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隋昌成[1](2021)在《外源亚精胺对葡萄幼苗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世界种植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耕作、施肥、灌溉方式的不合理,使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葡萄(Vitis vinifera)作为种植范围广泛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之一,有一定耐盐碱能力,但当遭受到的盐害程度超过一定的阀值,其生长发育便会受到抑制,产量和品质也会严重下降。因此,如何增强其耐盐碱能力是葡萄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亚精胺(Spermidine,Spd)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多种生命活动,可增强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抗性。然而,外源Spd能否缓解盐碱胁迫对葡萄生长的抑制,目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巨峰?葡萄(Kyoho)一年生苗为试材,探究外源Spd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生长、光合荧光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源Spd能否增强葡萄抵御盐碱胁迫的能力,为Spd在葡萄产业上的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Spd处理能够缓解盐碱胁迫对葡萄幼苗生长发育的抑制。盐碱处理后,葡萄幼苗叶片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明显下降,植株下部叶片黄化萎蔫。而外源Spd处理提高了幼苗叶片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减缓了叶片的黄化,从而缓解了盐碱胁迫对葡萄幼苗的损伤;而Spd合成抑制剂二环己胺(DCHA)的施用,使植株下部叶片过早黄化萎蔫甚至脱落,加重了盐碱胁迫对幼苗的伤害。(2)外源Spd处理能够提高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的光合能力。盐碱胁迫抑制了葡萄幼苗的光合作用,阻碍了幼苗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和总叶绿素(Chla+b)的积累,并导致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着下降。外源DCHA的施用加剧了这种不利趋势,而外源Spd处理增加了葡萄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稳定了光合参数和Fv/Fm值,缓解了PSⅡ反应中心的损伤。(3)外源Spd处理能够维持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离子和渗透平衡。盐碱处理诱导了葡萄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同时使幼苗被迫摄入大量的Na+,造成Na+/K+显着升高,打破了幼苗内部的渗透和离子平衡。外源Spd处理进一步诱导了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强了根系吸水保水能力,上调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VvNHXP和K+转运蛋白基因VvHKT2的表达量,提高了离子转运效率,保证Na+的外排和K+的吸收,增强了幼苗耐盐碱能力。施加外源DCHA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4)外源Spd处理能够缓解盐碱胁迫对葡萄幼苗造成的氧化损伤。盐碱处理下调了抗氧化酶基因VvSOD、VvPOD、VvCAT和VvAPX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葡萄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显着增加。当施加外源Spd后,葡萄幼苗叶片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抗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从而减少了ROS的积累。而外源DCHA的施加则起到相反的效果。(5)外源Spd处理能够促进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叶片内源游离Spd的积累。盐碱胁迫一定程度诱导了葡萄幼苗内源多胺的合成与积累。DCHA的施用降低了游离Spd和PAs的含量,增加了游离腐胺(Put)的含量,加重了盐碱胁迫对幼苗的伤害。而外源Spd处理则显着增加了游离Spd的含量,缓解了盐碱胁迫诱导的Put过度积累。

张文博[2](2020)在《低温胁迫下外源NO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多胺代谢的调控作用》文中指出黄瓜,低温敏感植物,目前被作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温室。在黄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低温损害,如倒春寒等自然现象。前人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可以调控植物生长,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调控。本研究以‘津研4号’黄瓜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化学遗传法构建不同NO水平的黄瓜幼苗植株,研究植株在正常生长情况和低温(10℃/6℃)胁迫下NO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及其低温耐受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黄瓜幼苗第一片真叶为一元硬币大小时,构建不同NO水平的植株。常温下,与CK相比,SNP(NO供体,硝普钠)处理植株叶面积增大,干鲜重增加,叶色较绿,叶绿素含量明显增高,叶绿素合成基因FeCH、MgCH表达水平提高,同时油菜素内酯合成基因DWF4显着上调;PTIO(NO清除剂)处理则显着抑制幼苗生长;PTIO+SNP处理与CK相比同样显着提高黄瓜的叶面积、干鲜重、叶绿素含量等,但其值低于SNP处理,说明PTIO对黄瓜叶片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外源SNP部分恢复。2.不同NO水平的黄瓜幼苗植株在低温胁迫后表现不同,与CK相比,在低温24h和48 h后,外源NO处理显着提高植物内源NO含量、NOS活性、叶绿素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显着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低温24h后,与CK相比,SNP和PTIO处理均显着提高过氧化氢(H2O2)含量。PTIO+SNP处理同样在低温胁迫24 h和48 h后提高NO含量、NOS活性、叶绿素含量及上调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MD A含量。3.不同NO水平的黄瓜幼苗植株内多胺含量存在差异,常温下,与CK相比,外源NO显着提高腐胺(Put)、亚精胺(Spd)含量,并上调ADC、,DAO、Cucsa.285950基因的表达水平,pTIO处理则显着降低Put、Spd含量,PTIO+SNP处理可以通过部分上调ADC、DAO、Cucsa.285950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减轻PTIO的抑制效果。低温胁迫3 h和6 h后,NO处理显着增加Put、Spd、和精胺(Spm)含量,并在低温6 h后,显着上调4DC、DAO、Cucsa.285950基因的表达水平,SAMDC基因的表达水平则始终被抑制。低温24h和48h后,与CK相比,NO处理仍显着增加Put、Spd、和Spm含量,并显着上调SAMDC基因的表达水平;PTIO处理通过抑制ADC、DO、Cucsa.285950基因的表达水平而降低多胺含量;PTIO+SNP处理也可以提高多胺含量,证明PHIO处理对多胺的抑制效果可以通过施加部分NO消除。4.低温胁迫下不同NO水平的黄瓜幼苗植株的抗冷相关转录因子WRKY、DWF4、ICE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与CK相比,低温胁迫24h和48h后,SNP处理显着上调了CsWRKY40(除低温24 h)、CsWRKY57、ICE五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显着下调低温胁迫负相关的CsWRKY53、DWF4的表达水平;PTIO处理在胁迫24 h后对CsWRKY40、CsWRKY53、CsWRKY57基因的表达量无影响,而整个处理期间,PTIO对ICE基因表达水平无影响,但显着上调DWF4基因的表达水平。

王波[3](2019)在《干旱胁迫及多胺修复下闽楠幼苗光合生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一年生闽楠实生苗作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闽楠的影响及施加外源多胺对闽楠在干旱胁迫下的缓解作用。试验利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干旱下闽楠光合生理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变化。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精胺和亚精胺进行处理,研究多胺对闽楠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干旱和轻度干旱胁迫下闽楠幼苗可以正常光合午休,以降低因中午温度过高对闽楠的伤害,重度胁迫下闽楠幼苗水分亏缺过多导致Pn和Cond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试验前期,无干旱和轻度干旱时闽楠幼苗的Ls高于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时;在干旱前期,各组之间Tr变化不明显,温度较高时Tr较高,到干旱后期,随着干旱加剧,闽楠幼苗的Tr下降。(2)闽楠幼苗的F0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第32天时,重度干旱组比对照高50.88%;Fm、Fv/Fm、ETR随干旱胁迫加剧而下降,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时下降幅度较小,重度胁迫下降幅度最大;轻度胁迫下闽楠Y(Ⅱ)变化幅度较小,中度和重度胁迫下降低幅度较大;闽楠qP随着干旱加剧和时间延长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轻度胁迫下闽楠Y(NPQ)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度和重度干旱下,Y(NPQ)呈现一直下降趋势。(3)闽楠的N、P含量都随着干旱加剧和时间延长而下降,K含量在轻度干旱时略有升高,重度干旱下显着降低;轻度和中度干旱前期,闽楠的Ca含量有所上升,干旱后期略有下降,重度干旱时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轻度和中度干旱时,Mg含量较无干旱时明显上升,重度干旱时略有下降。(4)外源多胺处理下对闽楠幼苗各个指标都有较明显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多胺对于闽楠幼苗干旱的缓解有不同的效果,干旱24天时,0.1mmo1/L的Spd对维持闽楠Pn的效果最好,32天时差异不显着;多胺对闽楠Cond有轻微的缓解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在干旱前期,未施加多胺的闽楠的Tr高于其余各组,后期则低于大部分施加多胺的处理组;施加0.01mmol/L的Spm在长期干旱时可以减小闽楠气孔受到的伤害。(5)不同浓度的Spm和Spd在缓解干旱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上有不同的效果,0.1mmol/L的Spd对于在干旱时提升Fm、Fv/Fm和Y(NPQ)作用最大,0.01mmol/L的Spd对维持干旱下闽楠的Y(Ⅱ)和ETR效果比较好;施加0.01mmol/L的Spm和1mmol/L的Spd分别对qP和F0的缓解效果最好。(6)多胺能有效增加干旱下可溶性糖、叶绿素的含量,使闽楠在干旱时提高渗透压以减小水分流失速度,并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通过提高POD、SOD和CAT的活性来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减小MDA含量;并且可以使可溶性蛋白和Pro的含量降低,以维持闽楠植株体内正常的蛋白代谢,而达到提高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作用。(7)根据不同处理下的抗旱隶属函数值可以发现,整体来说各种浓度的多胺对闽楠的抗旱性都有显着的提升,其中O.1mmol/L的Spd对闽楠的抗旱作用提升最为明显,而1mmol/L的Spd作用最小。

姚晨涛[4](2019)在《S-诱抗素诱导玉米抗旱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Zea mays)被认为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总产量和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干旱作为一个国际性急待解决的问题,且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干旱问题愈发明显。非生物胁迫中的水分胁迫目前被认为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主要因素,它的发生将严重制约着玉米的产量提高。黄淮海夏玉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常因干旱胁迫原因造成玉米产量下降。生产中S-诱抗素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了水培种植方式研究了S-诱抗素浸种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温室土培的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的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影响和重度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最佳浓度及其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S-诱抗素对玉米Asr1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PEG-6000模拟干旱试验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S-诱抗素浸种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的生物量,系统聚状分析和相关性状分析表明4 mg·kg-11 S-诱抗素浸种效果最好。叶面喷施4 mg·kg-1的S-诱抗素溶液后干旱胁迫的不同时间段内提高了玉米叶片中内源ABA含量、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叶片中H2O2、MDA含量,显着增强了叶片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提高玉米As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且抗旱性强的郑单958内源AB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As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浚单20。表明S-诱抗素处理通过增加内源ABA含量,诱导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提高As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减少干旱对玉米叶片造成的氧化伤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且对郑单958的效果更显着,为进一步应用S-诱抗素缓解玉米干旱胁迫提供参考依据。2)温室土培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喷雾增加了玉米的净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率,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减缓叶绿素的降解,提高玉米幼苗内源ABA含量,加强玉米对逆境胁迫信号的感受,诱导了抗氧化保护酶SOD、CAT、POD、PPO活性增强,减少MDA含量,提高了玉米Asr1基因相对表达量,从而减轻干旱胁迫对玉米造成的氧化损伤,提高玉米耐受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XD20-MD的综合评价由大到小依次为T3﹥T2﹥T4﹥T1﹥T5﹥T6(T1:5 mg·kg-1S-ABA;T2:15 mg·kg-1 S-ABA;T3:25 mg·kg-1 S-ABA;T4:35 mg·kg-1 S-ABA;T5:干旱对照;T6:正常浇水);XD20-SD的综合评价由大到小依次为T3﹥T2﹥T1﹥T4﹥T5﹥T6;ZD958-MD的综合评价由大到小依次为T3﹥T2﹥T4﹥T6﹥T1﹥T5;ZD958-SD的综合评价由大到小依次为T3﹥T2﹥T1﹥T5﹥T4﹥T6;综合不同品种不同干旱研究发现,T3处理下的玉米抗旱性最强。3)温室土培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重度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提高了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光合作用。S-诱抗素处理提高了玉米内源ABA含量,降低了内源ZT、GA3、IAA含量,提高ABA/ZT、ABA/GA3和ABA/IAA的比值,但不同部位的比值有差异,这可能是提高玉米抗旱性重要的生理基础,根据因子及主成分得分即可对S-诱抗素处理下玉米不同部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S-诱抗素处理的玉米不同部位的综合评价由大到小依次为叶﹥根﹥茎。综合研究发现,S-诱抗素处理对玉米叶片抗旱性最强。而钨酸钠处理结果则表现相反,加重了干旱对玉米的伤害程度,S-诱抗素及内源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对重度干旱胁迫下玉米不同部位(根、茎、叶)具有重要调节作用。S-诱抗素对重度干旱胁迫下玉米抗旱性的增强,可能与4种内源激素的信号传导密切相关。

刘球[5](2018)在《外源多胺对红椿抗旱的调节响应研究》文中认为红椿(Toona ciliata)是楝科香椿属落叶大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是湖南林业优先重点发展的珍贵用材树种之一。红椿作为重要的高档家具和装饰装璜用材树种,栽培前景广阔,市场需求迫切。湖南地区的6~9月容易出现季节性持续干旱,然而红椿生长旺盛期也是6~9月。为了有效地防御季节性持续干旱对红椿苗圃幼苗造成伤害,提高红椿幼苗造林成活率和抗旱能力,本研究从渗透调节系统、抗氧化酶系统、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片解剖结构以及TcSAMDC基因克隆和表达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系统地研究外源多胺修复和防御红椿幼苗干旱伤害的机制,筛选出红椿抗旱的最佳多胺试剂和最佳试剂浓度。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响应研究通过对24个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在对照、干旱胁迫和外源多胺修复调节处理之间,各指标值均呈现出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①3种外源多胺对轻度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如下:外源Put对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和Yield等指标的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Fm、ETR、qP、qN和TcSAMDC基因表达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MDA含量和F0修复调节效果最佳。②3种外源多胺对中度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如下:外源Put对相对含水量、POD活性、叶绿素含量、Yield和ETR等指标的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电导率、SOD活性、qP和TcSAMDC基因表达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MDA含量、F0、Fm和qN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③3种外源多胺对重度干旱胁迫修复调节如下:外源Put对MDA含量、POD活性和qN等指标的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F0、Fv、Fv/Fm、上表皮厚度、叶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和TcSAMDC基因表达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Fm、Yield、ETR、qP、叶脉厚度和下表皮厚度等指标修复调节效果最佳。④基因克隆和测序:本实验完成了红椿TcSAMDC基因的克隆并测序出该基因的部分序列,经NCBI数据库比对可知,所得产物确实为红椿TcSAMDC基因片段。(2)外源多胺预处理对红椿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响应研究通过对16个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在对照、干旱胁迫和外源多胺防御调节预处理之间,各指标值均呈现出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①3种外源多胺预处理对轻度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如下:外源Put对SOD活性、叶绿素含量、Yield、ETR、qP和NPQ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Fm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②3种外源多胺预处理对中度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如下:外源Put对相对含水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F0、ETR和qP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叶绿素含量和Fm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③3种外源多胺预处理对重度干旱胁迫防御调节如下:外源Put对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和F0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d对相对含水量、SOD活性、ETR和NPQ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外源Spm对相对电导率、MDA含量、Fm、Fv和Fv/Fm等指标的防御调节效果最佳。(3)主成分分析①通过对24个观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修复调节指标体系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86.21%。第1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膜系统、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响应,第2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保水能力响应,第3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光合能力、保水能力和水分运输能力响应。②通过对16个观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外源多胺预处理对红椿干旱胁迫防御调节指标体系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87.83%,第1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渗透调节系统、膜系统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响应,第2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响应,第3主成分主要体现红椿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响应。(4)最佳试剂和最佳浓度筛选①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外源多胺调节红椿抗旱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知,3种外源多胺的抗旱综合调节能力优劣顺序为Spd>Put>Spm,说明外源Spd对红椿抗旱的综合调节能力最高,为3种参试多胺中的最优多胺。②在0.1mmol/L、0.5mmol/L、1mmol/L和2mmol/L4种浓度中,1mmol/L的外源Spd浓度为对红椿抗旱调节的最佳试验浓度。

郭美丽[6](2017)在《细胞氧化还原信号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影响》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彩叶植物由于异于常规且丰富多彩叶片特征而备受青睐,已成为城市园林景观和绿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丰富多彩叶色的呈现与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黄酮类代谢物质——花色素苷有关,它能赋予植物体各组织红、蓝、紫各种颜色,也是彩叶植物呈色的重要物质,许多植株的叶片会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下形成花色素苷,使植株具有显而易见的表观特性。所以,本文选用绿叶系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超级奥林匹克’品种(‘Super Olympia’)为材料,对ROS在低温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低温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合成过程中的H2O2来源分析;基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温和高光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中花色素苷合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逆境胁迫能够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且产生氧化胁迫,而花色素苷作为氧化胁迫应激诱导产生的产物在许多植物上得到体现。四季秋海棠叶片在0.05和0.1 mmol·L-11 MV处理后的前9天有明显的变红趋势,且花色素苷含量和ROS含量显着的增加;而2和5 mmol·L-1的DMTU处理四季秋海棠叶片并未出现变红的趋势,且花色素苷含量和ROS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显着下降,之后趋于稳定。为了进一步的验证,我们选用5 mmol·L-1的DMTU处理四季秋海棠叶片,发现DMTU能明显的清除低温胁迫下ROS的含量,花色素苷合成基因PAL、CHS、F3H和ANS表达下调,花色素苷含量下降,在AsA-GSH循环中降低了AsA、GSH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以及SOD、CAT、APX、MDHAR、DHAR和GR等抗氧化酶的活性,缓解低温处理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降低。以上结论表明MV促进活性氧含量的增长,产生氧化胁迫的同时也诱导了花色素苷的产生,而DMTU清除低温胁迫产生的H2O2之后,低温诱导的花色素苷合成也被抑制。因此,试验的结果表明H2O2确实参与了花色素苷的环境诱导合成。(2)前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2O2确实参与了花色素苷的环境诱导合成,而为了研究低温胁迫下四季秋海棠叶片H2O2产生和积累的来源,我们采用不同的H2O2抑制剂处理四季秋海棠叶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叶片花色素苷含量、花色素苷合成基因PAL、CHS、F3H、ANS表达、H2O2含量、SOD、POD、PAO、GO活性、MDA含量和Evans blue吸收量均显着升高。乙醇酸氧化酶的抑制剂oxalic acid、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光合电子传递链抑制剂DCMU和DBMIB、过氧化物酶抑制剂NaN3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抑制剂DDC处理后对低温胁迫下叶片花色素苷的诱导合成有程度差别的抑制作用、花色素苷合成表达基因下调、MDA含量、Evans blue吸收量和氧化酶(SOD、POD、PAO和GO)活性、降低叶片H2O2含量、但提高了叶片蒸腾速度(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Ci)等值。以上表明,NADPH氧化酶,细胞壁过氧化物酶,多胺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光合电子传递链等对低温胁迫下四季秋海棠叶片H2O2产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3)采用高通量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进行测序,完成3个样品组间的转录组测序,总共获得94,880条unigene被组装,有54,799条得到注释。对unigene进行Nr、Swiss-Prot注释,COG、GO分类分析,CK vs LT和CK vs HL组合共有1712条序列被注释到COG数据库并被分为22类;有3261条被注释到GO数据库并被分为36个GO亚族;使用FPKM值标准化处理方式,在全部DEG基因中,CK vs LT组合有4156条有差异的功能注释基因,CK vs HL有663条。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基因与其他植物的基因相比较,从库中选择有12个具有相似的序列,表明这12基因是参与花色素苷合成的关键基因,并且都是上调基因。

袁颖辉[7](2017)在《腐胺缓解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的生理和蛋白质基础》文中认为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也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盐渍化土壤中含量最丰富的可溶性盐是NaCl,NaCl胁迫是盐胁迫的主要类型,会造成植物水分亏缺,扰乱离子平衡,限制植株生长发育。黄瓜(Cucumis sativus L.)在露地和设施环境中均广泛种植,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对土壤盐渍化非常敏感,盐渍环境中黄瓜植株光合能力下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多胺是一类小分子的脂肪族含氮化合物,生理pH下通常质子化而带正电荷,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广泛参与植物生理代谢过程,并调节植物对生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外源施加多胺能够有效提高植物抗逆性。腐胺(Put)在调节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已有报道,研究发现,Put能够提高植物的光化学效率,降低毒性离子Na+及Cl-的积累,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提高植物耐盐性,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生理水平,关于Put诱导的形态变化、生理响应和耐盐分子机制间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以盐敏感型的黄瓜品种’津优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叶面喷施8 mM Put对盐胁迫(75mM NaCl)下黄瓜幼苗叶片形态结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以及营养液添加0.8 mM Put,研究其对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形态、蛋白质组变化,植株水平Na+/K+平衡,结果期光合生理、单果重及果实品质的调节,揭示Put提高植株耐盐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aCl胁迫显着抑制黄瓜幼苗生长,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叶面喷施Put能够改善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的气孔特征,并提高叶片Rubisco最大羧化效率、光饱和电子传递速率、磷酸丙糖转运速率和CO2饱和点,降低CO2补偿点,提高黄瓜叶肉细胞固碳能力;Put调节叶片中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减少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减轻产物过度积累对光合作用的反馈抑制,提高黄瓜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促进黄瓜幼苗生物量的积累。2.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活力和生长受到抑制,营养液添加Put后黄瓜根系平均生长速率提高80%,根系活力显着增强。此外,处理7d时,成功分离鉴定到黄瓜根中62个蛋白点响应Put或NaCl处理,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胁迫防御反应、蛋白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一些次级代谢过程和细胞结构相关蛋白也受到影响。外源Put显着上调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蛋白表达,暗示其在能量产生和碳氮利用中的作用;防御反应和蛋白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表明Put在胁迫防御和蛋白质组重排中的作用。此外,Put增加NaCl胁迫下黄瓜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调节多胺合成和分解相关酶的转录,改变内源多胺水平。总之,Put综合调控盐胁迫下黄瓜根中碳氮代谢和防御反应,提高根系耐盐性。3.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中Na+显着积累,根中Na+含量从表皮到中柱组织逐渐下降,茎中Na+主.要在维管束组织中积累,叶片叶脉中Na+含量高于叶肉组织,木质部汁液中Na+浓度显着增加;胁迫下黄瓜幼苗根、茎、叶中K+含量显着下降,而木质部汁液中K+浓度增加。施加Put后,黄瓜幼苗根和叶各组织中Na+的积累显着下降,而茎皮层和初生韧皮部中Na+含量有所增加,木质部汁液中Na+浓度显着降低;此外,Put不同程度增加根、茎、叶各组织中K+含量,且进一步提高木质部汁液中K+浓度。对离子转运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NaCl胁迫下施加Put总体上能够提高黄瓜幼苗根和叶片中SOS1和NHX的表达,也上调叶片中HKT表达,但降低根中HHT的转录水平,Put对质子泵PH4、VHA和VPP的表达也有不同影响,说明Put能够调节离子的转运,维持盐胁迫下黄瓜体内的Na+/K+平衡。4.NaCl胁迫下施加Put能够提高黄瓜幼苗根中二胺氧化酶活性,增加H2O2含量。盐胁迫下施用H2O2清除剂DMTU或二胺氧化酶抑制剂AG会减弱Put降低Na+积累、抑制K+流失的能力,说明盐胁迫下外源Put通过增加多胺的氧化来提高H202含量,这是Put有效降低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中Na+含量、增加K+积累的重要原因。5.黄瓜植株结果期遭受盐胁迫,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都会受到明显抑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02浓度(Ci)均显着下降;黄瓜果实畸形,单果鲜重下降,果实中单宁、可滴定酸、游离态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胁迫下施加Put能够显着提高PPn和Tr,增强黄瓜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显着增加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调制性热耗散,降低非调制性热耗散,减轻过剩激发能对光合反应中心的损伤,提高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Put改善盐胁迫造成的果实畸形,增加单果重,降低果实中单宁和可滴定酸含量,提高糖酸比,增加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营养品质和风味。

王尚堃,孙玲凌[8](2017)在《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金太阳杏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通过喷洒1 mmol/L亚精胺、1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进行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游离态多胺(腐胺、亚精胺、精胺)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喷洒亚精胺后可增加其叶绿素总含量,增强其光合性能,相对降低其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增加亚精胺、精胺的含量;喷洒MGBG后降低其叶绿素总含量,相对降低其光合性能,增加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降低游离态多胺亚精胺、精胺含量,分别喷洒MGBG、亚精胺后,可相对提高其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性能,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最高,亚精胺、精胺含量则相对提高。由此得出,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可调节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和3种游离态多胺的含量。

王尚堃,杜红阳[9](2016)在《多胺及其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阐明多胺及其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光合指标(Pn,Gs,Ci和Tr)和游离态多胺(Putrescine:Put,Spermidine:Spd和Spermine:Spm)含量的影响,以‘秋姬’李为试材,设置6个处理(CK,Drought:Dr,CK+Spd,Dr.+Spd,Dr.+MGBG和Dr.+MGBG+Spd),处理60 d后检测李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光合指标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指标下降,3种游离态多胺含量上升;多胺处理促进了干旱胁迫下3种指标的上升;抑制剂处理降低了干旱胁迫下游离态多胺Spd和Spm的含量。多胺可通过提高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和3种游离态多胺的含量,提高李幼苗的抗旱性。

王尚堃,杜红阳[10](2016)在《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杏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喷施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对干旱胁迫杏苗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杏抗旱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金太阳杏1年生嫁接苗为试材,设处理1(对照,CK)、处理2[干旱(Drought,D.)胁迫]、处理3[(CK十亚精胺(Spermidine,Spd)]、处理4(D.+Spd)、处理5(D.+MGBG)和处理6(D.+MGBG+Spd)共6个处理,每2 d处理1次,处理30 d后分别测定并分析各处理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及光合参数。【结果】干旱胁迫下,杏苗叶片MDA、可溶性糖和Pro含量增加,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参数均降低;喷施1.0 mmol/L Spd的杏苗叶片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ro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及大部分光合参数提高;在干旱胁迫下喷施1.0 mmol/L Spd可使杏苗的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ro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及大部分光合参数显着提高(P<0.05);在干旱胁迫下喷施1.0 mmol/L MGBG可促进杏苗叶片MDA含量、Pro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及大部分光合参数降低。【结论】喷施1.0 mmol/L Spd可增强金太阳杏苗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可在杏规模化栽培中应用。

二、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亚精胺对葡萄幼苗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
    1.2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3 多胺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与降解
        1.3.1 多胺在植物体内的合成
        1.3.2 多胺在植物体内的降解
    1.4 亚精胺在抵抗植物盐碱胁迫中的作用
        1.4.1 盐碱胁迫下亚精胺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4.2 盐碱胁迫下亚精胺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1.4.3 盐碱胁迫下亚精胺对植物体内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的影响
        1.4.4 盐碱胁迫下亚精胺对植物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1.4.5 盐碱胁迫下亚精胺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2.1.2 实验试剂
        2.1.3 引物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2.2 根系活力的测定
        2.2.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2.4 光合参数的测定
        2.2.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2.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7 Pro含量的测定
        2.2.8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2.9 H_2O_2含量的测定
        2.2.10 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测定
        2.2.1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2.1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2.13 内源多胺含量的测定
        2.2.14 叶片Na~+、K~+含量的测定14
        2.2.15 植物总RNA的提取
        2.2.16 cDNA的合成
        2.2.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的缓解效果
    3.2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生长状态的影响
    3.3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3.3.1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3.3.3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F_v/F_m的影响
    3.4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的影响
        3.4.1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4.2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离子含量的影响
        3.4.3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离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5.1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膜脂过氧化和ROS含量的影响
        3.5.2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5.3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内源游离多胺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外源亚精胺影响了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的生长发育
    4.2 外源亚精胺影响了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的光合作用
    4.3 外源亚精胺影响了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的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
    4.4 外源亚精胺影响了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的抗氧化系统
    4.5 外源亚精胺影响了盐碱胁迫下葡萄幼苗内源游离多胺含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低温胁迫下外源NO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多胺代谢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体内的一氧化氮
    1.2 植物遭受低温后的变化
    1.3 植物体内的多胺
    1.4 NO与多胺的关系
    1.5 NO、多胺在低温胁迫中的研究现状
    1.6 植物体内的DWF4基因
    1.7 低温胁迫相关转录因子WRKY,ICE研究进展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2.2 植物地上部分干鲜重与叶面积的测量
    2.3 叶绿素含量的测量
    2.4 丙二醛含量的测量
    2.5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量及过氧化氢染色
    2.6 NO含量及NOS活性测定
    2.7 多胺的提取
    2.8 RNA提取及基因转录水平
    2.9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NO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外源NO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外源NO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外源NO对黄瓜幼苗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3.5 外源NO对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3.6 外源NO对黄瓜幼苗内源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响
    3.7 外源NO对内源多胺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3.8 外源NO对DWF4基因表达的影响
    3.9 外源NO对WRKY转录因子和ICE抗冷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源NO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4.2 外源NO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外源NO对黄瓜幼苗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4.4 外源NO对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4.5 外源NO对内源NO和NOS活性的影响
    4.6 外源NO对内源多胺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4.7 外源NO对DWF4基因表达的影响
    4.8 外源NO对WRKY转录因子和ICE抗冷基因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筒介
附件

(3)干旱胁迫及多胺修复下闽楠幼苗光合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林木抗旱性机理研究
        1.1.1 干旱胁迫对林木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1.1.2 干旱胁迫对林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1.3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1.4 干旱胁迫对林木营养元素的影响
    1.2 多胺对林木抗旱性的研究
    1.3 国内外闽楠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干旱试验
        2.3.2 干旱胁迫下施加多胺处理试验
    2.4 各项指标测定与分析
        2.4.1 光合指标的测定
        2.4.2 叶绿素荧光指标的测定
        2.4.3 营养元素的测定
        2.4.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4.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4.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7 游离Pro含量的测定
        2.4.8 MDA含量测定
        2.4.9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4.10 抗旱隶属函数法
    2.5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对闽楠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闽楠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闽楠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闽楠幼苗营养元素的影响
        3.1.4 小结与讨论
    3.2 多胺对干旱胁迫下闽楠幼苗的影响
        3.2.1 对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2.2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2.3 不同种类和浓度多胺的抗旱隶属函数分析结果
        3.2.4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指标意义
致谢

(4)S-诱抗素诱导玉米抗旱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生理变化的影响
    1.2 植物抗旱的生理生化基础
        1.2.1 气孔调节
        1.2.2 渗透调节
        1.2.3 植物激素的调节
        1.2.4 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调节
    1.3 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
        1.3.1 功能基因
        1.3.2 调节基因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旱能力的影响
    1.5 内源激素ABA的生物合成
    1.6 ABA与抗旱基因的调控
    1.7 S-诱抗素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1.7.1 S-诱抗素的结构特征
        1.7.2 S-诱抗素的登记情况
        1.7.3 S-诱抗素的研究进展
    1.8 ASR基因的研究进展
        1.8.1 ASR蛋白结构
        1.8.2 ASR基因与植物抗逆性
    1.9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及意义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品种
        2.1.4 供试药剂
        2.1.5 供试土壤
    2.2 试验设计
        2.2.1 S-诱抗素浸种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影响
        2.2.3 S-诱抗素及其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2 光合参数的测定
        2.3.3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3.4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6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2.3.7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8 酶液提取及酶活性测定
        2.3.9 RT-qPCR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S-诱抗素浸种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S-诱抗素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1.2 S-诱抗素浸种对玉米种子抗旱指数影响
        3.1.3 S-诱抗素对玉米叶片内源ABA含量的影响
        3.1.4 S-诱抗素对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
        3.1.5 S-诱抗素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1.6 S-诱抗素对渗透物质的影响
        3.1.7 S-诱抗素对抗氧化保护酶的影响
        3.1.8 S-诱抗素对Asr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 S-诱抗素喷雾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影响
        3.2.1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3.2.2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内源ABA含量的影响
        3.2.4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5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叶片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7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Asr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8 S-诱抗素喷雾对玉米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3.3 S-诱抗素及其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生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3.3.1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3.3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3.4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3.5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3.6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3.3.7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内源激素的影响
        3.3.8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3.3.9 S-诱抗素及其抑制剂对玉米不同部位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2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绿素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内源激素ABA的影响
    4.4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影响
    4.5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渗透物质的影响
    4.6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7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ASR1 基因表达的影响
    4.8 S-诱抗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4 种内源激素的影响
5 结论
    5.1 S-诱抗素浸种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5.2 S-诱抗素喷雾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影响
    5.3 S-诱抗素及其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6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外源多胺对红椿抗旱的调节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1.1 植物阶段性抗旱研究进展
        1.1.2 植物生理特性与抗旱
        1.1.3 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与抗旱
        1.1.4 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性与抗旱
        1.1.5 植物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与抗旱
    1.2 多胺对植物逆境胁迫影响研究进展
        1.2.1 多胺
        1.2.2 植物体内多胺的合成与分解
        1.2.3 多胺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2.4 多胺与植物抗旱
    1.3 红椿研究进展
        1.3.1 红椿种群结构
        1.3.2 红椿生长和遗传特性
        1.3.3 红椿苗木繁育
        1.3.4 红椿栽培技术
        1.3.5 红椿生理特性
        1.3.6 红椿污染修复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修复响应研究
        2.1.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研究
        2.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修复响应
        2.2.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
    2.3 小结
        2.3.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的修复研究小结
        2.3.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渗透调节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研究小结
3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的修复响应研究
        3.1.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研究
        3.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的修复响应
        3.2.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
    3.3 小结
        3.3.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细胞抗氧化酶系统的修复研究小结
        3.3.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细胞抗氧化酶系统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研究小结
4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修复响应研究
        4.1.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研究
        4.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修复响应
        4.2.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响应
    4.3 小结
        4.3.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修复研究小结
        4.3.2 外源多胺预处理下红椿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防御研究小结
5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解剖结构的修复调节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概况
        5.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5.1.4 试验指标测定与方法
        5.1.5 数据处理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下红椿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5.2.2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主脉厚度的修复调节
        5.2.3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上表皮厚度的修复调节
        5.2.4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下表皮厚度的修复调节
        5.2.5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叶肉组织厚度的修复调节
        5.2.6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修复调节
        5.2.7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海绵组织厚度的修复调节
        5.2.8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的修复调节
    5.3 小结
6 红椿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cSAMDC)基因克隆及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地概况
        6.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6.1.4 试验步骤
        6.1.5 数据处理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引物设计结果
        6.2.2 红椿SAMDC基因克隆结果
        6.2.3 TcSAMDC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
        6.2.4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TcSAMDC基因表达的影响
        6.2.5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调节效果比较
    6.3 小结
7 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机制综合分析
    7.1 分析方法
        7.1.1 红椿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7.1.2 主成分分析
        7.1.3 逐步回归分析
        7.1.4 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红椿各指标相关关系
        7.2.2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的指标体系
        7.2.3 逐步回归分析
        7.2.4 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外源多胺调节红椿抗旱能力
8 外源亚精胺(Spd)对红椿抗旱调节的最佳浓度筛选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修复调节研究
        8.1.2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防御调节研究
        8.1.3 数据处理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修复调节
        8.2.2 不同浓度外源Spd对红椿干旱胁迫的防御调节研究
    8.3 外源Spd抗旱调节最佳浓度筛选
        8.3.1 筛选方法
        8.3.2 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筛选外源Spd抗旱调节最佳浓度
    8.4 小结
9 讨论和结论
    9.1 讨论
        9.1.1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9.1.2 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9.1.3 外源多胺对红椿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9.1.4 红椿叶片TcSAMDC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9.1.5 外源多胺调节红椿抗旱的机制研究试验浓度设置的合理性探讨
    9.2 结论
        9.2.1 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的修复调节响应研究
        9.2.2 外源多胺预处理对红椿干旱胁迫的防御调节响应研究
        9.2.3 外源多胺调控红椿抗旱机制综合分析
        9.2.4 外源Spd对红椿抗旱调节的最佳浓度筛选
    9.3 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9.3.1 创新点
        9.3.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表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细胞氧化还原信号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花色素苷概述
        1.1.1 花色素苷的基本结构
        1.1.2 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1.1.3 诱导花色素苷合成的因子
        1.1.3.1 光照
        1.1.3.2 温度
        1.1.3.3 酶
        1.1.3.4 氧化还原物质对花色素苷合成的影响
        1.1.4 花色素苷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1.1.4.1 提高光保护能力
        1.1.4.2 提高抗氧化能力
        1.1.4.3 提高抗冻能力
        1.1.4.4 提高抗旱能力
    1.2 植物体内的活性氧
        1.2.1 ROS的产生
        1.2.2 活性氧的清除
        1.2.2.1 活性氧的抗氧化酶系统
        1.2.2.2 活性氧的非酶抗氧化系统
        1.2.3 植物中活性氧的作用
        1.2.3.1 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1.2.3.2 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2.4 活性氧代谢平衡的调节
        1.2.5 植物体内活性氧对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1.3 氧化还原信号
        1.3.1 氧化还原信号介导的信号途径
        1.3.2 氧化还原的信号防御途径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2 ROS在低温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培养与试验设计
        2.1.2 各指标测定方法
        2.1.2.1 H2O2 含量测定
        2.1.2.2 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测定
        2.1.2.3 花色素苷含量测定
        2.1.2.4 酶活性的测定
        2.1.2.4 AsA、DHA、GSH、GSSG、APX、DHAR、MDHAR、GR、NADPH、NADP+的测定
        2.1.2.5 叶绿体荧光参数测定
        2.1.2.6 qRT-PCR分析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浓度DMTU和 MV对四季秋海棠叶片ROS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2.2.2 DMTU及低温处理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2.3 DMTU及低温处理对四季秋海棠叶片ROS的影响
        2.2.4 DMTU及低温处理对四季秋海棠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动态
        2.2.5 DMTU及低温处理对四季秋海棠叶片AsA/DHA、GSH/GSSG、NADPH/NADP+的影响
        2.2.6 DMTU及低温处理对四季秋海棠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
    2.3 讨论
        2.3.1 活性氧能够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
        2.3.2 低温胁迫与活性氧的产生
        2.3.3 低温胁迫下花色素苷的合成与活性氧之间的关系
3 低温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合成过程中的H2O2 来源分析
    3.1 材料培养与方法
        3.1.1 材料培养与试验设计
        3.1.2 指标的测定方法
        3.1.2.1 花色素苷含量测定
        3.1.2.2 H_2O_2 含量测定
        3.1.2.3 酶活性的测定
        3.1.2.4 质膜完整性检测
        3.1.2.5 质膜过氧化测定
        3.1.2.6 H_2O+2 组织化学染色
        3.1.2.7 光合速率测定
        3.1.2.8 qRT-PCR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抑制剂的效果验证
        3.2.2 不同抑制剂对ROS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抑制剂对低温下花色素苷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2.4 不同抑制剂对质膜过氧化程度的影响和对质膜完整性检测
    3.3 讨论
4 基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温、高光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中花色素苷合成的分子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四季秋海棠叶片RNA提取与样品检测
        4.1.3 四季秋海棠cDNA文库构建
        4.1.4 数据处理与拼接
        4.1.5 功能注释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结果评估与数据拼接
        4.2.2 Unigene功能注释及分类分析
        4.2.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性分析
        4.2.4 花色苷生物合成中的结构与调控基因
        4.2.5 花色素苷转移到液泡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附图

(7)腐胺缓解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的生理和蛋白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及适应
        1 盐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2 植物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渗透平衡的调节
        2.2 离子平衡的调节
        2.3 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
        3 植物对盐胁迫的分子响应
        3.1 转录水平的调节
        3.2 蛋白水平的响应
    第二节 多胺代谢及其对植物耐盐性的调节
        1 多胺代谢
        1.1 多胺的合成与降解
        1.2 多胺代谢与其他物质代谢的关联
        2 多胺对植物耐盐性的调节
        2.1 多胺与渗透胁迫耐性
        2.2 多胺对离子稳态的调节
        2.3 多胺的抗氧化作用
        2.4 多胺与信号物质的互作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外源Pu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处理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
        1.2 试验处理
    2 测定方法
        2.1 生长指标
        2.2 叶片形态
        2.3 叶片显微结构
        2.4 气孔特性
        2.5 叶片P_n-C_i响应曲线的测定
        2.6 糖含量测定
        2.7 酶活性测定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形态的影响
        3.3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下表皮气孔特征的影响
        3.4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P_n-C_i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3.5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6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7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外源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蛋白质组的影响
    1 材料与处理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
        1.2 试验处理
    2 测定方法
        2.1 根系生长和活力染色
        2.2 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
        2.3 图像获取和数据分析
        2.4 蛋白功能分类和聚类分析
        2.5 游离氨基酸水平测定
        2.6 多胺含量测定
        2.7 实时定量PCR分析(qRT-PCR)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分析
        3.2 蛋白质组学分析
        3.3 游离氨基酸水平分析
        3.4 内源多胺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Put调节蛋白代谢
        4.2 Put刺激胁迫防御反应缓解盐胁迫伤害
        4.3 Put促进能量代谢
        4.4 多胺和氨基酸代谢在植物耐盐性中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 外源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Na~+、K~+积累的影响
    第一节 外源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Na~+、K~+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处理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
        1.2 试验处理
        2 测定方法
        2.1 Na~+、K~+含量测定
        2.2 X-ray微区分析
        2.3 荧光标记测定根中Na~+含量
        2.4 实时定量PCR分析(qRT-PCR)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Na~+、K~+含量的影响
        3.2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茎、叶横切面Na~+和K~+分布的影响
        3.3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中Na~+纵向分布的影响
        3.4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和叶中离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节 外源Put诱导内源H_2O_2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Na~+、K~+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处理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
        1.2 试验处理
        2 测定方法
        2.1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2.2 酶活性测定
        2.3 实时定量PCR分析(qRT-PCR)
        2.4 Na~+、K~+含量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中ROS水平的影响
        3.2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中NADPH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根中二胺氧化酶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H_2O_2清除剂及相关抑制剂对黄瓜幼苗根中H_2O_2积累的影响
        3.5 H_2O_2清除剂及相关抑制剂对黄瓜幼苗根和叶中Na~+、K~+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外源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结果期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处理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
        1.2 试验处理
    2 测定方法
        2.1 生长指标
        2.2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4 黄瓜果实品质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ut对NaCl胁迫下结果期黄瓜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 Put对NaCl胁迫下结果期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Put对NaCl胁迫下结果期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4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果实生长的影响
        3.5 Put对NaCl胁迫下黄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Spd、MGBG对旱胁迫下金太阳杏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2.2 Spd和MGBG对旱胁迫下金太阳杏幼苗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2.3 Spd、MGBG对旱胁迫下金太阳杏幼苗叶片游离态多胺含量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多胺及其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方法
        1.2.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下‘秋姬’李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2.2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下‘秋姬’李幼苗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2.3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下‘秋姬’李幼苗叶片干旱游离态多胺含量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10)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杏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指标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金太阳杏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2.2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金太阳杏苗叶片可溶性糖和Pro含量的影响
    2.3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金太阳杏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2.4 Spd和MGBG对干旱胁迫金太阳杏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亚精胺对葡萄幼苗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D]. 隋昌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低温胁迫下外源NO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多胺代谢的调控作用[D]. 张文博.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干旱胁迫及多胺修复下闽楠幼苗光合生理的研究[D]. 王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S-诱抗素诱导玉米抗旱性机制研究[D]. 姚晨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外源多胺对红椿抗旱的调节响应研究[D]. 刘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6]细胞氧化还原信号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影响[D]. 郭美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7]腐胺缓解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的生理和蛋白质基础[D]. 袁颖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J]. 王尚堃,孙玲凌.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4)
  • [9]多胺及其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李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J]. 王尚堃,杜红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 [10]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杏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 王尚堃,杜红阳.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9)

标签:;  ;  ;  ;  ;  

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核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