一生,从而给一个家庭的健全发展带来威胁,增加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与国外成熟的儿童性安全教育体系比较,国内儿童性安全教育起步较晚且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制约,显得较为落后,同时鉴于当前儿童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儿童更需要在青春期前接受全面专业的性教育。本文主要包含研究1调查研究和研究2干预实验研究两个子研究项目。研究1分析考察父母性教育素养与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2将成都X机构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干预实验研究的方法,检验儿童性教育项目在培养和提高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中的作用,发现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的新途径,也可以为有相关需求的家长、个人和社会组织提供一些参考。研究1发现,父母性教育素养与儿童的性自我保护能力呈正相关,即父母性教育素养越高,儿童的性自我保护能力越强;父母性教育素养的能力越低,儿童性自我保护的能力越弱。且父母所处的文化水平及所从事的职业对儿童的性自我保护能力有重要的影响;研究2结果表明,有了社会工作的参与,儿童对于预防性侵犯的知识有所增加,其在改善儿童对于性侵犯的认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儿童树立起一定的预防性侵犯的意识。儿童关于预防性侵犯的技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会了一些预防和应对性侵犯的方法技巧。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父母性教育还是社会工作机构介入,两者均在儿童性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工作的参与除了可以直接作用于提高儿童预防性伤害的相关常识及性自我保卫的能力,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设计旨在提高父母性教育素养能力的方案来介入儿童性安全教育,进而提高儿童性自我保卫能力。

冯展君[6](2019)在《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各类幼儿性暴力事件持续发酵,“儿童性侵”几度成为我国的社会热点,并给大众敲响了教育警钟。作为儿童大国,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虽然受到法律法规、官方机构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但发展缓慢、成效甚微,特别是儿童性教育,更处于落后阶段。如何打破谈“性”色变的困境,如何科学地普及性知识,如何提升国民的性教育水平等,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儿童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的培养,尤其帮助儿童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其良性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保存遗产、收集和开发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性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施行力度,受相关理论的支持和现实根据的驱动——这将对儿童性教育以及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现状,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梳理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调查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验证本项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儿童性教育的特点、政府相关政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的优势,能有效地引导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服务;三、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现状,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采访,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地方性调查,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性较低、服务较单一、合作度较弱三大问题;四、通过梳理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特色,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五、综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服务的专项化、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的合作度着手,通过立项与服务制度的建立、馆员的职业发展、专题馆藏的筹建、服务方式的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的运用等六大对策,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徐琳[7](2019)在《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3-6岁的儿童正处于性意识发展关键期和性好奇萌动的年龄阶段,当他们开始接触周围环境并且逐步进行性认知建构的过程中,家长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自我保护能力。所谓的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是经过成人向儿童介绍关于符合儿童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的基本特征等的性安全教育,使儿童正确和全面认识自身存在的性特征,并且在与外界接触时知道基本性自我保护知识和技巧,如何加强自身性自我防范能力和性自我救助技能。本研究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性别角色态度问卷》和《儿童性自我保护问卷》对526名3-7岁幼儿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家庭场域出发,以家庭功能执行状况和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为切入点,来探究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及三者间所存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家庭场域中家庭功能的执行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促进家庭性安全教育的完善,提高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水平。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总体水平仍需提高,且在不同的背景因素下存在显着差异。2.儿童家庭功能总体执行状况仍需改进。从家庭功能七个维度来看,儿童家庭功能中执行最好的是问题解决功能,其次是总功能、沟通、行为控制、角色、情感介入,在情感反应功能执行状况最差。儿童家庭功能在不同的背景因素下存在显着差异。3.儿童家长性别角色态度总体仍需提高,儿童家长性别角色态度总体仍需提高,且在不同的背景因素下存在显着差异。4.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均呈显着负相关;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维度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但沟通维度、角色维度、情感反应维度、行为控制维度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呈正向显着相关。5.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均可以预测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家庭功能中沟通维度、情感介入维度、行为控制维度、总功能维度均可以有效的负向预测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可以有效的正向预测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家庭功能中沟通维度、问题解决维度、行为控制维度均可以有效的正向预测家长性别角色态度。6.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在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间起中介作用。家长性别角色态度通过改变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维度、沟通维度,从而影响家庭功能与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间的关系。

闫婷婷[8](2019)在《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性侵犯问题,在东方文化中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淹没在所谓的“沉默文化”中。在我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每年被媒体曝光出来的案例却仅仅只是冰山下的一角,还有数不清的儿童笼罩在阴影之下。尽管如此,多年以来儿童性侵犯问题仍旧未能得到高度重视,儿童性侵犯事件持续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影响着受害人的一生。本文首先概括了儿童性侵犯问题的现状,发现当前社会儿童性侵犯事件发生率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从而得出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结构的儿童都会面临被性侵犯的风险,没有孩子能够避免的结论。接着探究了儿童认知特征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视觉心理特点,从而了解儿童在阅读方面的喜好。通过分析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以儿童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儿童绘本,发现大多数绘本是以性教育和对生理知识的科普为主,以预防为主的绘本相对较少。其次,借鉴了这些绘本中的一些优势,为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的创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框架。最后,笔者通过收集674件儿童性侵犯案例,并对受害人特征、案件特点、加害人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害者大多数为女童,男童占少数,但是受害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因为男童遭受性侵犯具有隐蔽性,因此,同样也不可忽视。受害儿童年龄段多集中在7-14岁,案件类型主要是以熟人作案为主,校园等儿童活动场所为性侵犯儿童案件高发地带,即“师源型”性侵犯是儿童性侵犯中最常发生的类型,网络性侵犯也呈严峻态势,已成为2018年加害人与受害人关系数量统计中排行第二的作案群体。由于国内外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国情具有差异性,国外的性教育绘本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儿童和家长,因此,设计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性教育读物是很有必要的。最后,由上述研究和理论做铺垫,笔者归纳出儿童的视觉需求、信息需求和阅读体验需求,从而提取用户特征,以儿童性侵犯发生的基本情境为框架,以实际画面为支撑点,进行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的设计创作,初步探索了以情境教学为模式的教育,在预防儿童性侵犯中的可行性。

张圆圆[9](2018)在《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研究 ——以福州市L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谈“性”色变,对性教育讳莫如深。随着性教育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性侵案件被曝光在大众眼前,人们感叹犯罪分子道德败坏下的泯灭人性,却又对接踵而至的女童性侵害的案例感到不可思议,女童性侵案件的隐蔽性、特殊性以及人们对女童防性侵教育的不重视,使得她们更加容易成为性侵的对象。社会工作为第三方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是协调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有力推手,而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从社会工作实务角度出发的文章相对较少,并且多数从女童单一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因此,笔者试图从女童自身、家庭、学校等多角度研究出发,通过回顾大量文献、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以及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旨在于提升女童在防性侵教育中的认知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借此研究为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研究提供案例参考,丰富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的实务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分析,并由此展开研究的设计方案。第二章是对L社区女童防性侵教育现状及需求的阐述,笔者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社区女童防性侵教育情况,对女童自身、家庭、学校开展相应的调查,了解女童防性侵教育现状与需求以及当前女童防性侵教育中的缺失与不足,从而总结女童防性侵需求包括知识学习与情感、关爱、补救需求。第三章主要着重于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的项目具体服务过程,本研究依托“守护花开”女童防性侵教育项目针对性开展相应的服务计划,本章简单介绍此项目背景、目标、项目执行团队以及预估的风险管理,并且对女童防性侵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计划有具体的概述。第四章为本研究的重点,笔者在针对女童防性侵教育的的现状及需求下,结合社会支持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在女童自身、家庭、学校层面开展相应的社会工作小组活动,并且从女童自身、家庭、学校层面开展女童防性侵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女童防性侵教育项目总结。最后,第五章在本次防性侵教育项目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的反思、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并且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支持体系、社工专业技能等角度提出相应的策略改进。

刘瑾[10](2018)在《社会策划模式应用研究 ——以太原市Q社区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区工作三大模式之一的社会策划模式,是可以被用来解决社区复杂问题的一种工作模式。在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扮演着专家的角色,自上而下地策划服务提供给社区居民。社会策划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前,农村儿童性侵案件不断曝光,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预防儿童性侵害迫在眉睫。为了探索社会策划模式在解决社区复杂问题、为居民服务的实际效果,研究者以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为例,来检验社会策划模式在实践中的适用性,促进其本土化应用。在社会策划模式应用于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的过程中,研究以太原市Q社区为实践地点,策划了主题为“SAY NO”的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项目。项目前期,研究通过对Q社区7-14岁儿童及其家长的调查,了解Q社区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现状,界定Q社区防性侵的需求;项目中期,研究通过链接当地资源,共为Q社区小学提供了6次预防性侵害的活动;项目后期,通过评估项目效果,总结相关经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策划模式在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Q社区学校、儿童及其家长对项目满意度较高。“SAY NO”项目为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也为促进社会策划模式的本土化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抽样方法
        1.1.3 伦理申明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设计
        1.3.2 现场调查
    1.4 质量控制
        1.4.1 问卷质控
        1.4.2 人员质控
        1.4.3 现场质控
        1.4.4 数据质控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基本特征
        2.1.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地区分布状况
        2.1.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比较
        2.1.3 农村留守儿童特有特征
    2.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
        2.2.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比较
        2.2.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事件报告情况
    2.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知晓状况
        2.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得分情况比较
        2.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2.3.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2.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4.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2.4.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得分情况比较
        2.4.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得分单因素分析
        2.4.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得分多因素分析
    2.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2.5.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单因素分析
        2.5.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
    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及影响因素
        3.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
        3.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水平影响因素
    3.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3.4.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3.4.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影响因素
    3.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
    3.6 预防对策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侵犯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调查对象来源
        1.1.2 抽样方法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设计
        1.3.2 现场调查
    1.4 质量控制
        1.4.1 问卷质控
        1.4.2 人员质控
        1.4.3 现场质控
        1.4.4 数据质控
    1.5 数据统计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2.1.2 农村留守中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2.1.3 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要看护人基本情况
    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2.2.1 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总体发生状况
        2.2.2 不同学年段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2.2.3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2.2.4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率
        2.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2.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3.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2.3.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知识的态度
    2.4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4.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2.4.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2.4.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2.5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2.5.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5.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
        3.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3.2.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的知识态度
    3.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3.3.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3.3.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影响因素
    3.4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
    3.5 预防对策
        3.5.1 学校层面
        3.5.2 家庭层面
        3.5.3 社区层面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性侵犯研究现状及进展
    一、儿童性侵犯的概念及分类
    二、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现状、危害及影响因素
    三、儿童性侵犯的防范措施
    四、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儿童性侵犯调查表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呈现研究(2016-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性侵儿童研究现状
        1.3.3 框架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内容呈现
    2.1 样本选择
        2.1.1 样本选取
        2.1.2 研究单位
    2.2 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内容分析
        2.2.1 报道数量:整体略少,呈集中式分布
        2.2.2 报道视角:聚焦国内,兼顾国外地区
        2.2.3 报道来源:来源广泛,以转载为主
        2.2.4 报道倾向:中立为主,正面报道次之
        2.2.5 报道体裁:体裁多样,消息和评论较多
        2.2.6 消息来源:来源广泛,倾向政府权威信源
        2.2.7 报道主题:主题多元,以案件陈述为主
    2.3 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主体形象呈现
        2.3.1 受害者形象
        2.3.2 性侵者形象
第三章 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框架呈现
    3.1 事实陈述框架
    3.2 法律制度框架
    3.3 儿童保护框架
    3.4 问责谏言框架
    3.5 道德评判框架
第四章 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呈现的影响因素
    4.1 微观层面:“把关人”影响信息流动
        4.1.1 消息来源
        4.1.2 新闻工作者
    4.2 中观层面:新闻选择标准指导新闻实践
        4.2.1 媒体属性
        4.2.2 新闻价值
    4.3 宏观层面:外部力量制约新闻生产
        4.3.1 国家层面
        4.3.2 思想文化
第五章 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呈现的优化策略
    5.1 转变偶然式报道,形成常态化关注
    5.2 注重事件筛选,确保全面呈现
    5.3 挖掘深层信息,丰富内容形式
    5.4 增加信源主体,展示多方话语
    5.5 多元化建构议题,加强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社会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性教育发展现状
        1.2.2 国内性教育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关于性教育空间的建设及研究
        1.3.1 性教育博物馆
        1.3.2 韩国性教育空间上的启示
        1.3.3 适应性教育的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1.4 我国性教育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4.1 我国性教育现状
        1.4.2 性教育的特殊性
        1.4.3 学校缺少性教育教育空间
        1.4.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1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目标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分析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6.3 可行性分析
    1.7 研究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的创新
        1.7.2 研究思路的创新
2 性教育相关概念界定和儿童心理行为
    2.1 性和性教育
        2.1.1 关于“性”的概念研究
        2.1.2 性教育的内涵
        2.1.3 中国性教育发展历史
        2.1.4 性教育的阶段和内容
    2.2 儿童性教育的相关概念
        2.2.1 青少年儿童的定义
        2.2.2 儿童性教育和全面性教育
        2.2.3 全面性教育的内容
    2.3 儿童心理健康和“协同教育”理念
        2.3.1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与儿童性教育
        2.3.2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和“协同教育”理念
    2.4 心理驱动下儿童在空间中的行为与引导
        2.4.1 人的情绪能力
        2.4.2 心理驱动引发儿童的行为
        2.4.3 儿童对于建筑空间的认知
        2.4.4 儿童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2.4.5 儿童在教学空间中的行为引导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性教育课程的小学教学环境现状调查
    3.1 国内性教育课程分析
        3.1.1 小学性教育课件内容和《国际性教育指导纲要》对比研究
        3.1.2 小学性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组成对比研究
        3.1.3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模式研究
    3.2 性教育课件的性敏感度调查研究
        3.2.1 对社会和学校问卷调查
        3.2.2 学生对于性教育课程羞涩表现
        3.2.3 小学中性教育课程实验调查结果
        3.2.4 现有性教育课件羞涩程度分类
    3.3 性教育教学与现有教学空间的矛盾
        3.3.1 学生在性教育课程中课堂参与表现
        3.3.2 小学性教育教学空间中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问题
        3.3.3 小学性教育教学中教学空间物理环境问题
        3.3.4 小学教学空间在性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及空间模式实验研究
    4.1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人际关系距离与性别区分
        4.1.1 性教育课程中人际距离关系的影响
        4.1.2 性教育课程中性别的影响
        4.1.3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人际距离与性别实验
    4.2 适应游戏教学的性教育教学班级规模
        4.2.1 游戏可提高性教育授课教学的参与度
        4.2.2 游戏与讲授结合模式课程参与人数研究
        4.2.3 性教育课件时长与班级规模的研究
    4.3 适应性教育教学的游戏空间设计
        4.3.1 性教育游戏的空间需求
        4.3.2 自由活动式游戏空间
        4.3.3 活动空间与展示空间结合
        4.3.4 围坐组团式空间
        4.3.5 小组讨论空间、展示与分享空间结合
        4.3.6 固定座位游戏空间
    4.4 本章小结
5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物理环境实验研究
    5.1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色彩环境研究
        5.1.1 色彩联想实验原理
        5.1.2 色彩联想实验色彩选择
        5.1.3 色彩联想实验
        5.1.4 性教育空间色彩环境验证实验
    5.2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边界围合程度研究
        5.2.1 空间边界围合程度影响
        5.2.2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边界围合程度实验
    5.3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边界透明度研究
        5.3.1 空间边界透明度影响
        5.3.2 小学阶段性教育课程空间边界透明度实验
    5.4 适应性教育教学空间的光照环境研究
        5.4.1 光照强度对心理舒适度影响
        5.4.2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调研
        5.4.3 小学阶段性教育教学空间光照环境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模式及其设计研究
    6.1 性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及空间设计
        6.1.1 人际关系距离与性别组合
        6.1.2 班级规模控制
        6.1.3 适宜班级规模下座位布局与面积
        6.1.4 适宜游戏空间面积
        6.1.5 适宜性教育的教学空间模型
    6.2 性教育教学空间物理环境设计
        6.2.1 色彩环境设计
        6.2.2 空间边界围合程度设计
        6.2.3 空间边界透明度设计
        6.2.4 光照环境设计
    6.3 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教学空间模式
        6.3.1 共享游戏空间与单元授课空间组合模式
        6.3.2 运用性教育隔板改造传统教学空间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论文主要工作
        7.1.2 论文结论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父母性教育素养和儿童性教育项目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儿童性侵犯
        2.1.2 儿童性自我保护意识
        2.1.3 儿童性教育
        2.1.4 父母性教育素养
        2.1.5 参与式教学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儿童性侵犯的研究现状
        2.2.2 儿童性安全教育的研究现状
        2.2.3 文献总结
    2.3 理论依据
        2.3.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3.2 社会学习理论
    2.4 研究设计
3.研究1:父母性教育素养影响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父母样本人口学指标的基本情况
        3.5.2 父母性教育素养在人口学指标上的差异
        3.5.3 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在人口学指标上的差异
        3.5.4 父母性教育素养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
        3.5.5 获取性教育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3.6 小结
4.研究2: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干预对象
    4.3 干预项目和材料
        4.3.1 第一课时——生命的起源
        4.3.2 第二课时——性别的认识
        4.3.3 第三课时——防范与应对
    4.4 研究结果
        4.4.1 研究的基本情况
        4.4.2 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
        4.4.3 儿童预防性侵犯技能
    4.5 干预前后儿童性侵犯知识和技能的总体变化
5.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父母性教育素养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
        5.1.2 提升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干预方案
    5.2 建议
        5.2.1 重视家庭教育,改变相关观念和提高父母素养
        5.2.2 重视社会工作,开展相关项目和增加教育趣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公共图书馆
        1.3.2 儿童性教育
        1.3.3 儿童性教育服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儿童性教育的特点
        2.1.2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2.1.3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2 现实依据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和保障
        2.2.2 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缺失和障碍
        2.2.3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动机与优势
第3章 国内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现状调研及问题探析
    3.1 现状调研
        3.1.1 全国性调查
        3.1.2 地方性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问题探析
        3.2.1 专业性较低
        3.2.2 服务较单一
        3.2.3 合作度较弱
第4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及基本借鉴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
        4.1.1 玛丽·斯泰肯·卡尔德隆图书馆
        4.1.2 穆鲁玛郡图书馆
        4.1.3 SHQ图书馆和SHINE图书馆
        4.1.4 威康图书馆
    4.2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对我国的基本借鉴
第5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对策
    5.1 实现服务的专项化
        5.1.1 立项并制定服务准则
        5.1.2 关注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
    5.2 打造多元化服务
        5.2.1 建立儿童性教育专题馆藏
        5.2.2 创新服务方式
    5.3 增加与社会力量的粘合度
        5.3.1 “引进来”模式
        5.3.2 “走出去”模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性教育资源”声明(原文)
    附录2 南京15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名录及其网络平台地址
    附录3 南京10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读物
    附录4 采访南京市家长所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5 SIECUS推出的“性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35本书”书目信息
    附录6 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儿童性教育社会机构、组织、团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幼儿发展视角下,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诉求
        2.社会现实视角下,家长、家庭与社会功能发挥的时代诉求
        3.国家政策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信度与效度分析
        5.数据处理与统计
一、研究结果
    (一)家庭功能的描述性分析
        1.家庭功能的总体情况
        2.家庭功能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描述性分析
        1.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总体情况
        2.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三)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1.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总体情况
        2.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四)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性别角色态度与家庭功能的相关关系分析
        1.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
        2.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相关研究
        3.家庭功能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相关研究
    (五)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性别角色态度与家庭功能的回归分析
        1.儿童家庭功能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回归分析
        2.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回归分析
        3.儿童家庭功能对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回归分析
    (六)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对家庭功能和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间的中介分析
        1.行为控制、家长性别角色态度与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中介关系
        2.沟通、家长性别角色态度与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中介关系
二、讨论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功能的基本特点分析
        1.儿童家庭功能总体水平由多因素综合决定
        2.儿童家庭功能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二)儿童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讨论与分析
        1.儿童家长性别角色态度总体较健康
        2.儿童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讨论与分析
        1.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仍需提高
        2.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四)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回归相关分析
        1.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的回归相关分析
        2.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回归相关分析
        3.家庭功能与家长性别角色态度的回归相关分析
    (五)家长性别角色态度在家庭功能与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三、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预期目标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儿童
        2.1.2 儿童性侵犯
    2.2 儿童防性侵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绘本与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
    3.1 绘本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
        3.1.1 儿童绘本的概念
        3.1.2 儿童绘本的特性
        3.1.3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色彩的视觉心理特点
    3.2 儿童防性侵教育绘本案例分析
        3.2.1 国外防性侵教育绘本案例分析
        3.2.2 国内防性侵教育绘本案例分析
        3.2.3 儿童防性侵教育绘本案例分析得到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防性侵犯教育情境教学之绘本创作实践
    4.1 儿童性侵犯案例归纳与研究
        4.1.1 受害人特征
        4.1.2 案件特点
        4.1.3 加害人信息
    4.2 情境教学
        4.2.1 含义
        4.2.2 功能
    4.3 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创作实践分析
        4.3.1 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创作
        4.3.2 儿童性侵犯问题之预防教育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价值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研究 ——以福州市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性
第二章 L社区女童防性侵教育现状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L社区女童防性侵教育现状
        一、女童角度分析防性侵教育现状
        二、家庭角度分析女童防性侵现状
        三、学校层面分析女童防性侵现状
    第二节 L社区女童防性侵教育需求分析
        一、预防性侵害知识学习需求
        二、情感与关爱需求
        三、补救的需求
第三章 L社区女童防性侵教育项目服务计划
    第一节 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目标
        三、项目执行团队
        四、项目风险管理
    第二节 具体实施计划
        一、方案设计
        二、项目实施计划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项目具体过程
    第一节 女童自身层面的防性侵教育
        一、小组背景
        二、理论架构
        三、小组简介
        四、小组活动内容
        五、小组工作总结
    第二节 家庭层面促进女童防性侵教育
        一、家庭防性侵教育讲座具体设计
        二、过程记录与分析
        三、活动反思
    第三节 学校层面促进女童防性侵教育
        一、学校防性侵教育培训方案具体设计
        二、过程记录与分析
        三、活动反思
    第四节 社区层面促进女童防性侵教育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的反思
        一、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的优势
        二、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研究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的策略改进
        一、推进女童防性侵社会工作本土化,加强女童防性侵教育宣传力度
        二、完善女童防性侵社会支持体系,整合链接多方资源
        三、加强社工专业技能,提升社工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社会策划模式应用研究 ——以太原市Q社区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社会策划模式在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中的应用背景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儿童性侵害
        二、社会策划模式
    第二节 农村儿童性侵害现状与危害
        一、儿童性侵害现状
        二、儿童性侵害的危害
    第三节 社会策划模式应对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的必要性及策略
        一、社会策划模式应对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的必要性
        二、社会策划模式应对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的策略
第二章 社会策划模式在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中的应用过程
    第一节 Q社区分析
        一、Q社区实地调查
        二、Q社区基本概况
        三、Q社区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现状
        四、Q社区预防儿童性侵害需求分析
    第二节 “SAYNO”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项目策划
        一、项目理念与目标
        二、前期筹备
        三、活动方案
        四、项目执行进度及预算
    第三节 “SAYNO”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项目执行
        一、资源整合
        二、方案选择及宣传
        三、活动筹备
        四、活动现场
第三章 社会策划模式应用效果评估
    第一节 “SAYNO”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项目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束评估
        三、总结
    第二节 社会策划模式在“SAYNO”项目中的应用成效
        一、社工机构专业水平提高
        二、实践模式具有一定的复制性
        三、山西本土社区工作的新尝试
    第三节 社会策划模式在“SAYNO”项目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社工机构在“SAYNO”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策划模式在“SAYNO”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讨论与思考
    第一节 社会策划模式在“SAYNO”项目中应用有限的原因
        一、社区工作本土化专业教材缺乏
        二、专业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三、社工机构自身发展限制
    第二节 提高社会策划模式本土化应用的策略探讨
        一、加快本土社区工作专业教材的编写进程
        二、继续提高社工福利薪酬标准
        三、完善社会工作项目评估内容
        四、专职社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性侵犯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何邱平.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邵丽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3]人民网性侵儿童议题呈现研究(2016-2020)[D]. 赵爽. 河北大学, 2021(02)
  • [4]适应小学阶段“性教育”活动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D]. 王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父母性教育素养和儿童性教育项目对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D]. 何培.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冯展君. 南京大学, 2019(05)
  • [7]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间的关系研究[D]. 徐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儿童防性侵教育情境教学绘本创作研究[D]. 闫婷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社会工作介入女童防性侵教育研究 ——以福州市L社区为例[D]. 张圆圆. 福州大学, 2018(03)
  • [10]社会策划模式应用研究 ——以太原市Q社区预防农村儿童性侵害为例[D]. 刘瑾.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小学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