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过渡河段漫滩洪水演化规律探讨

黄河下游过渡河段漫滩洪水演化规律探讨

一、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漫滩洪水演进规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东[1](2021)在《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为典型的过渡型河段,河道蜿蜒曲折,水沙关系复杂,给河道水沙输移与滩槽冲淤模拟带来困难。由于河段内滩区村镇遍布,人口众多,若洪水漫滩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平面二维模型能同时模拟水流泥沙在河道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沙运动与滩槽冲淤变化进行模拟,以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本文首先根据黄河下游高村、孙口和艾山三个水文站1964-2016年逐日来水来沙实测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高村—艾山河段不同时期水沙变化与滩槽冲淤特征,然后采用CCHE-2D软件建立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模型,并采用2012年7月至8月的一场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最后选取“82.8”、“93.8”和“96.8”三场典型洪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模拟了不同沙峰洪峰相位差关系条件下高村-艾山河段洪水演进与滩槽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计算水沙序列与实测水沙序列吻合程度较好,模型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沙峰洪峰同步的“93.8”型洪水在整个洪水过程中主槽持续淤积,涨水期和落水期淤积程度接近;洪峰在前沙峰在后的“96.8”型洪水的落水期河段整体淤积程度明显高于涨水期;沙峰在前洪峰在后的“82.8”型洪水河段在涨水期和落水期均表现出槽冲滩淤的特征。综上所述,基于CCHE-2D软件建立的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道洪水演进过程和泥沙输移特点,模拟结果可为黄河下游过渡段水沙调控与规划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张旭东[2](2020)在《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从古至今就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发生灾害最多的河流之一,含沙量之高世界闻名,其特点就是水少沙多,本论文使用黄河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首先研究黄河上游宁蒙河段,中游小北干流河段和下游河段的水沙变化特点,分析表明,黄河各河段普遍出现年际间来水来沙量减少和大流量级别来水减少、存在不同程度的主槽萎缩、淤积、平滩流量减小、河道过流输沙能力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洪灾、旱灾、凌灾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由黄河水沙不协调,黄河水沙年际间与年内间不均衡,含沙量高等特点决定,对黄河流域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生命财产损失;其次进行了黄河各河段在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2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可保持与塑造黄河各河段健康输水输沙的阈值指标。从而为黄河利用干支流水库群对进入下游的水沙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塑造出相对协调的水沙关系,提供科技支撑。取得的分析成果有1、依据黄河的来水来沙特点,从不同河段、不同功能体系、最重要控制指标和沿程调控指标等4个层次,初步构建了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2、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水沙分布不协调,水沙异源;水沙量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匀;近年来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500~3000 m3/s流量级内。为避免宁蒙河段进一步淤积萎缩,宁蒙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确定为:流量2000m3/s~2500 m3/s,含沙量不超过10 kg/m3,来沙系数小于0.004 kg.s/m6。3、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来水来沙量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匀,尤以来沙量更甚;1987年以来,小北干流的来水来沙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减小趋势;1987年以来,小北干流小流量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大流量相反;小北干流年平均含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确定小北干流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为:流量在2500 m3/s左右,来沙系数在0.013 kg.s/m6左右,三门峡水库继续采用蓄清排浑运用且汛期敞开下泄、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315 m(运用水位最高不超过318 m),在此条件下,可以使得小北干流河道不淤积、潼关高程不抬高。4、黄河下游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水沙年际、水沙年内分配不均匀;1986年以前水沙量的减小基本没有破坏黄河下游水沙搭配关系,而1986年以后水沙搭配关系明显恶化,2003年以来的水沙搭配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近年来黄河下游的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1000~4000 m3/s洪水中。黄河下游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确定为:来沙系数不超过0.01 kg.s/m6、含沙量在25.5 kg/m3以下、汛期平均水量大于105亿m3、流量在4000 m3/s左右时,黄河下游河道的能够满足输水输沙功能的需求。

田福昌[3](2020)在《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伏汛易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一语道出了黄河凌汛灾害防御难度之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极为突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可见凌灾风险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凌汛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冰塞险情诊断、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凌洪溃堤风险动态评估等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变化特征与气温变化对其影响机制,揭示了凌汛灾害演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水流条件与分凌区应急调控对其驱动机制,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凌汛期在以0.27d/a(头道拐站)的速率逐渐缩短,近15年流凌消失又重现、封河长度波动性变化等异常现象发生概率超过50%;黄河宁蒙段凌汛洪水风险分布具有险点多、险段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开河期流速快速增大与水位迅速回落是造成凌汛堤防险情的主要动力因素,在水沙冲淤与河相变化驱动下,河床整体抬高,河相系数增大,同流量对应水位升高,导致凌汛灾害风险加剧,而分凌区应急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凌汛灾害风险,并影响着凌灾险段的分布格局;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凌汛致灾机理更加复杂,突发链发性增强,年均冰坝次数逐渐减少但冰塞不断增多,近30年凌灾影响损失明显增大,冷暖剧变条件下,凌汛险情大幅增加,发生重大凌洪漫溃堤灾害风险更加严峻。(2)通过研究黄河宁蒙段横断面-纵剖面-平面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多组合均匀优化赋权、K-means聚类与随机森林的冰塞险情诊断方法,并应用于典型河段的冰塞险段判别,辨识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冰塞险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不同维度河势演变均具有多尺度自相似分形特征,冰坝(严重性冰塞)发生频次与主槽弯曲分形维数呈正相关指数型关系,冰坝更易发生于蜿蜒曲折、河湾发育程度较高的宽浅型河道;随机森林算法的冰塞险情等级诊断精确率P=97.72%、召回率R=95.83%、综合指标F1=96.54%,诊断精度明显高于支持向量机等方法;黄河石嘴山-头道拐河段冰塞险情由低至极高4个等级河段占比分别为19%、30%、26%和25%,高风险区多分布在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下游河段冰塞易发风险明显高于上游河段,宽浅型弯曲河道突发链发性冰塞险情更加突出。(3)考虑凌汛堤防险工段与冰塞险情易发河段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模型,验证了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低危险至极高危险4个等级堤段占比分别为50%、28%、14%和8%,自上游至下游凌汛堤防危险性整体增大且存在局部高危险堤段,增加考虑分凌区应急调控指标之后,以上比例调整为50%、40%、4%和6%,高危险堤段明显减少,说明分凌区调控减灾效果较好,堤防危险性对其较为敏感;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变化环境下呈现时空演变特征。(4)考虑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耦合凌汛堤防危险度与凌洪淹没易损度,研究提出了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建立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道与泛区凌洪动态耦合仿真模型,利用提出的SREP指标定量化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并进行多溃口凌汛壅水-溃堤-淹没耦合模拟与凌洪联合风险聚类评估,分析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7个溃口凌洪淹没水深大于1m的区域约占46.77%,溃堤淹没风险较高,而且淹没易损性随时间呈逐渐增大趋势,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全区域风险区划结果,能够较好反映跨区域多溃口凌洪淹没风险分布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与单一区域风险区划相结合,解决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突发链发性凌洪溃堤淹没风险评估的技术难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数值模拟、智能算法与综合评价等方法,较为深入地开展了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及险情诊断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凌汛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预测评价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陈敬[4](2020)在《三门峡库区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及河道分形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举行以来,各部门积极响应、统筹规划,坚持贯彻黄河大保护政策方针,努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和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其中,三门峡水库作为中游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对黄河中游流域的水沙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黄河中游流域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提高水沙联合调度能力,本文以三门峡库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河网水流模型和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模型,建立了三门峡库区的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库区水位流量、泥沙冲淤的验证,验证结果良好。此外,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对三门峡库区主河道的分形特性做了系统分析,计算了各河段河道平面、纵剖面、横剖面分维值,为三门峡库区河道形态演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建立了河网水流模型。采用河网非恒定流隐式方程组稀疏矩阵求解法,对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组进行迭代求解。并对河网水流模型进行理论验证,验证内容包括零汊点、一汊点、二汊点简单河道验证。其次,建立了河网泥沙模型。单一河道泥沙模型采用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以及河床演变理论,汊点处理采用方红卫汊点分沙模式理论。进而,将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应用到三门峡库区。首先建立库区河网水流模型,基于实测资料分析库区水位流量变化规律,并对水流模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进行说明,最后对潼关水位流量过程进行验证;其次建立库区河网泥沙模型,基于实测资料分析库区泥沙变化规律,并对泥沙模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进行说明,最后对各河段冲淤量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分形理论,介绍了分形L理论生成三维树木的方法以及在三角洲演变中的应用前景;介绍了随机分形布朗运动的模拟方法以及一、二维RMD方法在河道形态及床面形态模拟中的应用;推导了分形形式的水沙动力方程以及最小能耗公式;针对三门峡库区主河道形态的复杂性,计算库区主河道各河段的平面、纵剖面、横剖面分维值,并分析分维值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

郑钊[5](2019)在《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与冲淤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黄河下游难以治理的根本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河床淤积抬升,而治理措施的选择在于对水沙运动特性和河道冲淤规律的把握。为此,本文依据1960~2010年黄河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将每年划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以及非汛期3个时期,将黄河下游河道划分为小花、花高、高艾、艾利等4个河段,对黄河下游河道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输沙特性和冲淤规律进行了精细化研究,揭示了不同河段输沙率与上段来水来沙的内在关联,建立了河道冲淤与水沙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利用本文建立的分时期、分河段的输沙率和冲淤量与水沙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黄河上中游水利工程建设和运用、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提供快速合理的预测技术,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在时空两个维度上进行了细化,能更好地揭示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冲淤规律。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冲淤规律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在过程上多数只关注汛期洪水期、或汛期、或全年,较少关注非汛期;在沿程上,多数将整个下游作为一个河段或分为河南和山东两个河段;而将水沙过程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非汛期,同时将河段分为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的研究成果更少。事实上,洪水和枯水的水沙输移规律明显不同,游荡型和弯曲型河道冲淤规律也差异明显,如果将水沙过程和河段笼统考虑,势必会隐藏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的水沙输移特性和河道冲淤规律的差异性。为此,本文将每年划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非汛期等3个时段,以反映不同水沙过程的水沙输移规律的差异;将黄河下游河道划分为小花、花高、高艾、艾利等4个河段,以更好地揭示不同河段(河型)在输水输沙和冲淤规律的差异。(2)揭示了不同时期黄河下游沿程输沙规律,建立了不同河段输沙率与来水来沙关系。利用1960~2010年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及利津等5个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和304场洪水资料,研究了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非汛期等3个时期的5个水文站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含沙量以及输沙率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的关系均明显优于与流量、含沙量的关系。进一步对小浪底站水沙过程按来沙系数进行分级,结果发现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关系变得更好,多数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根据这样的相关关系,在已知小浪底站水沙条件时,可快速逐站递推花园口、高村、艾山以及利津4站各时期的输沙率,从而得到各河段的冲淤量。(3)揭示了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建立了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关系。研究了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以及非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与小浪底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平均来沙系数的关系,拟合了冲淤量与各水沙因子的关系式,分别给出了这3个时期下游河道冲淤平衡的小浪底站水沙临界阈值:即汛期洪水期的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45.13kg/m3;汛期非洪水期水沙临界阈值为来沙量1.77亿t、或平均含沙量24.25kg/m3、或平均来沙系数0.024kg·s/m6;非汛期水沙临界阈值为来沙量1.82亿t、或平均含沙量12.6kg/m3、或平均来沙系数0.014kg·s/m6。(4)采用输沙率关系式复演了下游河道冲淤过程,与实测资料符合很好。根据本文建立的3个不同时期、4个河段的输沙率关系、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关系,复演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1960~2010年冲淤过程,给出了历年汛期、非汛期以及全年冲淤及在4个河段的冲淤分布。结果表明:无论是累积冲淤量、冲淤过程,还是冲淤沿程分布,均与实测资料符合很好,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83以上,本文建立的计算黄河下游冲淤的方法具有很高精度。(5)预测了不同水沙情势下未来50年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过程。利用目前在研究黄河下游河道未来冲淤趋势中普遍采用的3个水沙系列:即年均来沙量为3亿t、6亿t和8亿t,分别采用本文建立的精细化水沙关系式和基于韩其为院士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建立的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了 3个水沙情景方案未来50年下游河道累积冲淤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3个情景方案的冲淤过程高度一致(相关系数依次为0.92、0.98、0.99),冲淤量也非常接近,不仅起到了互相印证的作用,而且增加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预测成果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未来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晓雷,夏军强,陈倩,果鹏[6](2018)在《生产堤溃决后漫滩水流的概化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黄河下游主槽两侧修建的生产堤通常仅能抵御中小洪水,用于保护滩区农田与村庄安全;当遭遇大洪水引发生产堤溃决时,漫滩洪水会严重威胁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研究溃堤洪水的传播过程与演进机理多采用数值模拟,而原型观测及模型试验成果十分有限。通过溃堤漫滩洪水的概化模型试验,模拟了生产堤溃决后主槽内的水位变化及不同程度漫滩洪水的传播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溃堤后漫滩水流以涨水波的形式向滩区迅速传播,主槽内水位具有先降低,然后维持稳定,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且溃口上、下游水位变化速率不同;滩区水位总体表现为持续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2)漫滩洪水波的波前到达时间主要与滩区地形及距溃口的距离有关,波前首先以溃口为中心呈近似对称式椭圆形分布,而后转变为非对称分布;溃堤水流在滩区传播过程中伴有水跃发生,水跃发生的位置由距溃口较远处逐渐趋向溃口位置。(3)溃口流量与溃口内外水位差直接相关,呈先减小、然后维持稳定、再减小最后为0的变化特性。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升对溃堤洪水在滩区演进规律的认识,丰富溃堤洪水动力学理论,还可为数学模型验证提供实测资料。

李德双[7](2016)在《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的指数模型与幂函数模型》文中研究说明高含沙洪水是黄河干支流常见的水沙运动现象,也是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的含沙量、河流功等物质与能量特征参数的沿程变化规律,对认识下游河道的高含沙洪水运动机制、探索高含沙洪水的调控技术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实测含沙量、河流功的沿程衰减现象,包括场次洪水含沙量沿程变化、冲淤分布及与泥沙组成的关系。然后,根据黄河下游1960年-1999年间的41场高含沙洪水资料,用指数函数与幂函数两种模型分别拟合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特性,对比检验两种模型的适用性。在95%置信水平下,F统计参数与可决系数对比表明,幂函数模型在黄河下游全河段的高含沙洪水参量拟合中适用性更好。应用黄河下游河道近平衡的输沙资料,对比检验了几家常用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张红武公式在黄河上应用广泛,其挟沙力计算值与实测含沙量相关系数高,相对误差也较小,但是存在低估现象,这可能与公式中存在的含沙量自拟合、计算中未采用实测沉速等有关。比较之下,费祥俊公式、Parker等修正的EngelundHansen公式也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应用三种经过遴选的挟沙力公式,结合典型的场次高含水洪水,分析计算了水流挟沙力*S与指数函数模型的参数b的取值。三种公式计算的S*空间分布虽然不同,但没有显着的沿程单调变化规律,波动范围有限,S*的空间变化在指数函数S=(?)+(S0-(?))e-βL中的影响较小;不同公式计算得到的参数β值都呈现沿程递减趋势,这是指数函数的模型参数在空间显着变化的主要原因。指数函数模型在描述下游全河段的含沙量沿程调整时效果不佳,主要是采用了挟沙力*S与参数β为常数的假定。考虑黄河下游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的河型分布格局,采用首尾相接、按照河型分段的指数函数模型,分别描述各河段的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特征。分段指数函数模型体现了参数β的沿程递减特征,描述的全下游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规律符合幂函数分布。由此说明,黄河下游“游荡-过渡-弯曲”的河型分布格局下,高含沙洪水沿程输沙分布近似为指数系数递减的分段指数函数,只是现象上整体符合幂函数模型。

张敏,黄河清,张晓华[8](2016)在《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文中认为滩地的淤积层分布记录着以往漫滩洪水的特征,即反映漫滩洪水的量级、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同时河漫滩也是预估河流泥沙、洪水灾害防治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黄河下游水文年鉴资料,分析滩地的淤积与漫滩洪水的定量关系,为未来河流泥沙预估提供依据。经分析得到大漫滩洪水在来沙系数S/Q<0.030kg·s/m6时,主槽冲刷而滩地淤积,反之则滩槽同淤。当S/Q<0.030 kg·s/m6时,大漫滩洪水滩地的淤积量主要与漫滩系数Qmax/Qp、上滩水量W0和含沙量S有关;大漫滩洪水的主槽冲刷量则除了与洪水期水量W和沙量Ws有关外,还与滩地的淤积量有关。一般漫滩洪水,当来沙系数S/Q<0.023 kg·s/m6时,主槽冲刷而滩地淤积,反之则滩槽同淤。一般漫滩洪水主槽冲刷量与来沙系数S/Q和洪水期水量W有关,而滩地淤积量仅与含沙量S有关。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滩地的淤积和主槽的冲刷主要发生在孙口以上河段,而孙口以下河段主槽冲刷和滩地淤积量均较少。

陈启文[9](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研究表明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张治昊[10](2015)在《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水沙运动与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的新需求,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下游滩槽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黄河下游滩槽水沙运动特性。水流运动特性:在滩槽相互作用的区域内,垂线平均流速横向变化较大,远离滩槽相互作用的区域,垂线平均流速横向变化较小;滩槽交界处存在低流速间断带。泥沙运动特性:滩槽交界处的含沙量与悬沙中值粒径横向梯度最大,往滩槽两侧,变化梯度逐渐趋缓。主槽床沙粒径组成比滩地床沙粒径组成粗,沿程是上游比下游粗,垂向是深度越深组成越粗。(2)建立了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比多因素综合关系式。定量方面,可运用多因素综合关系式,依据未来滩槽过水宽度比、过水深度比、过水面积比、流速比、糙率比和主槽宽深比,对滩槽分流比进行预测;定性方面,在黄河下游河道治理过程中,注意维持主槽一定的平滩流量和较为窄深的断面形态;注意给滩地留出一定的行洪宽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滩地的影响,保持滩地畅通的过水通道,减轻主槽行洪压力,从而达到确保全断面行洪安全的目的。(3)提出了黄河下游滩槽演变的四种模式。黄河下游滩槽演变的四种模式:淤滩刷槽、淤滩淤槽、冲槽冲滩、滩槽萎缩。一般含沙量漫滩洪水形成的淤滩刷槽演变模式,对行洪排沙十分有利。高含沙漫滩洪水形成的淤滩淤槽演变模式,其高滩深槽的分布形态难以维持。在特定的水沙和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也曾出现冲槽冲滩演变模式。滩槽萎缩演变模式危及黄河下游防洪安全。(4)揭示了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淤滩刷槽演变机理。漫滩初期,滩唇初步形成,主槽输沙能力降低,滩槽水沙交换不充分,淤滩刷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展现;漫滩中期,滩槽水沙交换充分,主槽冲刷与滩地淤积相互促进,主槽发生了剧烈冲刷,滩地发生了大量淤积,而且其淤积分布较为合理,淤滩刷槽作用良好;漫滩后期,主槽流速增幅减小,河床粗化,滩槽水沙交换减少,淤滩刷槽作用趋缓。(5)提出了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水沙调控指标。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淤滩刷槽演变与漫滩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提高河道输水输沙能力与保护滩区防洪安全,提出的漫滩洪水水沙调控指标为:漫滩参数1.4<γ1<1.5、水沙搭配参数γ2<2,流量变化参数γ3>0.24,水沙同步参数γ4<0.45;即按照目前下游主槽平滩流量为4000m3/s,通过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控制下泄洪峰流量Qmax为5600~6000m3/s、来沙系数p小于0.028、流量变化参数γ3大于0.24,水沙同步参数γ4小于0.45的漫滩洪水,对于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合理规模的输水输沙通道最有利。

二、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漫滩洪水演进规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漫滩洪水演进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2 黄河下游河道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征
    2.0 引言
    2.1 河段历年来水来沙变化
    2.2 水沙特征值最大、最小值变化特性
    2.3 河道冲淤特征变化
    2.4 小结
第3章 CCHE-2D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基本控制方程
    3.3 模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
        3.3.1 紊动粘性系数及泥沙扩散系数
        3.3.2 沉速和糙率计算
        3.3.3 分组挟沙力计算
        3.3.4 推移质单宽输沙能力计算
        3.3.5 动边界的处理技术
        3.3.6 床沙级配计算
    3.4 模型求解
        3.4.1 有限元算子
        3.4.2 方程组离散和求解步骤
        3.4.3 定解条件
    3.5 网格生成方法
        3.5.1 代数网格生成
        3.5.2 数值网格生成
    3.6 小结
第4章 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4.3 验证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4.4 糙率和时间步长的选取
    4.5 水流验证结果
        4.5.1 水位流量验证
        4.5.2 流场流态
    4.6 泥沙验证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典型洪水下高村一艾山河段滩槽冲淤变化模拟与分析
    5.1 引言
    5.2 “93.8”型洪水
        5.2.1 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96.8”型洪水
        5.3.1 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82.8”型洪水
        5.4.1 计算时段及初始、边界条件
        5.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沙调控研究现状
        1.2.2 水沙调控阈值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黄河流域
        2.1.1 流域概况
        2.1.2 研究河段选取
    2.2 数据源
        2.2.1 水文数据
        2.2.2 其他数据
    2.3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
第3章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3.1 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点
    3.2 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3.2.1 防洪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3.2.2 防凌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3.3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3.3.1 平滩流量变化特点
        3.3.2 河道冲淤演变特点
        3.3.3 河道输沙能力分析
        3.3.4 与高效输沙塑槽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3.3.5 与河槽规模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3.3.6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4.1 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特点
    4.2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4.2.1 潼关高程变化特点
        4.2.2 河段冲淤演变特点
        4.2.3 潼关高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4.2.4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4.2.5 与潼关高程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4.2.6 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下游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5.1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点
    5.2 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5.2.1 防洪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5.2.2 防凌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5.3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5.3.1 平滩流量变化特点
        5.3.2 河道冲淤演变特点
        5.3.3 与高效输沙塑槽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5.3.4 与河槽规模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5.3.5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凌汛成因、灾害特点与防凌措施研究
        1.2.2 凌洪演进数值模拟与凌情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1.2.3 河势变化与凌汛险情演化特性研究
        1.2.4 堤防险情分析评价及溃堤风险评估研究
        1.2.5 研究不足剖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1 凌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1.1 凌情变化特征
        2.1.2 凌情变化影响机制
    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2.1 凌汛灾害主要成因
        2.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
        2.2.3 凌汛灾害演变驱动机制
    2.3 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宁蒙段河势分形特征及冰塞险情诊断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河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3.1.2 冰塞险情诊断方法
    3.2 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2.1 横断面-纵剖面-平面河势分形特征
        3.2.2 河势分形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3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模型
        3.3.1 诊断指标体系
        3.3.2 诊断样本集构造
        3.3.3 样本训练与参数设定
    3.4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结果及其分析
        3.4.1 冰塞险情诊断结果
        3.4.2 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辨识
        3.4.3 冰塞险情变化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
    4.1 堤防分段危险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堤段划分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赋值及其标准化
        4.1.5 危险性评价指标赋权
    4.2 黄河宁蒙段凌汛堤防危险度计算及险工段划分
        4.2.1 堤防危险度计算
        4.2.2 堤防险工段划分
    4.3 黄河宁蒙段堤防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4.3.1 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
        4.3.2 分凌区应急调控的敏感性分析
        4.3.3 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宁蒙段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与风险动态评估
    5.1 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
        5.1.1 模型原理
        5.1.2 模型建立
        5.1.3 模型验证
    5.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5.2.1 评估思路及方法
        5.2.2 评估指标体系
    5.3 河道与泛区凌汛壅水-溃堤-淹没动态耦合模拟结果
        5.3.1 凌汛溃堤洪水动态演进过程
        5.3.2 凌洪淹没模拟结果分析
    5.4 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凌洪淹没风险聚类评估
        5.4.1 风险评估样本矩阵构造与指标赋权
        5.4.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度计算及分级聚类
        5.4.3 不同区域凌洪溃堤淹没联合风险评估
        5.4.4 凌洪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三门峡库区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及河道分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网水流模型研究进展
        1.2.2 河网泥沙模型研究进展
        1.2.3 分形理论研究进展
    1.3 本文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河网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2.1 河网水流模型研究
        2.1.1 基本方程
        2.1.2 水流模型求解
        2.1.3 简单水流模型验证
    2.2 河网泥沙模型研究
        2.2.1 基本方程
        2.2.2 泥沙模型求解
    2.3 小结
第3章 三门峡库区河网水流模型
    3.1 背景概述
    3.2 资料准备
        3.2.1 河道地形
        3.2.2 水位流量
        3.2.3 来水来沙
    3.3 关键问题处理
        3.3.1 断面模化
        3.3.2 糙率确定
        3.3.3 急流处理
    3.4 河网水流模型
        3.4.1 水流模型建立
        3.4.2 水位流量验证
    3.5 小结
第4章 三门峡库区河网泥沙模型
    4.1 资料准备
        4.1.1 泥沙粒配
        4.1.2 含沙量
        4.1.3 冲淤量
    4.2 关键问题处理
        4.2.1 泥沙颗粒沉速的修正
        4.2.2 淤积干容重的修正
        4.2.3 水流挟沙力的修正
        4.2.4 恢复饱和系数取值
        4.2.5 子断面含沙量与断面平均含沙量关系
        4.2.6 冲淤面积计算与横断面修正
    4.3 河网泥沙模型
        4.3.1 泥沙模型建立
        4.3.2 泥沙冲淤验证
    4.4 小结
第5章 三门峡库区主河道分形特性
    5.1 分形理论概述
    5.2 基于分形的L理论及应用
        5.2.1 基于分形的L理论
        5.2.2 L理论在三角洲模拟中的应用前景
    5.3 基于分形的随机布朗运动及应用
    5.4 基于分形的水动力学方程推导
    5.5 基于分形的库区主河道形态演变
        5.5.1 库区主河道平面分形特性
        5.5.2 库区河道纵剖面分形特性
        5.5.3 库区河道横剖面分形特性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与冲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河下游概况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实测资料分析
        1.3.2 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黄河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分析
    2.1 实测资料选取
    2.2 水沙过程时段划分
        2.2.1 汛期与非汛期的划分
        2.2.2 汛期洪水期与汛期非洪水期的划分
    2.3 场次洪水统计
        2.3.1 黄河下游洪水类型
        2.3.2 统计原则
        2.3.3 洪水统计结果
    2.4 1960~2010年各站水沙量变化过程
        2.4.1 1960~2010汛期、非汛期水沙量分析
        2.4.2 1960~2010汛期洪水期水沙量分析
    2.5 河道冲淤计算方法
    2.6 根据输沙率实测值计算黄河下游河道累积冲淤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规律研究
    3.1 汛期洪水期各河段水沙输移特性
        3.1.1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的关系
        3.1.2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含沙量的关系
        3.1.3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的关系
    3.2 汛期非洪水期各河段水沙输移特性
        3.2.1 黄河下游汛期非洪水期水沙特点
        3.2.2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关系
        3.2.3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含沙量关系
        3.2.4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关系
    3.3 非汛期各河段水沙输移特性
        3.3.1 黄河下游非汛期水沙特点
        3.3.2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关系
        3.3.3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含沙量关系
        3.3.4 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1 各时期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1.1 汛期洪水期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1.2 汛期非洪水期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1.3 非汛期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1.4 全时段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2 各河段河道冲淤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4.2.1 汛期各河段冲淤模拟
        4.2.2 非汛期各河段冲淤模拟
        4.2.3 全年各河段冲淤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下游未来冲淤演变预测
    5.1 设计水沙系列
    5.2 引水引沙及利津断面生态流量
    5.3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
        5.3.1 理论基础
        5.3.2 初始条件
        5.3.3 3组水沙条件数学模型河道冲淤计算结果
    5.4 采用输沙率公式计算3个情景方案下游河道冲淤过程
        5.4.1 3个情景方案水沙特性
        5.4.2 计算公式
        5.4.3 计算结果
    5.5 数学模型与输沙率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生产堤溃决后漫滩水流的概化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化水槽模型设计
    1.1 模型设计
    1.2 模型量测
    1.3 试验过程及工况
2 滩槽水位变化分析
    2.1 主槽水位变化
    2.2 滩区水位变化
3 滩区溃堤洪水演进特性分析
    3.1 溃堤漫滩水流演进过程
    3.2 溃堤后滩区水流流态
    3.3 溃口流量变化分析
    3.4 溃堤洪水波的波前到达时间
4 结论

(7)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的指数模型与幂函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黄河高含沙洪水现象
    1.3 高含沙水流挟沙力
    1.4 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的沿程调整
    1.5 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特性实测数据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基本特性
    2.3 泥沙特性参数的沿程分布
        2.3.1 洪水含沙量平均值沿程调整的拟合函数
        2.3.2 拟合函数对比
    2.4 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2.4.1 全部洪水分析幂指数b的影响因素
        2.4.2 划分漫滩特性分析幂指数b的影响因素
        2.4.3 划分水沙搭配类型分析幂指数b的影响因素
    2.5 小结
第3章 挟沙力公式在黄河下游的检验与对比
    3.1 待检验挟沙力公式计算方法
        3.1.1 张红武挟沙力公式
        3.1.2 Yu公式
        3.1.3 费祥俊公式及其简化
        3.1.4 EH公式及其修正
    3.2 挟沙力公式检验
        3.2.1 张红武公式
        3.2.2 Yu挟沙力公式
        3.2.3 费祥俊公式
        3.2.4 EH挟沙力公式及其修正
    3.3 小结
第4章 指数函数模型与幂函数模型的关系
    4.1 指数函数模型的理论基础
    4.2 指数函数模型的参数空间变化
        4.2.1 挟沙力沿程变化分析
        4.2.2 ω/q沿程变化分析
        4.2.3 指数函数模型与幂函数模型的系数空间分布
    4.3 指数函数的沿程分段有效性
    4.4 分段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2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分类
3 漫滩洪水冲淤规律
    3. 1 大漫滩洪水冲淤规律
    3. 2 一般漫滩洪水冲淤规律
    3. 3 漫滩洪水与非漫滩洪水冲淤规律对比
4 漫滩洪水冲淤沿程分布特点分析
5 结论

(10)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水沙运动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复式河道水沙运动特性研究
        1.2.2 复式河道水沙运动机理研究
        1.2.3 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演变规律研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技术路线、章节安排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水沙运动特性研究
    2.1 滩槽水流运动特性
        2.1.1 滩槽水流流速断面分布特点
        2.1.2 滩槽水流流速垂线分布特点
        2.1.3 滩槽水流流速横向分布特点
        2.1.4 滩槽断面平均流速变化特点
    2.2 泥沙运动特性
        2.2.1 含沙量分布特性
        2.2.2 悬沙粒径分布特性
        2.2.3 床沙粒径分布特性
    2.3 滩槽分流特性
        2.3.1 典型洪水过程滩槽水位流量关系
        2.3.2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流特征
        2.3.3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4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流比的综合影响关系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演变过程与模式研究
    3.1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过程
        3.1.1 年际水沙过程变化特征
        3.1.2 年内水沙分配变化特征
        3.1.3 洪水变化特征
    3.2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演变过程
        3.2.1 1950~1960年
        3.2.2 1961~1964年
        3.2.3 1965~1973年
        3.2.4 1974~1980年
        3.2.5 1981~1985年
        3.2.6 1986~1999年
        3.2.7 2000~2012年
    3.3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演变特性
        3.3.1 不稳定性
        3.3.2 剧烈性
        3.3.3 可恢复性
        3.3.4 沿程差异性
        3.3.5 相互依存性
    3.4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演变模式
        3.4.1 淤滩刷槽
        3.4.2 淤滩淤槽
        3.4.3 冲滩冲槽
        3.4.4 滩槽萎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淤滩刷槽演变与调控指标研究
    4.1 漫滩洪水水沙特征
    4.2 漫滩洪水滩槽水沙交换过程
    4.3 漫滩洪水淤滩刷槽作用
    4.4 淤滩刷槽与漫滩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
        4.4.1 漫滩洪水过程特征参数
        4.4.2 滩槽冲淤强度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
        4.4.3 滩槽断面调整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
        4.4.4 滩槽冲淤效率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
    4.5 淤滩刷槽演变滩槽交互作用关系
    4.6 漫滩洪水淤滩刷槽机理分析
    4.7 漫滩洪水水沙调控指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黄河下游过渡型河段漫滩洪水演进规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D]. 赵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D]. 张旭东. 河北工程大学, 2020
  • [3]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D]. 田福昌. 天津大学, 2020
  • [4]三门峡库区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及河道分形分析[D]. 陈敬. 天津大学, 2020(02)
  • [5]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与冲淤规律研究[D]. 郑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6]生产堤溃决后漫滩水流的概化模型试验研究[J]. 张晓雷,夏军强,陈倩,果鹏. 水科学进展, 2018(01)
  • [7]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沿程调整的指数模型与幂函数模型[D]. 李德双. 清华大学, 2016(04)
  • [8]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J]. 张敏,黄河清,张晓华. 水科学进展, 2016(02)
  • [9]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10]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水沙运动与演变研究[D]. 张治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5(02)

标签:;  ;  ;  ;  

黄河下游过渡河段漫滩洪水演化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