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学改革实践

体育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物理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改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珍[1](2021)在《普通高中“走班教学”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六所普通高中调查为例》文中指出

欧阳懿璐[2](2020)在《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团体,担负着教学与研究、学习与培训、管理与指导等功能。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岳阳市四所城区初中学校的教研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对教研组的管理功能、培养功能、指导功能、研究功能四方面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如学校教研制度管理、教研组内氛围、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对教学行政领导、教研组组长、教研组老师等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发现受访学校在教研组培养功能、指导功能有许多宝贵经验,如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教研活动丰富多样、教研组特色创新等,不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但同时也发现教研组管理功能发挥上存在着教研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教研组内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等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出教研组管理功能;教研组研究功能也不够突出,如教研组内氛围层面存在着教研组内合作教学的氛围较淡,多数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而缺乏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成果转化未落到实处等。据此,从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教研组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健全教研组管理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其中包括加强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二、充分发挥教研组指导功能,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信息化“精准”教研。加强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研究,指导学校与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现场指导、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信息化“精准”教研做到需求个性化、过程数据化、决策循证化。三、激活教研组研究功能发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建立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科研机制,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形成带有研究意识的教学行为模式。

周少华[3](2020)在《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变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要求。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先教,学生后练”,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心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学本课堂是信息时代与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基于学本教育理念的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以学习为本的“学中心课堂”。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中教学实践主要特点是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在导学支持资源支持和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发展核心素养。实践前:本研究对已有学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案例成果进行分析,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现状为客观依据,立足教学实际,参考已有研究得出的成果,规避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设计出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中:根据滇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模块内容特点将初中信息技术课分为概念知识型、操作技能型、应用能力型三种课型,分别对三种不同课型进行学本式教学设计,科学设计实验、合理选择对象实施教学实验。实践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后测练习的形式收集实践数据,通过质性与量化、过程与结果的多样评价方式,分析实践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中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可行、有效,学生学习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学习意识及能力提升、成绩有提升、学习兴趣和课程满意度提升,促使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得到发展。

陈娜[4](2020)在《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省新高考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实施。海南省作为全国第二批改革试点,在结合本省考生学情以及考试传统的特殊情况下,在2018年12月颁布了《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修订)》,在此次方案修订中与以往的高考模式相比有许多变动。走班制在海南省新高考改革制度的背景下实施,通过在任教三年的高中——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新高考改革的走班制下的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存在选科盲目、学习方式转变困难及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传统及课堂掌控被动等现象不容忽视;三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建设在学科重视、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远远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在通过对三个主体分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如下:一是学生对学科及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学习思维固定及学习方式刻板;二是教师突破及动力意识不足、运用教具及教材不佳及协调教学管理能力不强;三是思想政治学科内外建设环境复杂、资源建设能力不足及课程建能力不足。在分析当前走班制下学生、教师以及课程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后,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在学生方面既要引导其结合学习兴趣和能力理性选科又要引导其正确认识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同时还需要学生转变应对高考改革的思想政治学习方式并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效果反馈;在教师方面既要深入学习解读改革政策来转变教学观念又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落实走班责任监督以强化思想政治课堂管理;在课程建设建设方面既要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发展的良好氛围又要完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资源的软硬设施,最后还要构建全面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

罗坤[5](2019)在《张健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张健(1919-2011年),男,安徽省肥东县人,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教育工作者。1930年就读于南京晓庄学校佘儿岗自动小学,1932年转学到上海山海工学团学习,担任赵泾巷分团长,参与普及教育和难民教育工作。1938年,先后担任马列学院研究室研究员、辽西民主学院教育主任、东北大区国民教育处副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成员、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央教育科研所负责人等职务,既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工作在教育行政领导部门,为新中国的教育科研、教育理论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张健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其教育思想体系主要涉及到教育本质和目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教师以及教育方法六个方面。在教育本质和目的上,他指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人才。在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上,指出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有着密切关系,要辩证统一看待;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要从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要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强四种教育类型的改革;张健特别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地位,教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以及进修和培训;此外,在教育方法上张健也有所研究,提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张健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对当今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李元[6](2018)在《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段力佩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1950年起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直到1996年离休,领导和影响育才中学近半个世纪。期间,段力佩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领导育才中学进行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先后产生“十六字”经验、“八字”教学法和“三自”教育思想,享誉中国教育界。本文考察了段力佩家世、教育实践历程、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及其思想内涵,尝试系统地梳理段力佩教育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自主探索之路,探寻教育家的成长规律。段力佩在育才中学半个世纪的教改历程,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突出的是对“教”的改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转而为对“学”的关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三自”教育思想,已上升到了“育”的层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一条由关注教学到关注教育的思路,是一条由关注“他者”到关注学生“自体”的思路。除了形成“教—学—育”的思路,段力佩还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的整体改革,以保障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从“教”到“学”、再到“育”,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局部走向整体;已不再限于“如何育才”,而对“为谁育才”和“育什么才”的认识也有了根本转变,反映出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经验层面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从“教”到“学”、再到“育”,既是一条段力佩探索“适合我国实情的教育法”、办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的道路,也是我国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所走过的路。段力佩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本主义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教育思想。段力佩的教育探索给我们留下一笔厚重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段力佩成长为教育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成就一位教育家需要诸多要素的合力。除了要有能充分开展教育实践的土壤或舞台,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专业意识、探索精神、独立人格等优秀品质,树立实践思想和群众观念,更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断积极地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陈栋[7](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认为“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汤洁[8](2016)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视域下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教育的本质问题伴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摆在了大家面前。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迫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人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最接近教育的本质,它不但涉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关乎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甚至还关系到民族的综合素质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对于我国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环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于是,笔者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为视角对人文素质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人文素质相关概念的把握是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笔者从人文和素质的概念入手,认为人文是指“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修养;素质则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内在稳定的基本品质。在此基础上的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和人文行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从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即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方法的掌握、人文行为的实施,这些环节构成了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在厘清相关概念之后,笔者对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发现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还具备强大的现实基础,在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中表现出不可替代性、时代延续性、社会群体性、内在稳定性等显着特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失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思想政治课承载着特殊的育人功能,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笔者从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着眼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价值两个角度出发,以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融合。除了契合点之外,两者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均有相通之处,这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更具现实意义。笔者从社会、个人和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时代发展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挖掘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找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带着对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关注,为了准确地了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圳市几所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发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认识性误区、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不强、保障性不足、效果不明显等不良问题。理论上的探索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准确地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笔者从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创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健全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系统,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段德罡[9](2015)在《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发生巨变。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2008年《城乡规划法》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2011年一级学科设置,改变城乡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从属关系;2012年专业名称被调整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出台……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进入了“城市时代”;一直以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催生大量低质低效的城市空间,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及环境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走进“存量时代”;……在城乡规划学科迅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面临转型的历史时期,城规专业到底该如何展开专业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一直以来与建筑学同平台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城乡规划学界、教育界将持续讨论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存在及面临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指出二者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人”的生活场所,而城乡的区别在于二者承载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其次研究了“城乡规划”的实质,明确了城乡规划首先是一个以“人”和“人的生活”为服务对象、以城乡空间为工作对象、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制定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职业,围绕着对该工作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而基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培养,做到“育人”与“育才”并重。最后,文章以工科背景的西建大教改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各种现实因素制约下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了将规划思维教学贯穿专业教学始终的尝试,并以规划设计基础课为主线探讨了专业基础教学如何回应教育的本质、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满足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育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探讨,促进了多年来依托于建筑学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逐步回归城乡规划学科站点;同时也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回归大学教育本质的探索。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行业分工细化的新形势,提出专业基础教学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无须统一标准,各校应致力于建构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程秋荣[10](2012)在《讲学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尽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以研究课为平台,实现教师的优势互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积极探索一种教学模式,渗透新教学理念,适应当前评价体系。在这方面,讲学稿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引言中简单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初中物理使用讲学稿教学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讲学稿的编撰;第四部分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的调查研究;第五部分给出研究结论和教学建议。

二、物理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改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改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概念界定
        1.4.1 教研组
    1.5 理论基础
        1.5.1 学习共同体理论
        1.5.2 知识管理理论
        1.5.3 双因素理论
    1.6 研究综述
        1.6.1 关于教研组的研究
        1.6.2 教研组的功能
        1.6.3 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6.4 关于教研组存在问题的研究
        1.6.5 综述小结
第2章 岳阳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2.1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管理功能与指导功能现状调查
        2.1.1 教研组人员构成基本情况
        2.1.2 教研组管理制度调查分析
        2.1.3 教研组指导激励调查分析
    2.2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研究功能与培养功能发挥调查分析
        2.2.1 教研组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2.2.2 教研组学习氛围调查分析
        2.2.3 教研组团队合作研究分析
        2.2.4 教研成果的转化调研分析
    2.3 现状调查的结论
第3章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经验与问题
    3.1 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经验
        3.1.1 培养学科领头雁
        3.1.2 提升团队专业水平
        3.1.3 打造特色教研组
        3.1.4 构建平台促成长
    3.2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教研存在的问题
        3.2.1 教研管理不到位
        3.2.2 教研指导不深入
        3.2.3 研究功能不突出
第4章 岳阳市城区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改进策略
    4.1 健全教研组管理机制
        4.1.1 加强教研组制度管理
        4.1.2 教研组长能力管理
        4.1.3 教研组文化管理
    4.2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4.3 积极推进信息化“精准”教研
    4.4 激活教研组研究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本课堂研究现状
        二、学本课堂研究综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本教育
        二、学本课堂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活动理论
        三、素质教育
第三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四、教学目标分析
        五、教学资源分析
        六、教学策略分析
        七、教学评价分析
    第二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一、已有学本课堂研究得出的应注意问题及启示
        二、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三、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四、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第三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类及课型分类
        二、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三、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四、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实践内容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变量
        四、实验假设
    第三节 实验实施
        一、实验流程
        二、实验实施
第五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成绩分析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四、期末考成绩分析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一、知识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二、技能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三、能力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节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知识水平发展的影响
        三、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四、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五、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六、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前测问卷
    附录B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
    附录C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前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F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阶段性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省新高考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走班制教学实施的背景及其实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海南新高考改革
        (一)海南省新高考改革方案
        (二)海南省新高考改革下考试形式及内容新变化
        (三)海南省新高考改革下实施走班制的必要性
    二、走班制的实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3+3”选科模式使思想政治课学生群体扩大丰富
        (二)“走班制”授课模式为思政教师教学激发灵感
        (四)选科走班制使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规范多元
第二章 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选科认知、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走班制下思想政治学生选科存在盲目性
        (二)走班制下思想政治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困难
        (三)走班制下思想政治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课堂掌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走班制下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二)走班制下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方式传统
        (三)走班制下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掌控被动
    三、思想政治课建设在学科重视、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走班制下思想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二)走班制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资源不足
        (三)走班制下思想政治学科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三章 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行为
        (一)学生对思政课学科认知有限影响选科的质量
        (二)学生学习思维的固定性影响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教师突破及动力意识的不足影响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教师运用教具及教材的不佳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教师协调教学管理能力不强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学科的建设能力与建设环境
        (一)思想政治学科内外建设环境复杂影响着学科的重视度
        (二)思想政治学科资源建设能力不足影响着学科的发展力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影响着学科的评价态
第四章 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优化对策
    一、学生学习:既要把握方向又要关注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理性选科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
        (三)转变学生应对走班制下学习思想政治的方式
        (四)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效果反馈
    二、教师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又要自我提升
        (一)教师主动深入学习解读改革政策以转变教学观念
        (二)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落实走班责任监督以强化思想政治课堂管理
    三、课程建设: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多元灵活
        (一)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资源的硬件设施
        (三)构建全面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张健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张健生平简介和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一)张健生平简介
    (二)张健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1.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时期的教育实践(1930 年—1936 年)
        2.延安根据地时期的教育实践(1937 年—1945 年)
        3.东北政府任职时期的教育实践(1946 年—1949 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实践(1949 年—1995 年)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
三、张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教育本质和目的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目的
    (二)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三)论教育内容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四)论各级各类教育
        1.基础教育
        2.高等教育
        3.职业教育
        4.农村教育
    (五)论教师
        1.教师的地位和标准
        2.教师的教学
        3.教师的培养和进修
    (六)论教育方法
        1.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
        2.提倡启发式教学
        3.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
四、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
        1.张健教育思想的特点
        2.张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二)张健教育思想的启示
        1.倡导创造教育培养杰出人才
        2.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3.正确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6)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二)研究的主要集中点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为教育而生
        第一节 出生教育世家
        一、世代书香,家学渊源
        二、生性叛逆,求学坎坷
        第二节 从教育者到革命者
        一、奔走上海,投身革命
        二、执掌储能,初露锋芒
    第二章 为育才而来
        第一节 接管育才中学:在混乱中改造
        一、领导名校,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礼贤下士,甘当“后勤部长”
        第二节 对待“苏联经验”:在学习中反思
        一、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二、决心探索中国的教育学
        第三节 应对“政治运动”:在转化中坚守
        一、反思“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冲击
        二、变“土法炼钢”为创造性教育
    第三章 教改初体验:形成“十六字”经验
        第一节 教改的背景和初衷
        一、恢复“以教学为中心”
        二、致力减负,改革教法
        第二节 经验的产生与褒贬
        一、形成“十六字”经验
        二、“文革”中被打倒
    第四章 经验之重光:探索“八字”教学法
        第一节 因势利导:在乱中看到生机
        一、变“授”为“学”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第二节 以点带面:将教改进行到底
        一、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
    第五章 第三次超越:总结“三自”育人目标
        第一节 深化教改,辐射全国
        一、引领上海课程教材改革
        二、在宣传推广中总结提炼
        第二节 教育立场,全面育人
        一、从个性培养到“三自”目标
        二、从教学经验到教育思想
下编
    第六章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二、普通教育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
        一、教育对象
        二、教育目的的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七章 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思想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健康是第一”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个性发展
        一、“共性和个性”思想的提出
        二、共性、个性相互关系及其流变
        三、“共性和个性”思想的评价
    第八章 着眼于“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节 着眼于“育”的课程改革
        一、学制、课程、课时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二、专攻与博览、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结合
        第二节 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
        一、教材编写应坚持七原则
        二、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实践
        三、教材改革的意义
    第九章 关注“学”的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节 关注“学”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
        二、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第二节 人性化的评价改革
        一、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二、反对以分数刺激学生
    第十章 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德育的地位与功能
        二、德育工作“时不宜迟”
        第二节 德育的原则与途径
        一、德育的原则
        二、德育的实现途径
    第十一章 体育工作
        第一节 健康是第一
        一、“健康是第一”的思想渊源
        二、如何理解“健康是第一”
        第二节 如何做到“健康第一”
        一、“男拳女舞”
        二、体卫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段力佩大事年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中学思想政治课视域下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2.1 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2.1.1 “人文”
        2.1.2 “素质”
        2.1.3 “人文素质”
        2.1.4 “人文素质教育”
    2.2 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
        2.2.1 人文知识的传授
        2.2.2 人文精神的培养
        2.2.3 人文方法的掌握
        2.2.4 人文行为的实施
    2.3 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变迁
        2.3.1 西方语境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2.3.2 中国语境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2.4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2.4.1 不可替代性
        2.4.2 时代延续性
        2.4.3 社会群体性
        2.4.4 内在稳定性
第3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3.1 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着眼点
        3.1.1 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教育
        3.1.2 以理想信念为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3.1.3 以忠党爱国为主题的政治观教育
        3.1.4 以遵纪守法为内容的法制观教育
        3.1.5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观教育
    3.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价值
        3.2.1 课程标准的定位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3.2.2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文知识的内容结构相对应
        3.2.3 教学方法的实施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式相贴近
第4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依据
    4.1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1.1 人文素质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保证
        4.1.2 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动力
        4.1.3 人文素质教育是建构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
    4.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4.2.1 人文素质教育是摆脱教育困境、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4.2.2 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潮流、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
        4.2.3 人文素质教育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3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能性
        4.3.1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
        4.3.2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3.3 关于人的全而发展学说
        4.3.4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
第5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5.1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5.1.2 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构缺乏系统性
        5.1.3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计划性
        5.1.4 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缺乏保障性
        5.1.5 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缺乏社会认同
    5.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5.2.1 客观原因
        5.2.2 主观原因
第6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索
    6.1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6.1.1 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原则
        6.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1.3 以生为本原则
        6.1.4 启发诱导原则
        6.1.5 循序渐进原则
    6.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6.2.1 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6.2.2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2.3 创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
        6.2.4 健全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系统
        6.2.5 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转变
        1.1.2 城乡规划学科内涵的调整
        1.1.3 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需求
        1.1.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2 问题提出
        1.2.1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
        1.2.2 当前我国城规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1.4.2 国内研究状况及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研究
    2.1 城市
        2.1.1 定义
        2.1.2 城市的本质
    2.2 乡村
        2.2.1 定义
        2.2.2 乡村的本质
    2.3 城乡的本质
        2.3.1 城乡的构成要素:静态认知
        2.3.2 城乡关系的演变:动态认知
        2.3.3 理想的“城”与“乡”
    2.4 本章小结
3 城乡规划的本质研究
    3.1 规划
    3.2 学科层面的城乡规划
        3.2.1 中西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3.2.2 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特征及发展趋势
    3.3 专业层面的城乡规划
        3.3.1 中西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3.2 城乡建设发展不同阶段专业教育的重点
    3.4 城乡规划的本质
        3.4.1 城乡规划的定义
        3.4.2 城乡规划的本质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本质研究
    4.1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1.1 人才的特征——“树形”结构
        4.1.2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2.1 大学教育本质及理念
        4.2.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3 本章小结
5 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研究
    5.1 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实环境
        5.1.1 公共基础教育的弊端
        5.1.2 大学教育的体制性制约
        5.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
    5.2 基础教学的目标
        5.2.1 大学基础教学之目标
        5.2.2 专业基础教学之目标
    5.3 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5.3.1 公共基础课
        5.3.2 专业基础课
        5.3.3 小结
    5.4 教学组织与实施
        5.4.1 教师队伍建设
        5.4.2 教学组织方式
        5.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5.4.4 教学成果的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西建大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6.1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6.1.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理念
        6.1.2 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安排
        6.1.3 规划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6.2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背景
        6.2.1 新的学科内涵
        6.2.2 新的受教育群体
    6.3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再探索
        6.3.1 课程调整方向
        6.3.2 课程调整介绍
    6.4 城规专业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再认识
        6.4.1“场”之认知
        6.4.2“人”之需求
        6.4.3 系统与要素
        6.4.4 实现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创新
    7.2 不足与思考
        7.2.1 研究不足
        7.2.2 相关思考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1: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评估情况统计表
附录 2:转型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典型案例
    1 同济大学
    2 东南大学
    3 重庆大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天津大学
    6 华南理工大学
    7 南京大学
附录 3: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2006年)
    1 西建大城规专业办学历史及专业特色
    2 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初衷
        2.1 对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2.2 对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思考
        2.3 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思考
        2.4 对教育受众人群变化的思考
    3 教改前后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的变化
    4 西建大城规专业教改前后教学计划表
    5 西建大教改的效果
        5.1 教改后学生的状态
        5.2 教改后的社会反响
作者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着作/教材
    教学平台建设及教改研究课题
    教学表彰/奖励

(10)讲学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的目的
        1.2.2 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初中物理讲学稿教学理论研究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1 讲学稿
        2.1.2 讲学稿应用的有效性
        2.1.3 讲学稿应用中的教学科学化
    2.2 建构主义理论
        2.2.1 主体性和主导性教学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有效学习教学理论
第三章 讲学稿的编制及内容
    3.1 讲学稿的编制的原则
    3.2 讲学稿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3.2.1 讲学稿编制的科学性
        3.2.2 可操作性
    3.3 讲学稿的组成部分
    3.4 “讲学稿”的具体编写要求及过程:
        3.4.1 讲学稿编写的要求
        3.4.2 编撰的具体过程
    3.5 初中物理讲学稿知识呈现的案例(新授课和习题课)见附录
第四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研究的内容
    4.1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讲学稿要遵循的原则
    4.2 讲学稿使用的教学策略
        4.2.1 对使用讲学稿的培训
        4.2.2 实施方案和过程评价
    4.3 对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现状的调查研究
        4.3.1 教师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3.2 教师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4.4 学生对于学习中使用讲学稿的现状的调查研究
        4.4.1 学生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4.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4.5 讲学稿应用的有效性反馈评估研究
        4.5.1 学生在使用讲学稿前后过程中的变化
        4.5.2 教师在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的变化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的发展方向
    5.3 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讲学稿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物理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改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走班教学”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六所普通高中调查为例[D]. 张红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教研组功能发挥及策略研究[D]. 欧阳懿璐.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 周少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走班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省新高考改革为例[D]. 陈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5]张健教育思想研究[D]. 罗坤.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6]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D]. 李元.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中学思想政治课视域下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汤洁.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9]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D].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10]讲学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 程秋荣. 苏州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体育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教学改革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