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院士合作大会盛大开幕

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院士合作大会盛大开幕

一、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第二次合作会议隆重招开(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晶[1](2020)在《深港双年展与深圳城市更新的关联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城市以奥运会、亚运会及博览会等重大节事的开展为契机,推动城市结构完善、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等城市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营销及形象推广的重要媒介。而品质提升导向下,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路径也正被广泛探索;但由于我国旧城旧村及旧厂房等亟需更新升级的用地数量庞大,面临更新转型动力不足、推进难度大、文化塑造缺乏等问题,相比于仅寄希望于通过举办高投入、高风险、场地要求高的重大节事,许多地区逐渐尝试通过渐进式、灵活性高、风险及费用较低的文化节事的举办,利用既有资源推动更新实践。深港双年展全称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作为国内首个以城市化问题为主题的文化节事,已连续举办八届,组织及运作模式相对成熟;而承办过深双的展场大部分因节事对其更新历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入,有的在节事结束后面临闲置或拆除;有的则以节事为契机推动改造得到新生。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深双与深圳城市更新有何关联、如何关联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探讨文化节事介入城市更新的机制及策略。本文以城市触媒、城市营销及城市经营理论为基础,以深双为实证案例,对其介入深圳城市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对文化节事与城市更新进行关联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文化节事介入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形成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进而回顾深圳城市更新历程及特征,以深双作为实证案例,对其特征、运作模式、选址及空间干预进行梳理,从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总结深双与深圳城市更新的关联机制;最后,基于前文总结不同介入策略及其特点,从物质、社会、经济及文化层面分析其介入影响,并对文化节事介入城市更新的方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节事与城市更新的关联基础是行为主体和作用客体的相关性,关联性体现在文化节事助力建成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及外在形象塑造、建成空间的文化禀赋与空间特质孕育文化节事、节事运营促进城市更新机制完善三个方面;深双在主题、选址及空间改造上与深圳城市更新产生关联,以城市策展的形式推动城市更新;并通过创意式、改进式、引导式、营销式的介入策略,分别以驱动空间转型、提升空间品质、探讨改造方向及塑造空间形象等方式介入城市更新,对深圳城市更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认为,城市更新可积极引入文化节事,与地区发展需求协调,结合建成环境的本底特征开展项目策划与规划设计;以文化为内生动力,通过不同的利用方式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地区形象;管理层面应积极探寻政府与市场协作的创新更新模式,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并全周期运作,注重完善场地后续更新及建设的追踪机制,使文化节事更加持续地介入城市更新。

吕斌[2](2013)在《复兴与蜕变: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传统文化 ——中日韩三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代应对》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全球化时代的本土文化状况更加引人关注,也引发了我的兴趣。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登录制度,韩国积极申报,并于2005年成功将“江陵端午祭”登录;中国受到触动,文化自觉空前勃兴,相继出现申遗热潮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态势;日本民众对韩国申遗成功漠不关心。面对同样的全球标准,历史上同属儒教文化圈、现实中同样有端午习俗的三国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反应各不相同,这令我萌生了研究意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主题确定为“全球化时代的中日韩传统文化”,通过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过程和东亚三国申遗状况的梳理,进一步将研究问题明确为:东亚中日韩三国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或受到重视的状况与全球化有何关联?反映了三国面对全球化影响时在传统文化领域怎样的应对?目前,鲜见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各国传统文化状况进行综合比较的社会学研究论着,而进行这种研究的意义是:学理上有助于阐明全球化时代东亚传统文化的现状、阐释全球化进程和传统文化复兴的关系,实践上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全发展、培养适当的文化自觉等问题有所裨益。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特质,对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研究范式、逻辑过程、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主要方式和资料收集技术进行分析之后,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具体通过实地研究的实地观察、无结构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式收集资料。定性研究中,根据研究问题,选择的研究案例至少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是各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2)与世界有接轨。考虑到研究的代表性与可行性,具体选择中国曲阜祭孔典礼、韩国江陵端午祭、日本东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神社祭礼进行调查和研究。它们不仅因历史悠久、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历史上都曾是各国政权的压舱石、与各国传统思想文化紧密关联而在众多传统文化项目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包含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世界有不同程度的接轨,特别是前两个案例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复兴方面颇受世人瞩目。笔者在5年时间里分别对各研究案例1或2个周期内的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体系是整体视点、全球化、全球在地化和社会、国家相关理论。对全球化理论的梳理有助于从理论方面描述东亚文化所处的背景,为分析该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现状奠定基础;对全球在地化理论的探讨可以归纳出这一进程中全球与地方(国家)的颉颃关系,有助于剖析东亚传统文化现状及各国在传统文化领域对全球化的基本应对模式;对国家与社会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界定本研究中国家、社会的内涵,对于分析全球化时代东亚三国围绕传统文化的国家、社会具体动员序位具有指导意义。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分别对各案例的发展历程和复兴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把握其整体状况,进而分析出全球化对案例的影响,及面对全球化影响时案例主要推动者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应对,通过意识考察阐明案例活动中国家、社会的动员倾向,总结案例所反映的全球化的影响及各国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基本应对模式。在分别考察各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对东亚三国传统文化从国家走向世界殊途同归的发展历程、三国在传统文化领域应对全球的具体做法、开始时间及其受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可以作以下二点简要概括:(1)全球化时代,东亚中、日、韩三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它们都在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现代特征的全球化时期,在国家、社会和市场的综合作用下发生蜕变、复兴并被有选择地推向世界。三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或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全球化冲击的结果。(2)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现代特征的全球化时期,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机遇,东亚三国在传统文化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的应对,在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均出现“选择性地发展个别性”的基本应对模式。(3)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现代特征的全球化时期,东亚三国复兴传统文化并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不同的国家在传统文化领域对同一个全球化应对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其具体做法受制于传统文化的主要推动力、主要推动力的需求和传统文化所具备的基础;其具体时间受到各国近代化历程、国家结构和宗教、文化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东亚三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以关注物质文化为主要特征,再加上“选择性地发展个别性”的基本应对模式,难以使走向世界的各国民族传统文化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一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一些国家在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本身有益思想内涵重视程度的欠缺。因此,在关注非物质文化对物质文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木身有益的思想内涵。当这些有益的思想真正为更多人充分关注、接受并践行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复兴。

王元成[3](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张哲[4](2013)在《孔庙祭祀的历史演变》文中提出传统孔庙祭孔是政治教化,是历代统治者基于现实功利的阶级意识,借助孔子精神,反映出历代当权者长治久安的意图。现代孔庙公祭是当代社会和人民对孔子的现代解读和再认识,即使是举行祭祀仪式,也只有纪念﹑缅怀的成分,主要还是关注孔子文化的内核以及通过孔子思想关照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仪式内容是鲜活的﹑变化的,是随着人们对孔子思想认知的程度而转换的,只要是氛围肃穆﹑庄重,只要是利于人们沉思与反省,内容形式都可以有不陈腐的变化,主办者和参祭人都是与孔子本来的伟大心灵相通的,都是在孔子智慧的基础上推陈开新的。新的历史时期的祭孔大典,不仅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群体缅怀先圣﹑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世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王颖[5](2011)在《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广义的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它的发展成为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文体活动、奖励旅游等,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当前,会展经济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因为会展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日益显着,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不断提升。伴随着我国会展行业迅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会展业发展规模与水平的差距也逐步拉开。尽管武汉是历史上着名的“会展名城”,但当前与国内许多会展业发达的城市相比,武汉市会展业发展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武汉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显着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开展关于会展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为武汉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运用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和政府经济学的理论,采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会展经济的优势机遇、制约瓶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提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本文对会展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会展活动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会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展经济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带来信息传播效应,有效拉动内需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美誉度。会展经济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立足于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本文介绍了武汉会展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共分三个阶段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会展业发展的情况。运用竞争力理论,对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进行分析,并指出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会展业发展行业定位不明晰、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未能依托优势产业、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制约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进一步研究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本文对中外会展发展的经验及启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武汉应当充分发挥人文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并紧密结合优势产业驱动会展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措施有:第一,要培植知名品牌。要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注重会展品牌的塑造与经营;重视节庆会展活动的发展;联合旅游业打造会展品牌;加强会展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中国会展名城。第二,要构建政府、协会和企业互动机制。充分实现政府、行业协会和会展企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武汉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第三,要加强区域合作。无论是企业间,还是区域间都要大力加强合作,从而提高武汉会展业的竞争力。第四,要大力发展会展专业教育。充分发挥武汉教育资源优势,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当前,武汉正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各种现代化的会展基础设施不断建成。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展览馆规模大并不等于会展业发展水平先进。因此,伴随会展场馆大规模建设的兴起,必须结合科学的、先进的发展理念,借鉴其他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共同推动武汉会展业实现大跨度发展。

徐临阳[6](2010)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国家高等学校相比,在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竞争劣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高校就要有办学特色,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特色学科建设正是创建办学特色的关键之一。只有以特色学科建设作为突破口,才能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在分析学科发展一般规律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开展特色学科建设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访谈调查等方法,理论结合实践,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存在的一般问题和原因,并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归纳出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一般理论,重点分析了特色学科的要素构成,提出了环境要素和基础要素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条件保障、特色要素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核心,进而以地域特色为研究视角,提出了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成长模式,即发掘学科与地域特色的结合点以生成特色、发挥学科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以发展特色和发展学科的地域优势不断创新学科以巩固特色;最后,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儒学方向”学科建设、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大有色”学科建设和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陶瓷产业”学科建设为案例研究,从实践上论证了上述特色学科建设思路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刘灏,孙明河[7](2007)在《祭孔大典奏响科技乐章》文中提出8月23日,山东省政府在北京宣布,今年的孔子文化节首次由山东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主办,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等联袂担纲组委会,山东省代省长姜大明将在祭孔大典上恭读祭文。按照既定安排,9月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

吴晓山[8](2007)在《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现代化等时代因素的冲击,壮族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壮族民歌原有的生存基础几乎消失殆尽。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移植远古时代乡土的壮族歌圩并将其“都市化”的形式,其本质目的在于寻求与激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保护、发展壮族民歌的因子。现实中它并没能完全实现其初衷,它的得失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从其成功之处寻找途径,从其失败之处寻找原因,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本身发展提供建议,更是从中得到启发,全面透视壮族民歌的当前困境,分析其生存与发展的时代机遇,为其如何才得以薪火传承或者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广西壮族歌圩的历史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渊源。研究壮族民歌的产生自然环境及其文化底蕴;概括歌圩的演变轨迹,从其历经坎坷中,明白壮族民歌顽强的生命力;而当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中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之时,政府出面主导,利用久远的传统歌圩,组织了“三月三歌节”,而后演变为“广西民歌节”,最后形成现在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其次,全面分析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概括其自1999年举办至今的九年发展历程,探讨其得失在各方面的体现以及原因,并在纵向(与传统歌圩、武鸣“三月三”歌圩比较)、横向(与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比较)比较中,寻找成败根源。提出贯彻其原本文化定位是其成功保证的观点。进而得出论断,所有为壮族民歌传承而努力的行为,必须坚守民歌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特征。最后,多角度审视南宁民歌艺术节中所体现出的发展壮族民歌的时代机遇。民族意识的觉醒,媒介技术的利用,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政府与学术界的关注等,都是壮族民歌适应时代,摆脱困境,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至于它将以何种形式走向未来,也许在当下是不能或难以确切地说明的。毫无疑问,壮族民歌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更不应该消失。否则,不仅是遗憾,更甚是悲哀。

唐延宏,吴玉洁,鲍磊[9](2003)在《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第二次合作会议隆重招开》文中研究表明 在金风送爽、果实飘香的美好时节,第四届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人民政府第二次合作会议,在举世闻名的孔子故里一曲阜隆重开幕。这届博览会暨合作会议是一次全国性大型科技盛会,目的是建立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和专利成果的推广应用;把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密切结合,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博览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工程院、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知识产权局、济宁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

二、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第二次合作会议隆重招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第二次合作会议隆重招开(论文提纲范文)

(1)深港双年展与深圳城市更新的关联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品质提升导向下,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被广泛探索
        1.1.2 全球竞争背景下,重大节事助力城市建设及品牌营销
        1.1.3 双年展等文化节事作为新驱动要素,推动城市更新及空间转型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4.1 文化节事
        1.4.2 城市更新
        1.4.3 深港双年展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城市营销理论
        2.1.3 城市经营理论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大事件的研究综述
        2.2.2 文化节事的研究综述
        2.2.3 双年展的研究综述
        2.2.4 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节事与城市更新的关联性分析
    3.1 营销层面:节事助力建成空间文化内涵提升及外在形象塑造
        3.1.1 节事主题选择与节事营销
        3.1.2 节事丰富建成空间的文化内涵
        3.1.3 节事助力建成空间品牌及形象塑造
    3.2 规划层面:建成空间的文化禀赋及空间特质孕育文化节事
        3.2.1 节事的空间选址与布局
        3.2.2 节事对建成空间的规划与改造
        3.2.3 节事与空间选址的不同组合模式
    3.3 管理层面:节事运营促进城市更新机制的完善
        3.3.1 对象方面:扩大更新的参与主体类别及参与度
        3.3.2 活动组织方面:节事组织与更新管理机制相匹配
    3.4 文化节事介入城市更新国内外实践
        3.4.1 国外实践:“欧洲文化之都”以文化为导向的更新实践
        3.4.2 国内实践:北京、上海等地在小尺度空间的更新探索
    3.5 文化节事介入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城市更新与深双的关联性分析
    4.1 深圳城市更新历程及特征演变
        4.1.1 萌芽阶段:以个体利益为主导的更新起步(80-90年代初)
        4.1.2 起步阶段: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更新探索(90年代-21世纪初)
        4.1.3 发展阶段:以综合效益为主导的更新完善(21世纪初至今)
        4.1.4 更新特征的演变总结
    4.2 历届深双的组织及运作模式
        4.2.1 展览缘起与发展概况
        4.2.2 展览的主题与结构
        4.2.3 展览运作模式及相关主体
    4.3 历届深双的选址及空间干预
        4.3.1 展览场地的空间分布及功能类型
        4.3.2 展览场地概况及深双介入历程
        4.3.3 展览介入目的及空间干预分析
    4.4 深圳城市更新与深双的关联机制
        4.4.1 关联基础:行为主体与作用客体的相关性
        4.4.2 空间维度:深双主题及选址响应城市发展阶段特征
        4.4.3 时间维度:深双各阶段对更新改造进程的干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双介入深圳城市更新的策略及影响分析
    5.1 深双介入深圳城市更新的策略分析
        5.1.1 创意式介入策略:文化植入,驱动空间转型
        5.1.2 改进式介入策略:文化再生,提升空间品质
        5.1.3 引导式介入策略:文化保育,探索改造方向
        5.1.4 营销式介入策略:文化推广,塑造空间形象
        5.1.5 策略总结
    5.2 深双对深圳城市更新的影响分析
        5.2.1 物质层面: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及空间品质提升
        5.2.2 文化层面:文化内涵提升及文化供给能力提升
        5.2.3 社会层面:治理体系完善及社会网络再生
        5.2.4 经济层面: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
    5.3 文化节事介入城市更新的方法总结及建议
        5.3.1 规划层面,文化节事与城市规划战略相协调,因地特治
        5.3.2 营销层面,以文化为内生动力,塑造城市或地区形象
        5.3.3 管理层面,多元主体、创新机制的全周期运作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复兴与蜕变: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传统文化 ——中日韩三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代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的会晤:全球化时代下的本土文化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全球化与在地化的世界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案例的选择:祭孔、端午祭、神社祭礼
    第四节 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
        二、实地研究的主要过程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理论和先行研究
    第一节 整体的视点
        一、全球化的展开:时间-空间的压缩、相互连接的紧密化
        二、全球与地方的文化接点
        三、全球在地的视角
    第二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历程和一般特征
        二、如何看待全球化
        三、全球化研究进入中国
    第三节 全球在地化
        一、何为全球在地化
        二、全球在地化进程中地方的应对模式
    第四节 传统文化、社会与国家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二、社会与国家的含义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围绕传统文化的社会、国家动员趋势
第三章 曲阜祭孔
    第一节 从兴起到摒弃
        一、孔子的思想
        二、历史上的祭孔
        三、历史上祭孔的向外传播
    第二节 复兴的艰途
        一、从批判到扶持:建国后的国家与传统文化
        二、由重创到恢复:孔子和儒家思想
        三、征用与复兴:孔子诞辰故里游和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三节 重塑
        一、祭孔的再塑造
        二、复兴如何成为可能
    第四节 从意识看国家的主导动员
        一、祭孔中的国家意识
        二、祭孔中的社会意识
        三、祭孔仪式复兴中的市场意识
第四章 韩国江陵端午祭
    第一节 从发端到危机
        一、韩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二、江陵端午祭的历史
    第二节 涅磐重生
        一、保护、扩改、征用与复兴
        二、现状
    第三节 强调
        一、江陵端午祭的宣扬
        二、强调的原因:文化立国
    第四节 从意识看国家、社会的协同推进
        一、江陵端午祭中的国家意识
        二、江陵端午祭中的社会意识
        三、江陵端午祭中的市场意识
第五章 日本东海及周边地区的神社祭礼活动—以伊势神宫为中心
    第一节 从产生到变异
        一、原始宗教和神道源流
        二、古代:“神佛习合”中神道的发展和神社统合序列的形成
        三、中世:神佛相互渗透中神道的独立发展和“二十二社·一宫制”
        四、近世:天皇中心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新型神社统合序列的确立
        五、近代:军国主义国家神道与神社崇敬强制政策下的“国家宗祀”神社序列
    第二节 回归与现状
        一、回归:国家神道的废除与神社、神道论争
        二、现状:宗教、民俗、传统
    第三节 延续与变容
        一、神社祭礼的存续与变容
        二、神社祭礼的延续如何成为可能及其变容的原因
    第四节 从意识看社会、国家的两种动员趋势
        一、神社祭礼中的国家意识
        二、神社祭礼中的社会意识
        三、神社祭礼中的市场意识
第六章 从民族传统迈向全球共存
    第一节 殊途同归:从民族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
    第二节 共时态的视角:殊途同归的同中有异
    第三节 历时态的视角:殊途同归的时差
    第四节 结论与反思
附录一: 1984~2011年孔子诞辰故里游和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概况
附录二: 中国曲阜孔庙祭孔公祭大典祭文(2004年~2012年)
附录三: 伊势神宫的恒例祭礼
附录四: 伊势神宫的例行活动
附录五: 实地调查过程中拍摄的图片资料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3)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1. 研究目的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3. 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篇章结构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一、制度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二、道德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自我期望
    四、角色领悟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4. 后续材料工作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1. 省委会议讨论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2. 投票选举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1. 会议通知
        2. 赴京报到
        3. 建团会议
        4. 预备会议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1. 会议议程
        2. 会议日程安排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六、会议简报交流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2. 简报的特点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1. 大会表决办法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代表视察
        1. 会前集中视察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二、执法检查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三、专题调研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五、列席有关会议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六、联系人民群众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一、专题培训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1. 履职经验交流
        2、履职专题研讨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结论与讨论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孔庙祭祀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代孔庙祭祀的形成与现代孔庙祭祀恢复的比较探讨
    第一节 汉代的祭孔
    第二节 隋唐宋元时期孔庙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明清两代孔庙祭祀制度的变革
第二章 孔庙祭祀的余音:民国祭孔
第三章 现代祭孔的演变的实例
    第一节 以 2007 年祭孔大典为例
    第二节 2008 年祭孔仪式公祭细则
    第三节 2010 年祭孔大典工作细则
结语
附录:祭孔大典入场嘉宾须知及场内舞台规划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与创作的实践
致谢
附件

(5)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会展经济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会展的形成与发展条件
        一、会展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二、会展产业形成的条件与特征
        三、会展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会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三、会展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第三节 会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一、会展经济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
        二、会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 武汉会展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二、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三、市场经济改革阶段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第二节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一、会展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二、展会专业化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第三章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
    第一节 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竞争力理论回顾
        二、会展目的地竞争力要素
    第二节 武汉会展业发展的优势
        一、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条件
        二、相关支持条件
        三、会展市场需求条件和发展规模
        四、政府支持政策和推广力度
        五、发展机遇
第四章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节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二、面临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
        三、会展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
    第二节 制约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会展业发展行业定位不明晰
        二、会展业关联性强的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三、会展业发展未能紧密依托优势产业
        四、缺乏有效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五、城市文化形象的美誉度不高
第五章 中外会展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会展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国际会展业发展模式
        三、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会展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会展业成功发展模式
        三、我国会展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第六章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培植知名会展品牌
        一、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
        二、注重会展品牌的塑造和经营
        三、重视节庆会展活动的发展
        四、联合旅游业打造会展品牌
        五、加强会展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六、打造中国会展名城
    第二节 构建三方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二、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能
        三、强化会展企业的规模与实力
        四、实现政府、协会和企业的互动
    第三节 加强会展在区域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一、加强企业间合作
        二、加强中部地区重要会展城市间合作
        三、加强跨区域合作
        四、加强专业会展人才的培训合作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会展专业教育
        一、武汉会展教育发展现状
        二、发展武汉会展教育的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特色学科建设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2.2 有关特色学科建设策略和途径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地方高校
        1.3.2 学科及学科建设
        1.3.3 特色及特色学科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忽略特色构建
    2.2 学科方向定位不准,淡化特色内涵
    2.3 学科制度的僵化,削弱特色形成
    2.4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特色条件保障不足
        2.4.1 师资结构不合理
        2.4.2 基地建设落后
        2.4.3 教育财力资源短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3.1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
        3.1.1 学科建设的地域性
        3.1.2 学科建设的特色性
        3.1.3 学科建设的应用性
        3.1.4 学科建设的创新性
    3.2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遵循的原则
        3.2.1 特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3.2.2 需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3.2.3 前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
        3.2.4 相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3.3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构成要素
        3.3.1 环境要素
        3.3.2 基础要素
        3.3.3 特色要素
第四章 结合地域特色的特色学科成长模式的构建
    4.1 地域特色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4.1.1 地域特色的内涵
        4.1.2 地域特色的构成要素
    4.2 发掘学科与地域特色的结合点—生成特色
        4.2.1 立足地域文化特色
        4.2.2 发掘地域自然资源特色
        4.2.3 依托地域经济特色
    4.3 发挥学科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发展特色
        4.3.1 培养特色人才
        4.3.2 提供特色服务产品
    4.4 发展学科的地域优势不断创新学科---巩固特色
        4.4.1 特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4.2 科研技术的合作创新
        4.4.3 产学研模式的紧密结合
        4.4.4 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开展
第五章 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学科建设案例分析
    5.1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儒学方向"学科建设---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5.1.1 借助文化品牌效应,生成特色学科
        5.1.2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学科
        5.1.3 加强与政府和国际合作,巩固特色学科
    5.2 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大有色"学科建设---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5.2.1 优势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王国
        5.2.2 "真空冶金之梦"的先驱者,特色学科生成的主力
        5.2.3 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5.3 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陶瓷产业"学科建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
        5.3.1 结合陶瓷产业发展,创新特色科研成果
        5.3.2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特色学科建设创造平台
        5.3.3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特色学科影响力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 相关概念说明
一、广西壮族歌圩的历史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溯源
    (一) 广西壮族民歌的生存根基及其文化底蕴
        1. 广西的地理环境
        2. 广西的历史沿革
        3. 广西壮族的历史与人口
        4. 广西壮族民歌的文化底蕴
    (二) 从歌圩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1. 歌圩
        2. 歌圩的流变
        (1) 远古雏形
        (2) 封建社会主流意识的压制与歌圩的废而不绝
        (3) 军阀时代的强行打击与歌圩的禁而不止
        (4) 政府的“征用”与歌圩的落寞
        (5) “文革”的否定传统与“地下歌圩”
        (6) 短暂的春天与歌者渐少
        3. 新时代壮族民歌境况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形成
        (1) 全球化的冲击
        (2) 现代化的冲击
        (3) 政府开发、利用与保护民歌的举措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形成
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历程
    (二)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现状
        1.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良性发展的体现
        (1) 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 塑造良好的都市形象
        2.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现状中矛盾的体现
        (1) 对传统民歌文化的违背
        (2) 对传统民歌文化的误导
        (3)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经济的附属
        3. “良性”与“矛盾”两者原因浅析
    (三)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形成轨迹体现了文化定位的重要性
        1. 传统歌圩、城镇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2. 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四)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1.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比较
        2.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两者文化定位的比较
        (1) 未能多角度展示民歌文化
        (2) 严重缺乏学术研究性内容
        (3) 区域内地方性文化展示机会少
        (4) 文化与经济之间缺乏融合
    (五)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必要的改观策略
        1. 充分开发、利用和传承传统民歌文化,做到“名正言顺”
        2. 摒弃时尚与流行,保证良性持续发展
        3. 政府正确积极引导,扩大民众参与程度
        4. 公司正确运作,避免过度商业化
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壮族民歌的当下机遇
    (一)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 现代媒介科技的利用
    (三) 市场带来的机遇
    (四)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五) 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实地调查相关图片
附录二:读硕期间发表相关论文
后记

四、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第二次合作会议隆重招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港双年展与深圳城市更新的关联及策略研究[D]. 李晶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复兴与蜕变: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传统文化 ——中日韩三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代应对[D]. 吕斌. 南京大学, 2013(05)
  • [3]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4]孔庙祭祀的历史演变[D]. 张哲. 上海戏剧学院, 2013(S1)
  • [5]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 王颖. 武汉大学, 2011(07)
  • [6]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 徐临阳. 西北大学, 2010(10)
  • [7]祭孔大典奏响科技乐章[N]. 刘灏,孙明河. 科技日报, 2007
  • [8]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D]. 吴晓山. 广西师范大学, 2007(10)
  • [9]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第二次合作会议隆重招开[J]. 唐延宏,吴玉洁,鲍磊. 科学与管理, 2003(06)

标签:;  ;  ;  ;  ;  

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院士合作大会盛大开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