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心理咨询(四)——儿童孤独症(上)(论文文献综述)
袁滨[1](2021)在《接纳承诺疗法对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对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治疗效果,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SCL-90筛选,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向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预期益处及可能的风险等情况。由研究对象签署同意书后,将70名首诊孤独症儿童父母随机分为干预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在一般健康教育基础上加用接纳承诺疗法(ACT),一对一进行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每周一次,总共干预7次。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接纳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II,AAQ-II)、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F)进行效果评估。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在SCL-90、SDS、SAS、AAQ-II、CFQ-F评分分别为(105.20±23.71)分、(33.46±11.69)分、(27.20±6.67)分、(12.17±7.73)分、(13.29±8.38)分均低于对照组(127.09±57.93)分、(40.74±9.32)分、(35.54±8.35)分、(19.66±12.31)分、(26.03±16.93)分评分,而干预组GSES评分(31.23±8.52)分又高于对照组(23.09±7.73)分评分;SCL-90、SDS、SAS、AAQ-II、CFQ-F,GSE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干预后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饮食和睡眠评分及SCL-90、SDS、SAS、AAQ-II、CFQ-F评分均低于ACT干预前评分(P<0.05),而GSES评分高于ACT干预前评分(P<0.05)。3、干预组的自我效能GSES评分与SAS、SDS评分呈负相关。4、经验性回避(AAQ-II)评分、认知融合(CFQ-F)评分与SCL-90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呈正相关。结论:1、接纳承诺疗法可提高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灵活性,降低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程度。2、接纳承诺疗法能增强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处理生活中抑郁、焦虑、无助等压力的能力。
黄妍[2](2021)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基于H市C康复机构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人数呈日益增加的趋势,现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孤独症是一种发育类障碍疾病,患病儿童存在严重的身心障碍,极易造成终身残疾,这对每个孤独症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精神打击。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帮助。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H市C孤独症康复机构为调研地点,运用参与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评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需求。然后,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试图从正式支持主体和非正式支持主体两方面,揭示目前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从而帮助孤独症家庭减轻负担,帮助孤独症儿童顺利融入社会。经调查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存在照顾与治疗需求、经济支持需求、社会认同需求和教育与安置需求。本研究从政府、康复机构、社区、医院四个正式支持主体和家庭、亲朋邻里、孤独症家长间、社会组织四个非正式支持主体出发,探究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发现各支持主体都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些支持与帮助。但是支持力度不足,尚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能力,需要构建完善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具体包括加强对政府、孤独症康复机构、社区、家庭支持网络的构建,加大亲朋及孤独症家长间的支持力度等。
林嘉峰[3](2021)在《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儿童青少年人口持续上升,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环境、学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不重视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终身。据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何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的:通过对近几年来院就诊儿少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解儿少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地域分布特点、时间分布特点、疾病类型,探寻疾病流行特质。同时针对患儿监护人开展就诊行为问卷调查,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对2018年至2020年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索、收集与分析,了解近几年来诊儿少患者特点。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对2021年1月至4月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的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家庭背景与就诊行为、监护人疾病态度与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情况,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研究,根据资料类型与研究目的,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018年至2020年,儿少首诊患者共3282例,其中男性1946例,占59.3%,女性1336例,占比40.7%,男女性别比例为1.5:1。但女性患者数年均增速55.6%,远超男性患者。不同性别患者各年龄组分布(P<0.01)、各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2.儿少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15岁,中位数为10岁,人数最多为15岁(占16.4%)。随着个体发育成熟,年龄组就诊人数逐步走高,以青春期组(13-15岁)人数最多,占比39.2%。不同年龄组患病特点不同,在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分布(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3.儿少患者来诊时间具有规律性,集中在下半年,每年第三季度为旺季,其中9月份为高峰月,第一季度为淡季,其中2月为低谷月。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种情况更加明显;4.受粤东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的影响,儿少患者不得不跨市乃至跨省前来就诊,资料显示本市患者比例仅为63.1%,其他城市占比达到36.9%,其中潮州、揭阳患者占比分别为18.4%和12.1%,其他省内外城市患者占比为6.4%;5.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集中在“心理发育障碍”与“心境障碍”两病种大类,共占比56.7%。具体疾病以“广泛性发育障碍”、“抑郁症”为主,占比分别为30%与18.8%,其中抑郁症患者数增长迅速,3年间年均增速109.8%,值得重点关注;6.就诊行为研究共调查153位患儿监护人,其中及时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仅占34%,延误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占比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首选求助措施是患儿就诊的影响因素。其中疾病认知得分越低,患儿就诊延误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59~0.90,P<0.01);相对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增加就诊延误发生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5,95%CI:1.31~69.44,P<0.05);在首选求助措施方面,相对于首选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首选综合医院与儿科医院(OR=9.77,95%CI:1.14~83.72,P<0.05)、首选心理咨询机构就诊(OR=11.64,95%CI:1.22~111.31,P<0.05)、不采取求助措施(OR=27.9,95%CI:5.29~147.02,P<0.01)、首选自行休息处理(OR=18.42,95%CI:2.53~134.38,P<0.01)均会增加就诊延误发生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不同性别与成长阶段的分布有所不同,并各具特点,家庭与学校应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予以不同的关注与侧重;2.儿少患者就诊行为具有规律性,考虑到现阶段医疗资源紧张,可作为门诊资源调配、人员进修、科普宣传的参考依据;3.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持续增长,应予以重点关注,尤其要重视疫情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4.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与首选求助措施是儿童青少年及时就诊的影响因素。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
曹慧[4](2020)在《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随班就读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政策已实施了近四十年。在随班就读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大量轻度的残障少年儿童得以同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残障儿童入学率显着提升,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能够进入大众的教育环境。在普惠性政策的引导下,大量特殊儿童的涌入普通教育系统,并给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带来了挑战。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普通教师无法充分满足这些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相当数量的随班就读学生沦为“随班就坐”、“随班就混”。一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开始回流到相对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随班就读回流作为我国推进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客观现象,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并反思如何让随班就读从求量向求质的方向发展,但对回流现象中的主体——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尚未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实践。本研究旨在对该群体进行客观全面的调查了解,发现问题,并试图通过恰当的干预手段改善问题,帮助该群体更好的适应生活,融合成长。研究一通过自编问卷在中部地区某地级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搜索出36名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回流经历发现随班就读回流学生以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居多,其次是听力障碍,回流的时间段集中在小学阶段,在普校就读三年内回流超半数。利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教师版对这36名回流学生进行测评发现该群体的困难总分均分超出正常值,说明该群体普遍存在行为问题。结合影响因子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认为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在情绪、注意力、行为方面、与人相处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利用SPSS26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与属性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发现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在性别、年龄、是否独身子女、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主要照养人、随班就读时间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二在随班就读回流的学生中选取困难总分处于边缘和异常范围内的学生,从中按照障碍类别,进行了分层抽样,在抽样时尽量兼顾年龄和性别,共选取20名被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对实验组的10名被试进行为期八次的独立沙盘游戏干预治疗,利用长处与困难量表进行前后测探寻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在困难总分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统计沙盘主题特征发现,随着治疗的深入,治愈主题特征的逐渐增加,创伤主题的逐渐减少,说明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沙盘呈现的主题特征发生积极转变,被试的心理状态在积极改变。研究三在开展沙盘游戏治疗的10名被试中,按照障碍类型分别选取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自闭症三类随班就读回流学生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并对其基本情况、回流经历、沙盘游戏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从前后测的数据对比、沙盘主题的变化和回访观察发现沙盘游戏对三个个案的行为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轻度智力障碍回流学生和听力障碍回流学生改善程度大于自闭症回流学生。综上,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客观存在,而通过沙盘游戏干预能明显改善其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缓解其问题行为的突出表现,能够促进其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吴皓萍[5](2020)在《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失衡关系研究 ——以济南市L机构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口基数大、种类多,在享受康复训练、日常生活照料、教育家庭等服务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家庭在为残疾人提供照料、康复等方面承担较大的压力。因此,机构服务对于这类残疾人来说至关重要。在中国残联、民政、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相应支持下,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因运而生,但目前机构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基于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状况的个人了解、文献研究以及前期的资料收集,提出如下研究问题:(一)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有什么样的问题?(二)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三)如何改善两者失衡关系的现状以促进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发展?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的失衡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揭示政府、机构自身以及社会层面对失衡关系的影响因素,并尝试从政府、机构、社会、工作者四个层面入手为进一步改善当前失衡关系的现状做出努力,从而为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良性运转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采用长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工作者、有自主意识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进行了访谈,基于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矛盾的工作关系(敌视与依赖)、“服从化”得互动模式、“专业主义”的工作伦理及“摆不平”的供需关系。针对这些具体的表现,研究从政府、机构、社会、工作者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机构层面:神秘的专业主义色彩、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管理缺陷、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引发的困境以及“规则为本”的工作惯例;政府层面:资金支持力度微弱、行业规范和标准存在漏洞、就业前景不明朗;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及媒体对残疾人的歧视、来源于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压力;工作者层面:压力过大产生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压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本研究指出,为改善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不良的互动关系,需要做出以下努力,政府层面:加强制度建设规避专业主义的倾向、增加财政支持力度、行业规范和职业规划保驾护航;机构层面:促进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机构服务理念的融合、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方式、重视人才建设、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工作者减压、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家长委员会模式,充分利用非正式社会资源;社会层面:改变社会公众及媒体的主流价值观、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支持;工作者自身:提高爱人的能力,接纳服务对象、增强心理素质,合理进行情绪宣泄、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水平。
陈志峰[6](2020)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据推测,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数量超过1000万,其中儿童超过200万。广州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最前沿的城市之一,也作为广东省内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和治疗资源聚集地。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了解和分析患者家庭的生存状态,审视贯穿生命周期的社会支持体系如何满足资源需求。同时,在我国,广州亦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前沿发展阵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投入位居前列。由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如何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状态。“生存”上,资源发展不及群体规模增长带来的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状态”上,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患者家庭要面临精神、认知、经济、就业和双老困境,这些困境共同反映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性上的现实需求。回应这些现实需求,广州市患者家庭各生命周期阶段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正式社会支持,本文列举了公立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学校教育支持体系、就业支持体系、“双老”家庭支持体系、家长组织等九类。朋辈、亲友、邻里和志愿者等较亲近患者家庭的非正式支持作为正式社会支持的重要补充。患者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总体来说,资源虽种类丰富,但仍十分有限;资源在各生命周期阶段分布不均,并且不同阶段的支持体系间互动与转介是不顺畅的;政策补助主要通过正式社会支持实现。社会支持视角下患者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是可行且必要的。为患者家庭提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主要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文沿着从发现症状到老去的生命周期时间轴以及从微观服务到政策倡导归纳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板块,也体现了社会支持网络的运用。从服务成效可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患者家庭生存状态的改善。目前服务存在着“社工不懂自闭症谱系障碍”“‘非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不懂社工”“服务微弱、松散而不成体系”等问题。美国在社会工作介入患者家庭的跨学科、跨系统和全年龄段服务理念值得借鉴。本文最后结合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回到社会支持体系框架,讨论福利输送过程中如何优化对于处在各生命周期阶段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邹卓[7](2020)在《“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家庭、父母的相互影响,对比“家庭-游戏”模式与常规康复训练的训练效果,观察评价两组患儿的社会性行为改善状况,探讨“家庭-游戏”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患儿家庭提供可靠、有效的干预方法,减少家庭负担及父母心理压力。[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于我科就诊的63例ASD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周4次,持续8周。实验组采用“家庭-游戏”模式,对入组家长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参照孤独症三基干预法(BSR干预模式),结合“主要照护者技能培训(CST)”及交互模仿训练(RIT),采用“跟随-参与-模仿-等待-回应-跟随”的基本游戏原则,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每日2小时,每周4次,持续8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进行社会性行为评估,包括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M-CHAT)。[结果]1.两组患儿干预前ABC及CARS总分、M-CHAT总阳性项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8周后,两组患儿的ABC及CARS总分、M-CHAT总阳性项目数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3.干预8周后,实验组患儿ABC量表中交往、生活自理项目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总分优于对照组,其中人际关系、模仿、与非生命物体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焦虑反应及非语言交流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AT非核心项目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8周后,对照组患儿ABC量表中语言、躯体运动评分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视觉反应、近处感觉反应、语言交流、活动变化及智力功能优于实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继续随访4周后,实验组患儿的ABC量表总分及各子项目得分与训练结束时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家庭-游戏”模式与常规康复训练均能提高ASD儿童社会性行为及同伴交往行为。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家庭-游戏”模式能改善患儿的交往、生活自理及环境适应能力,但在促进患儿的语言及认知功能,控制活动水平,增加患儿的危险意识等方面并没有常规康复训练的疗效显着。2.我们的研究显示父母陪伴对缓解患儿焦虑的情绪有明显作用,这与“家庭-游戏”模式更加注重家庭的作用,强调父母的有效陪伴及养育照护有关。因此,父母的陪伴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该模式在帮助患儿的同时,也强调给予父母一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3.运用“家庭-游戏”模式对ASD儿童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是安全、有效的,但对父母的文化程度、执行效果有一定要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与专业的康复训练相结合,共同促进患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
彭婷,章小雷,黄钢[8](2019)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家庭治疗》文中研究指明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其病因不明,目前无有效的治愈方法,预后差,其矫治和重归社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家庭治疗主要是针对患儿的长期教育训练和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干预,有助于提高家庭功能,在今后的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
郑丽云[9](2019)在《AA教育康复训练中心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说明自闭症是人类正在着力攻克的难题。目前中国自闭症患者高达1000万,其中0到14岁的儿童患者远超200万。按国内200万自闭症儿童,每年人均消费提升至4万元推算,预计2027年,自闭症教育康复市场规模将达800亿元。千余家的服务机构,与多达200万自闭症儿童之间仍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基于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政府对自闭症儿童的政策与资金扶持,AA创业团队立志要在广州市成立一家民办非企业、专门针对0-6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心。本项目的课程产品独具特色,针对广州市0-6岁自闭症儿童的特点,采用教育加康复的训练模式;师资雄厚,整合特殊教育、心理咨询、儿童精神病和自闭症早期干预等领域的专家,组建一个专业的教育康复团队;本项目对服务对象采用低偿、象征性收费方式,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本文按照商业计划书的论文框架来撰写,结合管理理论知识并借助模型工具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行业进行深入分析,运用PEST模型对广州地区0-6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市场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得出本项目在广州市0-6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市场中的可得份额为2%;借助SWOT模型分析并确定成立本中心的竞争优势与STP,进而确定本中心的营销策略(4P);最后,进行财务分析并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评估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最终得出结论:本项目符合国家大力扶持自闭症教育康复事业的政策,市场前景广阔,能让广大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本项目可行性高且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与社会意义,值得投资。
祖燕飞[10](2019)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沟通、社会互动能力上有质的障碍,并且有局限、重复且刻板的行为、活动和兴趣,以上特质会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适应有着不易了解的特性,预后通常也难以预测,容易造成母亲的不确定感。长期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影响母亲对儿童的照顾品质、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家庭的稳定。与一般儿童或有其他障碍儿童的母亲比较,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生活品质较差。基于文献、理论和数据统计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不良情绪的形成与儿童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疾病的认知、应对方式等方面相关。本研究基于认知理论和情绪情感理论,按照“理论建构—现状评估—机理分析—干预实践”的研究路线,从“应激”、“不确定感”、“亲职压力”、“哀伤”等不同视角着手,综合文献分析、问卷评估、干预训练、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等方法,构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不良情绪干预运作模式,评估儿童父母现状,揭示不良情绪改变的发生条件和变化路径,探索影响母亲抑郁、焦虑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心理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的方法。整个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在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就诊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的抑郁情、焦虑情绪、亲职压力和不确定感进行评估和分析。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心理状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明确构成不良情绪和压力的根源。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抑郁和焦虑与儿童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其中,家庭月收入3001-5000元、儿童年龄7-12岁、教养方式不一致、夫妻不和睦,父母的亲职压力、抑郁、焦虑情绪最大。儿童症状严重程度和母亲抑郁、焦虑情绪交互作用影响。(2)构建自闭症谱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半结构团体心理干预模式。从抑郁、焦虑以及亲职压力的不同维度设计干预路径并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应激、不确定感、亲职压力对母亲的影响,在团体干预过程中发现母亲血压、心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与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3)实验研究个体内隐态度对不良情绪之间的影响。明确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以及训练效果,降低不确定感和应激带来的负面作用。从内在因素,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干预调整。发现通过内隐态度的改变可以改变母亲的不良情绪。(4)构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与母亲同时干预的社交PEERS(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训练模式。从母亲和儿童两个角度,在心理调整和训练技术学习两个层面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共同干预不但能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更能降低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和抑郁情绪。为降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和程度,提高母亲的自我效能感和训练技能,本文探讨了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进行心理团体咨询和临床案例咨询的多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半结构化的心理团体咨询和个案咨询,可以显着降低母亲的负面情绪。
二、儿童心理咨询(四)——儿童孤独症(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心理咨询(四)——儿童孤独症(上)(论文提纲范文)
(1)接纳承诺疗法对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概述 |
1.2.1 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学 |
1.2.2 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表现 |
1.2.3 孤独症谱系障碍共患病 |
1.2.4 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现状 |
1.2.5 孤独症谱系障碍父母心理健康现状 |
1.3 接纳承诺疗法(ACT)概述 |
1.3.1 ACT的历史 |
1.3.2 ACT的理论 |
1.4 接纳承诺疗法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 |
第2章 接纳承诺疗法(ACT)对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干预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对象 |
2.3.3 干预方案 |
2.4 研究工具 |
2.5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6 研究结果 |
2.6.1 一般资料 |
2.6.2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SDS、SAS、GSES、AAQ-Ⅱ、CFQ-F、SCL-90评分比较 |
2.6.3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DS、SAS、GSES、AAQ-Ⅱ、CFQ-F、SCL-90 评分比较 |
2.6.4 接纳承诺疗法干预前后,干预组SCL-90、SDS、SAS、AAQ-Ⅱ、CFQ-F、GSES评分比较 |
2.6.5 一般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照组在SCL-90、SDS、SAS、AAQ-Ⅱ、CFQ-F、GSES评分比较 |
2.7 讨论 |
2.7.1 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健康 |
2.7.2 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程度 |
2.7.3 接纳承诺疗法作用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的自我效能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研究不足 |
3.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接纳承诺疗法在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2)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基于H市C康复机构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参与观察法 |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二章 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分析——以C孤独症康复机构为例 |
第一节 C孤独症康复机构及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情况 |
一、C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基本情况 |
二、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需求分析 |
一、照顾与治疗需求 |
二、经济支持需求 |
三、社会认同需求 |
四、教育与安置需求 |
第三章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
第一节 孤独症儿童的正式支持网络现状 |
一、政府支持 |
二、康复机构支持 |
三、社区支持 |
四、医院支持 |
第二节 孤独症儿童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现状 |
一、家庭支持 |
二、亲朋邻里支持 |
三、孤独症家长间支持 |
四、社会组织的支持 |
第四章 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正式社会支持不足 |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二、机构师资力量与后续发展有限 |
三、社区支持基本空白 |
第二节 非正式社会支持薄弱 |
一、家庭支持缺乏稳定性 |
二、亲朋邻里支持有限 |
三、孤独症家长间支持效用低 |
四、社会排斥现象仍存 |
第五章 推进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思考 |
第一节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
一、拓宽康复补助覆盖范围 |
二、制定专项救助与监管政策 |
三、营造包容关爱的社会氛围 |
第二节 完善机构支持网络 |
一、组建优秀教师队伍 |
二、扩宽机构筹资渠道 |
第三节 构建社区服务网络 |
一、提高社区服务意识 |
二、开展社区康复服务项目 |
第四节 提高家庭支持的稳定性 |
一、激发家长的主观求助意愿 |
二、保证温馨的家庭环境 |
第五节 加大亲朋及孤独症家长间的支持力度 |
一、增强亲朋支持力度 |
二、加大孤独症家长间的互助支持力度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孤独症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孤独症康复机构管理者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就诊情况分析 |
2.2 就诊行为调查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儿少患者人群分布特点 |
3.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
3.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
3.4 儿少患者主要疾病种类 |
3.5 就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儿少患者群体特点 |
4.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
4.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
4.4 儿少患者病种特点 |
4.5 儿少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患儿家庭与就诊情况问卷 |
附录二 疾病态度问卷 |
附录三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随班就读概念界定 |
1.1.2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概念界定 |
1.1.3 沙盘游戏治疗概念界定 |
1.1.4 行为问题概念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随班就读的研究 |
1.2.2 国内外有关随班就读回流的研究 |
1.2.3 国内外有关沙盘游戏治疗应用的研究 |
1.2.4 国内外有关沙盘游戏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应用研究 |
2 研究整体思路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2.4 研究框架 |
3 研究一特教学校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设计与程序 |
3.5 研究结果 |
3.5.1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人口学统计情况 |
3.5.2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 |
3.5.3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影响因子情况 |
3.5.4 随班就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属性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3.6 讨论 |
3.6.1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3.6.2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 |
3.6.3 行为问题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影响 |
3.6.4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与属性变量的差异分析 |
4 研究二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被试 |
4.3.2 实验工具 |
4.4 研究设计及程序 |
4.4.1 前测 |
4.4.2 沙盘游戏干预过程 |
4.4.3 后测 |
4.4.4 沙盘主题变化分析 |
4.5 研究结果 |
4.5.1 沙盘游戏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行为问题的差异性检验 |
4.5.2 沙盘游戏干预前后实验组行为问题的差异性检验 |
4.5.3 沙盘游戏干预前后对照组行为问题的差异性检验 |
4.5.4 沙盘游戏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行为问题的差异性检验 |
4.5.5 实验组沙盘主题变化结果 |
4.6 讨论 |
4.6.1 关于沙盘游戏对实验组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的讨论 |
4.6.2 关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检验结果的讨论 |
4.6.3 关于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检验结果的讨论 |
4.6.4 关于实验组沙盘主题特征变化的讨论 |
5 研究三沙盘游戏治疗干预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
5.1 个案的基本情况 |
5.2 个案的回流经历及行为问题表现 |
5.2.1 智力障碍个案小H回流经历及行为问题 |
5.2.2 听力障碍个案小P回流经历及行为问题 |
5.2.3 自闭症个案小L回流经历及行为问题 |
5.3 沙盘游戏干预的过程和分析 |
5.3.1 智力障碍回流学生的干预过程及分析 |
5.3.2 听力障碍回流学生的干预过程及分析 |
5.3.3 自闭症回流学生的干预过程及分析 |
5.4 讨论 |
5.4.1 个案沙盘呈现特点 |
5.4.2 个案沙盘干预效果 |
6 总讨论 |
6.1 总讨论 |
6.1.1 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群体行为问题存在现状 |
6.1.2 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干预效果 |
6.1.3 沙盘游戏对三类障碍回流学生的干预效果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2 研究展望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特教学校回流学生长处与困难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特教学校中普校回流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个体沙盘游戏治疗记录表 |
附录四 特教学校中普校回流学生个案家长谈提纲 |
附录五 特教学校中普校回流学生个案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沙盘主题特征编码表(蔡宝鸿整理,实验用) |
致谢 |
(5)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失衡关系研究 ——以济南市L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背景 |
1.2.1 残疾人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良好 |
1.2.2 残疾人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民办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 |
1.4.2 工作者、服务对象、失衡关系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发展困境研究 |
2.1.2 工作者的职业效能感研究 |
2.1.3 与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的研究 |
2.1.4 残疾人服务机构相关的服务规范 |
2.1.5 有关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国外智力残疾人服务现状 |
2.2.2 国外的残疾人福利政策 |
2.2.3 国外针对服务关系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理论 |
3.1.1 社会支持理论内涵 |
3.1.2 选择该研究理论的原因 |
3.2 长度访谈的研究方法 |
3.2.1 选点与进场 |
3.2.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3.2.4 相关伦理议题 |
第4章 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失衡关系表现 |
4.1 矛盾的工作关系:敌视与依赖 |
4.1.1 敌视:不信任和不配合 |
4.1.2 依赖:高期待与强依赖 |
4.2 “服从化”的互动模式 |
4.2.1 横行霸道的“老板” |
4.2.2 逆来顺受的“员工” |
4.3 “专业主义”的工作伦理 |
4.3.1 工作者冷淡的服务态度 |
4.3.2 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歧视 |
4.4 “摆不平”的供需关系 |
4.4.1 工作者千篇一律的服务提供 |
4.4.2 服务对象需求难以表达和回应 |
4.4.3 专业工作者数量的缺口严重 |
第5章 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
5.1专业主义取向下的机构抉择 |
5.1.1 神秘的专业色彩获得服务对象信赖和服从 |
5.1.2 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机构管理缺陷 |
5.1.3 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引发的困境 |
5.1.4 “规则为本”的工作惯例 |
5.2 政府层面的分析 |
5.2.1 资金支持力度微弱 |
5.2.2 行业规范与标准存在漏洞 |
5.2.3 就业前景不明朗 |
5.3 社会层面的分析 |
5.3.1 社会公众及媒体对残疾人的歧视 |
5.3.2 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压力 |
5.4 工作者内生动力的不足 |
5.4.1 压力过大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压力 |
5.4.2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 |
第6章 改善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失衡关系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的支持为先导 |
6.1.1 加强制度建设规避专业主义的倾向 |
6.1.2 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
6.1.3 行业规范和职业制度保驾护航 |
6.2 机构层面的支持做保障 |
6.2.1 促进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理念的融合 |
6.2.2 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模式 |
6.2.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
6.2.4 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工作者减压 |
6.2.5 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6.2.6 引入家长委员会模式,充分利用非正式社会资源 |
6.3 社会层面的支持增强稳定性 |
6.3.1 改变社会公众、媒体的主流价值导向 |
6.3.2 来源于支持系统中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
6.4 工作者自身的动力做“助燃剂” |
6.4.1 提高爱人之能力,接纳服务对象 |
6.4.2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合理进行情绪宣泄 |
6.4.3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水平 |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限制 |
7.4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大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编码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文献述评 |
1、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 |
2、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社会支持的研究 |
3、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社会政策的研究 |
4、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5、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论 |
(五)研究方法 |
1、田野调研方法 |
2、文献分析方法 |
(六)研究思路与行文框架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自闭症谱系障碍 |
2、心智障碍 |
3、生存状态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 |
2、社会政策与发展型社会政策 |
3、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现状分析 |
(一)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现状概述 |
(二)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
1、精神困境 |
2、认知困境 |
3、经济困境 |
4、就业困境 |
5、双老困境 |
(三)本章小结 |
四、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
(一)正式社会支持 |
1、公立医院 |
2、康复训练机构 |
3、学校教育支持体系 |
4、就业支持体系 |
5、“双老家庭”支持体系 |
6、家长组织 |
7、基金会 |
8、广州市少年宫 |
9、媒体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 |
1、朋辈 |
2、亲友 |
3、邻里 |
4、志愿者 |
(三)本章小结 |
五、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现状与成效分析 |
(一)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1、提供康复训练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2、社工服务站项目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基本现状 |
1、介入服务提供现状 |
2、总结当前的角色定位 |
(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成效与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状态 |
1、提供就近方便的直接服务解急时难 |
2、直接服务助患者适应所在安置环境 |
3、在服务对象系统中改善康复环境 |
4、介入目标系统中营造关爱和接纳环境 |
5、在托养环境中满足发展性需求 |
(五)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存在的问题 |
1、社工不懂自闭症谱系障碍 |
2、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非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不懂社工 |
3、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微弱、松散而不成体系 |
(六)本章小结 |
六、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美国经验分析 |
(一)跨学科合作模式 |
(二)社会工作介入概述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
1、学前教育 |
2、中小学教育 |
3、过渡年龄段后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五)本章小结 |
七、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完善建议 |
(一)设立专项服务项目,从试点开始 |
(二)对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关认证与管理 |
1、机构层面 |
2、师资方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衔接 |
(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就业支持体系的衔接 |
(五)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安置养护支持体系的衔接 |
(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融合宣传教育 |
(七)发展型社会政策倡导 |
(八)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 |
附录二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
附录三 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M-CHAT) |
附录四 家庭情况调查问卷(Ⅰ-Ⅱ) |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家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
2 家庭治疗 |
2.1 家庭治疗的模式 |
2.2 家庭治疗的理论模型 |
3 家庭治疗在儿童孤独症中的研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对以往的研究述评和展望 |
4.1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证实,家庭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都有积极作用 |
4.2 家庭治疗强调家庭整体的参与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
(9)AA教育康复训练中心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自闭症 |
1.2.2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方法 |
1.2.3 商业计划书编写 |
1.2.4 战略管理理论 |
1.2.5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市场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2.1.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2.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
2.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2.1 行业新进入者分析 |
2.2.2 替代品的威胁 |
2.2.3 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分析 |
2.2.4 服务对象分析 |
2.2.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3 市场环境分析 |
2.3.1 市场潜量分析 |
2.3.2 项目可得份额 |
2.3.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2.4 SWOT分析 |
2.4.1 优势(Strength) |
2.4.2 劣势(Weakness) |
2.4.3 机会(Opportunity) |
2.4.4 威胁(Threat)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规划 |
3.1 项目简介与创业团队 |
3.1.1 项目简介 |
3.1.2 创业团队 |
3.2 项目发展战略规划 |
3.2.1 业务规划 |
3.2.2 投融资规划 |
3.3 运营方案 |
3.3.1 组织架构 |
3.3.2 人员配备 |
3.3.3 员工培训与团队建设制度 |
3.3.4 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 |
3.3.5 项目运营过程 |
3.4 公司选址 |
3.5 退出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场营销策略 |
4.1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
4.1.1 细分市场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营销组合策略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项目品牌运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务分析 |
5.1 盈利分析 |
5.1.1 资金来源及使用预算分析 |
5.1.2 项目未来三年收入预测 |
5.1.3 中心经营成本预算 |
5.1.4 费用预算 |
5.2 损益估算预测与现金流估算预测 |
5.2.1 项目1-3 年损益估算预测 |
5.2.2 现金流估算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风险与对策分析 |
6.1 政策风险及应对 |
6.2 竞争风险及应对 |
6.3 人力资源风险及应对 |
6.4 财务风险及应对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自闭症谱系障碍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念的发展与诊断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筛查、辅助诊断工具 |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及人数 |
2.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和压力相关研究 |
2.1 抑郁和焦虑情绪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相关研究 |
2.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照顾者压力相关研究 |
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心理干预研究 |
4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相关研究 |
4.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方法的发展 |
4.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有效性的研究 |
5 行动研究 |
5.1 行动研究的起源 |
5.2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目的 |
5.3 行动研究的过程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想 |
1 干预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1.1 干预理论研究的局限 |
1.2 干预方法的局限 |
1.3 干预实践研究的局限 |
1.4 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干预研究匮乏 |
2 问题提出 |
3 研究设计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5.1 研究逻辑和研究框架 |
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5.3 研究方法 |
6 研究对象 |
7 研究意义 |
7.1 理论意义 |
7.2 实践意义 |
8 预期创新 |
8.1 理论创新 |
8.2 实践创新 |
第三部分 评估分析及干预研究 |
研究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情绪与压力现状评估研究 |
1.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不良情绪现状评估 |
1.1 研究工具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症状、父母抑郁、焦虑情绪数据统计分析 |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相关分析 |
1.4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症状、母亲情绪与亲职压力回归分析研究 |
2.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人口学资料、情绪、亲职压力分析结论 |
2.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情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论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情况总结 |
2.3 研究结论 |
2.4 讨论 |
研究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内隐态度实验研究 |
1.内隐态度相关研究 |
1.1 内隐态度的定义及理论 |
1.2 病耻感与消极内隐态度 |
1.3 情绪调节与内隐态度 |
2.内隐态度的改变研究 |
2.1 内隐态度的认知加工模型 |
2.2 内隐态度的改变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3 研究假设 |
4.研究对象 |
5.研究工具 |
5.1 实验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调查 |
5.2 评估工具 |
6.研究过程 |
7.研究结果 |
7.1 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资料 |
7.2 母亲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数据分析 |
8.研究结论 |
9.讨论 |
研究三: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团体干预与历程分析研究 |
1.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团体一、团体二研究 |
1.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策略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心理辅导 |
1.3 结果分析 |
1.4 实验二情绪干预团体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内隐态度的影响 |
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团体三研究 |
2.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三基本信息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三情绪变化结果 |
2.3 .团体三母亲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理指标变化 |
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一、团体二与团体三分析结论 |
3.1 团体一与团体二对比分析 |
3.2 团体一与团体三母亲情绪指标对比研究 |
3.3 团体二与团体三母亲情绪指标对比研究 |
3.4 团体一、团体二与团体三母亲的亲职压力指标差值比较分析 |
4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干预团体历程分析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5 研究结论 |
6.讨论 |
6.1 情绪、认知、行为改变历程 |
6.2 同质性团体干预有效因子 |
6.3 多元文化的背景因素 |
研究四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社交训练干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3.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信息 |
4.2 社交训练团体母亲情绪、儿童行为症状统计结果 |
4.3 实验三社交训练团体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内隐态度影响分析 |
4.4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情绪变化的影响 |
4.5 社交训练团体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效果 |
4.6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
4.7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亲职压力的前后测对比检验 |
4.8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内隐态度的差异分析 |
4.9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内隐态度前、后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情绪团体和社交团体的对比分析 |
5.1 情绪团体和社交团体对母亲内隐态度的对比分析 |
5.2 情绪团体和社交团体对母亲情绪状况的对比分析 |
5.3 情绪训练和社交训练对母亲亲职压力的影响分析 |
5.5 实验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子社交互动干预脑间同步研究 |
6 结论 |
7 讨论 |
研究五 上海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个案心理咨询研究 |
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个案心理咨询研究 |
1.1 一例焦虑、抑郁情绪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母亲个案咨询分析 |
1.2 一例有自伤行为自闭症儿童、母亲的亲子游戏疗法个案咨询分析 |
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个案咨询结论与讨论 |
第四部分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五部分 总结论 |
一.研究回顾和现状调查 |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临床干预研究 |
三.实验研究 |
第六部分 总讨论 |
1.关于本研究的干预思路 |
2.关于本论文的实验研究 |
3.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负性情绪干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儿童心理咨询(四)——儿童孤独症(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接纳承诺疗法对首诊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干预研究[D]. 袁滨. 南昌大学, 2021(01)
- [2]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基于H市C康复机构的调查[D]. 黄妍. 扬州大学, 2021(09)
- [3]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嘉峰. 汕头大学, 2021
- [4]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 曹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5]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失衡关系研究 ——以济南市L机构为例[D]. 吴皓萍. 山东大学, 2020(12)
- [6]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陈志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7]“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干预研究[D]. 邹卓.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家庭治疗[J]. 彭婷,章小雷,黄钢. 中国妇幼保健, 2019(24)
- [9]AA教育康复训练中心商业计划书[D]. 郑丽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干预研究[D]. 祖燕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