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

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木喜,孙晓杰,王亚搏,谭知涵,王春莲[1](2021)在《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的相关数据及政府统计报告,分析了生活垃圾处理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供广东省有关管理部门参考。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量从2004年的1.6×107 t增长至2020年的3.1×107 t,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42.8%提高到100%。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填埋为主、焚烧为辅、其他补充的旧格局,转变为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生物处理为补充的新格局。2020年,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为64%,已达到十三五规划中焚烧比例的要求。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并基于碳中和的目标,广东省可适度超前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提高焚烧能力占比,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对于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缺乏消纳途径的地区,厨余垃圾可经预处理后与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有关部门制定垃圾无害化处理政策与规划提供参考。

童萌[2](2021)在《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中部山区Q县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加强生态治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生活垃圾分类在农村的有效治理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改善生活垃圾污染现状、顺应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依据文献资料、政策法规、访谈记录以及调研问卷等多种素材,尝试通过创新治理模型,探寻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点的有效办法。研究焦点上,本文着重关注协同治理过程中多主体的参与效能。通过分析治理主体在垃圾分类全流程中的角色,分别探讨了四大主体在各环节的责任定位与相互关系,以此建构了多主体协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段模型,随即尝试了对综合模型的创新。综合模型是从宏观的视角探索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协同动因、协同引擎、协同参与和协同效果五个版块。运用综合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具有灵活性,在描述协同过程时可以创新推演方法,并从不同角度展现治理动态。通过运用综合模型对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经济发展落后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负面影响,而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等主体需要从依赖政府支持走向拥有自主性。只有多主体从主观上愿意倾注更多努力,协同治理才能始终保持活力,从而促进治理成效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获得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在于,通过精准政策供给、强化机制保障、优化人文环境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通过优化人力配置、升级组织架构、强化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整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各类资源;通过拓展互动渠道、重构博弈路径、维持参与秩序等多种措施,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力。

张萍[3](2021)在《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R市A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条件提升的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需要面对的是人居环境问题,个别地区出现“垃圾围村”“垃圾成山”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将农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点任务包括生活垃圾治理,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村庄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关系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主要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运用调查问卷法以及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国外生活垃圾处理成功经验的探讨借鉴,结合我国农村实际,从政府、企业、村民角度出发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首先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情况,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章对农村生活垃圾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列出相关理论基础,分析相关理论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研究中的适用性。第2章从R市A区概况出发,了解R市A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模式以及取得的实效。第3章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第4章,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政府、企业、村民层面探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协同治理的具体途径,以期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赵胜[4](2021)在《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三农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但农村的环境也逐步恶化,其主要因素则是农村垃圾数量爆发性的增长,显然,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和相关研究已然迫在眉睫,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农村垃圾的治理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曾重点讲到,我们要大力推动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国绿色发展,加强保护生态系统,并建立综合的环境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社会各个阶层一同参与,从而打造美丽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问题无论从国家战略来讲还是从农村环境来讲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概述进行解读,针对农村垃圾在农村环境中具有分散性、农村垃圾可再生性质以及农村垃圾的潜藏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包括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之必要性与相关法律规范内容。其次,对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检视作出深层次的探讨,从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实然性层面开始,进一步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进行法理分析与法律实施问题分析,从立法、执法、法律监督多维度进行分析探讨。再次,通过分析外国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方法,对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借鉴,得出要利用科技提高垃圾循环利用率并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促进公众参与的启示意义。最后,本文针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存在的具体法律问题,从完善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提高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执法能力、促进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以及强化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法律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之进步。

袁少芬[5](2021)在《东莞市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中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进入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广大市民对城市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垃圾处理是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环节,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缓解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政府引进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运转(含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等生活垃圾处理的各个不同环节。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公益性、复杂性,生活垃圾管理职能部门在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化运营企业之间不同的合作模式,希望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公共服务,同时,在项目运营中发挥企业优势,达到双赢局面。本文通过从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监管、垃圾处理市场化政府监管的界定等概念作为切入点,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通过研究东莞市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中的政府监管基本情况,包括在生活垃圾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运转(含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终端处理中的政府监管措施,深入分析其加强政府监管取得的成效、政府监管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同时,选取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时间较长的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经验丰富的亚洲国家以及具有典型性国内先进城市的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中的政府监管情况,总结出各自的优点及先进借鉴经验。从规章制度、职责范围等不同层面提出优化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要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与市场化运营企业的职责、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企业灵活准入退出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道路。

万筠[6](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宋晓琪[7](2020)在《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进展现状,从全流程的视角切入,严格遵循“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这四大分类管理流程,查阅大量2013—2019七年间的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案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将协同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四大基本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各个流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来考察A市政府作用在此项工作中发挥的成效与不足。同时,选取日本和台湾两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成功案例,在“去异求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启示。最后,依然遵循四大管理流程,并结合政策工具、政府规制、循环经济、社区治理、正负激励等“N”种理论的核心内涵,对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分别提出对应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A市虽然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分类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居民分类意识有所提高、终端处置设施运行良好,但面临的困境显得更加突出,亟需提出可行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环节的政府治理理念、政策工具选择、管理主体权责和必要配套机制;前端分类投放环节的投放原则、宣传教育、群众基础;中端分类收运环节的混合收运、监管过程、回收系统;末端分类处置环节的处置方式、技术、资金难关以及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水平和垃圾处理厂的空间布局。

朱培能[8](2020)在《常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产生,这反映出人们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热门以及有争议性的话题了。本研究以常熟市为例,作为中国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地区,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研究以及针对就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全国各地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方法,结合常熟市在制定垃圾分类政策乃至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根据所获得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常熟市在处理垃圾分类问题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确定了对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结构,对常熟市近年来关于垃圾分类在政府角度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发展进行分析,对常熟市民在近年来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是行动上的改变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研究并将对未来数年常熟市垃圾分类方面各项发展进行预测,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以及是其他国家在垃圾分类领域政府治理以及社会参与共治等方面的做法,如国外的德国和日本,国内的上海和广州等地,通过分析研究,针对制定和施行相关政策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宋倩倩[9](2020)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人类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2000年,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多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2017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46个城市被选为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兰州市也位列其中,开展了垃圾分类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也存在不足。本文以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研究案例,作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进行分析,通过对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居民个人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途径、措施以及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出兰州市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存在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企业参与存在顾虑、非政府组织推行乏力、居民个人存在认知误区、缺乏多元主体的有效引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开展较好地日本、新加坡、德国三个国家以及武汉、厦门、苏州三个城市,概述其治理模式与先进经验,得出三方面经验借鉴启示,即强调多方协作、完善政策法规、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最后,分别对应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居民个人四个参与主体,站在各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改进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给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尤其是兰州市一些区县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借鉴经验;此外本文还是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一次应用尝试,丰富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研究。

夏琦[10](2020)在《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种快速消费、快递网购等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垃圾围村围镇现象时有发生,垃圾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顽疾”,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地提到“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宜居美丽乡村,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并明确指出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地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严峻形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所以,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所必须跨过的重点难题。本论文基于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协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天门市D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考已有文献,以及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综合地分析了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现状及特点,并针对已有现象归纳出了一些原因:(1)政府主导方式单一;(2)监管效能低下;(3)村民参与融入热情不高;(4)垃圾混乱收集;(5)垃圾清理装备设施差;(6)市场化程度低。另外还分析了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无害化治理情况,从法律层面、技术手段、环保意识等方面给各地区因地制宜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基于相关理论,本论文形成了技术治理创新无害化、行政治理法治规范化、基层治理现代有效化“三化一体”的框架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解决阻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垃圾无害化治理政策的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美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和建议。另外,论文对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进行了分析,并在该镇开展了一系类活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调查样本不足和分析不完善等。本论文中对创新无害化处理技术手段的展望,让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起步阶段的分类资源减量化、到垃圾治理的相对无害化、最后到技术手段创新治理的真正无害化,最后得到的产物能够直接堆肥利或者使用在其他途径上,希望垃圾真正的完全利用,没有污染,让农村生活水平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居住环境越来越美丽。

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收集与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广东省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理现状
    2.2 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变化
    2.3 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的原因及处理建议
3 结语

(2)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中部山区Q县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生活垃圾
        (二)垃圾分类治理
        (三)多主体协同
    二、相关理论解释
        (一)协同治理
        (二)公共服务
        (三)生态文明
        (四)环境正义
    三、理论工具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文献回顾
    一、关于不同治理模式的文献述评
        (一)政府供给模式
        (二)市场供给模式
        (三)村民自主供给模式
        (四)多元协作供给模式
    二、关于分类环节设定的文献述评
        (一)垃圾前端分类投放的研究焦点
        (二)垃圾中端分类收运的研究焦点
        (三)垃圾末端分类处置的研究焦点
    三、关于典型地区案例的文献述评
        (一)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的垃圾分类治理
        (二)国内欠发达地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
        (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的垃圾分类治理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梳理
    一、政策文本的统计概述
    二、政策演化的综合分析
        (一)相关政策的量化分析
        (二)政策演变及原因分析
    三、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价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的诉求
第四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型构建
    一、多主体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主体的治理角色
        (二)企业主体的治理角色
        (三)社会组织的治理角色
        (四)村民主体的治理角色
    二、多主体协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段模型解释
        (一)前端分类投放模型中的主体分析
        (二)中端分类收运模型中的主体分析
        (三)末端分类处置模型中的主体分析
    三、多主体协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模型创新
        (一)综合模型的建构概念
        (二)综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三)对于以往模型的超越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案例考察
    一、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基本情况
        (一)治理流程的分段概述
        (二)治理目标的推进难点
        (三)治理难点的主要原因
    二、Q县案例基于综合模型的实践应用分析
        (一)外部环境
        (二)协同动因
        (三)协同引擎
        (四)协同参与
        (五)协同效果
    三、Q县的案例考察对垃圾分类治理的启示
        (一)外部环境角度
        (二)协同动因角度
        (三)协同引擎角度
第六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一)精准政策供给,增强政策贯穿力度
        (二)强化制度保障,推动机制整合衔接
        (三)优化人文环境,夯实文明乡风根基
    二、整合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资源
        (一)优化人力配置,疏通环卫链条堵点
        (二)升级组织架构,嵌入乡村治理网络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高治理流程效率
    三、提升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能力
        (一)拓展互动渠道,凝聚垃圾分类共识
        (二)重构博弈路径,促成多方利益共赢
        (三)维持参与秩序,推动协同长效常治
结语
附录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相关政策文件统计(2006-2020 年)
附录2 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要支出细目(2018-2020 年)
附录3 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清单
致谢

(3)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R市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创新点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农村生活垃圾
        2.垃圾处理
        3.垃圾分类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协同治理理论
        2.PPP模式理论
        3.理论分析框架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概况—以R市A区为例
    (一)A区基本情况介绍
        1.A区地理位置及特色
        2.A区行政区域及人口
        3.A区经济发展情况
    (二)A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1.A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背景
        2.A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
    (三)A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效果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困难
        2.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低
        3.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
        4.垃圾处理体系尚未完善
        5.垃圾处理过程监督不够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村民环保观念淡薄
        2.政策法规缺乏
        3.财政支持不足
        4.市场参与度低
        5.尚未形成垃圾处理协同机制
四、协同治理理论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主体协同处理机制
        1.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2.畅通协同处理渠道
    (二)政府层面: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1.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2.健全法律法规
        3.提高财政投入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三)村民层面:提高思想认识和群众参与度
        1.提高思想认知
        2.深化群众参与
    (四)企业层面:发挥企业作用,引起先进技术
        1.运用PPP模式发挥企业的作用
        2.引进先进技术
        3.加强对企业监督考核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4)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第二章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问题概述
    2.1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概述
    2.2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特征
        2.2.1 农村垃圾在农村环境中具有分散性
        2.2.2 农村垃圾可再生性质
        2.2.3 农村垃圾的潜伏性
    2.3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2.3.1 农村垃圾污染的危害性
        2.3.2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
    2.4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规范问题
        2.4.1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问题
        2.4.2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行政法规条文分析
        2.4.3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地方法规条文分析
        2.4.4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部门规章条文分析
    2.5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理分析
        2.5.1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与环境公平理论
        2.5.2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与公共参与理论
        2.5.3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与环境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检视
    3.1 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实然性问题的厘清
        3.1.1 农村垃圾处理投放及收集问题
        3.1.2 农村垃圾处理“三化”原则实效问题分析
    3.2 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实施问题分析
        3.2.1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立法问题分析
        3.2.2 农村垃圾法律规范的执行问题
        3.2.3 公众参与问题
        3.2.4 法律监督问题
第四章 国外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概况
        4.1.1 德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概况
        4.1.2 日本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概况
    4.2 各国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2.1 利用科技提高垃圾循环利用率
        4.2.2 细化法律法规促进公众参与
第五章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问题应对建议
    5.1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治理体系的完善
        5.1.1 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
        5.1.2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议
        5.1.3 提升农村垃圾处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5.2 农村垃圾污染防治行政执法建议
        5.2.1 合理分配环保执法权限
        5.2.2 完善农村环境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5.2.3 重视行政指导的作用
    5.3 促进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公众参与
        5.3.1 拓展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中公众参与途径
        5.3.2 培育农村居民垃圾污染防治意识
    5.4 强化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莞市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中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3.研究的目的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四)研究的内容、创新和不足
        1.研究的内容
        2.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的界定
        1.公共服务市场化
        2.政府监管
        3.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政府监管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公共服务市场化
        2.政府规制
二、东莞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中的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一)东莞市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的概况
        1.东莞市东城的基本情况
        2.东莞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缘由
    (二)东莞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各个环节政府监管具体措施
        1.生活垃圾清扫保洁的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具体措施
        2.生活垃圾收运运转(含垃圾分类)的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具体措施
        3.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的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具体措施
    (三)东莞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加强政府监管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东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量,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3.加大了群众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监管和参与度
    (四)东莞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1.作为监管主体,政府的角色责任难以厘清
        2.对市场化运营企业监管落实不到位
        3.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化运营企业的监管方式单一落后
        4.未全面利用好信息化智慧化科学监管平台
    (五)东莞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过程中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
        2.市场化运营企业管理不够成熟
        3.未有效运用监管的结果提高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经验和启示
        1.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的经验
        2.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的经验
        3.国内先进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的经验
        4.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启示
    (二)优化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过程中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2.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与市场化运营企业的职责
        3.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企业灵活准入退出机制
        4.实行垃圾计量阶梯价格机制,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定价机制、收费制度
        5.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互动模式
        6.探索创新高效的垃圾市场化处理的监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一、政策范式理论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三、具体操作步骤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二、具体运算过程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理论贡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文献选取说明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 政府、政府职能和政府作用
        (二) 垃圾、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三) 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 协同治理理论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二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
    一、A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梳理
        (一) 国家级指导文件
        (二) 地方性指导文件
    二、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 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
        (二) 总体思路和具体分类模式
        (三) 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
        (四) 收运体系及其处置方式
    三、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 顶层分类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高
        (三) 终端垃圾处置设施运行良好
第三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的困境
        (一) 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二) 政策工具选择失衡
        (三) 管理主体权责不清
        (四) 必要配套机制缺失
    二、前端分类投放的困境
        (一) 宣传教育浮于表面
        (二) 居民配合差强人意
        (三) 投放准确率仍较低
    三、中端分类收运的困境
        (一) 混合收运现象尚未杜绝
        (二) 收运全过程监管不到位
        (三) 资源回收系统存在缺陷
    四、末端分类处置的困境
        (一) 分类处置方式及技术难关
        (二) 分类处置资金及设备紧缺
        (三) 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水平低
第四章 国内外分类管理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一、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形成
        (一) 在生态和经济危机下产生
        (二) 末端处理到循环利用的转变
    二、台湾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概况
        (一) 台湾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二) 台湾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流程
    三、从成功案例中获得的经验启示
        (一) 立法先行政策跟进
        (二) 政府作用发挥到位
        (三) 强弱干预刚柔并济
第五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的优化路径
        (一) 多元主体参与——贯彻协同治理理念
        (二) 健全法规体系——科学运用政策工具
        (三) 厘清部门权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四) 完善配套机制——打破集体行动困境
    二、前端分类投放的优化路径
        (一) 明确投放原则——以政府规制为保障
        (二) 强化宣传教育——以社会组织为依托
        (三) 巩固群众基础——以社区治理为主力
    三、中端分类收运的优化路径
        (一) 混合收运全杜绝——鼓励全民监督
        (二) 收运过程全透明——规范政府购买
        (三) 资源垃圾全回收——发展循环经济
    四、末端分类处置的优化路径
        (一) 分类处置技术及资金——深化政社合作
        (二) 垃圾处理市场化水平——放松经济规制
        (三) 垃圾处理厂空间布局——化解邻避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附录一: 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访谈提纲

(8)常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问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样本基本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研究角度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1.4.3 研究的不足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垃圾分类
        2.1.2 垃圾分类治理
        2.1.3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干预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熟市推进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3.1 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3.2 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3.2.1 切实发挥资金保障的成效
        3.2.2 制定切实有效的指导政策
        3.2.3 确保落实强化督查的责任
        3.2.4 发挥好宣传引导的作用
        3.2.5 在分类收运与分类处置上双管齐下
    3.3 常熟市在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
    3.4 问卷调查情况及具体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
        4.1.1 城乡执行不均衡
        4.1.2 容易出现形式主义
        4.1.3 投放点位邻避效应落地难
        4.1.4 无物业小区城中村执行难
        4.1.5 群众分类垃圾时难以分类
    4.2 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成因分析
        4.2.1 政府过度重视城市区域
        4.2.2 对公共机构以及社会成员缺乏约束力
        4.2.3 政策传达存在壁垒,具体内容难以落实
        4.2.4 缺乏专业人才
        4.2.5 垃圾分类标准的不统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垃圾分类治理先进经验及做法
    5.1 德国对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做法
    5.2 日本对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做法
    5.3 上海市对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做法
    5.4 广州市对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做法
    5.5 启示与借鉴
        5.5.1 加大法律约束,严格执法
        5.5.2 明确责任主体,加大考核
        5.5.3 形成完整循环的垃圾处理流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常熟市垃圾分类治理对策建议
    6.1 从政府政策方面
        6.1.1 制定有效政策避免形式主义
        6.1.2 制定合理有效的分类标准
        6.1.3 重视并推动城市农村平衡发展
        6.1.4 重视创新提高效率
    6.2 在宣传方面
        6.2.1 加强宣传打通传达壁垒
        6.2.2 用“麻烦”来唤醒民众意识
    6.3 在具体执行方面
        6.3.1 建立联动体系形成有效约束
        6.3.2 建设高素质治理队伍
        6.3.3 发挥网格化优势,推动网格化管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9)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
        1.2.1.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
        1.2.2.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城市生活垃圾
        2.1.2 垃圾分类
        2.1.3 垃圾分类治理
    2.2 核心理论介绍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内涵
        2.2.2 多中心治理参与主体分析
    2.3 多中心治理理论适用性分析
        2.3.1 准公共产品属性适用于多中心治理理论
        2.3.2 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境
    2.4 本研究理论框架
第三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历程与现状
    3.1 兰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发展历程
        3.1.1 垃圾处理“落地混装”阶段
        3.1.2 垃圾处理“不落地”阶段
        3.1.3 生活垃圾分类阶段
    3.2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3.2.1 垃圾分类主要处理方式
        3.2.2 垃圾分类办法
        3.2.3 垃圾分类绩效考核机制
    3.3 总体评价
第四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卷调研及访谈简介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政府方面
        4.2.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4.2.1.2 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4.2.1.3 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4.2.2 企业方面
        4.2.2.1 市场机制不健全
        4.2.2.2 技术设备落后
        4.2.3 非政府组织方面
        4.2.3.1 组织优势难以发挥
        4.2.3.2 活动开展效果不佳
        4.2.4 居民个人方面
        4.2.4.1 垃圾分类知识不足
        4.2.4.2 .实践能力偏低
        4.2.4.3 参与动力不足
    4.3 原因分析
        4.3.1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4.3.2 企业参与存在顾虑
        4.3.3 非政府组织推行乏力
        4.3.4 居民个人存在认知误区
        4.3.5 缺乏多元主体的有效引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5.1 国外先进经验
        5.1.1 日本:“循环再生”模式
        5.1.2 新加坡:“源头治理与回收利用”模式
        5.1.3 德国:“第三方组织”模式
    5.2 国内先进经验
        5.2.1 武汉:强调末端处理
        5.2.2 厦门:多主体参与模式
        5.2.3 苏州:细化分类体系
    5.3 经验借鉴启示
        5.3.1 强调多方协作
        5.3.2 完善政策法规
        5.3.3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
第六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强化引导
        6.1.1 提供扶持政策
        6.1.2 加大资金支持
        6.1.3 坚持教育引导
        6.1.4 分类系统应用
    6.2 提升企业参与能力
        6.2.1 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行
        6.2.2 创新技术设施
    6.3 增强非政府组织影响力
        6.3.1 主动营造发展环境
        6.3.2 发挥协调作用
    6.4 促进居民参与治理
        6.4.1 深化分类意识
        6.4.2 提高实践能力
        6.4.3 居民主动参与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实践贡献
        7.1.2 理论贡献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调查问卷
附录五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10)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五)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解析
        (一) 农村生活垃圾
        (二) 无害化
    二、 相关理论基础
        (一) 生态文明理论
        (二) 美丽乡村理论
        (三) 协同治理理论
        (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现状
    一、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基本情况
        (三)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四)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4大环节
    二、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工作成效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主导方式单一
        (二) 政府监管效能低下
        (三) 村民参与融入热情不高
        (四) 垃圾混乱收集
        (五) 垃圾清理设施设备差
        (六) 市场化程度低
    二、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 垃圾分类回收管理体系不完善
        (三) 政府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够
        (四)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五) 资金保障不足
        (六)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 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 北京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二) 上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三) 浙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二、 国外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 美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二) 日本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三) 德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 技术治理创新无害化
        (一) 无土喷涂覆盖技术
        (二) 堆肥发酵处理技术
        (三) 垃圾焚烧发电海水脱酸技术
        (四)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二、 行政治理法治规范化
        (一)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二)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建设
        (三) 强化监督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三、 基层治理现代有效化
        (一) 鼓励市场参与,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
        (二) 开展宣传教育,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 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垃圾治理格局
    四、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附录 :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J]. 张木喜,孙晓杰,王亚搏,谭知涵,王春莲. 环境工程学报, 2021(11)
  • [2]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中部山区Q县考察[D]. 童萌.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21(02)
  • [3]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R市A区为例[D]. 张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 赵胜. 河北大学, 2021(02)
  • [5]东莞市东城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中的政府监管研究[D]. 袁少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6]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7]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D]. 宋晓琪. 苏州大学, 2020(03)
  • [8]常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D]. 朱培能. 苏州大学, 2020(03)
  • [9]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D]. 宋倩倩.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问题研究[D]. 夏琦.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20(12)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