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

一、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刚,蔡永斌,商国强,罗克枢[1](2021)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SCT、MR检查征象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SCT、MR检查征象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MSCT及MRI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患者肿块成分不同将其分为血管瘤型、肌瘤型、脂肪瘤型、混合型,各有5例、6例、7例、12例。肿块直径>5cm者有6例,最大直径3~4cm者有16例,<3cm者有8例,病变类型以圆形为主。影像学表现:5例血管瘤型患者为圆形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明显均质强化,MRI中T1WI、T2WI分别呈低信号、高信号;6例肌瘤型平扫为软组织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低信号;7例脂肪瘤型MSCT平扫主要占位为脂肪,内部血管少量出现强化,MRI在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12例混合型MSCT为混杂密度影,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脂肪成分呈高信号,病灶内有高密度血管影。结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MSCT、MR检查可显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与病理检查有一定相关性,结合诊断可提高疾病诊断率。

钱晓东,杨朝辉,唐亚琴,郭俊林,邓绍强,黄鑫[2](2021)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MSCT、MRI扫描影像表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MSCT、MRI扫描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4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RI及MSCT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观察肿瘤分布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结果 13例混合型CT可见不规则的肿块、条索状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持续强化,密度不消退。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典型的MRI表现为含脂肪的实性肿块。常见的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T1WI上呈高信号,范围较广且明显,用脂肪抑制后可呈不同程度高信号,或信号消失,有2例经延迟扫描存在假包膜。结论 MSCT检查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吕国义[3](2018)在《MRI与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及影像表现》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RI与CT检查对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价值,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CT检查,MRI联合CT检查。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总结MRI和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MRI检测出脂肪瘤型5例(31.25%)、肌瘤型3例(18.75%)、血管瘤型1例(6.25%);CT检测出脂肪瘤型4例(25.00%)、肌瘤型2例(12.50%)、混合型2例(12.50%);MRI联合CT检测出脂肪瘤型2例(12.50%)、肌瘤型2例(12.50%)、血管瘤型1例(6.25%)、混合型1例(6.25%)。在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比较中,MRI检查检出例数9例(56.25%),CT检查检出例数8例(50.00%),MRI联合CT检查检出例数6例(37.50%)。结论 MRI能够对肝脏内脂肪组织进行检测,而CT能够对患者的病灶密度进行检测,因此MRI联合CT检查能够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病理特征进行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彭向前[4](2016)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选取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分型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并就其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经CT扫描20例,经MRI检查12例。检查结果显示血管瘤型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血管粗大,部分患者伴有血管扭曲,T1WI呈低信号。肌瘤型3例,结缔组织良性肿瘤,主要为平滑肌成分,增强后呈现渐进性强化。脂肪瘤型5例,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的脂肪组织。混合型8例,病灶成分较为复杂,行CT、MRI检查可见脂肪组织及小血管影,增强后病变强化。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CT、MRI分型诊断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疾病分型和病理基础,帮助治疗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楼云成,史帅涛[5](2015)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例HAML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大小从3.5cm×3.5cm5cm×6cm不等,位于肝右叶10例,左叶9例。所有病例肿瘤均为单灶。免疫组化:上述2l例病变HMB-4.5、A103均为(+)。大体上肿瘤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无完整包膜,切面呈黄色或深棕色,1例可见灶状坏死。病理结果可见图1。对本组HAML划分:11例混合型,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等各组成成分比例基本接近;5例脂肪瘤型,成熟脂肪成分≥70%,仅见少量血管和平滑肌;3例肌瘤型,实性成片的肌样细胞以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10%。其间穿插厚壁畸形血管。19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其中平扫病变呈不均匀低密度9例,内见高密度出血灶1例;呈均匀低密度7例,均未检测出脂肪密度,另3例呈混杂密度,内见明显脂肪密度(CT<-10HU)。增强扫描均见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扫描强化减退。其中10例病灶中间见条状或点状明显强化之血管影,边界清晰15例,边界不清3例。2例MRI检查病灶呈不均质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及延迟扫描明显强化,较周围肝组织信号略低,并可见假包膜样强化及中心血管影。术前诊断正确11例(其中3例肿瘤内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其它8例术前均没有作出正确诊断,6例术前诊断为肝癌,1例诊断为腺瘤,1例诊断为血管瘤。结论 CT以及MRI检查可以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比较准确的分型,尤其是血管瘤型、脂瘤型和混合型三种具有典型的CT、MRI征象,很易诊断,主要取决于肿瘤内脂肪成份的含量及异常血管所占的比例。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余微波,冯莉,刘发强,田斐,吴健雄[6](2014)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8例,中位年龄43岁(2766岁)。14例(53.8%)无明显症状。本病术前影像学诊断困难,MRI及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1%和29.4%,高于超声诊断的16.7%(MRI:超声,x2=8.342,P=0.004;cT:超声,x2=4.329,P=0.037)。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切缘为阴性。免疫组化检查:HMl345阳性率为100%(21/21),SMA阳性率为100%(13/13),S-100阳性率为93.3%(14/15)。术后随访21142个月(中位66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HAML好发于女性,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检查,HMB45是诊断HAML的重要标志,SMA和S-100也有助于HAML的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王彦平,杜宝剑,苏文斌,强敏,强永乾[7](2014)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螺旋CT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过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HAML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10例病灶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2例,其中脂瘤型5例,血管瘤型3例,肌瘤型1例和混合型1例。脂瘤型CT平扫示肿瘤组织密度与脂肪相似,CT值-40-60Hu,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病灶,软组织密度病灶强化明显。3例血管瘤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动脉期肿瘤明显均质强化,门静脉期仍高于同期肝实质的强化,延迟期呈低密度。1例肌瘤型和1例混合型平扫呈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其内密度常不均匀,增强动脉期肿瘤强化较明显,门静脉期仍持续强化,其密度等于同期肝实质密度。结论: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HAML,CT表现有所不同,认识这些征像有助于减少该病术前误诊率。

田海英[8](2013)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PEComas)是列入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软组织分类中的间叶性肿瘤,以上皮样细胞围绕血管呈器官样、放射状排列并特异性表达黑色素细胞和肌细胞标志物为特征。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是PEComas家族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常累及肾脏和肝脏,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如心脏、纵膈、肺、上颚、阴道等。Ishank等于1976年首次报道发生于肝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 HAML),我院于1992年在国内首次报道HAML。WHO肿瘤分类将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归为恶性不确定分化方向的肿瘤范围。自Dalle等2000年首次报道一例恶性HAML的病例后,陆续有一些关于HAML具有恶性行为的报道。鉴于该肿瘤可能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然而对于预测HAML的恶性潜能,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形态学指标。本研究将根据我院病理科档案库资料,探讨从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经手术切除的244例HAML的临床和分子病理特点。研究目的⑴探讨单中心最大系列手术切除的HAM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和病理学正确诊断HAML提供组织病理学依据。⑵探讨HAML与瘤旁肝组织的微血管密度改变,了解血管生成在该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3)探讨HAML的基因变异情况,了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方法(1)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在2001年1月2012年11月,病理库存档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44例手术切除HAML病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等临床资料来源于原始病历记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按照WHO制定的《肝脏和肝内胆管系统肿瘤的组织分类》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HAML。建立HAML患者的临床数据库,有关肿瘤大小、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及免疫组化结果等来源于病理诊断报告。为研究HAML的发生与各个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将HAML患者分别按照性别、年龄、瘤体大小和组织学类型等参数进行分组。(2)随机选取34例2012年手术切除的组织蜡块进行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免疫组化染色,以单位面积内CD34阳性血管数作为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算肿瘤内和瘤旁肝组织内的MVD,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并结合HAML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分析MVD的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3)通过文献复习,选取在HAML中高表达的肌醇聚磷酸盐-4-磷酸酶-类型2基因(insitol polyphosphate-4-phoshatase,typeⅡ,INPP4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1)基因,及低表达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基因相关联的微卫星。此外,根据前期临床资料统计,我们发现HAML在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另选取与人雄激素受体(human androgenic receptor,AR)基因相关的微卫星位点。HAML的发生常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有关,因此又选取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基因有关的微卫星位点。重点以HAML中的上皮样成分作为研究对象,了解HAML的发生是否与基因不稳定性有关。结果(1)近10年期间HAML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女性发病人数始终多于男性。244例HAML病例中,男女发病人数分别为68例(27.87%)和176例(72.13%),男:女=1:2.6。年龄分布范围为1779岁(44.28±9.70岁),女性的发病年龄主要介于30岁60岁之间(54.0%),男性患者的年龄多大于60岁(47.1%)。大多数HAML患者发病时,无特殊临床症状。HAML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不同性别之间有显着差异,BMI<18.5组和BMI介于18.524组的HAML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分别为86.4%和66.3%,BMI>24组的HAML患者全是男性。HAML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提示, HAML患者的肝功基本正常,且血清学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HAML以单发为主,且主要发生在右肝。瘤内是否发生出血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24),当瘤体直径大于5cm时瘤内出血的病例明显增多。肿瘤单发还是多发与肿瘤大小之间也有紧密联系(P=0.008),肿瘤以单发为主。(2) HAML组织的MVD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肿瘤≤5cm组与肿瘤>5cm组的MVD具有明显差异(P=0.001),且肿瘤大于5cm时,MVD明显升高。与瘤旁正常肝组织相比,肿瘤内的MVD显着升高,且两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00)。(3)30例HAML中,MSI的发生率为22例(73.3%),LOH的发生率为14例(46.7%),微卫星变异率为25例(83.3%)。5例(16.7%)发生微卫星稳定,21例(70%)发生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定性,4例(13.3%)发生中频率微卫星不稳定性,无高频微卫星不稳定发生。 FN基因的RH78451位点为微卫星高频位点, FN基因的D2S2635、RH102231,INPP4b基因的D4S826位点为微卫星中频位点,其余全部为微卫星低频位点。30例HAML中,FN的变异率为21例(70%),IGF1的变异率为13例(43.3%),INPP4b的变异率为10例(33.3%),TSC1的变异率为5例(16.7%),AR的变异率为3例(10%)。结论1、HAML患者常发生在中青年女性,且近10年女性发病人数始终多于男性,提示该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性别有关。不同性别的HAML患者的BMI具有明显差异,女性患者的BMI<24,且BMI<24的HAML患者女性多于男性,BMI>24的HAML患者只出现在男性。HAML的生物学行为与瘤体的大小有关,因此,当肿瘤直径大于5cm时,需要引起重视,目前治疗HAML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且术后预后良好,对于大于5cmHAML术后应加强随访,早期发现可能复发的病灶。2、血管生成在HAML的发生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直径>5cm时,MVD明显升高。与瘤旁肝组织相比,肿瘤内的MVD明显升高。3、83.3%的病例发生微卫星变异(MSI/LOH),说明HAML的发生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尤其是中频微卫星不稳定的病例需要加强术后随访,及早发现可能的复发灶。FN基因的RH78451位点为微卫星高频位点,提示该标记物对于HAML的诊断可能具有潜在价值。在HAML中,所选基因的变异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FN,IGF1,INPP4b,TSC1,AR。提示变异率高的基因与肿瘤发生的关联度比较大,关于其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还需深入探讨。

李凤琪,钱海峰,祝跃明,丁玉芹,胡祥华[9](2013)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MRI表现。9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检查。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5例位于肝脏左叶,3例位于肝脏右叶,1例位于尾叶;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减低不明显;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动脉期8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3例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假包膜"征,6例在动脉期和2例门脉期可见"中心强化血管"征。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肝EA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郁义星,林晓珠,陈克敏,柴维敏,胡曙东,汤榕彪,张静,严福华[10](2012)在《CT能谱成像在诊断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诊断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方法 33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其中肝癌2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行宝石CT的能谱扫描模式(GSI)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 noise ratio,CNR),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对上述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动脉期最佳单能量均为50 keV,门静脉期最佳单能量分别为70 keV、40 keV;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3.60±2.19、9.08±0.56,门静脉期最佳CNR分别为1.78±0.94、1.65±0.32;动脉期NIC分别为(0.26±0.09)mg/ml,(0.59±0.03)mg/ml,门静脉期NIC分别为(0.50±0.15)mg/ml,(0.78±0.03)mg/ml;动脉期LNR值分别为2.98±0.52,5.85±0.43,门静脉期LNR值分别为0.97±0.15,1.36±0.05。肝癌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NIC和LNR均低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两者两期的NIC、LNR、钙(脂肪)浓度和脂肪(钙)浓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水(碘)浓度在两期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对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SCT、MR检查征象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
        1.2.2 MRI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0例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2.2 MSCT、MRI表现
    2.3典型病例分析
3讨论

(2)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MSCT、MRI扫描影像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4例患者手术病理情况
    2.2 MSCT表现
    2.3 MRI表现
    2.4 典型病例影像图分析
3 讨论

(3)MRI与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及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三、仪器与方法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比较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
    二、MRI影像学特征
    三、CT影像学特征
讨论

(5)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检查方法
2结果
    2.1病理学结果
    2.2CT和MRI检查结果
    2.3误诊分析
3讨论

(7)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螺旋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及病理
    3.2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3.3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鉴别诊断

(8)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一、 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微血管密度改变及其意义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分子病理特点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撰写情况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检查方法:
结 果
    1.病灶大小、部位及形态:
    2.MRI表现:
    3.病理结果:
讨 论
    1.临床及病理特点:
    2.典型MRI表现:
    3.鉴别诊断:

(10)CT能谱成像在诊断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T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与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定量分析
    2.2 定性分析
3 讨论
    3.1 概述
    3.2 定量分析
    3.3 定性分析

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SCT、MR检查征象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 吴刚,蔡永斌,商国强,罗克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2)
  • [2]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MSCT、MRI扫描影像表现分析[J]. 钱晓东,杨朝辉,唐亚琴,郭俊林,邓绍强,黄鑫.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8)
  • [3]MRI与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及影像表现[J]. 吕国义. 肝脏, 2018(01)
  • [4]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J]. 彭向前. 当代医学, 2016(22)
  • [5]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J]. 楼云成,史帅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3)
  • [6]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余微波,冯莉,刘发强,田斐,吴健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07)
  • [7]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螺旋CT表现[J]. 王彦平,杜宝剑,苏文斌,强敏,强永乾.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01)
  • [8]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病理机制研究[D]. 田海英.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5)
  • [9]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诊断[J]. 李凤琪,钱海峰,祝跃明,丁玉芹,胡祥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3(03)
  • [10]CT能谱成像在诊断肝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J]. 郁义星,林晓珠,陈克敏,柴维敏,胡曙东,汤榕彪,张静,严福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09)

标签:;  ;  ;  ;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