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关系,积极推进政府采购

理顺关系,积极推进政府采购

一、理顺关系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廖赖艳[1](2021)在《央-地关系视角下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采购透明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既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阳光政府,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的客观要求。本文以省级政府为对象,运用量表法、指标法等对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进行量化打分,并结合网络调查、文献调查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的相关成果,在梳理了委托代理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是推进采购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采购透明度提高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寻租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保证政府采购的市场竞争也趋于公平公开,另一方面不仅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维护政府公信力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全民参与有效监察是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重要保障。通过对31个省级政府采购地方分网采购项目的评估和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检验央地财政资源转移、税收上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营商环境等假设对地方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央地财政资源转移、税收上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以及营商环境与地区省级透明度有着显着相关性。具体而言,中央向地方财政资源转移越低、税收上缴中央数额越高、政府机构改革越趋于职责化、营商环境越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央地财政资源转移越少,代表地方在经济方面发展较好,影响着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透明度;税收上缴中央数额越高,地方财政越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也影响着地方透明度水平;在共同治理中,精简合理的机构设置也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分工细化职责清晰并趋于职责化,也影响着政府采购透明度;国家整体营商环境的塑造与地方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地方政府采购市场环境也息息相关,对政府采购透明度也起着重要影响,以上因素多方形成共同合力,为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做出贡献,也有利于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对完善我国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进行梳理、结合调查研究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健全政府采购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二是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程;四是科学界定央地权责,公平配置财政资源;五是优化营商环境。这为加大采购信息公开力度,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推动我国政府采购走向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李一昊[2](2020)在《“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以广州边检总站为例》文中指出边检机关是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口岸设立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是国家设立在对外开放口岸的重要执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加强党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2018年,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由公安部管理。在此背景之下,边检机关积极进行后勤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并努力实现社会化保障,尝试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但在当前体制转型初期阶段,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还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背景,结合合作治理、交易成本等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访谈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州边检总站,对其在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标国外边检机构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典型做法,总结提炼完善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启示,推动建设全面系统的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模式。本文围绕在“放管服”背景下建立和完善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这一命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保障执法执勤、安保任务、维稳处突等中心任务,优化资源结构,统筹资源配置,用主责主业的成效来检验后勤服务保障的成效。

郑雅君[3](2020)在《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2年中央颁布《采购法》至今,政府采购事业已走过近20个春秋。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政府采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随着采购事业的发展,存在的弊端也不断显现,政府采购工作各种不规范、不合理的操作频现,大大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因此,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势在必行。此外,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政府采购活动中,与此同时,更多的视线聚焦在政府采购监督工作上,这使与之相适应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必须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政府采购的寻租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分析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同时,通过引入美国、英国以及新加坡等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方面的经验,将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与之相对比,通过总结进而提出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县域采购监督机制,使之适应当前形势。本文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完善采购程序;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三是规范监督机制;四是建设配套措施。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应从这些方面整合监督力量,着力于压缩寻租空间、减小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几率,建立更加完善的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陶维雷[4](2020)在《多中心协同治理视阈下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L县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自2002年公共资源交易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到2011年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如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成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敏感区域和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域,同时也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基本完成整合,但是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留白”较多,主要表现为各地整合方案均未对县级平台整合标准和建设规范做出明确要求。本文选取了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的山东省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思路、路线、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界定了四个核心概念和三个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实证分析(以L县为案例),介绍了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现状,分别对平台和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第四章是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六大问题;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剖析了六大原因;第五章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视角,提出了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路径,包括部门中心协同、县域中心协同、社会中心协同、技术中心协同、标准中心协同和人员中心协同;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公共资源交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仅有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不断强化以及县域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有效深入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希望以此来建设规范透明的阳光交易平台,从而将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尽快纳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一盘棋”。

裴占伟[5](2020)在《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政府采购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不过20余年的时间,国内研究成果还难以满足实践的需求。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及理论研究,以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时间顺序为轴,以采购单位、采购代理机构、投标供应商、监督部门等各参与主体空间布局为面,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行业领域存在的制度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足、监管漏洞较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四个方面问题,并透过现象深入剖析问题产生背后存在的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经济落后、思想闭塞、利益相关者的阻挠等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借鉴江西省宁都县、黑龙江省嫩江县、陕西省神木市等国内县级政府采购成熟经验,提出要从优化采购流程、细化采购程序、量化采购权责等方面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机制建设;从加快电子化采购平台建设、实行“网上报名、后台封闭审核”、“专家异地抽取、在线网上评审”、建立地方政府采购大数据库等方面强力推行电子化采购;从加强预算管理、畅通信息公开、强化保密监管、狠抓验收监管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从把好选人用人准入关、加强技能培训、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廉洁自律底线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最后,放眼未来,坚信电子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政府采购趋势势不可挡,实现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指日可待。

王丽娜[6](2020)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其负面问题不断显现,由此互联网治理的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随之推动互联网监管部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诸多互联网的治理方式中,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凭借其治理的快速和有效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种重要治理选择,同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不同时期的全局性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案例,纵向勾勒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历程;界定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厘清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分析其治理主体的构成,对其治理客体进行分类,并分析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此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和过渡性,对治理的效果评价和价值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细致探讨,提出以下观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具有过渡性特点,体现在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并存,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反复重叠,治理中运动性治理和常规化治理相冲突等方面;就其治理的效果评价来说,最初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显现出治理速度快、治理效果好的优势,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问题的增多,其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治理违规现象多及治理内卷化等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它的评价从最初的肯定其治理有效性转向对其弊端的多方诟病;鉴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存在的底层逻辑和规定性,本文认为对其应进行客观的再评价: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行动催生的规则在不断导正其治理行为偏差;要看到其治理行动中输送的制度对互联网秩序的维护作用;要看到其法治化转型对互联网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求在增加;要看到其制度供给背后的法治追求和治理理念的转型努力;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维护治理对象的相关权利的客观结果。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是不顾其弊端而默守陈规,恰是为了正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面临着的法律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主体经常不能协调好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义等诸多法律价值的平衡,导致治理中多元法律价值的失衡和错位;另外,治理中所依据的法律文本缺失和模糊导致治理的法律规制中出现较多困难。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主体的同质化困境、复合性困境和权威性困境亟待解决;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客体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框架内,受到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影响,导致互联网优势的发挥、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治理主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都受到极大限制。上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所面临的多种困境使得其合理转型变得非常迫切。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方向而言,法治中国建设、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和公共治理理念引入等背景和因素都指向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这一解决之道。具体而言,要转变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观念,走出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其治理中的法制输送机制,包括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文本输送机制和法律制度输送机制,从而推动互联网法的完备化、制度化、体系化和均衡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互联网法的良好执行、适用、遵守和互联网法的监督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的治理学习机制和技术再塑机制,共同推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

陈佳汶[7](2020)在《FN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资源交易是我国政治、经济领域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健康发展。而在实际发展中,对公共资源交易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严谨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到政治体制与经济改革,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FN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公共资源交易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本研究以FN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为案例,深入剖析我国公共资源交易的现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对国内外公共资源的交易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寻租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对FN市公共资源的交易现状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指出交易规模稳步提高、交易范畴逐步扩大、交易环境持续优化、交易方式不断创新、交易规范高效运行、交易服务质量提升,存在交易管理制度不健全、交易管理过程不规范、交易平台监督落实不到位、交易配套平台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交易制度体系不完善、交易中的利益驱动、交易监督机制不完善、交易配套建设支持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最后,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发展趋势分析,结合FN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优化交易管理机制与流程、创建全方位高效的监管体系、打造综合性高端信息交易平台等方面提出公共资源交易优化策略。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研究,拓展了公共资源监管、新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寻租理论等在公共资源交易体系等的完善与运用,对解决FN市在公共资源配置与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共资源管理体系,构建高效透明的交易管理平台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孙凤洋[8](2020)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借助采购规模、实施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调节经济、产业扶持和政策引领方面的发挥了巨大作用。政府采购的购买力非常巨大,国际范围来看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左右。政府采购在不仅在规范公共支出过程、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益、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利得成本目标方向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各国政府实现更广泛政策目标和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采购既体现市场竞争的属性,又发挥其契约合作下产业前伸后延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奉行单边贸易主义政策和投资争端加剧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贸易协定来应对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以及预期陷入衰退的不利影响。对此,本文的思考是,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GPA能否成为未来全球贸易体制的深度发展方向?通过什么模式能有效开放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这些模式对双边贸易影响有何区别?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应该选择何种模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本文试图指出,通过扩大以GPA为代表的诸边贸易协定成员国范围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FTA等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促进多边贸易体制深度发展的重要优化方案之一。进一步的,以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研究如何深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为研究目标,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概念,构建研究边界,以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作用、流程、采购方式和政府采购规模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探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围绕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贸易边际、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产业的影响进行理论机制分析,提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贸易促进效应、贸易边际影响效应、国家差异化效应和产品行业外溢效应。特别的,本文通过引鉴多部门双边贸易的动态模型,分别探讨了单边不歧视、双边协定以及诸边协定等情境下对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进行特征化事实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代表多边贸易体制类型、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具体途径就是加入GPA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据此,深入探究不同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影响,从而提出不同类型国家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优化方案。由此,本文利用50项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以及225个国家和地区和国家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这里不仅考察了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的促进效应,而且考察了促进贸易的实现途径、不同国家影响差异性以及影响条件等具体内容。论文在探究国际政府采购规则与典型国家政府采购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的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显着地促进了国际贸易;GPA模式和FTA模式会同时增加贸易扩展和集约边际;GPA模式和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在不同国家方面存在差异,GPA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更大,而FTA模式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则更大;GPA模式贸易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单边加入GPA的贸易促进作用不显着;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存在产品和行业的外溢效应,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不仅会对政府采购特定产品和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对广泛一般产品和行业都会一定促进意义。本文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进行多维度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政府采购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本文还基于跨国经验、机制设计、制度经验、发展取向构建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双边贸易、加强国别契约合作的政策建议体系,对我国通过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实现进一步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政策建议。

高铭[9](2019)在《基于管采统一体制下税务部门政府采购问题研究 ——以T市税务系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采购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自1998年正式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经过20余年的不断探索,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逐年扩大,体制逐渐完善,其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税务部门是我国最早推行政府采购的行政系统之一,政府采购工作在提升税务部门信息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等方面作用显着。然而,在经历了初期的粗线条发展之后,税务部门政府采购管理的不足逐渐显现。尤其是在我国全力推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管采分离、机构分设、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下,税务部门因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特殊管理模式,导致税务部门各级单位仍然采用“管采统一”的集中式管理体制,并未完全实现政府采购“管理权、采购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因此,税务部门的政府采购工作正在走进管理体制创新的“改革深水区”。论文运用寻租行为、委托代理等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等研究方法。结合T市税务系统政府采购“管采统一”的体制现状,以T市税务系统“管采统一”体制下产生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指出现行管理体制造成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管理、执行和监督职能弱化、税地合作不紧密、监督监管难成合力等几方面。在此基础上,借鉴了美国、英国及国内其它公共部门政府采购工作的先进经验。基于T市税务系统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具有税务系统特色的“管采分离”管理体制、增强政府采购制度保障能力、探索新型税地政府采购合作机制、确立多位一体的监督监管方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新型管理体制对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政府采购工作质效,使其在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的战役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周丽[10](2019)在《共治逻辑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国家-社会关系的调适,社会公众对高绩效公共服务需求的增生,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践的开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需要在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材料的驱动下给予新的探究。本文聚焦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复杂关系,通过构建一个契合中国情境的政社关系解释框架,在分析改革开放40年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和行动建构之基础上,探索促成政社共治的制度化之路。本文基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共治制度化的研究主题,在充分比较分析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包含“制度”与“行动”双重理论视角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尝试在本文提出的“嵌套式制度结构”中讨论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这一讨论以国家-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以及治理实践勃兴所构成的情境为背景,论述了共治及其制度生成的可能性,本质上是讨论当前政社关系所面临的宏观制度环境。作为进一步的讨论,本文在规则制定、监督激励、独立性、价值目标和行动者黏合方式五个维度展开分析,以此系统呈现改革开放40年中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过程和变迁特征,并获知宪法、法律和政策影响政社关系趋于共治的机理,并且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例,揭示和呈现共治的行动建构过程,探索其中的“螺旋式”结构是如何逐步被制度化的,目的是探究微观机制对政社关系的影响,以此说明促进制度嵌套性的发展是共治制度构建的实质性问题。因此,社会治理的共治逻辑就是制度的嵌套性建构,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作为一项研究的理论概括和对策分析,本文围绕政社共治关系制度化的问题意识,从“基于正当性的机制”这一解释政社关系制度化的微观运作机制、“嵌套式制度结构中”中的法治、政策和机制的黏合等角度,做出了对政社共治关系制度化一般逻辑的回答。论文的研究借助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的跟踪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比较分析、“编码分析”、叙事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经验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是:1.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属于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下,执政党促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政策是政社关系制度变迁的主导制度因素和驱动力量。2.政社关系制度化的重心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的制度化重心演变过程是为:主体合法性→行动规范→主体间关系→关系运行方式。这四种制度化重心分别对应改革开放40年政社关系的四个阶段,即:“控制-依附”阶段(1978-1991)、“管制-剥离”阶段(1992-2001)、“调控-协同”阶段(2002-2011)与“平等-共治”阶段(2012--)。在这四个阶段中,规则制定、监督激励、独立性、价值目标、行动者黏合方式等制度要素呈现出不同组合。此外,变迁过程中的制度依赖现象不容忽视,如何克服“制度惯性”是政社关系变革所面临的一大挑战。3.制度环境、资源占有、行动者目标、行动策略、行动者地位等行动要素的差异性展现了政社关系建构过程性特征,这些特征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连续性。一是从价值角度看,关系构建行动的制度化本质上是重塑公共性的过程。二是从结构角度看,行动者地位是动态的,其演变反映了制度设计者的改革意图;达成政社共治的关键是通过调整资源占有结构,实现各主体的分工优化和权力平衡。三是从方式角度看,行动者的行动具有策略性,这是行动者在既有制度空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理性行为的表现。4.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这类政社关系互动共治中,呈现出“螺旋式”行动建构特点,这反映了社会治理场域中多元行动者的独特行动逻辑:在初设与规范阶段,制度是行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在优化阶段,信任与道德成为促成共治的关键因素。两套行动逻辑运行方式不同、逻辑重心相异,但却是连续统一相互配合的。5.嵌套性制度建构的水平,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共治的绩效,促进共治制度嵌套性的发展成为实质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社会治理的共治逻辑,就是制度的嵌套性建构,“基于正当性”的机制可以解释政社关系制度化的复杂逻辑。本文正是以此为视角,初步揭示了“嵌套性制度下如何达成共治”的问题:在法治层面彰显公民基本权利,回应社会治理变革;在政策层面以人民为导向,优化政策决策,改进政策执行;在机制层面强化纵向权力分配和横向政策扩散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和“跨界合作”机制等。

二、理顺关系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顺关系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央-地关系视角下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及假设
        1.3.1 关于政府采购信息公开
        1.3.2 关于央地财政资源转移与政府采购透明度
        1.3.3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采购透明度
        1.3.4 关于营商环境与政府采购透明度
        1.3.5 小结及假设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方法
        1.4.2 抽样方法
        1.4.3 资料分析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2.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政府采购透明度
        2.1.2 央地财政资源转移
        2.1.3 政府机构改革
        2.1.4 营商环境
    2.2 政府采购透明度基本原则
        2.2.1 真实完整性
        2.2.2 合法规范性
        2.2.3 及时准确性
        2.2.4 渠道统一性
    2.3 相关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公共财政理论
        2.3.4 理论小结
3.我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政府采购透明度制度产生与发展
        3.1.1 探索时期(1995-1998 年)
        3.1.2 初创时期(1998-2003 年)
        3.1.3 发展时期(2003-2014 年)
        3.1.4 深化时期(2014-至今)
    3.2 我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发展存在问题
        3.2.1 信息公开不及时
        3.2.2 信息公开不完整
        3.2.3 监督检查结果公开不力
    3.3 我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差异发展原因
        3.3.1 地方政府主动性不一致
        3.3.2 地方政府对公开的自由裁决
        3.3.3 央地政府间财政权责定位不清
4.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数据与样本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主要变量说明
        4.2.1 因变量
        4.2.2 自变量
    4.3 模型说明
    4.4 分析与发现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5 小结
5.提高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的政策建议
    5.1 健全政府采购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
    5.2 强化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
    5.3 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程
    5.4 科学界定央地权责,公平配置财政资源
    5.5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采购更高质量发展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以广州边检总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2.1 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进程的研究
        1.2.2 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视角的研究
        1.2.3 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实现路径的研究
        1.2.4 关于放管服背景下后勤保障社会化创新的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特征
        2.1.1 边检机关
        2.1.2 后勤保障社会化
        2.1.3 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治理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3 “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理论阐释
        2.3.1 机关后勤“放管服”的必要性
        2.3.2 “放管服”与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契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进展和现状
    3.1 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进展阶段和举措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办社会保障机制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3.1.3 新时期边检机关后勤保障转型
    3.2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情况
        3.2.1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机构概况
        3.2.2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队伍情况
        3.2.3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总体情况
        3.2.4 广州边检总站各项后勤保障社会化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及其原因
    4.1 后勤保障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4.1.1 后勤保障管理模式落后
        4.1.2 后勤管理部门未形成合力
        4.1.3 后勤保障经费不足
        4.1.4 后勤保障队伍能力素质不足
        4.1.5 后勤保障社会化规章制度不完善
    4.2 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工作精细化程度不足
        4.2.2 资源整合不够有力
        4.2.3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4.2.4 对后勤保障存在认识偏见
        4.2.5 推动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构成复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概况
    5.2 有益经验和发展启示
        5.2.1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有益经验
        5.2.2 国外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广州边检总站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思考
    6.1 积极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理念创新
        6.1.1 市场竞争的理念
        6.1.2 规范管理的理念
        6.1.3 法治保障的理念
    6.2 完善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分工与管理
        6.2.1 理顺关系,为边检机关后勤社会化奠定基础
        6.2.2 着力构建覆盖后勤保障社会化全流程管理体系
        6.2.3 引入区域联勤联保机制推动后勤保障社会化
    6.3 强化后勤保障社会化人才培养
        6.3.1 深入思想教育,提升人员职业素养
        6.3.2 建好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队伍
        6.3.3 加强岗位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6.4 坚持科技引领打造信息化保障模式
        6.4.1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6.4.2 积极推进“互联网+”后勤保障建设
        6.4.3 构建后勤保障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采购
        2.1.2 政府采购监督
        2.1.3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2.2 政府采购中的理论研究
        2.2.1 寻租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政府采购监督的内容及原则
        2.3.1 政府采购监督的内容
        2.3.2 政府采购监督的原则
第3章 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F县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构成
        3.1.1 政府采购监督主体
        3.1.2 政府采购监督客体
        3.1.3 政府采购的法律制度
    3.2 F县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现状
    3.3 F县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存在寻租空间
        3.3.2 信息不对称
        3.3.3 政府采购活动不规范
        3.3.4 配套建设不健全
    3.4 F县政府采购监督制度问题成因分析
        3.4.1 政府采购程序的不透明、不公开
        3.4.2 政府采购参与者素质有待提高
        3.4.3 政府采购监督有待加强
        3.4.4 缺乏绩效评价和平台建设
第4章 国外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经验和启示
    4.1 美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经验
    4.2 英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经验
    4.3 新加坡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经验
    4.4 国外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启示
第5章 县域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对策
    5.1 完善采购程序
        5.1.1 进一步完善县域政府采购程序
        5.1.2 推进采购与监管相互分离工作
        5.1.3 推进采购电子化
    5.2 减少信息不对称
        5.2.1 提高人员素质
        5.2.2 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核机制
        5.2.3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5.3 规范采购监督
        5.3.1 规范内部监督机制
        5.3.2 规范外部监督机制
        5.3.3 对政府采购监督进行再监督
    5.4 建设配套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中心协同治理视阈下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L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2.技术路线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公共资源
        2.公共资源交易
        3.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4.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二)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权力制衡理论
        3.多中心协同治理
三、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实证分析(以L县为案例)
    (一)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现状
        1.平台发展演变历史
        2.平台管理运行体制
        3.项目交易工作流程
        4.近三年项目的统计分析
    (二)各方主体对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
        2.深入访谈
        3.基于问卷和访谈的数据归纳分析
四、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规章制度不完善,场地设施落后
        2.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乏力
        3.平台机构设置不当,工作力量薄弱
        4.缺乏业务指导,专业水平低
        5.代理行业不规范,暗箱操作
        6.专家库整合不彻底,专家不专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法律法规不健全
        2.体制机制不理顺
        3.交易规则不统一
        4.电子化水平不高
        5.行业监管不到位
        6.官员政绩观不当
五、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对策
    (一)部门中心协同:理顺体制机制,侧重过程监管
        1.部门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部门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二)县域中心协同:跨县域整合,节约行政资源
        1.县域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县域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三)社会中心协同:中介代理分级测评,构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1.社会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社会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四)技术中心协同:“互联网+”“大数据+”,实现电子化交易
        1.技术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技术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五)标准中心协同:平台标准化体系建设,争创行业规范
        1.标准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标准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六)人员中心协同:重视业务素质训练,培养行业认同
        1.人员中心协同释义及架构
        2.人员中心协同路径与对策
六、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文图表汇总清单
    附录2 L县公共资源交易场地功能分区改造设计图
    附录3 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情况调查统计表
    附录4 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质效满意度问卷调查
    附录5 优化营商环境公共资源交易系列指标L县调查表
    附录6 2019年L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场交易项目汇总

(5)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政府采购文献综述
        2.国内政府采购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思路
        2.主要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政府采购
    (二)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
        2.寻租理论
        3.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的现状
    (一)陕西省M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二)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的概况
        1.机构设置
        3.采购规模
三、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1.制度机制不健全
        (1)预算编制形同虚设
        (2)参数设置不够权威规范
        (3)保密制度执行不严
        (4)采购流程缺乏制度保障
        2.信息化水平不足
        (1)地方专家库建设滞后
        (2)电子化采购只说不做
        (3)信息资源共享不畅
        3.监管漏洞较多
        (1)信息发布不规范
        (2)供应商偷梁换柱
        (3)验收流于形式
        4.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1)采购队伍素质偏低
        (2)监管队伍监督薄弱
        (3)专家队伍能力不足
        (4)社会代理机构良莠不齐
    (二)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2.经济落后,思想闭塞
        3.利益相关者的阻挠
四、国内县级政府采购经验借鉴
    (一)江西省宁都县
        1.狠抓规范管理
        2.坚持阳光采购
        3.追求采购效益
    (二)黑龙江省嫩江县
        1.实行电子化管理
        2.规范采购流程
        3.加强采购监督检查
    (三)陕西省神木市
        1.注重业务学习
        2.规范信息公开
        3.降低准入门槛
五、完善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机制建设
        1.优化采购流程
        2.细化采购程序
        3.量化采购权责
    (二)强力推行电子化采购
        1.加快电子化采购平台建设
        2.实行“网上报名、后台封闭审核”
        3.实行专家异地抽取、在线网上评审
        4.建立地方政府采购大数据库
    (三)加强监督管理
        1.加强预算管理
        2.畅通信息公开
        3.强化保密监管
        4.狠抓验收监管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把好选人用人准入关
        2.加强技能培训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4.增强廉洁自律底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作为行动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及现状
        一、常规行政管理方式被移植
        二、运动式行政监管日见成效
        三、运动式行政监管趋于成熟
        四、运动式行政监管纵深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界定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二、管理行政与治理行政
        三、互联网治理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动逻辑
        一、行政主体的主导性
        二、行政方式的强制性
        三、秩序优位的导向性
第二章 作为规制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
        一、管制型行政传统和秩序追求
        二、制度资源不足的外部局限性
        三、互联网典型事件爆发的刺激
        四、行政路径依赖的消极性因素
        五、治理主体选择的积极性因素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
        一、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
        二、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繁复重叠
        三、运动治理与常态治理时有冲突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过渡性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及其职责与职权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客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及其实施机制
    第四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结果评价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正向结果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负向结果
    第五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
        一、对治理价值的正面评价
        二、对治理价值的负面评价
        三、治理的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
第三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困境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法律困境
        一、治理的法律价值平衡之难
        二、治理的法律规制文本之失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体困境
        一、治理主体的构成同质和单一
        二、治理主体内部行政协调不良
        三、治理主体的合法性日趋弱化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客体间的相对困境
        一、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思维限制互联网的优势发挥
        二、运动式治理的分割治理阻碍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第四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
        一、法治中国建设指引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二、公共治理理念影响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三、互联网法治建设引导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目标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健全化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良好实施
第五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治理的法律观念的转型路径
        二、治理主体的转型路径
        三、治理主客体间相对性困境的缓解路径
    第二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法制输送机制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文本输送机制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输送机制
    第三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配套机制
        一、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治理学习机制
        二、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技术反塑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7)FN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FN市公共资源交易现状
    第一节 FN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FN市公共资源交易建设成效
        一、公共资源交易规模稳步提高
        二、公共资源交易范畴逐步扩大
        三、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持续优化
        四、公共资源交易方式不断创新
        五、公共资源交易规范高效运行
        六、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提升
第三章 FN市公共资源交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FN市公共资源交易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过程不规范
        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督落实不到位
        四、公共资源交易配套平台不足
    第二节 FN市公共资源交易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不完善
        二、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利益驱动
        三、公共资源交易监督机制不完善
        四、公共资源交易配套建设支持不到位
第四章 FN市公共资源交易优化对策
    第一节 公共资源交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市场发展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FN市公共资源交易优化策略
        一、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
        二、优化交易管理机制与流程
        三、创建全方位高效的监管体系
        四、打造综合性高端信息交易平台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附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国际认定的规则
        1.2.1 政府采购与公共采购
        1.2.2 政府采购的原则
        1.2.3 政府采购制度及其目标
        1.2.4 政府采购流程和一般采购方式
        1.2.5 政府采购宏观调控措施和风险评价
    1.3 研究方案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内容和逻辑框架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2 政府采购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3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4 衡量政府采购市场规模的文献综述
        2.1.5 文献简评
    2.2 理论机制分析
        2.2.1 整体理论框架分析
        2.2.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的影响机制
        2.2.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边际的影响机制
        2.2.4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国家贸易的影响机制
        2.2.5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产品行业的影响机制
    2.3 相关理论模型
        2.3.1 单边不歧视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3.2 双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3.3 诸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特征化事实分析
    3.1 GP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1.1 GPA的历史沿革
        3.1.2 GPA的制度设计特征与贸易价值评估
    3.2 FT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1 主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2 客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3 市场门槛价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3 GPA模式与FTA模式相互作用的机理
        3.3.1 GPA模式对FTA模式的主导作用
        3.3.2 FTA模式对GPA模式的补充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GPA模式与双边贸易
    4.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1.1 计量模型设定
        4.1.2 数据说明
        4.1.3 描述性分析
    4.2 计量结果和分析
        4.2.1 GPA的贸易促进效应
        4.2.2 GPA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4.2.3 GPA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4.2.4 GPA的贸易模式选择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与双边贸易
    5.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5.2 计量结果和分析
        5.2.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
        5.2.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5.2.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5.2.4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外溢效应
    5.3 稳健性检验
    5.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5.5 结论
    5.6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两种模式的比选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府采购国际制度发展与国际经验启示
    6.1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6.2 欧盟《公共采购指令》
    6.3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
    6.4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6.4.1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6.4.2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6.5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6.5.1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6.5.2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6.6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与现实思考
        6.6.1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历程
        6.6.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谈判进程
        6.6.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的现实思考
    6.7 借鉴与启示
        6.7.1 对标国际政府采购制度经典规范,健全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6.7.2 深度参与政府采购全球治理和制度安排,积极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6.7.3 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例外条款和加强契约合作,保护扩大本国产业发展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跨国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7.2.2 机制设计层面的政策建议
        7.2.3 制度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7.2.4 发展取向层面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管采统一体制下税务部门政府采购问题研究 ——以T市税务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性
第2章 管采统一体制下T市税务系统政府采购现状
    2.1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2.2 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情况
    2.3 政府采购的工作流程
    2.4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第3章 管采统一体制下T市税务系统政府采购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管理职能弱化的问题
        3.1.1 T市税务系统政府采购“三权合一”
        3.1.2 内设机构政府采购职责混乱
        3.1.3 政府采购部门“一人多岗”
        3.1.4 存在“制度盲区”
    3.2 执行职能弱化的问题
        3.2.1 政府采购方式选择单一
        3.2.2 税地政府采购资源难以共享
    3.3 监督职能弱化的问题
        3.3.1 监督监管难成合力
        3.3.2 社会监督缺位
    3.4 T市税务系统政府采购问题成因分析
        3.4.1 税务系统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特殊
        3.4.2 政府采购重要性认识不足
        3.4.3 政府采购方式选择不合理
第4章 国内外政府采购的先进经验
    4.1 国内先进经验
        4.1.1 贵州省税务局:推动三级联动内控机制
        4.1.2 上海市税务局:完善全方位监督机制
        4.1.3 陕西省税务局:探索先进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
        4.1.4 山东省税务局:着力提升政府采购质效
        4.1.5 甘肃省人民银行:落实管采分离,实现阳光采购
    4.2 国外先进经验
        4.2.1 美国财政部:建立政府采购评价机制
        4.2.2 英国税务海关总署:提倡物有所值和阳光采购
    4.3 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4.3.1 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4.3.2 积极探索新型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4.3.3 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制度
第5章 基于管采分离体制完善政府采购工作的建议
    5.1 围绕权责明晰化,构建T市税务系统新型管理体制
        5.1.1 构建“三位一体”政府采购组织体系
        5.1.2 明确税务部门内部职责清单,强化刚性问责机制
        5.1.3 健全政府采购部门岗位职责
    5.2 围绕管理精细化,增强制度保障能力
        5.2.1 因地制宜,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
        5.2.2 立足实践,编纂政府采购工作指引
    5.3 围绕模式创新,探索新型税地政府采购合作机制
        5.3.1 突破体制桎梏,做资源共享的先行者
        5.3.2 革新采购模式,开拓委托采购的新道路
        5.3.3 转变固有观念,推进采购方式的多样化
    5.4 围绕监督常态化,全方位提升监督监管水平
        5.4.1 探索多位一体监督监管方式
        5.4.2 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透明度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共治逻辑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研究
        二、关于组织与环境的中观研究
        三、关于行动及其策略的微观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知识观
        二、研究策略
        三、基于信度与效度考量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社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视角下的组织理论
        二、行动视角下的“组织合作”
    第二节 政社关系中的“分析性概念”
        一、嵌套式制度结构
        二、行动与行动者
        三、“共治”
    第三节 政社关系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治生成的可能性:三个事实基础
    第一节 国家-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
        一、国家权力的释放
        二、社会结构的变革
        三、政社关系的调适
    第二节 “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服务指向的治理体系再造
    第三节 治理领域的理论勃兴
        一、西方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当代治理理论的中国话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共治: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如何分析制度?——从要素到过程
        一、制度的特征与要素
        二、制度变迁
    第二节 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过程
        一、阶段一:控制-依附(1978-1991)
        二、阶段二:管制-剥离(1992-2001)
        三、阶段三:调控-协同(2002-2011)
        四、阶段四:平等-共治(2012--)
    第三节 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特征
        一、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不同阶段制度重心迁移
        三、党的政策是主导和先行力量
        四、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治的行动建构: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分析
    第一节 购买行动的分析要素
    第二节 购买行动的建构过程
        一、初设阶段的行动特征
        二、规范阶段的行动特征
        三、优化阶段的行动特征
        四、行动特征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螺旋式”行动建构:购买行动模式建构的特征和逻辑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引入及其适用性
        二、“螺旋式”行动建构的呈现
        三、“螺旋式”行动建构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如何达成共治:共治的制度化之路
    第一节 共治制度化的“隐形之手”
        一、制度化及其机制
        二、基于正当性的制度化机制
    第二节 公共性扩张的法治建设路径
        一、彰显公民基本权利
        二、回应社会治理变革
    第三节 人民导向的政策改进路径
        一、优化政策决策
        二、改进政策执行
    第四节 多维视角的机制优化路径
        一、理顺纵向府际间权力分配机制
        二、强化横向府际的政策扩散机制
        三、健全社会组织“自我造血”机制
        四、完善社会组织“跨界合作”机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三节 进一步的讨论
        一、政社互动中的公共性再生产
        二、合作治理中的政府角色转型
        三、行政学研究中的制度与行动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针对民政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C: 针对社会组织的访谈提纲
    附录D: 正式访谈目录
    附录E: 访谈文本(部分) (另附支撑材料)
    附录F: 本文的逻辑思路与核心观点图
    附录G: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理顺关系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央-地关系视角下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机制研究[D]. 廖赖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放管服”背景下边检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以广州边检总站为例[D]. 李一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县域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研究[D]. 郑雅君.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4]多中心协同治理视阈下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省L县的实证分析[D]. 陶维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陕西省M县政府采购问题研究[D]. 裴占伟. 延安大学, 2020(12)
  • [6]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D]. 王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FN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研究[D]. 陈佳汶.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8]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D]. 孙凤洋.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9]基于管采统一体制下税务部门政府采购问题研究 ——以T市税务系统为例[D]. 高铭.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共治逻辑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D]. 周丽. 南京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理顺关系,积极推进政府采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