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的生物爆炸

壮观的生物爆炸

一、壮丽的生物大爆发(论文文献综述)

胡方曈[1](2021)在《基于景观叙事的永济普救寺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叙事性景观理论的提出是顺应时代的景观发展趋势。寺庙作为人们心灵寄托的场所,一直以来都被包裹着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普救寺作为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中具有特殊文化寓意的代表,也在发挥着其文化展现的作用,承担着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因此,本文将从景观叙事的视角,重新解读以普救寺为代表的寺庙园林景观。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文学领域叙事学理论框架下研究景观叙事性设计方法,探求寺庙园林中景观叙事的表现形式,以及叙事性景观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通过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充分挖掘和体现中国传统寺庙园林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构建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在场地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起精神沟通的纽带。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分析,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借鉴文学上的叙事体系,建立起叙事性景观的分析和设计体系。在此逻辑框架下,对寺庙园林中各景观要素进行重新定义,形成寺庙园林独特的景观语言。结合景观语言的特征,对景观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逐个分析,最后利用典型案例加以实例证明。本文选择以《西厢记》爱情故事为文化依托的寺庙园林—普救寺为代表案例,利用叙事性景观分层分析方法对普救寺的现状景观进行全面剖析,提取普救寺中的景观语言并对其叙事形式进行分析,并且对普救寺中叙事性景观设计的不足提出优化建议。同时在此过程中提炼出了寺庙园林中景观语言的生成方法以及寺庙园林中的景观叙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对景观叙事理论的发展沿革与争议讨论进行了梳理罗列;2.从叙事性设计的视角解读普救寺,充分挖掘出了普救寺中西厢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文化特殊性;3.通过对寺庙园林景观的叙事性分析,发现了景观自身的叙事性。同时总结归纳出叙事性景观分析及设计过程,并将其用于解决“景观失语”的问题;4.丰富了叙事性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弥补了其在寺庙园林景观方面的空缺。本文提出的景观叙事体系与叙事性景观设计方法,以及对以普救寺为代表的寺庙园林的叙事性解读,以期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刘炳辰[2](2020)在《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的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 ——以河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底栖生物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通过生物扰动作用改变海底沉积物的形态,诱发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物质交换,不仅深刻影响着底栖生物群落向沉积物内部的殖居,同时显着影响着大气-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循环。遗迹化石作为底栖生物活动的直接证据,为研究寒武纪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演化规律,评价底栖建造者的生态工程影响提供了依据。本文依据河南寒武纪遗迹化石数据,应用生态空间及生态系统工程模型,对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从功能群、阶层、生物灌溉三个方面对底栖建造者的生态系统工程影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占据的阶层逐渐加深,进食模式更加多样,生态系统工程行为的复杂性逐渐增强,内栖生物迅速占据了大量的生态空间。寒武纪初期,底栖生态系统中以简单的生物扩散者为主,至寒武纪鼓山期和古丈期逐渐形成由多种类型建造者组成、以改造者和上/下运送者为主的底栖生态系统,底栖建造者的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值逐渐升高。底栖建造者能够显着影响地球化学循环,寒武纪早期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通过改变海洋中的碳循环、磷循环等过程,导致大气和海洋氧化程度的逐步增强,为底栖群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建造者通过影响底栖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加速了营养元素的转化并产生积极的正反馈促进底栖生物群落快速多样化。随着底栖生态系统的逐渐完善,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诱导了早期寒武纪底质革命,使混合底逐渐发育,微生物席底受到抑制。从整体上来看,寒武纪沉积底质以两种底质耦合发育为特点,虽然逐渐复杂的底栖生态系统使得微生物席的发育受到抑制,但是微生物席底并未完全被混合底所取代。因此,我们认为寒武纪时期已经出现了具有高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力的底栖建造者,并且对底栖生态系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但是由于建造者的生态系统工程平均值较低,导致寒武纪底质具有双重属性,毫无疑问的是底质革命在寒武纪仍未结束。

汪啸风,姚华舟[3](2019)在《中国扬子海盆——世界上罕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辐射进化的化石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简要论述我国扬子地块或扬子海盆,包括现今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寒武纪地层中相继发现的以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牛蹄塘生物群和清江生物群等为代表的特异埋藏群及其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对比的同时,讨论了最近发现的湖北清江生物群的产出时代和层位、组合特征,并对上述生物群的生态和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认为大规模两侧对称动物门类的出现和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是构成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征.以上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展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客观存在,也说明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并非都是沿着达尔文渐进论的进化轨迹,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要环境许可,生物在相对短暂时间内,采用一种爆发式和多样性辐射进化的模式,也可以出现大量门一级生物,而且这种进化模式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前寒武纪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聚合而引发的、并波及我国南方的距今10亿~8亿年左右的晋宁造山事件,以及雪球事件后因气候变暖,大气和水中有机质和氧及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大气和水中氧气含量的增加,为我国扬子海盆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为动物的繁衍和骨骼化创造了极好的生态条件.但只有那些生活在海水相对较深,表层水柱充氧而底层缺氧、古地理位置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陆棚或陆棚边缘或台缘斜坡或凹陷中的岩家河、澄江、牛蹄塘、清江、凯里等生物群,才有可能在缺氧的海底被保存下来,并形成深色和黑色页岩或泥岩特异埋藏群或化石库.

陈科帆[4](2019)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文中指出奥陶纪是地球演化历史上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生物演化事件和与此相伴的生态、古环境的巨大转变已成为近些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焦点。奥陶纪的生物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生物演化事件之一。海洋生物多样性在多级分类阶元上快速增长,三大动物群快速演替,整个海洋空间生态区位广布……这些革命性的变化,使地球海洋生态系统首次变得高度复杂化,也形成了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雏形。华南上扬子地台广泛沉积着奥陶系碳酸岩盐地层,保存了完整的地层序列以及丰富的化石资料,是研究奥陶系地层得天独厚的“实验场所”。因此,本文选取了华南宜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剖面,开展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地层全球对比工作,建立了宜昌地区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学框架。本文进一步结合多硫同位素体系来重建早奥陶世-晚奥陶世中期海洋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事件之间的联系。另外,大辐射事件发生在超级温室气候条件下(CO2的含量可能相当于现今水平的14-18倍),将古论今,现代的人类活动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急剧升高,我们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解析可能有助于为地球未来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生命演化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线索。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华南宜昌地区进行高精度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分析本研究结合生物、岩石地层,首次重建了较为完整的华南宜昌地区高分辨率的碳同位素(δ13Ccarb)曲线,进一步完善了宜昌地区奥陶系地层的全球对比。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宜昌地区和全球其它地区的记录都显示在中奥陶世和晚奥陶世同位素曲线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该时期全球碳循环的巨大扰动。该时期无机碳同位素的多次正漂移,可能是由有机碳埋藏比例的多次增加导致,这可能是导致奥陶纪气候变冷的重要诱因之一。2.研究区域剖面进行高精度的多硫同位素(δ34S和Δ33S)的分析本研究发现Δ33S在中奥陶世大坪期以及晚奥陶桑比-凯迪期呈现异常负值。结合硫循环箱式模型和同时期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研究,我们认为宜昌地区早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中期(大坪期和凯迪期)大量负Δ33S的出现指示了中-晚奥陶世深部硫化海水的两期上涌,这可能引起同时期腕足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然而,化石记录显示显示,多样性减少后,并未使腕足动物受到致命打击,反而使其迅速迎来辐射高峰。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断,中-晚奥陶世硫化海水的上涌可能通过淘汰部分环境适应力差的生物,从而加速生物种群的更替。待硫化海水上涌环境现象趋于停止后,新增的生态位和生存空间会使物种数量迅速增长,迎来辐射高峰。

董昀轩[5](2018)在《一种新型动态人工鲸鱼算法的研究及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迎来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进步,经济体中可供收集的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汹涌澎湃的大数据浪潮正迎面袭来。因此,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挖掘海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而对数据进行准确预测以提升产业效率和增加经济收益,这正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和追求的。基于优化算法的时间序列预测是从预测指标的时间序列中找出演变模式或内在关联,然后对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定量估计。准确有效的提前预测,不仅有助于合理安排生活生产计划,有效解决资源分布等实际问题,还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政策,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混合预测方法的相关研究。基于传统群智能优化的方法虽简单且易实施,但却很难精确刻画数据的非线性特征,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预测精度。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学习能力强且计算速度快,解决了很多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然而,人工神经网络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并且单个预测模型稳定性较差,使得这一方法在时间序列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将不同的预测方法有机融合后构成的组合预测方法,不仅综合了各种单一预测方法的优势,而且显着提高了整个模型的预测精度,其效果往往优于单一的预测模型。但是,群智能优化策略与预测模型之间的结合一直是一个困难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实际问题趋于复杂化和规模化,基于严格数学原理的传统优化方法在实施预测时显得无能为力。本文在人工智能的框架内,将鲸鱼自治体引入到优化问题中,发展了一种混合优化问题与预测模型的新模式:人工鲸鱼模式,并由此产生了一种高效的智能优化算法:人工鲸鱼优化算法。与此同时,本文给出人工鲸鱼算法在多目标寻优与局部连接神经网络训练中的两个应用实例;最后,本文讨论了人工鲸鱼的行为模式和人工鲸鱼算法的发展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文给出了人工鲸鱼优化算法的原理和详细描述,并分析了算法收敛性能以及算法中各参数对收敛性的影响;在理论基础上,本文描述了针对人工鲸鱼优化算法的距离、邻域和视觉等概念,并在人工自治体概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进行了发展和改进,随后本文将算法应用在组合优化问题中,实验结果证明了经过改进的算法的有效性。此外,本文利用于分解协调思想的人工鲸鱼算法解决了针对大规模系统的优化问题。第二,本文提出一种混合优化算法与基于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策略。本文基于部分连接神经网络构建了一个可以应用并行计算的混合预测模型,本文给出了新型混合模型的理论描述与算法伪代码,并探讨了新模型结构上的优越性。第三,在新混合策略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四种训练算法并且设置了四种新的混合模型,来研究预测模型与拟合模型之间的平衡性。我们将不同的训练算法应用在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部分连接神经网络中,通过考察模型在时间序列问题上的表现来评估模型的价值;于此同时,本文发展了MSI指标来度量模型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结合人工鲸鱼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方式构造出的预测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预测精度。第四,本文的另一个主要贡献是探讨了对于部分连接神经网络,特征学习的效果是如何反应在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上,并对模型稳定性的进一步影响。本文通过引入“池化”策略与“高速公路大门”方法,基于对比实验来探讨适用于预测问题的最优特征学习策略。结合上述发展的人工鲸鱼算法,本文给出了一种可用于混合模型的具有高效率的特征学习策略。第五,特别地,在风能与金融拆借领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这些领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度既决定经济效益,又影响社会稳定。实证结果表明本提出的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也拥有可靠的稳定性,能够用于解决风能与金融拆借领域中的预测问题。

刘晴[6](2017)在《目的论视角下口译表达中的忠实与连贯:《江山多娇》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目的论为视角,以对《江山多娇》的汉译实践为依据,进行模拟交替传译。通过案例分析,笔者主要研究了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译表达的忠实和连贯。笔者首先描述了本次口译的任务,包括任务背景描述和任务重点描述。接着叙述了任务的过程,包括由资料背景准备、文本特征分析和理论文献综述构成的译前准备;初译、修译、改译、口译突发事件预案与处理等构成的译中过程以及由音频资料整理和文本资料整理构成的译后整理。其中背景资料准备还包括内容准备、术语准备和音频准备;文本特征分析包括字的分析、词的分析和句的分析;理论文献综述包括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的理论综述。笔者着重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由忽略语言结构不同和忽略语义内涵不同造成的不忠实问题;由知识储备不足、语法衔接不当和词汇衔接不当造成的不连贯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重组逻辑法和阐解加注法解决不忠实的问题;增加知识储备、加强语法逻辑、加工整合词汇解决不连贯问题。最后,笔者对本次口译实践做出了总结,包括本次口译实践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提出的相应的建议以及本次交替传译实践的局限性。

李雪[7](2017)在《科普视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文中认为2016年,国务院颁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总体规划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方案。广大科技人员应致力于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共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基于以上认识,作为掌握较多科学技术知识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从大教育、大科普出发,重新审视其内涵。笔者以文献法为主,根据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将生物教学纳入科普的范畴。在教育实践中,笔者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四个班级11班、12班、13班、14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等方法,研究了科普视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笔者通过在课堂上的两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如何在科普视野下教学。调查研究显示,实验前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偏低,兴趣的平均分在66分左右。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对照班11班、12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对比,P>0.05,没有显着差异。而实验班13班、14班采用科普化的生物教学方法,后测中的平均分在70左右,前测与后测的P<0.05,有显着性差异。由此说明,科普视野下的生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通过统计四个班实验前、中、后三次考试的成绩发现,实验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照班在这几次考试中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略微下降。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的考试成绩对比,P<0.05,存在显着差异。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加强科普意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科普渗透到生物的教学中,使本学科具有趣味性、通俗性、互动性、审美性等科普的特点。希望在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崔明昌[8](2017)在《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此时,科普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历史人文类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们有着自己以人文为主、内容全面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自然科普方面展陈的不足。因此,难以满足人们在该方面的需求,就此而言自然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重庆自然博物馆是全国第二大的自然类博物馆,并于2017年1月获得国家一级馆的资质。该馆具有历史悠久、科普资源丰富,展览内容充实有序的特色,于2016年重新开馆一年以来,该馆已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在此状况下,如何进一步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提升重庆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的能力,使之紧跟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步伐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调查方面的研究尚未启动。笔者从2015年12月至今,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参加实习实践,在近一年时间里主要参与该馆的科普教育并进行调查,并最终完成本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绪论、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内涵概述、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资源调查、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实践调查分析、对提高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建议和结论。内容涵盖科普教育基本理论,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资源及其教育现状,对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分析研究和建议三大板块。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重庆自然博物馆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具有硬件上场馆达标、底蕴厚重、资源丰富、精品众多;软件上领导有方、基层得力、制度合理、方法灵活等优势。但在科普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扩大教育队伍;第二创新教育手段;第三开发文创产品。提议以这三点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全面提高重庆自然博物馆提高科普教育水平的体系。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笔者还认为,国家博物馆与文创企业合作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创新,是一种双方共赢的发展模式,它不但有利于博物馆的经济建设,也有助于科普教育水平的提高。

毛剑梅[9](2015)在《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地质资源的利用从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向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求知、审美需求的转变。地质资源所蕴含的旅游价值被不断的发掘用于满足人们审美、休闲、养生、求知的需求,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对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养生的阶段,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地质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制于诸多因素。本文以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旅游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过程及路径。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始于1936年石林名胜区管理处的成立,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在1986年将旅游业定位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后。地质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为云南产生了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通过对云南地质资源环境、169个典型旅游地质景观、六大类旅游地质资源专项产品和活动、两个国家地质公园等典型旅游开发利用示例以及国内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及理论的研究,提出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是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为前提,以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为核心,以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提高产业化水平,与相关产业结合形成旅游产业群(链)发展的过程。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符合地质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这一动态过程包括了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市场化及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三个方面。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是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地质资源,是产业化的前提,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地质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对地质资源的价值重构、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以及技术进步为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提供了条件,而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者、社区民众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资源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为十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层次分类、权重选择以及价值评价,构建地质资源旅游价值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为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对云南97个典型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在观赏游憩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尤为突出,同时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地域组合较好、适游期较长为云南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型、科考型、休闲度假型以及旅游购物地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地质资源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结果,也是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前提。旅游地质资源要开发为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进行交换即产品化、市场化才能够实现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市场化是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核心。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开发,需要研究旅游市场需求,找到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的细分市场。研究从旅游者的需求特征以及游客的集中度两个维度将旅游市场分为六类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市场,可以将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类型,公园及保护区类型以及旅游购物地质产品类型等三种旅游地质资源产品。云南以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包括了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温泉旅游企业、12个温泉休闲旅游区、3个AAAAA级、27个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公园、10个国家地质公园(含二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由奇石、珠宝玉石、大理石等组成的旅游购物地质产品,这些旅游地质资源产品是云南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提高资源转化和产品生产的效率。旅游地质资源的资产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旅游地质资源或者旅游地质资源经营企业作为交易对象,通过评估其价值,采用竞争型方式,使得交易对象能够为最佳经营者所持有,从而保证对旅游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保护。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目前主要是采取围绕经营权转让下的承包和租赁、在旅游地质资源景区内的特许经营以及引入专业经营公司加强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式进行运作的。目前,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层次还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借鉴国内外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经验,应该进一步通过建立统一的立法和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创新开发,创新投资方式,多方参与等途径促进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

罗能辉,郭福生,黄宝华[10](2013)在《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命进化史”科普线路设计理念与教育意义》文中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和构思创建科普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地开展地学科普教育是地质公园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笔者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设计了一条"生命进化史"地质文化小道,以古生物化石图案标牌为主要内容,展示了35亿年来生命演化历程。文章阐述这条科普旅游线路的设计理念,揭示渗透在"生命进化史"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包括帮助社会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启迪生态智慧、善待自然、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

二、壮丽的生物大爆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壮丽的生物大爆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景观叙事的永济普救寺景观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发展的新解读
        1.1.2 叙事性景观设计的新视角
        1.1.3 “文旅融合”背景下普救寺建设的新思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寺庙园林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寺庙园林概述
        2.1.2 寺庙园林的历史沿革
        2.1.3 寺庙园林环境的特点
        2.1.4 中国园林中的禅意美学
    2.2 叙事性设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2.1 叙事与叙事学
        2.2.2 叙事体系构成
        2.2.3 叙事的艺术性表达
    2.3 叙事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3.1 景观叙事与叙事性景观
        2.3.2 叙事性景观的特点
        2.3.3 争论下的叙事性景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叙事性景观相关案例研究及普救寺实地调研分析
    3.1 国外寺庙园林中的叙事性景观调查分析
        3.1.1 日式寺庙园林中的叙事性设计
        3.1.2 波斯花园中的叙事性设计
    3.2 国内寺庙园林中的叙事性景观调查分析
        3.2.1 案例选取原因
        3.2.2 镇江金山寺
        3.2.3 阆中永安寺
    3.3 永济普救寺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3.3 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3.4 寺庙园林中叙事性景观设计的局限性分析
        3.4.1 景观信息传递途径有限
        3.4.2 叙事语言与景观语言的转化方式生硬
        3.4.3 叙事性景观设计方法单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寺庙园林中景观叙事性设计策略研究
    4.1 寺庙园林中景观叙事性设计的基础构架
        4.1.1 寺庙园林中景观的叙事原则
        4.1.2 寺庙园林中景观叙事的基本要素
        4.1.3 寺庙园林中景观叙事的类型
        4.1.4 寺庙园林中叙事性景观的设计过程
    4.2 寺庙园林中叙事性景观信息传递途径
        4.2.1 基于文化背景的信息传递
        4.2.2 基于心理被动反应的信息传递
    4.3 寺庙园林中景观语言提取及表达方式
        4.3.1 寺庙园林中景观叙事语言的提取
        4.3.2 寺庙园林中景观语言的表现形式
        4.3.3 寺庙园林中景观语言的比喻手法
    4.4 体验式设计在寺庙园林中的叙事性表达
        4.4.1 体验式设计在叙事性景观中的作用
        4.4.2 寺庙园林中的体验式景观叙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普救寺中的景观叙事
    5.1 普救寺景区概述
        5.1.1 永济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5.1.2 普救寺景区现状分析
        5.1.3 普救寺景区设计理念及功能定位
    5.2 普救寺中的叙事性景观分析
        5.2.1 普救寺景观语言的提取
        5.2.2 普救寺叙事结构分析
        5.2.3 普救寺中的景观语言要素
        5.2.4 普救寺景观叙事方法分析
        5.2.5 普救寺中景观的体验式设计
    5.3 普救寺中景观叙事的不足
    5.4 普救寺叙事性景观设计优化提升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的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 ——以河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与实体化石
        1.2.2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与遗迹化石
        1.2.3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与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5.1 技术路线
        1.5.2 工作量统计
2.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概况及地层资料
        2.2.1 区域地层概况
        2.2.2 地层相序及沉积特征
3.基于遗迹化石的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
    3.1 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含义及其意义
        3.1.1 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类型及相关概念模型
        3.1.2 生态系统工程效应
    3.2 遗迹化石的特性
    3.3 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遗迹化石
    3.4 小结
4.河南寒武纪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分析
    4.1 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值的度量
    4.2 寒武系第三阶生态系统工程特征
    4.3 寒武系第四阶生态系统工程特征
    4.4 寒武系乌溜阶生态系统工程特征
    4.5 寒武系鼓山阶至第十阶生态系统工程特征
    4.6 生态系统工程影响值的变化
    4.7 小结
5.底栖生态系统的创新与革命
    5.1 生态空间占据和生态系统工程分析
    5.2 生物扰动构造演化与生态空间扩张
    5.3 底栖生态系统工程与大气-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循环
    5.4 底栖生态系统工程与寒武纪底质革命
    5.5 小结
6.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扬子海盆——世界上罕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辐射进化的化石库(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武纪——一个令达尔文困惑的时代
    1.1 寒武纪的由来与生命大爆发
    1.2 改变寒武纪认知的布尔吉斯页岩化石库
2 澄江生物群——再现5.2亿年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化石库
3 清江生物群——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新窗口
    3.1 清江生物群产出层位和时代
    3.2 清江生物群的组合特征
    3.3 生态和埋藏环境的分析与对比
        3.3.1 澄江生物群
        3.3.2 牛蹄塘生物群
        3.3.3 关山动物群
        3.3.4 凯里生物群
4 寒武纪大爆发的启示及其对进化论的贡献

(4)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2.1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及其环境意义
        1.2.2 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及其应用
        1.2.3 硫同位素的研究和及其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华南奥陶系碳同位素地层重建及全球对比
    2.1 摘要
    2.2 引言
    2.3 地质背景
        2.3.1 两河口剖面
        2.3.2 丁家湾剖面
        2.3.3 黄花场剖面
        2.3.4 普溪河剖面
    2.4 分析方法
    2.5 结果
        2.5.1 两河口剖面
        2.5.2 丁家湾剖面
        2.5.3 黄花场剖面
        2.5.4 普溪河剖面
    2.6 讨论
        2.6.1 δ~(13)C_(carb)数据可靠性评估
        2.6.2 区域和全球对比
        2.6.3 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启示
    2.7 小结
第三章 华南奥陶纪多硫同位素记录:对生物大辐射的启示
    3.1 摘要
    3.2 引言
    3.3 地质背景
    3.4 分析方法
    3.5 结果
    3.6 讨论
        3.6.1 多硫同位素数据解释
        3.6.2 对生物和环境变化的启示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一种新型动态人工鲸鱼算法的研究及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鲸鱼优化算法概论
    1.1 座头鲸行为描述
    1.2 集群与集群智能
    1.3 动物自洽体
    1.4 人工鲸鱼模式
        1.4.1 视觉
        1.4.2 鲸鱼行为分析
        1.4.3 人工鲸鱼
        1.4.4 问题的解决
第二章 基本鲸鱼优化算法
    2.1 前言
    2.2 人工鲸鱼模型
        2.2.1 假设与定义
        2.2.2 行为描述
    2.3 模型的实现
    2.4 改进后的人工鲸鱼算法
    2.5 仿真实验研究
        2.5.1 实验设计
        2.5.2 实验对照
第三章 人工鲸鱼算法的改进算法
    3.1 改进的人工鲸鱼算法
        3.1.1 淘汰机制
        3.1.2 竞争机制
        3.1.3 仿真结果
    3.2 对视野的改进
    3.3 高阶行为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鲸鱼算法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理论
        4.2.1 全连接后向传播理论
        4.2.2 卷积神经网络
        4.2.3 局部连接神经网络理论
    4.3 模型实现
        4.3.1 结构
        4.3.2 HRCNN-WOA的结构
    4.4 实验设计
        4.4.1 数据
        4.4.2 实验设计
    4.5 实验Ⅰ
    4.6 实验Ⅱ
    4.7 实验Ⅲ
第五章 对训练模式的讨论
    5.1 预测模型中的训练模式
    5.2 参数学习
    5.3 实验Ⅳ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6)目的论视角下口译表达中的忠实与连贯:《江山多娇》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任务描述
    2.1 任务背景和来源描述
    2.2 任务重点和难点描述
3. 任务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背景资料准备
        3.1.1.1 内容准备
        3.1.1.2 术语准备
        3.1.1.3 音频准备
        3.1.2 音频特征分析
        3.1.2.1 字的分析
        3.1.2.2 词的分析
        3.1.2.3 句的分析
        3.1.3 理论文献综述
        3.1.3.1 目的论概述
        3.1.3.2 目的论忠实原则的启示
        3.1.3.3 目的论连贯原则的启示
    3.2 译中过程
        3.2.1 初译阶段
        3.2.2 修译阶段
        3.2.3 改译阶段
        3.2.4 口译突发事件预案与处理
    3.3 译后整理
        3.3.1 音频资料整理
        3.3.2 文本资料整理
4. 翻译问题
    4.1 口译表达不忠实问题
        4.1.1 忽略语言结构不同造成的不忠实
        4.1.2 忽略语义内涵不同造成的不忠实
    4.2 口译表达不连贯问题
        4.2.1 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不连贯
        4.2.2 语法衔接不当造成的不连贯
        4.2.3 词汇衔接不当造成的不连贯
5. 解决方案
    5.1 口译表达不忠实问题
        5.1.1 重组逻辑法
        5.1.2 阐解加注法
    5.2 口译表达的不连贯问题
        5.2.1 增加知识储备
        5.2.2 加强语法逻辑
        5.2.3 加工整合词汇
6. 口译实践总结
    6.1 影响口译表达的问题总结
        6.1.1 准备质量影响口译表达的忠实与连贯
        6.1.2 笔记质量影响口译表达的忠实与连贯
        6.1.3 译员素质影响口译表达的忠实与连贯
    6.2 提高口译表达的建议
    6.3 口译实践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科普视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行动计划
        1.1.2 新课改的实施和修订
        1.1.3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
        1.1.4 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
        1.3.2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
        1.3.3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1.3.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5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1.3.6 有效提高生物成绩
        1.3.7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科普的概述
        2.1.1 科普的基本概念
        2.1.2 科普的参与主体
        2.1.3 科普的内容
        2.1.4 科普活动的基本渠道
        2.1.5 科普的作用
    2.2 科学素养的概念
    2.3 生物科学素养
    2.4 教学的概念
3 科普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理论研究
    3.1 教学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3.1.2 直观性教学原则
        3.1.3 趣味性原则
        3.1.4 启发性教学原则
        3.1.5 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1.6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3.1.7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2 主要教学方法
        3.2.1 讲授法
        3.2.2 探究式教学法
        3.2.3 讨论和辩论法
        3.2.4 演示法
        3.2.5 实验法
        3.2.6 案例教学法
        3.2.7 专题讲座法
    3.3 教学设计
        3.3.1 教学目标
        3.3.2 教学任务
        3.3.3 教学策略
        3.3.4 教学评价
4 科普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变量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过程
        4.3.1 准备阶段
        4.3.2 实验实施阶段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前后学生对高中生物兴趣的比较
        4.4.2 实验前后学生生物成绩的比较
    4.5 教学案例
        4.5.1 案例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4.5.2 案例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5 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5.1 增强科普意识
    5.2 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
    5.3 提高文学修养
    5.4 丰富科学实践活动
6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8)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内容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内涵概述
    2.1 自然博物馆及其科普职能
    2.2 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现状及展望
    2.3 小结
3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资源调查
    3.1 重庆自然博物馆及其渊源
        3.1.1 重庆自然博物馆
        3.1.2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3.2 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资源
        3.2.1 科普资源的广泛性
        3.2.2 科普资源的本土性
        3.2.3 科普资源的预见性
    3.3 重庆自然博物馆特展厅
        3.3.1 馆际交流的特色展览
        3.3.2 与馆藏特色结合的新型合作方式
    3.4 小结
4 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实践调查分析
    4.1 自然博物馆的讲解队伍调查
        4.1.1 讲解队伍及其工作状态
        4.1.2 志愿者队伍及其主要作用
    4.2 自然博物馆观众科普调查
        4.2.1 观众年龄调查
        4.2.2 参观时间段调查
        4.2.3 团体参观调查
    4.3 科普教育结果分析
        4.3.1 知识的获得
        4.3.2 兴趣的培养
        4.3.3 参与的程度
    4.4 小结
5 对提高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建议
    5.1 扩大教育的范围
        5.1.1 扩大讲解队伍
        5.1.2 主动走进课堂
        5.1.3 开展巡回展览
    5.2 创新教育手段
        5.2.1 解说创新
        5.2.2 展陈创新
        5.2.3 培养创新
    5.3 文创产品的开发
        5.3.1 结合展览特色开发纪念品
        5.3.2 结合地方发展博物馆旅游
    5.4 小结
6 结论
图例
参考文献
附录A:重庆自然博物馆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B:重庆自然博物馆讲解调查问卷
致谢

(9)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现状
        一、旅游地质及旅游地质资源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研究
        三、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
    第二节 选题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及选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及产业化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基本类型
        一、观赏性旅游开发类型
        二、科普、科考旅游开发类型
        三、商品性旅游开发类型
    第二节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与市场化
        三、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第三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第一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环境
        三、水文环境
        四、大地构造环境
        五、地质环境
    第二节 云南旅游地质景观概况
        一、成景作用及地质景观分布特征
        二、云南特色旅游地质景观
        三、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特点
    第三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示例
        一、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二、云南腾冲国家地质公园
        三、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专项产品及活动
第四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必要性
        二、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条件
    第二节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机制
        二、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主体
    第三节 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旅游资源价值分类与评价概述
        二、地质资源旅游价值分类与评价
    第四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一、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条件
        二、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意义
        三、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标志
第五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及市场化
    第一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
        一、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概念及界定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分类
        三、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二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一、产品定价机制综述
        二、垄断条件下的定价
        三、竞争条件下的定价
    第三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营销
        一、需求分析及市场定位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市场推广及价值实现
    第四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和市场化
        一、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的条件
        二、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原则及产品类型
        三、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市场化效益分析
第六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第一节 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条件及可行性
        一、完善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系统是保证资产化的前提
        二、相关法律法规为资源的资产化和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为资产化交易提供了平台
        四、国外资产化交易的经验
    第二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权及定价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产权机制
        二、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价格
    第三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一、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背景及现状
        二、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问题
第七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策略探讨
    第一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三、管理体制上问题突出
    第二节 国外旅游地质资源产业化的经验
        一、立法的制度性保障
        二、专门的国家管理机构
        三、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
        四、旅游地质资源的全球保护网络
    第三节 促进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立法和管理体系
        二、科学规划、创新开发
        三、创新投资方式,保证对旅游地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多方参与,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保护
结论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认识
    二、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命进化史”科普线路设计理念与教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理念
2 教育意义
    2.1 普及科学知识,诠释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3 启迪生态智慧,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生命的价值
    2.4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认伟大祖国的神圣

四、壮丽的生物大爆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景观叙事的永济普救寺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 胡方曈. 长安大学, 2021
  • [2]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的底栖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 ——以河南地区为例[D]. 刘炳辰.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中国扬子海盆——世界上罕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辐射进化的化石库[J]. 汪啸风,姚华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4]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D]. 陈科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5]一种新型动态人工鲸鱼算法的研究及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D]. 董昀轩. 兰州大学, 2018(11)
  • [6]目的论视角下口译表达中的忠实与连贯:《江山多娇》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刘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7]科普视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D]. 李雪.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8]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调查研究[D]. 崔明昌.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9]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D]. 毛剑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5(12)
  • [10]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命进化史”科普线路设计理念与教育意义[J]. 罗能辉,郭福生,黄宝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标签:;  ;  ;  ;  ;  

壮观的生物爆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