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空进样 GC/MS 分析粘合剂的挥发性成分

顶空进样 GC/MS 分析粘合剂的挥发性成分

一、顶空进样GC/MS法分析胶粘剂挥发性成份(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1](2021)在《气质联用法测定烟标手工盒VOCs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用材料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是卷烟食品质量保证的基础,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残留量是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联用技术,针对烟标手工盒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烟标手工盒VOCs暂无统一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优化设计了适用于烟标手工盒印刷品和烟标手工盒成品的VOCs检测方法。该方法根据烟标手工盒印刷品和烟标手工盒成品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取样面积和制样方式,经验证评估后适用于烟标手工盒VOCs的常规检测分析。其次,烟标手工盒的原辅材料、印刷加工、后续处理对烟标手工盒VOCs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以云烟(印象烟庄)烟标手工盒为例,通过探究原辅材料中VOCs的影响因素,考察原辅材料对烟标手工盒VOCs的影响,同时对烟标手工盒成品进行后续处理,考察VOCs含量的变化,探讨减少烟标手工盒成品中VOCs的处理方法,为实际生产中烟标手工盒VOCs的控制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检测方法的优化设计。参考烟草行业溶剂残留的检测标准,针对26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基于烟标手工盒(印刷品、成品)的实际生产特点,将气相色谱技术的高效选择分离能力与质谱技术的辅助定性筛查能力相结合,对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烟标手工盒(印刷品、成品)的VOCs检测方法。(2)以组分的色谱峰峰形、相邻色谱峰分离度、响应强度等参数作为仪器参数优化的评定依据,优化了顶空进样条件和色谱分离条件。同时,考察实验过程中其他因素对溶剂残留含量测定的影响,优化了实验过程。(3)烟标手工盒VOCs检测方法的评估。烟标手工盒(印刷品、成品)VOCs检测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检出限范围分别为0.001~0.290mg/m2、0.002~0.363mg/m2,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003~0.967mg/m2、0.006~1.212mg/m2,加标回收率为73%~115.8%,相对标准偏差为0.76%~5.42%,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可靠性强。(4)分别从纸张微观结构、纸张特性、印刷工艺原理、胶水、油墨和皮壳板等方面研究溶剂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烟标手工盒成品的后续处理提供参数支持。(5)探究裱盒胶水、组盒材料、丝网目数、抽湿摆放处理等参数对烟标手工盒成品VOCs含量的影响,设计合理的后续处理方案,解决烟标手工盒成品中溶剂残留超标的问题。

何静宇,李国政,陈洋,邱建华,张颖浩,刘文召,王红霞[2](2021)在《烟用水基胶中化学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按照目标待测物的不同,综述了烟用水基胶中的生产过程残留物、添加剂及重金属杂质等检测方法,并展望了烟用水基胶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贾亮亮[3](2020)在《生物油酚醛树脂胶合板安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热裂解生物油替代苯酚制备生物油酚醛树脂胶(Bio-oil 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BPF)是目前改性酚醛树脂胶(Phenol Formaldehyde,PF)最具前景的途径之一。但目前关于生物油酚醛树脂胶合板(Bio-oil Phenol Formaldehyde Plywood,BPFP)环保安全性能方面的研究不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要推进BPFP市场化应用,对于BPFP环保安全性能的研究必不可少。本研究采用顶空进样的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连用仪(GC/MS)快速检测BPFP和PFP(Phenol Formaldehyde Plywood,PFP)中游离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含量,分析快速热裂解生物油对BPFP环保安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来研究生物油替代率、n(F/P)、涂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和热压压力等6个工艺参数对BPFP中游离甲醛和TVOC含量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PF和BPF制备工艺完全相同的情况下,BPFP中游离甲醛的含量约为PFP的4倍左右,通过分析生物油成分得出以下四点原因:第一,快速热裂解生物油中含有多种非酚类物质;第二,快速热裂解生物油中的酸性化合物会影响催化剂的效果;第三,快速热裂解生物油中的部分酚类物质的活性位点被其它官能团个别或者全部被取代;第四,快速热裂解生物油中的酚类物质都属于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都大于苯酚。以上四方面原因造成了相比PF,BPF的合成过程中甲醛使用量相对过量,并且生成了更多不稳定的化合物,从而使得BPFP中游离甲醛含量增多。通过分析制胶和热压阶段的工艺参数对BPFP中游离甲醛含量的影响可知,适当降低甲醛和苯酚的摩尔比、提高催化剂使用量、升高热压温度和时间可以降低BPFP中游离甲醛含量。(2)在PF和BPF制备工艺完全相同的情况下,BPFP中共有3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约是PFP的1.75倍,在这35种VOC中,24种VOC受到快速让热裂解生物油的影响,占比达到68.6%。BPFP中TVOC含量相比PFP下降很多,40%BPFP的TVOC含量最低,约为PFP中TVOC含量的15.1%。此外,VOC致癌性分析结果表明,BPFP中的35种VOC共有5种属于(可能)致癌性物质,PFP中共有3种,但多出的两种VOC含量非常低。非致癌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对胶合板安全性能的影响较小。(3)制胶阶段和压板阶段的6个因素对BPFP中游离甲醛含量的影响从小到大依次是:涂胶量<生物油替代率<热压时间<n(F/P)<热压压力<热压温度,对TVOC含量的影响从小到大依次是:热压压力<涂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生物油替代率<n(F/P)。这6个因素对BPFP中游离甲醛和TVOC含量的影响力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由于甲醛相比其他VOC更易溶解于水,在热压阶段,胶合板内部蒸发或者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在排出胶合板外部的时候,甲醛溶于水蒸气更快地排出在胶合板外,另一方面由于甲醛的挥发性比其它VOC好,易受温度的影响。

曾嘉炜[4](2020)在《基于介孔碳微球的固相微萃取涂层研制及其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主要是指样品制备过程中各种分离方法的运用,在大多数分析过程中它是耗时最多的步骤,是能否成功分析复杂基质中目标物的关键。发展高效、稳健、绿色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一直是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它集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该技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装置、探头材料、萃取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以及拓展应用对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不锈钢纤维丝为探头基体,采用溶胶凝法将介孔碳微球固定于固相微萃取探头,将该新型探头应用于植物挥发性成分快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固相微萃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综述了目前SPME新型基底与涂层类型、涂层固定方式以及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植物挥发性组分分析中的应用。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了本论文的立题思路、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构建了一种快速稳健制备溶胶凝胶探头涂层新方法,基于溶胶凝胶法在不锈钢纤维丝表面制备了羟基硅油探头涂层;合成并表征了有序介孔碳微球,通过溶胶凝胶法将介孔碳微球包埋交联涂制于不锈钢纤维丝表面制备介孔碳羟基硅油涂层探头。采用红外光谱法、扫描电镜、热重分析表征了探头涂层结构;结果表明介孔碳涂层增加了羟基硅油涂层的热稳定性。以海州香薷精油以及蕲艾艾叶粉为目标物,重点考察了羟基硅油溶胶凝胶涂层探头与介孔碳羟基硅油溶胶凝胶涂层探头对植物极性与非极性挥发性组份萃取性能,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新型涂层探头萃取性能与结构关系,建立了植物挥发性成分顶空快速分析新方法。第三章,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介孔碳微球羟基硅油溶胶凝胶涂层探头应用蕲艾艾条(柱)快速质量鉴定,为蕲艾艾条质量快速鉴定提供数据支持,拓展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植物挥发性成份分析中的应用范围。结果表明: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弱极性介孔碳微球羟基硅油SPME涂层能够有效萃取出艾条中的挥发性成分,将其与GC-MS技术联用时可应用于艾条(柱)产品挥发性成份快速分析。第四章,将介孔碳羟基硅油溶胶凝胶涂层探头应用于两种不同化学型樟树(油樟,龙脑樟)挥发性成份快速分析,同时对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油樟、龙脑樟精油与油樟、龙脑樟叶阴干粉末挥发性成份分析结果分别进行对照,分析其成份异同原因,为不同化学型樟树种属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深入对照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植物挥发性成分与固相微萃取法快速分析植物挥发性成份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固相微萃取法收集的成分更能真实反映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真实挥发性成分。

路萍[5](2020)在《烟标印刷品VOCs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烟标印刷品中VOCs的排放量逐年递增,溶剂残留被国家烟草局归列为烟用材料安全卫生性的重要监控指标。本文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联用技术,针对当今印刷行业中尚未出现对卷烟烟标印刷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有统一测量方法可循的特点,建立一种适用于烟标印刷品VOCs测定的通用方法。在方法建立的基础上,优化仪器操作条件,顶空进样降低了直接进样造成的误差,将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与质谱的结构鉴定能力有效结合,快速筛查确定印刷品的溶剂残留组分。其次,分别从烟标印刷时印前—印中—印后三阶段考察溶剂残留的产生及变化,实时测定各工艺环节下VOCs的含量。最后通过溶剂残留量的测定和考察结果,为实际烟标印刷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印刷工艺组合、印刷参数确定等方面的VOCs限量控制提供有利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检测方法进行初步建立。结合烟草行业对相关残留控制物安全卫生性要求的标准法规,将烟标印刷品的目标检测组分确定为26种,通过气质联用法对各VOC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目标组分的保留时间、定性定量离子、质谱图等特征信息。(2)为实现26种溶剂残留组分的完全分离对检测方法中所用参数进行优化。分别考察顶空进样条件(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和色谱分离参数(进样口温度、分离比、载气流速、柱温程序)对VOC组分的峰形、分离度、保留时间、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3)仪器参数优化完成后对检测方法的准确重复性进行验证评估。在外标法定量方式下分别考察线性相关系数、线性范围、定量限、检出限、回收率等可靠性因素。(4)在方法验证可靠准确的基础上,分别从印刷原辅料、印刷工艺组合、印刷参数、成品储存等方面测定VOCs(苯及苯系物、溶剂残留、溶剂杂质)的含量变化。(5)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从印刷油墨(油墨种类、油墨批次、载墨量),承印纸基(纸张种类、纸张定量),印刷参数(印版清洗剂、印版线数、印刷速度、干燥温度),制程工序(印刷—光油—烫金—模切),印刷成品(存储环境、存储湿度、存储时间)等角度深入探究影响烟标印刷品溶剂残留的原因。

张迪[6](2019)在《聚丙烯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及微-介孔硅材料对VOCs的吸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汽车内仪表台和装饰材料等改性聚丙烯PP复合材料所释放的有机小分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造成车内空气的污染问题,进行环保型车用内饰新材料的配方设计,我们首次开展了以新型的、具有高功能性、高效吸附性的、多孔状的无机矿石材料对车用PP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的研究。将这种天然的无机矿物硅材料-蛋白石页岩添加到聚丙烯PP复合材料中,蛋白石页岩除了可以取代滑石粉作力学增强剂,实验证明这种蛋白石页岩最明显的应用价值是能大幅明显地降低聚丙烯复合材料中的VOCs,尤其是PP复合材料中峰面积较高的两种分子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我们首次评估了蛋白石页岩对PP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从孔结构、孔径分布与吸附能力的对应关系找到了蛋白石页岩对PP复合材料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机理。由氮气吸附实验测出蛋白石页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与孔容,深入研究了蛋白石页岩的微孔-介孔协同作用对两种烷烃分子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的选择性吸附,我们找到了一种有效降低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排放的突破途径。本项研究对聚合物中释放的烷烃类小分子的定向选择性吸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利用具有高功能性和高效吸附性且价格低廉的多孔状轻质页岩蛋白石作为填充物,在保证材料综合性能下,减小VOCs散发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通过单独对聚丙烯树脂单体进行双螺杆挤出实验,我们具体地给出PP树脂单体会释放出的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并讨论了聚丙烯单体挥发的几种有机物的来源,其中2-甲基戊烷,2、4-二甲基庚烷是聚丙烯发生分子内自由基转移,即热降解形成的。而2、4-二甲基庚烷是PP复合材料中挥发量较高的有机小分子,新型的无机矿物材料页岩恰好对其有优越的吸附效果,有效控制了2、4-二甲基庚烷的排放。我们首次将国内PP塑料行业广泛使用的添加助剂单一地与PP树脂共混,研究了由于单一助剂的添加导致PP复合材料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这对选择助剂、优化助剂等方面降低汽车内饰PP复合材料中VOCs的散发量具有指导意义。实验证明甲基环己烷不是聚丙烯树脂基体热分解的产物,而是聚烯烃弹性体POE(增韧剂)引入到PP复合材料体系中的。而甲基环己烷也是PP复合材料体系中挥发性较高的有机小分子,蛋白石页岩恰好能对其产生有效地定向吸附作用。我们首次采用了GC/MS/SNIFF闻嗅系统实时地对PP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一对一气味溯源,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专门对一汽大众内饰件PP用料研发的两种配方TD-5、TD-10下释放的难闻、恶臭气味,我们突破性地找到了难闻、恶臭气味对应的PP复合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的烷烃类挥发性产物,却不是两种配方下难闻气味的来源。不同于以往认为PP树脂中醛、酮为主要气味的来源。实验证明配方中气味是怪味、难闻、甚至是臭味物质对应的化学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长链一端或侧基是双键,并且只有一个双键,这类情况的烯烃出现的有2-甲基-4-壬烯、5-甲基-5-十一烯、2,4-二甲基-1-庚烯、4-甲基-1-癸烯、5-甲基-5-十一烯、1-十二烯、4,6,8-三甲基-1-壬烯。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完成了树脂原料的选择、添加助剂的优化等方面降低汽车内饰材VOCs散发量的研究。我们研究了聚丙烯树脂单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助剂在聚丙烯复合材料中对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影响。研究证明甲基环己烷不是聚丙烯体系热分解的产物,而是聚烯烃弹性体POE(增韧剂)引入到PP复合材料体系中的。运用PV3341方法(汽车内饰非金属材料有机化合物排放测试标准)对聚丙烯原料进行顶空-气相色谱(极性色谱柱)-质谱联用分析,首次具体给出几种PP原料释放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都是丁烯、2-甲基戊烷、甲基环己烷、2、4-二甲基庚烷、4-甲基辛烷、C10C11烷烃、C12C13烷烃。讨论了聚丙烯单体挥发的这几种有机物的来源。同时研究了不同助剂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影响:抗氧剂1010的加入使PP/POE/滑石粉复合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体系中丁烯峰面积大幅增加,排除了抗氧剂1010会导致体系产生保留时间为17.8min的2、4-二叔丁基苯酚;而2、4-二叔丁基苯酚产生的是由抗氧剂168分解得到的;聚丙烯复合材料配方挥发的有机物十甲基环五硅氧烷的来源是由耐刮擦剂HG600R带入的副产物;光稳定剂V9900使丁烯、4-甲基辛烷的峰面积均有下降,V9900添加量为3%时与不添加V9900比较,丁烯下降了30%,4-甲基辛烷则降低了17%。2、针对为一汽大众研发的内饰件用PP复合材料中的两种气味突出的配方做了气味溯源研究,GC/MS/Sniff是目前针对未知物溯源的一个成熟可行的办法,本文首次应用该方法对TD-5、TD-10两种PP复合材料配方下,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全谱图闻嗅,发现了难闻刺激性气味对应的有机物,测定了不同气味化合物的含量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值得一提的是,烯烃类的挥发性有机物是PP复合材料难闻气味的主要来源,不同于以往认为PP树脂中醛、酮为主要气味的来源。实验证明,长链一端或者中间带有双键的烯烃具有臭味、怪味,是TD-5、TD-10配方下的难闻气味的主要贡献。4,6,8-三甲基-1-壬烯、1-十二烯、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是TD-5和TD-10两种配方中共同出现的VOCs物质,是这两种配方下PP复合材料里气味刺激性比较强的挥发性有机物。它们一对一闻嗅后气味描述都是难闻,等级在1.5-2。另外,2-甲基-4-壬烯,5-甲基-5-十一烯也是TD-10配方里难闻气味的主要来源,尤其5-甲基-5-十一烯气味描述为臭味,更难闻。3、我们首次深入研究了蛋白石页岩的微孔-介孔协同作用对两种烷烃分子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的选择性吸附。对聚合物中释放的烷烃类小分子的定向选择性吸附实验是本论文的创新点。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是聚丙烯复合材料挥发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两种小分子物质,它们的挥发量很高,但是当蛋白石页岩在PP复合材料体系中的添加量从2%、4%、8%、12%递增到16%时,与未添加页岩相比,甲基环己烷、2,4-二甲基-庚烷的排放量都大幅地减少了。页岩添加量为16%时,甲基环己烷、2,4-二甲基庚烷的峰面积分别降低了54%和38.9%。通过增加页岩的添加量,验证了蛋白石页岩确实对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的排放产生有效的降低效果。通过N2吸附法测定了轻质蛋白石页岩的比表面积,吸附曲线,孔径和孔径分布;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页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给出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多点BET给出了轻质蛋白石页岩LWS的比表面积为94.2 m2/g,总孔体积为0.317 ml/g。通过一系列对页岩粉体的研究表征,证实了页岩LWS的强吸附性能归因于高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微孔是降低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排放的有效途径。页岩使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几乎没有变化,弯曲模量略有下降,冲击强度有降低。总之,轻质蛋白石页岩LWS孔隙中包含的微孔能有效地减少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的排放。4、我们研究了页岩经过热处理后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VOCs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热处理温度600℃、800℃、900℃相比,煅烧温度为700℃时,页岩的比表面积最大,总的孔容最高,微孔孔容最多。所以在600℃到900℃范围内不是煅烧温度越高,页岩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热处理对页岩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方面的影响规律在600℃到900℃范围内是先升高后降低。但是热处理后的页岩对PP复合材料中2-辛烯的吸附能力下降。未经过热处理的页岩反而对PP复合材料中的小分子烷烃,比如甲基环己烷和2,4-二甲基庚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但是煅烧有利于减少页岩中的结晶水,而结晶水会使异丁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挥发量增加,所以实验结果表明页岩煅烧后对PP复合材料中挥发的异丁烯和2、4-二叔丁基苯酚有明显的降低效果。5、硅烷偶联剂是最具代表性的偶联剂,我们选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页岩表面进行接枝处理,使用苯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主要的设计思路是PP复合材料里含有芳香烃、烯烃类物质,我在苯基功能化修饰蛋白石页岩孔道后,偶联剂上的苯基官能团能与芳香类、烯烃类物质产生更强的相互作用,产生化学结合力,不易于解吸。我们对页岩依次进行酸溶处理和化学改性中的偶联剂法对页岩表面进行改性,研究了页岩内部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改变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硅烷改性后的页岩对甲苯的吸附能力明显提升,且不易脱附。

陈振宇[7](2019)在《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文中认为城市污染,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越发明显,为改善城市环境,推动能源结构升级,电动客车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客车在继承传统燃油客车的基本特性外,也因为能耗,轻量化的严格要求,大量非金属材料被使用,车内挥发性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浓度也相应增多,电动客车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苯系物,醛系物及酮类等。考虑到资源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物超标及应对情况。首先研究分析苯系物的检测方法及整车和零部件的实验流程。苯系物的检测分为整车和零部件检测,采用整车密封和零部件密封的方式采集有机挥发物,通过色谱质谱仪检测挥发物的种类和浓度,分析苯系污染物在客车车内空气环境中情况,污染物来源。通过不同样车的数据采集,分析发现内饰件配置对车内苯系物影响较大,配置低的车型较配置高的车型车内苯系物含量高。车辆下线时长对苯系物的影响也较大,车辆下线时长越久,车内苯系物含量越低,新车车内苯系物含量高于旧车,测试车辆发现二甲苯浓度含量经过三个月的释放,浓度降低到原来的20%左右。环境温度对车辆苯系物的含量也有影响,外部环境温度越高,车内挥发出的苯系物含量就越高。车辆通风对车内苯系物含量的降低有很大影响,客车空调开外循环和内循环时,外循环引入新风,能快速降低车内苯系物含量。实验发现样车苯系物占据TVOC的70%左右,是客车VOC超标的主要贡献者。再进一步对苯系物分析,发现不同车辆二甲苯对苯系物超标的贡献达到47%~81%,是客车苯系物超标的重要来源。客车降低二甲苯超标,对降低苯系物的含量能起到重要作用。为分析二甲苯的来源,本文结合客车配置及结构设计,筛选出二甲苯超标的可疑物,采用袋式法检测单品,结果发现造成客车车内二甲苯超标的主要来源是工艺胶和仪表台所致。最后结合新方案,通过优化材料,调整设计布置,增加工艺环节等手段,降低车内苯系物污染,减少车内污染,改善客车车内空气品质。客车车内苯系物污染不仅影响着驾乘人员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因此分析电动客车车内苯系物含量,研究其来源,寻找出可行的改善措施,降低客车车内苯系物浓度,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纯净的车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金[8](2018)在《沙发革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及释放研究》文中提出人们每天平均有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人们的健康安全离不开室内空气质量(Indoor Air Quality,简称IAQ),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简称SBS)就是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家具产品是室内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成为继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之后的第三大室内空气污染源。沙发革作为软体家具及装饰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前处理助剂,这些助剂部分残留在沙发革制品中,大大增加了沙发革中VOCs的含量,因此沙发革的环保质量安全备受消费者关注。然而目前暂无完整、统一的沙发革中VOCs检测方法,尤其是日常使用条件下痕量VOCs的分析。此外,已有研究中主要针对通用皮革、汽车内饰材料,而沙发革等家具用面料VOCs的释放分析少且零散。同时,针对皮革和人造革中VOCs的释放限量标准仍不完善,缺乏针对家具用皮革的环保质量要求,难以进行环保质量评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采用采样袋法和环境舱法前处理技术,结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针对沙发革中VOCs的检测方法、释放分析以及释放量评价等三方面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本文建立了日常使用条件下沙发革中痕量VOCs的检测方法。本文利用采样袋进行样品的处理和采集,通过Tenax管富集,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对气体样品进行分析,并与顶空法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0)ng,回收率为86.4%100.5%,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1.2%5.9%,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目标成分的检测限更低,可以实现日常使用条件下沙发革中痕量VOCs的分析和测定。该方法可作为通用方法在行业内推广,是现有皮革和人造革中VOCs测试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基于目前沙发革材料的研究较少且零散的现状,本文采用采样袋结合TD-GC-MS技术,利用建立的方法对皮革、人造革两类沙发革中VOCs的成分、出现频次、释放量以及工业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VOCs控制建议,为沙发革环保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最后,本文对日常使用条件下沙发革中VOCs的释放量进行了评价,对沙发革样品的环保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估。采用环境舱结合TD-GC-MS技术,对同一厂家的4种沙发革样品进行释放量试验,对比释放速率的衰减趋势与VOCs长期衰减模型的变化趋势,预计沙发革样品中VOCs的长期释放量,根据相关标准限量值对沙发革中VOCs的释放量进行了评价,继而对沙发革样品的环保质量进行了评估。

杨水萌[9](2018)在《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成分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复杂的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点。本研究选取陕西所产的白芨、接骨木、金叶女贞、铺地柏、轮叶沙参、小根蒜、酸枣、紫穗槐、大花金鸡菊、大蓟、中国一枝黄花、夏枯草和益母草,这13种药用植物的花、叶或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其所含挥发性成分。通过分段式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S)技术直接提取药用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SHS/GC-MS分析药用植物花、叶及地上部分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不同部位药用植物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叶类植物中三温度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均在10%以上的包括:接骨木叶((E)-2-己烯醛、2-甲基丁醛),金叶女贞叶(2-乙基呋喃、(Z)-3-己烯-1-醇、(E)-2-己烯醛和己醛)。花类植物主要有:金叶女贞花((Z)-3-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2-乙基呋喃),接骨木花(苯甲醛、己醛和2-甲基丁醛)。(2)不同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醇类、醛类以及萜烯类是小根蒜地上部分的主要成分类型,低、中、高各温度段的含量分别为(67.186%,15.596%,4.917%)、(32.245%,38.240%,12.959%)和(17.232%,36.920%,17.540%),主要成分有D-柠檬烯、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叶类植物以释放酯类、醛类、萜烯类和醇类成分为主;花类植物以释放萜烯类、醇类、醛类和烷烃类成分为主。(3)3种菊科和2种唇形科各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3种菊科植物以中国一枝黄花叶和花的含量最高,分别为(99.647%,99.667%,98.986%)和(97.936%,99.416%,99.743%),叶中主要成分有(-)-β-杜松烯(47.168%)、α-可巴烯(44.572%)和异喇叭烯(46.617%),花中的主要成分有(1R)-(+)-α-蒎烯(56.087%);唇形科中以夏枯草含量较高,为(97.026%,98.964%,99.599%),主要成分有对-伞花烯(32.261%)D-柠檬烯(18.612%)和对-伞花烯(31.110%)。数据表明,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科属和种的特异性。

张洁[10](2016)在《冷阱聚焦结合SPME-GC/MS用于胸腔积液中肺癌标志物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肺癌(Lung Cancer,LC)是世界上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已跃居癌症死因第一位。肺癌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已有了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常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且研究对象多为呼吸气、血液、尿液和细胞组织等样本。胸腔积液一般由肺部病变直接产生,与肺部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分为恶性和良性胸腔积液。肺癌是常见的引起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对肺癌患者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研究表明,胸腔积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存在与否与含量多少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可能与疾病发展有关。有报道认为,存在于呼气、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可能是潜在的肺癌标志物,故对此类物质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工作表明,胸腔积液中低沸点的挥发性有机物采用常规的SPME-GC/MS会造成谱带展宽,分离困难。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冷阱聚焦结合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的方法,用于胸腔积液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研究。自制了冷阱聚焦装置,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条件,成功分离出数十种低沸点有机物。考察了方法重现性,得到各物质的RSD为1.35%13.37%。然后,对50例胸腔积液(20例恶性和30例良性)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质谱NIST谱库检索结合人工解析,共鉴定出76个匹配度较高的VOCs,主要为烷烯烃类、醛酮等含氧有机物和苯系衍生物。其中24个物质的检出频率较高,在恶性或良性组的50%以上。基于这24个物质的选择离子峰面积,比较了它们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筛选出在恶性组中峰面积明显大于良性组(Rm/b>2.5)的6个挥发性有机物。此外,样品的收集历时数月,测定绝对峰面积会受仪器灵敏度的影响。因此在胸腔积液中加入内标物,分析了26例胸腔积液样品(10例肺癌和16例良性疾病患者)。定性得到检出频率在40%以上的27种挥发性有机物。考察了内标物的种类及浓度,最终以0.2 mg/L环戊酮为内标。基于27个物质的相对峰面积,初步比较了其在肺癌和良性组中的平均值,并进一步做箱形图分析来筛选差异性有机物。结果表明,2-戊酮、乙苯、二甲苯、环己醇、环己酮、2-乙基-1-己醇和四甲苯这7个有机物在肺癌和良性组间有较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自制冷阱聚焦结合SPME-GC/MS方法适于胸腔积液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研究,结果为肺癌潜在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了参考。

二、顶空进样GC/MS法分析胶粘剂挥发性成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顶空进样GC/MS法分析胶粘剂挥发性成份(论文提纲范文)

(1)气质联用法测定烟标手工盒VOCs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VOCs概述
        1.2.1 VOCs的定义
        1.2.2 VOCs的来源及危害
        1.2.3 VOCs的限量标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包装印刷领域VOCs的研究现状
        1.3.2 其他领域VOCs的研究现状
        1.3.3 VOCs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烟标手工盒印刷工艺及色谱分析相关基础理论
    2.1 烟标手工盒印刷工艺
        2.1.1 凹版印刷
        2.1.2 胶版印刷
        2.1.3 丝网印刷
        2.1.4 印后加工
    2.2 气相色谱技术
        2.2.1 工作原理
        2.2.2 基本结构
        2.2.3 特点及优势
        2.2.4 定性方法
        2.2.5 定量方法
    2.3 顶空分析技术
    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4.1 工作原理
        2.4.2 基本部件
        2.4.3 质谱扫描模式
        2.4.4 测定方法
        2.4.5 定性定量分析
        2.4.6 分析条件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烟标手工盒VOCs测定方法的优化设计及评价
    3.1 烟标手工盒VOCs测定方法的建立
        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参数设置
        3.1.3 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3.1.4 试样制备
        3.1.5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3.2 仪器参数优化
        3.2.1 顶空平衡时间条件优化
        3.2.2 顶空平衡温度条件优化
        3.2.3 色谱进样口温度条件优化
        3.2.4 色谱程序升温条件优化
        3.2.5 载气条件优化
        3.2.6 分流比条件优化
    3.3 实验过程优化
        3.3.1 取样面积优化
        3.3.2 基质校正剂的使用
        3.3.3 确定样品瓶密封方式
        3.3.4 空白样品检测仪器残留溶剂
        3.3.5 排除实验室交叉污染
    3.4 方法有效性评价
        3.4.1 线性范围
        3.4.2 检测限
        3.4.3 回收率和重复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标手工盒原辅材料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烟标手工盒产品分析
    4.2 纸张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纸张微观结构
        4.2.2 纸张类型
        4.2.3 纸张定量
    4.3 外裱纸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4 胶水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5 油墨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6 皮壳板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标手工盒成品VOCs残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裱盒胶水对烟标手工盒成品VOCs的影响研究
    5.2 丝网目数对烟标手工盒成品VOCs的影响研究
    5.3 组盒的相关备料对烟标手工盒成品VOCs的影响研究
    5.4 后续处理方案对烟标手工盒成品VOCs的影响研究
        5.4.1 摆放时间
        5.4.2 抽湿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2)烟用水基胶中化学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分析方法
2 不同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
    2.1 生产过程残留物
        2.1.1 单体残留物
        2.1.2 醛酮类残留物
        2.1.3 苯系残留物
    2.2 添加剂
        2.2.1 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
        2.2.2 杀菌剂(异噻唑啉酮类)
        2.2.3 调节剂(硼酸)
    2.3 重金属杂质
3 结论

(3)生物油酚醛树脂胶合板安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油酚醛树脂
        1.2.1 快速热裂解生物油
        1.2.2 生物油酚醛树脂(BPF)的合成原理
    1.3 生物油酚醛树脂胶合板(BPF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伤害
    1.5 主要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快速热裂解生物油对胶合板安全性能的分析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设备
    2.2 胶黏剂和胶合板的制备
        2.2.1 胶黏剂的制备
        2.2.2 胶合板的制备
    2.3 HS-SPME-GC/MS检测
        2.3.1 样品的预处理
        2.3.2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2.3.3 气相质谱色谱连用仪(GC/MS)检测
    2.4 试验结果
        2.4.1 PFP和 BPFP中游离甲醛含量的对比分析
        2.4.2 PFP和 BPFP中 VOC含量的对比分析
        2.4.2.1 VOC释放源分析
        2.4.2.2 VOC风险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工艺参数对BPFP中游离甲醛和TVOC含量的影响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正交试验结果
        3.3.2 各因素对BPFP中游离甲醛含量的影响分析
        3.3.3 各因素对BPFP中 TVOC含量的影响分析
        3.3.4 各因素对游离苯酚含量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介孔碳微球的固相微萃取涂层研制及其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固相微萃取技术
        1.1.1 固相微萃取装置
        1.1.2 固相微萃取原理
        1.1.3 固相微萃取影响因素
    1.2 固相微萃取纤维基底
        1.2.1 石英
        1.2.2 贵金属丝
        1.2.3 钛丝
        1.2.4 钛合金丝
    1.3 固相微萃取涂层
        1.3.1 商品化涂层
        1.3.2 新型涂层
        1.3.2.1 碳材料
        1.3.2.2 MOF材料
        1.3.2.3 COF材料
    1.4 溶胶凝胶技术与固相微萃取
    1.5 固相微萃取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6 论文立题思路与主要内容
2 介孔碳微球-羟基硅油固相微萃取探头涂层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在蕲艾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
        2.1.3 固相微萃取纤维涂层的制备
        2.1.3.1 溶胶-凝胶法制备羟基硅油涂层(简称为F_0)
        2.1.3.2 介孔碳微球MCN-50的制备
        2.1.3.3 溶胶-凝胶法制介孔碳-羟基硅油涂层(简称为F_1)
        2.1.4 萃取方法
        2.1.4.1 海州香薷(铜草花)精油的水蒸汽蒸馏提取
        2.1.4.2 蕲艾精油的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与蕲艾粉末的固相微萃取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涂层材料的表征
        2.2.1.1 介孔碳微球的电镜表征
        2.2.1.2 介孔碳比表面积的测定
        2.2.2 方法的评价
        2.2.2.1 海州香薷(铜草花)精油挥发性成分
        2.2.2.2 蕲艾精油挥发性成分
        2.2.3 小结
3 介孔碳微球固相微萃取探头涂层在蕲艾艾条(柱)质量鉴定中的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
        3.1.3 样品前处理与顶空固相微萃取过程
        3.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同种类的艾条挥发性成分的色谱图
        3.2.2 不同种类的艾条挥发性成分的色谱图
        3.2.3 从不同种类艾条中所检测出的化学成分分析
        3.2.4 根据PCA原理将不同艾条进行分类
        3.2.5 小结
4 介孔碳微球固相微萃取涂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鉴定龙脑樟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
        4.1.3 油樟和龙脑樟叶样采集及精油提取方法
        4.1.4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油樟和龙脑樟叶精油挥发性成份分析
        4.2.1.1 樟树叶 1 号(油樟)和樟树叶 2 号(龙脑樟)精油成分对照
        4.2.1.2 龙脑樟树叶样品的化学组成
        4.2.2 基于探头F_0 与探头F_1的SPME-GC-MS应用龙脑樟叶挥发性成分快速分析
        4.2.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烟标印刷品VOCs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VOCs概述
        1.2.1 VOCs的定义
        1.2.2 VOCs的危害性
    1.3 烟标印刷中VOCs的产生来源
        1.3.1 原辅料排放源
        1.3.2 印刷生产制程工序
        1.3.3 清洗活动
        1.3.4 印刷设备
    1.4 VOCs研究现状
        1.4.1 国外VOCs研究现状
        1.4.2 国内VOCs研究现状
        1.4.3 烟标印刷行业VOCs研究现状
    1.5 VOCs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样品前处理方式的种类
        1.5.2 VOCs分析方法的种类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气相色谱法概述
        2.2.1 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2.2.2 气相色谱仪基本组成
        2.2.3 气相色谱仪工作流程
        2.2.4 气相色谱分离种类
    2.3 气相色谱的定性分析
        2.3.1 保留值定性法
        2.3.2 保留指数定性法
        2.3.3 增加峰高定性法
        2.3.4 已知物对照定性法
        2.3.5 化学试剂定性法
        2.3.6 检测器定性法
    2.4 气相色谱的定量分析
        2.4.1 定量校正因子
        2.4.2 色谱峰面积测定
        2.4.3 归一化法定量
        2.4.4 内标法定量
        2.4.5 外标法定量
    2.5 顶空进样技术
    2.6 气质联用分析原理
        2.6.1 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2.6.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7 气质联用技术的特点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定烟标印刷中VOCs的方法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仪器参数条件
    3.2 进样前处理
    3.3 定性定量分析
        3.3.1 定性分析
        3.3.2 定量分析
    3.4 色谱行为考察
    3.5 顶空分析条件优化
        3.5.1 平衡温度的选择
        3.5.2平衡时间的选择
    3.6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3.6.1 基质效应考察
        3.6.2 进样口温度选择
        3.6.3 分流比选择
        3.6.4 载气流速选择
        3.6.5 柱温程序选择
    3.7 方法验证与评价
        3.7.1 线性范围
        3.7.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7.3 回收率及准确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标印刷中VOCs的含量测定
    4.1 印刷油墨中VOCs含量的测定
        4.1.1 油墨种类
        4.1.2 油墨样品预处理
        4.1.3 不同种类油墨VOCs的含量测定
        4.1.4 批次对油墨VOCs含量的影响测定
        4.1.5 载墨量对油墨VOCs含量的影响测定
    4.2 纸张基材中VOCs含量的测定
        4.2.1 印刷纸张的抽取及样品制备
        4.2.2 不同分类纸张VOCs的含量测定
        4.2.3 定量对纸张VOCs含量的影响测定
    4.3 制程工序下VOCs含量的测定
        4.3.1 制程工序下样品的抽取及制备
        4.3.2 烟标A在制程工艺下VOCs的含量测定
        4.3.3 烟标B在制程工艺下VOCs的含量测定
        4.3.4 光油、电化铝中VOCs的含量测定
    4.4 印刷工艺参数下VOCs含量的测定
        4.4.1 印版清洗剂
        4.4.2 印版线数
        4.4.3 印刷速度
        4.4.4 干燥温度
    4.5 成品储存中VOCs含量的测定
        4.5.1 成品的抽取及制备
        4.5.2 不同存储环境下VOCs的含量测定
        4.5.3 不同存储湿度下VOCs的含量测定
        4.5.4 不同存储时间下VOCs的含量测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烟标印刷品VOCs含量的因素分析
    5.1 印刷油墨对VOCs的影响分析
        5.1.1 油墨种类
        5.1.2 油墨批次
        5.1.3 载墨量
    5.2 纸张基材对VOCs的影响分析
        5.2.1 纸张特性
        5.2.2 纸张定量
    5.3 制程工序对VOCs的影响分析
        5.3.1 制程工序
        5.3.2 光油种类
        5.3.3 电化铝烫印
    5.4 印刷工艺参数对VOCs的影响分析
        5.4.1 印版清洗剂
        5.4.2 印版线数
        5.4.3 印刷速度
        5.4.4 干燥温度
    5.5 成品储存条件对VOCs的影响分析
        5.5.1 存储环境
        5.5.2 存储湿度
        5.5.3 存放时间
    5.6 减少VOCs排放的方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6)聚丙烯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及微-介孔硅材料对VOCs的吸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概述
        1.1.1 什么是VOCs气体及车内VOCs的主要来源
        1.1.2 VOCs气体的危害
        1.1.3 汽车VOCs的相关法规
    1.2 聚丙烯材料VOCs的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过氧化物降解法和氢调法
        1.2.2 化学反应法
        1.2.3 物理吸附法
    1.3 多孔材料在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应用
        1.3.1 程序升温脱附—吸附理论
        1.3.2 介孔硅材料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最新进展
    1.4 天然介孔材料-蛋白石页岩
        1.4.1 蛋白石页岩的化学成分
        1.4.2 蛋白石轻质页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4.3 蛋白石页岩吸附VOCs的应用前景
    1.5 汽车内饰件VOCs测定方法及检测项目
        1.5.1 汽车材料VOCs的测试方法
        1.5.2 采样袋法
        1.5.3 检测舱法
        1.5.4 顶空法 (HS-GC/MS)
        1.5.5 热解析法
        1.5.6 汽车VOC检测的项目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Test
        1.5.7 总碳测试Individual Material Emissions& Total Emissions
        1.5.8 甲醛释放量测试Formaldehyde Test
        1.5.9 雾化测试Fogging Test
        1.5.10 气味测试Odor Test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烯树脂单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丙烯树脂单体挥发的VOCs中峰面积最高的几种物质
        2.3.2 浅析聚丙烯单体挥发的几种有机物的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助剂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增韧剂(POE)对PP复合材料产生VOCs的影响
        3.3.2 抗氧剂1010及 168 对PP复合材料产生VOCs的影响
        3.3.3 耐刮擦剂HG600R对PP复合材料产生VOCs的影响
        3.3.4 光稳定剂V9900对PP复合材料产生VOCs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两种配方下聚丙烯复合材料的VOCs气味溯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2.3 TDS-GCOMS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及TGA对聚丙烯复合材料TD-5 及TD-10 的表征
        4.3.2 以聚丙烯为基体的TD-5、TD-10 两种配方的VOCs成分分析
        4.3.3 以聚丙烯为基体的TD-5、TD-10 两种配方的VOCs气味来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质页岩对PP复合材料中两种挥发性小分子的定向吸附及对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样品制备
        5.2.3 力学性能测试
        5.2.4 孔径分析
        5.2.5 顶空-气相色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页岩LWS化学结构及孔性质
        5.3.2 页岩的添加量对甲基环己烷和 2,4-二甲基庚烷的挥发量影响
        5.3.3 微孔的量与脱附量的关系
        5.3.4 页岩的不同添加量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VOCs的影响
        5.3.5 页岩LWS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页岩热处理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VOCs的吸附效果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热处理后页岩的孔容、孔径、比表面积
        6.3.2 不同煅烧温度的页岩对VOCs中异丁烯挥发量的影响
        6.3.3 不同煅烧温度的页岩对VOCs中 2、4-二叔丁基苯酚的挥发量的影响
        6.3.4 不同煅烧温度的页岩对VOCs中 2-辛烯的挥发量的影响
        6.3.5 不同煅烧温度的页岩对VOCs中丙酮挥发量的影响
    6.4 结论
第7章 页岩酸溶及偶联改性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VOCs的吸附效果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页岩粉体的酸溶及偶联
        7.2.2 页岩粉体与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共混配方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酸溶处理对页岩孔径的影响
        7.3.2 热处理、酸溶处理、偶联处理后的页岩对甲苯的程序升温脱附的对比
        7.3.3 酸溶后的页岩对聚丙烯复合材料中VOCs的吸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动客车介绍
        1.1.2 苯系物的种类及应用
        1.1.3 苯系物的危害
        1.1.4 车内苯系污染物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苯系物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前言
    2.2 气相色谱-质谱仪
    2.3 色谱分析理论
        2.3.1 平衡理论
        2.3.2 塔板理论
        2.3.3 速率理论
    2.4 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车内苯系物的检测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对象
    3.3 整车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要求
        3.3.3 实验样品采集
    3.4 整车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部件苯系物的检测实验
    4.1 前言
    4.2 实验对象
    4.3 零部件实验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温度
        4.3.3 实验采样管捕集条件
        4.3.4 实验样品采集
        4.3.5 实验样品分析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及零部件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
    5.1 整车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
    5.2 整车浓度影响因子分析
        5.2.1 配置影响分析
        5.2.2 温度影响分析
        5.2.3 通风影响分析
        5.2.4 出厂时长影响分析
    5.3 客车车内材料构成及分布
    5.4 零部件实验分析
    5.5 整车二甲苯浓度与超标零部件二甲苯浓度的关系分析
    5.6 苯系物来源分析及改善
        5.6.1 PU发泡材料的分析及优化
        5.6.2 聚氨酯胶的分析及优化
        5.6.3 其他改善方法及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沙发革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及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沙发革VOCs的概述
        1.2.1 VOCs的定义
        1.2.2 沙发革中VOCs残留的来源
        1.2.3 沙发革中VOCs的种类及危害
    1.3 沙发革VOCs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沙发革VOCs的前处理技术
        1.3.2 沙发革VOCs的分析技术
    1.4 沙发革VOCs的相关限量要求
    1.5 沙发革VOC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沙发革中痕量VOCs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采样袋及其在气体分析领域上的应用
        2.2.1 采样袋的种类
        2.2.2 采样袋的应用
    2.3 采样袋-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方案设计
    2.4 试验部分
        2.4.1 仪器与试剂
        2.4.2 仪器工作条件
        2.4.3 试验过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样品前处理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2.5.2 热脱附条件的优化
        2.5.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5.4 方法的性能指标考察
        2.5.5 样品的实测分析
    2.6 方法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样袋结合TD-GC-MS测定沙发革中的VOCs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信息
        3.2.2 实验过程
        3.2.3 定性与定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沙发革样品中VOCs的总离子色谱图
        3.3.2 沙发革样品中VOCs种类和释放量分析
        3.3.3 沙发革样品中VOCs的工业溯源分析
    3.4 沙发革VOCs的控制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舱结合TD-GC-MS评价沙发革中VOCs的释放量
    4.1 引言
    4.2 环境舱法的介绍
        4.2.1 环境舱法的研究现状
        4.2.2 环境舱法的基本原理
    4.3 试验部分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仪器工作条件
        4.3.3 试验材料
        4.3.4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2 外舱本底浓度分析
        4.4.3 沙发革样品的释放分析
        4.4.4 样品处理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致谢

(9)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1.1 挥发性成分的定义及研究概况
    1.2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1.2.1 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法
        1.2.2 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
        1.2.3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
    1.3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应用研究
        1.3.1 挥发性成分的生态价值
        1.3.2 挥发性成分的医药应用价值
        1.3.3 挥发性成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
        1.3.4 挥发性成分在日化中的应用价值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点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目的
        1.4.4 主要创新点
        1.4.5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样品材料的采集与前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处理
        2.2.2 挥发性成分提取方法
        2.2.3 SHS/GC-MS联用分析挥发性成分的条件
    2.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三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结果
    3.1 兰科植物白芨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3.1.1 白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1.2 白芨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2 忍冬科接骨木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3.2.1 接骨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2.2 接骨木花和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3 木犀科金叶女贞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3.3.1 金叶女贞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3.2 金叶女贞花、嫩叶和老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4 柏科铺地柏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3.4.1 铺地柏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4.2 铺地柏叶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5 桔梗科轮叶沙参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3.5.1 轮叶沙参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5.2 轮叶沙参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6 百合科小根蒜花和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分析
        3.6.1 小根蒜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6.2 小根蒜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7 酸枣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3.7.1 酸枣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7.2 酸枣叶的 SHS/GC-MS 实验结果分析
    3.8 紫穗槐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3.8.1 紫穗槐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8.2 紫穗槐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9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分析
        3.9.1 不同产地大花金鸡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9.2 大蓟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9.3 中国一枝黄花花和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10 两种唇形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3.10.1 夏枯草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10.2 益母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冷阱聚焦结合SPME-GC/MS用于胸腔积液中肺癌标志物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胸腔积液中肺癌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1.3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
        1.3.1 预处理技术
        1.3.2 分析方法
    1.4 冷阱捕集技术及其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SPME-冷阱聚焦-GC/MS仪器装置的开发及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自制冷阱聚焦结合SPME-GC/MS装置、实验步骤与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萃取纤维的选择
        2.3.2 自制冷阱聚焦装置的开发
        2.3.3 解析时间的优化
        2.3.4重现性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制冷阱聚焦结合SPME-GC/MS分析胸腔积液中挥发性有机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与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胸腔积液样品中VOCs的谱图分析
        3.3.2 胸腔积液样品中VOCs的定性分析
        3.3.3 胸腔积液样品中VOCs的检出频率分析
        3.3.4 高检出率VOCs的绝对峰面积分析
        3.3.5 VOCs可能来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胸腔积液中肺癌标志物的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与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对峰面积的测定方法
        4.3.2 VOCs平均相对峰面积的比较分析
        4.3.3 差异性有机物的相对峰面积箱形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四、顶空进样GC/MS法分析胶粘剂挥发性成份(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质联用法测定烟标手工盒VOCs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烟用水基胶中化学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何静宇,李国政,陈洋,邱建华,张颖浩,刘文召,王红霞. 食品与机械, 2021(03)
  • [3]生物油酚醛树脂胶合板安全性能的研究[D]. 贾亮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基于介孔碳微球的固相微萃取涂层研制及其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D]. 曾嘉炜.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2)
  • [5]烟标印刷品VOCs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路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聚丙烯复合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及微-介孔硅材料对VOCs的吸附效果[D]. 张迪. 吉林大学, 2019(02)
  • [7]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D]. 陈振宇. 深圳大学, 2019(01)
  • [8]沙发革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及释放研究[D]. 王金.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18(12)
  • [9]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D]. 杨水萌. 西北大学, 2018(01)
  • [10]冷阱聚焦结合SPME-GC/MS用于胸腔积液中肺癌标志物的分析研究[D]. 张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顶空进样 GC/MS 分析粘合剂的挥发性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