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牵拉痛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牵拉痛

一、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的牵张痛(论文文献综述)

李攀[1](2021)在《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在临床中为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优的方法。方法:纳入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CPSOLP),记录术中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对照组术后按病情需要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第二天开始加服丹芪活血胶囊。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时长和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行颈椎CT平扫了解门轴侧骨性融合情况,同时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并计算椎管扩大率。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功能改善率(Recovery Rate,RR)、FTT叩足实验(Foot Tapping Test)进行临床评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将术后与术前及两组同一时间点的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估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致病因素、病变节段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无脱落病例,两组患者连续减压节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长经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术前C5水平椎管矢状径为(9.31±0.72)mm、对照组(9.14±0.88)mm,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均行颈椎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门轴侧植骨均已融合,测量C5水平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治疗组(16.17±1.04)mm、对照组(15.80±1.02)mm分别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对,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C5水平椎管矢状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椎管扩大率(74.05±9.92)%与对照组椎管扩大率(73.48±8.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排异及术后感染、再关门、脑脊液漏、血肿、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治疗组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治疗组出现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患者5例(14.3%),对照组出现14例(40%),两组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轴性症状重症度量表,治疗组:I度2例(40%)、II度2例(40%)、III度1例(20%),对照组:I度4例(28.6%)、II度3例(21.4%)、III度4例(28.6%)、IV度3例(21.4%)。对照组C5神经根麻痹(Nerve Root Palsy,NRP)发生率(8.6%)稍高于治疗组(2.9%)(P>0.05);其中对照组共3例,分别为I度2例(66.7%)、III度1例(33.3%);治疗组1例,为I度(100%)。(5)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时的NDI、VAS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DI、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8.74±1.54)分与对照组(8.51±1.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9.94±1.39)分与对照组(9.63±1.4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显着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73.72±12.22)%与对照组(63.52±18.18)%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椎功能改善率(RR)评定结果:治疗组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3%;对照组优1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5.7%;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随访时均行FTT叩足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叩足次数逐渐增加。两组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末次的FTT次数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TT次数在术前、术后1周分别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叩足次数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1)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支撑内固定术后,椎管容积明显扩大,脊髓、神经压迫得到解除,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且该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着,门轴侧骨融合率高、颈椎稳定性好。(2)对于气虚血瘀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而言,术后早期服用丹芪活血胶囊,较单纯手术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加速康复,降低轴性症状,改善颈椎功能。

王晓楠[2](2021)在《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前后相关影像学参数,证实新术式的可行性,并提供影像学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的16例患者采用新术式治疗相关疾患,其余16例患者归入对照组,采用传统单开门术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椎管横截面积,正中矢状径,利用MRI测量脊髓漂移距离,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核磁均可见脊髓前后间隙,脑脊液连续性有所改善。观察组术后各节段椎管横截面积的扩大值(单位:mm2)分别为130.90±20.52(C3),180.81±18.86(C4),240.48±35.43(C5),145.93±36.94(C6),153.16±36.28(C7);对照组分别为60.56±17.33(C3),68.89±18.03(C4),52.17±17.3(C5),79.74±29.76(C6),72.51±30.54(C7)。观察组术后各节段椎管正中矢状径的扩大值(单位:mm)分别为5.31±1.13(C3),8.8±1.28(C4),10.28±1.68(C5),9.46±1.48(C6),9.22±1.12(C7);对照组分别为4.51±1.06(C3),6.97±1.2(C4),7.11±1.23(C5),6.93±1.57(C6),6.5±1.29(C7)。观察组在各节段椎管横截面积和椎管正中矢状径的扩大程度上明显优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节段脊髓漂移距离(单位:mm)分别为2.04±0.10(C3),3.30±0.13(C4),3.50±0.13(C5),3.30±0.17(C6),2.48±0.08(C7);对照组(单位:mm)分别为1.98±0.10(C3),3.25±0.13(C4),3.47±0.18(C5),3.27±0.12(C6),2.44±0.14(C7)。两组脊髓漂移距离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影像学上实现了更彻底的椎管减压效果,同时保证了合理的脊髓后移距离,减少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确切有效。

曾祥鸿[3](2021)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ACHDF和PC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与使用微型钛板的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0年2月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一病区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8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两组:行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52例,为前路组;行微型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37例,为后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匹配出27对患者,再比较这27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7Cobb角、颈C2~7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C2~7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axial,C2~7SVA)、T1倾斜角(T1 slope,T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均术前均显着增加,NDI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JOA评分和NDI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术前平均C2~7Cobb角、C2~7SVA、T1S、TI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术后1年C2~7Cobb角较术前增大,C2~7SVA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TIA和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路组术后1年C2-7Cobb角较术前减小,C2~7SVA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TIA和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术后1年平均C2~7Cobb角、C2~7SV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1S和TI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手术时间较后路组少,术中出血量较后路组少,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前路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2例吞咽不适、1例C5神经麻痹,1例轴性症状;后路组出现2例C5神经麻痹,2例轴性症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两种术式的近期JOA评分和NDI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2)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少。(3)颈前路减压术能较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颈椎生理曲度部分丢失。(4)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近期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邵富强[4](2020)在《声压辨识在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高速磨钻是脊柱后路手术中不可取代的切骨动力装置,但是面临着术后神经并发症的风险。掌握安全使用高速磨钻是目前脊柱外科医生必须跨越的最具挑战性的操作技术,但学习曲线较长。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拟通过标本及临床实验,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中,采集、检析磨钻切磨过程中的声压特征,基于声压特征辨识被切磨组织类型(松质骨、皮质骨、关节突关节)并检测皮质穿透,实现风险预警,为基于声压特征的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微型实验猪颈椎标本以俯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仔细解剖,暴露脊柱后方骨性结构。利用高速磨钻以垂直递进方式沿椎板-关节突间沟或椎板三角穹窿顶部切磨C3-C7椎板。首先使用5mm西瓜磨头切断椎板背侧皮质骨和松质骨,形成5mm宽的骨槽;用2mm西瓜钻头将骨槽底部(椎板腹侧皮质骨)磨穿,作为单开门手术开门侧或用作切除椎板。垂直递进即连续垂直切磨:切磨方向垂直于椎板,依次切开背侧皮质、松质、腹侧皮质直至穿透,加深骨槽深度;递进轨迹为自尾端向头端,递进步距为磨头半径,延长骨槽的长度;经连续垂直切磨,最终形成以磨头直径为宽度的纵行骨槽。2、将微型实验猪胸、腰椎标本以俯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暴露棘突、椎板、关节突等结构并尽量保留周围软组织。在高速磨钻辅助下,采用垂直递进方式,以八边法首先切除上一椎体的椎板(第1边)和两侧的下关节突(第2、8边,上根黄通道);然后切除下一椎体的椎板至两侧椎弓根内缘(第5边);切除下一椎体的峡部背侧皮质,将两侧上关节突基底与椎弓根的交界部铲薄、切断下根黄通道(第4、6边),至此,上关节突的骨性依托已经完全切断;最后,切断椎旁肌、肋间肌筋膜、神经根悬韧带在上关节突外侧的附着(第3、7边),完成T8-L5节段经根黄通道八边法关节突整块切除。使用高速磨钻以垂直递进方式沿双侧椎板-关节突沟纵行开槽,切断椎弓根内侧的椎板双层皮质及下关节突内侧半,在与上、下椎体交界的椎板间开横槽,切断椎板与椎弓的骨性连结,整块抬起椎板,完成T8-L5节段传统椎板切除。3、将微型实验猪颈、胸、腰椎标本以俯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去除周围软组织,直至暴露椎板、关节突关节、侧块、横突等进钉点骨性标志。确定C3-C7、T8-T12、L1-L5椎弓根钉入钉位置,颈椎置钉点位于上关节突侧缘与侧块交界处的内侧、尾侧1mm处;胸椎入钉位置位于上关节面、椎弓峡部和横突形成的三角形的中间;腰椎置钉点为椎弓峡部和横突的交界处。利用2mm高速磨钻自入钉位置平行于终板、以一定的内倾角建立椎弓根钉置钉导孔,颈椎内倾角为25-45°,胸椎内倾角为15°,腰椎内倾角为5-10°。以上一椎体棘突基底部中上1/3为L1-L5经椎板关节突钉入钉点,利用2mm高速磨钻自一侧入钉点依次穿过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面、下一椎体椎弓根建立置钉导孔,置钉方向为向外侧倾斜40-50°,向尾侧倾斜45-60°。4、临床实验前前报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020年2月-2020年5月,采用单纯椎板切除、单开门及双开门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各2例,采用经根黄通道关节突整块切除和传统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患者各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经X线、CT及MRI确诊。患者全麻后以右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床上,手术过程如方法1-2所示。为避免磨钻穿透椎板损伤脊髓,在各手术中,均不采集皮质穿透的声压信号。5、在以上标本及临床实验中,用微型麦克风采集磨钻切磨过程中的声压信号,标本实验中麦克风以金属夹具固定于磨钻手柄侧面,临床试验中麦克风以无菌手术膜覆盖后固定于床旁输液架上,远离术野。利用时频联合分析方法,对以上声压信号进行多层小波包分解直至每一个节点只含有一种谐波成分,其频率为磨钻主轴频率整数倍。各次谐波幅度的大小可反映切磨状态,计算前几次谐波成分的幅值,作为声压特征,以分辨被切磨组织类型并检测皮质穿透。结果:1、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在门轴侧,椎板松质骨幅值小于腹侧皮质骨幅值,在1-4 k Hz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5 k Hz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开门侧或椎板切除部位,椎板腹侧皮质骨的幅值明显大于皮质穿透的幅值且具有统计学差异(1-5 k Hz,p<0.001)。2、胸、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椎板松质骨和皮质骨、椎板皮质骨和皮质穿透、根黄通道皮质骨和皮质穿透的谐波幅值在各个频率下具有显着差异(1-5 k Hz,p<0.001),根黄通道松质骨和皮质骨幅值在2-4 k Hz具有显着差异(2 k Hz,p<0.001;3-4 k Hz,p<0.05),在1 k Hz和5 k Hz没有差异(p>0.05)。3、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椎弓根/椎体松质骨和皮质骨幅值在所有频率下均具有显着差异(1 k Hz,2 k Hz,4 k Hz,5 k Hz,p<0.001;3 k Hz,p<0.05);皮质骨和皮质穿透幅值在所有频率下均具有显着差异(1-5 k Hz,p<0.001)。经椎板关节突钉置入手术中,松质骨和皮质骨幅值在所有频率均具有显着差异(1-4 k Hz,p<0.001;5 k Hz,p<0.05);松质骨和皮质穿透幅值、松质骨和关节突关节面幅值、皮质骨和皮质穿透幅值、皮质穿透和关节突关节面幅值在在所有频率均具有显着差异(1-5 k Hz,p<0.001);皮质骨和关节突关节面幅值在1、2、4、5 k Hz具有显着差异(p<0.001),在3 k Hz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筛选与验证: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松质骨幅值始终小于皮质骨(1-3 k Hz,p<0.001;4 k Hz,p<0.01;5 k Hz,p>0.05);胸椎传统椎板切除手术中,在1-4 k Hz皮质骨幅值大于松质骨(p<0.001),而在5 k Hz松质骨幅值大于皮质骨(p>0.05);胸椎经根黄通道关节突整块切除手术中,松质骨幅值在1 k Hz大于腹侧皮质骨(p>0.05),在2-5 k Hz小于腹侧皮质骨(3 k Hz,p>0.05;2、4、5k Hz,p<0.001)。结论:标本实验结果及临床筛选验证证明,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中,利用声压特征可以准确实时辨识切磨状态(松质骨、皮质骨、皮质穿透和关节突关节面),精准控制磨钻界深和方向,实现风险预警。该研究丰富了脊柱手术感知物理量,确立了声压反馈辨识磨钻切磨状态的方法,为建立基于声压特征的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提供实验依据。

张兴旭[5](2020)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颈椎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比较成熟的术式,由于手术入路及术中操作要求不同,在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的前提下,颈椎影像学特征已成为评估手术满意程度的另一标准。颈椎前路手术长节段的椎间融合及颈椎后路手术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均改变了颈椎影像学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多次对颈椎影像学特征与MCSM手术的关系进行讨论,主要考虑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可能会对脊髓及神经的功能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MCSM手术的目的在于减压彻底的同时提供颈椎稳定性,并且应尽可能维持颈椎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的平衡变化及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A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0例,B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40例。统计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X线片上C7矢状位垂直距离(SVA)、C2-7Cobb角、T1-Slope,记录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患者的例数。结果:两治疗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12.78±9.12)min,术中出血量(77.84±54.37)ml,术前JOA评分(7.65±1.96),术后JOA评分(14.62±0.98),神经功能改善率(74.38±7.12)%,术前C2-7Cobb角(18.33±11.63)°,术后C2-7Cobb角(19.31±11.26)°,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73±4.43)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15.05±8.25)mm,术前T1-Slope(24.83±7.50)°,术后T1-Slope(25.93±8.18)°;B组:手术时间(120.60±7.96)min,术中出血量(258.25±54.16)ml,术前JOA评分(8.05±1.40),术后JOA评分(14.73±0.55),神经功能改善率(72.58±5.31)%,术前C2-7Cobb角(18.48±6.88)°,术后C2-7Cobb角(11.91±6.49)°,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20±7.16)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31.31±8.03)mm,术前T1-Slope(24.52±6.60)°,术后T1-Slope(17.53±4.96)°。其中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前C2-7Cobb角、术前C7矢状位平衡、术前T1-Slope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C2-7Cobb角、术后C7矢状位平衡、术后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7矢状位平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C2-7Cobb角、T1-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2-7Cobb角、C7矢状位平衡、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未见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B组发现轴性症状患者4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2例(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无论选择颈前路手术或是颈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但是颈前路更能降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减少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且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维持中优于颈后路手术。

张昆鹏[6](2019)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与传统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临床根据病症累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四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为常见类型,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0%15%,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且为颈椎病诸型中症状最严重之类型,由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所致,累及多个节段颈椎,致使脊髓广泛受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且该病症状发展呈渐进性,一旦确诊,往往需要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联合入路3大类。前路手术主要适用于单节段或双节段的病变,其优点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减压彻底和有效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等,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为颈椎结构退变所致,往往累及多个节段,所以前路术式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有限。有研究表明前后联合入路的临床优良率优于单纯的前入路和后入路,但前后路联合术式是两术式的结合,先行后路手术,而后行前路手术,大大加长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对手术操作者的技术及体力有较高的要求。对患者而言,多数患者体质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手术和较大的手术创伤,而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引起,其流行病学特点是老年人多发,而多数老年人并不能耐受前后路联合术式,所以该术式的应用同样有限。对于累及多节段的老年患者,后路术式往往作为优先考虑术式。其中后路单开门术式适用于大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该术式耗时少、损伤相对较小,且术式简单,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多年来的统计研究表明,传统的单开门手术存在诸多不足,如术后脊髓减压不充分、不能解除神经根的卡压等,甚至会导致脊髓再次受压迫。在此术式基础之上的各种改良术式,为众多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与传统单开门术的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此次对比了二者的疗效和差异,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对临床医生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目的对比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术之间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差异,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方法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传统单开门组(对照组)和合并神经根管扩大单开门组(观察组),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及术后评估。入选标准:多阶段(≥3个节段)病变、神经根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节段为C37。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传统单开门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5274岁,平均(61.8±7.7)岁。合并神经根管扩大单开门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5473岁,平均(62.2±7.5)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并为自由选择术式,术中使用同一套器械,同样内固定材料,术后使用同一套康复计划,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分析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对比患者手术前后颈椎影像学检查及神经功能评分,了解颈椎曲度丢失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神经功能改善率等指标的一般情况。记录术后有无感染、脑脊液漏、轴性症状、再关门、脊髓损伤、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综合评价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对手术选择无影响,两种手术方式对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术中透视时间(min),住院天数(天)四个项目的影响无差异,在术中失血量(mL)方面,传统单开门组优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后随访中发现,单开门合并神经根管扩大单开门组在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改善率(%)等方面显着优于传统单开门组(P<0.05),在CCI(%)丢失度与ROM丢失角度(°)两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面,单开门合并神经根管扩大单开门组在轴性症状发生率方面低于传统单开门组(P<0.05),在术后感染、脑脊液漏、再关门、脊髓损伤及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相较于传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能更好的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增加脊髓的后移距离,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在累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可作为优先考虑术式。

王顺民[7](2019)在《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严重OPLL患者:MRI改变和临床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测量经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严重OPLL患者的颈椎MRI影像学(包括脑脊液和脊髓面积、评分,脊髓位置)变化参数,研究分析两种手术MRI影像学参数与临床效果的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或ACAF治疗的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严重OPLL患者共63例,其中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31例(P组),ACAF32例(A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影像学数据和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基本资料,术前、随访时均行颈椎MRI、X线、三维CT检查。JOA评分及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临床效果。应用专业图像处理软件测量T2加权MRI上脑脊液与脊髓的面积及比率(OR)、脑脊液带评分、脊髓曲度及信号评分、脊髓旋转角、偏移角、脊髓距离(横断面脊髓短轴中点到椎动脉线的距离)。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CAF组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P组),并分析比较两组影像学测量指标和计算JOA、VAS的改善率(IR)。结果:A组和P组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持续时间、椎管狭窄率、手术出血量、随访时间平均值无明显差异,A组平均手术时间大于P组,脑脊液漏两组各1例,C5神经麻痹A组1例、P组4例,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JOA、VAS评分改善率均优于P组(p<0.05)。在T2加权像MRI上,两组患者脊髓面积、脊髓信号评分无差异(p>0.05),A组脑脊液面积、实际椎管面积、脑脊液/实际椎管面积比率、脊髓旋转角、脊髓偏移角变化值均高于P组(p<0.05)。而A组脊髓/实际椎管面积比率、CSF带评分和脊髓曲度评分均低于P组(p<0.05),A组脊髓中心向前漂移,而P组向后漂移。结论:对于严重OPLL引起颈椎脊髓病的患者,ACAF及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都可以减压脊髓,脑脊液带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较少。但影像学MRI显示ACAF可以更好地恢复脊髓、脑脊液面积和形态,尤其是脊髓位置,实现脊髓原位减压,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疗效满意。

王继洲[8](2019)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轴性症状是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了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但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及讨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或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手术节段在C3-C7之间。术后1周测量C4、C5、C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开门角度为40.2°±11.3°,范围从20°至69°,根据平均开门角度将患者分为2组,A组(开门角度<40度)71例患者,包括男性44例和女性27例;B组(开门角度≥40度)53例患者,包括男性32例和女性21例)。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术前、术后2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记录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评估末次随访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术前、术后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失血量、手术时间、病程时间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JOA评分术前:9.0±1.5,末次随访JOA评分:13.6±1.2,改善率为58.6%±11.7%;B组术前JOA评分8.8±1.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3.3±1.4,JOA改善率56.6%±10.8%。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C2-7 Cobb角和颈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C2-7cobb角及ROM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性症状:术后2周A组24例(33.8%,VAS:2.7±1.8),B组31例(58.5%,VAS:3.5±1.9)有严重的颈部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A组有12例(16.9%,VAS:1.8±1.4)和B组18例(34%,VAS:1.8±1.4)有颈部持续疼痛,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有5例(7.0%,VAS:1.4±0.8),B组7例(13.2%,VAS:1.6±1.1)持续颈部疼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患者中2例(2.8%)发生C5神经根麻痹;B组中7例(13.2%)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A组和B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浅表伤口裂开。术后两组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当椎板开门角度在20°-40°之间时,不仅可保证了足够的脊髓减压,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降低了术后早期和中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减少C5神经根麻痹并发症的发生率。

徐斌武[9](2019)在《不同固定的颈椎管成形治疗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利用伴有金属带线锚钉及丝线固定门轴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用来治疗由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疗效,比较优越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因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而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同一个主刀医生收治,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本组病例分析的患者共40例;其中将接受金属带线锚钉捆绑固定单开门手术的20例患者称为锚钉组;将接受丝线捆绑固定单开门手术的20例患者称为丝线组。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术后轴性症状、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等术后住院期间数据;通过门诊随访获得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期间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椎曲度指数(CCI)等数据,并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患者均完整完成术后随访。纳入锚钉组和丝线组病例通过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锚钉组较丝线组稍多(P>0.05);手术时间锚钉组较丝线组长(P<0.05);术后总引流量锚钉组低于丝线组(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病例数锚钉组较丝线组低(P<0.05);术后脑脊液漏发生锚钉组较丝线组低(P>0.05);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率锚钉组低于丝线组(P>0.05)。术前mJOA评分、NDI、VAS评分、CCI:锚钉组与丝线组相似(P>0.05)。手术后,术后1周mJOA评分两组都有缓解(P>0.05),NDI、VAS评分较术前稍有恶化(P>0.05);术后3、6、12月mJOA评分锚钉组改善情况较丝线组好(P<0.05);术后1周mJOA改善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12月mJOA改善率锚钉组优于丝线组(P<0.05);术后3、6、12月NDI锚钉组优于丝线组(P<0.05);术后12月发生“再关门”锚钉组较丝线组低(P<0.05)。术后6、12个月CCI丝线组都较锚钉组低(P<0.05)。结论:接受金属带线锚钉固定和丝线固定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伴有金属带线锚钉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及颈椎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复查“再关门”发生率更低,术后效果更好。

崔立尧[10](2019)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钛板固定与锚定法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钛板固定与锚定法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特别是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6月到2018年2月就诊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60例,根据内固定技术的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和锚定法固定组。其中微型钛板组(A组)26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8.77±1.99。锚定法组(B组)34例,术前JOA评分为8.62±1.6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术前颈椎曲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术后开门角度大小及有无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个月A组JOA评分为14.35±1.57,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6.46±20.87)%,B组JOA评分为13.15±1.28,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2.94±18.04)%;术后12个月A组JOA评分为15.00±0.98,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4.65±13.82)%,B组JOA评分为14.15±1.13,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5.44±17.40)%;末次随访A组JOA评分为15.54±0.8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35±11.69)%,B组JOA评分为14.88±0.77,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3.79±11.34)%,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改善明显,但A组较B组改善更加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分别为9.77±1.97 mm、9.62±1.81 mm及9.42±1.75 mm,锚定组分别为9.18±1.78 mm、9.00±1.44mm及8.85±1.2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7.19±11.99°、45.00±11.78°、40.65±11.40°,B组分别为45.26±9.60°、39.35±9.83°、34.09±10.05°,术后1个月两组椎板角度均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椎板开门角度B组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后A组3例遗留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1.5%,而B组9例遗留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C5神经根麻痹,仅B组中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C5神经根不全麻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固定方式虽均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但微型钛板组相对于锚定组更优。(2)两种固定方式术后均会出现颈椎曲度的丢失及部分椎板开门角度的丢失,但微型钛板组对于椎板开门角度的维持要优于锚定组。(3)微型钛板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锚定法组,其总体疗效也优于锚定法。

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的牵张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的牵张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治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数据测量
        1.3.1 椎管横截面积、正中矢状径的测量
        1.3.2 脊髓漂移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椎管横截面积比较
    2.2 椎管正中矢状径
    2.3 脊髓整体后移距离
3 讨论
    3.1 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3.2 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对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
    3.3 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轴性症状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后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颈椎JOA评分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ACHDF和PC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手术技术
    1.5 术后处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倾向性评分前各项基线参数
    2.2 两组患者倾向性评分后各项基线参数
    2.3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和NDI评分
    2.5 两组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
    2.6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
    2.7 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比较
    2.8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影响颈椎手术疗效的因素和倾向性评分匹配
    3.2 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和临床疗效
    3.3 手术并发症和术中资料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JOA评分表
综述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声压辨识在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标本
        1.1.2 手术过程
        1.1.3 声压信号测量系统
        1.1.4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松质骨与腹侧皮质骨声压特征差异(5mm磨钻)
        1.2.2 腹侧皮质骨与皮质骨穿透声压特征差异(2mm磨钻)
    1.3 讨论
        1.3.1 颈椎后路减压手术
        1.3.2 颈椎后路减压相关并发症
        1.3.3 颈椎后路钻孔过程中基于声压信号分析的磨钻精准控制
    1.4 小结
二、胸、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标本
        2.1.2 手术过程
        2.1.3 声压信号测量系统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基于声压特征的椎板切磨状态辨识
        2.2.2 基于声压特征的POT切磨状态辨识
    2.3 讨论
        2.3.1 传统PTP减压治疗TSS
        2.3.2 经POT关节突整块切除治疗TSS
        2.3.3 LSS后路减压手术
        2.3.4 胸、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2.4 小结
三、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标本
        3.1.2 手术步骤
        3.1.3 声压信号测量系统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PS置钉过程中切磨状态辨识
        3.2.2 TLS置钉过程中切磨状态辨识
    3.3 讨论
        3.3.1 置钉点、置钉方向及置钉方法
        3.3.2 徒手置钉和影像引导置钉
        3.3.3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并发症
        3.3.4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钻孔状态辨识
    3.4 小结
四、声压特征在临床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的筛选和验证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手术过程及声压特征检析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临床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不同切磨状态声压特征
        4.2.2 临床胸椎后路减压手术中不同切磨状态声压特征
    4.3 讨论
        4.3.1 脊柱后路手术中NLCL发生率
        4.3.2 临床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声压特征的筛选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脊柱后路减压与固定手术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与传统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材料及设备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术后康复
    1.7 评价标准
        1.7.1 基础状况
        1.7.2 功能评价
        1.7.3 术后并发症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和一般评价项目比较
    2.2 患者功能试验和评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

(7)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严重OPLL患者:MRI改变和临床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二、临床资料
    三、影像学资料
    四、手术方法
    五、临床疗效评价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资料
    二、面积及比率改变
    三、磁共振评分
    四、脊髓位置
    五、临床效果
讨论
典型病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及步骤
    1.5 术后处理
    1.6 开门角度测量
    1.7 疗效评价指标
        1.7.1 一般指标
        1.7.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7.3 轴性症状
    1.8 影像学评价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临床结果
    2.3 影像学结果
    2.4 轴性症状
    2.5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临床疗效与椎板开门角度的关系
    3.2 术后并发症与开门角度的关系
    3.3 轴性症状与开门角度的关系
        3.3.1 颈椎骨性结构破坏、颈椎不稳定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2 颈后伸肌剥离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3 小关节囊的缝合和牵拉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4 颈神经根分支受到刺激及损伤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3.5 颈后路术后脊髓后移位距离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4 术前因素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5 颈椎活动度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6 颈椎曲度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3.7 颈围佩戴时间、颈部早期功能锻炼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固定的颈椎管成形治疗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资料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第3章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管理
    3.1 前期准备
        3.1.1 一般检查
        3.1.2 专科检查
        3.1.3 术前特殊准备
        3.1.4 手术器械、耗材准备
    3.2 手术过程
        3.2.1 麻醉及手术前准备
        3.2.2 切口区域消毒铺巾
        3.2.3 手术切口选择及暴露
        3.2.4 单开门脊髓减压
    3.3 手术抗生素使用及术后治疗
第4章 手术评价指标
    4.1 手术评价指标
    4.2 数据统计方法
第5章 结果
第6章 讨论
    6.1 后纵韧带解剖及致病机制
    6.2 OPLL所致CSM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6.3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6.3.1 术后轴性症状
        6.3.2 C5神经根麻痹
        6.3.3 术后后凸畸形
        6.3.4 术后“再关门”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10)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钛板固定与锚定法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的牵张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丹芪活血胶囊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D]. 李攀.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穹顶式可控后移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分析[D]. 王晓楠.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ACHDF和PC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D]. 曾祥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声压辨识在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D]. 邵富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D]. 张兴旭.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6]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与传统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D]. 张昆鹏. 河南大学, 2019(01)
  • [7]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严重OPLL患者:MRI改变和临床效果的研究[D]. 王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8]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角度对轴性症状的影响[D]. 王继洲.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不同固定的颈椎管成形治疗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比[D]. 徐斌武. 南昌大学, 2019(01)
  • [10]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钛板固定与锚定法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D]. 崔立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神经根牵拉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