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基层结构应用分析

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基层结构应用分析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式基层结构的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汤羽钊[1](2021)在《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材料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水、土壤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城乡交通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密不可分,透水混凝土应用研究也在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从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装配式设计出发,剖析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提出在分别改善透水混凝土面层与基层混凝土的性能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粘结层材料将透水面层与改性基层进行复合预制,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拟定路面组合结构的力学响应,拟解决传统透水混凝土路面强度与渗透性能难以平衡、路面基层易脱空开裂以及维修养护对交通扰乱较大等难题。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骨料级配、硅灰掺量、增强剂掺量与玄武岩纤维掺量对透水混凝土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有效孔隙率以及透水系数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以提高基层混凝土韧性、抗渗和抗裂性能为目标,在既有优化配比的基础上掺入抗裂防水剂和聚乙烯醇纤维对C40基层混凝土进行改性,对其改性后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孔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选择配制不同的水泥基型界面剂,研究不同龄期、不同界面剂情况下面层透水混凝土与基层改性水泥混凝土复合后的粘结层性能,对其复合粘结层的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剪切强度进行力学分析;运用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路面组合结构模型,以复合预制板块的边长、面层厚度以及基层厚度为自变量,设计正交试验,以路面板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最大竖向位移、最大拉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为评价指标,分析影响预制路面板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系统设计的研究进行概述,包括路面板块接缝设计、尺寸与形状设计研究等,结合本试验透水型复合预制板块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发现玄武岩碎石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渗透性能影响最显着,综合分析得出透水混凝土最优配比;(2)改性后的基层混凝土有更致密的孔隙结构和耐久性能;(3)在基层达到初凝状态时,使用JB水泥基型界面剂进行复合得到的复合试件的粘结层性能最优;(4)分析得出最佳装配式路面板尺寸,发现装配式复合路面板在移动荷载向路面板中心点行进过程中,各结构层竖向应力、竖向位移以及剪应力变化规律;(5)提出以梯形凹凸槽的企口连接和L型接口连接方式相结合的装配式透水型复合路面系统。图:[33];表[42];参[65];

王兆宇[2](2020)在《运动场海绵城市理念实现与透水铺装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近年来城市雨水径流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雨水作为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如果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治理,不仅能解决目前城市雨水径流问题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也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我国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伟大构想。城市雨水资源化的研究重点尚处于大范围的水利规划,对于使小模块海绵体充分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内建筑物对于雨水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较少。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理论中一种从源头直接控制雨水的措施,本研究以低影响开发措施中的透水铺装为主要技术来构建海绵型运动场,对于改变传统运动场“以排为主”的排水方式,充分的利用雨水,实现雨水的资源化,能为类似的公用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重点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PAC-13)、改性沥青混合料(SUP-25)的原材料进行研究,各自选取三条试验级配,通过析漏试验、飞散试验、旋转压实试验等分析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PAC-13)、改性沥青混合料(SUP-25)进行了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冻融劈裂强度等性能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材料合理可靠,级配良好。这两种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构建的海绵型运动场的透水性与承载力两种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同时分析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透水机理与海绵型运动场中各分区的渗透系数。通过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对研究区域的运动场进行子汇水区划分、参数选择、选取降雨数据,构建海绵型运动场与传统运动场两种水文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产径流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中的透水铺装技术构建的运动场在降低洪峰流量、缩短峰值时间、增加运动场内雨水渗透量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

姜鉴恒[3](2020)在《透水沥青路面在北京地区径流削减与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透水沥青路面是一种能够增大城区内透水区域面积的低影响开发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地表径流量和地表径流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应用于高等级城市道路的透水沥青路面作为研究对象,从路面结构形式、路面结构材料和路面结构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透水沥青路面的径流削减效果和水质净化效果。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适宜在路面内部设置排水系统,且路面内部的透水结构层厚度至少为30cm,兼具路面结构强度和排水性能的II型透水沥青路面是适宜应用于北京地区高等级城市道路的最佳选择;路面结构材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透水基层材料的选取中,多孔水泥稳定碎石是一种应用广泛且综合性能良好的透水基层材料;结合国内外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形式,提出了A型和B型两种适用于北京地区高等级城市道路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形式。(2)对透水沥青混凝土(PAC)和多孔水泥稳定碎石(CTPB)的材料性能进行了整理与归纳,确定了两种路面结构材料的目标空隙率,选用了适当的路面材料性能指标转换模型,为后文模型中所需的空隙率、渗透系数等重要参数提供取值依据;选用路表弯沉、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沥青混合料层剪应力和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路面结构验算的设计指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A型和B型两种透水沥青路面进行了的路面结构分析,探究了结构层厚度对各项设计验算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了能够满足路面承载力要求的各结构层适宜厚度。(3)选用SWMM暴雨径流模拟模型对A型和B型两种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地表径流削减效果评估;在一定的降雨重现期范围内,通过设置透水沥青路面可以消除地表径流,路面内部透水结构层的铺设厚度直接决定着径流消除效应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临界值。A型透水沥青路面可以消除重现期为5年及以下的地表径流,B型透水沥青路面可以消除重现期为50年及以下的地表径流;(4)当降雨重现期超过径流消除效应所对应的临界值时,透水沥青路面内部达到蓄满状态,从而会在路表产生径流。当降雨重现期超过径流消除效应所对应的临界值,且小于100年时,A型透水沥青路面可以削减55%~85%的径流总量和56%~86%的径流峰值,将径流系数控制在0.45以内;B型透水沥青路面可以削减91.4%的径流总量和90%径流峰值,将径流系数控制在0.1以内。因此,透水沥青路面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具有显着的地表径流削减作用。(5)将所建立的SWMM城市暴雨径流模拟模型完善为能够良好模拟水质变化的综合模拟模型,并对A型和B型两种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水质净化效果评估;在一个完整的降雨事件中,道路雨水管道中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至最大值,而后急剧下降至较小稳定值的冲刷阶段。第二阶段为污染物浓度保持在较小稳定值直至下降为0的稳定阶段。在应用透水沥青路面后,被迟滞的地表径流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只具备稳定阶段的变化趋势,而不具备冲刷阶段的变化趋势,从而说明透水沥青路面对污染物具有过滤及吸附作用。(6)当降雨重现期小于径流消除效应所对应的临界值时,由于地表不会产生径流,透水沥青路面可以将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削减至0;当降雨重现期超过径流消除效应所对应的临界值,且小于100年时,由于透水沥青路面同时具有径流的削减效应和污染物的过滤及吸附效应,在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A型透水沥青路面可以削减93%~98%的地表污染物冲刷量;B型透水沥青路面能削减98%以上的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因此,透水沥青路面具有显着的水质净化作用,且受透水结构层铺设厚度的影响较小。

邓华[4](2020)在《彩色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空气水分和热量难以与地表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产生“热岛效应”以及路表水难以迅速排除的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对其原材料性能、硬化混凝土性能、实体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实体工程中的泛碱现象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为确定彩色混凝土中色粉掺量,预估0.5%~3%的色粉掺量以0.5%为间隔试拌混凝土,当染色剂掺量大于1.5%时即可以显着提升染色效果,超过2%颜色无明显变化。通过混凝土7d抗压强度试验对比不同集料成型的透水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配合比条件下,采用5mm~10mm的破碎卵石为骨料拌制的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优于石灰岩碎石水泥混凝土。研究了聚合物类型、聚合物掺量、水泥掺量对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混凝土7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加入会导致抗压强度的降低,但SBR胶乳能显着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推荐SBR的合理掺量为1.5%~2%;水泥掺量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通过调整水泥掺量,彩色聚合物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能够达到C20混凝土,但难以达到C30,适合作为步行道路使用。其次,本文测试了透水混凝土28d、90d、180d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结果表明力学性能随龄期的延长而增大。通过渗水试验测试不同颜色透水混凝土及不同集料类型透水混凝土的渗水性能可知,采用单一粒径的集料作为骨架成型透水混凝土可以很快达到透水的目的。以透水混凝土28天未养护、标准养护、浸水养护的抗压强度来表征透水混凝土在长期浸水作用下的强度,结果表明彩色透水混凝土能经受水的长期浸泡而不会削减强度。通过测试1d~100d龄期下的彩色透水混凝土的干缩性能可知,龄期在90d内,彩色透水混凝土一直处于较为明显的干燥收缩状态,当龄期达到90d时,干缩率逐步趋于稳定,100d龄期内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干缩率最大值为0.1109%。最后,在实验室配合比基础上,根据实体工程材料调整得到实体工程的生产配合比,依托实体工程总结出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对透水混凝土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易发生泛碱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路面结构设计时,应保证整体路面结构的排水能力,减少水在透水混凝土中滞留时间的建议。本文开发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透水性能、耐水性能和体积稳定性,可以应用在慢行道路系统路面铺装中,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谢磊[5](2020)在《排水型人行道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排水型人行道在城市的海绵化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已经开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海绵城市的要求与人行道本身性能要求的协调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对排水型人行道的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对排水型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得出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在实际环境中透水性能的衰减规律,结合室内外试验结果和施工工艺、行人交通量等因素对典型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透水砖人行道运营半年后透水性能基本丧失,砖缝宽度对透水性能的影响很大,路面平整度差,抗滑性能良好;透水混凝土人行道运营13个月后透水性能基本丧失,路面平整度较差,抗滑性能不足,很少出现强度破坏;聚氨酯碎石混合料透水人行道的透水性能优良,路面平整,但抗滑性能严重不足。针对现有室内外透水试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实际降雨水头高度的透水试验方法,我国可采用12mm的水头高度进行室内外透水试验。研发了溢流式室内常水头透水仪,并基于Fluent软件对室外双环渗水仪进行改进,以期评价透水路面在真实降雨条件下的透水性能。其次,根据行人荷载的特点对人群荷载标准值进行修正,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验算发现传统排水型人行道的承载力均可满足要求。从透水功能角度,利用改进的透水层厚度验算模型对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发现在透水基层外侧增设低渗透性挡板改善了排水型人行道的蓄水功能,显着减轻了排水系统的压力。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重现期等降雨参数与透水层厚度等路面设计参数对排水型人行道渗流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不同控制目标下各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最后,以空隙堵塞稳定时人行道的透水性能仍能满足设计要求为控制目标,对透水面层进行优化设计。综合考虑施工工艺和设计降雨强度等因素对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的透水能力进行设计;从步行安全性和透水角度提出缝隙型路面砖的砖型设计标准,并确定砖缝最大宽度不应超过8mm;采用出口带蝶阀的圆形短管模型计算无填料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的透水能力,为透水材料的合理选取提供参考。结合实例,推荐了南京市不同设计降雨条件下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路面结构,为该地区排水型人行道的建设提供参考。

高攀[6](2020)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当水渗入路面内部不能及时排出时,无论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都会出现水损害,可能导致路面结构的严重破坏。使用多孔水泥碎石基层结构,是减少路面结构水损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研究主要内容:(1)原材料选择与试验。(2)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试验探究多孔水泥稳定碎石合理的成型方式、合适的水灰比及矿料级配。(3)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试验研究确定加入掺合材料后水泥胶砂水灰比的变化规律。(4)多孔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不同掺合料(粉煤灰、硅灰、矿粉)的多孔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强度特性及排水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1)本试验选用单集料级配和双集料级配两种级配形式。双集料级配,根据振动试验,得出两种集料的体积比7:3。在水灰比、水泥用量相同时,双集料级配的空隙率小于单集料级配的空隙率,双集料级配多孔水泥碎石的抗压强度更大。(2)根据击实后混合料的破碎程度以及击实后的密实状态,击实的合理次数为10次,采用静压方法成型多孔水泥碎石试件是可行的。(3)根据试件抗压强度、孔隙率及水泥浆的状态,确定水灰比范围在0.35~0.45之间。(4)可以根据胶砂流动度试验确定加入掺合料后多孔水泥碎石的适用水灰比,掺加硅灰后,水泥比应增大(0.43~0.57),掺加矿粉,水灰比略有减小(0.38~0.40),掺加粉煤灰,水灰比应较小(0.34~0.40)。(5)适量的矿粉、粉煤灰都会提高多孔水泥碎石的强度,粉煤灰强度提高体现在较长龄期。掺加硅灰,多孔水泥碎石强度下降,与硅灰粒度细、且多孔,水灰比大有关系。(6)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基层的强度要求、掺合料对多孔水泥碎石强度影响的规律及经济性原则,合理考虑掺合料的类型和用量,合理的掺合料用量在10%~20%之间。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多孔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王东敏[7](2020)在《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交通荷载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原有路面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坏,极大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及服务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过加铺排水沥青路面层可以恢复其路面性能,改善雨天行驶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广西省科技厅《新型生态排水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通过室内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模拟,从力学性能角度出发,量化分析动载作用下水泥路面加铺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行为,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首先,基于南宁市近30年气候资料和交通调查数据以及旧水泥路面状况,分析广西南宁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特征及交通特征,为混合料设计及有限元模拟提供交通量、结构、材料等参数。对原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基于粗骨料空隙填充法(CAVF)方法进行目标空隙率为18%、23%、25%的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最终确定油石比:5.3%、4.8%、4.7%,高粘剂HVA掺量为沥青掺量的8%,聚酯纤维掺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0.1%。通过体积法计算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质量,采用旋转压实(SGC)方式成型PAC13(1)、PAC13(2)、PAC13(3)三种级配的150mm×170mm试件,记录不同级配压实曲线,结果表明粗骨料达到嵌挤设计空隙率PAC-13(1)需要旋转220次,PAC-13(2)需254次,PAC-13(3)需180次。对PAC13(1)级配通过控制旋转压实次数形成不同压实功的4个试件。随后,对三种级配和四种压实功试件钻取100×150mm的芯样,对比试件和钻芯后的空隙率,提出排水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均匀系数K,进行空隙分布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经SGC成型试件钻芯空隙率比成型空隙率低2%~4%,外壳的空隙率比成型试件的空隙率高1%~3%,粗骨料越多,空隙更容易不均匀。然后,通过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仪(AMPT),采用半正弦波对排水沥青混合三种级配和四种压实功试件进行动态模量试验。分析温度、频率和级配空隙率对动态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多孔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的减小、加载频率增大、空隙率减小而增大。根据时-温等效原理(WLF),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动态模量进行Sigmoidal模型主曲线进行拟合,得出三种空隙率PAC的动态模量主曲线模型和不同空隙率动态模量计算公式,为有限元模拟提供材料参数。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纵、横贯穿裂缝下水泥路面加铺多孔排水沥青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构材料参数采用室内动态模量试验值。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dload子程序模拟行车移动荷载,定义荷载大小、周期、速度等参数。研究不同速度、不同结构组合下,路面结构沥青层竖向应力、路面竖向位移、层底拉应力与拉应变、层底剪应力随时程的变化,结果显示荷载移动与结构受力没有呈现明显单调性,沥青各层竖向压应力值在0~0.2Mpa。计算三种厚度组合在不同速度水平下排水路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量在0.79~2.69mm,满足规范要。通过反算,提出工程适用的不同交通量情况下结构优化措施,为水泥路面加铺排水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刘晖[8](2019)在《大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大空隙沥青路面因为其良好的排水、降噪以及抗滑等路用性能,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及推广使用。大空隙路面采用连续开级配的设计,使混合料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可以快速排出道路积水,减少路面水雾,吸收道路噪音,起到排水、降噪、防滑的效果。但也正是因为其空隙率较大,在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均有较普通路面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出发,研究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并结合试验路的铺筑,提出施工养护的关键技术。首先,本文分析大空隙路面的排水、降噪机理,从空隙率的角度分析如何使大空隙路面具有更好的性能。一般来说,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为18%-22%,均衡考虑混合料的力学路用性能,根据大空隙路面的成功使用经验,孔隙率17%-22%较为合理,故本文采用20%±2%为设计空隙率。然后根据2.36mm筛孔通过率与混合料空隙率的回归曲线,确定出满足空隙率要求的级配设计。然后,根据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试验,以及马歇尔试验,确定出最佳沥青用量。最后,通过对压实次数与空隙率以及骨料间隙率的回归曲线,对混合料设计进行验证。通过马歇尔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及三轴试验对设计混合料进行力学性能验证,从马歇尔稳定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三个方面确定设计的大空隙排水降噪路面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通过常水头渗透法研究空隙率,横坡度和降雨强度对大空隙沥青路面排水性能的影响,以渗透系数和水力坡度为指标,确定排水性能会随着,降水强度、道路横坡与空隙率的增大而增强。对混合料降噪性能分析确定较大的空隙率和潮湿度高的路面会有更佳的降噪性能。通过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以及小梁弯曲试验对所设计的大空隙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研究,研究证明各项路用性能均符合规范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最后结合试验路段的铺筑,确定施工时重点铺筑方法和施工技术。并结合大空隙路面现存的病害类型提出切实可行的养护技术。

田宇翔[9](2019)在《城市道路透水沥青铺装持水行为与降温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透水铺装因其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可有效改善城市下垫面水温状态,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是低影响开发理念下“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界水热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透水铺装的温度变化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科学分析与准确把握其水热变化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的设计与评价体系。论文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透水铺装在持水状态下的温度变化行为;建立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理论计算模型,进一步揭示透水铺装的持水降温作用机理与效果;采用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透水铺装结构的路表降温效果,为持水降温型城市道路铺装结构的设计与选择提供依据。基于势能作用下的多孔介质渗流理论,选取OGFC-13透水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石混合料等典型透水铺装材料类型,试验分析了不同渗流条件下透水铺装材料的持水行为特征,确定了典型透水铺装材料的持水性能指标;计算分析了透水铺装材料持水效应在不同渗流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建立了材料参数与持水率的关系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度。建立了不同结构类型的透水铺装温度变化试验模型,验证了室内模型试验的可行性,确定了试验的精度与误差范围;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分析了不同加热与持水条件下透水铺装结构内部的温度变化行为,得出了透水铺装结构类型、结构深度、持水状态、加热条件、升温时间等因素与升温温度域的变化关系;建立了透水铺装各结构层温度变化的预测计算模型,为不同加热条件下,透水铺装结构的升温行为分析提供参考。针对透水铺装的持水降温行为,详细划分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的作用过程;基于热量变化理论,以综合比热容变化下的降温累积效应为基础,提出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的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与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分析体系,揭示了持水降温效应的作用机理,从持水降温作用的效果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分析了透水铺装持水降温作用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透水铺装路表温度变化数值计算模型,对比了实际升温环境条件下,透水铺装结构层厚度、材料比热容与导热系数等参数对路表温度影响的显着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比了非透水型、面层透水、基层透水与全透水型铺装在不同干湿状态下的路表温度变化,定量分析了持水效应影响下的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差异;通过实际城市道路路表温度观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透水铺装的短期与长期路表降温效果。通过以上研究,为持水降温型透水铺装结构的设计与功能评价提供分析依据与参考。

白雪峰[10](2019)在《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力度加大,但矿区大部分公路是按照一般等级进行设计施工的。在重载车辆的长期作用下,路面病害较为严重。为满足重载交通下路面病害改造技术的需求,本文选取矿资源丰富的泰安地区对路面结构破坏进行分析及并研究改造方案。本文收集了国内外路面结构及其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外路面结构应用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调查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路面结构类型、建设材料和技术、路面损坏的原因,为典型的路面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诸如泰安市的自然环境条件、轴载特点、建筑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因素,给出了一、二级公路改造的典型结构。针对公路改建为沥青路面结构,利用敏感性分析,对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进行了划分。经计算,分别提出了半刚性基层、复合式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选取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效果验算,选取沥青层底拉应变、基层层底拉应力以及剪应力三个指标,在面层、基层为最不利层间粘结状态下时,在标准轴载100k N和重载作用130k N下路面各结构层的拉应变、拉应力和剪应力都能满足其重载交通及规范要求,可有效提高路面通车性能和使用寿命。针对公路改造工程中的水泥路面结构,首先分析了水泥路面典型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划分了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然后提出了不同的水泥路面类型及其应用条件,利用内实验法来确定路基、垫层厚度与土基模量大小间的关系,依据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水泥路面改造工程中典型的水泥路面结构。根据加铺层设计原则,提出了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分离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和组合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典型结构。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式基层结构的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式基层结构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硅灰
        2.1.3 骨料
    2.2 试验方案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单因素试验
        2.2.3 正交试验
    2.3 试块的制备
        2.3.1 搅拌工艺
        2.3.2 成型工艺
        2.3.3 养护工艺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抗压强度测试
        2.4.2 抗折强度测试
        2.4.3 孔隙率测试
        2.4.4 透水系数测试
        2.4.5 抗渗等级测试
第三章 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结构性能研究
    3.1 面层透水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
        3.1.1 单因素试验分析
        3.1.2 正交试验分析
        3.1.3 总功效系数分析
    3.2 基层改性水泥混凝土性能分析
        3.2.1 试验方案
        3.2.2 改性C40 基层混凝土性能研究
    3.3 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粘结层设计
        3.3.1 界面剂种类对粘结层性能的影响
        3.3.2 面层与基层复合试验方案
        3.3.3 复合透水混凝土粘结层力学性能试验
        3.3.4 复合混凝土试件粘结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设计
    4.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概述
    4.2 动态响应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2.1 有限元分析理论
        4.2.2 移动荷载应力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实现
    4.3 预制路面板尺寸正交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力学参数的确定
        4.3.2 路面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边界条件
        4.3.4 荷载加载方式
        4.3.5 预制路面板尺寸结果分析
    4.4 移动荷载应力场下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分析
        4.4.1 竖向应力变化规律
        4.4.2 剪应力变化规律
        4.4.3 竖向位移变化规律
    4.5 路面板连接形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运动场海绵城市理念实现与透水铺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运动场场地材料发展过程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绵城市理念中的透水铺装技术特点分析
    2.1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涵
    2.2 透水铺装的定义及分类
        2.2.1 透水铺装的定义
        2.2.2 透水铺装的分类
        2.2.3 透水铺装的生态环境效益
    2.3 透水铺装与非透水铺装的对比研究
        2.3.1 非透水铺装
        2.3.2 透水铺装
    2.4 不同透水铺装的应用区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绵式运动场的构建
    3.1 传统运动场的技术要求及存在问题
    3.2 构建海绵式运动场的必要性分析与建设思路
        3.2.1 构建海绵式运动场的必要性分析
        3.2.2 海绵式运动场的建设思路
    3.3 拟选用的海绵型运动场的结构组合方案
        3.3.1 针对运动场跑道的海绵型改造方案
        3.3.2 针对运动场看台的LID改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绵型跑道基层和底基层的研究
    4.1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PAC-13)基层水稳定性试验分析
        4.1.1 PAC-13配合比设计
        4.1.2 影响配合比设计的指标
        4.1.3 原材料性能
        4.1.4 级配的确定
        4.1.5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1.6 PAC-13沥青混合料性能检测结果
        4.1.7 生产配合比的确定
    4.2 改性沥青混合料(SUP-25)底基层配合比设计
        4.2.1 原材料
        4.2.2 设计集料结构的选择
        4.2.3 性能检测实验
        4.2.4 改性沥青混凝土性能小结
    4.3 沥青混合料试铺拌和
        4.3.1 拌和方式
        4.3.2 试铺拌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铺装透水机理分析
    5.1 透水铺装产流机制分析
        5.1.1 降水分配转换的过程
        5.1.2 透水铺装产流机制
    5.2 透水铺装渗透过程分析
        5.2.1 海绵型运动场的渗透产流过程
        5.2.2 海绵型运动场产流机制分析
    5.3 海绵型运动场水文过程的数值模拟
        5.3.1 SWMM模型介绍
        5.3.2 SWMM模型组成模块
        5.3.3 SWMM模型构建
        5.3.4 传统运动场与海绵型运动场水文模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透水沥青路面在北京地区径流削减与水质净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1.2.2 基于SWMM模型的雨洪模拟研究
        1.2.3 基于SWMM模型的水质模拟研究
    1.3 研究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选取
    2.1 北京地区降雨特性与典型地质情况
        2.1.1 北京地区降雨特性分析
        2.1.2 北京地区典型土层分布情况
        2.1.3 北京地区路面内部排水需求评价
    2.2 透水沥青路面的类型
    2.3 路面结构材料的选择
        2.3.1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材料
        2.3.2 透水沥青路面基层材料
    2.4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形式调查与分析
        2.4.1 国外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形式
        2.4.2 我国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形式
    2.5 适用于北京地区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2.6 本章小结
3 路面结构材料性能及结构层厚度研究
    3.1 路面结构材料性能研究
        3.1.1 透水性能评价指标
        3.1.2 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3.1.3 路面材料性能指标转换模型
    3.2 设置透水结构层的路面结构分析
        3.2.1 设计验算指标
        3.2.2 路面结构分析方法
        3.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4 路面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透水沥青路面的径流削减效果研究
    4.1 Ⅱ型透水沥青路面的产流机制分析
        4.1.1 土壤的产流机制
        4.1.2 Ⅱ型透水沥青路面的产流机制
    4.2 城市雨水径流计算模型的建立
        4.2.1 水文过程模拟原理
        4.2.2 设计降雨参数
        4.2.3 研究区域的拟定
        4.2.4 子汇水区的参数设置
        4.2.5 LID参数设置
    4.3 透水沥青路面的径流削减效果分析
        4.3.1 径流总量的削减效果评估
        4.3.2 径流峰值的削减效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透水沥青路面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5.1 城市径流污染现状概述
        5.1.1 城市径流污染物类别
        5.1.2 城市径流污染的危害
    5.2 城市雨水水质模拟模型的建立
        5.2.1 水质模拟原理
        5.2.2 水质模拟模型的参数设置
    5.3 透水沥青路面的水质净化效果分析
        5.3.1 污染物冲刷量的削减效果评估
        5.3.2 污染物浓度的削减效果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彩色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彩色透水路面研究现状
        1.2.1 彩色路面研究现状
        1.2.2 透水路面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
    2.1 集料
    2.2 聚合物
    2.3 保护层材料
    2.4 水泥
    2.5 染色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彩色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
    3.1 彩色颜料合理掺量的确定
    3.2 碎石种类对彩色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1 材料配合比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
    3.3 聚合物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聚合物种类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聚合物掺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SBR种类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水泥用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水泥用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水泥用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3.5 彩色透水混凝土的表面保护层材料研究
    3.6 彩色透水混凝土长期性能研究
        3.6.1 强度随龄期变化趋势研究
        3.6.2 透水性能研究
        3.6.3 耐水性能研究
        3.6.4 体积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彩色透水混凝土工程实例
    4.1 项目概况
    4.2 原材料及生产配比
        4.2.1 实体工程原材料
        4.2.2 生产配合比的确定
    4.3 施工工艺
        4.3.1 彩色透水混凝土生产
        4.3.2 运输和卸料
        4.3.3 摊铺与整平
        4.3.4 混凝土养生
        4.3.5 保护层喷涂
        4.3.6 强度检测
        4.3.7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与验收
        4.3.8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跟踪监测
    4.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4.1 社会效益分析
        4.4.2 经济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工程路面泛碱原因及对策研究
    5.1 普通水泥混凝土泛碱现象及发生机理
        5.1.1 水泥混凝土泛碱现象
        5.1.2 水泥混凝土泛碱产生的机理
    5.2 彩色透水混凝土实体工程泛碱原因研究
        5.2.1 彩色透水混凝土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差异分析
        5.2.2 彩色透水混凝土实体工程泛碱原因的试验研究
        5.2.3 彩色透水混凝土泛碱的对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排水型人行道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路面服役性能研究现状
        1.2.2 透水路面透水性能研究性状
        1.2.3 路面透水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2.4 透水人行道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2.5 排水型人行道的研究背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京市排水型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调查
    2.1 排水型人行道的工程应用现状
    2.2 透水砖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调查
        2.2.1 现场渗水能力测试
        2.2.2 平整度测试
        2.2.3 抗滑性能测试
        2.2.4 残余空隙率测试
    2.3 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的服役现状调查
        2.3.1 现场透水能力测试及堵塞成因分析
        2.3.2 平整度测试
        2.3.3 抗滑性能测试
        2.3.4 其它病害
    2.4 聚氨酯碎石混合料人行道
        2.4.1 现场透水能力测试
        2.4.2 平整度测试
        2.4.3 抗滑性能测试
        2.4.4 其它病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际降雨水头高度的路面透水性能评价方法及仿真研究
    3.1 现行室内外透水试验方法的不足
    3.2 基于实际降雨水头高度的透水试验方法
        3.2.1 设计思路
        3.2.2 水头高度计算模型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2.4 排水型人行道的透水性能评价方法
    3.3 室内溢流式常水头透水仪设计
        3.3.1 仪器设计
        3.3.2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测试
    3.4 室外双环渗水仪设计
    3.5 基于FLUENT的室外双环渗水仪的透水性能研究
        3.5.1 多孔介质模型简介与参数选取
        3.5.2 网格划分与求解器设置
        3.5.3 外环直径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3.5.4 外环水头高度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3.5.5 路面横坡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设计研究
    4.1 行人荷载的作用特性
    4.2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优化设计
        4.2.1 透水层厚度验算模型
        4.2.2 传统排水型人行道的蓄水性能研究
        4.2.3 增设低渗板的新型排水型人行道结构
    4.3 排水型人行道渗流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正交试验简介
        4.3.2 峰值削减效果的影响因素
        4.3.3 峰值滞后时间的影响因素
        4.3.4 蓄水效果的影响因素
        4.3.5 重复降雨抵抗能力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水型人行道透水面层的优化设计研究
    5.1 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的透水能力设计
    5.2 缝隙型排水人行道的透水能力设计
        5.2.1 有填料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
        5.2.2 无填料的缝隙型排水人行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组合设计——以南京市为例
    6.1 排水型人行道结构设计流程
        6.1.1 透水水泥混凝土人行道设计流程
        6.1.2 缝隙型排水人行道结构设计流程
    6.2 工程概况与设计降雨参数
    6.3 结构组合设计
    6.4 透水性能与蓄水性能验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水损害的防治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排水基层路面结构
        1.2.2 排水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
        1.2.3 排水基层性能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与试验
    2.1 水泥
        2.1.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2.1.2 水泥胶砂强度检测(ISO)
    2.2 粗集料
        2.2.1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
        2.2.2 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2.2.3 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
    2.3 掺合料
        2.3.1 SEM电镜观测
        2.3.2 XRF成分分析
        2.3.3 粒度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1 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案
        3.1.1 强度标准
        3.1.2 级配
        3.1.3 成型方法
        3.1.4 掺合材料的使用
    3.2 级配设计
    3.3 多孔水泥稳定碎石的成型
        3.3.1 确定击实次数
        3.3.2 初拟水灰比范围
        3.3.3 水灰比确定
    3.4 水泥用量确定
        3.4.1 不同级配击实试验
        3.4.2 单级配抗压强度
        3.4.3 双级配抗压强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
    4.1 初探掺合料的影响
    4.2 水泥胶砂流动度
    4.3 掺合料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4.3.1 硅灰
        4.3.2 矿粉
        4.3.3 粉煤灰
        4.3.4 计算相同流动度对应的水灰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
    5.1 多孔水泥稳定碎石强度
    5.2 多孔水泥稳定碎石排水性能
        5.2.1 多孔水泥碎石空隙率测定方法
        5.2.2 空隙率、有效空隙率的测定
        5.2.3 空隙率与有效空隙率的关系
    5.3 掺合料对空隙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7)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
        1.2.2 沥青混合料模量研究
        1.2.3 有限元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绕城高速排水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南宁绕城高速特征
        2.1.1 降雨特征
        2.1.2 气温特征
        2.1.3 交通特征
        2.1.4 原路面状况
    2.2 原材料试验
        2.2.1 粗集料
        2.2.2 细集料
        2.2.3 矿粉
        2.2.4 高粘改性沥青
        2.2.5 聚酯纤维
    2.3 排水路面级配设计
        2.3.1 空隙率计算方法
        2.3.2 基于CAVF法级配设计
    2.4 路用性能验证
        2.4.1 高温稳定性
        2.4.2 低温稳定性
        2.4.3 水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压实均匀性分析
    3.1 旋转压实试验机理
    3.2 旋转压实试验
        3.2.1 混合料拌和
        3.2.2 旋转压实
    3.3 压实特征分析
        3.3.1 级配
        3.3.2 压实功压实特性分析
    3.4 SGC钻芯试件空隙分布均匀性分析
        3.4.1 级配对均匀性影响
        3.4.2 压实功对均匀性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排水路面动态模量分析
    4.1 动态模量参数
        4.1.1 频率与行车速度
        4.1.2 加载波形
    4.2 动态模量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步骤
    4.3 动态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温度影响
        4.3.2 频率影响
        4.3.3 级配空隙率影响
    4.4 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主曲线构建与分析
        4.4.1 WLF时-温等效主曲线
        4.4.2 Sigmoidal主曲线拟合
        4.4.3 不同空隙率动态模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荷载加铺排水路面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5.1 动荷载作用下排水路面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加铺层结构模型
        5.1.2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5.1.3 结构材料参数
        5.1.4 动态荷载施加
        5.1.5 网格划分
    5.2 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应力时程分布及分析
        5.2.1 沥青层顶面竖向应力时程分布
        5.2.2 路表竖向位移时程分布
        5.2.3 层底拉应力与拉应变时程分布
        5.2.4 沥青层底剪切应力时程分布
    5.3 结构参数对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5.3.1 结构组合厚度
        5.3.2 荷载移动速度
    5.4 动载下不同结构永久变形
        5.4.1 南宁绕城高速结构验算
        5.4.2 交通等级永久变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大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配合比设计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排水降噪机理及设计方法
    2.1 排水机理
        2.1.1 排水路面结构分析
        2.1.2 排水物理过程分析
    2.2 降噪机理
        2.2.1 轮胎噪声形成的机理
        2.2.2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吸声原理
    2.3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结构类型及设计研究
        2.3.1 大空隙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类型
        2.3.2 路面结构设计
    2.4 大空隙路面的设计方法
        2.4.1 设计指标
        2.4.2 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设计
    3.1 材料要求与选择
        3.1.1 沥青胶结料
        3.1.2 粗集料
        3.1.3 细集料
        3.1.4 填料
    3.2 级配设计与沥青用量确定
        3.2.1 确定研究级配
        3.2.2 沥青用量估算
        3.2.3 目标级配确定
        3.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3.3 基于空隙率的压实度控制
        3.3.1 空隙率变化过程
        3.3.2 骨架结构评价
        3.3.3 压实控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
    4.1 力学性能验证
        4.1.1 马歇尔稳定度
        4.1.2 抗压模量
    4.2 排水能力一项因素分析
        4.2.1 降水强度对排水性能的影响
        4.2.2 横坡度对排水性能的影响
        4.2.3 空隙率对排水性能的影响
    4.3 降噪性能分析
        4.3.1 空隙率对路面降噪能力的影响
        4.3.2 路面状态对降噪性能的影响
    4.4 路用性能研究
        4.4.1 水稳定性研究
        4.4.2 高温稳定性
        4.4.3 低温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关键技术
    5.1 工程概况
        5.1.1 试验路概况
        5.1.2 面层设计
    5.2 性能检测
        5.2.1 排水性能检测
        5.2.2 降噪性能检测
        5.2.3 其他路用性能检测
    5.3 施工关键技术
        5.3.1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5.3.2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5.3.3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5.3.4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道路透水沥青铺装持水行为与降温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LID理念的城市建设体系
        1.2.2 透水铺装技术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渗流作用下透水铺装材料的持水行为研究
    2.1 透水铺装结构水分迁移理论
        2.1.1 非饱和多孔介质的产流机制
        2.1.2 基于势能理论的透水铺装渗流过程
        2.1.3 透水铺装结构持水性能影响因素
    2.2 透水沥青混合料持水行为分析
        2.2.1 透水沥青混合料孔隙率与连通孔隙率的关系
        2.2.2 透水沥青混合料持水能力分析
        2.2.3 孔隙率与持水能力的关系
    2.3 级配碎石混合料持水行为分析
        2.3.1 试验原材料与混合料
        2.3.2 渗流作用下的级配碎石持水能力分析
        2.3.3 不同深度下级配碎石持水能力及材料组成变化分析
    2.4 路基土持水行为分析
        2.4.1 试验原材料与基本性质
        2.4.2 渗流作用下的路基土持水能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铺装结构温度变化行为分析
    3.1 透水铺装结构类型与热量传递理论
        3.1.1 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结构类型
        3.1.2 道路铺装热传导理论
        3.1.3 道路结构传热过程影响因素
    3.2 透水铺装温度变化模拟试验方法
        3.2.1 透水铺装试验模型结构确定
        3.2.2 模型加热测温方式与精度计算
        3.2.3 模型可靠度与系统误差计算
    3.3 透水铺装温度变化加热试验结果
        3.3.1 干燥状态下透水铺装结构温度变化
        3.3.2 持水状态下透水铺装结构温度变化
    3.4 持水状态透水铺装热量传递行为差异分析
        3.4.1 透水铺装结构热量传递滞后性分析
        3.4.2 透水铺装结构持水降温结果对比
    3.5 透水铺装温度变化预测模型
        3.5.1 温度变化分层拟合计算模型
        3.5.2 模型修正及精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行为分析
    4.1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分析理论
        4.1.1 持水降温作用分析方法
        4.1.2 持水降温效果评价指标
    4.2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作用时间域划分
        4.2.1 表面加热温度60℃下降温作用阶段
        4.2.2 表面加热温度50℃下降温作用阶段
        4.2.3 表面加热温度40℃下降温作用阶段
    4.3 基于比热容变化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机理分析
        4.3.1 比热容变化下的透水铺装水热计算模型
        4.3.2 水热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4.4 基于累积效应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果分析
        4.4.1 基于时间域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果分析
        4.4.2 不同时间域下的累积升温延迟效应分析
        4.4.3 升温延迟效应预测模型与精度分析
    4.5 基于循环升温作用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可持续性分析
        4.5.1 循环升温作用下的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果对比试验
        4.5.2 持水降温效应持续性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道路铺装数值计算模型与路表降温效果分析
    5.1 基于室内模拟试验的透水铺装温度数值计算分析
        5.1.1 持水作用下透水铺装结构的温度变化特点
        5.1.2 数值模型建立
        5.1.3 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5.2 透水铺装路表温度数值计算分析
        5.2.1 足尺寸透水铺装结构数值模型建立
        5.2.2 透水铺装持水降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5.3 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分析
        5.3.1 城市道路铺装路表温度数值计算分析
        5.3.2 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室外观测试验
        5.3.3 持水作用下的透水铺装路表降温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1.主要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泰安市一级、二级路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泰安市公路区划
    2.2 泰安市一、二级公路交通量
    2.3 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现状调查
        2.3.1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2.3.2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2.3.3 水泥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2.3.4 水泥路面典型破坏及成因分析
    2.4 路面典型结构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2.4.1 环境条件
        2.4.2 交通轴载
        2.4.3 材料供应情况
        2.4.4 旧路使用状况及破损程度
        2.4.5 施工技术水平
        2.4.6 经济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3.1 现有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3.2 沥青路面改造方案的提出
    3.3 重新铺筑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3.3.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3.3.2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分析
        3.3.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3.4 旧沥青路面加铺方案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3.4.1 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层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3.4.2 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层结构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3.4.3 旧沥青路面加铺补强层结构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4.1 水泥路面评价指标
    4.2 重新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4.2.1 设计标准和方法
        4.2.2 路基强度等级划分
        4.2.3 交通等级划分
        4.2.4 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设计
        4.2.5 典型结构方案设计
        4.2.6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3 旧水泥路面加铺结构方案设计及力学响应分析
        4.3.1 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典型路面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4.3.2 旧水泥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典型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式基层结构的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材料试验研究[D]. 汤羽钊.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运动场海绵城市理念实现与透水铺装性能研究[D]. 王兆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3]透水沥青路面在北京地区径流削减与水质净化效果研究[D]. 姜鉴恒.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彩色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性能研究[D]. 邓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排水型人行道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研究[D]. 谢磊. 东南大学, 2020(01)
  • [6]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高攀.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D]. 王东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大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的应用研究[D]. 刘晖. 长安大学, 2019(07)
  • [9]城市道路透水沥青铺装持水行为与降温效果研究[D]. 田宇翔. 长安大学, 2019(07)
  • [10]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D]. 白雪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基层结构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