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

健脾养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

一、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虎峻瑞,段永强,刘喜平,巩子汉,崔国宁[1](2020)在《中医治疗胃癌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作为防治胃癌的一种传统有效的治疗方式在胃癌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发展,胃癌的中医治法研究,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间的级联关系,中医方药及中西结合治疗胃癌等方面综述近5年中医防治胃癌的相关研究,以期归纳总结中医治疗胃癌的研究发展概况,为中医药参与胃癌的精准防治提供全新的视角。

秦甜甜[2](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符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科的常见病,无典型临床症状,目前需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活检来确诊。胃镜及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体的萎缩、减少,伴或者不伴肠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协会于1978年将CAG列为胃癌前状态,并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则被看作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rastic cancer,PLGC)。从正常胃黏膜到GC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演变发展过程,目前公认其发展模式为Correa模式“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肠型)”。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癌症之一,其生存率低,预后差,我国又是一个GC高发的国家,因此,防治GC的关键就是对PLGC进行干预,阻断甚至逆转疾病进展,降低其发生率。目前现代医学对CAG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针对性的特效药物。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胃镜下表现、阻断甚至逆转病理进展,故目前中医药治疗CAG成为国内外GC防治的研究热点。符思教授是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消化临床工作30余年,治疗CAG等脾胃病经验丰富、疗效显着;符思教授学术思想源来源于叶天士的“辛开苦降”理论,同时汲取各家之长,多年潜心研究印会河教授治病思想,融会贯通,师古而不拘泥,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辨治思想和治病方法。目的探究符思教授治疗CAG的辨治方法、方药组成规律及用药特色,总结符思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CAG及中医药预防PLGC提供新思路。方法1.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门诊,经符思教授诊治,符合CAG纳入标准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首诊中药处方,处方药物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药房。2.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后,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3.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20.0、SPSS 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4.结合专家访谈的方式,分析总结符思教授治疗CAG的辨治方法、方药组成规律及用药特色。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112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73例,男女比例为0.53:1;患者年龄分布在29~85岁,其中51~70岁之间发病人数较多,平均发病年龄58.75岁。2.频数分析:112诊次112首处方中共计使用不同中药为147味,累计使用总频次为1889次。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厚朴,使用频次为76次,频率为4.02%;其次是党参,使用频次为73次,频率为3.86%;前34味药物单药使用频率均超过1%,且累积使用频率为76.39%,其他113味药使用频率均低于1%,累计使用频率仅23.61%。将使用频率超过1%的34味中药作为高频药物,对高频药物进行分类及频数分析,结果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可分为补虚药(19.38%)、消食药(12.39%)、化湿药(12.07%)、理气药(11.12%)、清热药(5.82%)、化痰止咳平喘药(4.87%)、温里药(4.39%)、收涩药(2.54%)、利水渗湿药(1.96%)、安神药(1.85%)十类。3.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可得出5种聚类组合:第一类:香附、藿香、木香、莱菔子、焦槟榔、白豆蔑、厚朴、党参、枳实;第二类: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第三类:石斛、麦冬、北沙参、龙胆、黄连、乌贼骨、瓦楞子;第四类:干姜、法半夏、肉桂、炙甘草、白芍、山药、茯苓、砂仁、白豆蔻、陈皮、炒白术;第五类:炒谷芽、炒麦芽、灵芝、炙黄芪。4.关联规则分析:在参数设定为支持度≥50%、置信度≥90%条件下,对34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得到57条规则。其中两药关联规则16条,三药规则27条,四药规则14条。5.专家访谈:CAG的病位在胃,与脾、肝、胆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阻、食积、热郁、阴虚等为标。临床常见证候为肝郁脾虚证,兼证有食积、湿热、阴虚、血瘀、正虚等。治疗以“理气、健脾、化湿、消积”为主要方向。结论符思教授辨治CAG基于肝郁脾虚、气滞湿蕴的基本病机,常以疏肝健脾、理气化湿为治疗法则,常用方药为经验方加味三香汤、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加减临症治之。符思教授据证立法,因法设方,配伍严谨,组方用药体现了顾本扶正、理气畅中、调和阴阳、肝脾同治、重视调养的学术思想,显示出中医药防治PLGC的独特优势。

刘洋[3](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现代岭南名中医具有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与临床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中医药在传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岭南名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多以医案的形式存在医案书本和各种期刊中,其中蕴涵着海量的信息。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开展,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揭示中医药隐含的信息已成为总结、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作为数据收集来源,从中提取出中医脾胃病医案信息,并将其规范化。同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对数据进行形式背景构建和可视化展现,对结构图中显示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学习、继承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借鉴和方法,并为临床脾胃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文收集建国以来公开出版名中医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通过医案的筛选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图片化电子化保存。进行规范化处理,将规范化的医案信息构建成医案数据形式背景。然后以医案为对象,以患者的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证型、方剂组成等为属性,建立偏序结构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将医案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可视化展现出来。最后通过分析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知识发现,并总结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脾胃病的规律和思路。结果:共收集到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医案409份,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的医案206份。并通过属性偏序图的方法将复杂的医案数据信息可视化展现(完整属性偏序图见附录1-附录17),下面选取属性偏序图展现的部分关键信息予以罗列。1.症状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纳差,反酸,嗳气,胃脘胀痛,口干。其中纳差与反酸,纳差与嗳气,纳差与胃脘胀痛,反酸与嗳气,反酸与胃脘胀痛,反酸与胃脘痛,嗳气与胃脘胀痛,口干与口苦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纳差。其中大便溏与纳差,大便溏与胃胀常合并出现;便秘医案中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秘结,大便干,排便艰难,纳差,腹胀,口干等,其中便秘与大便干,大便干与纳差,排便艰难与口干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医案优先度较高的症状:纳差,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口干,其中胃脘胀痛与纳差,纳差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反酸,嗳气与反酸,嗳气与口干,口干与大便干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优先度较高的症状:反酸、胃脘痛、纳差、口干、口淡,其中反酸与嗳气,反酸与纳差,纳差与嗳气常合并出现。2.舌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苔黄,苔薄,苔黄腻,舌暗出现的几率最大,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苔白,舌红与苔黄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红,苔黄,舌淡。其中舌红与苔黄是便秘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淡,苔白,舌红优先度最高。舌淡苔白,舌淡苔薄白,苔薄白为常见舌象组合。3.脉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弱,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沉,其中脉弦与脉细,脉细与脉沉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舌脉象:脉弦,脉细,脉弦细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细常合并出现。4.证型分布胃痛共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其中肝郁与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合并出现;泄泻所涉及证型17种,阳虚证,湿热证,气虚证,湿滞证和肝郁证五种证型优先度较大;便秘涉及9种证型,其中气虚证,阴虚证,实热证,气滞证等证型优先度较大;慢性胃炎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肝郁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两证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中,涉及证型10种,气虚证,阳虚证,肝郁证优先度最大。5.用药规律分析胃痛共涉及242味中药,其中优先度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党参,茯苓,半夏,郁金,延胡索,柴胡,厚朴,白芍。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与党参,白术与茯苓,党参与半夏,茯苓与半夏,半夏与郁金,郁金与延胡索,其中白术与党参药对优先度最高;三药合用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茯苓,半夏,郁金三药组合。泄泻共涉及143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木香,黄连,肉桂,半夏优先度较高,而常用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白术与茯苓,白术与陈皮,白术与党参。三药合用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陈皮三药,白术,茯苓,党参三药;便秘医案中共涉及91种中药,优先度较高的:火麻仁,枳实,厚朴,黄芪,当归,郁李仁,木香,生地黄,大黄。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火麻仁与枳实,火麻仁与厚朴,枳实与厚朴。三药合用中火麻仁,枳实,厚朴优先度较高。慢性胃炎共涉及172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柴胡,半夏,陈皮,白芍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白术和党参,白术和白芍为优先度较高的药对;白术,茯苓等,党参三药,白术,茯苓,柴胡三药,茯苓,党参,半夏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消化性溃疡共涉及125种中药,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郁金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药对,白术和党参药对是优先度较高;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结论:通过对形成的医案属性偏序图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岭南名中医在诊治脾胃疾病时秉承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思想和理念,并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和岭南地区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1.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发挥中医辨证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现代医学辨病以确诊,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互为辅助的诊治原则。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脾胃疾病治疗上,着眼于辨证求本的原则,面对岭南脾胃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以补脾安胃为基础,并同时运用化痰、活血、祛湿等方法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三因制宜,四诊合参。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岭南气候、地理环境对人群体质的影响,善于利用符合岭南地域特点治法和道地药材进行诊疗,治法上重视顾护脾胃,同时重视湿邪和湿热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因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在具体诊断时重视四诊合参,详细诊察病情,力求诊断准确。3.顾护脾胃,多法齐用。在治法上,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多从脾论治,以补虚为主,补虚固本。对于虚实夹杂者,健脾养胃法与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等多种方法并用,以顾护脾胃为本,同时又注重清热药、祛湿药、活血药的应用。4.调理肝气,重视情志。在治疗方面重视调肝理气、疏通气机,同时兼顾脾胃,补肝的同时注重解郁。在用药调理疏肝健脾的同时,也重视舒畅情志中药的运用,并佐以心理疗法、饮食、睡眠、运动等辅助疗法。5.寒热并调,升降得宜。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辨清寒热虚实,用药用量恰当,以调节寒热。辨证治疗上,重视气机的调理,使升清和降浊同步,一升一降,升降平衡,气机调畅。6.道地用药,效廉而优。现代岭南名中医在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过程中常就地取材,运用取药方便、价格合理、效果显着的道地中药。不但丰富了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同时提升了疗效,使岭南脾胃病治疗更具鲜明的地区特色。

骆萍[4](2018)在《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素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脾胃虚弱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中医证型,但单纯运用健脾益气方治疗疗效尚不理想,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探讨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证素除了在脾、胃,病性证素在气虚外,是否兼杂其他病位、病性证素,并观察其在不同病理类型证素分布特点,以期进一步明确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机理,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脾胃虚弱型CAG患者98例,现场进行证素信息表及胃镜象、病理特点要素问卷调查,运用证素辨证软件系统计算证素积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总样本证素及在病理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证素分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果:1.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证素涉及有胃、脾、肝、肾、心神、大肠,病位证素等级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不同病理类型病位证素均涉及胃、脾、肝、肾、心神、大肠;在萎缩、肠上皮化生分布有差异性(P<0.05),在上皮内瘤变上分布无差异性(P>0.05)。其中病性“肝”“肾”证素等级分布在病理进展有差异性(P<0.01),且“肝”在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是危险因素(P均<0.05,OR值分别为2.963、12.314>1);“肾”是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OR值为0.607<1)。3.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性证素分布特点:虚性证素涉及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实性证素涉及气滞、湿、痰、食积、血瘀。证素等级分布有差异性(户<0.05)。4.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不同病理类型病性证素分布特点:萎缩依次气滞、湿、气虚、阳虚、痰、食积、阴虚、血瘀、血虚,证素等级分布有差异性(P<0.05)。肠上皮化生依次是气滞、气虚、阳虚、湿、痰、食积、血瘀、阴虚、血虚,证素等级分布有差异性(P<0.05)。在上皮内瘤变病性证素依次为痰、气滞、阳虚、气虚、湿、血瘀、食积、阴虚、血虚,但其证素等级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性“阳虚”“痰”证素等级分布在病理进展有差异性(P<0.05),且“阳虚”是病理进展的危险因素(P均<0.05,OR值分别为2.113、3.819、7.425>1),“痰”是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P<0.05,OR值为1.01>1)。结论:1.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主要是脾、胃,还与肝、肾相关,且“肝”“肾”与病理进展有关,提示临床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调理脾、胃脏腑外,还需多注意调肝补肾,多脏腑并调。2.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性主要是气滞、气虚,还与湿、阳虚、痰、食积、血瘀等相关,且“阳虚”“痰”与病理进展有关,提示临床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需兼顾理气温阳、化痰通络等。

张鹏[5](2018)在《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文献分析,初步评价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疗效,再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发现健脾养胃法治疗CAG的药物及其处方配伍规律,为进一步探索或研制有效中药制剂提供候选药物。方法:搜集并使用软件分析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献。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数据为2000.01至2017.04),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使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对所采集的文献中的方组用药进行分析,总结健脾养胃法用药规律。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合计7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健脾养胃法中药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药物或中成药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0,95%CI(2.81,6.58),P<0.00001];试验组的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6,95%CI(1.70,6.64),P=0.0005];试验组的病理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99,95%CI(2.47,6.46),P<0.00001]。2.总结出健脾养胃法治疗CAG的高频率药物48味,其中药对28对,3味药药组18组,4味药药组2组,药对、药组中共包含13味药物。发现新方4首。结论:分析结果提示健脾养胃法治疗CAG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胃镜改善方面及病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健脾养胃法治疗CAG药物主要集中为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养阴药,主要功效主要体现在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等方面。

张鹏,汪龙德,晁荣,杨晓轶[6](2017)在《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疗效。为健脾养胃法治疗CAG提供重要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Cochrane图书馆、Pub Med、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数据为2000年1月至2017年4月),以健脾养胃法与其他疗法的随机对照实验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由2名评价员按Jadad量评分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资料提取,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章,所有纳入文献的Jadad评分均为1~2分,合计7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健脾养胃法中药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药物或中成药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0,95%CI(2.81~6.58),P<0.00001];试验组的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6,95%CI(1.70~6.64),P=0.0005];试验组的病理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99,95%CI(2.47~6.46),P<0.00001]。结论健脾养胃法治疗CAG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胃镜改善方面及病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纳入文献的质量较低,确切结论尚需更高质量的试验证实。

房墅[7](2017)在《健脾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系统评价作为客观、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是循证医学获取、评价和应用最佳证据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众多优秀学术期刊和国际研究机构的接受与认可[1]。正是由于系统评价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疾病的中医学药物、治疗手段和方法。当前能够作为指导中医药突破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方法之一。目的:系统评价健脾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使用数据库全面检索1997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国内外杂志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健脾解毒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选择以健脾解毒法为治疗方法,并以胃复春为对照的文献纳入研究;选择偏倚风险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析中医健脾解毒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镜的改变、胃黏膜病理的改善及提高HP根除率等方面,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森林图、发表偏倚等。结果:1.此研究共纳入了21篇文献,涉及患者1804例;2.偏倚风险评估:中度风险;3.Meta分析结果:中医健脾解毒法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胃镜及病理改善、提高HP根除率等方面比胃复春治疗更有优势;4.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检验,漏斗图呈不对称分布,提示有发表偏倚。结论:中医健脾解毒法在改善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胃黏膜病变、提高HP根除率上较胃复春片有着显着的优势。但考虑到纳入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和发表偏倚,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今后需要不断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理论依据。

刘锋[8](2019)在《参苓白术散合丹参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评分,胃镜征象改变,病理改变,研究中医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研究其作用机理,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思路和方法。材料与方法:采取随机原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门诊与消化门诊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SPSS系统随机分组法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参苓白术散合丹参饮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中成药胃复春片,两组疗程均为9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评分,胃镜征象改变,病理改变,填写病例报告,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腺体萎缩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对照组使用中成药胃复春片的总有效率:48.3%;肠化生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5.2%,对照组有效率23.1%;增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28.57%,胃复春片组总有效率10%;抗Hp疗效有效率治疗组:50%,对照组:21%。结论:参苓白术散合丹参饮在改善CAG中医症状及病理改变有效,且明显优于胃复春片。

韦玉娜[9](2014)在《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临床上西医检查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中医检查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痞满”、“胃脘痛”等病症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临床上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幽门螺杆菌、饮食、免疫、十二指肠液返流、遗传等都是CAG的危险发病因素。部分CAG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也有部分CAG隐匿性发展,就诊时即发现为本病。CAG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可能性大。因此,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出现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则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胃癌并不是由正常细胞直接转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从慢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至胃癌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赞同。因此,积极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手段,不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胃癌的防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友章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经验,以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为法,提出了胃炎Ⅰ号方剂,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为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蚤休、珍珠粉清热解毒,莪术、当归活血行气,白芍和胃止痛为臣;鸡骨草、砂仁行气祛湿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有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之功效。目的:探讨胃炎Ⅰ号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其治疗作用机制,用胃炎Ⅰ号方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变,及免疫组化测定GSK-3β、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的表达,为临床上使用胃炎Ⅰ号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本论文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临床观察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中医内科学中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记载,故文献研究首先从中医所对应病名及其历史沿革进行挖掘,并总结从古至今历代中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辩证以及治疗的系统论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西医认识并治疗CAG的进展也进行了综述。临床观察研究根据西医内科学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CAG,据中医诊断标准诊断为脾虚血瘀证,及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确立6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60例研究对象分为胃炎Ⅰ号组及维酶素组。胃炎Ⅰ号组30例,单独使用胃炎Ⅰ号治疗;维酶素组30例,单独使用维酶素治疗。观察病人在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改变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情况。实验研究选用健康SD大鼠50只,雄性。共分五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胃炎Ⅰ号A组10只,胃炎Ⅰ号B组10只,维酶素组10只。空白组正常饮食。除空白组外,余组自由饮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浓度50μg/mL)、并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03g/kg·d-1)进行灌胃,配合2天饱食,1天停食的方法构建大鼠CAG模型,连续时间20周。模型构建成功后,胃炎Ⅰ号A组给予胃炎Ⅰ号(8.26g·d-1)2m1灌胃;胃炎工号B组给予胃炎Ⅰ号(4.13g·d-1)2ml灌胃;维酶素组给予维酶素维酶素(0.06g·d-1)2ml灌胃,连续12周。各组大鼠实验结束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情况,并取胃窦部组织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等处理分析胃黏膜镜下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法分析GSK-3β, 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胃炎工号组在改善胃镜表现,病理慢性炎症,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优于维酶素组(P<0.05)。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优于维酶素组(P<0.01)。2、胃炎Ⅰ号能明显提高CAG患者临床疗效,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结果:大鼠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造模后,黏膜肉眼下和显微镜下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经胃炎工号A组治疗后,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较模型组有所好转,并优于胃炎Ⅰ号B组和维酶素组。免疫组化结果:CAG模型大鼠GSK-3β蛋白表达降低,胃炎工号B组和维酶素组治疗后GSK-3β蛋白水平有所升高,胃炎Ⅰ号A组治疗后GSK-3β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CAG模型大鼠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升高,胃炎Ⅰ号B组和维酶素组治疗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水平有所降低,胃炎Ⅰ号A组治疗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1、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P<0.01)。2、胃炎Ⅰ号能明显提高CAG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胃炎工号对CAG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胃炎Ⅰ号对CAG患者胃黏膜病理慢性炎症、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显微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高剂量效果为佳。6、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7、胃炎Ⅰ号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是胃炎Ⅰ号治疗CAG的作用机制。

魏玥[10](2012)在《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胃癌是中国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Correa模式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又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是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尤其是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有60%-80%的可能发展为胃癌。然而目前关于异型增生的治疗手段仍然比较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干预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是目前防治胃癌的研究关键。本研究建立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党参、炙百合、乌药、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为干预药物,研究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目的:研究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死亡率和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抑癌基因p53、原癌基因c-Myc和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 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μ/mL的MNNG溶液灌胃,每只5mL/kg,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1%氨水溶液及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三种因素联合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2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10只,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L/kg灌胃,1次/d;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mL/kg(即维酶素0.3g/kg)灌胃,1次/d;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制备药液3mL/kg(含生药9g/kg)灌胃,1次/d。持续治疗12周后即实验第4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选用光镜观察、Real-time PCR及Wes 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理变化、p53. c-Myc.EGFR和ERK等指标。结果:1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均好于模型组,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消痞颗粒组与空白组大鼠治疗阶段均无死亡,死亡率最低;模型组死亡3只(3/10,30%);维酶素组死亡2只(2/10,20%)。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轻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P<0.01);造模组大鼠造模阶段的体重增长值也明显低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P<0.01)。2各组病理切片比较,模型组有3例出现胃腺癌(3/7,43%);消痞颗粒组和维酶素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较模型组均有所逆转,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5例已接近正常胃黏膜(5/10,50%)。3野生型p53mRNA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07,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有所增高(P=0.039和0.049,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411,P>0.05);维酶素组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09,P<0.01),较模型组无差异(P=0.911,P>0.05)。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着降低(P=0.000和0.006,P<0.01),较空白组无差异(P=0.374,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0,P<0.01),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2,P<0.01)。4c-Myc mRNA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P<0.01),较维酶素组也有所降低(P=0.025,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886,P>0.05);维酶素组较空白组有所增高(P=0.019,P<0.05),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66, P>0.05)。 c-Myc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1,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P<0.01),较空白组和维酶素组无差异(P=0.927和0.059,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32,P<0.05),较空白组有所增高(P=0.049,P<0.05)。5EGFR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0,P<0.01),较维酶素组也有所降低(P=0.032,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064,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34,P<0.05),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1,P<0.01)。6ERK1/2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着降低(P均为0.000,P<0.01),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3,P<0.01);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P<0.01),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 p-ERK1/2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着降低(P均为0.000,P<0.01),较空白组无差异(P=0.616,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10,P<0.05),较空白组显着增高(P=0.000,P<0.01)。结论: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其死亡率,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其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逆转p53基因的突变、促进p53发挥其原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抑制原癌基因c-Myc mRNA及蛋白的过表达,降低EGFR蛋白的高表达及阻断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胃癌发生发展的目的。

二、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治疗胃癌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发展
2 胃癌的中医证候研究
3 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研究
4 中医方药治疗胃癌的研究
    4.1 成方制剂治疗
    4.2 自拟方治疗
    4.3 针药联合治疗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结语

(2)基于数据挖掘的符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研究概述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4 诊断
        5 治疗现状
        6 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概述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研究
        3 病机研究
        4 中医药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一 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采集
        6 数据预处理
        7 数据的统计分析
        8 专家访谈
    二 结果
        1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 单味药物频数分析
        3 高频药物分类及频数分析
        4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三 讨论
        1 基本信息
        2 频数分析
        3 聚类分析
        4 关联规则分析
        5 主药分析
        6 符思教授治疗CAG的主要学术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脾胃病研究概况
        1.1.1 源流发展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则治法
    1.2 岭南医学学术经验传承概况
        1.2.1 晋唐宋元时代岭南医学发展概述
        1.2.2 明清时期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1.2.3 近现代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第2章 属性偏序理论的数学基础
    2.1 知识发现的基础知识
        2.1.1 大数据时代与知识发现
        2.1.2 知识发现对象及分类
        2.1.3 知识发现模式
        2.1.4 知识发现的步骤
    2.2 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2.2.1 中医辨证分析
        2.2.2 专家诊疗系统
        2.2.3 中药方剂的研究
        2.2.4 中医脾胃病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2.3 属性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的理论基础
        2.3.1 偏序结构图的哲学原理基础
        2.3.2 偏序结构图的数学理论基础
        2.3.3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
        2.3.4 属性偏序结构图
第3章 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数据收集和整理
    3.1 文献收集内容
        3.1.1 本研究中岭南名中医范围
        3.1.2 本研究中搜索文献资源范围
    3.2 知识库构建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准备
    3.3 数据规范化
        3.3.1 主要症状、舌脉、脉象规范化
        3.3.2 方剂、中药规范化
        3.3.3 其他规范化规定细则
        3.3.4 形式背景的建立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1 胃痛
        4.1.2 泄泻
        4.1.3 便秘
    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消化系疾病医案知识发现
        4.2.1 慢性胃炎
        4.2.2 消化性溃疡
第5章 讨论
    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治规律分析
        5.1.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诊断分析
        5.1.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型-用药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治规律分析
        5.2.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诊断分析
        5.2.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型-用药分析
        5.2.3 小结
    5.3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治规律分析
        5.3.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诊断分析
        5.3.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型-用药分析
        5.3.3 小结
    5.4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治规律分析
        5.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诊断分析
        5.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型-用药分析
        5.4.3 小结
    5.5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治规律分析
        5.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诊断分析
        5.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型-用药分析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4)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素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1.2 脾胃虚弱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证素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步骤
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1.1 脾胃虚弱型CAG不同性别样本分布情况
        1.2 脾胃虚弱型CAG不同年龄样本分布情况
        1.3 脾胃虚弱型CAG不同病理类型样本分布情况
    2 脾胃虚弱型CAG证素分布情况
        2.1 脾胃虚弱型CAG总体样本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2.2 脾胃虚弱型CAG总体样本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2.3 脾胃虚弱型CAG不同病理类型证素分布情况
        2.4 脾胃虚弱型CAG病位、病性证素等级在不同病理类型比较
        2.5 脾胃虚弱型CAG病位“肝”“肾”证素在不同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
        2.6 脾胃虚弱型CAG病性“痰”“阳虚”证素在不同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
讨论
    1 理论认识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理论认识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理论认识
        1.3 证素辨证相关理论
        1.4 脏腑辨证相关理论
    2 脾胃虚弱型CAG研究近况
        2.1 脾胃虚弱型CAG流行病学分布
        2.2 脾胃虚弱型CAG与现代研究
        2.3 脾胃虚弱型CAG治疗方面
    3 脾胃虚弱型CAG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3.1 脾胃虚弱型CAG 一般资料分析
        3.2 脾胃虚弱型CAG病位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3.3 脾胃虚弱型CAG病位“肝”证素浅析
        3.4 脾胃虚弱型CAG病位“肾”证素浅析
        3.5 脾胃虚弱型CAG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3.6 脾胃虚弱型CAG证病性“阳虚”“痰”证素浅析
    4 脏腑辨证与证素辨证两种辨证方法对比浅析
    5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标准
    附录B: 脾胃虚弱型诊断标准
    附录C: 证素辨证标准
    附录D: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素辨别四诊信息采集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健脾养胃法治疗CAG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研究
    1 西医对CAG的认识与研究
        1.1 CAG发病机制
        1.2 CAG病因
        1.3 CAG诊断
        1.4 CAG的治疗
    2 中医对CAG的研究与进展
        2.1 证候分类标准
        2.2 CAG的辨证治疗(见表15)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6)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观察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资料提取
    1.4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疗效比较
        2.3.1 临床有效率:
        2.3.2 胃镜改善率:
        2.3.3 病理改善有效率:
        2.3.4 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7)健脾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健脾解毒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文献的Meta分析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对象
    4.研究材料与方法
        4.1 检索范围
        4.2 检索策略
        4.3 文献选择标准
        4.4 原始文献筛选
        4.5 偏倚风险评价
        4.6 资料提取
        4.7 统计学方法
    5.结果
        5.1 文献检索流程和筛选结果
        5.2 纳入研究文献概况
        5.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5.4 Meta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中医学对于PLGC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PLGC的认识
    3.系统评价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4.Meta分析结果讨论
        4.1 临床综合疗效的结果
        4.2 胃镜改变
        4.3 病理改变
        4.4 HP根除
        4.5 检查偏倚性
        4.6 用药安全性
    5.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参苓白术散合丹参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引言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脱落病例、终止实验标准
        1.4.1 剔除病例标准
        1.4.2 脱落病例标准
        1.4.3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操作流程图
    2.4 治疗方案
    2.5 合并用药和禁用药
        2.5.1 注意事项
    2.6 治疗疗程
    2.7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2.7.1 一般项目
        2.7.2 主要观察疗效指标
        2.7.3 疗效判定标准
        2.7.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7.5 病理活检评定标准
    2.8 病死率
    2.9 安全性评价
        2.9.1 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关系
        2.9.2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及处理
        2.9.3 终点事件
        2.9.4 保证依从性措施
        2.9.5 伦理学要求
        2.9.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受试人群分析
    3.2 一般资料分析
        3.2.1 两组人口学比较
        3.2.2 两组的病程比较
        3.2.3 两组的病理等级分布比较
    3.3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3.3.1 中医总积分
    3.4 胃镜疗效
    3.5 病理等级积分比较
    3.6 治疗后Hp治疗效果比较
    3.7 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传统中医病因病机
    4.3 导师对CAG的认识
    4.4 从中医古籍评价CAG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
    4.5 关于CAG各个医家之说
    4.6 方药分析和药理研究
    4.7 参苓白术散合丹参饮作用机制探讨
    4.8 观察指标及设定
    4.9 对照组用药选择
        4.9.1 关于基线的讨论
5 疗效讨论
    5.1 中医症状疗效
    5.2 胃镜疗效与炎症比较
    5.3 病理疗效比较
    5.4 Hp根除率比较
    5.5 结论
    5.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古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二、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病变过程
        三、西医治疗
    第三节 GSK-3B、B-CATENIN、CYCLIN D1、COX-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病例资料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临床疗效判定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各组治疗前情况比较
        二、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第三节 讨论
        一、慢性萎缩性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三、胃炎I号对GSK-3e活性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catenin、cyclinDK COX-2表达的调控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详细摘要

(10)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古代文献对痞满的研究
        2 中医现代文献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1 MAPKs信号通路
        2 PI3K/Akt信号通路
        3 Hh信号通路
        4 Wnt信号通路
        5 TGF-β/Smads信号通路
        6 JAK/Stat3信号通路
        7 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间的相互联系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病理学观察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p53和c-Myc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治疗胃癌研究概况[J]. 虎峻瑞,段永强,刘喜平,巩子汉,崔国宁.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8)
  • [2]基于数据挖掘的符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秦甜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 刘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素特点研究[D]. 骆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5]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和用药规律研究[D]. 张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J]. 张鹏,汪龙德,晁荣,杨晓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06)
  • [7]健脾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系统评价[D]. 房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参苓白术散合丹参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D]. 刘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D]. 韦玉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D]. 魏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健脾养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