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

三本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

一、三种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周频,吕元康[1](2019)在《临床医学学科ESI与InCites数据分析与提升对策——以Z省地方高校H大学(含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为例》文中提出为地方高校制定临床医学学科发展规划和提升临床医学学科研究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和InCites数据库,对未进入ESI前1%的Z省地方高校H大学(含附属医院)2008年至2018年临床医学学科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与全球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ESI前1%的最后一个机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地方高校H大学(含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潜力值为0.85;临床医学学科被ESI收录的论文数量虽多,但论文总被引频次低,篇均被引频次更低,论文和期刊影响力低,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不高。由此得出结论:样本地方高校论文产出虽然不断提升,但其论文质量不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论文质量和影响力。

罗辉[2](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郝爽[3](2018)在《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的专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目前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局面的主要发发展方式之一,而以网络平台的形式集聚行业期刊群,汇集期刊集群优势,以满足各学科、各行业用户的知识需求,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未来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模式之一。目前,国外先进的科技期刊出版商依托其集团化、规模化的期刊集群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其难以撼动的行业优势,并依托其内容资源优势建成了成熟完善的知识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数字出版、资源检索及获取、行业交流及互动等多方面的知识服务。与之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仅有少数的行业和学科建成了期刊集群平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及梳理,对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及特点进行总结;选取国内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差距;以产业区理论、集群治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在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在成文结构层面,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简要叙述了出版业数字出版转型中科技期刊集群化的必然趋势以及研究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具体意义,并简要对本文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归纳。接着,对本文的相关概念、所采用的理论进行介绍,并且系统化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研究现状,包含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之后主要介绍了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几种模式,并对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特征进行归纳。结合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发展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缺乏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主办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能力不足、依赖资金扶持、盈利及营销模式缺失四大方面。案例研究部分,选取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网和材料期刊网作为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平台发展概况、产品及内容建设、知识服务路径、盈利及营销模式四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其可借鉴经验。以现状不足和典型案例分析为基础,为我国建设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提出了发展建议,主要包含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改革主办单位内部组织机制、提升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知识服务及运营能力、建立多元的盈利和营销模式几大方面。最后—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未来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的展望及研究不足之处。

魏明坤[4](2018)在《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作为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高效的知识传递与交流环境、提升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测度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成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内因。在知识快速增长时代,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如何快速提高学术论文影响力成为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论文的开放获取对提高学者、研究机构、国家或地区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成为科学活动学术能力、科研地位评价的重要内容。论文影响力不仅有利于反映论文质量和价值,还反映科学活动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学术能力、学术同行的认可度和关注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了论文开放获取的交流途径。根据学术交流方式的不同,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包含论文web1.0影响力,还包括论文web2.0影响力,web1.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综合体现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本文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价值、质量及关注度等方面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全面研究,除引言和结论外,剩余部分分为五章,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特点,梳理了开放获取理论、科学交流理论、引文分析理论以及Altmetrics的起源与发展;最后对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涉及的内容包括评价学理论与方法、科学评价的原则、学术论文评价的指标。第三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首先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产生以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原生影响要素、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次生影响要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原生影响要素和次生影响要素构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赋值。第四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进行分析。首先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学科领域、国家或地区、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的分布;其次对基于被引频次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包括研究机构、施引文献、基金资助、论文篇幅、同行评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其中ESI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包括高被引学术论文和热点论文;最后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进行分析。通过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进行测度。基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测度影响力时,分析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在使用次数存在优势,分别分析研究机构、基金资助、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并提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强度测度公式。在对Altmetrics指标测度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时,包括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关注度、Altmetrics指标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以及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测度值。最后根据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测度的适用性,通过使用次数指标和Altmetrics相关指标构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六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评价指标,构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以PloS ONE为例计算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力得分与被引频次指标呈强相关;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在国际范围得到显着提升。最后对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郭志光[5](2018)在《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文中提出通过对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为国内篮球科研发展提供帮助。本文借助于现代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主要为知识图谱法,软件选用CiteSpace)对国外WOS(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篮球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探讨国内外篮球科学知识的结构及演化特征,总结出篮球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存在较大差异性。国内篮球研究知识网络是独立的系统;国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是开放的系统。国内篮球研究局限于篮球运动;国外篮球研究注重团队项目的共同研究,而且其研究符合项群规律。2)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由知识主体网络、知识载体网络和知识本体网络所构成,这些知识网络多具有小世界性质。国内外篮球研究的相关知识网络存在着较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总体网络的差异性。3)国外篮球研究注重于篮球健身功能,其研究领域为运动损伤、年龄与性别、种族、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等。国内篮球研究注重于篮球竞技功能,其研究领域为篮球竞技能力(竞技运动训练、篮球技战术、数据统计、制胜规律等)、篮球联赛等。4)国内篮球领域学者从篮球领域视角研究篮球,国外篮球领域学者从其它学科领域视角研究篮球。国内篮球研究模式可系统、全面、整体地研究篮球,而不能融合其它学科优势研究篮球;国外篮球研究融合了其它学科优势研究篮球,但不能整体、系统地研究篮球。5)国内篮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路径为:篮球自身领域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国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路径为:运动生理学医学研究→运动训练学研究→运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佟倩[6](2017)在《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愈来愈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在稳步实施,大量的外文学术期刊应运而生。但是与其他非英语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英文期刊的发展起步较晚,速度较慢。尤其是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更是落后于很多非英语国家。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大力发展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使之与中国不断提升的科技、文化水平相适应,同时也对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文章将通过文献计量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对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对象为版权归属于中国大陆单位的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其次,运用文献计量法,对61种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情况、数字化水平、办刊主体和学术影响力这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排序分区。再次,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其中4种被SSCI/A&HCI收录期刊的载文情况、学术影响力和网络传播情况这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运用比较研究法,将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与同学科领域的中文期刊进行对比,并将3种被SSCI收录期刊与外国同学科领域被SSCI收录的期刊进行对比。第五,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进展、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对策。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并明确了文章的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文章发现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存在着数量较少、出版地区和学科分布不平衡、办刊资源分散、出版周期较长、编辑团队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数字化水平较低的缺陷。提出了中国政府要大力扶持此类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填补空白学科并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学期刊、创办二三级学科期刊和特色期刊的对策,还提出主办方和出版方要大力提高编辑团队的素养和国际化水平、着力缩短出版周期并大力搭建独立的数字化平台的建议。同时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不仅要走出去更要主动引进来,要主动与外国专家学者合作,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发展水平。

叶文生[7](2017)在《基于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生物医学科研数据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数字化科研(e-Research)时代,科学的进步多依赖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再利用。与此同时,科研数据的质量亦决定了科研成败,若科研人员使用错误或不合符规范的科研数据或实验材料,将会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被重制,造成巨大的科研人力、时间及经费上的浪费。一般来说,科研人员只着重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对于研究过程中所使用和产生的数据及材料,并没有太多关注,亦没有好好记录及管理,因此可能造成其他科研人员在重制其研究成果时,因欠缺数据及材料的重要背景信息,最终无法重制科研成果。近年许多生物医学期刊相继发现许多其刊登论文中的科研成果不能被重制,而造成科研成果不能被重制的主要原因,是科研中使用的不合符标准的数据及材料、数据分析方法不正确、数据的汇报不全面、以及数据及材料久缺相关的背景信息。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重制性,许多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都已制定了科研数据存缴及共享的政策,要求科研人员按照规范的格式存缴与论文理据及结论相关的指定类型科研数据及材料,并须不带有不合理的条件下公开分享数据及材料,以利其他科研人员能验证及重制科研成果。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通常是期刊及(或)其所属出版机构为了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推进科研数据再利用,进而确保科研成果的可重制性,而对期刊科研数据及材料所制定的管理指引、说明、标准规范及处理流程。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对于促进生物医学数据共享、推进数据最大化使用、实现科研成果可重制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我国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生物医学研究并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投稿至国际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对论文稿件的科研数据的格式及存缴都有严谨的规范,科研人员若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提交数据,会影响其论文的发表。可是,对于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来说,沉重的科研工作使得科研人员无暇了解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由于很多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是难以被理解,加上科研人员对学术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可能并不熟识,以致在数据的准备上难以符合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最终可能影响论文的发表。学术图书馆作为科研人员与学术出版间的桥梁,实有责任协助科研人员发表、共享及保存其科研数据。因此,图书馆如何为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科研数据服务,以协助他们根据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准备及存缴数据,是很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为此,图书馆有需要了解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要素,并针对政策要素规划相关的科研数据服务,以协助科研人员发表、共享及保存其科研数据。我国生物医学科研数据共享与科研数据汇交工作刚刚起步,极需进一步拓展科研数据服务的内容,而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正是我国学术图书馆未来的具潜力的服务内容之一,极具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正是通过对权威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探索,探讨学术图书馆如何根据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规划及构建学术图书馆的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本研究从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选取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JIF)最高的前30种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部份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皆来自期刊出版商及其上级公司(大型出版集团)。经过检视及分析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样本,本研究选取了期刊科研数据政策较为完整及清晰的5所生物医学期刊出版商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Springer Nature、Cell Press、Elsevier 及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的数据政策作为调研对象。本研究利用Journal Research Data Policy Bank(JoRD)的《期刊科研数据政策模型框架》(Journal Research Data Policy Model Framework),对选取生物医学期刊政策中与科研数据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主要元素包括:①数据的存缴及共享的义务及范围、②存缴数据的类型及存缴方式、③数据的公开及限制指引、④数据的隐私及伦理保护政策、⑤期刊数据的使用许可指引、⑥数据及数据标识符的说明、⑦数据的评审准则、⑧数据的引用格式指引、⑨验材料及分析方法的汇报政策、⑩补充信息指引及数字图像指引。由于所有科研数据皆有生命周期,学术图书馆要规划科研数据服务,必须先了解科研数据的生命周期。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是描述科研数据从产生、保存、共享、使用到再利用等各生命阶段间的循环周期活动。为了便于理解数据生命周期中数据管理的活动,以利于数据管理的规划,国外多间从事科研数据管理及研究的机构根据学科领域科研数据特色及数据生命周期,发展出不同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以图形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生命周期中阶段数据管理活动的实践内容,数据生命周期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数据服务的规划。本研究介绍了 4个被广泛应用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包括:DDI数据生命周期模型、UKDA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OAIS参考模型、以及DCC数据策展生命周期模型。综合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各阶段的概念,并配合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内容要素,本研究构建了《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包含6个阶段,包括:数据的概念化规划阶段→数据的获取及组织阶段→数据的处理及分析阶段今数据的评审及保存阶段→数据的出版及共享阶段→数据的再利用阶段。最后基于《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6个阶段,本研究构建了学术图书馆基于生物医学期刊数据服务共25项,概述如下。数据的概念化规划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提供生物医学研究及数据隐私伦理保护的相关法律文件、②提供科研数据管理计划的重要指标性文件、③科研数据管理计划指导与服务、④推荐数据管理计划创建工具、⑤建立科研数据管理的政策障机制、⑥数据准备(设计)指引服务。数据的获取及组织取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检索服务、②数据获取服务、③数据档案组织服务、④数据描述服务、⑤实验记录管理及汇报服务。数据的处理及分析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处理支持服务、②数据分析指引服务。数据的评审及保存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评审服务、②数据备份指引服务、③数据存缴服务、④数据长期保存服务。数据的出版及共享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出版支持服务、②数据共享指引服务、③数据使用授权服务、④数据权益保护服务、⑤数据引用指引服务。数据的再利用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资源导航服务、②数据加值服务、③数据转换服务。

余厚强[8](2017)在《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战略支持,科学交流和科技评价是保障和引导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互联网最早在学术界产生,在大数据时代深远影响着科学交流,也逐渐影响着科技评价格局。替代计量学作为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学术成果全面影响力评价的计量研究领域,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其基础研究还远不足以支撑其应用研究(例如各类评价、信息检索)的迫切需求,这就亟需加强对替代计量指标及其来源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的研究。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在替代计量指标体系中覆盖率最高,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替代计量指标,适合作为突破点。本文基于大规模数据集,全方位系统地揭示了其数量分布、作者分布、语言分布、价值分布,以期深化对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内涵和规律的认识,促进微博替代计量数据和指标的科学利用,同时为其他类型替代计量指标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集基础是从Altmetric.com获取的518万多条研究成果替代计量数据全记录,涉及科学推文2千万余条和其他类型替代计量指标14个,并且采集不同时间段Scopus中科技文献的题录数据。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每章采用的数据集不尽相同。描述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分布及其规律,主要采用Python的Pandas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分析科学推文动机分布、科学推文作者身份和科学推文作者语言偏好,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此外用到的方法还有共现分析法、模型构建法等。本文的总体研究逻辑是,首先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研究问题(第0章),然后引介相关理论和构建概念模型作为认识问题的基础(第1章),再通过实证研究具体回答这些研究问题(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第6章)。具体而言,本文核心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总结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全文研究的概念模型。阐述了替代计量学的定义,区分了其与社交媒体计量、论文级别计量的异同,厘清其与大数据、大规模数据及影响力的关系。识别和定义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科学推文、科学新浪微博等核心概念,并引入引文分析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的概念模型,阐述了各个分布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每个分布规律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思路。第2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数量分布规律。测定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相对覆盖率,并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做对比;计算出及时性分布,体现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在时效上引文指标具有绝对优势;揭示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在论文层次和期刊层次的分布,指出其离散集中现象均较引文指标更为显着,并识别了受关注度最高的学科;比较替代计量关注度指数,指出获得科学新浪微博的论文受到很高的关注。第3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作者分布规律。计算和描述了科学推文作者的生产率分布,将其划分为20个活跃程度级别,分析了生产率最高的高频科学推文作者身份与动机,比较不同活跃程度级别作者的科学推文量,据此指出不同将每条推文的价值等同视之。在期刊层次和学科层次统计科学推文作者分布,识别受关注作者数最多的期刊和学科。计量科学推文作者的地理分布,得出科学推文作者的核心国家和核心城市。依据地点和科学推文频次采取样本,分析了科学推文作者身份类别等属性。第4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语言分布规律。比较了科技文献语言分布与科学推文语言分布,指出英语已成了非正式科学交流的通用语,分析了各语种的学科优势;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科学推文分布规律,揭示国家文化特征对科学推文分布的影响;依据英语科学推文比例将各国划分为三个类别,从中取样分析科学推文作者的语言偏好,依据科学推文与其他推文语言的一致性,将作者的语言偏好划分为四个类别。第5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价值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数值类型和作者类别这两个情境因素对影响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价值的影响;通过大规模系统分析得出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指标的相关性,并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做比较;采用共现分析将替代计量指标聚为三个类别,发现其中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处在核心位置;时序分析表明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很可能是其他事件的引发事件;对科学新浪微博做了内容分析,指出反映学术影响力的科学新浪微博比例较低是其与引文指标呈弱相关性的根本原因,并且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能反映娱乐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研究成果的结论是科学新浪微博中提到最多的元素。

张维[9](2015)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国内外医学期刊增值服务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是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它使用户得到超过传统纸质期刊的信息内容及更高的延伸价值。数字化环境下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有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使用户能最大化利用内容资源,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但目前国内多数出版单位没有掌握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同时缺少资金,只是将纸质内容简单数字化后搬到网络上,为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还很不成熟,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主要表现在:①当前多数科技期刊提供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论文扩展信息贫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②用户需要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个性化内容,但当前科技期刊大多提供无差异服务;③用户阅读习惯发生改变,但当前多数科技期刊没有开发出与移动终端特性相适应、格式相匹配的内容;④用户阅读方式从单向到多向互动式阅读转变,但很多科技期刊没有为用户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本研究针对国内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国内外科技期刊提供增值服务的情况,并深入分析其差距。本研究以医学期刊为例,选取中外医学期刊各10种进行网站调查。国外选取2012年SCI的JCR学科分类表中医学类综合排名靠前的期刊10种。国内期刊的遴选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为主,选取其“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中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2年版)“医学综合类”、“医科大学学报类”中重合的、综合排名靠前的期刊10种。分别从五个角度对期刊网站进行调查:①内容资源表现形式扩展(多媒体的应用,包括音频、视频以及图片幻灯片/交互式图片三个方面)的角度;②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RSS订阅和E-mail Alerts速报)的角度;③内容资源承载载体变化(移动终端阅读服务)的角度;④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包括提供用户评论平台,知识互动平台,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三个方面)的角度;⑤信息延伸服务(以附加材料的形式补充纸质期刊论文上由于版面限制而未能刊载的数据信息)的角度;⑥内容资源深度加工的角度(XML结构化处理)。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医学期刊多媒体服务方面,国外10种医学期刊有8种(80%)提供了多媒体服务。其中8种(80%)期刊提供了视频,8种(80%)期刊提供了音频/播客,6种(60%)期刊提供了图片幻灯片/交互式图片。国内10种医学期刊有1种(10%)提供了多媒体服务。其中10种期刊均没有提供视频(0%),也没有提供音频/播客(0%),只有1种(10%)期刊提供了图片幻灯片/交互式图片。②在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方面,国外10种医学期刊全部(100%)提供了定制推送服务。其中9种(90%)提供了rss订阅服务,10种(100%)期刊提供了e-mailalerts邮件提醒服务。国内10种医学期刊有3种(30%)提供了定制服务。其中有3种(30%)提供了rss订阅服务,0种(0%)期刊提供了e-mailalerts邮件提醒服务。③在移动终端阅读服务方面,国外10种医学期刊中有7种(70%)提供了移动终端app阅读服务,而国内10种期刊只有2种(20%)提供了移动终端app阅读服务。④在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服务方面,国外10种(100%)医学期刊均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服务。其中有6种(60%)提供了发表评论的平台,3种(30%)期刊提供了知识互动平台,10种(100%)期刊提供了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国内10种医学期刊有2种(20%)提供了互动交流服务。其中有2种(20%)提供了发表评论的平台,但还没有期刊(0%)提供知识互动平台,另外仅有1种(10%)期刊提供了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⑤在信息延伸服务方面,国外10种医学期刊中有6种(60%)提供了信息延伸服务,而国内10种医学期刊均没有提供信息延伸服务(0%)。⑥在利用xml结构化标引内容方面,国外10种医学期刊全部(100%)采用xml进行结构化标引。国内10种医学期刊有6种(60%)对内容进行了xml结构化标引。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外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功能完善,服务全面细致。国内医学期刊应通过借鉴、学习和总结国外一流期刊的服务方式,并针对自身情况,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①在内容生产上,提倡深度加工。可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结构化处理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重组,为开展增值服务打下基础。建议我国医学期刊中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大力推行和加快实现基于xml技术的结构化排版,通过购买xml排版软件或委托技术公司加工资源内容。②可利用e-mailalert速报提醒和rss订阅软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并根据用户不同需求细分推送内容:包括最新目次速报/订阅、最新文章速报/订阅、专题速报/订阅、不同学科速报/订阅、高点击论文速报/订阅、检索速报/订阅、引用追踪速报/订阅等。③推进移动终端阅读服务。国内医学期刊可推出基于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共用或独立app应用,向用户提供当期论文全文或摘要、有科普意义的导读性介绍、反映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科学快报。④增强多媒体应用服务。除了鼓励作者提供多媒体资源外(可包括作者对自己实验环节讲解的音频资料、带有手术操作内容的视频资料及使科研成果全景再现的交互式图片),出版单位也应积极开发多媒体资源(可包括组稿专家和期刊主任就当期期刊进行内容总结的音频资料、对专家进行采访的视频资料及重要论文图片循环播放的图片幻灯片)。⑤为用户提供多向可互动的阅读服务。国内医学期刊可通过设置论文评论功能、搭建知识测试互动平台、有选择性的借助新媒体(如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为用户搭建社区交流平台,扩大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为用户带来良好的趣味互动体验。⑥为用户提供信息延伸服务,如论文补充内容;论文补充图表;原始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学分析、计算的详细过程;论文附加参考文献;每位作者对潜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公开说明;针对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论文附上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RT);论文附加音频、视频。

耿鹏,汪勤俭,冷怀明[10](2014)在《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探究——基于CJCR和SJR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我国医科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现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和SCImago Journal&Country Rank(SJR)对我国部分医科大学学报的来源文献量、篇均引文数、参考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SJR指数和H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医学学报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但其影响有限,尤其是国际显示度较低,尚需进一步提高。并对我国医学学报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三种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医学学科ESI与InCites数据分析与提升对策——以Z省地方高校H大学(含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二、指标分析与结果
    (一)临床医学学科潜力值
    (二)论文产出
    (三)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
    (四)论文被引频次
    (五)高被引论文
    (六)论文发表期刊
    (七)作者贡献度
    (八)合作国家/地区与合作机构
三、结论
四、建议
    (一)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广义的学科研究团队
    (二)加强宣传,引导研究人员以ESI为导向规范投稿
        1. 加强ESI收录期刊及其激励政策的宣传工作
        2. 引导广大教师规范署名和填写机构名称
    (三)鼓励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多渠道提升学科研究水平
    (四)建立高端研究人员数据库,注重培养学科领军人才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1.2.2 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研究述评
        1.2.3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科技期刊
        2.1.2 期刊集群化
        2.1.3 知识服务平台
    2.2 研究理论
        2.2.1 集群治理理论
        2.2.2 知识基础观理论
        2.2.3 研究理论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3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3.1 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径
        3.1.1 大型出版商主导型期刊集群平台
        3.1.2 行业组织主导型期刊集群平台
        3.1.3 龙头期刊主导型期刊集群平台
    3.2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平台发展概貌
        3.2.1 基于全国学会的地域分布统计
        3.2.2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平台搭建情况统计
    3.3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特征
        3.3.1 主办单位多元,发展各异
        3.3.2 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3.3.3 重网络平台搭建,轻知识服务转化
4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问题
    4.1 缺乏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4.1.1 知识服务领域法律体系及相关规范不健全
        4.1.2 未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化竞争环境
    4.2 主办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4.2.1 期刊集群组织成分复杂
        4.2.2 缺乏有效的内部集群管理机制
    4.3 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能力不足
        4.3.1 功能过于简单,页面设计粗糙
        4.3.2 出版流程管理松散
        4.3.3 内容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4.3.4 知识服务技术相对落后
    4.4 依赖资金扶持,盈利及营销模式缺失
5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5.1 案例概况及选取缘由
        5.1.1 中国光学期刊网概况
        5.1.2 中华医学期刊网概况
        5.1.3 材料期刊网概况
        5.1.4 选取案例缘由
    5.2 知识服务产品对比分析
        5.2.1 网站功能及设计风格
        5.2.2 内容资源建设
        5.2.3 移动端产品
    5.3 知识服务模式对比分析
        5.3.1 基于期刊集群出版的全流程服务
        5.3.2 基于行业资源汇聚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5.3.3 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多样化增值服务
    5.4 盈利及营销模式对比分析
        5.4.1 盈利模式
        5.4.2 营销模式
6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建议
    6.1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6.1.1 建立健全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法律体系及规范
        6.1.2 塑造政府扶持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化环境
    6.2 改革主办单位内部组织机制
        6.2.1 鼓励龙头科技期刊单位集团化发展
        6.2.2 探索科技期刊集群组织集约化管理模式
    6.3 提升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知识服务及运营能力
        6.3.1 完善功能建设,提升设计审美
        6.3.2 建立一站式投审稿平台
        6.3.3 严格把关平台内容质量
        6.3.4 引进行业先进知识服务技术及理念
    6.4 建立多元的盈利和营销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4)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
    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2.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
        2.1.2 影响力
        2.1.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与影响力的关系
    2.2 开放获取理论
    2.3 科学交流理论
    2.4 引文分析理论
    2.5 Altmetrics的起源与发展
    2.6 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6.1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2.6.2 科学评价基本原则
        2.6.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6.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7 本章小结
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3.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
        3.1.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要素与评价指标
        3.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原生影响要素
        3.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次生影响要素
    3.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要素与评价指标关系
    3.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框架
        3.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指标选取
        3.4.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分析
    4.1 基于数据分析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1.1 学科领域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2 国家/地区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3 基金资助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4 参考文献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2 基于被引频次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2.1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2 施引文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3 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4 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5 同行评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3 基于ESI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3.1 基于高被引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3.2 基于热点论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分析
    5.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数据的影响力分析
        5.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数据优势分析
        5.1.2 研究机构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3 基金资助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4 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5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强度的影响力分析
    5.2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5.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s指标关注度影响
        5.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s指标与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5.2.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的Web2.0影响力分析
        5.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5.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
    6.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6.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6.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6.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6.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6.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2.3 国家/地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2.4 研究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3 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大量篮球研究知识需要借助现代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系统定量梳理
        1.1.2 国内篮球研究需要了解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1.1.3 信息可视化可探寻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1.4.2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评述
        2.1.1 国外信息可视化研究评述
        2.1.2 知识图谱在国外运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2 国内研究进展评述
        2.2.1 国内信息可视化研究评述
        2.2.2 知识图谱在国内运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3 基本概念
        2.3.1 知识网络的概念
        2.3.2 复杂系统的概念
        2.3.3 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图谱的概念界定
    2.4 理论基础
        2.4.1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2.4.2 复杂系统理论
        2.4.3 布迪厄场域理论
        2.4.4 项群理论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法
        3.2.3 比较分析法
    3.3 本文研究思路设计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的基础理论
        4.1.1 篮球研究知识网络
        4.1.2 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结构
        4.1.3 篮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特征
    4.2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
        4.2.1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结构
        4.2.2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结构
        4.2.3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
    4.3 国内CNK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
        4.3.1 国内CNK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结构
        4.3.2 国内CNK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结构
        4.3.3 国内CNKI数据库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
    4.4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
        4.4.1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结构
        4.4.2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结构
        4.4.3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4.5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演化特征
        4.5.1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演化特征
        4.5.2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演化特征
        4.5.3 国外WOS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特征
    4.6 国内CNK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演化特征
        4.6.1 国内CNKI数据库篮球研究高产机构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
        4.6.2 国内CNKI数据库篮球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
    4.7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演化特征
        4.7.1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演化特征
        4.7.2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演化特征
        4.7.3 国内CSSCI数据库篮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特征
    4.8 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4.8.1 国内外篮球研究历年文献量比较分析
        4.8.2 国内外篮球研究学科领域比较分析
        4.8.3 国内外篮球研究高产机构比较分析
        4.8.4 国内外篮球研究文献来源期刊比较分析
        4.8.5 国内外篮球研究高产作者比较分析
        4.8.6 国内外篮球研究文献比较分析
        4.8.7 国内外篮球研究主题词关键词比较分析
    4.9 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对我国篮球研究的启示
        4.9.1 国外研究篮球的视角对国内篮球研究的启示
        4.9.2 国外篮球研究场域和国内整体科研场域对国内篮球科研场域的影响
        4.9.3 国外篮球研究内容对国内篮球研究内容的启示
        4.9.4 国外期刊对国内期刊建设启示
        4.9.5 国外篮球研究重视医学相关研究对国内篮球研究启示
        4.9.6 国外篮球跨学科研究模式对国内篮球研究模式的启示
        4.9.7 国外篮球研究文献量阶段性增加对国内篮球研究文献量的启示
        4.9.8 国外篮球研究“范式”对国内研究机构国际合作的启示
        4.9.9 国外WOS数据库对国内数据库建设的启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产生与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计量法
        1.3.2 个案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的基本概念
        2.1.1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2.1.2 数字化平台
        2.1.3 同行评议
        2.1.4 合作度和合作率
        2.1.5 JCR引证指标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文献增长定律
        2.2.2 布拉德福定律
        2.2.3 引文分析理论
3 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宏观考察
    3.1 基本情况分析
        3.1.1 数量
        3.1.2 出版地区
        3.1.3 创刊年份
        3.1.4 学科分布
        3.1.5 出版周期
    3.2 数字化水平
        3.2.1 数字化平台
        3.2.2 流程保障
    3.3 办刊主体
        3.3.1 主办方
        3.3.2 出版方
        3.3.3 编辑团队
    3.4 学术影响力
        3.4.1 影响因子
        3.4.2 载文量
        3.4.3 篇均论文下载频次
        3.4.4 总被引次数
        3.4.5 收录情况
    3.5 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分级
4 被SSCI/AHCI收录的4种期刊的个案分析
    4.1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的个案分析
    4.2 China&World Economy的个案分析
    4.3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的个案分析
    4.4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的个案分析
    4.5 对被SSCI收录的3种期刊的对照分析
5 大陆英文版与中文版及与英文期刊比较研究
    5.1 同学科英文期刊与中文期刊的比较分析
        5.1.1 学科分布不平衡
        5.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5.1.3 出版周期较长
        5.1.4 创刊年份较晚
        5.1.5 主办方以高校为主
    5.2 被SSCI收录的3种期刊与外国同学科的英文期刊的比较分析
        5.2.1 中国大陆被SSI收录期刊数量较少
        5.2.2 出版地区主要为发达国家
        5.2.3 出版周期较中国大陆期刊短
        5.2.4 出版方以国外出版集团为主
        5.2.5 2015年JCR引证指标的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6.1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进展
        6.1.1 期刊数量大幅增加
        6.1.2 学科分布更加广泛
        6.1.3 期刊整体的影响力提高
        6.1.4 集团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有所发展
        6.1.5 个别期刊的影响力有所提高
    6.2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
        6.2.1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6.2.2 新刊增加较快
        6.2.3 经济学期刊最多
        6.2.4 出版周期以季刊为主
        6.2.5 数字化水平不一
        6.2.6 合作办刊较多
        6.2.7 编委与编辑国际化水平不等
        6.2.8 期刊稿源国际化程度不一
    6.3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不足
        6.3.1 期刊数量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平衡,办刊资源分散
        6.3.2 学科分布不均衡,仍存在空白学科
        6.3.3 出版周期较长,不利于学术传播
        6.3.4 编辑团队国际化程度不高,学术影响力不高
        6.3.5 数字化水平较低,过度依赖外国出版集团
7 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
    7.1 中国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7.2 大力创办经济学期刊、二三级学科期刊和特色期刊
    7.3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编辑团队素养
    7.4 大力搭建独立数字化平台
    7.5 依托高校办刊的同时组建中国自己的出版集团
    7.6 走出去同时要引进来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生物医学科研数据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况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主要研究方法
    0.5 本文有新意之处
1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概述
    1.1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相关概念
    1.2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背景
    1.3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概况
2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抽样与选取
    2.1 生物医学期刊的抽样与分析
    2.2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选取
3 生物医学期刊数据政策的内容要素
    3.1 数据的存缴及共享的义务及范围
    3.2 存缴数据的类型及存缴方式
    3.3 数据的公开及限制指引
    3.4 数据的隐私及伦理保护政策
    3.5 期刊数据的使用许可指引
    3.6 元数据及数据描述符的说明
    3.7 数据的评审准则
    3.8 数据的引用格式指引
    3.9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的汇报政策
    3.10 补充信息指引
    3.11 数字影像指引
4 学术图书馆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的规划
    4.1 科研数据服务规划的相关概念
    4.2 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在科研数据服务规划中的应用
    4.3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
5 学术图书馆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的构建
    5.1 数据概念化规划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2 数据获取及组织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3 数据处理及分析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4 数据评审及保存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5 数据出版及共享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6 数据再利用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感言

(8)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文献检索及分析策略
        0.2.2 替代计量学研究的总体研究进展
        0.2.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相关研究进展
        0.2.4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与突破点
    0.3 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3.4 研究难点
        0.3.5 创新之处
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1.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相关概念
        1.1.1 替代计量学的定义
        1.1.2 替代计量学术语中文译名
        1.1.3 微博与微博替代计量指标
        1.1.4 规律、分布规律及其描述方法
        1.1.5 替代计量学与社交媒体计量
        1.1.6 替代计量学与论文级别计量
        1.1.7 替代计量学与大数据、大规模数据
        1.1.8 替代计量学与影响力
    1.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相关理论
        1.2.1 规范化理论
        1.2.2 社会构建理论
        1.2.3 概念符号理论
        1.2.4 社会资本理论
        1.2.5 注意力经济理论
        1.2.6 印象管理理论
    1.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的概念模型
        1.3.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4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语言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5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价值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4 本章小结
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规律
    2.1 研究问题
        2.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2.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集
        2.2.2 覆盖率计算过程
        2.2.3 及时性计算过程
        2.2.4 数量分布计算与学科分类表
    2.3 研究结果
        2.3.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相对覆盖率
        2.3.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及时性分布
        2.3.3 论文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
        2.3.4 期刊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
        2.3.5 学科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
        2.3.6 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关注度指数
    2.4 结论与讨论
        2.4.1 主要结论
        2.4.2 讨论与思考
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规律
    3.1 研究问题
        3.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3.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方法
        3.2.1 分析数据集及基本描述
        3.2.2 作者地理位置数据获取
        3.2.3 作者属性内容分析过程
    3.3 研究结果
        3.3.1 论文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2 期刊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3 学科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4 国家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5 城市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6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属性内容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主要结论
        3.4.2 讨论与思考
4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语言分布规律
    4.1 研究问题
        4.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4.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获取过程
        4.2.2 数据处理过程
        4.2.3 数据分析过程
    4.3 研究结果
        4.3.1 各学科科技文献的语言分布
        4.3.2 学科层次科学推文语言分布
        4.3.3 国家层次科学推文语言分布
        4.3.4 语种层次科学推文语言分布
        4.3.5 不同语种作者推文语言偏好
    4.4 结论与讨论
        4.4.1 主要结论
        4.4.2 讨论与思考
5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价值分布规律
    5.1 研究问题
        5.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5.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独立作者数和绝对提及数数据
        5.2.2 作者类别数据
        5.2.3 Scopus引文数据
        5.2.4 共现分析和时序分析数据
        5.2.5 数据集描述及分析过程
        5.2.6 内容分析样本选取
        5.2.7 内容分析编码表构建
    5.3 研究结果
        5.3.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值类型对价值分布的影响
        5.3.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类别对价值分布的影响
        5.3.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指标相关性分析
        5.3.4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共现分析
        5.3.5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时序分析
        5.3.6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内容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主要结论
        5.4.2 讨论与思考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附录1 Scopus各学科的缩略名及其全称
附录2 国家(地区)层次的科学推文地理分布
附录3 各学科各项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量相关系数表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

(9)数字出版环境下国内外医学期刊增值服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第二章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国内外医学期刊增值服务开展情况的网站调查结果
    3.1 国内外医学期刊多媒体服务对比分析
    3.2 国内外医学期刊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对比分析
    3.3 国内外医学期刊移动终端阅读服务对比分析
    3.4 国内外医学期刊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服务对比分析
    3.5 国内外医学期刊信息延伸服务对比分析
    3.6 国内外医学期刊XML结构化标引内容对比分析
第四章 国内医学期刊开展增值服务的措施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初步实践
    4.1 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结构化处理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重组,为开展增值服务打下基础
    4.2 为用户提供细分订阅内容的E-mail Alert和RSS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
    4.4 积极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型多媒体资源,增强多媒体应用服务
    4.5 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具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的阅读服务
    4.6 为用户提供与论文有关的延伸信息服务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讨论
    5.2 本研究总结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数字化环境下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探究——基于CJCR和SJR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对象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 1 医学学报在SJR和CJCR中的基本情况
    2. 2 来源文献量、篇均引文数、参考文献量、总被引频次的比较
    2. 3 影响因子、SJR指数和H指数的比较
3 讨论
    3. 1 我国医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
    3. 2 提高我国医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建议
        3. 2. 1 积极提升稿件质量,适当扩大学报容量
        3. 2. 2 重视稿件的参考文献
        3. 2. 3 利用网络扩大医学学报学术影响力
        3. 2. 4 利用Scopus数据库等国际平台提高国际影响力
4 结语

四、三种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医学学科ESI与InCites数据分析与提升对策——以Z省地方高校H大学(含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为例[J]. 李萍,周频,吕元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D]. 郝爽. 南京大学, 2018(01)
  • [4]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明坤. 武汉大学, 2018(06)
  • [5]国内外篮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 郭志光.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7)
  • [6]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D]. 佟倩. 南京大学, 2017(01)
  • [7]基于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生物医学科研数据服务研究[D]. 叶文生. 武汉大学, 2017(07)
  • [8]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D]. 余厚强. 武汉大学, 2017(06)
  • [9]数字出版环境下国内外医学期刊增值服务对比研究[D]. 张维.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2)
  • [10]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探究——基于CJCR和SJR文献计量分析[J]. 耿鹏,汪勤俭,冷怀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04)

标签:;  ;  ;  ;  

三本中国医学期刊进入世界排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