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

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燕林,潘薇[1](2021)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是促进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融合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梳理并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对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议题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下一步开展和丰富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对39篇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分布和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布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经历了初始涉足、全面探索和延伸拓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集中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现状分析、潜力评价、转化模式和策略选择等方面。根据该领域所涉研究内容,构建了"Why-What-How"研究框架,即从为什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标准、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为技术标准3个维度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研究框架,并基于该框架从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机理、路径选择3个方面为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邢战雷,吴月佳,孙艳蕾[2](2021)在《基于路径演化视角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变迁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试图基于现有研究总结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变迁,完善研究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路径演化视角,系统地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转化模式并分析了特征,指出三大现存问题,最终对成果转化涉及的多个主体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措施。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变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演化的实质是从单一的直接转化向间接转化为主转变;科技中介尤其是虚拟平台中介为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只有各司其职,积极承担各自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沉睡"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

曹玉红,荆博[3](2021)在《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模式》文中指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引擎。概括了支撑科技成果高效顺利转移转化的要素,归纳了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桥梁"的全国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流程,探讨了科技社团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并提出了以专业化"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服务保障为支撑的全周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模式。

孟申思[4](2021)在《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家与地方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与政策意见,意图助推成果转化,但实际效果难孚预期。其中,管理复杂性与政策变动频繁、资源供给不足与配置效率低下、商业逻辑与学术文化冲突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转化效率。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转化规模与转化收益并未产生显着变化,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高技术转移绩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建立了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新制度与新组织,开展了多元化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了部分技术转移障碍,技术转移绩效明显提高。然而,这些尝试相对分散,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化与理论化探讨,深入探究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的概念内涵、具体形式、作用机理与影响效果。本研究围绕“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升技术转移绩效?”这一问题,首先,根据理论发展脉络对高校技术转移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接着,选取四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组织建设成就突出的高校,采用多案例研究,回答高校如何响应国家政策,应对多重使命冲突,平衡科学研究与技术转移,实现稳健发展;然后,选择代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最高水平的若干所高校,使用扎根研究方法,阐释我国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的内涵并揭示本地实践破解转化障碍的作用机理;最后,通过研究假设推演,阐明技术转移本地实践提升转移绩效的过程机制,借助面向高校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检验“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障碍规避—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揭示不同本地实践间的系统化关联,解释不同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对绩效影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得到以下五个主要结论:(1)高校在制度安排上普遍采用同构策略,意在获取和维持合法性,实现组织稳健发展;在组织设计上采用异构策略,根据战略导向、历史沿革、资源禀赋,设计不同结构特征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以协调高校的多重使命,服务高校战略发展;(2)内部管理简化是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本地实践;(3)外部网络构建对提升技术转移绩效作用有限;(4)边界跨越是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本地实践;(5)障碍规避在技术转移本地实践与技术转移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贡献于以下三个方面:(1)立足政策响应,探究高校如何在制度与组织上响应“三权”下放的政策变革,拓展高校响应环境压力研究。(2)采用整体视角,剖析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构成主体与结构特征,丰富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内容。(3)构建“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障碍规避—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从微观层面剖析三者的因果联系并验证三种本地实践的作用效果,深化高校技术转移研究。

王超[5](2021)在《浙江RJ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何丽敏,刘海波,肖冰[6](2021)在《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策略研究——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例》文中提出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与转化模式的选择关系密切。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管理为例,探究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时技术成熟度与转化模式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技术成熟度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之间的合适匹配能显着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研机构应基于技术成熟度对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优化管理,对于处于不同技术成熟度的科技成果,应该优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转化模式。

张天琳[7](2021)在《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能够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连接,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拥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受到资金不足、科技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减轻高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政府出台了相关税收政策,这些税收政策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支持作用,在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变为生产力的同时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本文从税收视角出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主体,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通过现状分析、国内税收政策梳理、实证分析对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外部性理论和政府干预理论。其次,通过分析2011年至2019年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相关指标增长变化情况、增长量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同时还基于税种及优惠方式的划分,对我国当前有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进行了梳理。此外,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选取了34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将其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整理为面板数据,并利用差分GMM模型对税收政策支持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为税负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相关性,税收政策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支持作用,并且流转税税收政策的支持作用要强于所得税。本文的第五部分结合了前面的现状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支持政策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通过对美、日、韩三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历程和现行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出相关借鉴经验,并结合各种分析结果,针对当前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李兴腾[8](2021)在《学术衍生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学术型企业家视角》文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己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学术衍生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学术衍生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而且在欧美等国家己经出现了集聚效应。我国也相继出现了联想、清华同方、科大讯飞、国盾量子、寒武纪等一批典型的学术衍生企业,但是,学术衍生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尤其随着北大方正宣布破产重组之后,学术衍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为什么我国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状况参差不齐?哪些因素推动学术衍生企业从弱到强,不断成长壮大的呢?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如下子研究:(1)我国学术衍生企业发展现状研究。在我国学术衍生企业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学术衍生企业出现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等现象,导致学术衍生企业的作用和地位也遭到了一些质疑。为清楚了解我国学术衍生企业的发展现状,本部分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和中科院调研数据进行分析。(2)探索研究学术型企业家对学术衍生企业的影响。为了探究中国情境下学术型企业家在学术衍生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案例探索研究。(3)学术型企业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根据案例研究结论,结合企业家资本和复合基础观理论,提出学术型企业家资本正向影响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假设,选取中科院学术衍生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假设验证。(4)为了进一步揭示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根据战略选择理论,提出了创业导向在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和学术衍生企业成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的假设,实证检验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创业导向和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关系。经过研究,有以下发现:(1)学术衍生企业总体成长性较好,但部分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到,我国上市学术衍生企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表现。基于中科院学术衍生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得到,虽然学术衍生企业数量和经营规模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2)通过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分析,发现了学术型企业家社会联系和个人特质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作用。(3)基于中科院部分学术衍生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型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积极影响学术衍生企业成长,而且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也不同。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外部环境和母体组织支持对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和学术衍生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机制。(4)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学术企业家资本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不仅发现了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对创业导向的显着影响作用,而且发现创业导向也能够积极影响学术衍生企业成长,并验证了创业导向在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和学术衍生企业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学术型企业家视角,综合运用案例探索研究和实证数据检验的研究方法,系统性研究中国情境下学术衍生企业的成长机制,推动了学术型企业家和学术衍生企业研究的发展。(2)基于企业成长的复合基础观,建立企业家资本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而且关注学术型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产生的影响,丰富了企业家资本研究。(3)引入特质激发理论和战略选择理论,研究企业家资本和企业成长的关系,构建了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创业导向——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拓宽了特质激发理论在组织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升了战略选择理论的解释力。总之,学术衍生企业成长需要考虑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能够指导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学术型企业家个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术衍生企业成长。

姚冉[9](2021)在《我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的成果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按钮,它不会自发触动经济发展的开关,需要进一步的转化形成产业化,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先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因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之一。为清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内部原因,提高各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本文依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机理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DEABCC模型和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大陆30个省份(西藏因数据缺失除外)2012至2018年间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数据进行了效率的测算与评价。本文首先依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机理,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分为研究开发和效益产出两个子系统,依据两个子系统内部的转化过程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出与外部环境三个角度出发确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运用DEA-BCC模型对研究开发和效益产出两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效率测算。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使用的是DEA-BCC模型,用以测算各地区规模变化的效率值;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二阶段结合了改进后的SFA回归模型,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使所有决策单元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得到反映真正管理因素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科技成果转化总系统与效益转化阶段效率值关系密切,总系统的效率值随着效益转化阶段的波动而波动。(2)通过三阶段DEA-SFA模型分析,发现调整前后的效率值有特别大的差距,这一差距说明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测算有非常显着的影响。(3)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情况后,多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下降,说明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存在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被高估。(4)市场环境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转化效率,减少投入冗余;而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科技成果的转化。

马锋,潘成利,冯锋[10](2021)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院所的调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为例,通过对中科院下属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深入调研,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深入了解我国科研机构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情况,并结合长期工作实践,总结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症结和瓶颈。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围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实施和转移展开,要真正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转化模式问题等主要问题,更好实现科技服务经济发展、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政府必须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司法管理体制和审判审理体制改革。

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分布特征
    2.1 数据来源
    2.2 分布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2 作者分布
        2.2.3 机构分布
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研究的发展阶段
    3.1 初始涉足阶段(2003~2005年)
    3.2 全面探索阶段(2006~2016年)
        3.2.1 研究议题一: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评价
        3.2.2 研究议题二: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
        3.2.3 研究议题三: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策略研究
    3.3 延伸拓展阶段(2017年至今)
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研究框架
5 讨论与未来展望
    5.1 讨论
    5.2 未来展望

(2)基于路径演化视角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变迁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变迁
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演化
    2.1 直接转化阶段,科技人员纷纷“下海”
    2.2 间接转化出现,科技中介成为新生力量
    2.3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愈加多元化、系统化,科技中介步步攀升
3 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特征
    3.1 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意识逐渐增强
    3.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由单一变为多元
    3.3 科技成果转化渐趋市场化、商业化
4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问题
    4.1 政府政策对科技中介的扶持力度有待提升
    4.2 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较为缺失
    4.3 现有科技中介的平台化转型效果不佳
5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5.1 国家层面
    5.2 高校与科研院所层面
    5.3 科技中介机构层面
    5.4 企业层面

(3)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要素概括
    1.1 政策和法律法规
    1.2 理论机制与转化方式
    1.3 转移转化管理体系
2 科技社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流程分析与对策
    2.1 科技社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流程
    2.2 科技社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
3 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模式探讨
    3.1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组织
    3.2 专业化“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
    3.3 科技成果信息发布
    3.4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
    3.5 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服务
4 结论

(4)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可能的贡献点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技术转移
        2.1.1 高校技术转移定义
        2.1.2 高校技术转移形式
        2.1.3 高校技术转移模型
        2.1.4 高校技术转移前因
    2.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
        2.2.1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定义
        2.2.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形式
        2.2.3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重要性
    2.3 制度安排
        2.3.1 所有权
        2.3.2 收益权
        2.3.3 处置权
        2.3.4 其他制度安排
    2.4 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2.4.1 技术转移组织
        2.4.2 技术转移组织结构
        2.4.3 技术转移组织与技术转移绩效
    2.5 研究述评
3 制度安排与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探索性多案例
    3.1 文献回顾
    3.2 研究方法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2.3 案例分析
    3.3 案例描述
        3.3.1 清华大学
        3.3.2 浙江大学
        3.3.3 同济大学
        3.3.4 上海交通大学
    3.4 案例发现
        3.4.1 制度安排上的同构设计
        3.4.2 生态系统上的异构表现
    3.5 结论与讨论
4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4.1 文献回顾
        4.1.1 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4.1.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
        4.1.3 技术转移障碍
    4.2 研究方法
        4.2.1 案例选择
        4.2.2 数据收集
    4.3 案例发现
    4.4 案例讨论
    4.5 结论与启示
5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与绩效研究:障碍规避的中介作用
    5.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5.1.1 内部管理简化与技术转移绩效
        5.1.2 外部网络构建与技术转移绩效
        5.1.3 边界跨越与技术转移绩效
        5.1.4 障碍规避的中介作用
    5.2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测量
        5.2.3 小样本测试
    5.3 样本描述与假设检验
        5.3.1 样本数据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3 实证检验
    5.4 研究发现与结论讨论
        5.4.1 结论与讨论
        5.4.2 贡献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政策法规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机构小传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策略研究——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回顾与延伸
    1.1 技术成熟度
    1.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3 技术成熟度理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 研究设计
    2.1 方法和案例选择
    2.2 数据搜集和分析
    2.3 案例基本信息描述
3 案例分析
    3.1 高技术成熟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现金+股权”模式
        (2)“技术授权”模式
        (3)“合作开发”模式
        (4)“企业培育”模式
    3.2 中技术成熟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战略合作”模式
        (2)“共建工程中心”模式
        (3)“共同开发”模式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启示
        第一,技术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可选择的转化模式范围更为广泛。
        第二,技术成熟度中的科技成果对于转化模式的选择具有特殊性。
        第三,技术成熟度较低的科技成果向外转化时需要双方更深入的合作。

(7)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企业
        2.1.2 科技成果转化
    2.2 税收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理论依据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3 税收政策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3.1.1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现状
        3.1.2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产出现状
        3.1.3 综合分析
    3.2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梳理
        3.2.1 企业所得税优惠
        3.2.2 个人所得税优惠
        3.2.3 增值税优惠
        3.2.4 其他税种优惠政策
4 税收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4.1.1 研究假设
        4.1.2 研究设计
    4.2 模型检验与回归分析
        4.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2.3 面板数据ADF单位根检
        4.2.4 差分GMM模型回归分析
    4.3 实证结论
5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5.1 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少数税种
    5.2 税收优惠作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比较集中
    5.3 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狭小
    5.4 针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较少
6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6.1 美、日、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税收政策
        6.1.1 美国的税收支持政策
        6.1.2 日本的税收政策研究
        6.1.3 韩国的税收支持政策
    6.2 美、日、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
        6.2.1 税收政策包含的优惠方式多样化
        6.2.2 抵免额计算方式复杂化
        6.2.3 科技人员受惠方式丰富、受惠力度大
        6.2.4 “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7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政策的建议
    7.1 实现税收优惠方式的多样化
    7.2 进行税收优惠环节的前置
    7.3 扩大税收优惠的覆盖面
    7.4 加大税收政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学术衍生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学术型企业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资料
    1.4 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1.4.1 创新之处
        1.4.2 局限性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科技成果转化的文献综述
    2.2 学术衍生企业的文献综述
    2.3 学术型企业家的文献综述
    2.4 企业家资本理论
        2.4.1 企业家社会资本
        2.4.2 企业家人力资本
    2.5 企业成长理论
        2.5.1 企业成长的外生动力观
        2.5.2 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观
        2.5.3 企业成长的复合基础观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学术衍生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3.1 引言
    3.2 上市学术衍生企业成长分析
        3.2.1 研究假设
        3.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2.3 研究模型与变量测量
        3.2.4 主检验回归分析
        3.2.5 PSM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3.2.6 结果与分析
    3.3 中科院学术衍生企业成长分析
        3.3.1 中科院学术衍生企业发展历程
        3.3.2 中科院学术衍生企业发展现状
        3.3.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衍生企业发展状况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型企业家对学术衍生企业影响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案例选择
        4.2.3 数据来源
    4.3 案例原始资料与编码分析
        4.3.1 开放性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数据饱和检验
        4.3.5 研究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学术型企业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学术衍生企业成长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2.1 特质激发理论
        5.2.2 学术型企业家资本与学术衍生企业成长
        5.2.3 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5.2.4 母体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5.3.1 问卷设计
        5.3.2 测项来源
        5.3.3 数据收集
    5.4 实证检验和数据分析
        5.4.1 共同方法偏差
        5.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4.3 假设检验
        5.4.4 进一步检验
    5.5 小结
第6章 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影响:以创业导向为中介变量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2.1 战略选择理论
        6.2.2 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对学术衍生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
        6.2.3 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
        6.2.4 创业导向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的影响
        6.2.5 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6.2.6 创业导向的中介作用
    6.3 学术型企业家资本对创业导向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6.3.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评价体系
        6.3.3 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6.3.4 创业导向共变性检验
    6.4 创业导向对学术衍生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6.4.1 数据收集
        6.4.2 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6.4.3 创业导向的共变性检验
    6.5 创业导向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6.5.1 创业导向对学术型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成长的中介效应
        6.5.2 创业导向对学术型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成长的中介效应
    6.6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我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研究
        1.2.2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研究
        1.2.3 相关技术方法研究
        1.2.4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成果
        2.1.2 科技成果转化
        2.1.3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机理
        2.2.1 科技成果的转化阶段
        2.2.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3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2.3.1 优点与局限性
    2.4 三阶段DEA模型
        2.4.1 一阶段-传统DEA-BCC模型
        2.4.2 二阶段-SFA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2.4.3 三阶段-调整后DEA-BCC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3.1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两阶段划分
    3.2 指标选取原则
    3.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3.3.1 指标体系框架
        3.3.2 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3.3.3 环境变量选取
        3.3.4 我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指标
        3.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系统与子系统效率分析
    4.1 科技成果转化总系统效率分析
        4.1.1 科技成果转化总系统综合效率分析
        4.1.2 科技成果转化总系统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4.2 科技成果转化子系统效率分析
        4.2.1 研究开发阶段效率分析
        4.2.2 效益产出阶段转化效率分析
    4.3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综合效率比较
    4.4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路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析
    5.1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5.1.1 SFA回归
        5.1.2 环境变量对投入冗余的影响分析
    5.2 第三阶段DEA-BCC效率分析
        5.2.1 第三阶段综合效率分析
        5.2.2 第三阶段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
    5.3 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前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比分析
        5.3.1 区域效率均值对比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院所的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
    1、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权
    2、科技成果转化
    3、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确立
    4、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利归属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实施和转移多案例分析
    1、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平台驱动案例分析
    2、盱眙凹土中心科技引领特色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3、西安光机所自创基金案例分析
案例模式经验总结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1、科研工作者层面
    2、法律和政策层面
    3、执法和司法层面
结论和政策建议
    1、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3、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司法管理体制和审判审理体制改革

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J]. 程燕林,潘薇. 标准科学, 2021(08)
  • [2]基于路径演化视角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变迁及对策分析[J]. 邢战雷,吴月佳,孙艳蕾. 创新科技, 2021(08)
  • [3]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模式[J]. 曹玉红,荆博. 科技导报, 2021(11)
  • [4]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孟申思. 浙江大学, 2021(01)
  • [5]浙江RJ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优化研究[D]. 王超.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策略研究——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例[J]. 何丽敏,刘海波,肖冰. 科学学研究, 2021
  • [7]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研究[D]. 张天琳.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8]学术衍生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学术型企业家视角[D]. 李兴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9]我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分析[D]. 姚冉.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10]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院所的调研分析[J]. 马锋,潘成利,冯锋. 管理评论, 2021(03)

标签:;  ;  ;  ;  ;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