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悲“十级”

影视公司悲“十级”

一、影视公司难过“十关”(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聪[1](2019)在《中国当代电影类型化思考》文中认为类型电影是电影走向产业化、市场化的产物。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电影人一直在探索中国电影的类型化道路。走向类型化不仅仅是因为电影与市场相结合,就必然与票房、与资本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时代的变幻,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为了继续发展进行自身创新,再则就是如同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当代基本矛盾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条件下电影走向类型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代国产类型电影的演变历程、格局以及特征,类型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国产电影走更健全的类型化道路的启示。

潘俊财(Jarasnat Anujapad)[2](2018)在《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研制问题。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研究框架应包括:理论基础、等级标准、测试大纲、测试设计和分数体系5个要素,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以3种发展相对成熟的汉语水平测试:中国大陆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中国台湾的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和日本的中国语检定考试作为参照,采用文献研究法、宏观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混合法4种研究方法,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中的理论基础、等级标准、测试大纲、测试设计和分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研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本文在论述语言测试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以此为基础,对《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教学目标试图培养泰国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明确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遵循得体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等三个主要原则。本文在考察与分析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基础上,发现等级标准的制定应以语言能力标准为参照依据,并应划分为几个等级考试以面向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考生。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作为制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重要参照依据,以《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为辅助,主客观性测试都应划分为6个等级考试。本文还提出应制定词汇大纲、语法大纲、话题大纲和任务大纲作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以便于为各等级考试界定范围。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语法大纲、话题大纲和任务大纲的制定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任务大纲的制定为例,本文提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任务大纲的任务选取应以需求为基础,任务大纲应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并根据任务难易度进行排序等。对于测试的设计,本研究发现应包括5个环节:测试对象、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题型和试卷构成。本文认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对象应针对泰语母语者群体,应以考察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测试目的。听力和阅读测试应以真实情景且贴近泰国考生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言材料作为测试内容,采用客观题型为主。写作和口语测试内容取决于测试任务,应通过主观题型来考察。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由笔试、写作和口试3种试卷构成,题量应当足以能准确推测考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不至于让考生产生疲劳效应,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试卷中的非测试语言能力部分应适量运用泰语。本文发现,分数体系主要涉及报告分数、分数解释和合格分数3个方面。本研究认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采用二分和非二分计分法来计算原始分数,并将“量表分数”作为报告分数,并通过标准参照分数解释体系来解释考生的测试结果。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不应设定合格分数,以避免考生考试通过后就放弃汉语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利用合格分数与毕业条件挂钩。除此之外,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三教一测”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是健全泰国汉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第三,泰国政府的主导有利于提升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权威性。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对国别化汉语测试研究的四点启示:第一,国别化汉语测试的理论依据应当与汉语教学理念与目标相对应。第二,国别化汉语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语言能力标准接轨。第三,国别化汉语测试的设计应突出针对性与适量运用“母语”。第四,国别化汉语测试分数体系设计应建立在标准参照测试分数体系基础上。

曹旭婷[3](2016)在《电视剧《芈月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剧《芈月传》是一部2015年11月30日首播2016年1月9日谢幕的年度大戏。本剧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做天下霸主,楚国公主变成秦国八子继而成为秦国太后的故事。剧中饱满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剧情、先秦礼仪文化等诸多亮点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芈月传》延续了《甄嬛传》强大的人物阵容,刻画细腻、性格鲜明,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小女人间在后宫的勾心斗角,还有心怀天下的大女人的家国情怀。本文针对电视剧《芈月传》的人物形象、视听语言、舞美、主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梳理分析在大争之世,一个身负“霸星”之名出身的楚国公主,遇到自己的爱情、保护自己亲情、处理君臣关系。成功叙述了一个女性权力执掌者的成长历程以及大幅提高秦国国力的功勋成就。《芈月传》所塑造的人物众多庞杂且精细巧妙,每个都有很鲜明的性格特征,论文将分为核心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三类。从个性特征、环境情况、具体事件、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再从线条、光影两方面分析构图,从冲突色、和谐色两方面分析色彩,从二人、三人和多人画面来分析空白,探究电视剧《芈月传》的视觉系统;通过对白、旁白的语言特色和配乐、歌曲的表现力,研究《芈月传》的听觉系统。吸引眼球的造型、意义丰富的道具、传统礼仪的传承,电视剧的设计与历史典籍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该电视剧的主题突破了以往宫廷剧的女人之间为争宠的斗争,又不同于传统历史剧、传记剧朝堂历史的重心,吸取各家所长,打造了这部集后宫与政治为一体的女权传记剧。从“家与国”、“情与国”、“国与国”的多重矛盾中,描摹出一幅幅勾心斗角、争权逐利、雄心壮志、一统天下的群像图。本文研究重点是希望通过对电视剧《芈月传》较为系统的解读,阐述“中国第一个太后”的家国情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霸业,以及本剧热播带来的社会影响。

汤天颖[4](2014)在《基于隐喻理论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以空间隐喻类成语为例》文中指出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中对成语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成语本身的溯源述流,或是对学习者成语使用偏误的分析,从认知隐喻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很少有人关注学习者对隐喻及相关成语的理解认知过程,面向留学生的系统成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少。概念隐喻理论在隐喻和成语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为成语的理解提供了认知依据。将隐喻理论运用到汉语成语教学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意义和其中的认知思维过程及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论述了隐喻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成语的教学范围;分析了结构隐喻类成语、实体隐喻类成语、空间隐喻类成语和数字隐喻类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及意义解读;之后通过调查了解了留学生学习成语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以隐喻理论中最重要的空间隐喻为例,考察了留学生对汉语隐喻的理解情况;进而以空间隐喻类成语为例,通过认知实验考察了空间词隐喻义的引入对学生理解成语产生的作用,分析了学生理解不同隐喻义的难易程度及相关因素;在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之上,运用隐喻理论展开了成语教学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给成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以期推动隐喻理论在成语教学领域的进一步运用,以及隐喻式教学方法在成语系统教学中的进一步实践。

王青[5](2013)在《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文中指出严歌苓是着名的海外华人作家之一,她在作品中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美国人形象,而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将结合美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作者跨文化双重写作的背景,对严歌苓作品中美国人形象进行阐述分析。本文首先叙述了对严歌苓作品的研究现状,对本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法国学者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对“异”的三种基本态度为参照,对华文文学中已有的美国形象进行了关注,从而为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的讲述设置了一个宽广的背景。其次,进而集中阐述了严歌苓作品中出现的美国人形象,关照了极易被忽略的孤独的边缘者、自由的追求者、理性的实用者以及仁爱的救赎者,展示出作者对于现代美国人的深远关注。在详细介绍了严歌苓小说中美国人形象之后,从作者具有的双重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美国人形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析了双重文化背景下严歌苓对于现代美国形象及美国文化认同与反思,主要包含了对美国社会中孤独落寞情绪的同情,对自由平等理念的称赞,还有对实用理性品质的褒贬和对仁爱的救赎精神的推崇。与此同时,既审视了现代的美国形象与文化,也对祖国文化中的传统因素给予了关照。严歌苓带着这样的独特审视完成了对美国人形象的塑造。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从严歌苓本身的独特人生经历以及严歌苓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等层面对美国人形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此次研究,希望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华人作家对于美国人形象及美国文化的关注。

管冠生[6](2010)在《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 ——以1933年的文学游戏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迄今,国内出版了大量的作家全集、年谱、编年史、资料汇编等,但还未见一本真正在文学考古挖掘的基础上对某一年的文学进行研究的学术着作。本文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项研究空白。通过查阅1933年前后的各类出版物200余种,本文发现了一个与现有的文学记忆或文学史叙述不同的文学世界。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学游戏。创作某部作品,出版或发表之,使之进入流通领域,得读者阅读,从而获得某种利益,这就是典型而完整的文学游戏。本文把文学游戏定义为“文学游戏参与者运用各类资本投资获益的行为”。换言之,无论所谓的大报小报、重要杂志或一般刊物都是文学游戏发生的重要空间(实质是文学游戏参与者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本);无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大作家,还是被遗忘的无名作家,只要他创作发表作品,他就参与了文学游戏,就是要用自己掌握的资本来追求某种利益。因此,文学游戏不再是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思潮等常规性的研究单位,也不再是文学研究要研究的诸如现代性、启蒙、文学史分期等问题。即,本文要研究的不再是文学游戏的某个环节或某种产品,而是文学游戏的过程。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对象,需要新的目光与心智,需要新的理论话语。这里特别强调:我要研究的“文学游戏”不是把文学视为消遣和娱乐的游戏。研究文学游戏将带来如下的认识和方法上的突破:(1)从根本上不再关注作品这一文学游戏的终端,而是关注文学游戏发生时的核心问题——利益,把利益问题引入文学研究领域;(2)“作家”不再被视为抽象的同质的存在,不再被视为纯粹创造精神价值的形而上主体,而是具体化、肉身化为一个个文学游戏的参与者,一个个具有各种各样利益打算的人。文学乃从源头上真正成为了“人学”(如果我们认为作者是文学游戏的发动者,是作品的源头);(3)只有研究文学游戏这个过程,才能釜底抽薪地揭示文学话语体制中无处不在的排斥与压抑的权力结构,即神圣化的话语建构;(4)研究文学游戏可以更正确、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取代政治学的束缚;(5)研究文学游戏,可以把创作投资、作品本身、评论阐释作为动态相关的系统过程,揭示其间种种的利益关联,破除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认识误区;(6)大胆引入经济学的某些术语,借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但契合文学游戏之本性,更有助于更新和拓展文学理论话语;(7)研究文学游戏为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一种新的可能性。每一次文学史观念的更新都是在尽力扩展文学史研究对象的范围与数量,以致无所不包。这样,如何界定研究对象可同一研究的起点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文学游戏形式上千差万别却都是对利益的诉求,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研究对象。并且,只有对文学游戏的研究才能提供文学史真实的原生态面貌,只有文学游戏的研究才能反观文学史的写作实践亦是一种文学游戏,亦是出于某种利益的追求。本文第一章是对“文学游戏是文学游戏参与者运用各类资本投资获益的行为”定义的详细阐释。首先,本文借用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认为任何资源,凡是可以作为一种权力的社会关系来发挥作用,都可能成为资本。文学游戏参与者可运用的资本类型中最重要的是文学资本,指游戏参与者积累起来的各种书写资源和书写能力;传媒资本、政治资本、人际关系资本等也是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的投资资本。其次,本文认为利益绝不是单指经济利益,而是“人们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以及其他需要的满足”。文学游戏可以追求到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各种形式的象征性利益。再次,文学游戏参与者进行资本投资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创办刊物、组织社团、举办文学沙龙或文艺茶话会等。本文着力研究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创作投资,即文学游戏参与者创作发表作品以获利的行为。既然对文学游戏做了比较详细的界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应该是确认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即文学游戏呈现了怎样的存在状况。本文第二章首先抽样描述了1933年这一时间段内文学游戏的发生状况,突出表现为1933年的文学游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论争。参与者会根据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所掌握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所追求的利益而进行创作投资,从而使得游戏的声音复杂而繁复,呈现出自由与无边的特性。接下来就要回答在通常认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如何会有文学游戏的自由。本文认为文学游戏的参与者所追求的自由并不是伯林意义上的“积极自由”,而是现实“有多少个门向我敞开”的“消极自由”。对文学投资者来说,这类自由的机会和可能性是丰富地存在着并敞开着,表现在:(1)南京政府的政治体制不是自上而下的一体化,以致书报审查权限不清;(2)租界和治外法权的存在造成了一个特异性的生存空间;(3)从事书报检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完成书报审查的职责;(4)组织社团、出版刊物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有了运作资本,就可以出版刊物,投资获益。最重要的是自由意志根植于知识分子并未被驯化的肉体之中,并借助于上述种种客观的罅隙与机会共同培育了文学游戏的自由性。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不应该从政治学而应该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理解这种自由性。现代文学市场上没有话语霸权,只有话语竞争,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别人争胜。在第一章,本文认为文学游戏可以追求到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各种形式的象征性利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本文发现经济利益虽是文学游戏获利之一,却是文学游戏的禁忌。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游戏追求的是最大化的象征性利益,尤其是政治利益和艺术利益。换言之,通过否定经济利益这种琐屑之物,文学游戏完成了自身的神圣化话语建构。实际上,文学游戏时刻在举行着自身的神圣化的话语建构。神圣化的话语建构常表现为通过否定他者而肯定自身的价值,且以“自然”的名义来举行。每一次神圣化都自命是在维护文学市场的纯洁与健康,解放并提高文学的生产力。在此,本文论述了文学游戏的权力结构形式:神圣化本身被构筑为文学游戏的意识之物,而商业化等琐屑之物则成为文学投资的潜意识。潜意识之物被压抑,而意识之物则愈加强化和巩固自己的形象与地位。戴望舒出版《苏俄诗坛逸话》一事即典型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学游戏的压抑性结构却也凸显了被压抑之物的重要性。那些所谓的琐屑之物其实正是文学游戏发生时的重要构成,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学游戏的形态与走向。如朱湘突然自杀、《戏》杂志的停办等,直接是由于琐屑之物而造成了历史的空白。同样,本文第四章揭示了文学游戏参与者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等。我们通常只关注作家本身文学资本所表现出的差异,而忽视了在占有与利用刊物资源上的不平等。这种可利用资源的多寡优劣对文学游戏参与者、文学游戏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参与者被区分为最基本的两类:“老作家”与“文学青年”。“老作家”意味着占有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多的发表机会,作品便能够出产得更多。鲁迅1933年日记中多次提及的“文债”便典型地表明了这样一种不对称的供需关系。换言之,占有传媒资本的多寡优劣是所谓作家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人们经常掩盖这种客观的失衡状态,把资源占有与利用的不平等嫁接成为作家自身的问题(如才能低下,创作欲望不高),把占有刊物资源的多少转化成为作家本身文学细胞的多少,以强化人们对文学游戏现状的认同和对游戏秩序的遵守。因而,在此种情况下,文学青年要成名、要被承认就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得到老作家的鼓励与提携、掌握一定的高质量的传媒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坚定他们对文学游戏投资的信仰,强化对文学游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至此,本文得出结论:“作家”这个称谓本身是斗争与博弈的对象和结果,“作家”符号并不是凭空赋予的,而是一场可利用资源的争夺与占用。对文学游戏参与者的考察与分析有助于正确看待创作主体的神秘化。但,资源占有上的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将在文学游戏中继续存在着、并将继续被掩饰着。既然文学游戏是要投资获利,那么在创作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是如何进行利益算计,或者说利益算计是如何凝结于叙事、影响叙事的呢?叙事投资是否是完全贯彻了创作者的算计意图呢?产品的利益量到底由谁来决定呢?这是本文第五章探讨的主要论题。首先讨论的是投资者通过各类文学理论书籍和总结创作经验的文章对创作投资所达成的三个基本认识,它们为利益算计指出了大致的方向与总体的目标。分别是:(1)创作投资为目光所统治,不同的目光显示出了不同的旨趣与利益诉求;创作投资被目光所统治就意味着(2)描写成为主要的创作手法,这是一门综合运用目光的复杂技术;(3)用小的成本获取大的利益,即创作投资要“经济”。在具体的叙事投资中,每个投资者对利益的预期不同,算计的形式也千差万别。本章接下来探讨了理性化算计与恋爱化算计两种主要的算计形式。(1)“革命+恋爱”是最常见的一个理性算计的公式,其实质是为困苦重重的现实寻找或设计、指示某种“出路”。如王统照创作《山雨》即是通过文学叙事来寻找农村崩溃的原因,对社会进行分析,指示出路;对大海的描写不同于沈从文与杜衡,灌注了投资者的利益算计,象征着不息的革命力量。众多有理性算计倾向的投资者,并不主张直接的利益指示,而是进行有力的艺术的暗示。如沙汀1933年创作发表的小说常以弱者为意识中心,让事实与真相在无权无势的小人物的目光里展开,更富有艺术感染力。(2)恋爱化的利益算计相对于理性化的利益算计而言,指创作投资展呈的是原生态的客观或人事之“本能”,拒绝对“出路”作僵硬的思考与指示。在此重点分析了表现“本能”的杜衡、施蛰存、沈从文以及吴组缃的作品。本文同时还指出:作品虽然是由作者投资完成的,但作品的利益量并不是由作者一人决定的,其价格是由作者、作品、评论者三方讨价还价达成的。本文进一步的分析则破除了评论与阐释的学理化神圣外衣,认为评论同样是一个利益算计的过程,而不是象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公正地按照所谓的学理来评价一部作品。阐释者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话者选择与自己的利益追求相近的部分而做出各不相同的评论。通过瞿秋白、李焰生、鲁迅对《子夜》以及闻一多、茅盾、梁实秋对《烙印》的诸种不同评价的细致分析,本文证明了评论作为算计主要是确保评论者本人的象征性收益。本文从而提出了对文学经典的新的认识:那些优秀的作品总是具有多种的可能性和阐释空间,可以唤起、经受并容纳各种的利益算计。文学经典就是在各种各样的不断的利益算计中诞生并成长的。综上所述,文学游戏研究为我们展呈了这样一幅文学面貌:琐碎而杂乱,散布着投资下注的自由;“追名逐利”,充斥着为自己争名或正名的冲动,每个投资者都会根据自己占据的位置进行投资、发出自己的声音、巩固或强化自己的独特形象;没有主流、没有主潮,完全不是文学史叙述所呈现的那种清晰和清楚,它的清晰与清楚只是表现在所有文学投资都围绕着利益驱动这个根本的问题;充满了人事的变动、组合与调整,实质是各类型资本在不同利益诉求下的整合。同时,它又展呈了另外一面的风景:充斥着各种各样结构性不平等的权力,如大事件对小事件、重要问题对细小问题、有名作家对无名作家的压抑与遗弃;创作投资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对琐屑之事的健忘性,从而完成对自身的神圣化话语建构、对最大化利益的孜孜追求;文学游戏对利益的算计是象征性的而不是现实性的。对文学游戏利益算计的考察与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晚清以来中国文学投资存在着两个普遍的不足:一是过于理性的算计导致了主题先行等投资误区;二是不重积累往往失去了深厚的底蕴。这是文学游戏参与者要引以为戒的。为了使本文的观点与论述有比较强的说服力,本文在行文过程中举列了大量例证。虽如是,在一遍遍的修改过程中,本文自觉尚有许多事项值得继续研究与完善,比如各类资本是如何融入叙事投资之中的,投资方式多样性研究尚不深入,语言货币在创作投资与利益算计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而明确的认识,等等。恳请诸位专家不吝指教。可以说,本文颠倒了一般论文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借鉴一个理论框架,充实以中国文学的内容,使理论具体化,在此过程中或对之做某些补充与修订。本文则是在共时性文学考古基础上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并进行新的理论话语建构的尝试。如此的颠倒,对推动文学研究深入自主的开展定会有所助益。文学考古和文学游戏的研究将持续下去。

周文婷[7](2010)在《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人·鬼·情》与《钢琴课》 ——中西女性电影个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性电影”是西方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与女权运动紧密相连的,此类研究的兴起与政治有相当大的关联。作为女性主义者用来批判现有体制的工具,此类电影十分强调的女性独立意识。西方女性电影优秀、成熟的作品层出不穷,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钢琴课》算得上是西方女性电影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影片对女性内心感触细腻圆润的描写,被称为“女性觉醒”意识的范本。然而对于中国大陆女性电影来说,基本上不是在一定的思潮指引下来制作电影的,其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原发自然态”。其中黄蜀芹的《人·鬼·情》则第一次以自省的方式全面剖析了女性进入社会生活后的现实境遇和心灵世界,其精细的镜头语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征服了国内外的电影专家评委,成为公认的一部中国最成熟的“女性电影”。本论文通过这两部荣获国际数项殊荣的女性电影《人·鬼·情》和《钢琴课》的比较研究,分析两部电影在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理论借鉴上的异同。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理论视阈出发,运用文本细读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以及比较文学批评阐释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今后中国女性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建设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中西方女性电影发展脉络的异同,并简要概述《人·鬼·情》和《钢琴课》的剧情,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以逐个镜头画面——“蒙太奇”出现前后为序,详细比较解析两部女性电影《人·鬼·情》与《钢琴课》中通过不同的叙事结构、剧情安排、镜头语言特色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第三章根据这两部不同女性电影中的不同女主人公——秋芸和艾达,分析她们在处理各自的社会形象、家庭形象、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的不同表现,从而突显出中西女性电影在表现女性形象上的差异。第四章比较分析两部影片在造型手段、人物形象、艺术创作手法、叙事重心以及电影导演创作经历上的异同,从而对中国女性电影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阐释论文中的不足。

齐欢[8](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赵醒[9](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研究表明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邵奇[10](2004)在《试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实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传媒的影响很大.国家对传媒不再是全额拨款,而是自创自收,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开始承担起双重角色的重任:既是舆论的引导者又是经济的创收者。作为媒介的一个节目形态--电视剧受媒介的双重角色的影响,其传播理念也由单纯的宣教工具到以国家意志,大众意识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对电视剧本体及创作,电视剧市场环境以及电视剧在中国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为中国电视剧在近二十年中的发展和长足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中国电视剧节目交易和播出市场,使电视剧的叙事表意形态类型化和多样化,满足大众的基本的观赏需求,使电视剧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产品,同时也促使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由于传媒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舆论的引导者,经济的创收者)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均衡和非均衡状态。电视剧传播理念中国家意志,大众意识和精英意识三者之间也存在的协调与非协调的关系。当三者关系协调,中国电视剧就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当三者出现关系失衡,中国电视剧就会发生诸多问题。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电视剧的从业机构和人员就得不到经济回报。而这时候,国家意识形态的管理部门就会加以调整和规范。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改变,即使在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时代也是如此。所以,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面对新时代虽然要进行一些改变,需要精品意识和全球意识的洗礼。但这种改变只是为了在参与新的世界文化秩序的重建过程中面对来自于跨国传媒集团的竞争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为了国家意志和大众意识,精英意识三者更加和谐和统一,进而有助于中国电视剧的未来走向。但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的核心价值…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影视公司难过“十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视公司难过“十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电影类型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产类型电影的演变历程及其现状
二、国产电影类型化的特征
    1. 继承好莱坞传统, 类型杂糅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有效范式
    2. 融合中国本土, 奇幻、魔幻电影构成中国类型电影新特色
三、类型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喜剧电影扎堆
    2. 科幻片的缺失
四、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五、结语

(2)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研究综述
    一、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二、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一) 等级标准的相关研究
    
(二) 测试大纲的相关研究
    
(三) 测试设计的相关研究
    
(四) 分数体系的相关研究
    三、英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 宏观系统分析法
    
(三) 对比分析法
    
(四) 混合方法
第四节 研究价值 第一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测试与考试的界定
    一、测试与考试
    二、本研究的专用名词简称表
第二节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科学前语言测试
    二、结构主义语言测试
    
(一)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 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的特点
    三、交际语言测试
    
(一) 交际语言能力学说
    
(二) 交际语言测试的特征
第三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理论基础的确定
    一、泰国汉语课程大纲的分析
    
(一) 语言与交际
    
(二) 语言与文化
    
(三) 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贯通
    
(四) 语言与社区的关系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及测试原则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遵循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
第一节 制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一) 新HSK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 TOCFL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三) 中国语检定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CEFR的异同与优缺点分析
    
(一)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CEFR的异同
    
(二)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CEFR的优缺点
    三、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以CEFR作为考试等级标准制定的重要参照依据
    
(一) CEFR有助于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与其他国际性语言测试具有可比性
    
(二) 有助于保证能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与CEFR的对应关系
    
(三)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可作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辅助参照
    
(四) 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能力标准的研制可作为后续工作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等级划分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考试等级划分分析
    
(一) 新HSK的等级划分
    
(二) TOCFL的等级划分
    
(三) 中国语检定的等划分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试等级划分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试设置应与等级划分相一致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划分为六个等级考试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划分应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大纲
第一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词汇大纲
    一、新HSK和TOCFL的词汇大纲分析
    
(一) 新HSK的词汇大纲
    
(二) TOCFL词汇大纲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词汇量应能反映出CEFR各等级的语言能力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词汇收录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唯用词频为选词标准的不自足性
    
(四)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本土化”特征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语法大纲
    一、新HSK语法大纲的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语法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语法项的目确定应以语法单位为基础
    
(二) 语法项目解释应当采用列项加举例方式
    
(三) 语法项目应采用螺旋式排序法
    
(四) 语法大纲应当进行隐显性处理
第三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话题大纲
    一、新HSK话题大纲的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话题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一级话题应当以CEFR的交际主题为依据
    
(二) 根据泰国本土汉语教材的话题分布确定二级话题
    
(三) 三级话题的选择应参考《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词义分类
第四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任务大纲
    一、新HSK的任务大纲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任务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任务选取应当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二) 任务大纲应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
    
(三) 任务大纲应当根据任务难易度进行排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设计
第一节 测试对象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对象
    
(一) 新HSK的测试对象
    
(二) TOCFL的测试对象
    
(三) 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对象
    二、确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对象
    
(一) 测试对象的个体特征
    
(二) 测试对象的知识结构
    
(三) 测试对象的需求
第二节 测试目的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目的
    
(一) 新HSK测试目的
    
(二) TOCFL测试目的
    
(三) 中国语检定测试目的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目的的确定
第三节 测试内容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内容分析
    
(一) 听力测试内容
    
(二) 阅读测试内容
    
(三) 写作测试内容
    
(四) 口语测试内容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内容的建议
    
(一) 听力测试内容
    
(二) 阅读测试内容
    
(三) 写作测试内容
    
(四) 口语测试内容
第四节 测试题型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题型分析
    
(一) 听力测试题型
    
(二) 阅读测试题型
    
(三) 写作测试题型
    
(四) 口语测试题型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题型的建议
    
(一) 听力测试题型
    
(二) 阅读测试题型
    
(三) 写作测试题型
    
(四) 口语测试题型
第五节 试卷构成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试卷构成分析
    
(一) 新HSK的试卷构成
    
(二) TOCFL的试卷构成
    
(三) 中国语检定的试卷构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建议
    
(一) 试卷构成应当以主客观性测试为依据
    
(二) 题量确定应当考虑语言能力的准确推断、考生的疲劳效应、主观评分等因素
    
(三) 非测试语言能力部分应当适量运用泰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分数体系
第一节 报告分数
    一、原始分数
    
(一) 新HSK和TOCFL原始分数的计分方法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原始分数的计分方法
    二、导出分数
    
(一) 导出分数的类别
    
(二) 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导出分数的分析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导出分数
第二节 分数解释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分数解释的分析
    
(一) 新HSK的分数解释
    
(二) TOCFL的分数解释
    
(三) 中国语检定的分数解释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分数解释
    
(一) 分数解释体系
    
(二) 分数解释的参照标准
    
(三) 语言能力描述的类型
    
(四) 分数解释方式
第三节 合格分数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合格分数分析
    
(一) 新HSK的合格分数
    
(二) TOCFL的合格分数
    
(三) 中国语检定的合格分数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合格分数
    
(一) 传统合格分数
    
(二) 改良Angoff法
    
(三) 未设定合格分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思考
    一、“三教一测”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是健全泰国汉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
    三、泰国政府主导有利于提升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权威性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对国别化汉语测试研究的启示
    一、国别化汉语测试的理论依据应当与汉语教学理念与目标相对应
    二、国别化汉语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语言能力标准接轨
    三、国别化汉语测试的设计应当突出针对性与适量运用“母语”
    
(一) 国别化汉语测试的针对性
    
(二) 国别化汉语测试中的母语问题
    四、国别化汉语测试分数体系设计应建立在标准参照测试分数体系的基础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电视剧《芈月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2 电视剧《芈月传》的人物形象塑造
    2.1 核心人物
        2.1.1 芈月性格特征
        2.1.2 芈月的成长与蜕变
    2.2 主要人物
        2.2.1 秦王赢驷
        2.2.2 黄歇
        2.2.3 义渠君
        2.2.4 芈姝
    2.3 次要人物
        2.3.1 后宫女性群像
        2.3.2 贤臣良相
3 电视剧《芈月传》的视听语言
    3.1 视觉系统
        3.1.1 构图
        3.1.2 色彩
        3.1.3 空白
    3.2 听觉系统
        3.2.1 对白
        3.2.2 旁白
        3.2.3 音乐
4 电视剧《芈月传》的舞美
    4.1 造型
    4.2 道具
        4.2.1 排箫
        4.2.2 软鞭
    4.3 礼仪
5 电视剧《芈月传》的主题
    5.1 家与国
    5.2 情与国
    5.3 国与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人物关系表
    附录B:分镜头脚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隐喻理论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以空间隐喻类成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隐喻理论的汉语成语分析
    2.1 认知隐喻理论
    2.2 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语成语
    2.3 汉语成语中的隐喻意义解读
第三章 隐喻理论作用于汉语成语认知的研究
    3.1 留学生汉语隐喻及成语认知的调查研究
    3.2 隐喻作用于留学生成语认知的实验研究
第四章 基于隐喻理论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实验
    4.1 教学实验目的
    4.2 教学实验方法
    4.3 教学实验思路与设计
    4.4 教学实施过程
    4.5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比较文学形象学
    1.4 异国形象
    1.5 华人文学中美国形象
        1.5.1 “正”话语美国形象
        1.5.2 “反”话语美国形象
2 严歌苓笔下的美国人形象
    2.1 孤独的边缘者
        2.1.1 病弱者的脆弱
        2.1.2 孤老者的落寞
        2.1.3 同性恋者的悲歌
    2.2 自由的追求者
    2.3 理性的实用者
    2.4 仁爱的救赎者
        2.4.1 安德烈·戴维斯外交官
        2.4.2 英格曼神甫
3 双重文化视野下的美国人形象
    3.1 双重文化身份的写作背景
    3.2 双重文化身份下的文化认同与反思
        3.2.1 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与推崇
        3.2.1.1 对自由平等的崇尚
        3.2.1.2 对博爱救赎的推崇
        3.2.2 对美国文化的反思与批评
        3.2.2.1 对孤独落寞的同情
        3.2.2.2 对实用理性的褒贬
    3.3 流散语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 ——以1933年的文学游戏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1933 年文学研究的现状
    二、通过文学考古呈现的文学游戏世界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与研究设想
第一章:文学游戏是运用各类资本投资获益的行为
    第一节:文学游戏发生的空间是无边的
    第二节:《梦的解析》与文学游戏的利益问题
    第三节:资本的定义与分类
    第四节:利益的定义与分类
    第五节:文学游戏投资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1933 年文学游戏的自由性
    第一节:1933 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论争,表达着各种各有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消极自由与自由性之产生
    第三节:自由性应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
第三章:神圣化的文学游戏
    第一节:文学游戏投资追求的是象征性利益
    第二节:神圣化话语建构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神圣化话语建构的“自然”性
    第四节:文学游戏的压抑性结构与结构性压抑
        一、朱湘自杀的神话学叙述
        二、戴望舒出版《苏俄诗坛逸话》
        三、《戏》杂志之停办
第四章:“作家”:文学游戏参与者的权力之争
    第一节:游戏者的基本区分:老作家与文学青年
    第二节:“文债”:文学游戏结构性不对称的供求关系
    第三节:文学青年成名的主要途径
第五章:创作投资的利益算计
    第一节:关于创作投资的三个基本认识
        一、创作投资被目视法所牵制
        二、描写是创作投资的主要手法
        三、用小的成本获取大的利益
    第二节:创作投资利益算计的两种方式
        一、理性化的利益算计
        二、“恋爱化”的利益算计
    第三节:评论作为利益算计
第六章:余论
    第一节:文学游戏所展呈的文学世界
    第二节:关于文学研究方法的两点思考
    第三节:关于论文某些问题的说明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人·鬼·情》与《钢琴课》 ——中西女性电影个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中西方女性电影创作发展的异同
        (一) 西方“女性电影”的发展
        (二) 中国大陆女性电影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女性电影”概念溯源
        1. 源自西方的“女性与电影”
        2. 中国语境中的“女性电影”
        (二) 女性电影理论发展中的“女性意识”
    三、《人·鬼·情》与《钢琴课》故事梗概
    四、本文的设想和创新
第二章 《人·鬼·情》与《钢琴课》的女性意识解析
    第一节 《人·鬼·情》:“中国唯一一部成功的女性电影”
        一、女性意识的建构以及女性电影的社会认同
        (一) 女性意识在中国的萌发
        (二) 黄蜀芹创作《人·鬼·情》的缘起和心理历程
        二、人与鬼的双重世界:女性意识在角色中绽放
        (一) 片头:梦魇般的“虚实”世界
        (二) 童年时代:第一次渴望钟馗拯救
        (三) 少年时代:刻苦学艺,走向钟馗
        (四) 青年时代:初恋失意,现实挣扎
        (五) 中年时代:成就“钟馗”,嫁给舞台
    第二节 《钢琴课》:西方女性电影的范本
        一、“看”与“被看”的较量:西方女性电影的“反男权”意识
        (一) 西方女性意识的根源
        (二) “看”与“被看”的重新诠释:简·坎皮恩“反传统”的电影风格
        二、琴键上的鲜活生命:冲破禁锢、自我觉醒
        (一) 搬琴:婚姻裂痕
        (二) 换琴:欲望和感情的交换
        (三) 还琴:抛弃束缚、真挚相爱
        (四) 沉琴:涅盘重生
第三章 《人·鬼·情》与《钢琴课》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人·鬼·情》中的秋芸
        一、女性角色的自抉与缺失
        (一) 作为女儿
        (二) 作为女演员
        (三) 作为女人
        二、嘲弄男权话语的“女演男”
        三、安全、归属感与拯救
        (一) 本能求助、无奈遭弃
        (二) 从钟馗拯救到自救
    第二节 《钢琴课》中的艾达
        一、无声中的强烈反抗:拒绝男权社会
        (一) 拒绝说话,耻辱的“红字”
        (二) 不称职的“妻子”
        二、女性掌控“看”的权利,男性变为“看”的被动式
        (一) 艾达的自我迷恋,自我肯定
        (二) 主动凝视中的女性意识
        三、抗争、主动性与新生
        (一) 艾达与斯图亚特:主导者和被主导者
        (二) 艾达与贝恩斯:带领者和跟随者
        (三) 飞出牢笼、拥抱新生
第四章 结语
    一、比较分析两部影片的异同
    二、对中国女性电影发展的建议
    三、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10)试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传播理念的嬗变:从宣教的工具向多元文化
    第一节 以国家意志为中心-- 政治与现实的直播记录
    第二节 服务于国家意志与精英意识-- ”伤痕”后的反思与探索
    第三节 以国家意志与大众意识为中心-- 多元文化形态下的中国电视剧
第二章 传播理念的成因:当代传媒与电视剧本体
    第一节 当代传播媒介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电视剧的本体意义
第三章 传播理念下的实践:电视剧的创作与市场
    第一节 当代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环境
第四章 传播理念的实质:促使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一节 社会平衡与协调功能
    笫二节 满足大众的基本的观赏需求
第五章 高科技与全球化下的传播理念:中国电视剧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电视剧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视剧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影视公司难过“十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电影类型化思考[J]. 刘聪聪. 大众文艺, 2019(07)
  • [2]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D]. 潘俊财(Jarasnat Anujapad).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3]电视剧《芈月传》研究[D]. 曹旭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4]基于隐喻理论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以空间隐喻类成语为例[D]. 汤天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5]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D]. 王青. 重庆师范大学, 2013(S2)
  • [6]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 ——以1933年的文学游戏研究为例[D]. 管冠生.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 [7]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人·鬼·情》与《钢琴课》 ——中西女性电影个案比较研究[D]. 周文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5)
  • [8]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9]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10]试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D]. 邵奇.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影视公司悲“十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