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一、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汪成伟[1](2021)在《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是由神经管闭合期外胚层细胞异常移行所导致。颅内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第四脑室、鞍区。起源于中颅底硬膜外并延伸至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较为罕见。由于其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大多数都是个案报道,人们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术前误诊率高。手术全切是治疗表皮样囊肿的首选方法。然而,由于位于中颅底硬膜外的表皮样囊肿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显露困难,还没有标准的手术入路可供选择。此外,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常为颅底内外沟通肿瘤,其手术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单一学科手术尤为困难。本研究报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病例,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外科治疗策略。方法报道2015-202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病例,筛选近1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符合入组条件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病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个体化的外科治疗策略。结果我们将文献检索得到的23例患者与本院收集的8例纳入一组,共3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1-71岁,平均42.5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13例;视力下降5例;第Ⅲ,Ⅳ,Ⅵ颅神经功能障碍9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14例;第Ⅶ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第Ⅷ颅神经功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1例;脑脊液漏1例;口腔肿块伴疼痛1例。31例患者中行CT检查者13例:低密度有11例,等密度1例,高密度2例;增强CT3例,其中轻度强化2例,不强化1例;表现为骨质受压破坏7例;CTA检查1例,未见肿瘤内有血管分布。31例患者中行MRI检查者27例:T1序列25例,其中低信号16例,混杂信号7例,高信号2例;T2序列24例,其中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高信号20例;DWI序列15例,均呈高信号;增强MRI20例,其中部分或边缘强化12例,不强化8例;磁共振波谱1例,显示乳酸峰增高;Flair序列1例,呈混杂信号。31例患者中,开颅手术25例,其中中颅窝硬膜外入路22例;内镜手术6例,包括经鼻入路和经唇下-上颌窦入路。31例肿瘤种,全切除的有19例,次全切除的10例。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前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6例,未得到改善2例。31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有23例,出现并发症的3例。除了信息缺失的5例外,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0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良好,KPS评分70100分,平均80分。有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肿瘤复发,其中3例通过手术切除。结论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是一组罕见的颅底沟通性肿瘤,常表现为头痛和颅神经麻痹症状。CT表现为鞍旁硬膜外边界清楚、以低密度为主的占位性病变,不强化,可累及颞下窝、翼腭窝等颅外结构,局部颅底骨质常呈压迫性改变;磁共振DWI序列为特征性高信号。临床症状明显者首选手术治疗,根据囊肿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颅内为主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可通过中颅窝硬膜外入路切除;以颅外为主、靠近颅底中线区的囊肿使用内镜经鼻-翼突入路;以颅外为主、向侧颅底和翼腭窝生长的表皮样囊肿选择内镜经上颌窦入路。应在保护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切除囊肿及包膜,减少复发的可能性。表皮样囊肿属良性肿瘤,全切后复发率低;次全切除者容易复发,复发后仍可考虑手术治疗。

韩子安,王晓东,董伦,李育平,王杏东,黄健楠,万志强,张恒柱[2](2021)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颅内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起病隐匿,临床主要表现多不典型,影像学技术在该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围手术期病人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以显微手术切除病变为主,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全切除病变和保护神经功能。术后迟发性出血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恶变也应引起重视。

李柏延[3](2019)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颅内表皮样囊肿是颅内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囊壁内含有大量胆固醇及去角质蛋白,囊壁较薄且形态如同珍珠样也被称为珍珠瘤、胆脂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1.8%,并且其中40%-50%的病变生长在桥小脑角。鉴于胆脂瘤的见缝就钻的特点使其易在蛛网膜下腔阻力较小的区域生长,且由于颅内表皮样囊肿多生长缓慢,发现时肿瘤多较大且形态不规则,难以完全切除肿瘤。目前为止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如今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应用到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切除中,给手术的全切带来了可能。研究目的:为了探索尽可能微创并完全切除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显微镜下手术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和术后疗效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优缺点从而对临床工作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中心院区)进行桥小脑角区域表皮样囊肿手术的患者,其中显微镜组51例,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镜组21例。对所收集的72组病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主要包括现病史、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及侧别、术前术后磁共振图像(MRI)、肿瘤的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患者的总住院天数、术后临床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索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数据分析处理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上完成)结果:1、单纯显微镜组中肿瘤完全切除共36例,次全切或残存肿瘤包膜15例;神经内镜辅助组中肿瘤完全切除共20例,次全切1例,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Fisher精确检验可知P=0.028<0.05,提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组在病变全切率方面较单纯显微镜组较高。神经内镜辅助组中置入神经内镜探查下可见14例在死角处发现存在肿瘤残留,其中11例为大型肿瘤(肿瘤最大径>3cm)。2.单纯显微镜组中5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17.84±51.58min),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组中2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56.43±81.61min)。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组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t=-2.414,P=0.018<0.05),提示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显微镜显微手术组;单纯显微镜组中5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0±7.87天),神经内窥镜辅助组中2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3±4.21天),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0.128,P=0.899>0.05)。3.在单纯显微镜组51例患者中,14例(27.4%)患者在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1例(2%)患者出现脑脊液漏,4例(7.8%)术后出现面瘫,1例(2%)术后出现颅内血肿并二次手术行颅内减压加血肿清除术;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组21例患者中,4例(19.1%)患者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1例(4.8%)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4.8%)出现面瘫,对不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可知两组手术方式在脑脊液漏(P=0.501>0.05)、面瘫(P=0.640>0.05)、颅内血肿(P=0.519>0.0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无菌性脑膜炎方面,按照肿瘤大小重新分组,大型肿瘤组(肿瘤最大径>3cm)中,单纯显微镜下共19例患者,其中10例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内镜辅助手术组12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对两组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可知:小型肿瘤组中,在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方面(P=0.597>0.05)无差异;大型肿瘤组中,在术后无菌性脑膜炎方面(P=0.045<0.05)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降低了大型肿瘤组的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4.在术后近期疗效方面,在单纯显微镜治疗组中,44例/51例(86.3%)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组中18例/21例(85.7%)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对两组不同数据的卡方检验表明,(x2=0.004,P=0.950>0.05),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认为两组手术方式在近期临床症状改善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技术提高了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全切率,显微镜切除肿瘤后二次置入内镜探查可作为术后即刻评估手术切除情况的有效指标;对于大型的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内镜辅助手术可降低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术中需二次置入神经内镜探查并内镜下手术进一步切除病变,虽增加了手术时间,但为手术全切及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陈勇[4](2019)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分析影响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此类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防治复发提供参考。病例资料和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收治的14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回访资料,对复发患者及未复发患者按性别、年龄、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大小、生物学特点、手术切除程度等指标分组统计,结合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复发率、复发风险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获得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1为剔除标准,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41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95例,男女比例1:2.06。复发33例,复发率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均不影响术后复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变的复发率高于典型病变(38.1%:17.2%)且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典型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体积大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患者病变的平均体积为38.7±25.3 cm3,未复发病变的平均体积为25.3±23.2 cm3,体积较大的病变主要增加术后远期复发风险,其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8%、16.5%。小脑幕上病变的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幕下病变(P<0.05),病变所在颅内间隙不同其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不同(P<0.05)。侵袭性生长的病变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匍匐性生长的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手术不同程度残留导致术后复发风险增高、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5),影响手术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大小及是否与周围神经血管粘连。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典型、所在颅内间隙及手术的切除程度。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变的复发风险是典型病变的5.966倍;脑实质内病变的复发风险最高,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内、脑室内及硬膜外/下病变;手术残留少量瘤体的术后复发风险是全切后的3.681倍,而残留部分包膜术后复发风险较全切无显着增高(HR=1.078,P>0.05)。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术后复发多见于非典型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内病变、手术残留瘤体的患者。提高手术切除程度为预防复发最重要的手段,但手术残留部分包膜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王义彪,赵建农,陈来照,王鹏程,黄垂学[5](2017)在《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16例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术前诊断困难但术后病理提示为表皮样囊肿的16例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术中所见、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6例表皮样囊肿均表现为处于颅内不典型位置、术前影像学特征不明显、囊内含有较多蛋白及胆固醇结晶等非典型表皮样囊肿的特征,以致术前误诊率较高。所有病例均予以手术切除,术后回访1例因病变术中残余而肿瘤复发。结论术前对于颅内非典型部位及影像学特征不明显的病变应该考虑该诊断。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及囊壁是治愈该疾病的关键,术后应进行回访。

汤翔宇,张顺,江晶晶,朱文珍,刘朝旭[6](2017)在《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atypical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的MRI检查资料及组织病理结果。28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0例行DWI检查,16例行MRI增强检查。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结果 28例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中位于硬膜外8例、脑实质12例、脑室6例、岩骨尖2例。8例硬膜外肿瘤信号复杂多样,T1、T2、DWI信号均高低不等,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20例非硬膜外不典型部位(脑实质内+脑室内+岩骨尖内)的肿瘤MRI均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混杂不等量的点条片状等T1、等T2信号影,D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脑室内的肿瘤未见强化,而脑实质内及岩骨尖的肿瘤边缘可见断续条状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本组中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内容物以角化物为主,大体标本呈豆腐渣状,而非硬膜外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内容物以胆固醇结晶为主,大体标本呈腊块状或结晶样。结论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不同,深刻理解其病理基础,对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汪卫建,程敬亮,张勇,朱晨迪[7](2017)在《第四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男5例,女4例)第四脑室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重点分析MRI特点及手术病理特征。结果 9例患者中,7例行磁共振平扫与增强检查,1例患者行磁共振平扫检查,1例患者直接增强扫描。T1WI上6例呈低信号,3例呈混杂低信号;T2WI上5例高信号,3例呈高低混杂信号;FLAIR上2例混杂稍高信号,2例低信号,3例等低信号,1例不均匀低信号;DWI上7例呈明显高信号,1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轻度高信号。静脉注入Gd-DTPA后,7例无强化,1例边缘见线状高信号。结论第四脑室内表皮样囊肿以先天性多见。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对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苏海波,张玲琼,周厚杰,郭强[8](2016)在《颅内多发破裂表皮样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颅内多发表皮样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多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手术次全切肿瘤,术后病理结果表皮样囊肿,术后随访发现肿瘤无复发。结论颅内多发表皮样囊肿无特异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白杰,富春雨,张占普,窦长武[9](2016)在《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总结颅内胆脂瘤恶变鳞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右侧桥小脑区胆脂瘤恶变鳞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63岁男性,13年前曾行右侧桥小脑角区胆脂瘤切除术。本次手术次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示鳞状细胞癌,术后随访发现残余肿瘤增大,拒绝再次手术、放疗及化疗,生存22个月后死亡。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鳞癌无特异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放化疗疗效不确定。

谢丽卿,姜允山[10](2016)在《颅内表皮样囊肿11例MRI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5例MRI平扫T2WI、DWI呈明显高信号,T1WI低信号,FLAIR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无强化。6例信号不均匀,T1WI、T2WI及FLAIR呈高信号、混杂信号,DWI呈等、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脂肪抑制示多发低信号;增强边缘或局部轻、中度强化。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多样,信号复杂,综合应用多种MRI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其正确诊断率。

二、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2)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2 临床特征
3 影像学诊断
4 鉴别诊断
5 显微手术及内镜辅助显微手术
6 术后迟发性出血
7 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

(3)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第6章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16例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硬膜外胆脂瘤
    2.2 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
    2.3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
    2.4 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
    2.5 第四脑室表皮样囊肿
    2.6 鞍区表皮样囊肿
3 讨论

(6)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临床资料
    2.检查方法
    3.分析方法
结果
    1. 肿瘤部位及形态
    2. 肿瘤MRI表现
    3. 肿瘤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关系
讨论
    1.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发病部位
    2.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及病理基础
    3. 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

(7)第四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MRI表现
    2.2 手术及病理
3 讨论
    3.1 临床及病因
    3.2 MRI表现
    3.3 病理表现
    3.4鉴别诊断

(9)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10)颅内表皮样囊肿11例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设备及方法:
2 结果
    2.1 MRI基本表现:
    2.2 MRI平扫及增强特征:
3 讨论
    3.1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3.1.1 基本表现:
        3.1.2 信号及增强表现:
    3.2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大多数颅内表皮样囊肿依据其典型MRI表现,尤其是FLAIR序列和DWI上的信号特征,易于做出正确诊断;但有时病变不典型时,则需与颅内其他肿瘤进行相应鉴别。1)听神经瘤:当肿瘤囊变、出血明显时,听神经瘤可与桥小脑角区的不典型颅内表皮样囊肿混淆,但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发病率明显更高(约8 0%),病灶以内耳道为主,大多伴有患侧内耳道的扩大,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为其鉴别要点。2)囊性颅咽管瘤:当不典型颅内表皮样囊肿位于鞍旁时,需与囊性颅咽管瘤鉴别。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增强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出血和钙化相对更为多见。3)低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钙化多见,MRI上以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为主,且边界欠清。Bernabeu等[7]研究报道,磁共振波谱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位于脑实质的不典型颅内表皮样囊肿无门冬氨酸、胆碱等代谢峰的增高甚或缺乏。4)颅内皮样囊肿:少数颅内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中线部位,组织学上含有较多的脂质,MRI上难以区分。但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较表皮样囊肿更低,且囊壁钙化较为多见,据此可提示诊断。

四、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D]. 汪成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进展[J]. 韩子安,王晓东,董伦,李育平,王杏东,黄健楠,万志强,张恒柱.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1(01)
  • [3]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柏延. 山东大学, 2019(09)
  • [4]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颅内非典型表皮样囊肿16例的诊断与治疗[J]. 王义彪,赵建农,陈来照,王鹏程,黄垂学. 海南医学, 2017(17)
  • [6]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J]. 汤翔宇,张顺,江晶晶,朱文珍,刘朝旭.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04)
  • [7]第四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J]. 汪卫建,程敬亮,张勇,朱晨迪.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7(01)
  • [8]颅内多发破裂表皮样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J]. 苏海波,张玲琼,周厚杰,郭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21)
  • [9]颅内表皮样囊肿恶变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白杰,富春雨,张占普,窦长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4)
  • [10]颅内表皮样囊肿11例MRI表现[J]. 谢丽卿,姜允山. 福建医药杂志, 2016(01)

标签:;  ;  ;  ;  ;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