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要求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要求

一、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需求(论文文献综述)

宋百媛[1](2021)在《基于SD-FLUS模型的中国海岸带LUCC多情景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模拟未来土地数量和空间格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LUCC情景模拟研究主要以中小区域短期模拟为主,难以反映较大空间尺度的长期趋势性的变化特征。中国海岸带是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地带,空间范围大而且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致使海岸带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由此加大了应对全球变化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鉴于此,为了确保中国海岸带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中国海岸带LUCC长时间序列多情景模拟研究。中国海岸带包括大陆部分、近岸岛屿以及浅海/近海水域,在本研究中,陆域依据东部沿海地级市行政区划确定边界,海域为距离行政区陆海分界线10 km与10 m等深线的并集范围区域。针对该区域,在把握2000~2015年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SDFLUS模型,基于SSP1-RCP2.6(A)、SSP2-RCP4.5(B)、SSP3-RCP4.5(C)情景,自上而下的宏观面积需求预测与自下而上的微观空间模拟相结合,得到至2100年多情景土地需求时间序列模拟结果,以及2020、2025、2030、2035、2040、2050、2060、2070、2080、2090和210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中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丰富,主要类型是耕地、林地、浅海水域和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由海向陆总体呈现出由“浅海水域→滨海湿地→人工湿地→以北耕南林为主的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过渡的宏观格局特征;综合各地类近15年的变化幅度,整体的变化幅度和速率逐渐减缓;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较为显着的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与程度不断提高。(2)气候分异、海陆梯度和高程分异等自然因素对海岸带LUCC产生显着影响。人文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政策导向。此外,以距离为表象的区位因素会显着影响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未来时期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到2050年后开始趋于稳定。(3)构建的SD模型对未来时期多情景土地数量需求的模拟效果较好,在各海岸带分区内具有普适性。构建以人口、经济为主导因素的SD模型模拟未来时期海岸带土地需求量,是一种较好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动力机制的方法。SD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情景A,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小,对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有助于各种生态型地类的保护与恢复;情景B,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3种情景中处于中间位置;情景C,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活、生产用地的需求显着,建设用地扩张,耕地萎缩显着,自然生态型地类面积相对较小。(4)FLUS模型有效地模拟了未来时期多情景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虽然多情景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整体来看,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向海拓展趋势仍较为显着。情景A,地类趋向集中分布和格局优化的态势显着;情景B,建设用地及人工湿扩展、海岸带林草地萎缩的趋势比较明显;情景C,建设用地、人工湿地与耕地向海扩张的趋势均较为显着,耕地减少、内陆水体萎缩严重,海岸线人工化,人地冲突加剧。基于中国海岸带多情景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空间开发利用与管制的相关建议。中国海岸带LUCC情景模拟研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管制政策,优化国土空间,为海岸带区域中长期的战略决策制定与措施细化提供科学支持,对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张旭[2](2020)在《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海岸带是陆海交接的过渡地带,拥有最为优越的资源种类与环境条件。然而,随着海岸带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多,导致海岸带开发出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统筹平衡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本世纪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的重要举措,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首先,海岸带地区陆海统筹的空间范围尚缺少系统的划分,相关分区更着重于陆域开发空间需求的配置,较为忽视海域空间的影响。其次,陆海统筹作为本世纪沿海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对于海岸带地区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的应用探索仍然较少,所以理解陆海统筹的内涵,探讨海岸带空间分区基本理论及方法也极为必要。因此,本文以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为背景,基于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重点研究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方法。研究选择海口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探讨了陆海统筹理论在海口海岸带空间分区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功能为旅游娱乐、港口码头、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农林渔牧、其他空间6种类型,其中旅游娱乐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片区,城镇建设空间分布在中心城区,东部片区主要为农林渔牧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另外海口海岸带虽然目前生态空间面积较大,但总体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片区的东寨港,建议未来在维持现有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加强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沿南渡江两岸和沿海岸线的带状生态公园建设,保护河流入海口、沙滩、基岩海岸、自然岬湾、泻湖、红树林等海岸带资源;另外海口海岸带东部片区沿岸生态环境质量优越,生产条件较好,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以农林渔牧功能为主,建议逐渐转变现有开发功能类型,逐步退耕还塘,提高陆海空间资源利用配置效率,增强陆海空间生产和服务功能,实现海岸带资源的高效利用。

高涛[3](2020)在《青岛海岸带利用与近岸城市形态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发展沿海化进程和海陆统筹理念推行的背景下,海岸带利用与近岸城市空间的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青岛作为滨海城市在其近岸城市发展、空间形态演变和现状布局中展现出了独特性,城市发展与海岸带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岸带利用方式的变更契合了青岛城市发展和功能调整的过程,海岸带的高经济性影响着近岸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空间组织和城市布局。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测度等在城市形态学上的应用日渐完善,本文基于GIS平台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域,构建近岸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外部形态、内部形态的分析方法和相关指标,并建立数据库。以青岛海岸带功能演变和城市发展历程为脉络,首先对近岸土地利用结构、向海性特征、开发强度等特征及距海远近差异进行分析,总结青岛海岸带利用与近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其次对城市青岛城市空间扩展的功能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的进行分析,揭示青岛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模式及海岸带功能演变的作用。最后选取青岛市主城区,分析不同功能海岸带空间分布与近岸城市布局的关系,总结青岛主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现状分布特征和近岸区域的空间形态。对于海岸带利用近岸城市形态特征的研究形成了近岸土地利用格局、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内部形态三个层面的研究框架。

冯国艳[4](2019)在《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湛江湾位于雷州半岛东北侧,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地理区域优势,成为湛江市最大的港湾。以湛江湾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海洋综合管理理论、海洋环境保护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依托,调研了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以及从优化管理的视角对湛江湾海岸带探讨研究,提出优化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建议,力图为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全面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对提高湛江市海岸带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有较大意义。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总论。简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参考文献,提炼国内外学者有关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回顾了海岸带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特征,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内容及原则,梳理了海洋综合管理理论、海洋环境保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第三部分,从湛江湾海岸带概况、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资源开发和海岸带环境保护等角度调研了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现状。第四部分,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海岸带资源开发过度导致渔业资源减少、岸线滩涂缩减,海岸带环境污染引发水质变差、海水入侵、赤潮灾害等。第五部分,分析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立法规划滞后和实施缓慢,二是部门协调低效和执行不力,三是人口与城市化集中海岸带,四是资源开发与保护相互矛盾,最后是欠缺环保抗灾意识与能力。第六部分,研究借鉴了菲律宾八打雁湾和我国胶州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典型案例,从中提炼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比如成立海岸带资源管理机构、多部门参与监测计划、通过公私伙伴关系(PPP)解决废物处置问题等。第七部分,针对前文、第三、第四部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第六部分的典型案例经验,从制定海岸带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发挥科技作用和环境污染监控与整治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第八部分,研究结论。梳理了当前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数据资料,结合湛江湾当前实际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从海岸带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发挥科技作用和环境污染监控与整治等进行优化,以期能推动湛江市以湛江湾为试点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案。

毛竹[5](2018)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在海岸带区域活动的不断发展,海岸带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已成为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实现我国在2016年制定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规定的海岸带水环境的治理目标,还任重道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该领域里的有关理论、实践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及其制度安排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体制创新加强海岸带水环境制度建设,对海岸带水环境实施科学管理,加快实现我国的2030年海洋水环境的治理目标的建议。本文在第1章中重点介绍了选题背景与依据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在第2章中回溯了相关基础理论后认为,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应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制度建设的根本宗旨。制度安排在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支撑下更加符合海岸带水环境的自然属性,而应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识别并解决矛盾的能力,以水资源的稀缺性为基础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则为海岸带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激励机制。第3章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应用这些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讨论了各个理论的特点和相互联系,进而发现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都具有对矛盾进行识别与处理的特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不谋而合。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助于识别和处理海岸带地区开发与利用水环境过程中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有助于解决海岸带各利益相关者对水资源环境扩张的需求与水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环境经济学则旨在解决海岸带水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个体利益取向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与社会利益取向之间的矛盾。同时,各个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主要立足于政府制度供给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决定了其难以在海岸带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流域发展规划等方面充分落实,而环境经济学理论则在应用中仍需政府的行政干预。本文进而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导向能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且制度成本可以有效控制的制度才能在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4章回归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现行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并结合第3章将管理机制分为约束性机制、引导性(激励性)机制以及自愿性机制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现行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约束能力较强,但政府部门机构间协调的制度成本较高。虽然已经建设了一些激励和引导机制,但对企业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引导能力仍然不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第5章中结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研究了中国海岸带水环境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给出中国海岸带水环境制度安排应具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建议,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讨论了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中、远期任务。第5章的最后一节专门研究了最近的国家机构改革对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意义,并认为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安排应从海岸带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水环境管理司法制度、水环境修复制度等三个方面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国家机构改革。第6章作者对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认为进一步研究机构改革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同时探讨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对国际环境治理影响和意义是本研究进一步拓展的两大方向。

刘艺[6](2018)在《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海岸带是指海洋空间与陆地空间相连接的特定区域,这里环境适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带,海岸带生态十分脆弱。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海岸带开发加快,导致大面积的珊瑚礁、红树林等滨海湿地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生态系统,湛江市急需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此,本文选择以湛江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和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理论等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湛江市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紧迫性,分析了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推进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查阅整理大量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海岸带、海岸带综合管理等相关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等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对湛江市海岸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湛江市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紧迫性。第四部分,从海岸带保护立法执法、海岸带环境监测、海岸带宣传教育、信息公开与公众参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了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沿海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第六部分,针对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与启示,从海岸带保护法规、海岸带保护执法、海岸带管理协调机制、海岸带信息系统、政产学研合作、宣传教育、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第七部分,结论与讨论。研究表明近年来湛江市在海岸带保护工作中取得较大进展,海岸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主要包括海岸带立法执法、管理机制、信息系统、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湛江市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建设。

田海燕[7](2018)在《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岸带地区是“人-地”耦合的复杂区域,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然而,伴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增长,沿海地区人为干扰日渐加重,海岸带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生态脆弱带之一。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成为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则是定量地评估海岸带的发展状况,以此来调整海岸带发展战略和政策。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海岸带发展指数(CDI)来定量评估海岸带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性。CDI是由两个指标—生态与环境指标(EEI)和社会与经济指标(SEI)构成,每个指标又由三个亚指标构成。EEI由海岸带保护(CP)、清洁水域(CW)、生物保护(SP)三个亚指标构成;SEI由食品供给(FP)、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休闲与娱乐(TR)三个亚指标构成。六个亚指标代表着海岸带发展的六个关键的方面及人类对沿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CDI在海岸带可持续评价中具有显着的优势。首先,CDI使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指标、亚指标及其组件的指数值,避免了传统指标模型中数据归一化的过程,简化了评价过程,提高了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次,应用CDI评估时,决策者可通过追踪各指标及其参数的变化,清晰的辨析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决策者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更好地指导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再次,CDI各指标可独立评价或整合评估,避免了传统指标模型在应用时需分辨指标间因果联系的步骤,使其不仅适用于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也适用于具备常规相关知识的决策者。为了证实CDI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价值,本论文选取了福建省和台湾省2000-2013年海岸带区域作为案例研究。闽台两省是我国典型的沿海区域,立足“五缘”优势,开展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能够扩展中国大陆对台湾海岸带发展研究的内容,更为实现闽台两省沿海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评价结果显示2000-2013年福建省CDI呈直线下降,说明2000-2013年间福建省海岸带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EEI缓慢下降而SEI显着上升,表明福建省沿海经济发展是以侵蚀环境价值为代价。通过对六个亚指标的分析得出福建省海岸带的发展存在沿海生境退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不足,天然海岸带线缩减及近海水域水质较差的问题。福建省海岸带管理需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提高沿海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台湾省的CDI指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表明台湾海岸带发展可持续性逐渐降低。EEI与SEI的波浪式变化,说明台湾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经历了由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曲折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六个亚指标发现台湾省海岸带发展存在海洋保护区建设存在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其沿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建议台湾省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加速社会经济的同时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对比闽台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台湾省CDI显着高于福建省,表明在2000-2013年台湾海岸带生态可持续性优于福建省。对比EEI和SEI指数发现台湾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优于福建省,而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优于台湾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闽台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得出:造成闽台评价结果差异的经济原因是两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环境管理方面的原因是两省海岸带管理法规推进速率的差异;社会方面的原因是两省环保运动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为了推进两省协同发展,本论文提出了实现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闽台海岸带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屠强[8](2017)在《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系统总结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和以生态系统综合评价(IEA)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等研究的历史发展及进展,构建了以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甄别出影响盐城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干扰-响应的因子以及反馈机制,并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及确定指标权重。通过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自然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分析,并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度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展开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距级差方式分级,共分为5个等距等级。论文以盐城海岸带5县市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对象和生态系统的评价单元,分别针对2000-2010年间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开展综合定量/半定量评价。依据每个县市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胁迫因素、敏感性要素及状况、响应及适应等,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综合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5县市海岸带的可持续性及年代变化展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单元的可持续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盐城海岸带未来可持续性趋势。对研究区海岸带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度综合评价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5县市社会经济状况都有所发展,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均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尤其是东台、大丰和射阳等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较为显着,即近10年来海岸带综合可持续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层面的飞速发展上,且生态可持续度高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更大。10年间盐城滨海5县市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命运与共,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两者进入良性循环的协调步伐基础之上。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制约因素影响,未来盐城海岸带不同区域间可持续发展水平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可能。本研究在对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构建的过程中,将评价体系划分为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两个维度,分别在PSR框架下开展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评价。对2000年至2010年盐城地区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及发展趋势的预期结果与该地区近年的发展水平相符。研究首次提出以多维度概念框架模型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对区域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半定量评价的方法。

林荣亮[9](2016)在《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梳理了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青岛山水风貌及地域文化特色。从“生态、风貌、文化”三方面,总结了青岛市及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生态环境与山水风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出早在1897年城市建设之初,青岛在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建设方面,就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目标,突出以“陆海统筹”为规划原则;城市风貌保护和开发方面,注重“见山见海”;风景园林地域文化融合方面注重“民族特色”及“中西合璧”的总体发展特点。本研究结合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框架、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跨学科调查研究,探索提出了《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并定量的分析了 1863-2015年之间,5个重要历史时期,陆域生态环境对海湾生态的支持度;结果为(1863年74分、1935年 69.7 分、1966 年 56.8 分、1992 年 36.8 分、2015 年 35.1 分),梳理并定量分析出,陆海之间生态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总结出:当前城市陆域生态环境建设对海湾生态产生破坏影响的总趋势仍未改变,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建设亟待加强。基于GIS视觉敏感度定量分析,评价了青岛山水风貌可视敏感度。以市民调查问卷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评价分析了当前青岛风景园林环境的文化融合程度为67.88分,融合水平较低。调查得到当地市民对各中西方文化及地域文化要素的重要程度评价,结果发现,市民普遍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风景园林在当前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海洋地质学原理,海洋生态学原理,结合GIS技术,提出了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为潮控半封闭海湾型城市陆海交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思路、理论支撑和具体规划设计应用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着重以胶州湾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分析。基于景观视廊保护原理,结合GIS可视分析和Grasshoper技术,提出了城市山水可视化提升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定量分析方法”,相关技术方法,有助于在“城市设计”层面,实现对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管制优化;利于实现“见山、见水”的风貌保护目标。本文以青岛八个景点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和分析。最后,以陆海统筹为原则,以胶州湾生态弹性力为依据,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面,提出了以陆域风景园林生态环境改善,进而带动海湾生态环境优化的一系列规划优化策略。并从风景园林规划角度及传统文化融合维度,对山水可视优化“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规划策略及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思路方法,为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城市风貌保护、中心城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方法、研究依据和思路。相关方法策略,可为国内外同类型“半封闭潮控海湾城市”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建设,提供研究借鉴。

巫丽芸[10](2015)在《复杂灾害风险下的福建东山岛景观时空演变特征与健康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它是一个多功能、多界面、多过程的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但其受到来自海洋和陆地的扰动频率较高,稳定性较差。海岸带生态系统经常受到台风、风沙、风暴潮、洪涝、干旱、污染等各种灾害的侵扰,这些灾害与伴生的其他灾害、导致的次生灾害、及各灾害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性的灾害系统。复杂灾害系统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其承灾能力和灾后的重塑能力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可承受风险的大小和系统的健康程度。如何协调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强和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复杂灾害风险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演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探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与作用机制,也可以探讨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承灾能力和灾后的重塑能力,从而推断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与健康状况,为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和灾害管理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典型海岛生态系统福建省东山岛作为海岸带生态风险与健康评估的研究对象,选择东山岛人类生态过程作用历程的3个关键时期(1994年、2003年及201 1年),结合掌握的基础资料、遥感影像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3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灾害风险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复杂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东山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探讨了这些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效应;运用地理加权模型,分析东山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带分析和移动窗口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福建东山岛17年来从沿海到内陆和海岸地带的景观破碎化梯度变化特征;对东山岛海岸防护林防护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NOVA方法分析防护效能指数对海湾区位及用地类型的响应;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障碍影响指数和生态连接度指数方法,分别对不同时期东山岛生态连接度进行评估,分析生态连接度时空变化,探讨东山岛景观生态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及驱动力;利用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方法,用有限的信息对东山的主要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台风、大风和暴雨对于东山岛的影响概率较大;选择台风、暴雨和大风作为东山岛主要灾害,从承灾系统脆弱性、承灾系统应灾力、承灾系统恢复力三个方面选择指标构建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别获得东山岛台风、暴雨和大风灾害生态风险图,并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别对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从东山岛生态系统减轻灾害的服务功能角度出发,将东山岛生态系统分为生态服务供给区和生态服务获益区,分别选择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东山岛生态服务供给区和生态服务获益区的健康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994年到2011年,东山岛林地和人工用地面积显着增加。从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可知,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其他用地4类用地变化显着,而其中林地、建设用地转入较多,面积增长,其他用地转出比例十分高,面积急剧下降。从景观变化对东山岛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耕地变为建设道路用地、林草地变为建设道路用地及林草地变为耕地是对东山岛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最主要的3种轨迹变化,面积比例分别为4.3%、2.47%、1.99%。东山岛整体景观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不断增加及边缘密度指数上升均说明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加剧;聚集度指数、蔓延度指数1994年到2003年呈现急剧下降,2011年有所上升,景观形状指数1994年-2003年呈现急剧上升,2011年有所下降,说明东山岛景观呈分散分布,形状更加复杂,但这种趋势逐渐呈现缓和;最大斑块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景观的优势度在减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显着。林地的面积增加明显,植被覆盖度上升,对东山岛生态环境的改善有良好地促进作用,但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又使得林地的生物保护、防灾减灾等功能有所下降。同时,草地、水域的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同样存在连通性显着下降,破碎化程度急剧增加的问题,使其对东山岛生态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2)东山岛自然因子和景观因子对东山岛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而原有的建设基础和原有的林地对东山岛土地利用改变则影响较大。对建设基础因子和林地因子两类中的6个因子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R2=0.7237,拟合效果较好,将各因子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的差异用图形表述,来反映各因子对土地利用轨迹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与道路距离因子的回归系数低值区2003年比1994年范围有扩大趋势,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用地的范围有扩展的趋势,尤其是向沿海推动;林地边界的距离因子的回归系数高值区2003年的比1994年的范围有十分显着地扩大趋势,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用地的范围有明显的扩展趋势,随着东山岛生态建设的不断持续与深入,人们不断在原先非林地或远离原有林地的区域扩大林地建设;建设用地的距离因子的回归系数低值区2003年的比1994年的范围有扩大连片趋势,这些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用地的范围有明显的扩展趋势,且有向原有的城镇外围地区及沿海扩展的趋势。地理加权回归可以通过附加表达空间异质性的变化参数,来反映各个因子对回归方程贡献在空间上的分异。(3)采用半变异函数和移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东山岛景观破碎化分析的特征尺度为1000m;东山岛景观破碎化程度随时间在不断增强;沿着26个缓冲带,各缓冲带景观破碎化在近17年内表现出相似的梯度变化特征。最大斑块指数大致出现从沿海到内陆逐渐上升的趋势。穿过县城中心的第9缓冲带的斑块密度指数值较高,最大斑块指数值最低,说明城市化的进程及人为干扰是区域破碎化的主导因素。近海岸地带、西北部及南部的有林地带的破碎化程度持续降低,而中北部和南部城镇农田集中区人为干扰日益强烈,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距离海岸线500m和1000m处是东山岛沿海人为干扰的强烈地带,使这些地带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城镇化、旅游和农业发展应该是东山岛景观破碎化的主导驱动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景观破碎化与景观格局其他方面特征的相关性,发现它们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运用景观破碎化指数能够反映东山岛景观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4)东山岛海岸带防护林防护效能综合指数值分布在0.42-1.59范围内,64.5%的样点分布于一般或较差等级,整体状况一般;防护效能综合指数在不同海湾存在显着差异,海湾防护林防护效能综合状况评价为屿南湾>乌礁湾>金銮湾>马銮湾;防护林防护效能综合状况小型建筑>养殖场>园地>大型建筑,说明大型建筑对于防护林的干扰强度最大,养殖场和园地次之,小型建筑干扰最小。(5)利用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方法,用有限的信息对东山的主要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发现东山每年发生台风过境所带来的过程雨量出现300mm的概率较大(p=0.4483),接近0.5,即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大风日数在90天的概率较大(p=0.6478),超过0.5;≥25mm大雨天数在16天的概率较大(p=0.6126),超过0.5,台风、大风和暴雨对于东山岛的影响概率较大,因此,认为台风、大风、暴雨应该是后续东山防灾减灾研究主要探讨的对象。(6)东山岛3个时期生态连接度均是低连接度和中连接度区域面积比重占优势,二者合计面积比重分别为62.73%、49.79%、65.9%,极高连接度的区域则比重最小,分别为4.91%、13.48%、3.86%,3个时期生态连接度结构变化明显,总体情况为1994年生态连接度状况一般,2003年生态连接度状况比1994年有所改善;2011年生态连接度状况下降显着。从景观结构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1994年和2003年影响东山岛生态连接度低的主要景观为耕地和道路,而到了 2011年影响东山岛生态连接度低的主要景观则变为了建设用地和道路,3个时期影响东山岛生态连接度高的景观均为林地和草地;从轨迹变化分析可以看出,东山岛生态连接度总体变低区域主要在东山岛西北部与东南部的低山森林地带以及沿海的防护林区域,总体变高区域主要在东山岛东北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区域,生态连接度总体变低的比例较高。可见,在东山岛的17年发展过程中,以建设用地扩张为代表的人为景观改造作用一直是景观结构和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7)东山岛1994年、2003年、2011年台风、暴雨和大风灾害生态风险格局均随时间出现明显变化;总体来看,东山岛西北部主要低山森林地带风险值较低,整体生态环境和抗灾能力较好,东北部城镇集中区和沿海地带风险值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抗灾能力较低;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灾害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存在趋于集群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灾害生态风险集群趋势有所趋缓;1994年、2003年和2011年东山岛台风、暴雨和大风灾害生态风险的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对台风灾害生态风险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发现1 994年的生态风险低值-低值区明显地聚集在东山岛西北部与中东部沿海地带,但到2003年和201 1年出现明显萎缩;对暴雨灾害生态风险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发现1994年的生态风险低值-低值区明显地聚集在东山岛东部沿海地带,但到2003年和2011年出现明显萎缩;对大风灾害生态风险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发现生态风险低值-低值区明显地聚集在东山岛西北部,生态风险高值-高值区均聚集在东山岛东部沿海地带;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格局进行空间分异分析,拟合最为理想的均为指数模型;1994年-2011年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中非结构性因素对空间分布逐步起主导性作用,并随着时间在增强。(8)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供给与需求角度出发,结果发现东山岛的生态服务供给区健康状况一般,反映其所能提供的再分配降雨的生态服务功能较薄弱,东山岛森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多以纯林、人工林为主,多数林地上树龄不长,这种森林结构在灾害降临时,易受灾害干扰,其防护能力一般;而生态受益区的健康值也普遍偏低,说明东山岛在抵御暴雨灾害的功能较脆弱,尤其是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里集中东山县以及东山的几个大的镇,人口稠密、建设密集同时所能提供服务的森林面积较小且零散造成这些区域健康值显着偏低。本研究从减轻灾害的角度出发,探索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从中判断区域生态系统面临灾害时的稳定程度,寻求诊断区域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与健康状况的新思路,为后期人类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具有靶向性的指导。

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FLUS模型的中国海岸带LUCC多情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带LUCC过程研究进展
        1.2.2 LUCC情景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和范围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2.3 FLUS模型
        2.2.4 情景分析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土地利用数据
        2.3.2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2.3.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1.1 土地利用现状格局
        3.1.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
        3.2.1 自然影响因素
        3.2.2 人文影响因素
        3.2.3 主要因素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至2100 年土地需求多情景模拟
    4.1 海岸带土地需求SD模型构建
        4.1.1 明确问题与确定系统边界
        4.1.2 构建海岸带土地需求因果关系
        4.1.3 确定变量及参数
        4.1.4 构建方程式
        4.1.5 模型运行及检验
    4.2 海岸带土地需求结构演变多情景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多情景空间分布模拟与分析
    5.1 FLUS模型设置
        5.1.1 适宜性概率图集制作
        5.1.2 模拟参数设置
        5.1.3 模型运行及精度验证
    5.2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空间模拟结果
    5.3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分析
        5.3.1 情景A:可持续发展路径
        5.3.2 情景B:经济社会适中发展路径
        5.3.3 情景C:逆全球化的区域竞争路径
    5.4 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空间开发利用与管制的政策与措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海统筹
        1.2.2 分区方法
        1.2.3 海岸带范围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1 研究思路
    2.2 指标体系构建
        2.2.1 指标选取原则
        2.2.2 海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2.3 陆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3 数据来源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预处理
    2.4 指标分析与处理
        2.4.1 海域空间评价指标
        2.4.2 陆域空间评价指标
    2.5 指标权重
        2.5.1 权重计算方法
        2.5.2 确定指标权重
    2.6 评价模型
        2.6.1 叠加分析法
        2.6.2 模糊评价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岸带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索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思路
    3.3 分类体系
        3.3.1 分类原则
        3.3.2 兼容矩阵
        3.3.3 海岸带空间分类体系
    3.4 分类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海口市概况
        4.1.1 自然生态
        4.1.2 社会经济
        4.1.3 资源环境
    4.2 海岸带范围与开发现状
        4.2.1 海口海岸线位置
        4.2.2 海口海岸带范围
        4.2.3 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4.3 海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3.1 指标分析与处理
        4.3.2 赋分标准
        4.3.3 适宜性评价
        4.3.4 确定海域空间功能类型
        4.3.5 海域分区结果
    4.4 陆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4.1 基本评价单元
        4.4.2 指标分析与处理
        4.4.3 单因素模糊评判
        4.4.4 适宜性评价
        4.4.5 确定陆域空间功能类型
        4.4.6 陆域分区结果
    4.5 海岸带空间综合分区
        4.5.1 分区结果
        4.5.2 分区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口海岸带空间管制
    5.1 海岸带空间布局
        5.1.1 海岸线分类分段
        5.1.2 海岸带功能区块布局
    5.2 海岸带空间管制重点
        5.2.1 海岸线分段分类管制
        5.2.2 海岸带功能空间管制
    5.3 海岸带空间管理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与成果
致谢

(3)青岛海岸带利用与近岸城市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蓝色经济崛起与沿海化进程
        1.1.2 海陆分割模式的滞后与海陆统筹理念的明确
        1.1.3 青岛海岸带现状空间利用对于城市近岸的冲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岸带综合管理与功能区划
        1.2.2 海岸带利用与城市形态关系研究理论
        1.2.3 海岸带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的GIS测度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
        1.4.1 基本概念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2.1 分析方法与指标
        2.1.1 城市近岸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分析
        2.1.2 城市外部形态空间扩展分析
        2.1.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2.2 资料与数据来源
        2.2.1 历史影像与遥感影像资料收集
        2.2.2 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获取
    2.3 数据预处理
        2.3.1 遥感影像解译
        2.3.2 海岸线解译及提取
        2.3.3 主城区城市用地矢量数据
    2.4 数据库建立
第3章 海岸带功能演变及近岸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
    3.1 青岛海岸带利用方式演变
        3.1.1 胶州湾及邻近海岸线变迁
        3.1.2 海岸带利用演变时空特征
        3.1.3 海岸带主导功能阶段演变
    3.2 近岸土地利用结构及向海性特征演化
        3.2.1 近岸土地利用整体结构演化
        3.2.2 近岸土地利用向海性特征变化
    3.3 近岸土地利用带形识别与距海远近特征变化
        3.3.1 近岸土地利用结构距海远近特征变化
        3.3.2 近岸土地利用集约度距海远近特征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岸带利用与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研究
    4.1 基于海岸带利用的青岛城市发展阶段历程
        4.1.1 青岛建置之初:以港兴城
        4.1.2 改革开放前后:沿岸线先北后东延伸
        4.1.3 进入新世纪:拥湾发展
    4.2 青岛城市外部形态扩展的功能特征
        4.2.1 港口工业功能的诞生
        4.2.2 城市生活功能的完善
        4.2.3 旅游服务功能的壮大
    4.3 青岛城市外部形态扩展的空间特征
        4.3.1 沿工业港口岸带发展的带形城市
        4.3.2 沿城市生活岸带向东延伸的城市中心
        4.3.3 风景旅游岸带促进城市空间跨越式扩展
    4.4 青岛城市外部形态扩展的时间特征
        4.4.1 缓慢成长的港口城市
        4.4.2 平稳发展的宜居城市
        4.4.3 加速扩展的旅游城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岸带利用与主城区内部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5.1 青岛主城区用地发展阶段历程
        5.1.1 初建于岸线夹角处的城市
        5.1.2 跨越地形门槛沿岸线扩展
        5.1.3 受崂山阻碍的半岛城区
    5.2 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与带层识别
        5.2.1 主城区用地空间结构
        5.2.2 海岸带用地空间结构
        5.2.3 海岸带近岸区域功能用地带层识别
    5.3 主要功能用地的分布特征
        5.3.1 以大港为原点向纵深带形分布的工业用地
        5.3.2 点状集聚组团发展的公共设施用地
        5.3.3 南北差异分布的居住用地
    5.4 海岸带近岸区域的空间形态
        5.4.1 主城区西岸:功能外移、路网差异化、滨海视廊隔离
        5.4.2 老城区:功能多元、自由式路网、滨海活力降低
        5.4.3 新城区:功能集约、网格式路网、割裂的公共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及特征
        2.1.1 海岸带的概念
        2.1.2 海岸带的特征
        2.1.3 海岸带综合管理
    2.2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过程及原则
        2.2.1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过程
        2.2.2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则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海洋综合管理理论
        2.3.2 海洋环境保护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3 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现状
    3.1 湛江湾海岸带概况
        3.1.1 自然地理情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
        3.2.1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相关政策
        3.2.2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行体制
    3.3 湛江湾海岸带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3.3.1 渔业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3.3.2 港口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3.3.3 临海工业产业开发管理现状
        3.3.4 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3.3.5 海域使用规划管理现状
    3.4 湛江湾海岸带环境保护现状
        3.4.1 海岸带综合整治及修复
        3.4.2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4.3 海洋渔业管理与执法
4 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海岸带综合管理政策法规不完善
    4.2 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
    4.3 海岸带资源开发过度
        4.3.1 渔业资源减少
        4.3.2 岸线滩涂缩减
    4.4 海岸带环境污染与灾害严重
        4.4.1 水质污染
        4.4.2 垃圾污染
        4.4.3 海洋赤潮灾害
        4.4.4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4.4.5 风暴潮灾害
5 湛江湾海岸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立法规划滞后和实施缓慢
    5.2 部门协调低效和执行不力
    5.3 人口与城市化集中海岸带
    5.4 资源开发与保护相互矛盾
    5.5 欠缺环保抗灾意识与能力
6 典型海岸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6.1 八打雁湾
        6.1.1 实施项目前存在的问题
        6.1.2 实施项目中应用的措施办法
        6.1.3 实施项目后取得的实践成效
        6.1.4 八打雁湾综合管理项目几点启示
    6.2 胶州湾
        6.2.1 胶州湾存在的问题
        6.2.2 胶州湾采取的应对措施
        6.2.3 胶州湾海洋环境管理成效
        6.2.4 胶州湾综合管理经验
7 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优化策略
    7.1 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政策法规
        7.1.1 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政策
        7.1.2 加快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法规
    7.2 健全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机制
        7.2.1 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7.2.2 创新海岸带综合管理经费保障机制
        7.2.3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监督制度
    7.3 优化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
        7.3.1 坚持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
        7.3.2 坚持陆海统筹一体化建设
        7.3.3 加强海岸带“三生空间”管控
    7.4 发挥科技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作用
        7.4.1 发挥科技平台提升海岸带综合管理水平
        7.4.2 利用科技创新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7.4.3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海岸带资源利用率
        7.4.4 强化海岸带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
    7.5 加强海岸带环境污染监控与整治
        7.5.1 整治海岸带污染物乱入海排放
        7.5.2 打击破坏海岸带环境资源行为
        7.5.3 加强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7.5.4 提高社会公众海岸带保护意识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
    1.3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4 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海岸带综合管理
        2.3.1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理
        2.3.2 以综合管理的视角认识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商品经济理论
        2.4.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产权理论
        2.4.3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与外部性理论
        2.4.4 水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与生态补偿
第3章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3.1 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有关实践
        3.1.1 美国海岸带管理法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3.1.2 ICM在日本相关实践
        3.1.3 中国通过实施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推广和实践ICM
    3.2 环境资源承载力理论案例分析
        3.2.1 厦门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3.2.2 美国切萨皮克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
    3.3 环境经济学理论案例分析
        3.3.1 新安江生态补偿协议
        3.3.2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案例
        3.3.3 小结
    3.4 基于案例对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的讨论
        3.4.1 理论基础的讨论
        3.4.2 制度建设的讨论
第4章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安排浅析
    4.1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基本机制
        4.1.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约束性机制
        4.1.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引导性管理机制
        4.1.3 自愿性管理机制—沿海流域水环境审计
    4.2 我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基本体制
        4.2.1 国家层面涉及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规划及部委规章
        4.2.2 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主动落实规划的主要政策手段
        4.2.3 地方层面的组织机制
    4.3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特色与不足
第5章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设计
    5.1 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结构设计
        5.1.1 生态文明下的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基本原则和重点
        5.1.2 符合生态文明思想的海岸带水环境制度设计
    5.2 符合海岸带水环境特点的制度功能设计
        5.2.1 以水环境承载力预警作为制度主要功能
        5.2.2 以“空间综合”作为海岸带水环境管理体制整合的目标功能
    5.3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任务-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5.3.1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近期任务
        5.3.2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中期任务
        5.3.3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远期任务
    5.4 利用机构改革推进海岸带水环境管理
        5.4.1 中央机构改革对海岸带水环境管理的意义
        5.4.2 利用机构改革巩固和建设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
        5.4.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1.1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
        6.1.2 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实践研究的成果
        6.1.3 中国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的成果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

(6)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岸带
        2.1.2 海岸带综合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
        2.2.3 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理论
3 湛江市海岸带概况及其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紧迫性
    3.1 湛江市海岸带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湛江市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紧迫性
        3.2.1 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问题依然突出
        3.2.2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紧迫性
4 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现状
        4.1.1 海岸带保护法规与规划逐步完善
        4.1.2 海岸带生态修复与保护初见成效
        4.1.3 海岸带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4.1.4 海岸带环境监管效果显着
        4.1.5 海岸带环保宣传教育广泛开展
    4.2 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海岸带保护立法工作急需加强
        4.2.2 海岸带保护执法能力有待提升
        4.2.3 海岸带管理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4.2.4 海岸带管理信息系统较为落后
        4.2.5 海岸带相关科学研究比较薄弱
        4.2.6 海岸带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不足
        4.2.7 海岸带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有待深入
5 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
        5.1.1 美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
        5.1.2 韩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
        5.1.3 澳大利亚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
        5.1.4 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验
    5.2 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启示
        5.2.1 制订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
        5.2.2 建立海岸带管理协调机制
        5.2.3 编制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
        5.2.4 鼓励公众参与海岸带管理
6 推进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法规制定,完善海岸带管理制度
    6.2 加强联合执法,提升海岸带执法能力
    6.3 建立海岸带管理协调机制,促进部门合作
    6.4 构建海岸带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6.5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提高海岸带管理水平
    6.6 推进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海岸带环境保护
    6.7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海岸带环保意识
7 总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1.3.2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1.3.3 海岸带发展指数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技术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2.1.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2.1.3 研究区的选择依据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CDI的指标选择依据
        2.3.2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2.3.3 权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福建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
    3.1 指标参数的设置
        3.1.1 海岸带保护(CP)
        3.1.2 清洁水域(CW)
        3.1.3 生物保护(SP)
        3.1.4 食品供给(FP)
        3.1.5 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
        3.1.6 休闲与娱乐(TR)
        3.1.7 权重
    3.2 数据来源及数据空缺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空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福建省海岸带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分析
        3.3.2 福建省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湾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
    4.1 指标参数设置
        4.1.1 海岸带保护(CP)
        4.1.2 清洁水域(CW)
        4.1.3 生物保护(SP)
        4.1.4 食品供给(FP)
        4.1.5 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
        4.1.6 休闲与旅游(TR)
        4.1.7 权重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空缺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空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台湾省海岸带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4.3.2 台湾省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1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比较
        5.1.1 CDI指数的比较
        5.1.2 EEI和SEI指数的比较
        5.1.3 闽台两省各亚指标指数值的比较
    5.2 造成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5.2.1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经济原因
        5.2.2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环境管理原因
        5.2.3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社会原因
    5.3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3.1 加强福建省海岸带法规实施效果,平稳渡过机构改革
        5.3.2 增强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教育,营造全民环保氛围
        5.3.3 推进闽台渔业合作,破除台湾渔业发展的瓶颈
        5.3.4 去除台湾环保运动的政治依赖,恢复环保运动的理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岸带发展指数(CDI)的应用与推广
    6.1 CDI对OHI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扩展
    6.2 CDI在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6.2.1 计算公式的调整
        6.2.2 CDI全球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篇 理论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研究
        2.1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理论
        2.1.1 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发展沿革
        2.1.2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理论发展沿革
        2.2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评价类型与方法
        2.2.1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2.2 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2.3 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2.2.4 海岸侵蚀灾害风险评价
        2.2.5 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
        2.3 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2.3.1 生态系统评价概念框架
        2.3.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方法
        2.3.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3.4 指标与指标的选取
第2篇 实践篇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区位
        3.2 气候条件
        3.3 地质地貌
        3.4 水文动力条件
        3.5 海洋环境质量
        3.6 土壤
        3.7 自然资源注
        3.7.1 植物资源
        3.7.2 动物资源
        3.7.3 其他海洋资源
        3.7.4 风景旅游资源
        3.8 海岸线滩涂淤蚀状况
        3.8.1 研究区沿海滩涂的分布
        3.8.2 海岸带滩涂的淤蚀格局
        3.8.3 盐城海岸线利用现状
        3.9 滨海景观分布格局
        3.9.1 滩涂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3.9.2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3.10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10.1 人口与耕地面积
        3.10.2 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
        3.10.3 滩涂围垦开发现状与趋势
    第4章 盐城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评价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2 评价概念框架的确立
        4.3 评价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4.3.1 评价指标选择
        4.3.2 资料与数据来源
        4.4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处理
        4.4.1 综合评价模型
        4.4.2 评价指标处理
        4.5 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4.5.1 生态环境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4.5.2 社会经济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4.5.3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影响盐城海岸带区域可持续性的因素及其压力-响应过程分析
        5.1 影响本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5.1.1 海平面变化与沿海滩涂淤蚀变迁
        5.1.2 沿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5.2 影响区域可持续性的人为因素
        5.2.1 人口因素
        5.2.2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5.2.3 湿地保护政策
        5.2.4 围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2.5 近岸环境污染及生态响应
        5.3 影响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压力因素小结
        5.4 讨论
        5.4.1 关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的模型构建
        5.4.2 盐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件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1.2. 滨海城市“生态破坏”、“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局
        1.1.3. “绿水青山”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1.2. 研究意义
        1.2.1. 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1.2.2. 风景园林设计的定量研究尝试
        1.2.3. 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经验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空间范围
        1.4.3. 研究时间范围
    1.5. 研究现状(国内外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经验启示)
        1.5.1. 国内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2. 国外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3. 中西对比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创新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和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沿革
    2.1. 山水风貌、地域文化概述
        2.1.1. 山
        2.1.2. 海
        2.1.3. 水
        2.1.4. 城
    2.2. 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演变
        2.2.1. 概述
        2.2.2. 生态环境及风貌演变历程
        2.2.3. 小结
    2.3. 城市风貌及风景园林历史演变
        2.3.1. 清朝时期(1891-1897)
        2.3.2. 德国占领期(1897-1914)
        2.3.3. 日本占领期(1914-1922、1937-1945)
        2.3.4. 民国时期(1922-1929,1929-1937)
    2.4.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2.4.1. 绿地总量不足
        2.4.2. 绿地布局不均
        2.4.3. 绿地建设质量偏低
        2.4.4. 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
        2.4.5. 城市风貌混乱、山海难见
        2.4.6. 千城一面
        2.4.7. 城市绿地建设重硬轻软
        2.4.8. 城市开发夺山占水
        2.4.9. 建设理念有待提高
        2.4.10. 园林行业投入与重视不足
3. 青岛山海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评价
    3.1. 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
        3.1.1. 摘要与背景
        3.1.2. 评价方法综述
        3.1.3. 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总结
    3.2. 青岛市中心城区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评价
        3.2.1. 观景点及观景线路选择
        3.2.2. 观景点现状问题分析
        3.2.3. 山水视觉敏感度分析
        3.2.4. 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
    3.3. 青岛风景园林文化要素感知融合度评价
        3.3.1.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3.2. 状态打分与权重确定
        3.3.3. 评价结果与结论
4.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4.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
        4.1.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1.2. 软件技术应用
        4.1.3. 方法步骤
    4.2. 基于山水可视化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方法
        4.2.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2.2. 软件技术应用
        4.2.3. 方法步骤
5.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优化的理论与技术应用
    5.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性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分析
        5.1.1. 海岸线现状分析
        5.1.2. 改造岸线划定
        5.1.3. 改造后纳潮量计算
        5.1.4. 改造后冲於环境、水交换能力演变分析
        5.1.5. 改造后海湾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5.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八景视廊建筑限高分析
        5.2.1. 信号山
        5.2.2. 小鱼山
        5.2.3. 薛家岛(窟窿山)
        5.2.4. 奥帆中心
        5.2.5. 北岭
        5.2.6. 李村河围子岭
        5.2.7. 浮山
        5.2.8. 小青岛
    5.3. 小结
6.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优化策略
    6.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优化策略
        6.1.1. 区域规划层面
        6.1.2. 总体规划层面
        6.1.3. 专项规划层面
    6.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设计优化策略
        6.2.1. 山水可视优化的高层建筑空间布局
        6.2.2. 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风貌区划
    6.3. 山水意境融合的城市风貌优化策略
        6.3.1. “立意问名”的意境区划
        6.3.2. “取境山海”的意境理法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复杂灾害风险下的福建东山岛景观时空演变特征与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1.1.1 自然灾害风险的表达
        1.1.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与方法
        1.1.3 灾害易损性评估
        1.1.4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展望
    1.2 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2.1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2.2 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原理与方法
        1.2.3 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展望
    1.3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2.1 东山岛概况
        2.1.1 东山岛自然地理概况
        2.1.2 东山岛的社会经济概况
        2.1.3 东山主要灾害概况
    2.2 研究意义、目标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意义
        2.2.2 研究目标
        2.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东山岛景观生态分类及数据收集
    3.1 景观生态分类
        3.1.1 景观生态分类原则与目的
        3.1.2 景观生态分类处理
    3.2 其他数据来源
第4章 东山岛景观的时空演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景观构成变化分析
        4.2.2 景观变化轨迹分析
        4.2.3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东山岛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土地利用变化轨迹构造
        5.1.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选择
        5.1.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取样尺寸的确定
        5.2.2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东山岛海岸带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梯度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景观破碎化的缓冲带格局分析
        6.2.2 景观特征尺度
        6.2.3 景观破碎化特征的空间分析
        6.2.4 景观破碎化的样点分析
        6.2.5 景观指数的相关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基于岸段尺度的东山岛海岸带防护林防护效能评价与响应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2 样点选取及数据处理
        7.1.3 投影寻踪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CPEI及其分值
        7.2.2 CPEI对海湾区位和用地类型的响应
    7.3 小结
第8章 东山岛主要灾害危险性分析
    8.1 研究方法
    8.2 数据来源
    8.3 结果与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东山岛生态连接度时空动态演化研究
    9.1 研究方法
        9.1.1 生态功能用地的选取
        9.1.2 障碍影响指数
        9.1.3 生态连接度指数
    9.2 结果与分析
        9.2.1 生态连接度分级结构动态分析
        9.2.2 生态连接度景观结构动态分析
        9.2.3 生态连接度轨迹变化分析
    9.3 小结
第10章 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研究
    10.1 研究方法
        10.1.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0.1.2 评估指标测度
        10.1.3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10.1.4 空间统计方法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 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动态分析
        10.2.2 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空间相关性分析
        10.2.3 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空间分异分析
    10.3 小结
第11章 基于减灾生态服务功能的东山岛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1.1 数据准备
    11.2 研究方法
        11.2.1 生态服务区域划分
        11.2.2 虚拟水系流域划分
        11.2.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选择
        11.2.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1.3 结果与分析
        11.3.1 生态服务供给区健康评价
        11.3.2 生态服务获益区健康评价
        11.3.3 虚拟小流域基础上的东山岛生态健康评价
    11.4 小结
第12章 结论和讨论
    12.1 主要结论
    12.2 几点建议
    12.3 进一步讨论
    12.4 对本文研究创新点的看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需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FLUS模型的中国海岸带LUCC多情景模拟[D]. 宋百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D]. 张旭.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0(01)
  • [3]青岛海岸带利用与近岸城市形态特征研究[D]. 高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湛江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优化研究[D]. 冯国艳.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5]海岸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 毛竹. 厦门大学, 2018(06)
  • [6]湛江市海岸带综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艺. 广东海洋大学, 2018(01)
  • [7]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田海燕. 厦门大学, 2018(08)
  • [8]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D]. 屠强. 厦门大学, 2017(08)
  • [9]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D]. 林荣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10]复杂灾害风险下的福建东山岛景观时空演变特征与健康评价研究[D]. 巫丽芸.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信息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