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神经源性哑铃瘤的手术治疗

纵隔神经源性哑铃瘤的手术治疗

一、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黄艾,刘可维,江科[1](2020)在《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胸腔内神经源性肿瘤。纵隔内神经鞘瘤大多来源于或肋间神经或椎旁交感神经。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诊断,同时影像学对于判断肿瘤的大小、部位、特点等十分重要,以此决定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切口的选择。术前穿刺对于巨大肿瘤明确肿瘤类型及性质十分重要。对于巨大良性肿瘤,手术切除被视为最好的治疗方式,以及术后病检明确诊断。本文报告1例左侧后纵隔巨大肿瘤患者,术前穿刺诊断为神经鞘瘤,CT提示肿瘤较大,

方硕,詹成,张毅,姚光宇,谢晓枫,张永星,范虹[2](2017)在《131例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已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共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病理学形态和预后。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78例(59.5%),女性53例(40.5%);有症状者59例(45.0%),无症状者72例(55.0%);肿瘤位于左后纵隔61例,右后纵隔69例,前纵隔1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98例(74.8%),VATS辅助胸部小切口手术5例(3.8%),开胸手术28例(21.4%)。除1例恶性神经鞘瘤行姑息性切除外,其他均完整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理类型显示良性神经鞘瘤98例(74.8%),神经节细胞瘤24例(18.3%),恶性神经鞘瘤2例(1.5%),神经纤维瘤2例(1.5%),副神经节瘤2例(1.5%),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2例(1.5%),神经母细胞瘤1例(0.8%)。术后随访1295个月,平均53个月,1例PNET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1例恶鞘姑息切除术后20天死亡,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均无瘤存活至2016年1月。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绝大部分为良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但恶性肿瘤则预后较差。

郭运发[3](2017)在《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全切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显微镜下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12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切除肿瘤后同时行脊柱内固定手术10例,均采用经椎弓根后路脊柱内固定技术。结果:手术全切9例,近全切2例,1例因术中出血过多终止手术。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高分化血管肉瘤1例。术后15天术前神经功能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1例,无加重、手术感染、瘫痪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8到30月,平均25个月,其中8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加重及复发病例。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症状较术前深浅感觉恢复,肌力同术前。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丰富被迫终止手术,未行脊椎重建及脊柱内固定技术,术后一月因颈部活动过大颈椎响动后死亡。结论:显微镜下经后路一期手术可全切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为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需同时行相应椎体重和脊柱内固定技术。

沈颖,张柘[4](2015)在《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8例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肢体麻木、咳嗽、胸痛、胸闷,2例无明显症状,1例双下肢瘫痪。所有患者经磁共振及CT胸部检查提示诊断,行Ⅰ期完整切除后治愈出院。结论针对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以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可收获到较好治疗效果,MRI及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及手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罗爱国,轩永波,唐开维,展宇飞,左艳,潘禹辰[5](2015)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操作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肿瘤,对无法在电视胸腔镜下手术者中转开胸。结果 52例患者中49例顺利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胸,无死亡和复发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12.3±3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29.4±105.3)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平均时间为(2.9±0.9)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6.2±2.7)d;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瘤24例,神经纤维瘤20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术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发生一过性Honor综合征2例,皮下气肿2例,肺不张1例;肿瘤直径<6.00 cm组的患者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6.00 cm组;<6.00 cm组患者中转开胸率为0%,低于≥6.00 cm组患者的中转开胸率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微创、切口美观、损伤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作为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王哲,卢卫平,王启文,张晓凯[6](2014)在《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报道1例以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的右侧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并回顾相关文献,提高对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10月21日我科收治的1例右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术前在彩超引导下行病变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证实为神经鞘瘤,并在全麻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在肿瘤生长巨大后才被发现,易漏诊,并增加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前经皮穿刺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近年来胸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薛亮,蒋淳,余勇,丁建勇[7](2014)在《胸腔镜联合脊柱旁后入路切除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1例报告》文中认为后纵隔哑铃型肿瘤是比较少见的胸腔内肿瘤,其中90%为良性病变,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等[1]。肿瘤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胸腔内,但有部分延伸进入椎间孔、甚至椎管内[2],对于此类肿瘤进行手术的合适入路,目前尚存争议。多数情况下,尤其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单一的手术入路,比如胸腔入路

于珂,范兴龙[8](2014)在《胸腔镜结合后正中入路分期治疗胸椎巨大哑铃型肿瘤》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胸腔镜在胸椎巨大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0月,该院收治8例经胸腔镜结合后正中入路分期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胸椎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病例。结果 8例均经胸腔镜及胸椎后路手术完整切除,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胸腔镜结合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椎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龙厚清,黄荷,谢文翰,黄阳亮,刘少喻,李佛保[9](2013)在《Ⅰ期后入路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及其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结果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min(152420 min),出血量480 ml(1251770 ml)。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着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结论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

耿耿,丁伯应[10](2013)在《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哑铃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临床较少见纵隔肿瘤,系神经源性肿瘤由椎间孔处发生可沿着受侵的神经双向生长,包括一个较大的后纵隔部分的肿瘤和较小的椎管内部分,二者通过狭小的椎间孔相连。谢京城[1]等将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

二、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2)131例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果
    一般情况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手术方法和结果
讨论

(3)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5)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6)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7)胸腔镜联合脊柱旁后入路切除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8)胸腔镜结合后正中入路分期治疗胸椎巨大哑铃型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辅助检查
    1.4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Ⅰ期后入路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及其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4 术后评价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3.1 胸椎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
    3.2 胸椎哑铃型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解剖学
    3.3 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其优点
    3.4 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

四、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J]. 黄艾,刘可维,江科.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20(04)
  • [2]131例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J]. 方硕,詹成,张毅,姚光宇,谢晓枫,张永星,范虹.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7(02)
  • [3]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D]. 郭运发.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4]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J]. 沈颖,张柘.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9)
  • [5]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J]. 罗爱国,轩永波,唐开维,展宇飞,左艳,潘禹辰. 临床军医杂志, 2015(01)
  • [6]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J]. 王哲,卢卫平,王启文,张晓凯.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0)
  • [7]胸腔镜联合脊柱旁后入路切除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1例报告[J]. 薛亮,蒋淳,余勇,丁建勇. 中国临床医学, 2014(05)
  • [8]胸腔镜结合后正中入路分期治疗胸椎巨大哑铃型肿瘤[J]. 于珂,范兴龙. 中国内镜杂志, 2014(07)
  • [9]Ⅰ期后入路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及其疗效[J]. 龙厚清,黄荷,谢文翰,黄阳亮,刘少喻,李佛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05)
  • [10]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体会[J]. 耿耿,丁伯应.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3)

标签:;  ;  ;  ;  ;  

纵隔神经源性哑铃瘤的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