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与UV光源在人居室内诱蚊效果的观察

CDC与UV光源在人居室内诱蚊效果的观察

一、CDC与UV灯光源人房蚊虫诱捕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梁秋果[1](2019)在《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靶标kdr、ace-1基因突变检测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贵州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抗药性靶标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种群扩张情况及系统发育关系,为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机制研究及其防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稻田周边采集成蚊,挑选经形态学鉴定的中华按蚊雌蚊,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然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mtDNA-COI基因进行蚊种的分子鉴定;对确认为中华按蚊的DNA样本PCR扩增kdr、ace-1基因并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和比对,检测kdr基因1014位点和ace-1基因119位点的突变情况,计算相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使用DNASP5.0软件分析mtDNA-COI基因的多态性,计算种群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大小,并进行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使用MEGA7.1软件计算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并分析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基于种群遗传距离构建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贵州省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药膜1 h后,击倒率在34.31%86.21%之间,24 h的死亡率在37.93%89.74%之间;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12个种群共获得中华按蚊样本551只,经PCR扩增、测序拼接和比对,得到kdr、ace-1和mtDNA-COI基因序列各551条,其中kdr基因1014位点检测到5种等位基因,分别为1014L(70.50%)、1014F(24.44%)、1014C(0.63%)、1014S(2.17%)和1014W(2.26%),各种群突变基因频率在2.00%57.69%之间,共发现18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在0.18%56.48%之间;ace-1基因119位点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119G(49.64%)和119S(50.36%),突变基因频率在6.00%77.00%之间,共发现5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在0.18%38.47%之间。551条mtDNA-COI基因序列中共检出329种单倍型,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为59.71%,各种群单倍型占其样本数的百分比在70%以上,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99以上,核苷酸多样性在0.015以上,12个种群的Fst值在0.00080.4207之间,Nm值在0.086175.239之间,中性检验统计值均为负值,大部分种群错配分析的歧点分布曲线呈单峰,种群内遗传距离范围在0.00710.0529之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00790.0522之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决定系数R2=0.1658,两者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都匀、织金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中较其他种群相对独立。结论:贵州省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kdr基因1014位点存在4种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频率较低,突变基因以L1014F为主;贵州省中华按蚊ace-1基因119位点发生G119S突变的频率较高且分布广泛,有一定抗药性风险;贵州省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大部分种群之间遗传分化较小,基因交流比较丰富,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呈现出交流与隔离并存的分布格局。

李晨颖,陈晓光[2](2018)在《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常见的监测方法分为成蚊监测和幼虫监测,控制方法多样。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有人诱法、诱蚊诱卵器法、诱蚊灯法、人帐法、诱蚊磁法和BG-Sentinel trap等,而白纹伊蚊的防控方法主要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结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本文根据监测和控制的对象和需求不同,对不同的监测以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介绍和展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蚊虫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李晨颖[3](2018)在《一种新型蚊虫诱捕器的研制和效果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蚊作为一种吸血性昆虫,能够传播多种疾病。目前能够证明由蚊虫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疟疾(Malaria)、登革热(Dengue fever)、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等。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改变,蚊媒传染病呈高发态势,流行区域也有所扩张。过去仅在热带地区出现的虫媒传染病,现在也频频出现在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全球登革热的流行也影响到我国,2014年广州爆发了大规模的登革热流行,是本省有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规模的登革热流行,出现登革病例45,190例,波及省内20多个地市,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具有强攻击性和白昼嗜人血的习性。白纹伊蚊属于半家栖型蚊种,在城市内多孳生在居民区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人工容器中。控制白纹伊蚊是防制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改变孳生环境、消除减少孳生场所是最根本的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居民住户消除积水容器,及时清除自家的蚊虫孳生地。化学防制是降低白纹伊蚊密度、控制种群数量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登革热暴发流行情况下的首选措施。家居室内对于蚊虫的控制多以喷洒杀虫剂、使用蚊香、电蚊拍、灭蚊灯、涂抹驱蚊产品等。室内使用杀虫剂以及蚊香,若室内通风不畅,容易产生头晕、恶心、鼻咽部不适等症状。灭蚊灯以及电蚊拍使用方便简单,但是容易引起触电。常见的驱避剂有避蚊胺、埃卡瑞丁、驱蚊酯等,涂抹于皮肤处,可以达到很好的驱蚊效果,但是要注意避开面部以及伤口,直接接触处皮肤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同时,家居室内使用方法多以驱蚊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蚊虫叮咬的几率,但是并没有减少室内蚊虫数量,还是会有被蚊虫叮咬的风险。目前缺少一个安全有效的室内捕蚊装置,本研究根据白纹伊蚊生态特性、日常行为和吸血产卵行为,参考现在使用的诱蚊诱卵器,在外观和内部结构上进行改进,并加入实验室自行研发的蚊虫引诱剂,研制出了同时具有诱蚊杀蚊特性的装置,并评价其诱捕效果。研究目的登革热主要依靠媒介蚊虫进行传播,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蚊媒防制措施,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根据白纹伊蚊生态习性,吸血产卵特性,设计研制了一种同时具有诱蚊杀蚊特性的装置,并在实验室、半现场和现场环境条件下,评价新型蚊虫诱捕器的捕蚊效果,探讨在成蚊控制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研究方法1、新型蚊虫诱捕器的设计思路根据白纹伊蚊日常行为、吸血产卵行为设计一种兼具诱蚊和杀蚊特性的器械。1.1装置外观为透明瓶身和黑色盖子,根据蚊虫喜欢栖息在阴暗隐蔽的环境中,利用视觉效果吸引成蚊。瓶口处的入蚊口与瓶底处的三个小孔能够在装置内部和顶盖的洞口处形成气流,有利于装置内部引诱剂的挥发从而提高引诱效率。1.2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引诱剂能够模拟人体挥发气味,诱引蚊朝着特定的气味飞行,引诱蚊虫进入装置内部。1.3底部凹槽可以存放50ml过夜自来水,在吸引雌蚊的同时也可以吸引雄蚊。1.4内部的黏胶结构可以使进入装置内部的蚊虫粘于胶上,将其杀死。2、新型蚊虫诱捕器构件诱捕器主要由盛水容器、黏胶和引诱剂三部分组成。①盛水装置为高85mm,内径为98mm的透明瓶体,下方有3个高5mm支脚,黑色盖子与杯体吻合,盖子上有向内突起的入蚊圆锥筒,装置底部设计为一个内径为26mm的梯台型突起,突起上平面上设计留有三个直径0.5mm的与装置顶盖上相对应的小孔。②黏胶裁剪为长280mm宽55mm,后向内卷成筒状,放置于内壁。③引诱剂为本实验室模拟人体挥发气味所配置溶液。3、新型蚊虫诱捕器的捕蚊效果研究3.1实验室条件下,将新型蚊虫诱捕器与诱蚊诱卵器同时放入蚊帐内,随后放入白纹伊蚊,观察24小时,收集捕获的蚊虫,计算蚊虫数量,并比较两种捕蚊装置的捕蚊效果。3.2实验室研发的高效诱蚊剂与购买的BG-lure,台湾优合美公司生产的天然环保引诱剂,迈斯翠气味诱饵引诱剂对比进行诱蚊效果的对比。3.3半现场实验时间为2017年4月至8月,在半现场内将新型蚊虫诱捕器与诱蚊诱卵器同时放入,随后放入白纹伊蚊,观察24小时后,计算蚊虫数量。比较两种捕蚊装置的捕蚊效果。3.4现场实验时间为2017年8月至11月,选取一间大小为12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观察72小时,计算捕获蚊虫数量。研究结果1.结果放置引诱剂的诱捕器平均诱蚊44.06±2.33只,不放置引诱剂的诱捕器平均诱蚊16.39±1.12只,对照组平均诱蚊12.5±1.55只,各诱捕器之间诱捕蚊虫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引诱剂的诱捕器捕蚊效果最好,捕蚊数量约是普通诱蚊诱卵器的3.5倍。2.引诱剂效果对比实验实验室自行研发的高效蚊虫引诱剂的诱蚊效果比购买的BG-lure,台湾优合美公司生产的天然环保引诱剂,迈斯翠气味诱饵效果更好。3.半现场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半现场环境中,新型蚊虫诱捕器的平均诱蚊数量为19.11±2.57只,诱蚊诱卵器的诱蚊数量为5.56±2.65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12,P<0.001)。新型蚊虫诱捕器诱捕蚊虫的数量约是诱蚊诱卵器的3倍。4.现场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环境中,新型蚊虫诱捕器平均可以捕获到白纹伊蚊7.5只,致倦库蚊4.125只,对比诱蚊诱卵器平均捕获白纹伊蚊3只,致倦库蚊0.5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all P<0.001)。新型蚊虫诱捕器不仅可以诱捕伊蚊,在正常室内环境下,还可以诱捕库蚊,同时诱捕效果优于诱蚊诱卵器。研究结论1.实验室以及半现场结果显示,新型蚊虫诱捕器对伊蚊成蚊的诱捕效果高于普通诱蚊诱卵器。2.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效引诱剂与购买的蚊虫引诱剂相比,具有更好的引诱蚊虫的效果。3.将新型蚊虫诱捕器配合高效引诱剂使用,可以提高蚊虫诱捕效率,同时设计轻巧使用方便,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室内捕蚊工具。4.通过现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型蚊虫诱捕器不仅可以高效引诱白纹伊蚊,对致倦库蚊也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与普通诱蚊诱卵器诱捕蚊虫数量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刘梦莹[4](2016)在《拉克罗斯病毒和雪靴野兔病毒荧光RT-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中老边境重要虫媒传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虫媒病毒是指一些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敏感脊椎动物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人兽共患病的一群病毒,大部分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和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对人类危害极大。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发现多种布尼亚病毒科虫媒病毒,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塔希纳病毒(Tahyna virus,TAHV),巴泰病毒(Batai virus,BATV);除此之外,还有黄病毒属朝阳病毒(Chaoyang Virus,CV);甲病毒属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证明国内不存在虫媒病毒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就TAHV的流行趋势而言,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属加利福尼亚血清组,于1958年在前斯洛伐克的伊蚊中分离出,随后在欧洲广泛流行,继而在苏联发现。1985年在我国新疆对成年人进行血清学调查时,曾检出过TAHV的抗体,至2006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分离到该病毒。加之我国现已存在布尼亚病毒属病毒,具备其流行的生态学条件;因此,不能排除我国存在其它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的可能。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主要成员有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California encephalitis virus),瓜鲁病毒(guaroa virus),Inkoo virus,詹姆斯敦峡谷病毒(Jamestown Canyon virus),拉克罗斯病毒(La Crosse virus,LACV),雪靴野兔病毒(Snowshoe hare virus,SSHV)以及TAHV等。LACV自1964年从死于脑炎的少儿患者脑组织分离出以来,在美国被认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病原之一。SSHV在自然界有很高的隐性感染率,在我国的多项调查中,均显示部分地区血清中存在SSHV抗体。对于虫媒病毒的监测,一方面是对我国还未发现的虫媒病毒加强监测,防止其传入我国;特别是我国血清学调查显示呈抗体阳性,却并未分离到的虫媒病毒,更应作为监测的重中之重。否则一旦有新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发现或流行,将无法判断是本土疾病还是从国外传入的传染病。另一方面则是对我国已存在的重大虫媒病毒进行监测,防止其再次流行,对公共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称,全球蔓延最快的虫媒传播疾病是黄病毒属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威胁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亿人口。因此,口岸及边境地区应做好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加强我国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与越南、老挝等国外卫生检疫机构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及时发现当地人口重大虫媒病毒携带情况。第一部分拉克罗斯病毒和雪靴野兔病毒荧光rt-pcr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目的:本研究拟开展尚未传入我国的重要虫媒病毒,特别是入境医学媒介携带虫媒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分别建立lacv和sshv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国境口岸虫媒病毒监测。方法:从genbank中检索lacv、sshv全基因序列,通过mega4软件进行序列对比,blast进行保守序列分析,选取s基因片段为模板。利用beacondesigner7.0软件设计其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进行荧光rt-pcr检测并优化反应条件和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设定为45℃、50℃、55℃和60℃;探针终浓度设定为100nm、200nm、400nm;上下游引物终浓度分别为200nm、400nm、800nm,通过扩增曲线与ct值分析确定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并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建立的新方法进行初步应用,对2014年6、7两月,位于云南中老磨憨口岸捕获的蚊虫进行检测,调查其携带lacv、sshv情况。结果:1.建立了lacv荧光rt-pcr检测方法,其最佳退火温度为55℃,引物终浓度为200nmol/l、探针终浓度为200nmol/l。该方法敏感度达1.41×103copies/μl;与甲病毒属、黄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属病毒均无交叉反应。2.建立了sshv荧光rt-pcr检测方法,其最佳退火温度为55℃,引物终浓度为200nmol/l、探针终浓度为200nmol/l。该方法敏感度达5.6×102 copies/μL;与甲病毒属、黄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属病毒均无交叉反应。3.利用新建立的LACV和SSHV荧光RT-PCR方法检测338批蚊虫样本的RNA,并未发现阳性结果。结论:建立的LACV和SSHV荧光RT-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合于国境口岸的快速检测。第二部分中老边境重要虫媒传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目的:选取边境地区出入境健康人群血清,筛查DENV和CHIKV感染及流行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云南磨憨口岸地区健康出入境人群血清中CHIKV和DENV两种病毒的IgG抗体,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针对采样构成比、检出阳性率以及职业、年龄和性别三种属性进行χ2检验,比较其组间阳性率是否有差异。结果:血清学调查共检测182份血清样本,CHIKV和DENV IgG抗体共检出42份阳性。CHIKV的阳性感染有39份(21.42%),DENV有3份阳性(1.65%),总阳性率为24.08%。两种病毒在性别和年龄上的阳性率并无显着差异。在职业分类中,经商者DENV抗体阳性较其他职业具有显着差异。结论:血清学调查显示磨憨地区CHIKV的抗体阳性率较高,达到21.42%,DENV抗体为阳性的经商者较其他职业(服务员、学生、后勤人员、船员)具有显着差异。

李奕基[5](2015)在《城市化对广州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的影响以及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并由伊蚊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蔓延最快的虫媒传染病之一。感染登革病毒后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e Fever,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根据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登革热是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中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病或流行病,特别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南非等地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5亿人有感染登革病毒的风险,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在这5000万人中,50万人患登革出血热。自1780年登革热在美国费城首次报道了登革热的流行以来,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流行日益频繁。而且在过去的50年中,登革热的发病率增加了近30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贸易、国际交流的增加、蚊媒分布区域的不断扩大,城市化以及人口增长迅速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登革的流行范围和频率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登革热已成为继疟疾之后的第二大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而对于中国大陆,在20世纪90年代前登革热流行的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20世纪90年代以后登革热流行程度虽有所减弱,但地域却范围扩大了。据报道,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和江苏省等中国南部省份均有过登革热爆发流行的报道。其中,登革热主要流行于广东省,而且流行形势最为严峻。自1978年登革热首次在广东佛山暴发以来,广东省已经发生了12次大小不等的登革热流行,近年来更是常有暴发流行。1990年-2000年期间广东广州报道超过一万登革热病例,而单单2014年广东登革热流行期间广州地区就有三万多的病例发生,并有5例死亡病例。总的来说最近几年,中国南部登革热流行间隔缩短并且流行区域不断扩张。2014年整个广东省出现了登革热的大爆发,是本省有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规模登革热流行。截止2014年12月31日,广东省共出现登革病例45,203例,比以前任何年份的数目都要高出两倍。除了梅州市,广东省其他市都有病例报道,其中以省会广州的病例数最多,达到37,354例。同时2014广东省还报告了6例死亡病例,其中5例在省会地区广州市。随着登革热在广东地区的持续爆发流行,其病例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已经引起了政府已经人们群众的广泛重视,大规模的登革热媒介消杀运动持续的开展。城市化是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其对人类生活、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中城市化对疾病发生及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正呈现着高速度的城市化发展,而广州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典型,登革热近10年来在广州一直流行且频度越来越密,阐明城市化与登革热流行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对于有的放矢地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非常重要。城市化过程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很多改变,比如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岗位等,但也极大的改变了外界环境,比如交通更加便捷,高楼林立等。白纹伊蚊大家以前认为主要起源于森林边缘,主要孳生在自然容器(树洞、竹洞等),因此认为是一种农村的媒介蚊虫。而有报道说目前这种蚊子幼虫已经很好的适应了城市和郊区环境并主要孳生在一些人工容器(比如废旧轮胎、陶瓷容器和储水容器等)是中国和意大利城市地区最重要和主要的登革热传播媒介。根据其习性和外部的环境,白纹伊蚊具有攻击性和机会性的在白天嗜吸很大范围的宿主。白纹伊蚊具有嗜吸人血的习性,当和其他动物相比,白纹伊蚊更喜欢叮咬人类;而当给予其他动物(比如牛、羊、狗、鸟、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时,它也有很强的嗜血习性。这种嗜吸动物血习性增加了它作为其他病原体媒介的机会。大量报道此蚊虫主要在户外栖息和吸血,但最近有报道说在意大利罗马的户内捕获到吸血的雌蚊,先前的报道说户外很难捕获到白纹伊蚊成蚊,这些报道到底是由于捕抓方法的差异还是其孳生习性的改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的变化比如海拔、气度、水温,光照、地域等都能够影响蚊虫的生态习性。而在不同城市化地区(农村,郊区和城市)之间的环境差异很大,比如温度,植被,交通和建筑等等,而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和栖息地也随之受到影响。广州市是广东省最大的城市,根据2012年人口普查数据其拥有1200万人。它位于广东省南部,距香港大约200千米。广州每年的平均气温是21.6℃,降雨量为1983mm,适合我国登革热主要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发育和生殖。而过去三十年间广州市作为经济发展地区的一部分,经历快速的扩张。1990-2000年人口密度从847人/km2增加到1337人/km2。同时,1980年以来广州有12次较大的登革热爆发。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唯一的传播媒介,而且广州发生了快速的城市化,是一个理想的地区来研究白纹伊蚊如何适应城市环境,还有登革病毒如何在环境中传播。随着白纹伊蚊侵入欧洲和美国城市地区,探讨它如何适应广州城市环境的知识能够解释其种群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立,以及阐明其作为登革热爆发的传播媒介的潜力。由于登革热治疗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主要是对症治疗。此疾病的预防控制主要是对其传播媒介进行控制,而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是主要的蚊媒控制策略。由于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使用,不管是按蚊、库蚊和伊蚊都已经有很多产生杀虫剂抗药性的报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典型的生物进化适应现象,杀虫剂选择压力是抗性进化的主要动力。也有报道表明不同地区由于杀虫剂使用习惯的不同造成杀虫剂选择压力不同,导致蚊虫对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对作为我国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的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的调查以及相关的抗性产生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先前有报道称广东省白纹伊蚊对常用的杀虫剂抗性较低,但随着近几年登革热在广东地区大规模的爆发流行而大量使用杀虫剂对其种群进行控制,对白纹伊蚊控制的有效性急需做一个评价,这对防治策略的制定意义重大。做为我国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通过调查其种群数量,监测其密度大小,可以为进行有效实施登革热防治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幼虫密度的监测以及成蚊密度的监测。目前,我国常用的白纹伊蚊幼虫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场对其孳生地的调查,然后通过计算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等来评价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有可以通过布放诱卵杯收集白纹伊蚊雌蚊产卵的数目从而评价其幼虫的密度。而目前我国常用的白纹伊蚊成蚊监测方法有黑箱法、紫外灯诱捕法、人诱法、诱蚊诱卵器等。寻找一个灵敏度高,能客观、真实反映自然界中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其种群季节消长变化的监测方法,一直是媒介生物防治工作中所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南方地区白纹伊蚊已经是主要的蚊种,但很多监测数据表明捕获到的白纹伊蚊成蚊数量特别少,由于白纹伊蚊主要是白天活动,而对按蚊和库蚊这些晚上活动的蚊种有很好诱捕效果的诱蚊灯对白纹伊蚊来说诱捕效果不一定很好,而导致用诱蚊灯作为白纹伊蚊的监测工具效果不甚理想。登革热在我国南部地区的流行地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流行频率也不断缩短,如果对成蚊密度的监测不准确,那么对于蚊虫控制措施和疾病预警的制定将会十分不利。本研究引进国外常用的新型蚊虫监测工具:BG-Sentinel trap,由德国Regensburg大学设计的,德国Biogents公司所生产,其能够有效用于捕捉蚊类和其他吸血昆虫。大量国外研究表明,BG-Sentinel trap具有良好的蚊类监测效果,特别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波利尼西亚伊蚊以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关于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报道。所以本研究是在中国广州地区评价BG-Sentinel trap和CDC灯光捕蚊器及诱蚊诱卵器在诱捕成蚊效果方面的差异,并探讨BG-Sentinel trap在中国境内成蚊监测中应用前景。目的:尽管登革热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南部登革热流行频度和强度增加的机制还不清楚。因为登革热的流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快速城市化恰好一致。我们猜想:城市化可能给登革病毒传播媒介的生殖、生存和传播登革病毒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的目的是验证假说:城市化引起的环境改变能够影响中国南部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的生态学和疾病传播能力,探讨登革热流行的机制和制定一种有效的登革热预防和控制方法。方法:本研究涉及三个部分的内容:(1)城市化发展引起环境的改变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的影响;(2)城市化发展导致杀虫剂使用习惯差异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3)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1)城市化发展引起环境的改变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主要类型,数量以及季节变化的调查;2)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的监测;3)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发育时间和羽化率观察;4)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成蚊生命表分析。(2)城市化发展导致杀虫剂使用习惯差异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情况;2)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情况;3)白纹伊蚊成蚊抗性机制研究,包括相关的解毒酶活性和抗性基因研究;4)不同城市化地区常用杀虫剂的调查。(3)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实验室评价BG Sentinal Trap和传统诱捕器(诱蚊诱卵器和CDC捕蚊灯)对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的捕蚊效果;2)现场评价BG Sentinal Trap和传统诱捕器(诱蚊诱卵器和CDC捕蚊灯)对广州地区(城市和郊区)主要蚊种的诱捕情况;3)比较三种诱捕器对广州主要蚊媒种群密度季节性的监测效果。结果:(1)在2013年5月至11月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城市地区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最高的孳生地类型依次主要为:水生盆栽,塑料容器,一次性饭盒,排水沟和废旧轮胎;郊区地区阳性率最高的孳生地类型依次主要为:废旧轮胎,一次性饭盒,陶瓷容器,塑料桶和塑料盆;农村地区阳性率最高的孳生地类型依次主要为:陶瓷容器,塑料桶,一次性饭盒,塑料盆和塑料桶。城市地区有最多的孳生地数目(2639个),郊区其次(2523个),农村地区数量最少(1760个)。使用BG Sentinal Trap对白纹伊蚊成蚊的密度进行监测,发现城市地区的密度最高,郊区其次,农村最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城市地区小的幼虫(1龄和2龄幼虫)和蛹的发育速度比郊区和农村地区都要快(Tukey HSD test, all P<0.001),而大的幼虫(3龄和4龄幼虫)的发育速度在各个地区之间没有差异。三个地方幼虫的期特异生存率也是不相同的。城市地区小的幼虫比郊区和农村地区能够更好的生存(χ2-test, all P<0.001),但对于大的幼虫(3龄和4龄幼虫)以及蛹则没有差别(χ2-test, all P>0.05)。对各个地方成蚊的寿命表进行分析,发现白纹伊蚊雌蚊在不同季节的生存时间在城市最长,而郊区次之,农村最短。(Kaplan-Meier法,P<0.05)(2)在2014年6月至10月对广州地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研究期间,根据幼虫的生物测定法的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均对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普遍敏感;对残杀威产生了1-4倍的抗性,对马拉硫磷产生1-2倍的抗性,各地区之间没有明显不同;但各地区对溴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倍数RR50,城市平均为27倍,郊区平均为14倍,农村平均为18倍)。而成蚊的生物测定法的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白纹伊蚊成蚊:对DDT和溴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城市已经产生抗药性,郊区和农村也产生初步的抗药性);而除了城市越秀区株对残杀威产生抗药性和对马拉硫磷产生初步的抗药性,还有从化邓村蚊虫对残杀威产生初步抗药性外,其他地区的蚊子对这两种杀虫剂均敏感。(3)在实验室对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评价发现,BGS trap捕获的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雌蚊多于雄蚊(t检验,allP<0.05),而对于中华按蚊雌蚊和雄蚊之间没有差别(t=-0.683,P=0.5056); CDC Light trap捕获的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雌雄数量之间没有区别(t检验,all P>0.05),但能够捕获更多的雌性中华按蚊(t=3.018,P=0.0092);Mosq-ovitrap捕获的白纹伊蚊雄蚊多于雌蚊(t=7.570,P<0.001),但捕获的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雌雄数量之间没有差异(t检验,all P>0.05)。而现场监测发现,BG Sentinal Trap对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要好于诱蚊诱卵器和CDC捕蚊灯。现场监测也发现了广州地区主要的蚊媒种类依次为:致倦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华丽巨蚊。在野外两个监测点BG-Sentinel traps都能够比CDC light traps捕获到更加多的吸血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结论:我们发现由于城市化所引起的环境改变对白纹伊蚊的生态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城市化能够增加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地,加快幼虫的发育,增加成蚊的密度,延长成蚊的生存时间,以及增加白纹伊蚊杀虫剂的筛选压力从而提高其对常用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以上几个方面可能潜在增加白纹伊蚊的媒介效能和疾病的传播能力,而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病毒的媒介效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效果显着,其在中国境内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监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黄舒奇[6](2015)在《淡色库蚊糖餐植物的引诱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蚊虫是一类世界性卫生害虫,在我国因其具有传播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多种疾病而成为四害之一。目前主要依赖杀虫剂控制蚊虫,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而且蚊虫会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高效、环境友好的灭蚊技术便成了蚊虫防制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从淡色库蚊糖餐行为入手,通过筛选野外糖餐植物,分析糖餐植物挥发物组成成分和研究挥发物中主要化合物引诱情况来寻找具有较强引诱力的蚊虫引诱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3种常见花的颜色和形状(红、黄、白三种颜色和百合状单花瓣、玫瑰状复花瓣、满天星状小碎花三种形状),在全暗条件下测定了颜色和形状对淡色库蚊成虫觅糖行为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颜色和形状两个因素对淡色库蚊成虫觅糖行为无明显引诱或趋避效果,说明在全暗条件下影响淡色库蚊成虫糖餐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糖餐植物的挥发物。(2)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及周围区域内生长的25种开花植物和5种植物果实对淡色库蚊成虫的引诱性。结果对淡色库蚊成虫引诱性较强的花有夹竹桃、糯米条和小叶女贞,引诱性较强的果实有构树果实和哈密瓜。其中,构树果实是所有供试花和果实中对淡色库蚊引诱性最强的。此外,糖餐植物在野外引诱到的雌、雄蚊比例与室内试验得到的有较大差异。室内试验时,绝大多数花对雌蚊的引诱力略强于雄蚊,但野外试验时这些花引诱到的雄蚊数量是雌蚊的2倍以上,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3)利用GC-MS分析了两种对淡色库蚊成虫具有较强引诱效果的开花植物和两种不具有引诱效果的开花植物的挥发物成分,结果蒎烯、罗勒烯、月桂烯、柠檬烯、水芹烯等萜烯类物质是这四种植物所共有的,苯甲醛只存在于引诱性较强的糯米条中,其他植物中都没有检出;同时在构树果实中发现了-1辛烯-3-醇。(4)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罗勒烯、α-蒎烯、β-蒎烯、1-辛烯-3-醇、苯甲醛、正己醛和柠檬烯7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雄蚊的引诱和驱避效果。结果显示,低浓度(0.1ul/g)的苯甲醛和正己醛以及0.01ul/g的1-辛烯-3-醇对淡色库蚊成虫表现出了较强的引诱效果,与对照组相相比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高浓度(1.0ul/1g)的柠檬烯和α-蒎烯则对淡色库蚊成虫表现出了较强的驱避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

郑雅匀[7](2014)在《我国山西、河南虫媒病毒调查及西藏新分离环状病毒分子进化遗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华北平原的西侧,四周分别与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四省相邻。省内四周山环水绕,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全省自北向南分布有6大盆地,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促成了媒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繁杂性。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这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同样存在种类丰富的媒介昆虫。对山西省和河南省的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显示,在蚊虫活动高峰的夏秋季节,当地存在病毒性脑炎患者。两个省份也一直存在乙型脑炎的病例,其中河南省至今仍为乙脑病例的高度流行区。上一个十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分别对山西和河南省进行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分离到乙脑,盖塔,版纳病毒以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等,对于解释当地虫媒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但是1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等使得当地虫媒病毒滋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为此,再次开始调查对于了解当地存虫媒病毒种类及分布情况,预测相关病原潜在致病性和致病能力,预防和控制当地虫媒病毒病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于2009年在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和米林县开展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调查工作,在蚊虫标本中分离到两株可以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本实验对以上两个病毒分离物开展生物学表型、病毒分子鉴定、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研究,以及病毒与当地动物感染性关系等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在山西、河南省、西藏自治区蚊传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掌握当地蚊媒及其携带病毒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开展相关蚊传病毒的深入研究,为当地蚊传虫媒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本底信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2012年夏季在山西省、河南省多地采集蚊虫标本,将标本现场分类鉴定后液氮保存,运送至实验室备用。将蚊虫标本,分批研磨离心,取上清接种组织细胞进行培养,对阳性分离物首先使用种属特异引物进行扩增测序,对于未知病毒,使用454高通量测序等技术获得序列信息,使用Clustal X2.1、MegAlign、Genedoc3.2和Mega v5.1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使用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对我国新分离双链RNA病毒(环状病毒和Seadornavirus属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及病毒共同进化祖先分析(tMRCA).结果1、山西省蚊传病毒分离鉴定本研究于2012年夏季,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和永济市8个乡镇设立19个采集点,共采集蚊虫10455,经鉴定分为4属7种,其中库蚊属两种: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3种:背点伊蚊、白蚊伊蚊、刺扰伊蚊;按蚊属1种:中华按蚊;阿蚊属1种:骚扰阿蚊。不同地区的蚊种构成和优势蚊种存在明显差异,临猗县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91.96%,3911/4253);永济市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72.85%,4518/6202)。本研究中共使用5种诱蚊灯(器材),其中功夫小帅和CDC诱蚊灯采蚊效果最佳,能够满足捕捉蚊虫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将10455只蚊虫标本按照蚊种、采集工具和采集时间地点分190批进行研磨,上清接种细胞连续传代3次,结果分离到23株阳性分离物,来自于4个蚊种。包括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白蚊伊蚊和骚扰阿蚊。经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得到15株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4株库蚊黄病毒(Culex Flavivirus, CxFV)、3株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ulex pipiens pallens densovirus, CppDNV)和1株盖塔病毒(Getah virus, GETV)从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中分离到病毒最多,分别是12株和10株,其中三带喙库蚊中乙脑病毒的批次阳性率和现场最低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4.1%和1:405。所有JEV病毒均为经过C6/36细胞扩增培养后,转接BHK21、Vero细胞可导致二者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对新分离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显示,15株JEV均为基因Ⅰ型病毒,各分离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6%~100%和99.80%~100%。新分离株与疫苗株SA14-14-2在E基因区段存在11处共同的氨基酸差异,但差异位点均不处在决定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首次从山西省分离到4株CxFV,各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100%和99.8%-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山西分离株与我国山东分离株亲缘关系最接近,其次与辽宁株较为接近。本研究中GETV亦为山西省首次分离,该毒株与我国上海2005年GETV分离株遗传关系相近,二者E2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2、河南省蚊传病毒分离鉴定本研究于2012年5月~8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信阳市息县采集蚊虫标本,共采集淡色库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蚊伊蚊4属5种共计7149只蚊虫标本。其中洛阳市新安县的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淡色库蚊是信阳市息县优势蚊种。对所有标本分170批进行研磨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5个阳性分离物均为JEV,其中2株来自于三带喙库蚊,3株分自于淡色库蚊。新分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显示,所有5株JEV均为基因Ⅰ型病毒,分离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99.9%和99.8%~100%。新分离JEV与疫苗株SA14-14-2在E基因区段存在11处共同的氨基酸差异,差异位点均未处于决定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与山西省JEV分离株相同,该5株JEV是经过C6/36细胞培养扩增后再接种BHK21,Vero细胞才可增殖并导致哺乳动物细胞CPE。3、西藏新分离环状病毒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在中国西藏采集的多斑按蚊中分离到两株病毒(XZ0906、XZ0923),可引起哺乳动物细胞(BHK-21)圆缩、破碎;不能致昆虫细胞(C6/36)明显病变但可以在该种细胞中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结果提示两株分离物均为10节段双链RNA病毒,RNA带型完全一致,均为3-3-3-1布局。使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测定两株病毒各节段核酸序列,结合5’RACE、3’RACE及Sanger测序技术完成毒株XZ0906全基因组(Seg1-Seg10)核苷酸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KF746187to KF746196),序列分析显示XZ0906基因组全部10个节段RNA序列的5’、3’非编码区末端6个核苷酸序列均各自保守(5’-GUAAAA-----ACUUAC-3’)。与其他已报道环状病毒代表株相比较,XZ0906各基因节段氨基酸序列均差异较大,其中VP3(T2)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22.9-75.9%。基于呼肠孤病毒VP1蛋白氨基酸序列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XZ0906病毒属于环状病毒属成员,进一步对环状病毒属病毒T2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XZ0906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环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新成员,定名为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 TIBOV).对XZ0906和XZ0923的10个基因节段比较分析,发现除第6、2节段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0.39%和39.16%以外,其余各节段氨基酸同源性均大于94%,其中第3、5节段达到100%,T2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100%,提示两株病毒为同一种环状病毒。对同期在当地采集的66份健康猪血清进行IFA检测,结果提示当地家猪血清标本TIBOV IgG抗体阳性率为14.0%(8/57)。本研究采用贝叶斯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对包括TIBOV在内的12种、78株环状病毒属成员的VP1蛋白氨基酸序列数据集进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对Orbivirus病毒属病毒分歧时间分析发现,Orbivirus病毒属最近共同祖先(Time to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tMRCA)约出现在5051年(置信度1984~8893年)以前,其中西藏环状病毒TIBOV出现在大约距今43年前,与分离自澳大利亚的EUBV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与主要由蠓携带传播的EHDV,BTV, EEV等能够引起家畜疾病和死亡的的虫媒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4、其他工作对我国新分离Seadornavirus病毒属进行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基于LNV第10节段碱基替换值推算,LNV最近共同进化祖先出现时间分别在距今约316(95%HPD为70-800)年前,其中最早进化出现的为吉林分离株NE9731;基于BAV第12节段碱基替换值推算其最近共同进化祖先出现时间约在距今241年(95%HPD为89-500)前,我国最古老的BAV应当属于中国南方分离株,即中国云南分离株。结论及意义本课题对山西、河南省部分地区开展蚊传虫媒病毒调查。在山西省分离到4种病毒,其中CxFV和GETV均为山西省首次分离到;在河南省蚊虫标本分离到5株乙脑病毒,山西和河南两省蚊虫标本中分离JEV均为基因Ⅰ型。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脑病毒仍然是山西、河南两地蚊虫携带的最主要的虫媒病毒,以上研究结果对当地虫媒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课题通过病毒生物学和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首次阐明我国西藏分离的两株病毒为环状病毒新种(TIBOV),病毒基因组信息已经提交至基因库(GenBank)注册。研究结果还提示,西藏当地家猪血清标本中存在西藏新分离环状病毒的IgG抗体,提示该病毒与当地动物感染有关,本结果为当地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曹玉玺[8](2013)在《我国湖南省和西藏自治区虫媒病毒调查》文中认为湖南省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夏季高温多雨,适宜蚊虫滋生和繁殖,从而利于虫媒病毒传播和扩散。长期以来湖南省是我国虫媒传染病—乙型脑炎的流行疫区,特别是西部、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的乙型脑炎发病率一直较高。湖南省开展的登革热血清学调查表明当地健康人群存在登革病毒抗体阳性,提示当地存在乙脑以外虫媒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与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在藏东的高山峡谷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于蚊虫滋生,对当地正常人群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中存在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抗体阳性,提示藏东地区可能存在虫媒病毒的流行。伴随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将有大量人员和物资的来往和流动,可能会造成虫媒病毒病的传入和传出、甚至爆发流行。因此,对湖南省和西藏自治区进行虫媒病毒病原学的调查,全面了解当地存在和循环的虫媒病毒种类与分布情况,对于研究我国虫媒病毒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预防和控制当地虫媒病毒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湖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开展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以明确当地存在的虫媒病毒种类与分布,并对分离到的虫媒病毒进行详细鉴定和序列特征分析,以了解这些新分离病毒株的系统分类地位、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分离株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1.湖南省虫媒病毒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10和2011年的7-8月在湖南省怀化、张家界、岳阳、郴州、湘潭、邵阳、株洲和长沙市的16个区县采集蚊虫标本4属7种16076只,按形态学分类分装347批。蚊种包括库蚊属的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凶小库蚊,按蚊属的中华按蚊,阿蚊属的骚扰阿蚊及伊蚊属的白纹伊蚊。2年内采集最多的蚊种为致倦库蚊(8140只,50.63%),其次为中华按蚊(3900只,24.26%),采集最少的蚊种为白纹伊蚊(14只,0.09%)。蚊虫标本研磨后利用C6/36和BHK-21等细胞培养开展病毒分离,结果得到6株阳性分离物。经过系统鉴定,分别为2株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2株环状病毒(Orbivirus)、2株病毒需要进一步鉴定。6株分离物分别来自4个蚊种一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分离病毒最多,为3株,其余3株由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离;并且3类病毒均能从致倦库蚊中分离到。2株乙脑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显示,2株JEV均为基因Ⅰ型病毒,2株病毒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与疫苗株P3、Beijing-1和SA14-14-2株在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7.7-88.1%和97.2-98.2%。2株JEV与疫苗株SA14-14-2株在E基因区段存在14处的氨基酸差异,但差异位点均不处于决定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2株JEV在E基因区段决定病毒毒力的8个氨基酸位点未见改变。2株在湖南新分离的环状病毒在致细胞病变效应上,可引起BHK-21细胞病变;在PAGE电泳中,环状病毒的带型为3-6-1型;基于第1片段和第10片段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株环状病毒在进化树中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果,与家畜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EHDV)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云南环状病毒的亲缘关系较远。在湖南分离的2株环状病毒与以往在蚊虫中分离的云南环状病毒不同,为环状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另外2株病毒可引起BHK-21细胞病变,空斑形成实验中可见直径约为3.0mm的空斑。利用针对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乙脑病毒、盖塔病毒等特异引物的RT-PCR实验鉴定病毒为阴性结果;利用甲病毒缺陷性复制子鉴定未知病毒实验为阴性结果。以上结果初步排除这2株病毒为我国常见的虫媒病毒种类,需要进一步鉴定。2.西藏自治区虫媒病毒调查2009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和米林县采集4089只蚊虫,在墨脱县采集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1株乙脑病毒(XZ0934株)对XZ0934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0983nt;从第96-10397位是一个单一开放读码框(ORF),长度为10302nt,编码3433个氨基酸。乙脑病毒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XZ0934株独立于目前已知的4个基因型别的乙脑病毒之外,是基因Ⅴ型乙脑病毒。与目前已知的4个基因型别乙脑病毒全序相比,XZ0934株在开放读码框NS4a区段比其他乙脑病毒都要多3个核苷酸(AGC),相应地多编码1个氨基酸(丝氨酸)。XZ0934毒株在E基因区段决定病毒毒力的8个氨基酸位点未见改变;与疫苗株SA14-14-2株在E基因区段存在24处的氨基酸差异,其中E340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能会导致其抗原性的改变。采用贝斯马尔科夫蒙特卡洛算法,构建基于全世界100株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最大可信树(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 tree, MCC Tree)的结果显示,乙脑病毒的最近共同进化祖先出现于3255年前,5个基因型别的乙脑病毒进化分歧时间按照Ⅴ,Ⅳ,Ⅲ,Ⅱ,Ⅰ的顺序排列,基因Ⅴ型乙脑病毒最先从乙脑病毒种群中分化出来,是最古老的乙脑病毒种系。本课题的意义及创新性本课题对湖南省和西藏部分地区进行了虫媒病毒调查,在湖南省分离到乙脑病毒和环状病毒等,在西藏分离到乙脑病毒。在湖南省分离到基因Ⅰ型JEV属国内首次报道,同时发现湖南省分离的环状病毒为环状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属国际上首次报道。在西藏自治区分离到的基因Ⅴ型乙脑病毒是时隔57年后该基因型乙脑病毒的再次出现,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推算出5个型别乙脑病毒的最近共同进化祖先为3255年前。这些研究数据不但丰富了我国湖南省、西藏自治区虫媒病毒的种类,而且为了解当地传染病病因以及积极预防和控制相关虫媒病毒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新分离到的JEV、环状病毒等分离物的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明确了这些病毒的分类地位及其与国内外分离株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丰富了我国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为深入研究我国存在和流行的虫媒病毒积累了科学数据。

帅淑芬[9](2013)在《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及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D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感染登革病毒后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e fever,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登革热在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南非地区登革热的爆发更为频繁。严重威胁全球25亿人口的健康,每年有超过5000万人感染登革,其中大约5万人发展为登革出血热,超过2.5万人死亡。在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登革热已成为继疟疾之后的第二大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在中国,1978年第一次登革热爆发于广东省佛山市;此后,登革热先后在海南、广西、福建和浙江等地爆发流行。在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报道的登革热案例就有10000余例。近几年,在中国南部,登革热流行的间隔时间在缩短并且流行区域在不断扩张。登革热已经成为中国南部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影响其经济发展。在我国广东省广州市,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高,夏秋季雨水充足,其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生长繁殖。白纹伊蚊属于半家栖性蚊种,多孳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白纹伊蚊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吸血骚扰性极大,偏吸人血,多在户外侵袭人体。该蚊全天均有吸血现象,雌蚊刺叮活动有早晨和傍晚两个高峰期;其吸血活动常受气候、温度、湿度和光线的直接影响。白纹伊蚊通过叮咬吸血将虫媒病毒传播给人或/和其他动物,其对不同动物的吸血习性及其本身传播病毒给不同动物的能力影响病毒传播的效能。有研究表明:白纹伊蚊兼吸多种动物的血,且有多次吸血的特性。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有助于了解其传播病毒的可能的动物保存宿主,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指南。国外有研究表明:白纹伊蚊主要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血液,宿主动物范围很广。但在我国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不同动物的吸血程度如何?其传播登革病毒的可能的动物保存宿主有哪些?这些尚不明确。通过对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的研究,了解其对各种动物的吸血偏性及其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可能的动物保存宿主,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指南。白纹伊蚊是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之一。调查白纹伊蚊数量,监测白纹伊蚊的密度为有效实施防治登革热提供重要依据。登革热媒介监测主要包括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和幼虫密度监测。目前,我国常用的白纹伊蚊成蚊监测方法有人诱法、紫外灯诱捕法、诱蚊诱卵器等。寻找一个灵敏度高,能真实、客观反映自然界白纹伊蚊蚊虫密度及种群消长变化的监测方法,一直是媒介生物防治工作中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引进国外常用的蚊虫监测方法:BG-Sentinel trap,由德国Biogents公司发明,用于捕获蚊类和其他吸血昆虫的捕蚊器。大量国外研究表明:BG-Sentinel trap监测蚊类的效果良好,主要捕获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波利尼西亚伊蚊以及一些库蚊比如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但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BG-Sentinel trap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在广州地区比较BG-Sentinel trap在诱捕成蚊方面与紫外诱蚊灯及诱蚊诱卵器的差异,并探讨在中国境内BG-Sentinel trap在成蚊监测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二、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PCR法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确定其对不同动物的吸血偏性,了解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的可能的动物保存宿主。2、在实验室和现场条件下,比较BG-Sentinel trap、紫外诱蚊灯、诱蚊诱卵器捕获蚊类效果,评价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捕蚊效果,并探讨在中国境内,其在成蚊监测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三、研究方法1、应用PCR技术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六种动物(鸡、猫、狗、鸽、野鼠、小鼠)分别放入6个小玻璃房或将六种动物同时放入一个大玻璃房,然后放入已经饥饿18h的白纹伊蚊雌蚊,3h后收集吸血蚊。现场调查通过紫外诱蚊灯和BG-Sentinel trap采集吸血白纹伊蚊雌蚊,利用实验室建立的PCR体系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结合实验室和现场收集白纹伊蚊胃血来源鉴定结果,确定白纹伊蚊对常见动物的吸血偏性。2、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三种捕蚊器(BG-Sentinel trap、诱蚊诱卵器、紫外诱蚊灯)同时放入实验房,随后放入蚊类(白纹伊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雌雄各半,观察24h,收集捕蚊器捕获的蚊类,计算其捕获蚊虫数。现场调查时间为2012年7~12月,在调查地区选取4个点,每个点布放三种捕蚊器,观察24h,收集捕蚊器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鉴定蚊种并计算其捕获蚊虫数。比较三种捕蚊器在实验室和现场条件下的捕蚊效果。四、研究结果1、应用PCR技术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1.1不同空间白纹伊蚊对六种动物的吸血研究结果白纹伊蚊对野鼠、鸡、猫、小鼠、狗、鸽的平均吸血率分别为44.45%、38.27%、36.53%、35.70%、34.94%、24.75%;比较白纹伊蚊对六种动物的吸血率,白纹伊蚊对野鼠和鸽的吸血率差异显着。白纹伊蚊对鸡、猫、小鼠、狗的吸血率均高于鸽,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同一空间白纹伊蚊对六种动物的吸血研究结果实验共收集白纹伊蚊437只,用已建立好的鉴定蚊胃血血源方法鉴定收集的白纹伊蚊。鉴定结果有吸血蚊119只,其中吸鸡血的白纹伊蚊为54只,鸽血7只,猫血27只,狗血11只,小鼠血31只,野鼠血21只;有30只白蚊伊蚊兼吸两种以上动物的血。白纹伊蚊对鸡、小鼠、猫、野鼠、狗、鸽的吸血率依次分别为12.36%、7.09%、6.41%、4.81%、2.52%、1.60%。同一空间白纹伊蚊对六种动物的吸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现场收集白纹伊蚊吸血蚊标本的鉴定现场收集白纹伊蚊吸血蚊共13只,经PCR鉴定,吸狗血的白纹伊蚊有7只,吸人血的白纹伊蚊有2只,多重吸血(猫和小鼠)的白纹伊蚊有1只,未知血源的白纹伊蚊有3只。2、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2.1在实验室条件下,三种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的效果比较结果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数量显着高于紫外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但紫外诱蚊灯捕获中华按蚊的效果显着高于BG-Sentinel trap和诱蚊诱卵器。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雌蚊、雄蚊及致倦库蚊雌蚊、雄蚊的效果均显着优于紫外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其捕获中华按蚊雌蚊、雄蚊的效果显着低于紫外诱蚊灯。分析比较BG-Sentinel trap捕获三种蚊类雌蚊和雄蚊效果,结果显示: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及致倦库蚊两种蚊类雌蚊的效果优于其捕获两种蚊类雄蚊;但BG-Sentinel trap捕获中华按蚊雌蚊、雄蚊的效果差异较小。比较三种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效果(三种蚊类均为200只组,雌蚊:雄蚊=1:1),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效果都显着优于其捕获中华按蚊的效果;紫外诱蚊灯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之间的效果差异较小:而诱蚊诱卵器捕获白纹伊蚊的效果显着优于其捕获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的效果。2.2在现场条件下,三种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的效果比较结果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显着高于紫外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雌蚊、雄蚊效果都显着优于紫外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其捕获致倦库蚊雌蚊、雄蚊效果也显着高于紫外诱蚊灯。比较各月BG-Sentinel trap和紫外诱蚊灯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数,结果表明:所有月份,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数量均显着高于紫外诱蚊灯。分析BG-Sentinel trap和紫外诱蚊灯各月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数和雄蚊数,结果显示:7月~10月,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雄蚊数都高于其捕获雌蚊数,但11月,其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数反而稍高于雄蚊。紫外诱蚊灯在不同月份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数和雄蚊数差异均较小。对BG-Sentinel trap和紫外诱蚊灯各月捕获致倦库蚊雌蚊数和雄蚊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月份,BG-Sentinel trap捕获致倦库蚊雄蚊数都高于其捕获雌蚊数,紫外诱蚊灯捕获致倦库蚊雄蚊数也都高于其捕获雌蚊数。五、研究结论1、白纹伊蚊对人及常见动物(鸡、野鼠、狗、猫、鸽、小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嗜吸;实验室条件下,不同空间白纹伊蚊对野鼠的吸血率最高,相同空间白纹伊蚊对鸡的吸血率最高。验证了白纹伊蚊可吸鸡及鸽等禽类的血,并且具有多次吸血的的特性。2、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的效果显着优于紫外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BG-Sentinel trap捕获白纹伊蚊效果显着,其在中国境内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监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郭玉红,刘京利,鲁亮,常昭瑞,张彦,张静,刘起勇[10](2012)在《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2种捕蚊方法的现场捕蚊效果,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沿三峡库区按距离大坝远近不同选择3个点,同时使用2种捕蚊方法对居民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蚊虫种类及其构成调查。结果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均能捕获库区的主要蚊种,但在蚊种构成上有差异,诱蚊灯法捕获的三带喙库蚊数量大于人工小时法,而人工小时法捕获的骚扰阿蚊数量远大于诱蚊灯法;诱蚊灯法适用范围比人工小时法更广泛,可应用于林地、稻田等没有空间限制的环境。结论 2种蚊虫采集方法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长期系统的调查或监测中,建议使用诱蚊灯法。

二、CDC与UV灯光源人房蚊虫诱捕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C与UV灯光源人房蚊虫诱捕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靶标kdr、ace-1基因突变检测及种群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生物检测结果
    2.2 贵州省中华按蚊分子鉴定结果
    2.3 贵州省中华按蚊kdr基因1014 位点突变检测结果
    2.4 贵州省中华按蚊ace-1 基因119 位点突变检测结果
    2.5 贵州省中华按蚊mtDNA-COI基因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贵州省中华按蚊kdr基因1014 位点突变分析
    3.2 贵州省中华按蚊ace-1 基因119 位点突变分析
    3.3 贵州省中华按蚊mtDNA-COI基因种群遗传学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纹伊蚊的监测手段
    1.1 幼虫的监测
    1.2 成蚊的监测
        1.2.1 人诱法
        1.2.2 人工小时法
        1.2.3 人帐法
        1.2.4 诱蚊灯法
        1.2.5灭蚊磁法
        1.2.6 BG-Sentinel trap
        1.2.7 3S技术
        1.2.8 诱蚊诱卵器法
        1.2.9 孕蚊粘捕法
        1.2.1 0 基于互联网的蚊媒密度监测仪
2 白纹伊蚊的控制手段
    2.1 生态环境治理
    2.2 物理阻断
    2.3 化学防制
    2.4 生物防制
    2.5 综合防制

(3)一种新型蚊虫诱捕器的研制和效果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蚊虫诱捕器的设计
    1 新型蚊虫诱捕器的结构
    2 新型蚊虫诱捕器的技术思路
    3 新型蚊虫诱捕器的技术方案
    4 讨论
第三章 新型蚊虫诱捕器的效果测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现场及实验时间选择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拉克罗斯病毒和雪靴野兔病毒荧光RT-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中老边境重要虫媒传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拉克罗斯病毒和雪靴野兔病毒荧光RT-PCR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老边境重要虫媒传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城市化对广州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的影响以及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城市化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 生态学的影响
    前言
    1 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主要类型,数量以及季节变化的调查
        1.1 引言
        1.2 研究地点
        1.3 实验材料及方法
        1.4 结果
    2 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的监测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发育时间和羽化率观察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4 不同城市化地区白纹伊蚊成蚊生命表分析
        4.1 实验方法
        4.2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章 城市化对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评价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6)淡色库蚊糖餐植物的引诱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淡色库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1 淡色库蚊生物学特性
        1.1.2 淡色库蚊生态特性
        1.1.3 淡色库蚊的危害
    1.2 淡色库蚊防制技术
        1.2.1 淡色库蚊生活习性防制
        1.2.2 化学防制
        1.2.3 生物防制
    1.3 淡色库蚊防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蚊媒抗性问题
        1.3.2 环境污染问题
    1.4 淡色库蚊引诱剂
        1.4.1 产卵引诱剂
        1.4.2 性引诱剂
        1.4.3 取食引诱剂
    1.5 蚊虫的摄糖习性研究
        1.5.1 糖餐行为的差异
        1.5.2 糖餐的颜色及形状影响
        1.5.3 糖餐植物的偏好性
        1.5.4 引诱化合物
    1.6 引诱化合物研究装置
        1.6.1 Y-型嗅觉仪
        1.6.2 双室选择嗅觉仪
        1.6.3 双面选择嗅觉仪
        1.6.4 风洞选择实验
        1.6.5 四种嗅觉仪比较分析
    1.7 展望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颜色和形状对淡色库蚊摄糖行为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2.1.1 供试蚊虫
        2.1.2 试验用假花
        2.1.3 糖水
        2.1.4 引诱装置
    2.2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2.1 试验方法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3 糖餐植物筛选和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装置
        3.1.1 供试蚊虫
        3.1.2 试验用糖餐植物
        3.1.3 引诱装置
    3.2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3.2.1 室内筛选糖餐植物
        3.2.2 野外验证糖餐植物效果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1-5中开花植物引诱效果分析
        3.3.2 试验6中果实引诱效果分析
        3.3.3 野外验证试验
    3.4 讨论
        3.4.1 实验中存在较大标准差
        3.4.2 不同组别间糖餐植物引诱情况比较
        3.4.3 雌雄蚊的引诱差异
4 糖餐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装置
        4.1.1 供试植物
        4.1.2 仪器和色谱条件设置
    4.2 试验方法
        4.2.1 HS-SPME流程
        4.2.2 图谱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化合物种类
        4.3.2 化合物构成比例差异
    4.4 讨论
5 测定7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雄蚊作用
    5.1 试验材料与装置
        5.1.1 供试蚊虫
        5.1.2 化合物及浓度
        5.1.3 试验装置
    5.2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5.2.1 试验流程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化合物不同浓度对雄性库蚊的引诱趋避指数
        5.3.2 不同化合物不同浓度对雄性库蚊诱虫数及t检验
    5.4 讨论
        5.4.1 不同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引诱性差异
        5.4.2 同一化合物不同浓度下对淡色库蚊的引诱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7)我国山西、河南虫媒病毒调查及西藏新分离环状病毒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山西省蚊虫及蚊传病毒的调查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第一节 标本采集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分子特征研究
第二章 河南省蚊传虫媒病毒的调查及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病毒分离
    第二节 新分离病毒的鉴定与分子特征研究
第三章 西藏新分离环状病毒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第一节 西藏环状病毒鉴定及环状病毒系统进化分析
    第二节 西藏环状病毒的家猪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第四章 其他内容
结论
创新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我国湖南省和西藏自治区虫媒病毒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湖南省虫媒病毒调查
    第一节 优势蚊虫分布特征
    第二节 蚊虫标本的病毒分离
    第三节 病毒的鉴定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虫媒病毒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美国1999-2009年西尼罗病毒感染流行的回顾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及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应用PCR技术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和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小结
第二章 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和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成果
致谢

(10)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的设立
    1.2 调查方法
        1.2.1 人工小时法 (栖息蚊虫捕捉法)
        1.2.2 诱蚊灯法
2 结果
    2.1 2种方法捕获蚊种构成分析
    2.2 2种方法在同种生境中捕获蚊种构成
        2.2.1 人房中2种方法捕获蚊种构成
        2.2.2 牲畜棚中2种方法捕获蚊种构成
3 讨论
    3.1 2种方法都可作为蚊虫种类及其构成的调查方法
    3.2 在长期的调查或监测工作中应考虑优先选用诱蚊灯法
        3.2.1 诱蚊灯法适用的生境范围广于人工小时法
        3.2.2 在同类生境中, 诱蚊灯法比人工小时法捕获蚊种构成更客观
        3.2.3 诱蚊灯法可以避开人工小时法由于不同个体操作而造成的采集差异
    3.3 2种方法分别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四、CDC与UV灯光源人房蚊虫诱捕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中华按蚊抗药性靶标kdr、ace-1基因突变检测及种群遗传学研究[D]. 梁秋果. 贵州医科大学, 2019(07)
  • [2]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李晨颖,陈晓光. 中国热带医学, 2018(07)
  • [3]一种新型蚊虫诱捕器的研制和效果测试[D]. 李晨颖.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拉克罗斯病毒和雪靴野兔病毒荧光RT-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中老边境重要虫媒传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刘梦莹. 承德医学院, 2016(02)
  • [5]城市化对广州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的影响以及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评价[D]. 李奕基.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 [6]淡色库蚊糖餐植物的引诱成分研究[D]. 黄舒奇. 浙江大学, 2015(05)
  • [7]我国山西、河南虫媒病毒调查及西藏新分离环状病毒分子进化遗传分析[D]. 郑雅匀. 山东大学, 2014(12)
  • [8]我国湖南省和西藏自治区虫媒病毒调查[D]. 曹玉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9]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及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D]. 帅淑芬.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J]. 郭玉红,刘京利,鲁亮,常昭瑞,张彦,张静,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06)

标签:;  ;  ;  ;  ;  

CDC与UV光源在人居室内诱蚊效果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