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盐务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盐务管理

一、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作好盐务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毓萱[1](2021)在《泉港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研究 ——兼及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盐文化》文中研究表明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如空气一般常在、常见,但人们对盐的历史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盐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扮演着特殊且重大的角色,所以盐的生产、运输、买卖、使用等一直以来都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在当代力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文化背景下,从盐的特殊生活角色、地位出发,研究制盐技艺及其历史演进,当能进一步认识盐的生产及其与生活相关的历史文化,挖掘其深蕴的价值。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海盐晒制六大工序——“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归坨”和晒盐标准的梳理,重新认识这种承载着人类认知自然界、宇宙的经验总结和知识体系。在晒盐实践的记述中,阐述盐业发展与民众生产生活的互动关系,并厘清泉港地区独特的盐区文化。同时,借由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历史符号,通过考察泉港、宁德、扬州、淮安等盐业重镇与盐有关的文化遗存,描绘盐道的文化样貌,深入说明盐与国事、民生的特殊关系。笔者在对晒盐技艺及盐文化遗存的现状分析中注意到,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例如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认知偏差,有待深入系统开展研究,纠正失误。通过个案研究,笔者认识到,在研究、从事非遗传承传播及其相关保护工作中,应该牢牢抓住非遗的本质,不断探索非遗及其保护工作的核心内涵。

王海艳[2](2020)在《《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文中提出新中国初期文学的“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至1966年后方最终基本形成。在此之前,尽管毛泽东有一言九鼎之尊,但他的文艺思想被准确、彻底地理解有一个不太短的过程,加之他本人的文艺思想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期间与国内各种不同的文艺思想免不了有所碰撞。这些碰撞每每以对具体作家作品或文艺现象的大批判、大讨论或文艺运动的方式显示。与新中国几乎同时诞生的《文艺报》是新中国初期最权威、最重要的文艺刊物之一,是新政权、新社会、新历史时代背景下,为建构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艺发展未来而进行的组织化、制度化的权力运作产物,是被赋予了政治文化使命的国家级重要期刊媒介。鉴于《文艺报》的特殊地位,该期刊上曾热烈议论过的小说作品是考察当时文学思潮、文艺政策演变的重要文本。1949-1966年期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往往具有某种标本意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先锋性、多义性和探索性,反映出那段特定时期文艺的新动向、新方向,具有主流文艺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引领性。而围绕“热议小说”出现的批评文章则反映出文艺界领导乃至最高领导人、文学批评家及社会各阶层读者思想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时代演变。尤其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伦理观和审美观的冲突与撞击尤为引人瞩目、意味深长。梳理剖析1949-1966年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可以发现当代文学“一体化”形成的具体脉络,也可对相关文本所受不同褒贬遭遇予以新的更具深度和宏观视野的阐释。深入分析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文本及围绕其产生的评论文章,可发现“十七年”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内部话语如何从多元、冲突到同一与“规范”。本文锁定热议聚焦点,并解析聚焦点产生的原因及周围文学生态环境,从而更深地理解小说热议背后的社会思潮变化、意识形态冲突、文化背景冲突、文学权力博弈、文艺政策演变等以及其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分布、抵牾、冲突、消解,以及最终如何被体制所规训。1949-1955年是文学“一体化”过程的开端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所塑造的多是贴近现实的工农兵人物形象,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当时新时代新生活的反映和过往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创作主体是分层分等的存在,工农兵作家开始成长,而部分资深老作家处境开始变得艰难。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以批判性的为主,政治性批评话语和简单粗暴式批评风格开始出现,对更高、更正面的新人物及英雄形象塑造的期待,是这一时期批评文本较为一致的指向,批评主体主要是精英批评家,但普通读者的激进批评话语开始显现。《金锁》的创作及引发的批评拉开了文学体制“一体化”进程的序幕。1956-1962年是文学“一体化”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高大、理想的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光辉的革命历史、崭新的建设时代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显现成为主要创作点,创作主体也较为多元,创作风格则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较为和谐的统一。因1960-1962年前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热议小说”的相关批评文本不仅数量多,而且批评文本话语之间出现可贵的论争与交锋现象,创作规范和标准问题在争议中初步确立,而作品的艺术性也受到批评家的珍视,批评主体中工农兵群众力量开始增强,激进的政治评论者开始登场,但部分精英评论家还坚守着批评个性与思想的独立。1963-1966年是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完成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开始出现完美典范的“超人”形象,阶级斗争话语在作品中凸显,创作风格已远远偏离现实主义,走向极端浪漫主义,创作主体构成较为单一,大都是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他们有趋同的政治形态化写作模式,有共性的创作指导思想和创作话语。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与创作文本话语类同、评价标准及指导思想渐趋一致,更加重视作品的教育与宣传功能。批评主体方面,精英评论者的个性与独立性消失,评论主体工农兵化、与创作主体同一化。《欧阳海之歌》的创作及其相关批评,标志着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形成。文学“一体化”的建构过程,不是单一行进式的,始终伴随着文艺界各种力量、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斗争和角力,发展到1966年,公开发表的创作文本及批评文本最终形成“一体化”形态。从文艺理论上看,以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及相关批评为中心来考察“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分期问题,不仅符合两者间实际的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显示了一种以小见大、从点到线、由线构面、注重文本及背景、强调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研究实践上看,“十七年”小说创作及批评,不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一种被深深制约、严格规范、不断演进的社会体制内的活动。之前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把“一体化”文学视为“十七年”文学发展时期一个已然的、静态的、固化的形态,对它进行描述式、呈现式、阐述式、论争式的共时性研究。本论文在认真、深入研读小说文本和批评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艺政策、小说文本、小说批评文本、小说家及小说批评家主体特征,使关于“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论题,在历时性、阶段性、动态化的研究视野下展开,以彰显学术研究所应具备的历史纵深感与科学学理性。

谭国宾[3](2020)在《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一直是项目施工最重要的主题,是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各个省市输电线路的迅速发展,南通道、北通道和中通道三条输电通道逐渐演变而成。也具备了高电压、大电网、大容量、长距离的特点。与此同时,各个输电项目也将安全生产的作为项目的首要方针。然而,输电线路工程因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也将有新的挑战存在于电力施工现场。本文YW高压输电线路为项目背景,从电力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角度,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实际项目研究法、比较研究、归纳综合研究法,同时采用安全管理组织、控制等方法,更融合各种风险管理的模型工具进行风险辨识例如PDCA循环法、6W2H法、现场访谈和任务分解等方法,分析了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安全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而识别出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在施工的各个过程中隐藏的安全管理的危险“因素”,提现相关项目研究的重要意义。利用项目管理与项目安全管理原理论的运用,针对输电线路项目施工中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难点,从施工安全等关键性因素、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电力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控,进而提出了输电线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危害辨识及措施优化,以及如何建立健全输电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安全实施,对今后国内输电线路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此文基本行文及研究思路,依据五个部分展开分别是:第一章,绪论。详细阐述安全管理有关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同时简述本文的技术路线等。第二章,理论概述。详细描述了项目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风险管理等一系列安全管理理论。第三章,YW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分析,详细介绍了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情况以及提出影响项目施工安全的具体影响因子。第四章,对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加以分析。利用对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充分调研,结合项目实际,进而总结出YW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已经出现的问题,同时更深层次对电力施工项目产生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章,从而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对策。项目过程中进行多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出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优化的对策,同时建立健全输电线路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

罗奥[4](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王洪刚[5](2017)在《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民国时期蚌埠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再现新旧更替的历程,着重发掘“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方式和规律,廓清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城市发展轨迹,总结出城市现代化的模式与特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铁路通车前蚌埠古镇的历史沿革、地理条件和传统社会格局,这是蚌埠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早在城市化运动启动长久之前,城市就已产生,即古代城市。虽然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近代城市正是在古代城市这个母体中孕育的。研究蚌埠早期现代化,首先要对其产生的历史地理前提做出一种基本判断。根据现代化的理论,这是蚌埠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第二章至第六章重点考察历史时期蚌埠在经济、教育、文化、城市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变迁的微观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就其层面而言,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转型过程。论文分别从工业、商业、交通、教育、人口等方面对现代因素的产生和壮大进行考察,“以史立论”,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推演其新旧更替的内在机制,对于广泛存在的新旧“杂糅”的现象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在众多现代元素中,本文着力凸显新式交通尤其是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蚌埠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铁路运输强大的吸附功能不仅汇聚了这座城市,也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铁路不仅塑造了一个富于“交通色彩”的经济结构,还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力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有暴风骤雨式的一蹴而就,它决定了蚌埠现代化“突变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对蚌埠而言,交通因素只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交通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蚌埠的城市现代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行之不远。实际上,通民国时期,不论工业、商业,还是教育、文化,这些层面的发展曲线基本都是“高开低走”,从狂飙激进到每况愈下再到无疾而终,除了战争侵扰,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蚌埠在几十年之后的中衰恰巧印证了这点:这座城市的交通优势依然还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在两次迁移(沿江、沿海),其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最终没能续写辉煌,个中缘由值得深思。第七章总结了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的特征和启示。基于以上现代化层面的具体研究,作者凝练出蚌埠城市现代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与同时期的安庆、芜湖、合肥等城市的类比,总结城市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绘制其独特的发展道路,为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规避历史上罹患过各种“城市病”,寻找城镇化发展的出路,制定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

黄洁[6](2016)在《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问题。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将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促发展的学习理念引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研究“学习导向”和“队伍建设”辩证融合的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之路,不仅是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崭新模式和创新维度,更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本文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实践指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围绕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相关研究。高校学习型辅导员拥有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开放的心态、学习功能更加凸显、创新能力更加持久,他们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引导者、事务管理者和发展辅导者,也是终身学习者、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创新学习者和学习领导者。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在继承和保持传统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基础之上的新的建设维度,可以从核心层(高校学习型辅导员)、中间层(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外围层(外部保障体系)三个层面上搭建构建模型。论文进一步探究了我国传统学习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思想,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并以此作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进一步夯实了研究的学理依据。从价值维度阐述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高校内涵式发展、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都有着重要价值。从历史维度和实践层面较为全面梳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阶段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过去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在纲领性文件颁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教材着作丛书出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各类交流平台建设、队伍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参考。通过问卷和访谈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认为当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个体学习不足、团队学习缺乏、外部保障不佳等主要问题。分析出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学习力不强、队伍建设领导力不够、聚合力不全,进一步明晰了建设的现实基础和重点所在。论文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提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基本原则,提出要以明确共同愿景、坚持终身学习、鼓励自主学习、完善培训学习、推动合作学习、构筑保障体系来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内化力、内驱力、推动力、互助力和保障力。进一步明晰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以学习走向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终价值追求。本论文突破了以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多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角度开展研究的单一视角,将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促发展的学习理念引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从更新的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空间。论文紧扣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发展背景,构建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论域空间和框架结构,明晰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理基础和逻辑起点,分析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掌握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并进行了成因分析,跨越了过去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选择和未来走向,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律认识,填补了当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在内容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空白,对当前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白勇华[7](2016)在《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文中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十七年“戏改”无疑是影响面极大,改革极为深入的一次文化实践。本论文将十七年“戏改”的焦点放在民间与国家的关系上面,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力图把研究拓展到“戏改”中的人、剧团组织形式乃至戏曲的地方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研究十七年“戏改”过程中各种话语资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试图从中剖析革命国家在介入传统戏曲过程的种种犹豫徘徊、前后冲突甚至走向彻底激进化的原因。国家话语进入民间,完成人民性对民间性的置换,但在历史戏、家庭戏和“鬼戏”的整理改编中展现出国家话语的裂痕,革命话语、启蒙个人话语、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在十七年“戏改”期间,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革命文艺理论不只是把传统的戏曲现代化、革命化,同时还应看作是把它独立化,变成一个现代的独立的艺术门类——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不只是在传统戏曲里面加入某些现代元素问题,而是艺术理念、艺术文本、艺术中人与人的关系都进行了结构性重组。而且,十七年“戏改”作为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分合博弈的过程,也不能看作国家话语力量对民间元素的单向规训,其中本土民间的要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寻求到自身的存在形态,福建地方戏剧种的复杂多样导致传统戏曲中的民间社会文化元素的强力自我维护动能显得尤为突出。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是系统工程,并总是在国家与民间之间不断地左右摇摆,民间的因素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因素在其中不断磨合,而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革命国家与民间力量的博弈存在诸多妥协,民间力量作为隐性的在场一直影响着戏曲的机构和生态。革命意识形态在重建戏曲市场与戏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为了确保自身社会和文化理想能够有机地贯彻到戏曲当中去,强力的行政手段和革命样板戏的出现其实是改造精英话语如何在民间社会当中成功立足的一次逻辑延伸,是追求现代的民族国家大叙事合乎逻辑的产物,不能仅仅看作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特例。

王增芬[8](2015)在《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文中指出伴随着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社会是一个以数量和质量求效益的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求效益的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取代劳动和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财富来源,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逐步向知识密集型升级,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对劳动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的人应是“学习型的人”,他们是把学习看成是自身一种生活方式的人;他们是集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组织学习等技能于一体,并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人;他们是把学习看作人的天性、生命意义和追求源泉的“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社会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学习型组织构成的,而学习型班级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分支。而人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学习型组织”,对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发展而言,就需要学习型班级。班级是高职院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最基层的组织和单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强大的集体教育力量。随着信息科技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班级个体的时空意识、交往方式、学习方式、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出现了变化,大学班级管理的主体对象——学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建设新型班级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吸纳其他理论的研究成果,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以下简称“学习型理论”)提出的学习理念、管理理念、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等契合了学习型班级建设的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班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型班级是教育的载体,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社会化的平台,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活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社会承认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班级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班级核心,能够开展自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个体在集体中获得更高质量的成长,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班级因此成为未来班级建设的模式和方向。本研究主要以学习型理论为理解、分析和探索的框架,以高职院的学习型班级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反思——构建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调查访谈、归纳演绎、反思建构和跨学科研究等具体方法,考察了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洽释了高职院学习型班级理论的意蕴,分析了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必要性、动因和条件,重点分析了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了构建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学习型组织理论虽是管理学领域中极力倡导的一种新型理论,但它的核心价值正是体现在其教育性上,学习型班级建设丰富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迎合了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之一,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普遍采用的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扎根班级建设提供了沃土;由于受到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惯性力量的深远影响,学习型班级面临着系统、认知、体制、管理、文化、评价等多方面的障碍。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立足于高职院班级建设的实际,借鉴学习型理论,从价值理念、组织学习模式、班级文化、技能、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对构建学习型班级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本研究认为,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一,学习型理论的理念需要转化为学习型班级的价值观,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成为学习型班级设计的原则,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才能外化为学习行为。其二,创建学习型班级离不开适切的组织学习模式,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班级组织学习的关键,拓展学习型班级的组织系谱和打造学习型的班级管理团队是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组织保障。学习型班干部选拔的唯一原则是量才适用,根据不同的职责和不同学习团队的需要,合理选用、任用适合的同学担任适合他们的职务,让每位同学都能发挥和提高自己最大的潜力。其三,学习型班级文化为学习型班级建设创设了发展性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融洽了班级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个体感受到集体的教育力量。其四,要善用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以系统思考的方式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自我超越,激发班级每位同学心灵的热望;批判式地反省自己思维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以便获得更具创新性、更有效率的创意和行动的能力;审视团队中彼此的行为,在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掌握团队工作技巧,打破班级人际互动中的习惯性防卫等等。掌握了这些技能,学习班级建设才能走的更高更远。其五,学习型班级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其保障机制的建立,包括班级的学习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通过创建学习型班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原则、目标、主体、指标体系、载体等各个方面,探索学习型班级发展性评价的保障机制,激活内外互动的班级学习机制,建立新的班级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

王玉龙[9](2015)在《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改造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如何在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有效地应对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冲击和挑战就成为信息时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提炼和凝聚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价值精髓,结合新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中内化为人民的价值观,规定和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政治价值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此时理应被更加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改造和发展中国传统核心政治价值展开比较性研究,探讨政治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显着特征及发展规律或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体系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为了准确界定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价值及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性,本文主要采用了系统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以系统论观点,政治价值是整个政治体系的内核,政治体制及组织制度和法规是政治体系的外壳,政治运作机制是政治体系的内在运作机理,三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共同促成政治体系健康向前发展,本文正是从政治体系构建的理想化规范、政治体系运作的理想化规范、政治价值的内涵体系等三条主线对中国共产党如何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核心政治价值展开研究,同时从政治体系构建和运作中提炼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价值;同时,作为政治体系核心构成部分的政治价值,从内涵来看,自身也形成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政治价值信念、政治价值理念、政治价值规范,本文从这三个政治价值层次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价值展开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前与传统社会、改革开放后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价值进行比较,以求探寻政治价值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的发展规律或经验,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政治价值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论文由五个章节和结论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首先对选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政治价值及相关概念等论文必要构成部分进行前期梳理和界定,为整篇论文的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材料积累;其次从政治价值与政治体系的构建及运作三个要素的横向联系及这三个要素在三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构建起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系统性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对中国传统政治体系构建和运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指导和规范其具体实践的政治价值要素,然后按照政治价值信念、政治价值理念和政治价值规范进行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核心政治价值展开评析和论述。第三章,延用第二章的分析框架,重在通过分析建国后对传统社会政治体系构建和运作的改造,找出支撑其具体实践的政治价值构成要素,按政治价值信念、政治价值理念和政治价值规范进行总结和归类,并重点从政治价值信念层次论述对传统政治价值信念的改造与传承。第四章,重在对改革开放前政治价值要素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政治体系构建和运作的差异和变化,反映出支撑其变化的政治价值理念和规范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前政治价值信念、理念及规范进行完善和补充,并重点对中国共产党有意识自觉地完善和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行剖析和论述。第五章,通过对政治价值在中国传统社会及改革开放前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改造和发展传统政治价值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治价值发展需要相结合,提炼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带领全国人民在对待中国传统政治价值上树立科学的态度,系统性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在国内外的话语权。

周倩倩[10](2015)在《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文中认为1940年至1948年,中共华中部队逐渐实现了对淮北盐场的控制,并通过经营淮北盐业,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和税收支援。从1948年11月中共全面接管淮北盐场,至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中共在淮北盐场实行了新的盐业政策,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大力恢复与发展盐业经济。淮北盐场的管理体系以盐场党委和盐务管理局为中心,并在各场、圩务所建立了分支机构。1948-1952年,淮北盐场设立了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和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简称“淮北盐特委”),由盐特委对淮北盐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设立淮北盐务管理局,实行政企合一的形式,管理淮北盐场的行政、生产、税收等各项业务。1953年江苏建省后,淮北盐场特区以及淮北盐特委被撤销,新成立的盐场党委归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党委领导。淮北盐务管理局从政企合一的机构变为单纯的工业企业。此外,淮北盐场还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不但从党团、行政等机关以及盐工群众中大量提拔干部,而且开办了干部训练班,以充实管理队伍。淮北盐场的滩地原属于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僚、垣商所有,针对不同的经济成分,中共分别采取了没收、代管、收买、租营、代营等方式进行处理,将盐滩逐渐转变为国有性质,实现了淮北盐田生产资料的国有化。与此同时,淮北盐场也实行了生产上的互助合作,组织了集体生产组。它以圩为生产单位,生产资料公有公用,劳动力统一调配,劳动收入统一分配,实行生产组长负责制。集体生产组的出现,改变了淮北盐场传统的一家一户一份滩的个体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集体化。淮北盐场注重对生产的管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生产。一是研究和推广先进生产经验,改良了制盐技术,修建与完善了生产设施。二是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的劳动竞赛运动,发动盐工积极投入生产。三是注重提高产量与质量。四是对盐的驳运入坨和出坨进行严格管理。淮北盐业的运销权先后由国营的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掌管,占有销盐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作为对国营运销机构的补充,还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和承、代销店,承担零售业务和偏远地区的销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盐商的发展规模和销盐地域等经营活动都受到很大牵制,数量锐减,并最终消失。国营运销机构统一组织淮北盐的运输,并按国家规定销往固定地区。淮北盐场解放后直至1950年,由于经济形势尚未稳定,淮北盐的税率变动异常频繁,波动幅度很大。直到1950年6月份,盐税最终稳定下来。随着盐税的稳定,1951年淮北盐场的原盐场价也基本确定,很少再有浮动。建国初期的淮北盐区,食盐走私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杜绝食私盐、贩私行为,确保盐税收入,淮北盐场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了严格的缉私护税措施。淮北盐业税收在全国盐税中占有一定比例,连同盐业利润收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淮北盐场将大部分盐民转为国营盐场的工人,对职工进行统一的招收聘用和管理调配。在盐工工资的发放形式上,废除了旧式的“灶粮”和“担头费,”的形式,通过1952年和1956年两次工资改革,建立了新的工资制度,并积极发展盐场职工的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等福利事业。此外,淮北盐场对防止工伤事故、促进安全生产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二、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作好盐务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作好盐务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泉港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研究 ——兼及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盐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况
        一、中国盐业发展相关研究
        二、制盐技艺相关研究
        三、盐文化相关研究
        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第一章 走进田野——走近生命之盐
    第一节 海盐从何而来
        一、人类识盐与制盐简话
        二、泉港海盐晒制演变概况
    第二节 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
        一、观测海水:纳潮
        二、自然蒸发:制卤
        三、日晒生盐:结晶
        四、舞动颗粒:旋盐
        五、29.5°Be:扒收
        六、二度沥水:归坨
    第三节 技艺规范与标准
        一、晒盐标准
        二、设施设备
        三、质量检测
第二章 盐区生态——人类和自然界的互动
    第一节 盐田的围建与发展
        一、围海造田
        二、盐田维护
        三、滩改运动与创新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应对
        一、抗风防汛
        二、观测气象
    第三节 盐与人文的连结
        一、热爱:与盐共舞四十年
        二、浸润:先进思维与创新精神
        三、融合:盐区习俗与信仰
        四、守望:传承与保护
第三章 盐业遗迹——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盐文化
    第一节 自然环境孕育出的产盐思索
        一、闽南之盐
        二、闽东之盐
        三、两淮之盐
    第二节 水陆条件限制下的行盐方式
        一、良港福船
        二、肩作背篓足作舟
        三、盐的集中与发散
    第三节 盐业专营制度内的地方盐务
        一、泉港盐务机构设置与管理
        二、严苛盐税背后的宁德私盐
        三、专营效力在两淮盐区的体现
    第四节 盐业活动带动下的经济发展
        一、茶盐古道走出商贸通道
        二、盐运集散汇聚四方财富
        三、盐商活动刺激经济活力
    第五节 因盐而行的文化艺术交流
        一、北管音乐与“咸水腔”歌仔戏
        二、兼容并包的盐文化表现形式
        三、独具盐味的宅邸与园林
第四章 咸味智慧——源于晒盐技艺认知与保护的思考
    第一节 晒盐技艺潜藏的多元价值
        一、人类对自然界、宇宙的认知
        二、制盐工艺变革与发展的见证
        三、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动力
        四、国家权力与财赋的象征
    第二节 晒盐技艺保护工作映射出的认知问题
        一、晒盐技艺保护工作之文化生态背景
        二、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之名录申报
        三、现行非遗分类体系之辨析
    第三节 非遗及其保护工作核心的重视与把握
        一、从晒盐技艺重识非遗的核心内涵
        二、从晒盐技艺的保护反思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 《文艺报》相关研究综述
        1.3.2 《文艺报》“热议小说”研究
        1.3.3 “一体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第二章 “一体化”开端期:批判与希冀(1949-1955)
    2.1 真实、多元的文本世界:“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2.1.1 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2.1.2 新生活与革命历史的如实讲述
        2.1.3 现实主义创作下的多元艺术风貌
    2.2 层级与体制的建立:“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2.2.1 文艺界“会师”队伍构成
        2.2.2 工农兵作家的成长与培养
        2.2.3 资深作家的艰难与贡献
        2.2.4 作家体制化的开始
    2.3 “破”与“立”之间:“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2.3.1 对新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期待
        2.3.2 “浇花”与“锄草”的并存
        2.3.3 政治性批评话语凸显
    2.4 丰富的构成:“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2.4.1 精英评论家的“定位”与“保卫”
        2.4.2 普通读者的“愤怒”与“扞卫”
        2.4.3 作者的自我批评与自我争辩
        2.4.4 《文艺报》编者的“引领”与“裁判”
第三章 “一体化”发展期:中断与推进(1956-1962)
    3.1 超越现实的理想与浪漫:“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3.1.1 高大理想人物形象的出现
        3.1.2 理想烛照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书写
        3.1.3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贡献
        3.1.4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交映
    3.2 “大我”与“小我”的融合:“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3.2.1 创作主体多元化与群体化
        3.2.2 个体生命的历史化书写
        3.2.3 主流创作思想的表现与迎合
    3.3 平等地“争鸣”:“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3.3.1 “争鸣”现象的出现
        3.3.2 创作规范和标准的初步确立
        3.3.3 对作品艺术性的珍视
    3.4 喧嚣的大多数:“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3.4.1 群众批评力量的增强
        3.4.2 激进政治评论者的登场
        3.4.3 精英评论家的独立与坚守
第四章 “一体化”形成期:统一与确立(1963-1966)
    4.1 完美与纯粹:“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4.1.1 完美典范“超人”形象的出现
        4.1.2 阶级斗争主题的一致表现
        4.1.3 极致浪漫主义风格的趋同
    4.2 体制内的“建设者”:“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4.2.1 工农兵作家中心化
        4.2.2 趋同的政治化写作模式
        4.2.3 独立性与个性渐趋消失
    4.3 同一与统一:“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4.3.1 与创作话语“同质”的批评
        4.3.2 批评标准的确立与统一
        4.3.3 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视
    4.4 主流与合流:“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4.4.1 批评主体工农兵化
        4.4.2 精英评论者的独立性消失
        4.4.3 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合一
第五章 结语
    5.1 1949-1966“热议小说”创作再认识
    5.2 1949-1966“热议小说”批评新思考
    5.3 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消解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魁元先生访谈录
附录二 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女士访谈录
附录三 赵树理孙女赵飞燕女士访谈录
附录四 原《文艺报》、《红旗》杂志编辑雷声宏老师访谈录
附录五 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先生访谈录
附录六 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郑一奇先生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内容和框架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安全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1.1 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安全管理的内容
    2.2 安全管理的意义
    2.3 安全管理的基本环节
        2.3.1 安全的策划
        2.3.2 安全的控制
        2.3.3 安全的保证
    2.4 安全管理的常用方法
        2.4.1 现场管理法
        2.4.2 安全目标管理法
        2.4.3 安全责任管理法
    2.5 安全管理的常用工具
        2.5.1 PDCA循环
        2.5.2 6W2H法
        2.5.3 任务分解法
    2.6 安全管理的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1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简介
    3.2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具体要求
        3.2.1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施工安全标准
        3.2.2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施工目标
        3.2.3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施工内容
        3.2.4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施工进度安排
    3.3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施工特点
    3.4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的施工流程
    3.5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3.5.1 外在环境因素
        3.5.2 内在人员因素
        3.5.3 机械化设备因素
        3.5.4 材料因素
        3.5.5 施工方案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4.1 施工现场调查与相关人员访谈
        4.1.1 访谈步骤
        4.1.2 访谈目的
        4.1.3 访谈对象
        4.1.4 访谈内容
        4.1.5 访谈结果
    4.2 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项目施工组织架构不完善
        4.2.2 项目施工技术过于复杂
        4.2.3 项目施工安全受自然气候环境影响大
    4.3 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性
        4.3.2 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
        4.3.3 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优化对策
    5.1 重视全员安全管理宣传与教育
        5.1.1 构建良好的施工安全文化
        5.1.2 创新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方法
    5.2 强化输电线路项目施工全过程危害辨识及措施
        5.2.1 施工准备阶段
        5.2.2 基础工程阶段
        5.2.3 铁塔组立阶段
        5.2.4 架线施工阶段
        5.2.5 辅助工程方面
    5.3 完善输电线路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5.3.1 优化安全管理目标
        5.3.2 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5.3.3 优化安全管理制度及办法
        5.3.4 加强安全组织技术措施
        5.3.5 强化施工安全过程控制
        5.3.6 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概念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轫
    第一节 自然赋予与历史沿革
        一、自然赋予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淮上文化
        一、“淮夷”文化
        二、大禹文化
        三、以寿春为核心的江淮楚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淮上文化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启动
        一、传统社会的格局
        二、津浦铁路的开通
第二章 新式工业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之转型
        一、传统行业的早期流变
        二、手工业的机器化转型
    第二节 机器工业之演进
        一、烟草业的现代化转型
        二、面粉业的机械化转变
        三、电力业的突进式发展
    第三节 工业现代化之评估
        一、技术结构层面
        二、产业结构层面
        三、资本结构层面
第三章 商业和金融业的现代嬗变
    第一节 商业部门的交通优势
        一、铁路交通引发物流路线改变
        二、铁路运输推动物流中心形成
    第二节 传统商贸的产业结构
        一、盐业贸易之变迁
        二、粮油贸易之演进
        三、盐粮互市之格局
    第三节 新式商业部门的兴起
        一、百货业
        二、杂货业
        三、农副土产
        四、果品干鲜
        五、药材贸易
    第四节 金融业的现代化嬗变
        一、钱庄
        二、银行
        三、其它金融业务
        四、铁路交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
第四章 交通邮政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启跋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
        一、铁路运输之滥觞
        二、航运事业之拓展
        三、公路网络的初建
        四、新旧运输的互补
    第二节 邮政和通信的现代化启跋
        一、现代邮政之滥觞
        二、通信事业的初兴
    第三节 城市建设的艰难发展
        一、城市空间结构之演变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启
        三、市政基础设施之建设
第五章 教育事业的新旧更替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格局
        一、县学
        二、书院
        三、私塾
    第二节 新式教育的成长
        一、新旧教育的更替
        二、初等教育的推广
        三、中学教育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之演进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延阻教育发展
        二、封建军阀戕害新式教育
        三、经费匮乏制约教育发展
    第四节 新式教育的现代化功效
        一、民众教育初兴
        二、人才效应显着
        三、革命精神培养
第六章 人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重组
    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的近代变迁
        一、人口规模的变迁
        二、人口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近代演变
        一、商会和同业公会
        二、红十字运动在蚌埠
    第三节 外部元素与城市现代化
        一、移民与城市现代化
        二、外部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七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模式、特征及启示
    第一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军阀底色”
        一、凸显城市政治地位
        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三、完善市政建设
        四、革新生活方式
        五、治理淮河
        六、巩固交通地位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困顿
        一、传统与现代的失衡
        二、屡被“中断”的进程
        三、受挫的原因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传统水路商镇与现代交通商埠——临淮与蚌埠
        二、通商口岸城市与交通动力城市——芜湖与蚌埠
        三、近代工业城市与现代交通城市——安庆与蚌埠
        四、区位中心城市与交通新兴城市——合肥与蚌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路线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概念阐释与特征解析
    第一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的概念、角色和特征
        一、高校学习型辅导员的概念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的角色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概念、构成和特征
        一、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概念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构成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征
    第三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概念、主体和模型
        一、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概念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体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构模型
第二章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学习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习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思想
    第二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四、学习共同体理论
        五、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境遇与价值意蕴
    第一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第二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力保障
    第三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诉求
        一、应对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挑战
        二、应对大学生群体结构差异化的挑战
        三、应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挑战
        四、应对大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第四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回应辅导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回应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
        三、回应辅导员走向幸福人生的需求
    第五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适应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趋势
        二、适应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进程的趋势
        三、适应推进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发展的趋势
第四章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回溯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回溯
        一、第一阶段:创立(1924-1965年)
        二、第二阶段:停滞(1966-1976年)
        三、第三阶段:恢复(1977-1989年)
        四、第四阶段:加强(1990-1999年)
        五、第五阶段:推进(2000-2010年)
        六、第六阶段:提升(2011年至今)
    第二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
        三、教材着作丛书出版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学习资源
        四、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学习平台
        五、各类交流平台建设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交流机会
        六、队伍文化氛围营造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思想动力
第五章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问卷设计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结果
    第二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个体学习不足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团队学习缺乏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外部保障不佳
    第三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学习力不强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力不够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聚合力不全
第六章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唯物态度
        二、坚持历史眼光
        三、坚持实践导向
        四、坚持以人为本
        五、坚持科学发展
    第二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体系
        一、确立学习理念
        二、创设学习氛围
        三、健全体制机制
        四、提高实践智慧
        五、实现全面发展
    第三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二、坚持规律性原则
        三、坚持系统性原则
        四、坚持针对性原则
        五、坚持长期性原则
        六、坚持创新性原则
    第四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凝聚力
        二、坚持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化力
        三、鼓励自主学习: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驱力
        四、完善培训学习: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推动力
        五、推动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互助力
        六、构筑保障体系,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力
结语
附录一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7)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改”进程中的十七年“戏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改”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与延安“戏改”
    第三节 十七年“戏改”的过程描述
    第四节 文革“戏改”再审视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戏改”的状态及其趋向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裂痕——十七年“戏改”的“剧本改编”
    第一节 人民性与民间性的置换
    第二节 阶级、民族与个人:历史戏的选定与改编
    第三节 反封建、个性解放与阶级对抗:家庭戏的择取与改编
    第四节 革命国家角色的徘徊:“鬼戏”的审定与改写
    附件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艺术”——十七年“戏改”的形式改造与观念再造
    第一节 从戏班到剧团:“新组织”决定“新形式”
    第二节 空间再造与戏曲表演决裂:舞台美术强化助推形式改造
    第三节 戏曲的重造:“演戏”到“演人物”的转向
第四章 十七年“戏改”与福建地方戏剧种塑造
    第一节 革命国家大叙事规训余绪——福建地方戏剧种改革
    第二节 “新生活”与“新戏曲”:福建地方戏现代戏创作路径
    第三节 梨园戏的抢救: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第四节 革命与民间:“丑行”与“丑旦戏”改造及高甲戏剧种重塑
    第五节 革命话语召唤下的底层艺术:闽南木偶戏题材限定与艺术转向
第五章 “新宠”岂是旧时“角”——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国家承诺”助推思想改造
    第二节 教育与合作:新文艺工作者与旧艺人的相互学习
    第三节 革命意识形态无法清除的残余:“团带班”与“戏校教育”
第六章 政治的“召唤”:十七年“戏改”中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第一节 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戏曲市场主体:新剧团与新的利益格局
    第二节 市场与民间的活力:思想要求、艺术规约的推行与消解
    第三节 政治需求取代社会功能:古装戏的“消沉”与现代戏的“繁荣”
    附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理由和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国内关于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理论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二、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三、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
        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相融性
        三、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班级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学习型理论为高职院建设学习型班级提供了启示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启示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的意蕴
    第一节 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特色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二、高职教育的特色
    第二节 高职院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比较活跃,但自信心不足
        二、动手能力较强,但自我定位模糊
        三、渴望被社会认同,但集体观念较淡薄
        四、有求知欲望,但学习力不足
        五、就业有市场,但“软技能”不足
    第三节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的内涵
        一、学习型班级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二、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四节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主体
        一、学校——学习型班级建设的主体
        二、社会——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支持者
第三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个体社会化的需要
    第二节 高职院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高职院班级建设理论提升和实践改革的需要
        二、高职院班级管理自主化和科学化的需要
        三、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需要
    第三节 人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发挥学生自我实现潜能
        二、对学生实施“全人”教育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第四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需要
        一、学习型班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二、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三、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第四章 高职院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动因和条件
    第一节 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二、当前班级建设模式是由经济社会转型决定的
        三、学习型班级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诉求
    第二节 回归高职教育的发展性本质
        一、反思办学路径的“唯市场化”倾向
        二、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泄力”问题
        三、走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唯就业化倾向
        四、转变教学实践中的培训化倾向
    第三节 迎接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同辈群体对高职学生理想信仰形成的影响较大
        二、“微关注”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新媒体成为促进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
        四、新媒体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
    第四节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条件
        一、外部环境的支持
        二、内部环境的优势
第五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节 职业教育系统中的脱节
        一、技术与人文的不和谐
        二、学校主体与经济领域的不协调
        三、工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不统一
        四、职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脱节
    第二节 顶层设计认识和思维上的局限性
        一、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意识不强
        二、学习型班级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三、学习型班级建设缺乏先进理论指导
        四、学习型班级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第三节 班级的育人功能萎缩成管理功能
        一、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
        二、班级建设的制度主义
        三、班级建设的工具主义
        四、班级建设的经验主义
    第四节 班级评价重显性轻隐性
        一、评价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功利化
        二、评价方法或手段上过于量化
        三、评价内容重事实性评价,轻价值性评价
        四、对评价结果后续的改进和干预措施不完善
    第五节 班级组织文化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来自个人主义和非正式群体的挑战
        二、来自防卫性学习文化的挑战
        三、来自班级中人际关系的挑战
        四、来自精神文化建设的挑战
第六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树立学习型班级的价值观
        一、动员宣传学习型班级的先进理念
        二、结合学生实际,更新学习观念
        三、统筹设计,把握学习型班级设计的原则
        四、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班级共同体
        五、落实学习型班级观念,搭建新的学习架构
    第二节 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组织学习模式
        一、拓展学习型班级的组织谱系
        二、打造学习型的班级管理团队
        三、构建师生开放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第三节 塑造学习型班级文化
        一、开展境界教育,树立不断自我超越的观念文化
        二、共创班级公约,创建共同成长的制度文化
        三、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凝聚榜样文化的力量
        四、营造融洽的情感,建立合作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四节 善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技能
        一、系统思考: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自我超越:激发班级每位同学心灵的热望
        三、改变心智模式:打破班级管理的思维定式
        四、深度汇谈与讨论:打破班级人际互动中的习惯性防卫
    第五节 探索学习型班级发展性评价的保障机制
        一、创建学习型班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构建发展性的学习型班级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9)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改造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学术价值
        1.1.3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国外政治价值研究现状及评析
        1.2.2 国内政治价值研究现状及评析
        1.2.3 政治价值研究综合评析
    1.3 政治价值及相关概念辨析
        1.3.1 政治
        1.3.2 价值
        1.3.3 政治价值
        1.3.4 核心政治价值与核心价值
        1.3.5 传统核心政治价值
        1.3.6 政治文化与政治价值
        1.3.7 信念、信仰与理想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时段划分界定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核心政治价值
    2.1 中国传统政治体系构建的理想化规范
        2.1.1 以保君权至上:构建土地权属的先后次序
        2.1.2 以求皇权永固:构建金字塔式政治架构
        2.1.3 以达齐民之心:构建宗法礼治和律法多维意识形态综合体系
    2.2 中国传统政治体系运作的理想化规范
        2.2.1 经济追求国泰民安:依托小农经济保障国计民生
        2.2.2 政治上追求政通人和:以人治和术治推动传统官僚体制双向运作
        2.2.3 意识形态上统一共识:借宗法伦理、礼教思想和律法要求的大众化培育传统政治价值
    2.3 中国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构成
        2.3.1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政治价值信念
        2.3.2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政治价值理念
        2.3.3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政治价值规范
    2.4 中国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定位与启示
        2.4.1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政治价值信念评析
        2.4.2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政治价值理念评析
        2.4.3 中国传统社会核心政治价值规范评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改造与发展
    3.1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政治体系构建的改造
        3.1.1 实行集体主义去除传统个人专权: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3.1.2 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以新型代议制政体取代传统金字塔式政治架构
        3.1.3 力倡思想上推陈出新:意识形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2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政治体系运作机制的改造
        3.2.1 追求国富民强:国家工业化的政治价值意蕴
        3.2.2 追求民主集中:政治权力民主集中过程中的价值导向
        3.2.3 社会主义新风尚引领政治共识: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取代传统宗法和礼治
    3.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政治价值的改造与发展
        3.3.1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政治体系构建和运作中蕴涵的政治价值
        3.3.2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政治价值的改造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核心政治价值的完善与发展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发展
        4.1.1 推行多种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一大二公”: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4.1.2 人民主体参加管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4.1.3 实事求是精神凝聚下的社会认同: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系运作的理想化规范
        4.2.1 经济上倡创新破保守: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2.2 政治上建设政治文明:改变权力过分集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4.2.3 意识形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共识:在多样化思潮和信息爆炸中不迷航
    4.3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价值的完善与发展
        4.3.1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凝练
        4.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价值的完善和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发展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经验与启示
    5.1 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发展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经验
        5.1.1 政治价值信念和理念由统治阶级的立场决定
        5.1.2 中华民族政治价值从重内向内外兼收发展
        5.1.3 政治价值信念表现为传承趋同、政治价值理念表现为自觉创新
        5.1.4 政治价值理念中“求大同、存小异”贯穿始终
    5.2 中国共产党改造与发展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启示
        5.2.1 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政治价值
        5.2.2 系统性研究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是必然的选择
        5.2.3 中国共产党应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
        5.2.4 积极营造并扩大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在国内外的话语权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10)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家盐业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盐区概述
    第二节 明清以前的盐业政策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盐业政策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盐业政策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盐业政策
        一、机构设置与调整
        二、资产处置与资本国有化
        三、生产政策
        四、运销政策
        五、税收政策
第二章 两淮盐区概述
    第一节 江苏境内的传统盐区
    第二节 淮北盐区的崛起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淮北盐业
    第四节 中共对淮北盐区的控制
        一、中共华中部队夺取淮北盐场的过程
        二、淮北盐业的生产和运销
        三、淮北盐业对华中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支持
第三章 淮北盐场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接管与统一领导机构的建立
        一、接管盐场
        二、党委组织的建立
        三、淮北盐务管理局
    第二节 基层组织系统的形成
        一、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党员
        二、基层干部的培养
    第三节 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小组长负责制
        二、一长制的短暂变革
第四章 资产的接收、整理与改造
    第一节 生产资料的国有化
        一、盐场滩地产权的处理
        二、评定滩地等级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集体化
        一、时宝玉经验
        二、集体生产组运动
        三、集体生产组的管理和分配
第五章 生产管理
    第一节 制盐技术的改进
        一、盐的生产流程
        二、滩地建设
        三、技术改良
    第二节 劳动竞赛运动
        一、接管后的劳动竞赛
        二、“一五”时期的劳动竞赛
    第三节 产量和质量
        一、质量的提高
        二、产量的增加
    第四节 盐坨管理
        一、入坨
        二、出坨
第六章 运销与税利
    第一节 销售体系的建立
        一、经销权的明确
        二、三级销售渠道的建立
        三、私营盐商的清理
    第二节 运输管制
        一、销区划分
        二、运输方式
        三、销量统计
    第三节 取缔走私
        一、走私现象与原因
        二、缉私措施
    第四节 盐税与盐价
        一、盐税
        二、盐价
        三、税利上缴制度
        四、税利统计
第七章 盐场职工
    第一节 盐民的身份转换
        一、从盐民到盐场职工
        二、职工管理
    第二节 工资改革
        一、淮北盐场解放初期的盐民工资
        二、1952年工资改革
        三、1956年工资改革
    第三节 福利待遇与文化教育
    第四节 工伤事故与安全生产
结语
附录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四、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作好盐务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泉港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研究 ——兼及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盐文化[D]. 陈毓萱.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
  • [2]《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D]. 王海艳. 河北大学, 2020(08)
  • [3]YW高压输电线路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研究[D]. 谭国宾.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5]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D]. 王洪刚. 扬州大学, 2017(10)
  • [6]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 黄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7]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D]. 白勇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8]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D]. 王增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9]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核心政治价值的改造与发展[D]. 王玉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10]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D]. 周倩倩. 南京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盐务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