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方法

铸铁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方法

一、铸铁平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法(论文文献综述)

邹小春,张军,孙传喜,马贺[1](2020)在《机车车轮踏面与钢轨接触的仿真计算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轮轨型面测量仪测量实际运用中的磨耗后机车车轮,基于标准与磨耗后机车车轮型面,建立轮轨接触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不同横移量下的接触斑和等效应力.搭建轮轨接触试验台,使用取自现场的车轮与钢轨试块进行试验,分析不同横移量下轮轨接触状态.针对磨耗前后车轮与标准钢轨接触的有限元计算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移量对轮轨接触状态有着显着的影响,横移量过大会加速机车车轮的磨耗;与标准型面相比,磨耗后车轮型面与标准钢轨接触时的接触斑面积较大,最大等效应力较小;通过轮轨接触试验台所得接触斑形状和大小与仿真计算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证明了有限元仿真计算的可靠性.

李俊虎[2](2018)在《新近吹填土微观结构及加固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以及港口疏浚的需求,围海造地成为沿海地区获得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围海造地所采用的吹填土具有大孔隙比、高压缩性、高含水量和低承载力的特点。对这种人工吹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技术难点,虽然现有的地基处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程的需要,但由于计算理论的不足和工程技术的局限,工程投入非常巨大。考虑传统固结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吹填土的微观结构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计算预测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土体在宏观上表现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状均是其内部微细结构的具体表现,其宏观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微观结构状态和变化的影响。所以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故以往的计算理论不适应于新近吹填土地基。围海造地虽缓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拓展了生存空间,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围海造地后的土地大部分属于滨海相沉积层,土体欠固结、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大且固结时间长。在部分地区围垦所用的吹填土,有机质丰度变化范围较大。因此,此类场地不经处理,很难作为建(构)筑物地基直接应用,甚至根本无法满足人员、设备施工作业的基本要求。国内外已对固化土工程性质的研究展开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测试等方法对固化剂的配方、硬化机理、变形特性和强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我国土壤固化剂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水平仍较低,改良土仍大多沿用石灰、水泥、工业矿渣等传统固化材料,新型高效的固化剂的采用较少,特别针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吹填土固化研究还很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新近吹填土地基的计算理论和固化处理试验上进行了以下研究:1.本文通过对吹填土 SEM图像特点的研究,结合IPP图像分析软件,分析阈值灰度图像在建立孔隙计算三维空间中的可行性,并以此建立计算吹填土孔隙率的三维空间模型,并介绍了三维孔隙率的计算方法,经大量的数据统计,对比三维孔隙率与宏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获取土体接触面积率的大小,系统地介绍了吹填土平均接触面积率统计方法。对杭州、宁波及温州吹填土进行了微观试验研究,得到了吹填土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存在的理论关系及影响系数。2.在传统太沙基一维固结和比奥固结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关系理论,认为土体颗粒的接触面积对有效应力在土骨架上的传递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基于接触面积率推导了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有效应力表达式,并将之与传统的太沙基有效应力方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一维固结理论和三维固结理论。3.为了验证固化剂GX08加固吹填土的效果及考察有机质对水泥固化的不利影响,对固化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增加会显着阻碍固化土强度的增长,而固化剂GX08能有效增强固化土的强度;固化土强度与有机质含量存在二次函数关系,与水泥掺量呈线性关系,与固化剂GX08掺量和龄期都以对数函数的形式相关;将总灰水比C/W用于固化土强度模型的建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建立了同时考虑固化土中有机质含量、水泥掺量、固化剂掺量和龄期影响的固化土综合强度预测模型。

朱宇[3](2017)在《宣城网纹红土结构性的微观定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状网纹红土同重塑网纹红土的宏观力学特性存在差异,而土体宏观力学特性由其微观结构决定。为从微观角度深入揭示原状和重塑网纹红土力学特性差异,本文基于室内击实试验和SEM-EDS试验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对他们的微结构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分析了不同放大倍数和不同阈值选取对有效阈值区间内三维孔隙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基于重塑网纹红土SEM试验结果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了以像素面积为底面、阈值范围为高度的有效阈值区间内三维孔隙率计算模型,并实际应用于不同试验条件下的SEM图像孔隙数量、面积及孔隙率演变分析,与平面孔隙率方法结果对比表明三维孔隙率计算结果更符合土体孔隙实际分布情况。(2)重塑网纹红土微观孔隙率定量结果表明,由SEM图像计算获得的三维孔隙率大都大于宏观孔隙率,2000倍下SEM计算结果更接近宏观孔隙率,同时发现阈值选取是定量分析的关键点,基于平均阈值获得的三维孔隙率结果偏差比选取最终阈值获得的结果要小得多。平均接触面积率分析表明,试样计算所得平均接触面积率大概在3%以下,并结合网纹红土粘土矿物结合水膜厚度300?特点,拟合得到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之间的幂函数关系。(3)原状网纹红土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红色基质中土颗粒排列紧密,孔隙率较小且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土颗粒表面比较粗糙;白色网纹中孔隙率大且孔隙数量多,颗粒多表现为光滑的片状结构,主要以面面接触为主。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基质的计算三维孔隙率均值为0.371,白色网纹的计算三维孔隙率均值为0.450。(4)EDS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中的主要化学元素为氧、硅、铝和碳,及少量的钾和镁。其中铁元素流失是造成白色网纹和红色基质色彩差别的主要原因,且铁元素有富集现象。碳元素为网纹红土中因有机酸形成酸性还原环境导致铁元素的迁移的观点提供了一定依据。

徐日庆,邓祎文,徐波,来剑平,詹学贵,徐丽阳,陆建阳[4](2016)在《基于SEM图像的软土接触面积定量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获取软土接触面积大小,对杭州紫金港软土进行了大量的SEM图像扫描,通过分析软土SEM图像的特点,建立三维空间计算模型,利用Image-ProPlus(IPP)软件统计软土的微观孔隙率,通过对比宏观孔隙率与微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定量获取土体接触面积的百分比,首次提出了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的概念,分析了孔隙率获取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结果表明,土体接触面积并非很小,其值跟孔隙率有关,孔隙率越小接触面积率越大,本文试样中,当软土孔隙率为0.371时,接触面积率约10%,且采用宏微观孔隙率相等获取的接触面积率比采用阈值获取的要稳定,该方法提供了一条获取软土接触面积率的有效路径.

邓祎文[5](2015)在《软黏土微观定量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土作为一种工程材料,具有相当复杂的特性,集合了非连续性、非均匀性、力学性质的非线性,但作为一种结构性体,其又具有系统性,其系统内部组成是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土体在宏观上表现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状均是其内部微细结构的具体表现,其宏观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微观结构状态和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宏微观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土力学中的应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软土微观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软土的微观孔隙率及影响因素、宏微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平均接触面积率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利用宏观孔隙率与平均接触面积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力学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软土的SEM图像扫描,定性分析了其结构孔隙特征,建立了基于Image-Pro Plus (IPP)软件的三维孔隙率计算模型,通过微积分思想,推导了三维孔隙率计算公式,定量统计软土的三维孔隙率。分析了由二值化处理获取的平面孔隙率与本文提出的统计三维孔隙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三维孔隙计算公式是可行的,较二值化处理获取的平面孔隙率,本文获取的三维孔隙率更加接近孔隙真实情况。(2)为获取合理的软土微观三维孔隙率,分析了计算步距、放大倍数、阈值大小、分析区域大小等对孔隙率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步距越小精度越高,采用步距2有利于兼顾计算容量和精度要求;研究放大倍数宜采用1200±300倍;阈值取值跟放大倍数有关,放大倍数越大阈值也应相应增加;分析区域面积不宜太小,能有效反映整张图像信息的区域面积应占图像总面积的70%以上。(3)通过对比室内试验获取的宏观孔隙率与计算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定量获取土体接触面积的百分比,首次提出了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的概念,并分析了计算步距、放大倍数、阈值大小、分析区域大小对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接触面积率的值跟孔隙率有关,孔隙率越大,接触面积率越小,结果符合孔隙分布的客观规律。(4)为得到软土宏观孔隙率与接触面积率之间的关系,对杭州、宁波和奉化三地的软土进行了大量的SEM图像扫描及室内土工试验,并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到了软土孔隙率与平均接触面积率之间的关系,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拟合得到了孔隙率与平均接触面积率之间的关系式,定量获得了杭州、宁波及奉化软土的方程参数。(5)在土的渗透与渗流中考虑土体的接触面积率,得到了考虑接触面积率的土体渗流流速方程,通过考虑接触面积的土体受力微元,推导了渗流中的渗透作用力及渗流出口处的临界水力坡度计算公式,得到渗流出口出的受力稳定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渗透力、摩擦力和黏聚力,当不考虑摩擦和黏性时,该式与太沙基式等同。(6)在固结分析中引入土体的接触面积,考虑土体的固液两相非连续性,推导得到了考虑接触面积的有效应力表达式,包括考虑宏微观关系的太沙基一维固结方程和三维Biot固结方程。(7)在土压力理论中引入土体颗粒的接触面积,得到考虑接触面积后的水土分算土压力比传统的土压力值要小,并分析了土压力传递的原理,并推导了考虑渗流、超孔隙水压影响的水土分算计算式。(8)把平均接触面积率引入土坡稳定分析,得到了考虑接触面积大小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瑞典条分法和简化毕肖普法),并得到了孔隙率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边坡稳定影响的条件,同时建立了考虑孔隙率影响的坡顶超载、地下水浮力或渗流作用力、地震力作用边坡稳定分析计算式。

郭杰,陈健生,向守兵,雷刚[6](2013)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精密铸铁平板刮研质量检测》文中认为针对当前机械行业检测精密铸铁平板刮研质量所存在的检测精度、准确度和效率低下的现状,研究如何运用机器视觉技术改进该检测过程.首先,获取着色对研后的平板彩色图像,经图像增强后采用K均值颜色聚类算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再按照相应标准检测各位置的接触点面积比和接触点数量,并提出以变异系数进一步量化评价分布均匀度.对颜色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运算速度明显提高;以10 mm为步长完成一块300 mm×300 mm的平板检测耗时约960 s,检测效率和质量远高于传统方法,可作为精密铸铁平板和精密机床导轨面的刮研质量检测的替代方法.

李和仙[7](2012)在《导轨表面刮研用图像识别及检验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刮研工艺大都是由钳工通过手工完成的,其检测亦是通过人工进行,手段单一且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完全取决于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论文设计了一套导轨表面刮研图像识别及检验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的CCD获取配研后导轨表面图像,经图像处理后获得导轨表面形貌模型及刮削点信息,进而确定刮削轨迹和刮削量,实现达到全程监控的目的,提高导轨表面刮研加工的效率。

马睿,曾理,卢艳平[8](2009)在《改进的基于Facet模型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图像测量等工程应用中,需要获得目标的高精度图像边缘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Facet模型的亚像素边缘检测算法,该方法具有抗噪能力强,定位精度高等优点,但是计算复杂度太高.针对此缺点,本文研究了一种改进算法,将其与Mallat的小波变换模极大算法有效的结合,不仅处理速度提高了10倍左右,而且所提取的边缘效果也有所改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不仅能获得高精度的边缘信息,抗噪能力强,而且处理速度快.

戴世清,申江文,周乐国[9](2007)在《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中的图像均匀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在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中,针对图像的不均匀特点,建立了铸铁平板图像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二维插值为基础的铸铁平板图像均匀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均匀化效果良好,均匀化后的平板图像可直接用Otsu方法对其进行分割,分割效果满足应用要求.

曾设华,戴世清,周乐国[10](2006)在《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的应用》文中提出对“像素检测法”在铸铁平板接触点面积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与可靠的关键是保证“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的可信度,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

二、铸铁平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铸铁平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2)新近吹填土微观结构及加固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体宏微观关系研究现状
        1.2.2 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2.3 吹填土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1 土体宏微观关系研究方面
        1.3.2 固结理论研究方面
        1.3.3 吹填土加固技术研究方面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新近吹填土微观结构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电镜试验介绍
        2.2.1 试验仪器设备简介
        2.2.2 试验材料及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2.3 试样制备方法
    2.3 吹填土微观孔隙结构特点及三维孔隙率计算
    2.4 三维孔隙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阈值步距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4.2 不同放大倍数的影响
        2.4.3 阈值大小的影响
        2.4.4 选区大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吹填土微观结构的平均接触面积率定量研究
    3.1 引言
    3.2 吹填土的平均接触面积率
        3.2.1 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定义
        3.2.2 平均接触面积率的统计数据分析
        3.2.3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三维孔隙率的关系
    3.3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的关系
        3.3.1 引言
        3.3.2 试验介绍
        3.3.3 电镜试验扫描结果统计及分析
    3.4 平均接触面积率统计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固结理论和土压力理论
    4.1 引言
    4.2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有效应力原理
        4.2.1 通过三轴试验分析土体有效应力路径的发展
        4.2.2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有效应力表达式
    4.3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一维固结理论
    4.4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三维固结理论
    4.5 考虑颗粒接触的土压力计算理论
        4.5.1 考虑颗粒接触面积的静止土压力
        4.5.2 考虑颗粒接触面积的朗肯土压力
        4.5.3 静止土压力计算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近吹填土的加固强度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样制备及养护
        5.2.3 试验设计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3.2 水泥掺量的影响
        5.3.3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5.3.4 龄期的影响
    5.4 强度预测模型
        5.4.1 模型的建立
        5.4.2 模型的使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宣城网纹红土结构性的微观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观测试技术应用现状
        1.2.2 微观定量研究现状
        1.2.3 微观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4 宏微观关系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塑网纹红土孔隙率微观定量研究
    2.1 引言
    2.2 重塑网纹红土宏观孔隙率测定
        2.2.1 比重瓶试验
        2.2.2 击实试验
    2.3 微观试验介绍
        2.3.1 试验设备简介
        2.3.2 IPP操作简介
        2.3.3 微观试样的制备
    2.4 重塑网纹红土微观孔隙率分析
        2.4.1 网纹红土三维孔隙率模型建立
        2.4.2 孔隙数量、面积及变化趋势
        2.4.3 微观孔隙率的定量分析
        2.4.4 不同放大倍数对三维孔隙率的影响
        2.4.5 阈值选取对三维孔隙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状网纹红土微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网纹红土微观研究
        3.2.1 微观定性分析
        3.2.2 微观定量分析
    3.3 网纹红土能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塑网纹红土平均接触面积率定量研究
    4.1 引言
    4.2 重塑网纹红土接触面积微观评价
    4.3 平均接触面积率研究
        4.3.1 平均接触面积率定义
        4.3.2 平均接触面积率分析
        4.3.3 阈值选取对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影响
    4.4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关系研究
        4.4.1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孔隙率分析
        4.4.2 建立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之间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方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SEM图像的软土接触面积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备、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设备
    1. 2 试验材料及其物理指标特性
    1. 3 试样制备
2 软土接触面积微观定性评价
3 三维孔隙率计算方法
4 基于SEM图像的平均接触面积率
    4. 1 接触面积率的定义
    4. 2 接触面积率统计分析
5 结论

(5)软黏土微观定量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体微观研究制样技术现状
        1.2.2 土体微观测试技术应用现状
        1.2.3 土体微观定量研究现状
        1.2.4 土体微观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5 土体微观动态研究现状
        1.2.6 土体宏微观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微观结构的软土孔隙率定量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介绍
        2.2.1 试验设备简介
        2.2.2 试验材料及其特性
        2.2.3 试样的制备
    2.3 软土微观孔隙率研究
        2.3.1 软土三维孔隙率定性评价及定量计算方法
        2.3.2 孔隙数量、大小及变化趋势的三维体现
        2.3.3 软土微观孔隙率的定量分析
        2.3.4 三维孔隙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观结构的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定量研究
    3.1 引言
    3.2 软土接触面积微观定性评价
    3.3 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研究
        3.3.1 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定义
        3.3.2 平均接触面积率的统计分析
        3.3.3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孔隙率关系研究
    3.4 平均接触面积率统计影响因素分析
        3.4.1 不同阈值步距的影响
        3.4.2 不同放大倍数的影响
        3.4.3 不同阈值的影响
        3.4.4 选区像素大小的影响
        3.4.5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介绍
        4.2.1 试验材料及特性
        4.2.2 试样制备及物理特性
        4.2.3 电镜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软土渗流分析
    5.1 引言
    5.2 考虑接触面积率的软土地下水渗流速度
        5.2.1 一维渗透试验与达西定律
        5.2.2 土中水的渗透速度
    5.3 考虑接触面积的渗流作用力
        5.3.1 静水压力
        5.3.2 动水压力
        5.3.3 流土与管涌
    5.4 考虑接触面积的渗流出口临界水力坡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饱和软土固结理论
    6.1 引言
    6.2 考虑接触面积率的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6.2.1 有效应力公式推导
        6.2.2 与太沙基有效应力公式的对比讨论
    6.3 考虑土体接触面积的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6.4 考虑土体接触面积的BIOT固结理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土压力理论
    7.1 引言
    7.2 考虑颗粒接触面积的水土分算静止土压力
        7.2.1 方程的引出
        7.2.2 案例分析及结果讨论
    7.3 考虑颗粒接触面积的水土分算朗肯土压力
        7.3.1 朗肯土压力理论
        7.3.2 不同条件下的水土分算朗肯土压力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土坡稳定理论
    8.1 引言
    8.2 考虑接触面积的稳定分析法
        8.2.1 瑞典条分法
        8.2.2 简化毕肖普法
    8.3 考虑接触面积的各种因素对土坡稳定性分析
        8.3.1 坡顶超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8.3.2 浮力和渗流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8.3.3 地震力和其他振动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机器视觉的精密铸铁平板刮研质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图像分割及算法改进
    1.1 灰度阈值分割
    1.2 K均值颜色聚类法分割及其改进
2 刮研质量检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2.1 接触点面积比P及其均匀度分析
    2.2 接触点数量及分布均匀度分析
    2.3 检测效率对比分析
3 结论

(7)导轨表面刮研用图像识别及检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行人工检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1.1 工作面的平面度
    1.2 表面质量常用的研点法
2 基于导轨表面刮研的图像识别及检验系统原理
3 平面度检测方法
4 刮研黑点检测方法
    4.1 图像采集
    4.2 计算机对所获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4.3 计算机计算被检表面黑点面积和点数
    4.4 数据输出
5 结束语

(8)改进的基于Facet模型的亚像素边缘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亚像素边缘检测
    1.1 基于Facet模型的亚像素边缘检测算法
    1.2 Mallat的小波变换模极大算法
    1.3 改进算法
2 实验及结果
3 结论

(9)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中的图像均匀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铸铁平板图像的特点
2 平板图像的均匀化处理
    2.1 对比度值的定义
    2.2 铸铁平板的图像模型
    2.3 基于插值的平板图像均匀化方法
3 实验与结论

(10)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保证信息采集的可靠性措施
3 图像数字化处理流程及注意的问题
4 结论

四、铸铁平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车车轮踏面与钢轨接触的仿真计算及试验研究[J]. 邹小春,张军,孙传喜,马贺. 摩擦学学报, 2020(01)
  • [2]新近吹填土微观结构及加固特性试验研究[D]. 李俊虎. 浙江大学, 2018(12)
  • [3]宣城网纹红土结构性的微观定量研究[D]. 朱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1)
  • [4]基于SEM图像的软土接触面积定量研究[J]. 徐日庆,邓祎文,徐波,来剑平,詹学贵,徐丽阳,陆建阳.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6(02)
  • [5]软黏土微观定量研究及其应用[D]. 邓祎文. 浙江大学, 2015(08)
  • [6]基于机器视觉的精密铸铁平板刮研质量检测[J]. 郭杰,陈健生,向守兵,雷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7]导轨表面刮研用图像识别及检验系统研究[J]. 李和仙.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2(06)
  • [8]改进的基于Facet模型的亚像素边缘检测[J]. 马睿,曾理,卢艳平.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9(02)
  • [9]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中的图像均匀化方法[J]. 戴世清,申江文,周乐国.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7(01)
  • [10]铸铁平板“像素检测法”的应用[J]. 曾设华,戴世清,周乐国. 机械工程师, 2006(11)

标签:;  ;  ;  ;  

铸铁板接触点面积的像素检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