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

一、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林,苏庸春,管贤敏[1](2021)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一种新生儿期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总发病率3.0%~7.5%,在入住NICU的新生儿中可达到8%~22%,在早产儿中更高[1-3]。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会导致重要脏器出血危及生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期正确判断血小板减少原因、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刘中娜[2](2020)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治疗效果、母婴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收治并分娩的325例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为孕期两次血小板计数<100x109/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为轻度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中度组:(30×109/L≤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重度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30×109/L。将妊娠合并ITP的患者依据其孕期治疗方案分为:A组(益血生胶囊或花生衣煎服等一般治疗);B组(糖皮质激素治疗);C组(丙种球蛋白治疗);D组(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记录产妇的孕期情况及分娩结局以及回访产后血小板数值等多项指标。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共发生32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占同期分娩总数9.32‰(325/35210)。其中轻度组150例,中度组87例,重度组88例。2.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各组孕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住院时间、早产率、剖宫产率较轻度组及中度组显着增加(P<0.05)。重度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显着低于轻度组及中度组(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发生产前出血、新生儿窒息的概率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2.61例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血小板重度减少的患者给予治疗措施后总的有效和显效率为78.79%;所有治疗措施中,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丙种球蛋白等的特殊治疗,治疗有效和显效率可达81.82%。结论:重度血小板减少与住院时间延长、产前出血、早产、剖宫产率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风险增加相关;单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二者联合使用,可在短期内提高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

顾文文[3](2020)在《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围产期妇女主要的并发症之一,GDM的病因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受孕母体自身健康状况及社会环境因素均可影响孕妇GDM的发生,而疾病发病与转归的病理机制也甚为复杂。GDM可增加孕产妇与围生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因此探讨GDM的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GDM的诊治尤为重要。目的:探讨GDM孕妇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以期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54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DM孕产妇和未发生GDM孕产妇各327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孕妇于孕6-8周时,采集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孕前体重指数(BMI)、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糖尿病家族史、孕次、产次、不良孕产史等信息。于孕24-28周时进行50 g糖负荷试验(GCT)筛查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记录检测结果,并记录所有孕妇孕期总增重、分娩前体重和妊娠结局,包括分娩时出血量、分娩方式、羊水指数、胎盘粘连、产后出血量、切口脂肪液化等信息。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孕产妇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妊娠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孕产妇和新生儿)等方面的差异,对GDM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分析导致GDM的危险因素。结果:1最终本研究共纳入528例孕产妇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260例,对照组268例。2 2015年2918例孕产妇中GDM患者166例(5.69%),2016年3259例孕产妇中GDM患者207例(6.35%),2017年3328例孕产妇中GDM患者238例(7.15%)。从2015年-2017年GDM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3观察组<36岁的孕产妇占比85.38%,小于对照组的96.27%,而>36岁的孕产妇占比14.62%,高于对照组的3.73%(P<0.01)。另外观察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产妇比例为17.69%,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9%(P<0.01)。4通过对2组孕产妇妊娠期间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可见,观察组孕妇在胎次、产次、孕次、早产次数、流产次数、BMI分级、孕期体重增长、BMI及羊水指数方面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5本研究分别从孕产妇及新生儿方面记录并统计了2组的分娩及妊娠结局,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观察组孕产妇在子痫前期发生率、羊水污染、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羊水指数、产妇住院时间、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5 minApgar评分、新生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胎龄、新生儿体重分度、新生儿转归、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等方面均与对照组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P<0.01);但2组在胎膜早破、胎盘黏连、切口脂肪液化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影响GDM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年龄(β=0.456,P=0.001,95%CI为1.19-2.08)、体重增长(β=0.712,P=0.001,95%CI为95%CI:1.35-3.09)、胎次(β=2.458,P=0.019,95%CI为1.49-91.83)、产次(β=1.005,P=0.017,95%CI为1.23-6.23)、有无糖尿病家族史(β=2.038,P=0.001,95%CI为2.24-26.28)是导致GDM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GDM导致孕产妇与围生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其中年龄、体重增长、胎次、产次、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是导致GDM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及对存在GDM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预防保健,不仅有利于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也有利于母体健康。鉴于GDM较高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应该重视GDM的诊治,全面收集孕产妇的有关信息,积极改进GDM的诊疗及监测体系,加强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及对胎儿的监护,减轻GDM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思[4](2020)在《9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2017年至2019年3年期间于我院NICU住院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病例分析,总结我院ELBWI的早产原因、母孕期疾病、生后的并发症分布、临床结局等,观察ELBWI的疾病特点,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ELBWI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对其一般资料、出生情况、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3年间我院共收治92例ELBWI。男38例(41.3%),女54例(58.7%)。男女比例为1:1.42。2.孕母情况:92例ELBWI来自78位孕母,自然受孕69.2%、辅助生殖技术30.8%,常见妊娠期高危因素有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70.5%,胎盘异常19.2%等。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57.6%。3.出生时情况:92例ELBWI中阴道分娩29例(37.1%)、剖宫产63例(80.7%);单胎61例(78.2%)、双胎16例(20.5%)、三胎1例(1.2%)。4.主要并发症:本研究的ELBWI中主要并发症依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87.0%、颅内出血79.6%、贫血77.7%。5.临床结局:92例ELBWI中放弃治疗45例(48.9%),接受治疗47例,接受治疗组中存活42例(89.3%),死亡5例(10.6%)。其中主要死亡原因为窒息、感染、NRDS。存活的42例ELBWI随访至8个月,严重脑积水2例,于脑外科行脑室分流手术;无脑瘫患儿,需要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患儿有3例。6.我院ELBWI平均住院时间为64.5天,平均住院费用116831.7元。结论:1.我院超低出生体重儿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女性多于男性。2.本研究中ELBWI的早产常见高危因素为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异常等,辅助生殖技术所占比例较大。3.我院ELBWI生后常见并发症依次为:NRDS、颅内出血、贫血等。4.92例ELBWI中接受治疗患儿的救治存活率为89.3%,出血后脑积水2例,无脑瘫、失明等严重后遗症。

曾义[5](2020)在《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生育政策的变化,实施再次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由于瘢痕子宫及合并症增加,发生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目前,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是对我国母婴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因此,通过回顾性病例数据,分析再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再次剖宫产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2442例再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登记产妇孕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等数据信息,根据产后出血标准分为产后出血组(PPH组,n=346)和产后非出血组(NPPH,n=2096),根据新生儿窒息标准分为新生儿窒息组(BA组,n=62)和新生儿非窒息组(NBA组,n=2380)。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2.为探讨麻醉选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n=140)和椎管内麻醉组(n=2302),将术前、术中因素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全麻组(n=131)和椎管内麻醉组(n=131),比较两组之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宫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止血方式、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前置胎盘[优势比(OR)=17.858;95%可信区间(95%CI)=8.359-38.149],产前贫血(OR=10.882;95%CI=6.190-19.129),宫缩乏力(OR=6.608;95%CI=3.604-12.115),手术时间>100min(OR=5.202;95%CI=2.196-12.321;参考组:手术时间≤60min),胎盘粘连(OR=3.103;95%CI=1.657-5.810),ASAⅢ~Ⅳ级(OR=3.821;95%CI=2.062-7.081;参考组:ASAⅠ~Ⅱ级),胎盘植入(OR=3.054;95%CI=1.122-8.313),孕周<35周(OR=4.003;95%CI=1.571-10.201;参考组:孕周≥39周)。再次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OR=9.330;95%CI=1.426-61.040),全麻(OR=2.896;95%CI=1.306-6.422),妊高症(OR=3.371;95%CI=1.519-7.479),宫缩乏力(OR=2.528;95%CI=1.137-5.618),早产儿(孕周<37)(OR=3.625;95%CI=1.576-8.335),低体重儿(OR=6.448;95%CI=2.858-14.550)。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全麻组出生后1m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10.7%vs3.8%,P<0.05),但出生后5min、10min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与椎管内麻醉组在出血量、输血率、宫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止血方式、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置胎盘、产前贫血、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胎盘植入、手术时间过长、孕周<35周、ASA分级是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2.妊高症、肾功能不全、宫缩乏力、早产儿、低体重儿、全身麻醉是再次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3.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并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但全身麻醉可增加出生后1min新生儿窒息率,而对出生后5min、10min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影响。

李静[6](2019)在《探讨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预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早产的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后,旨在为降低早产率及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临床结局,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6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活产婴儿的部分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359例早产产妇,将其设置为早产组;另6829例正常足月产妇设置为足月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收集2016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信息495例,收集记录纳入研究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体重、发病时间、住院天数;早产儿出生后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呼吸衰竭等。疾病分类以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DC-10)为分类原则,疾病名称参考《实用新生儿学》,并统计其预后。按照不同分类方法将早产儿分类,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高危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并发症的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收集早产组和足月组产妇的年龄、既往流产次数、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人工助孕及单胎或双(多)胎,并对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分析。本次收集数据当中,仅见单胎妊娠和双胎妊娠,故此本次研究仅分析了双胎妊娠对早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既往有流产史、疤痕子宫、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异常、胎儿宫内窘迫、PROM、双胎妊娠、胎盘异常为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且均为独立影响因素(OR>1)。2.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越小,低出生体重儿所占的比例越高。3.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损伤、新生儿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4.胎龄、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是住院时间长短的独立影响因素。5.影响早产儿临床预后的众多危险因素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胎龄、出生体重和并发症。结论:1.在产妇妊娠过程中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早产出现,其中既往有流产史、疤痕子宫、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异常、胎儿宫内窘迫、PROM、双胎妊娠、胎盘异常为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且均为独立影响因素。2.影响早产儿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这三个因素通常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早产儿的转归。

曾雅丽,黄鹏,刁诗光,刘晓燕,邱建武,陈亚丽[7](2019)在《早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可早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17年1—12月生后24 h内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治疗的61例早产儿(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早产儿症状性PDA(significant PDA,s PDA)的26例为观察组,无s PDA的35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后,第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仍存在s PDA的为持续开放组,无s PDA的为关闭组。生后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cTnT)、降钙素原(P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计数(PLT),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持续开放组与关闭组各临床指标间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制定药物干预指征。结果观察组血浆BNP、cTnT、NSE水平分别为(3 483.00±1 560.11) pg/mL、(89.17±35.67) pg/mL、(100.06±84.81) ng/mL,均高于对照组(2 380.65±1 105.15) pg/mL、(62.62±17.89) pg/mL、(60.69±35.1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0.037); PCT、PLT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指标在关闭组与持续开放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NSE处于57.28 ng/mL时,灵敏度0.600,特异度0.618; BNP处于2 430.00 pg/mL时,灵敏度0.800,特异度0.618; cTnT处于67.70pg/mL时,灵敏度0.680,特异度0.618,需要药物干预。结论血浆BNP、cTnT、NSE在早期预测早产儿PDA及指导药物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余林[8](2019)在《17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院非手术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的发病情况,探讨NTP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检验科测得至少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且无手术史及外院超过24小时住院史的171例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在单病因分析中,118例轻度NTP以细菌性败血症为主,共47例(39.8%),其次为生后窒息31例(26.3%),宫内窘迫23例(19.5%)等;53例重度NTP的病因仍以细菌性败血症为主,共37例(69.8%),其次为生后窒息及宫内窘迫,分别为21例(39.6%)和16例(30.2%)等。171例NTP患儿中有112例(65.5%)合并多种病因,50例(29.2%)合并单病因,其余9例NTP患儿未发现明确致病因素。2.171例NTP患儿中发生出血者共103例(60.2%),重度出血者有34例(19.9%);其中轻度NTP患儿中有20例(16.9%)合并重度出血,重度NTP患儿中14例(26.4%)合并重度出血。3.171例NTP患儿中,167例患儿经治疗后好转,4例死亡,但死因均不是NTP所致出血。结论: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以轻度血小板减少为主;2.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病因为感染,其次为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且大部分NTP是多种病因作用的结果;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易并发出血,且重度出血发生率较高;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预后较好。

梁再怡[9](2019)在《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早产儿败血症发病隐匿,进展快,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及预后,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分析早产儿败血症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的特点,探讨各因素对诊断早产儿败血症的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37例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的确诊败血症的病例,38例临床诊断败血症的病例,30例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排除败血症)的病例,以及35例患非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病例,分别作为A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组,n=37,早产儿16例,足月儿21例)、B组(临床诊断败血症组,n=38,早产儿20例,足月儿18例)、C组(排除败血症的感染性疾病组,n=30,早产儿18例,足月儿12例)、D组(非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组,n=35)。检测各组的WBC、PLT、CRP、PCT水平,收集各组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各组的WBC、PLT、CRP、PCT等实验室资料,并作对比分析,以探讨早产儿败血症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的特点,以及其对诊断早产儿败血症的意义。结果:1.自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40例,确诊败血症的早产儿有16例,只有在胎膜早破史上与B、C、D组早产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15.80、14.27、5.38,P均<0.05)。2.在确诊败血症的16例早产儿中,出现体温异常、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比例与B、C组早产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5.76、5.1、8.20,P均<0.05),而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出现一般情况差、休克、皮肤黏膜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等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3.93、9.49、4.55、8.39、12.29、8.39、8.39,P均<0.05)。3.在16例确诊败血症的早产儿病例中,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WBC异常的例数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X2为8.39,P<0.05),而PLT值异常的例数较B、C、D组早产儿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5.10、4.31,P均<0.05),CRP异常的例数比例较其他各组都少,确诊败血症的病例中,有7例有检测PCT,但PCT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4.黄疸是早产儿和足月儿都很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各组早产儿与足月儿间、早产儿与早产儿之间相比,出现黄疸表现的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剖宫产、血液系统症状是早产儿败血症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019、0.015),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0.077)。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的影响因素众多,剖宫产娩出、有血液系统症状是早产儿败血症的可疑危险因素,而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满足上述条件时需注意败血症可能。早产儿败血症无论是临床表现或是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均缺乏特异性,不能只依据某一项指标异常即诊断败血症,需联合多个指标。

李运玲[10](2019)在《34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死亡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生率、病因及预后,指导临床早期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某综合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者,若发生2次及以上血小板减少者则统计第一次发病资料。分别记录入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胎龄、Apgar评分、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羊水、胎盘、脐带情况、母孕期疾病及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情况,并记录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日龄、首次血小板减少计数、最低血小板减少计数、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出血事件、病因、治疗及预后情况。对同期收治的血小板正常组与血小板减少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血小板减少程度影响因素分析;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出血事件的关系;预后分析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四分位间距(IQR)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定为0.05,Ρ<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期间共收治新生儿2927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342例,发生率为11.7%。其中男性206例(60.2%),女性136例(39.8%),男女比例为1.51:1。早产儿组264例(77.2%),足月儿组78例(22.8%),胎龄的中位数为32周(IQR 3036w)。出生体重<2500g有275例(80.4%),出生体重≥2500g有67例(19.6%),出生体重的中位数1400g(IQR 11002055g)。经阴道分娩53例(15.5%),剖宫产分娩289例(84.5%)。性别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137例(40.1%),最常见病因为败血症31.4%(43/137),其次为胎盘功能不全20.4%(28/137)、免疫因素14.6%(20/137)。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205例(59.9%),最常见病因为败血症51.2%(105/205),其次为新生儿肺炎10.2%(21/2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9.3%(19/205)。<34周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败血症53.4%(118/221),其次为胎盘功能不全13.1%(29/221)、NEC 8.6%(19/221);晚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败血症23.3%(10/43),其次为免疫因素20.9%(9/43)、胎盘功能不全18.6%(8/43);足月儿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败血症25.6%(20/78),其次为免疫因素16.7%(13/78)、外周动静脉换血术后11.5%(9/78)。3.本研究中轻度血小板减少276例(80.7%),重度血小板减少66例(19.3%)。通过分析不同病因对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影响,免疫因素、NEC、K-M综合症在轻度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因在轻度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出血事件180例,占52.6%(180/342),其中轻度出血事件71.7%(129/180),重度出血事件28.3%(51/180),轻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在出血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NT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治愈302例(88.4%),死亡40例(11.6%)。死亡组最常见病因为败血症40%(16/40),其次为NEC 20%(8/40)、新生儿窒息12.5%(5/40)、重症肺炎5%(2/40)。5.NT患儿死亡组与治愈组在性别、败血症发病因素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出生体重、发病日龄、出血事件、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输注情况、NEC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胎龄、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事件程度、NEC对死亡的发生有影响,认为胎龄<34周、重度血小板减少、轻度出血事件、重度出血事件、NEC是NT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分别为1.366、2.971、5.780、16.011、4.549,OR(95%CI)分别为1.0311.809、1.3296.641、2.24514.884、5.02051.059、1.35615.260。结论1.本研究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1.7%。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分娩患儿分别比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经阴道分娩患儿更易发生血小板减少症。2.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败血症,其次为胎盘功能不全、免疫因素;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败血症,其次为新生儿肺炎、NEC。排除感染因素,<34周患儿病因应考虑胎盘功能不全,≥34周应考虑免疫因素。3.血小板减少程度对出血事件的发生有影响。4.本研究NT患儿病死率为11.6%,最常见死亡原因为败血症,其次为NEC。胎龄<34周、重度血小板减少、出血事件、NEC是NT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血小板水平的生理特点
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
    2.1 破坏增加
        2.1.1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
        2.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1.3 外周消耗
    2.2 血小板生成减少
        2.2.1 遗传性疾病
        2.2.2 骨髓浸润性疾病
        2.2.3 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2.3 其他因素
        2.3.1 感染
        2.3.2 窒息
        2.3.3 新生儿低温损伤
        2.3.4 药物因素
        2.3.5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断
4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4.1 治疗原则
    4.2 治疗方法
        4.2.1 输注血小板
        4.2.2 输注丙种球蛋白
        4.2.3 糖皮质激素
        4.2.4 其他生物制剂

(2)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Abbreviations
前言
一、绪论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
    2.病因分类
    3.分娩情况
    4.新生儿结局
    5.孕期治疗情况
    6.骨髓象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3)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2组妊娠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3.3 2组妊娠结局的对比分析
    3.4 影响GDM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GDM的发生机制
    4.2 GDM的患病率及妊娠特征
    4.3 GDM的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1 GDM的发生机制
        1.1 GDM的发生机制
        1.2 GDM的临床诊断
        1.3 GDM 对母儿的危害
    2 GDM的临床管理
        2.1 GDM的临床治疗及其他干预措施
        2.2 GDM分娩、产褥期及产后管理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9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的综合管理和救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全身麻醉时再次剖宫产产妇的围术期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探讨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早产相关因素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早产儿并发症、预后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早产危险因素和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早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超声心动图
        1.2.2 s PDA药物治疗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
    2.2 两组早产儿各临床指标的比较
    2.3 血浆NSE、BNP、cTnT用于早期预测早产儿s PDA的ROC分析结果
    2.4 关闭组与持续开放组各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8)17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指标
    1.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及分类
    1.4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出血分度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
    2.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程
    2.4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
    2.5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发病病因
    3.3 临床表现
    3.4 治疗及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及分组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围生期高危因素
    2.2 临床表现
    2.3 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2.4 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 一般情况及围生期高危因素
    3.2 临床表现分析
    3.3 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感染的实验室指标的临床评价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34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输注阈值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 余林,苏庸春,管贤敏. 儿科药学杂志, 2021(01)
  • [2]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D]. 刘中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顾文文. 江苏大学, 2020(02)
  • [4]9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情况分析[D]. 陈思.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D]. 曾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探讨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预后[D]. 李静. 苏州大学, 2019(02)
  • [7]早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指标研究[J]. 曾雅丽,黄鹏,刁诗光,刘晓燕,邱建武,陈亚丽. 安徽医药, 2019(08)
  • [8]17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D]. 余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D]. 梁再怡.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10]34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D]. 李运玲. 郑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新生儿窒息致血小板减少1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