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文风的传承——论梁宇春的散文艺术

六代文风的传承——论梁宇春的散文艺术

一、六朝文风的遗响——梁遇春散文艺术探论(论文文献综述)

谈茜桐[1](2016)在《梁遇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同时其译作也颇为丰富,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其作品的文学意义与价值日益得到关注。本文试图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梁遇春研究状况做较为详尽的分析与评述,以推动梁遇春研究的深入发展。

金琪[2](2015)在《论梁遇春散文的存在主义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探讨论析梁遇春散文的存在主义特征。梁遇春不受拘束暗含风趣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与仁爱、悲悯、崇高的性情混合,是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坛殊为难得的艺术天才。学者指出梁遇春散文彰显了现代化场域中的价值命题,这是一个超越时代逻辑架构的存在论问题。在具体的研究中通过对梁遇春散文的文化心理与内在精神的阐释,深入探究其在散文中涵摄的审美维度和内质特征,从而揭示其深刻的存在主义内含。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有死观与存在者在场”。研究梁遇春的存在主义特征,首先需要思考他的“有死观”。这是其内质思想的价值依托,也是存在主义哲学极为重要的思想落脚点。存在主义认为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唯有思考死亡的精神才可能拒绝沉沦达到存在之实现。当然这并非是在热爱死亡或者将死亡视为生命的最终完美,而是通过死亡去拒绝单调乏味的人生,用死亡去思考此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梁遇春通过散文佐证了存在者的在场维度,他以死来证生,以死来观生,并认为如果不从死亡角度来看待生存的本质,那只是“常人”,也是对于现实生命的精神逃避而已。第二章:“荒诞意识与“流浪汉”的精神状态”。荒诞是存在主义哲学非常重要的价值范畴。在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看来,经验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人类存在的残缺与不完满是不可规避的,死亡撕裂了和谐的人生,荒诞感与畏、死亡焦虑构塑了存在者的真理架构。像鲁迅笔下的“过客”一般,梁遇春坚定地反抗着荒诞与绝望。梁遇春赞叹“流浪汉”的精神状态,他在散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这种“行而无执”的理想主义精神状态。第三章:“本真存在与时间体验”。在梁遇春的散文中,我们感受到他对时间的“焦虑”,和海德格尔所言的“操心”极为类似。本章通过本真存在与时间体验,探讨梁遇春对时间结构的思考,内含着“时间性的延伸”。这里的延伸不是生理生命的时间延伸,而是生命存在意义的整体性诉求,关涉到此在的历史性界定问题。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旨在说明如何能从流逝的时间中得到感悟,并将这种时间的计时纳入到此在的时间性阐释,这才是存在问题的根本。第四章:“恶与自由”。梁遇春意识到存在的虚无,认识到唯有对生活持有“迟起”态度,才能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他认为卓越心灵不会向外攀援,而是回归自己内在的本质,使自己的存在具有坚实的基础。生命本质注定了外在的不可靠和存在的偶然性,自由心灵透观到人类命运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在体验到极端境况和终极无归属的“恶”后,坚决追求心无挂碍的自在状态。本论文从问题出发,突出研究梁遇春散文内含的存在主义特征,在具体的研究中既有整体性的把握,又要深入到作者内心的复杂体验把握其殊异性的价值诉求。

查日军[3](2014)在《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梁遇春随笔》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梁遇春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作家。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短命,短命限制了他的创作生命,也造成了他的低产。但忽略不代表被遗忘。他在受西方essay文体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学识创作的一系列随笔体散文,虽然数量不多,却篇篇都是精品,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笔者在仔细阅读梁遇春的作品,并参阅了相关研究专着和论文之后,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梁遇春的其人、梁遇春随笔的艺术特色、以及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对其的影响三各方面探讨梁遇春的随笔创作。首先是对梁遇春为人的独特之处做一个详尽的介绍,主要从他师友的回忆中了解梁遇春的为人,了解其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其次是对梁遇春随笔的艺术特色做一个详尽的分析。从题材、情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文体风格等方面剖析其随笔的艺术特色。并将其与其他作家的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明梁遇春的独特处。最后是对梁遇春的翻译对他创作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了解梁遇春的翻译对他随笔的独特影响。

李佳[4](2012)在《26岁生命的文学光焰 ——梁遇春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梁遇春是二三十年代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颗彗星。他的散文个性鲜明、博识睿智、视角独特、幽默诙谐。本文以梁遇春全部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二三十年代散文的精神特质及其所处的特殊文化背景,探讨了梁遇春散文的思想内涵、审美实践和文化渊源,特别挖掘了他的文艺随笔(序跋)中的文学理念。梁遇春散文涉及人生、社会、教育、爱情、友情、婚姻等,对悲欢人生的感悟、纷繁世相的洞察、生命理想的探寻和现实社会的批判,构成了梁遇春散文的思想内涵。梁遇春的读书随笔是他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书评和序跋,表达了他所持有的文学理念,从那些散珠碎玉似的零星阐述里,可以洞察出他的文体观、创作观、批评观。梁遇春散文显示出五个方面的艺术特色:反讽视角、絮语笔调、广泛引证、巧妙推理、悲喜剧风格。梁遇春的散文创作深受中外文化的影响,既吸纳了英国随笔的艺术精髓,又濡染了中国六朝散文的神韵,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贡献。

卢玮玮[5](2012)在《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四是个魅力四射遍地奇迹的文化灿烂时期,更是散文这一古老文体承古出新的大发展时期,同样面对文坛大震动、思想大震动,年龄相仿的梁遇春、钱钟书两人用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理解方式诠释着古老散文的新发展,形成了各自异彩缤纷又有着某种关联性的散文风格,共同见证并且创造了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本文从梁遇春和钱钟书的散文比较入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两人研究资料多角度比较阐发他们散文蕴含的丰富内蕴,讨论两人借散文所呈现出的不同人生姿态,彰显两人散文的独特成就及内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判断这一深具特色的青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梁遇春是现代着名散文家,27年的短暂一生中有多部经典译作,散文创作主要收录在《春醪集》和《泪与笑》中,其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精髓,对查尔斯·兰姆情有独钟,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作者恣情洋溢的笔锋、机智幽默的思辨以及面对这个美与丑、正与邪交织的世界时所采取的冷冷揭示的态度,都使得他的作品时间愈久愈显示其醇香,其丰富内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被称为“清华第一才子”的钱钟书是当年与北大才子梁遇春齐名的青年作家,同样接受过英国小品文和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他与梁遇春絮语散文的外冷内热相比,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冷漠的学者风范,但其内在的幽默性、矛盾性等等与他同时期的梁遇春有着某种难以切断的关联性,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近乎完美的诠释了人生这本大书,其妙语连珠及愈挖愈深的深刻哲理,一直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旨在分析同样站在人生边上书写人生的两人,内在旁观性和审视性的潜在不同;第二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侧重分析两人幽默的软硬不同质感,第二节则从两种不同的唱反调方式入手,揭示青年散文这一独特文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章重点剖析两人对矛盾的不同感受方式和体验形式,提供了在同一文化语境下作家挥之不去的苦闷和焦虑;第四章聚焦两人艺术手法的各有千秋,最后一章综合上述比较研究结果,试判定以梁遇春、钱钟书为代表的青年散文在生命的感受体验、对时代的整体把握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与其他散文派系不同的独特方面,在更好的把握各自散文内蕴的基础上,理解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性。本文事实上从人生旁观者、幽默、矛盾、唱反调等角度对梁遇春、钱钟书的散文进行了比较挖掘,在两者的对比中更好的把握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丰富内蕴,对于提高对议论性散文的认识具有一定意义。

石盈盈,陈超英,陈蜜[6](2010)在《解读梁遇春《春雨》——春雨缠绵,蓊郁感性,别样苦闷》文中认为《春雨》是借雨景来倾吐心境,用现代诗的艺术来扩展散文的感性世界,可以说是春雨凝恨别样情。梁遇春一向以聪明睿智的的心灵去感应自然,体会人生。他与潇潇春雨、绵绵春阴尽情驰骋,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蓊郁的感性和对内心世界极为丰盈卓约。作品将现实感应的细致描绘和对传统典籍、诗词的潇洒点化与借助相互穿插组合,虚实相生,构建了特有的艺术氛围。新颖的意象环环相生,联袂而来,奇崛的句型和纤苍悒的韵味交相辉映,情随景转,节奏和缓,令人荡气回肠。

荆素蓉[7](2009)在《梁遇春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落潮,但文学革命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文学各种文类都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散文也不例外。在有选择地继承本国传统的同时,中国现代散文还从外国散文那里汲取了新鲜的养料。翻译则是其获得这种外援的主要途径。在“文学为人生”这一时代需求的召唤下,散文抒发个人性灵的特性开始受到重视,而源自法国、发达于英国的外国小品散文(essay)则正好以此见长。于是,有关外国小品文的理论与作品译介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而梁遇春则是在英国小品文译介方面出力最多的重要译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遇春是以散文家的身份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实际上在短暂的一生中,梁氏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创作作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遇春是由翻译走上创作道路的。对梁遇春而言,翻译活动不仅贯穿了他整个文学生涯的始终,而且还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翻译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作为散文家的地位。凡此等等,都说明以梁遇春的翻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意义。但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译介英国小品文的主力译将,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即使偶有提及,也每每只是寥寥数笔,语焉不详。而关于其翻译的专门研究则迟至本世纪初才有出现,且仅见于几篇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合理吸收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梁遇春翻译研究”作为论题,对梁遇春的译事译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论文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正文共分六章,依次论及梁遇春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译事概貌、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翻译作品语言特色以及翻译对创作的影响。第一章为绪论。在简要介绍梁遇春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对有关梁遇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尤其是对关于梁遇春翻译的现有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和评析,指出了其价值和不足所在,为正文部分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第二章对梁遇春从事翻译活动的背景条件进行了描述和考察。我们依次介绍了梁遇春得以具备良好英语语言素养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和英语教学的发展)、梁遇春走上英汉翻译道路的时代诗学语境(文学革命思潮与外国文学译介)以及梁遇春翻译作品得以问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人资质准备(传播媒介的兴盛和个人资质的准备)。其中外国文学译介和个人资质准备两个部分是本章重点,大致勾勒了梁遇春翻译活动赖以发生的时代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主体条件,为客观中允地评价和看待梁遇春译事译作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参照。第三章概述了梁遇春的译事译作及其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我们首先分类介绍了梁遇春对英国小品散文、诗歌、小说及其他文类作品的译介,着重描述其所译作家作品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译介学价值。本章的第二部分挖掘整理了梁遇春对翻译活动的理论认识,主要从翻译目的、翻译路径、翻译标准和翻译风格等涉及译学基本问题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考察了梁遇春译作中因采用特定翻译策略而呈现出的语言特色。梁译采用了“直译”的主导翻译策略,因而使译作呈现出杂合度颇高的语言特征。我们首先简略介绍了译学中涉及译作语言杂合性研究的相关论述,旨在说明杂合性乃译作语言的本质特征,接着从五个方面(语音转写的专指名称、代词的高频次使用、“一+量词+名词”结构的使用、自拟二字格和四字格的使用、对原文语序的明显依顺)对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微观的近距离扫描,通过详实的译例评析论证了梁译杂合度颇高的主要语言特色,最后从时代翻译环境和译者主体因素两个方面对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五章解析了梁遇春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我们首先探讨了梁遇春翻译活动对其散文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小品散文创作思想;二是其散文创作的主题思想和语言形式都带有来自翻译的影响痕迹。其次,我们还就梁遇春翻译活动对其所处时代的文学传统产生的影响尝试进行了探讨,认为梁遇春散文正是深受翻译影响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第六章为余论。我们首先论述了本研究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涉及如何看待高杂合度译作的文本价值、译者应该努力成为学者型译家等与翻译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最后,我们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附录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梁遇春年谱,为我们所首次编写。梁遇春的生平事迹和所有着述一律入谱:涉及梁遇春的着述时,尽可能地提供了内容概要或目录,同时有选择地引录了梁遇春的自述和他人的评述,既用作编写年谱之依据,也为以后的研究者参考之用;凡与梁遇春有关的人物、事件、社团、书刊也尽量入谱,并附带有简要介绍和说明。第二部分为梁遇春研究相关书目集成,包括梁遇春着译作品目录、北新书局“英文小丛书”目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遇春作品(散文、译作、书话)出版书目汇总。其中前两个目录为因占用篇幅过大正文中不便收入的论据材料,后一个则展示了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梁遇春研究以来,梁遇春译作在其全部作品出版中所占的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梁遇春翻译研究亟待加强的现状。第三部分为《梁遇春散文全编》勘误补遗。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梁遇春研究的重要文献《梁遇春散文全编》的两条编者注释中存在明显的错误,在“集外译文”和“海外书话”部分则均有遗漏。鉴于此,我们专门撰文指正了错误,同时补全了遗漏的文章,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更加全面的文献基础。第四部分为梁遇春译作序跋研究,是对正文第三章和第五章内容的细化补充。概言之,本论文选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翻译文学研究均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散文家和翻译家研究中的相应空白。在理论运用方面,本论文总体上借鉴了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对翻译史研究领域的划分,各章节内容基本上都是依照先挖掘事实、后解释分析的逻辑顺序来加以安排,首次采用了全方位的视角来考察和审视梁遇春译事译作,在有关梁遇春对英国文学的译介贡献、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成因、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对于其散文创作乃至对中国散文文体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为翻译学研究中翻译史范畴内的翻译家研究,本选题的意义在于系统论述了身兼创作与翻译于一身的梁遇春在以翻译为依托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梁遇春而言则主要指散文)在向现代化的嬗变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除了具有这种理论层面的学术意义之外,本研究中有关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的述评还对文学翻译批评实践具有十分现实的参考价值。由于梁遇春生平资料匮乏和相关研究基础薄弱,我们在搜集译作、阅读着译文本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及全部附录内容正是这些努力的集中体现。

宁珊[8](2009)在《在路上——读梁遇春《途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梁遇春短暂的生命在中国现代散文上留下了韶华的一笔。梁遇春的散文受到了英国散文的影响,尤其是英国散文大师兰姆的影响,但他的散文里又透露着他独有的灵性和智慧性。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在人生的路上清楚地看着人生,并且用随意的文字、不受拘格的体裁发抒他的人生感受。本文以梁遇春的代表作之一,散文《途中》为例,对此加以阐述。

于婷婷[9](2009)在《梁遇春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梁遇春作为五四时期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评论界对其散文的与众不同,以及其作为翻译家的一些侧面,都作出了一些反应,但与周作人、钱钟书等散文大家相比,对梁遇春的研究还不算丰富,对其侧面研究就更为少见,本文试图从散文的文体性质、散文史的地位、文化意蕴、艺术品格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对梁遇春的研究状况作力求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以推动对梁遇春研究的深入。

林伟[10](2006)在《春醪中的泪与笑 ——梁遇春随笔综论》文中研究说明具有“天才”之誉的梁遇春,以个性鲜明、博识睿智、视角独特而富有诗情笔调的随笔,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随笔散文史上的位置。本文试图寻找梁遇春随笔研究的另一视角,即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文本,通过细致的梳理和读解,探析梁遇春随笔创作的文化渊源、母题建构和审美特点,体味一个天才作家的个性气质、心路历程、价值取向和理想诉求,并由此明确梁遇春随笔在中国现代随笔发展史上的译介奠基之功。 梁遇春的随笔创作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既借鉴“外国的模范”,也讲究“中国的情调”;既吸纳了西方随笔的特性精髓,又传承中国传统诗文的本土底蕴。“外援”与“内应”的文化渊源共同催生和滋养了梁遇春的随笔创作。梁遇春随笔的内容涉及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爱情、友情、婚姻等,对悲欢人生的感悟、纷繁世相的洞察和青春情感的诉说,构成了梁遇春随笔的创作母题。梁遇春随笔显示出六个方面的审美特色:视角独特、反讽手法、絮语风格、情理谐趣、悲剧的幽默和想象性写作。

二、六朝文风的遗响——梁遇春散文艺术探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朝文风的遗响——梁遇春散文艺术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1)梁遇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2)论梁遇春散文的存在主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有死观”与存在者在场
第二章 荒诞意识与“流浪汉”的精神状态
第三章 本真存在与时间体验
第四章 恶与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梁遇春随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二、梁遇春其人
    1、少年天才
    2、自由的思考者
    3、交谈能手
    4、经历平平的书虫
三、梁遇春其文
    1、与其他作家的共同之处
        1.1 、包含强烈的理性精神
        1.2 、文章都有一种幽默气
    2、其文的特殊之处
        2.1 、题材的特殊
        2.2 、感情的特殊
        2.3 、对个体生命价值思考的独特
        2.4 、文体风格的独特
四、翻译活动对其随笔的特殊影响及其与兰姆的比较
    1、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对英国 Essay 文体的理解
    2、翻译活动对其创作的影响
    3、与兰姆的比较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发表过梁遇春作品的刊物及刊载的作品一览表
    附2:梁遇春年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26岁生命的文学光焰 ——梁遇春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梁遇春散文中的人生哲思
    (一) “矛盾观”
    (二) “婚恋观”
    (三) 生命感悟
二、现实批判视野
    (一) 社会批判
    (二) 人性批判
    (三) 文化批判
三、读书随笔与文学理念
    (一) 书评和序跋
    (二) “介绍”与“评述”
    (三) 开放的文学天地
    (四) 文学理论的溶注
四、梁遇春散文的审美特质
    (一) 反讽视角
    (二) 絮语笔调
    (三) 引证与推理
    (四) 悲喜剧风格
五、梁遇春散文的艺术探源及现实意义
    (一) 英国随笔艺术的影响
    (二) 中国六朝风韵的熏陶
    (三) 梁遇春散文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人生边上的风景
    第一节 想象性与思想型
    第二节 “旁观者”的无奈与“审视者”的从容
第二章 “幽默”的“唱反调”
    第一节 软幽默与硬幽默
    第二节 随性式和严谨型“唱反调”
第三章 “矛盾”的“揭示”
    第一节 “近触”与“远观”的矛盾
    第二节 “热望”与“冷眼”的揭示
第四章 各有千秋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天马行空的谈话体与严密的知识性议论
    第二节 迥异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从两者比较看 30 年代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致谢
注释

(6)解读梁遇春《春雨》——春雨缠绵,蓊郁感性,别样苦闷(论文提纲范文)

一、别样苦闷, 蓊郁感性
二、凝恨春雨, 景中生情

(7)梁遇春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梁遇春生平简介
    第二节 梁遇春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一、梁遇春研究综观
        二、梁遇春翻译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梁遇春翻译活动背景研究
    第一节 新式教育的兴起与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式教育的兴起
        二、新学制的更迭与英语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革命思潮与外国文学译介
        一、文学革命思潮
        二、外国文学译介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兴盛与个人资质的准备
        一、传播媒介的兴盛
        二、个人资质的准备
第三章 梁遇春译事概说及其对翻译活动的认识
    第一节 梁遇春译事概说
        一、英国小品散文译介
        二、英国诗歌译介
        三、外国小说译介
        四、其他文类作品译介
    第二节 梁遇春对翻译活动的认识
        一、创作“带着中国情调的小品文”
        二、现实需要“经过一度的翻译”
        三、用“信、达、雅”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
        四、“作者的风韵”与“译者的情调”
第四章 梁遇春翻译作品语言特色研究
    第一节 译作语言杂合性研究略说
    第二节 梁遇春译作语言杂合性特征扫描
        一、语音转写的专指名称
        二、代词的高频次使用
        三、“一+量词+名词”结构的使用
        四、自拟二字格和四字格的使用
        五、对原文语序的明显依顺
    第三节 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成因简析
        一、时代文化语境
        二、译者主体因素
第五章 梁遇春翻译活动影响研究
    第一节 梁遇春在翻译活动中形成的创作思想
    第二节 梁遇春翻译活动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一、散文创作题材所受的影响
        二、散文创作语言所受的影响
    第三节 梁遇春散文创作的文体意义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梁遇春翻译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梁遇春翻译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一、梁遇春翻译研究的意义
        二、梁遇春翻译研究展望
附录
    一、梁遇春年谱简编
    二、梁遇春研究书目集成
    三、《梁遇春散文全编》勘误补遗
    四、梁遇春译作序跋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9)梁遇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研究成果
    (一) 比较与影响研究
    (二) 对梁遇春散文艺术品格的挖掘
    (三) 对梁遇春散文文体的判断
    (四) 文本研究
    (五) 价值研究
二、其它研究
    (一) 对梁遇春其人的研究
    (二) 对梁遇春其它身份特征的研究
    (三) 对梁遇春从其它侧面的研究
三、总结

(10)春醪中的泪与笑 ——梁遇春随笔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导论
第一章 创作渊源
    第一节 外援──西方随笔的欧化影响
    第二节 内应──中国诗文的顺势传承
第二章 母题建构
    第一节 悲欢人生的感悟──“醒时流泪醉时歌”
    第二节 纷繁世相的洞察──“醉中梦话”
    第三节 青春情感的诉说──“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第三章 审美特质
    第一节 视角独特
    第二节 反讽手法
    第三节 絮语风格
    第四节 情理谐趣
    第五节 悲剧的幽默
    第六节 想象性写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梁遇春简介
附录二 梁遇春随笔作品一览
致谢

四、六朝文风的遗响——梁遇春散文艺术探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梁遇春研究综述[J]. 谈茜桐. 文教资料, 2016(35)
  • [2]论梁遇春散文的存在主义特征[D]. 金琪. 吉林大学, 2015(08)
  • [3]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梁遇春随笔[D]. 查日军. 温州大学, 2014(03)
  • [4]26岁生命的文学光焰 ——梁遇春散文研究[D]. 李佳.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5]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D]. 卢玮玮.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6]解读梁遇春《春雨》——春雨缠绵,蓊郁感性,别样苦闷[J]. 石盈盈,陈超英,陈蜜. 青春岁月, 2010(20)
  • [7]梁遇春翻译研究[D]. 荆素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在路上——读梁遇春《途中》[J]. 宁珊. 文教资料, 2009(08)
  • [9]梁遇春研究综述[J]. 于婷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1)
  • [10]春醪中的泪与笑 ——梁遇春随笔综论[D]. 林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六代文风的传承——论梁宇春的散文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