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李克军,孙明霞,徐冰,商书范,李辉[1](2020)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CT及MR征象,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上级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病变,8例增强检查显示病变明显强化。增强CT:2例病变表面见迂曲血管影;4例增强MR均见血管流空信号,2例T1WI表现"椒盐征"。5例颈动脉体瘤为Ⅱ、Ⅲ型,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2例颈静脉球瘤,1例为C1型,1例为C2型;2例鼓室球瘤,1例为Ⅰ型,1例为Ⅲ型。结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部位特殊,肿瘤富血供,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椒盐征"的出现强烈提示本病的可能。CT与MR各具优势,二者有效结合,对肿瘤的定位、范围的评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从而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赵燕芹,王雪[2](2018)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瘤,好发于成人,多见于4050岁,儿童很少见,另外,女性患者要明显多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因月经失血而男性肺活量较大能耐受慢性缺氧有关。据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左、右侧发生率均等,双侧发病少见,或伴有鼓室、迷走神经等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或同时发生嗜铬细胞瘤、甲状腺癌等。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比较困难。此外,颈动脉体瘤与颈

孙明霞[3](2016)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6年经上级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在我院行CT检查,后将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MPR、VR等后处理;1例行MR检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MR影像特征及CT后处理技术在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颈动脉体瘤,均为单侧,男2例,女3例,年龄2845岁,5例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4例行CT检查,病变边缘光滑,椭圆形;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以动脉期显着,与邻近动脉密度几近相似,2例病变表面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影;1例行MR检查,病变较大,边界清晰,边缘见分叶,T1WI病变内见"椒盐"征,增强T1WI显示病变明显强化。结论颈动脉体瘤CT及MR具有特征性表现,CT后处理技术及MR多方位扫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病变与邻近血管的位置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手术。

高峰[4](2015)在《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其诊疗程序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Hybrid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HOR)是融合了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技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新型手术室,是集诊断、治疗决策、术中操作、术后效果检验于一体的“一站式”诊疗平台。虽然Hybrid手术室这一国际先进平台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青睐,但目前国际上尚缺乏应用Hybrid技术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其治疗流程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是在回顾Hybrid手术室的3年工作,研究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在分析研究各个患者治疗经过的基础上归纳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各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最优诊疗程序,实现治疗流程的优化。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Hybrid手术室中开展的相关治疗并归类研究。收集神经外科相关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Hybrid手术室中共进行2399例诊疗,其中神经外科817例,普通外科1145例,心脏外科152例,骨科80例,妇产科60例,其他科室共145例。其中神经外科开展了颅内动脉瘤手术7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37例,椎动脉狭窄治疗5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s)及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手术21例,眼部异物手术2例,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27例,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7例,颈内动脉C1-C4段病变治疗181例(颈动脉狭窄治疗168例,颈动脉损伤手术6例,颈动脉体瘤手术3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开通手术4例),其余手术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脊髓血管造影307例。我们对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至36个月的持续跟踪随访并在分析各个患者治疗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各病种的最优治疗流程。结果:3例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完全切除及颈内动脉重建,无脑梗死发生,随访期间3例均未出现肿瘤复发,亦无术侧颈内动脉狭窄等并发症;颈动脉闭塞拉栓开通4例,手术成功2例,失败2例;颈动脉损伤6例,颈动脉以及颅内异物完全取出,术后颈内动脉保存完好。随访时间3个月至36个月,平均6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颅内动脉瘤术后恢复情况,随访69例,失随访7例,其中53例患者m RS 0分,11例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症状(m RS 1分),3例患者重残(m RS 5分),2例患者死亡(m RS 6分)。Hybrid组造影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期间发生再出血患者较对照组少(P<0.05),Hunt-Hess I-III级患者较对照组的预后明显改善(P<0.05)。对12例SDAVFs患者持续随访3个月至36个月,未见任何SDAVFs复发的迹象。术后无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患者,无重复栓塞或重复手术夹闭患者。治疗效果良好者12例(100%)。手术后患者Aminoff and Logue’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同时我们在充分回顾各个患者治疗经过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各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最优治疗流程。结论:Hybrid治疗是集术前诊断、治疗决策、术中操作及术后效果检验为一体的“一站式”高效疗法。我们已经归纳形成各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最优治疗流程,避免了患者在常规手术室与介入治疗室之间的反复转运,减少了麻醉次数、缩短了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辐射暴露。适时术中造影评估血供情况、手术效果,亦可辅助手术定位,缩短术中操作时间。术后血管造影即刻检验手术效果确保手术疗效。颈内动脉C1-C4段病变的Hybrid治疗可以借助实时、多角度、三维影像技术,迅速地明确术中颅内供血以及代偿情况,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手术时直视下操作还可以避免栓子和碎片顺血流漂向远端所造成的医源性中风,同时减少颈动脉海绵窦瘘、假性动脉瘤及颅内血管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医源性风险。颅内动脉瘤的Hybrid治疗可利用球囊行载瘤动脉内临时阻断,大大降低了因持续夹持血管造成血管痉挛的几率,避免了颈部切开;Hybrid手术的颅内动脉瘤DSA后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较普通手术明显缩短,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在此期间再出血的风险,从而使部分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SDAVFs的Hybrid治疗还有着更加优越的术中定位技术,为微创手术保驾护航。对于hybrid手术室内进行的血管腔内治疗,一旦出现并发症或意外,可以迅速通过外科手术的手段进行抢救。另外,在Hybrid手术室的空档期我们进行了单纯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有效地避免了资源闲置与资源浪费。同时,我们在总结Hybrid手术室3年中的使用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得出:Hybrid手术室需要有一个多学科精英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新,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装备升级,才能保持Hybrid手术室永远站在世界血管疾病诊疗的最前沿。

张莎[5](2013)在《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我院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从颈部肿瘤发生的位置、瘤体大小、瘤体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瘤体密度/信号与增强模式、颈部血管改变等方面来分析不同种类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照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诊断符合率及误诊率较高的原因,促进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结果51例肿瘤包括神经鞘瘤19例,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纤维瘤5例,淋巴管瘤6例,横纹肌肉瘤4例,血管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2例,粘液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和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各1例,畸胎瘤1例。颈部肿瘤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例肿瘤,瘤体位于颈前区2例,颈外侧区48例,颈后部1例。颈部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管瘤及肉瘤形态、边界、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源性肿瘤32例,瘤体呈类圆形26例(26/32),边界清楚27例(27/32),密度/信号均匀23例(23/32);淋巴管瘤6例,瘤体呈分叶状6例(6/6),边界清楚5例(5/6),密度/信号均不均匀(6/6);肉瘤11例,瘤体呈分叶状8例(8/11),边缘模糊10例(10/11),密度/信号不均匀6例(6/11)。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及神经纤维瘤瘤体形态、CT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三者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神经鞘瘤19例,瘤体呈类圆形18例(18/19),其中13例行CT扫描,呈低密度13例(13/13),增强扫描11例,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10例;颈动脉体瘤8例,瘤体呈类圆形5例(5/8),其中6例行CT扫描,平扫呈等密度6例(6/6),6例均行增强检查,均重度强化;神经纤维瘤5例,瘤体呈类圆形3例(3/5),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例(1/4),中度强化2例(2/4),重度强化1例(1/4)。本组51例瘤体均经手术切除,术后将病理结果与术前CT及/或MRI检查结果对照,相符合27例,准确率仅为52.9%,其中淋巴管瘤(6/6)、颈动脉体瘤(7/8)诊断符合率较高;神经鞘瘤19例误诊7例(7/19),误诊为淋巴结肿大3例,淋巴管瘤2例,颈动脉体瘤、血管瘤各1例;神经纤维瘤5例均误诊(5/5),其中误诊为淋巴管瘤/囊肿3例,腮腺囊腺瘤及蜂窝织炎各1例。结论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主要发生于颈外侧区,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其次为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神经鞘瘤。CT平扫时,神经鞘瘤呈低密度,颈动脉体瘤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前者呈轻中度强化,后者呈重度强化且颈总动脉分叉部呈杯状扩大,是其鉴别诊断要点。淋巴管瘤发生于小儿,瘤体大,边界清楚,见多发间隔,囊性部分密度均匀,且瘤体多向颈外侧膨隆,极少向口咽部推压。经手术切除,术后将病理结果与术前CT及/或MRI检查结果对照,准确率仅为52.9%,其中淋巴管瘤、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较高;神经鞘瘤常误诊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瘤、颈动脉体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全部误诊,误诊为淋巴管瘤/囊肿、腮腺囊腺瘤及蜂窝织炎。

陈荣华,吴宏洲,陈恩德,萧植丰,郑力文,陈立业[6](2012)在《颈外侧部肿块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各种颈外侧部肿块增强扫描前后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外侧部肿块增强扫描前后的CT、MRI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间隙的关系。结果 45例颈外侧部肿块中,鳃裂囊肿6例,淋巴管瘤6例,淋巴结结核6例,淋巴结转移瘤8例,颈动脉体瘤3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炎4例,神经鞘瘤5例,颈部脓肿、巨大淋巴结增生、神经纤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鳃裂囊肿、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无强化;颈部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瘤表现为结节状轻中度强化与环形强化共存;淋巴瘤、淋巴结炎、巨大淋巴结增生、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呈轻中度强化;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呈高度强化。结论颈外侧部肿块增强前后CT、MRI表现有特征性改变,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杨香菊,肖光裕[7](2009)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6例为颈动脉体瘤,3例为颈静脉球瘤,1例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对其分别进行了64-MSCT、CTA或DSA检查,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对于手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64-MSCT、CTA及DSA图像清楚显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位置、大小、边界、肿瘤特征性表现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对10例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除1例患者偶有头晕,1例患者术后偶有呛咳外,其他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64-MSCT、CTA及DSA影像可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术前准备、危险性评价及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操作严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孟昭业,张森林,杨震,董震,曹罡,刘锐[8](2008)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1例术前行B超检查,疑为颈动脉体瘤,经双源CT检查证实;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明确诊断。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单纯肿瘤切除者1例,肿瘤及颈外动脉节段切除5例,其中2例行颈总动脉分叉部缝合修补。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征象及癫痫,1例出现短期的交感神经受损征象(Horner征),余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2个月至7年,均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双源CT和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认真准备,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脑缺血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的概率。

刘燕萍,詹维伟[9](2006)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指明

徐坚民,杜牧,李莹,张景忠,张国志,沈天真[10](2006)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CT、MRI和DSA表现,其中颈静脉球瘤3例,鼓室球瘤2例,颈动脉体瘤12例,迷走体瘤2例。结果:颈静脉球瘤的CT特征为颈静脉孔扩大和虫蚀骨质破坏,1例双侧因肿瘤为1cm首次平扫漏诊;鼓室球瘤均较小,发生于鼓岬区,临床特征为搏动性耳鸣和鼓膜充血;颈动脉体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特征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动脉镶嵌于肿瘤边缘或肿瘤内;迷走体瘤与颈动脉体瘤的区别在于颈内、外动脉受压后均向前移位。增强后肿瘤均见明显强化,MRA图像有助于确认肿瘤内的滋养血管,术前栓塞是治疗的有效方法,能减少约50%70%肿瘤供血。结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具有特定的解剖学位置和影像学表现,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二、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检查方法与参数
2 结果
    2.1 肿瘤类型及病变部位及继发改变
    2.2 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3.1 概述
    3.2 临床症状
    3.3 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
    3.4 影像学检查及特点
    3.5 鉴别诊断

(2)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动脉体
2 发病情况
3 临床表现
4 影像诊断
    4.1 超声表现
    4.2 CT表现
    4.3 MRI、MRA表现
    4.4 DSA表现
    4.5 影像学特征
5 鉴别诊断
    5.1 神经鞘瘤
    5.2 淋巴结肿大
6 病理情况
7 治疗
8 小结

(3)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1 病变特点
2 影像特征
2 临床症状
3 影像学特征
4 鉴别诊断

(4)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其诊疗程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2 配套手术设备
    1.3 诊疗程序
    1.4 手术方法
    1.5 术中电生理检测
    1.6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颈内动脉C1-C4段病变
    2.2 颅内动脉瘤
    2.3 硬脊膜动静脉瘘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Hybrid手术室的概念及其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7、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颈外侧部肿块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2.1 囊性 (无强化)
    2.2 环形强化
    2.3 实质性强化
        2.3.1 轻中度强化
        2.3.2 高度强化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3.2 好发部位鳃裂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期中的鳃裂残余上皮组织发生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以第二鳃裂囊肿
    3.3 影像学表现

(8)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10)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1.头颈部副神经瘤的基本概念
    2.临床症状与诊断
    3.肿瘤常见部位的解剖与影像学表现
    4.影像学检查的评价

四、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J]. 李克军,孙明霞,徐冰,商书范,李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2)
  • [2]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 赵燕芹,王雪.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19)
  • [3]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J]. 孙明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03)
  • [4]应用Hybrid手术室治疗常见神经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其诊疗程序的研究[D]. 高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5]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研究[D]. 张莎. 广西医科大学, 2013(01)
  • [6]颈外侧部肿块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J]. 陈荣华,吴宏洲,陈恩德,萧植丰,郑力文,陈立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06)
  • [7]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J].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杨香菊,肖光裕. 口腔医学研究, 2009(03)
  • [8]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J]. 孟昭业,张森林,杨震,董震,曹罡,刘锐.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04)
  • [9]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J]. 刘燕萍,詹维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05)
  • [10]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J]. 徐坚民,杜牧,李莹,张景忠,张国志,沈天真. 放射学实践, 2006(10)

标签:;  ;  ;  ;  ;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