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一、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艺元[1](2021)在《基于SFIC模型的赤峰市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米园[2](2021)在《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政策、法律和教育的意识形态框架,内蒙古生态安全格局关乎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理清生态空间各个部分相互关系,对生态空间格局进行科学构建,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为构筑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本文立足于景观生态学、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基础理论,整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等数据,以期建立符合内蒙古地域特征的生态安全格局。本文首先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内蒙古2009-2018年总体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其次分别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河流湖泊、景观游憩六个层面综合评价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最后,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梳理生态用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以及耕地开垦三方面的矛盾关系,建立生态安全综合阻力面指标体系,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生态安全重要性分区,进而构建内蒙古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2009-2018内蒙古ESV总量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ESV各单项功能价值随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显着,2018年内蒙古ESV分布总体规律是由北至南,由东至西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为三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49%,41.63%和20.88%。(3)生态安全重要性格局分区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生态核心区、控制区、过渡区和可占用区,四类分区依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67%、12.5%、6.11%和16.72%。在空间分布上,内蒙古生态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的大部,锡林郭勒草原、阴山和贺兰山北侧、黄河沿线以及阿拉善西北大部分地区等。(4)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面,构建“三山两带,多环多节点”的内蒙古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北部草原生态带,西部黄河沿线滨水生态带为中心的“三山两带”生态核心保护区以及环绕核心区外围并对建设开发形成缓冲作用的生态控制—缓冲区、各盟市现状建设用地和三大平原区域为“生产-生活”多节点的生态可占用区。最后,针对目前生态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的加强重点区域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以及分区管护三个方面的对策。

李发鹏,穆文彬,肖恒[3](2021)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水定地问题探析》文中认为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农业耕种条件优良与灌溉用水短缺并存的窘况,生态环境状况普遍较为脆弱,如何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之一。基于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的具体表现,系统归纳了其原因,并依据以水定地的核心目标和功能,结合西辽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能科学有效地改善流域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的以水定地水土资源宏观优化配置思路。此外,还提出了建立健全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现代化的监测计量设施并强化监管,鼓励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以确保多方共赢的措施建议。

云鹏[4](2020)在《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内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内流河流域5个重点流域为研究区,以水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志书查阅、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基于流域内各主要水系γ生物多样性指数,初步评价了各个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明确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和特点,厘定了内蒙古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保护重点,进而提出了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697种,其中,鱼类58种,水生植物67种,底栖动物129种,两爬动物23种,鸟类共有179种,沉水植物10种,浮游生物231种,保护物种116种,占总水生生物物种数16.64%;辽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85种,其中,鱼类40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生物24种,两爬类动物28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167种,保护物种102种,占总物种数的20.0%;松花江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917种,其中,鱼类70种,水生植物93种,底栖生物158种,两爬类动物35种,浮游生物233种,鸟类328种,珍稀保护动物148种,占水生生物的12.1%;海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79种,其中,鱼类73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动物73种,两爬动物12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92种,保护物种58种;内流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232种,其中,鱼类17种,水生植物55种,底栖生物26种,两爬类动物23种,浮游生物95种,鸟类16种,保护动物36种,占总体15.51%。(2)计算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和湖泊的γ多样性指数,黄河流域中,乌梁素海、岱海两个湖泊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黄河干流为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河流;辽河流域中,西辽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松花江流域中,克鲁伦河多样性指数最高;海河流域中,滦河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内流河流域中,锡林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3)结合流域水质监测,分析了各重点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一湖两海”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重点保护流域内特色物种、完善水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以及建立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元芳,党磊[5](2020)在《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西辽河流域人口多、耕地多、产粮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同时长期大规模开垦土地并开采地下水灌溉,农业发展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突显,导致河道断流加剧、地下水超载、湖泊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用水缺乏总体规划和有效管理分配,加之多年持续干旱,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使流域内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不足与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已成为该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并提出了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治理对策建议,对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序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元芳,李月宁,吴昊晨,付兴龙[6](2020)在《西辽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及问题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人口多、耕地多、产粮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其水资源利用多通过开采地下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灌溉大规模的扩张,部分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引发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中分析了内蒙古西辽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在资源性缺水地区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发展思路下的对策建议。

李春江[7](2020)在《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辽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而西辽河又是辽河的两大支流之一,它由南源西拉木伦河和北源老哈河汇流而成,流经开鲁、通辽、科左中旗、双辽等地区。历史上西辽河灾害频发,它的有效治理对西辽河乃至整个辽河流域的防洪、农田灌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国家力量在西辽河治理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国家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到西辽河治理过程当中,使西辽河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水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水利方面包括由治水向利水的过渡、综合性枢纽工程体系的形成、改造沙区,改良土壤等四个方面。水文方面则包括水文机构的设立、水文站网的恢复、发展及防汛体系的确立等。此外,对这一时期的西辽河治理作出评价,为以后的西辽河治理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唐世南,丁跃元,于丽丽,张越,陈飞,关雪,马圣琦,王奇[8](2019)在《内蒙古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治理思路》文中提出近年来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灌溉面积无序扩张,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河道断流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在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剖析其存在问题和内在原因,提出了"强监管、促节水、控需求、提能力、保生态"的综合治理思路与对策。

朱永华[9](2019)在《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 ——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诸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生态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植被变化及其与水问题间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受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与气候条件等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区域水循环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植被变化与生态水文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典型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广阔区域。近几十年来,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干涸、植被退化和沙漠化等不断加剧,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1980~2015年间的植被演变和生态水文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模型模拟等方法,监测和分析了变化环境下区域生态水文特征,解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植被变化等时空演变过程及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和规律,应用多源遥感资料进行水资源反演模拟,探索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水文条件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植被变化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关系,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植被演变的生态水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被种类锐减,植被群落斑块化趋势严重,处于群落演替的早期向中期发展的过程中。在区域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生态水文条件发生了变化,对植被逆向演替产生促进作用,草原类型演化过程为:草甸草原、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向荒漠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转变,体现在植被群落演化过程为:从松属、篙属、栎属、黎科、莎草科、禾本科向篙属、松属、黎科、禾本科、莎草科、栋属演化,继而向篙属、藜科、松属、栎属、禾本科、莎草科演化,进一步向篙属、黎科、莎草科、松属、禾本科、麻黄属演化,直至现状的篙属、黎科、莎草科、禾本科群落构成。(2)研究区年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在时间序列上呈微小波动上升的趋势,变化率为0.004/yr,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在时间尺度上,降水(P)与气温(T)是NDVI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且P对于T对于NDVI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在空间尺度上,植被NDVI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综合作川的结果,其中人类因素驱动影响增加显着。(3)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持续显着增加,对区域NDVI影响较为明、显,草地受影响较耕地更为突出,显现出从非地带性草甸植被向地带性典型草原植被的演替过程。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逐渐在区域中部形成两个较大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则为次要因素。(4)基于不同GRACE卫星数据所反演的不同尺度研究区总水资源储量(TWS)与地下水储量(GW)的变化值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异质性明显,JPL数据反演结果更能反映研究区水资源量时空变化特征。(5)构建了区域多元逐步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型,二种模型估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精度均不够理想,其中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基本上可用于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预测预报。终上所述,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1951~2015年期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土地利用向灌溉种植农业发展规模较大,大量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致使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TWSC值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致使部分区域出现土壤沙化和草原退化植被逆向演替的现象;虽然年NDVI在时间序列上呈微小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其空间分异性较强;地下水埋深持续显着增加,对NDVI影响较为明显;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较好模拟了地下水埋深变化过程和趋势,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植被空间分异和生态水文条件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于頔[10](2015)在《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通辽市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地下水资源量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着所在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通辽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科学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地区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辽市平原区为研究范围,以GMS软件为平台,以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为辅助,在详细了解通辽市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采用基于概念模型的方法以特征要素(点、线、面)的形式对研究区的各均衡要素、流场及参数分区进行描述,建立了现状开采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改进后的MODFLOW2005可执行程序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期为2003年5月至2014年4月,对其进行了水文地质条件识别,并在此基础上以现状开采量和多年平均气象资料作为均衡要素,利用40年预测模型运行结果开展了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与开采潜力分析。在模型前期处理区域源汇项的部分提出了可以较精确计算大区域农业开采量的方法,即利用土地类型分区图与模型剖分网格一一对应的方式,将每种不同土地类型对应的不同开采量以面状补给的方式带入模型中。模拟结果证明该处理方法可行,可真实反映土地类型差异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模拟效果较好。通辽市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37.92×108m3·/a,补给资源模数为10.78×104m3/a·km2,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4.57×108m3·/a,可开采资源模数为5.14×104m3/a·km2。开采程度为76.66%,平均可开采潜力不大于6.22×108m3·/a。各区县地下水开发用程度十分不均衡,开鲁县是开采程度最高的地区,开采程度高达131.34%。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下水资源开采程度和开采潜力分析。扎鲁特旗、库伦旗、科左后旗,三个旗县属于开采程度低地区,开采潜力较大,为可扩大开采区;科左中旗为开采程度一般地区,开采潜力有限,为可适当扩大开采区;奈曼旗、科尔沁区以及科尔沁区的承压层均属于开采-补给平衡区,没有可扩大开采的潜力,仅能维持现状开采。开鲁县属于严重超采区,需通过限采、压采等手段严格控制开采。

二、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空间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2.3 生态安全格局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生态空间理论
        2.2.4 系统论与控制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地理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3.4 土地利用状况
    3.5 生态环境状况
第4章 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矩阵
        4.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
    4.2 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4.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4.2.2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4.2.3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
        4.2.4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4.2.5 河流、湖泊重要性评价
        4.2.6 景观游憩重要性评价
        4.2.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5.1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
    5.2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分析
        5.2.1 建设用地扩张“源”提取
        5.2.2 建设用地扩张阻力面构建
        5.2.3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格局
    5.3 生态空间格局的源与阻力面
        5.3.1 生态空间“源”地选取
        5.3.2 生态空间阻力面建立
    5.4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5.4.1 生态空间格局最小累积阻力
        5.4.2 生态安全重要性格局分区
        5.4.3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结果
    5.5 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对策
        5.5.1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防止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5.5.2 协调区域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
        5.5.3 实施分区管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3)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水定地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
2 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
3 关于以水定地的认识与理解
4 对策与保障措施
    4.1 灌溉水量及灌溉空间布局
    4.2 粮食生产格局
    4.3 保障措施

(4)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
        1.2.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1.2.3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
        2.1.2 研究区内自然保护区情况
    2.2 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2.2.1 鱼类调查方法
        2.2.2 水生动物调查方法
        2.2.3 水生植物调查方法
        2.2.4 其它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2.2.5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采样点
        2.2.6 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
        2.2.7 流域水质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2.1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3.1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4.1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3.5.1 内蒙古内流河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第四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1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2.1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3.1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4.1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5.1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6 重点流域水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6.1 黄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2 辽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3 松花江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4 海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5 内流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1.5 内蒙古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2 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5.2.1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5.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选题的项目来源

(6)西辽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及问题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 地下水赋存条件
    1.2 地下水资源状况
    1.3 地下水开发利用
    1.4 开发利用程度
2 存在问题
    2.1 地下水开发利用严重超载
    2.2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
    2.3 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下降明显
    2.4 地下水资源储量亏空严重
    2.5 生态系统脆弱
3 成因分析
    3.1 地下水补给量明显减少
    3.2 农业机电井灌溉规模发展过快
    3.3 地下水监管基础薄弱
    3.4 节水机制长效落实不完善
4 对策建议

(7)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新中国建立之前西辽河治理活动及其特点
    1.1 西辽河概况
    1.2 清末民初的治理
    1.3 伪满时期的治理
    1.4 解放战争时期的治理
2 20世纪50-60年代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西辽河治理
    2.1 从修建防洪堤坝为主的治水向利水过渡(1949-1957)
    2.2 综合性的西辽河枢纽工程体系形成(1958-1960年代末)
        2.2.1 较为完善的水行政管理体系及水文系统形成
        2.2.2 红山、莫力庙等主要水库的建设及联合运作
    2.3 西辽河流域临时性滞洪区的设置
    2.4 注重治沙及土壤改良、改造规划的实施
3 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的评价
    3.1 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西辽河国家治理取得了很大成就
    3.2 为辽河中下游的治沙等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3.3 西辽河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内蒙古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治理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存在问题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超载
    2.2 生态环境恶化
    2.3 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
3 原因分析
    3.1 发展理念局限
    3.2 灌溉规模失控
    3.3 资源型缺水严重
    3.4 水资源监管不到位
    3.5 用水方式粗放,节水机制不完善
4 治理思路
    4.1 强化水资源监管
    4.2 强化节约用水
    4.3 退减不合理用水需求
    4.4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4.5 保护河湖水生态
5 结语

(9)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 ——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源卫星数据在生态水文研究中应用
        1.2.2 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
        1.2.3 区域植被生态水文规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目的和目标
    1.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括
    2.2 研究区气候特征
        2.2.1 降水
        2.2.2 气温
        2.2.3 风速及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2.3 研究区水文特征
        2.3.1 径流量
        2.3.2 蒸发
    2.4 研究区土壤植被特征
    2.5 研究区社会经济特征
3 植被调查及其动态分析
    3.1 天然植被群落调查与分析
        3.1.1 采样点布设与调查取样
        3.1.2 样品测定与分析方法
    3.2 植被群落演替过程
        3.2.1 植被群落演化过程考证
        3.2.2 植被群落历史调查分析
        3.2.3 植被群落现状调查分析
    3.3 植被群落演替分析
        3.3.1 研究区植被演替方向
        3.3.2 植被演替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植被指数及其驱动力分析
    4.1 植被指数动态变化
        4.1.1 数据与方法
        4.1.2 NDVI变化分析
    4.2 气候变化分析
        4.2.1 数据与方法
        4.2.2 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4.3 植被指数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4.3.1 时间尺度响应关系
        4.3.2 空间尺度响应关系
        4.3.3 驱动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资源变化及其与植被演化耦合影响分析
    5.1 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分析
        5.1.1 数据与方法
        5.1.2 地下水埋深特征变化分析
    5.2 LUCC时空变化分析
        5.2.1 数据与方法
        5.2.2 时空特征分析
    5.3 地下水埋深变化与LUCC响应关系
        5.3.1 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5.3.2 耦合分析
    5.4 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因素识别
        5.4.1 数据与方法
        5.4.2 典型区地下水埋深与降水特征分析
        5.4.3 突变年份确定及突变特征分析
        5.4.4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贡献
        5.4.5 典型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5.5 水资源与植被演化响应关系
        5.5.1 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变化响应关系
        5.5.2 植被指数与LUCC响应关系
        5.5.3 LUCC环境下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响应关系
        5.5.4 不同植被类型与地下水埋深响应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反演
    6.1 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分析
        6.1.1 数据与方法
        6.1.2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6.1.3 空间变化分析
    6.2 GLDAS水文模型数据分析
        6.2.1 数据与方法
        6.2.2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6.2.3 空间变化分析
    6.3 地下水资源量时空变化分析
        6.3.1 数据与方法
        6.3.2 基于GRACE卫星数据反演地下水储量变化分析
        6.3.3 基于观测井反演地下水储量变化分析
    6.4 区域水资源变化分析及其与NDVI响应关系
        6.4.1 水文因子变化分析
        6.4.2 水文因子与NDVI响应关系
    6.5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拟
    7.1 模型构建
        7.1.1 模型因子选取
        7.1.2 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型构建
    7.2 模型误差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2.3 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通辽市平原区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与水文特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构造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2.3.2 含水层特征
        2.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5 本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模型范围的确定与边界条件的概化
        3.1.2 垂向结构的确定与概化
        3.1.3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3.1.4 初始流场及流动特征
        3.1.5 除开采量外其他源汇项的确定
    3.2 地下水开采量的确定
        3.2.1 集中开采量处理
        3.2.2 农牧业开采量及农村生活开采量的处理
        3.2.3 土地类型微小区处理
    3.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3.1 数学模型建立
        3.3.2 软件选取及空间离散
        3.3.3 模拟时间序列确定
        3.3.4 源汇项处理及子程序选用
    3.4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3.4.1 模型识别验证原则
        3.4.2 流场拟合
        3.4.3 地下水动态曲线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4.1 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
    4.2 地下水资源评价
        4.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原则
        4.2.2 长序列地下水预测模型的建立
        4.2.3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4.2.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4.3 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与潜力分析
        4.3.1 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评价
        4.3.2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FIC模型的赤峰市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D]. 马艺元.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2]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D]. 米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水定地问题探析[J]. 李发鹏,穆文彬,肖恒.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4]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D]. 云鹏. 内蒙古大学, 2020
  • [5]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建议[A]. 丁元芳,党磊. 中国水利学会2020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 2020
  • [6]西辽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及问题成因分析[J]. 丁元芳,李月宁,吴昊晨,付兴龙. 东北水利水电, 2020(05)
  • [7]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D]. 李春江. 辽宁大学, 2020(01)
  • [8]内蒙古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治理思路[J]. 唐世南,丁跃元,于丽丽,张越,陈飞,关雪,马圣琦,王奇.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11)
  • [9]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 ——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为例[D]. 朱永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通辽市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D]. 于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标签:;  ;  ;  ;  ;  

西辽河流域赤峰段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