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药业分公司投石问路

贵阳药业分公司投石问路

一、医药分家贵阳投石问路(论文文献综述)

贾国成[1](2015)在《上海工商界与抗美援朝》文中指出1949年的胜利赋予了这个年份特殊的意义,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新旧中国的一道分水岭,中国社会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的又一次转型。1950年10月,为应对朝鲜战争的威胁,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战争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对新中国意义重大。1950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剧烈演变的年代,以抗美援朝为契机,新政府对上海工商界展开了全方位的介入,于是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开始发生转向。从此,工商界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经济地位的强弱,而且更取决于国家介入的强度与决心。与1950年代社会的剧烈演变同样令人深感兴趣的是,革命者与城市精英阶层的结盟。革命者的举动对城市精英产生了无可置疑的吸引力,上海工商界作为城市精英的代表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城市精英在建国时期与新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一条理解1950年代社会氛围和政治气候的重要线索。我们所考察的对象不是历史中一群个别的、无意识的个体,相反他们代表了站在现代化最前端的有识之士,对其历史境遇的自觉把握。换言之,他们的选择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使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者的普遍生存处境。通过本文以期达到如下三重目的:其一,本文通过对上海工商界在抗美援朝期间的努力进行梳理,尝试还原那段宏大的历史场面,力求把故事讲清楚,并尽力纠正宏大历史叙述中存在的“以讹传讹”现象;其二,通过对抗美援朝期间新政权对工商界展开介入的阐释,进一步揭示这段历史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阐明工商界内部“二次分化”的历史事实;其三,通过对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工商界上层人士与中下层工商业者在运动中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结局的个案分析,以此来窥视工商业者在面对政治运动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并以此来重构上海当时那个复杂多变的历史场景。

何绍辉[2](2011)在《贫困、权力与治理 ——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部J省红村扶贫开发故事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故事发生、发展及其结束的全过程描述、理解与解释,来探讨转型期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本质特征及其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回应农村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红村扶贫开发为期一年的亲身参与及观察,对整个扶贫开发历程有了基本把握。论文通过以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为接点,讲述了故事中的权力运作及其策略技术;通过以国家权力与地方性权力的互动为核心,考察了故事中两种权力力量的碰撞、磨合与共存。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获得对于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开发过程的整体认知,获得对于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权力、技术、关系与策略的解读,获得对于农村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基本逻辑的理解。全文通过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工作组(国家)、地方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获得了如下基本认识:第一,运动式治理是转型期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开发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转型期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逻辑;转型期运动式治理之所以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而言是后全能体制的约制,亦是集权式治理逻辑的延续。第二,人民公社解体、农业税费取消之后,国家权力并未完全退出乡村社会;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变化,并非是国家权力全面退出乡村社会所能简单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治理性而非政治性变化,其只不过是国家控制乡村和进行基层治理的战略、策略与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正在从一种身体治理走向技术性治理、从全能型控制走向选择性控制。第三,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方向应是加强基础性权力的构建与促进现代官僚制度的理性化,转变基层治理战略,充实基层治理资源,使运动式治理逐渐转向制度性治理,以实现现代国家的成功构建。

王志芬[3](2009)在《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的样本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坡芽歌书生成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综述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坡芽村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坡芽歌书生成的人文环境,指出正是壮乡丰富的民歌文化、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坡芽歌书中81首歌的符号意义解读。此三章是作者田野调查的系统总结,并加之文献考证和意义解读的拓展。该部分使用大量篇幅,从歌词大意、图案、符号本意、符号象征、阐释其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坡芽歌书中81首歌的符号意义进行了全面解读,说明这部歌书采用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 1个象征符号,来表示一对壮族青年男女通过探情、热恋、最后共同生活、相伴到老的爱情对唱山歌,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图载歌书。第五章为坡芽歌书演唱曲调探析。本章对富宁县的民歌曲调、坡芽村村民经常使用的四种民歌曲调分打劳(大河歌),分标乖(老表歌),分果麻(八角林歌),分呃哎(归朝歌)进行介绍,指出这就是坡芽村村民在演唱坡芽歌书时所使用的曲调。第六章为坡芽歌书文化价值评估。本章通过南方铜鼓、岩画图案和坡芽歌书图案的比较,提出坡芽歌书是中国南方古越人的文化传承物的观点;关于坡芽歌书的符号,作者认为是一种自源性的图画文字;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坡芽歌书图案与歌曲的关系。在结语中作者汇总了有关坡芽村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的调查结果。指出坡芽歌书把壮族的民歌凝集成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坡芽歌书内容丰富,目前已濒临消失境地,为抢救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提出了自己几点思考见解。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1,研究内容的创新。坡芽歌书发现于2006年,目前除对其作翻译整理之外,还未见系统研究出书面世。发现地云南文山是壮族集居区,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薄弱,本论文拾遗补阙,对坡芽歌书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并在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首次对于坡芽歌书歌符号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其文化内涵,有开拓性。3,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往有关壮族民歌的研究大都是共性研究和音乐文本研究,本课题运用了民族学的方法对坡芽歌书进行了个案解读,为民族学和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与研究案例。

雷霞[4](2009)在《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开发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自1984年开发区建立迄今,我国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在过去的20多年里,开发区从无到有,由弱及强,几经波折,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向度日益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产出效益水平较高;推进了城市化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发展社会事业。从实践的效果看,开发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创办开发区的初衷。但不可否认,开发区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发展进程中的不足。1992年、1999年以后,全国两度兴起了各类“开发区热”,开发区的数量急剧膨胀,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面对开发区的热潮,国家于1993年、2003年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清理整顿以后保存下来的开发区,面临着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决定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但软竞争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一个开发区能否成功,当然取决于对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如何,但是,归根到底取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所创造的软竞争力,有一个好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即使没有资金、人才和技术,也可以吸引过来;相反,没有好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即使有资金、人才和技术也会流失。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开发区经历了特区模仿、全面建设、清理整顿、平稳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三种相对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和“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三者各有特点,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但总体来讲,它们都区别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精简,管理人员精干,管理理念先进,工作效率高等,三种管理体制都在特定时期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和推动力。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开发区所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原来有效的开发区管理体制面临新的挑战,而开发区管理体制自身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开发区管委会行政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全国性法律规定,其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二是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权限模糊,作为开发区管理体制最大优势和标志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无法实现,管理权限范围不明确、关系不顺畅、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自主权限不足,制约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三是管理体制向传统行政体制回归严重,管理机构日益膨胀、工作效率下降,管理方式行政化、工作作风官僚化,管理人员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减弱,开发区正在丧失或已经部分丧失原来的生机与活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开发区的深入发展。究竟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如何深刻剖析开发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国际上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经验有何借鉴意义?以及如何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政策建议?这不但成为政府需要认真对待并尽快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成为学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理论问题。因此,本文的选题意义在于:科学界定开发区及其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为科学解读相关概念奠定基础;准确诊断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现有问题,为全面把握开发区管理现状确定视域;深入分析地方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为宏观视察开发区发展困境寻觅素材;认真思索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为推进我国开发区良性发展提供参照。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此外,为了使论文更加形象和具体,还需采用实证与个案研究方法对聊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变迁、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加深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和变化的理解。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尚未颁布全国性《开发区法》,各开发区的运行仅仅依靠各地《开发区运行和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条例,法律效力低;二是开发区外部功能主体管理缺位,尤其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未尽其责,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又不健全,管委会被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三是开发区管理体制迫于开发区功能扩张的压力、传统行政体制“内聚”的干扰以及经济利益和观念的因素,使开发区新的管理体制处于经常不稳定的状态,在“路径依赖”的引力下,渐渐地回归到传统的管理体制上。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的存在,致使开发区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式管理”,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乏力。显然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以纠正解决,必将进一步影响开发区的后续发展,开发区的优势将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国外开发区管理体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国外,各国政府制定全国性法律以保障开发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地位及职能权限、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有限度的宏观调控而非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开发区的建设、管理体制上采取“小机构,大服务”的组织原则等,这些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借鉴国外开发区成熟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并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保持各自的特色,这就要求:一是加强开发区法制建设。以全国性法律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明确开发区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机构设置条件和程序;二是明确开发区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建立统一和权威的外部管理机构,并科学设置开发区的内部管理机构;三是加强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打造电子化开发区“政府”,提高开发区的工作效率,大力发展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组织和积极扶持社会中介组织,减轻开发区社会负担;四是赋予开发区管理的创新试验权,设置弹性化组织机构,实行弹性化人事管理制度,避免开发区的机构臃肿,提高开发区的工作效能。只有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开发区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也才能不断创造辉煌业绩。

陈叙[5](2004)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生长在文学与新闻,文化与报业结合处的副刊是中文报纸的民族传统。一方面,副刊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文学、文艺的传播载体,参与建构并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补白到报屁股到报纸不可缺少的“四大件”之一(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副刊又成为报纸文化品位的标识,成为报业竞争的另一个战场。副刊的两栖性使它充分感应着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脉动,受到二者深刻的制约,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轨迹。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加深加剧的时代,也是报纸副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奠定的精英化的文人副刊传统在90年代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曾经在中国现代报业史和文学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艺副刊逐渐走向边缘和分化。市场化取向下,对版面营利能力的考量往往使副刊处于尴尬的状态,对副刊的砍伐一度成为90年代中后期报业的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报纸越来越厚,而副刊的文化空间却受到极大的挤压。一方面,90年代以来副刊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芜杂化的状态;另一方面,生存的危机和焦灼使副刊的研究成为热点,但绝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微观的操作层面,缺乏系统性,理论话语较为陈旧,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混乱和误区,如对副刊界定的混乱,对增强副刊新闻性的认识误区等等。 副刊这样一个已具百年历史的报业文化形态,是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媒介消费环境和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它经历了怎样的调整与转变,这一切都亟待梳理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以90年代的中国报纸副刊作为研究对象,从副刊的交叉特性出发,将之放置于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传媒生态中进行立体透视。从文学、文化的视角和传播的视角对之进行考察,以把握90年代副刊深层次的发展规律,反思其在转型与调整中的缺失,思考其在报纸传媒中的功能定位和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澄清一些理论误区,从而更好地承接副刊的民族传统,指导副刊实践。论文本着宏观考察与微观审视,理论演绎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全文主要涉及到文化转型、媒介生态这两大影响副刊变迁的动因,以及在二者制约下90年代副刊总体的发展趋向;传统文艺副刊式微现象的剖析;副刊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以及在其制约下编、读、写三者身份的变化和副刊文体的新发展;副刊形态的多元化;对90年代副刊发展的反思与前瞻等五个方面。 本文的论述表明,20世纪90年代报纸副刊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由精英主导的文人副刊向大众文化副刊发展。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转型的深入都极大地动摇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奠定的精英化的副刊传统。又具体体现在副刊内容、功能和文化趣味的变迁上。副刊越出传统的文艺范畴而与日常生活呈现出同构性,向着新闻化、娱乐化、时尚化、主题化的方向发展。从偏于严肃教化的文化教育园地到市民文化的建构到中产阶级身份的书写,娱乐功能得到极大的张扬。 2、从新闻改革的急先锋到报业兴盛的边缘落寞再到对报业文化品格的塑造,这是90年代以来副刊在报纸内部位置的变动历程。90年代初期,副刊边缘化的特质使它成为新闻改革的急先锋,掀起了周末版的热潮,甚至于形成“以副压正”的现象。90年代中后期,来自商业性专刊和新闻版的挤压以及对版面营利能力的衡量,使副刊处于边缘化状态。新世纪以来,随着报业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副刊对报业文化品位的提升作用得到重新认识。 3、副刊的新闻化与新闻的文学化也是90年代副刊发展中呈现出的一种现象,归根结底,仍是全球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资讯娱乐化的一种体现。 4、90年代副刊的生产由自主性的精神生产向着市场化生产转移,受众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编者的单向度运作向受众、作者的多方参与发展,策划性的增强使副刊由单一的来稿加工向话题设置拓展。副刊的市场化运作培养了新型的自由撰稿人群体,副刊编者也由传统的文化人向深谙市场规律的新型文化媒介人转型。副刊文本生产也向着市场化、大众化、消费化发展,出现了大特写、时评、新媒体散文等易于参与和易于消费的文体形式。 5、从单一的副刊形态到雅俗分流,多元共存的副刊格局。由精英文化主导的传统文艺副刊式微,随着报业格局的调整,尤其是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兴起,副刊的形态也趋向多元。 论文在揭示90年代副刊发展特点的同时,也对其发展和转型中的缺失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如副刊写作的快餐化,创新力不足,副刊文化空间的局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操控下的低俗与媚俗倾向等等,并指出副刊在冲破狭隘的文人圈子的同时又要警惕落入中产文化趣味的自我陶醉中。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首次对90年代以来的中国报纸副刊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此前,对90年代报纸副刊变迁的研究主要是单篇文章,而且主要是副刊从业人员从微观的操作层面进行的研究,系统性和理论性有所欠缺。2、本论文选取了交叉性的视野,注重从副刊的边缘特性出发,从文学、文化和传播的视角来研究副刊的变迁。3、对业界较为流行的“大副刊”概念,笔者从反思的角度提出了不

二、医药分家贵阳投石问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药分家贵阳投石问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工商界与抗美援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本文写作框架
第一章 1949~1953 年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境况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1949~1953 年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境况
        一、 私营工商业的初步恢复
        二、 1950 年春私营工商业的困难及应对
        三、 1951 年私营工商业的繁荣
        四、 1952 年私营工商业的萎缩及调整
    第二节 1949~1953 年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趋势
        一、 对政府的依附性增加
        二、 经营方向大众化
        三、 从外向型到内向型经济的转变
        四、 工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章 朝鲜战争爆发与上海的反应
    第一节 上海市政府的应对
        一、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 动员上海人民参加抗美援朝
        三、 响应“三大号召”
    第二节 上海工商界的社会动员
        一、 宣传方式多元化
        二、 针对性的宣传内容
        三、 高效地宣传动员体系
第三章 上海工商界“支援前线,稳定后方”
    第一节 支援前线
        一、 捐献飞机大炮
        二、 赴朝慰问
        三、 签订爱国公约
    第二节 稳定后方
        一、 参政议政,献计献策
        二、 优抚烈军属
        三、 协助政府,恢复经济
        四、 维持上海安全稳定
第四章 抗美援朝的推进对上海工商界的冲击
    第一节 抗美援朝期间新政府对工商界的介入
        一、 扶助与控制
        二、 危机与契机
        三、 体制内外
    第二节 抗美援朝期间工商界在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间的抉择
        一、 民族主义的高涨
        二、 民族主义的反噬
        三、 工商界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 抗美援朝期间对商人异端行为的惩治
        一、 假药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 假药事件在官方主流媒体宣传中的几个盲点
        三、 假药事件中私营工商业者典型形象的舆论构建
        四、 国家主流媒介话语的典型构建与上海私营工商业者命运的变迁
第五章 对上海工商界与抗美援朝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顾虑的背后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默契与反噬
    第三节 “一个中心”
    第四节 红色资本家的制造与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2)贫困、权力与治理 ——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出场人物一览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核心概念
    1.4 研究类型与方法
    1.5 文本框架
第二章 "准备工作":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1 "千年等一回":变迁运动的开幕
    2.2 "组织队伍":运动中的"钦差大臣"
    2.3 "难以产出的规划":后派性斗争下的村庄政治
    2.4 国家权力介入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三章 "日常工作":流变的生活政治
    3.1 "喝酒":艺术与政治并存
    3.2 "搞活动":休闲、工作两不误
    3.3 "接待":没完没了
    3.4 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与政治
第四章 "中心工作":实践中的协调术
    4.1 水库之"深":多样的治理术
    4.2 道中有"道":利益纠葛下的地缘政治
    4.3 家外之"家":冷处理与搞庆典
    4.4 沼气真"气":基层政府的官僚化
    4.5 烤烟之"考":扶贫开发与诱民致富
    4.6 换届成"戏":特殊时期的选举政治
    4.7 报告之"法":争资跑项与项目制管理
    4.8 协调:一种非正式权力技术
第五章 "连带工作":进行中的社区国家化
    5.1 "三下乡":资源输入中的政治
    5.2 "多难兴邦":危机下的村民
    5.3 社区国家化与感恩型国家观念
第六章 "扫尾工作":选择性的目标责任
    6.1 待检:责任分解与选择性执行
    6.2 迎检:政治承包与应酬政治
    6.3 尾声:变迁运动与长效机制
    6.4 目标责任制与压力型体制
第七章 结语
    7.1 扶贫的政治学:谱系及其逻辑
    7.2 权力退出还是治理转型
    7.3 国家政权建设:何以可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附录2:J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
附录3: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意见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路径和方法
    三、国内外有关坡芽歌书相关研究的综述
    四、研究样本和田野调研
第一章 坡芽歌书生成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富宁县自然概况
        二、坡芽村简况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丰富的民歌文化
        二、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
        三、壮族万物有灵的观念
第二章 坡芽歌书中1-15首歌符号意义解读:探情篇
    第一节 月亮、小撮石、男子、鸭头绿、鹧鸪、刚竹、慈竹、孤单人、开口
    第二节 枫叶、枫叶、油蚂蚱、荒园韭菜、流泪、石块
第三章 坡芽歌书中16-69首歌符号意义解读:热恋篇
    第一节 盐加酱、打赌、白菜、三脚灶、一对情人、麻栗树叶、龙眼、山果、木船、棉篮、美目、跟哥走、流血的手、晕死的人、七日、衣角卷、野芋
    第二节 双手扶紫梅、两棵紫梅、两支紫梅、抬腿去妹家、笼中鸭、梨树、两双筷子、孤灯、裙子、茅草、丝裤、火烧死、棉纱、草鱼、蜂窝、榕树根、黄瓜长崖头
    第三节 簸中米、芭蕉、葡萄、弯刀、星星、网中鱼、锯子、女孩、坐靠椅、锄头、一付烛、书桌、同行、同桌吃饭、斧头、砍扁担、一间房、马缰绳、肠相结、搓绳
第四章 坡芽歌书中70-81首歌符号意义解读:婚后篇
    第一节 火鸟、甘蔗、浮萍、下雪
    第二节 煮饭、扛斧、犁、三趟、田地、院中花、牵手、两棵笋
第五章 坡芽歌书演唱曲调探析
    第一节 富宁县的演唱曲调
        一、富宁县民歌简介
        二、富宁县的民歌曲调的分布
    第二节 坡芽村的演唱曲调
        一、坡芽村村民经常使用的民歌曲调
        二、坡芽村村民演唱坡芽歌书时所用的曲调
第六章 坡芽歌书文化价值评估
    第一节 坡芽歌书是中国南方古越人的文化传承物
        一、南方铜鼓、岩画图案和坡芽歌书图案比较
        二、坡芽歌书是中国南方古越人的文化传承物
    第二节 坡芽歌书符号是一种自源性图画文字
        一、坡芽歌书是不是一种文字?
        二、坡芽歌书是一种图画文字的根据
        三、坡芽歌书是一种自源性图画文字
    第三节 坡芽歌书图案与歌曲的关系
        一、从整体看81个符号与81首歌曲的关系
        二、每一首单曲内容与符号的关系。
结语:关于坡芽歌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思考
    一、坡芽村的社会变迁
    二、生存时空的变异正在慢慢消磨着坡芽村的传统文化
    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的保护原则
    四、关于坡芽歌书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有关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政府文件或政策
        (二) 有关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学术专着
        (三) 有关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学术论文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
        (二) 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我国开发区发展概述
    一、开发区的概念
    二、我国开发区的创建与发展
        (一) 我国开发区创建的历史背景
        (二)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成就
        (一) 增强了经济实力,提高了外向度
        (二)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
        (三)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产出效益水平较高
        (四) 推进了城市化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
        (五) 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发展了社会事业
第二章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分析
    一、开发区管理体制相关概念
        (一) 管理、体制与管理体制
        (二) 开发区管理体制
    二、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
        (一) 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
        (二) 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
        (三) 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
    三、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比较
        (一) 三类管理体制的共性
        (二) 三类管理体制的区别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实证举例——聊城开发区管理体制研析
    一、聊城开发区的设立与发展
        (一) 聊城开发区的设立
        (二) 聊城开发区的发展
    二、聊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 纵向协调型管理体制阶段(1994年6月-1995年10月)
        (二) 半封闭型管理体制阶段(1995年10月-2002年1月)
        (三) 封闭型管理体制阶段(2002年1月-今)
第四章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开发区管委会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
        (二) 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权限模糊
        (三) 开发区管理体制向传统行政体制回归
    二、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的成因
        (一) 缺乏全国性法律规定
        (二) 开发区外部主体功能缺位
        (三) 开发区管理体制受多重外力制约
    三、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导致的后果
        (一) 开发区难以封闭管理
        (二) 开发区管委会职能越位
        (三) 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乏力
第五章 世界各地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与启示
    一、世界各地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各地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
        (一) 由政府主导创办科学工业园区
        (二) 由产学研单位引领创办科学研究园区
        (三) 由基金会指导创办科学研究园区
    三、世界各地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 高层次立法,保障开发区有效运行
        (二)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管理体制
        (三) 政府的支持或干预要到位而不要越位
        (四) 大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开发区的建设
        (五) 在管理体制上采取"小机构,大服务"的组织原则
第六章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改进与创新对策建议
    一、加强开发区法制建设,有效保障开发区发展
        (一) 以法律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
        (二) 以法律明确开发区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机构设置条件和程序
    二、明确开发区的管理职能和权限
        (一) 建立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外部管理机构
        (二) 理顺并科学设置开发区的内部管理机构
    三、加强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
        (一) 打造电子化开发区"政府"
        (二) 大力发展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组织
        (三) 积极扶持社会中介组织
    四、赋予开发区管理的创新试验权
        (一) 设置弹性化组织机构
        (二) 实行弹性化人事管理制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文化视野中的副刊变迁
        一、文化的变迁与副刊的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变迁研究命题的提出
    第二节 副刊:文化与报业结合的独特形态
        一、副刊的界定
        二、副刊研究的两个维度
        三、论文的资料来源、研究思路及篇章结构
第一章 90年代报纸副刊发展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时代的喧嚣与转型的深入
        一、大众文化全面登堂入室
        二、全球化语境下消费主义的盛行
        三、社会心理及受众审美文化诉求的转变
    第二节 多层媒介环境制约下的报纸副刊
        一、社会变迁对大众传媒体系的影响
        二、极速化传媒时代报纸及副刊的生存空间
        三、报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与人文环境
    第三节 90年代以来副刊的发展趋向
        一、精英主导的文人副刊向大众化副刊转变
        二、新闻的文学化与副刊的新闻化
        三、媒介生态环境制约下副刊位置的寻找
第二章 传统文艺副刊式微
    第一节 副刊的文学传统
        一、近代报纸副刊的文学传播意义
        二、作为现代文学生产场中的枢纽
        三、副刊在当代文学生产场中作用的减弱
    第二节 文艺副刊式微的文化透视
        一、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
        二、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对副刊的冲击
        三、市场化与文艺副刊的局限
    第三节 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消长
        一、文学性的泛化与文艺副刊式微
        二、从沉默的文学载体到话语权力膨胀的大众传媒
        三、对副刊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思考
        四、文艺副刊的坚守与分化
第三章 由一元到多元的副刊形态
    第一节 报业格局的变迁与副刊形态的多元化
    第二节 作为主流文化阵地的机关报副刊
        一、机关报副刊的历史传统及其功能定位
        二、走向市场的机关报及其副刊的发展
    第三节 晚报副刊的闲和趣
        一、晚报特色及其副刊个性
        二、“以不变应万变”的晚报副刊老字号
    第四节 都市报副刊的大众化品格
        一、快炙人口的大众文化快餐
        二、怀旧情调与市井幽默
        三、世纪之交都市报副刊的新走向
    第五节 行业报副刊的专业化特色
第四章 副刊的生产与接受
    第一节 副刊生产机制的转型
        一、副刊生产的市场化转换
        二、策划性:从来稿加工向大众话题拓展
        三、副刊的经营与运作
        四、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的设立
    第二节 生产主体和接受主体身份的变迁
        一、报纸副刊的作者群:从文学青年到职业写手
        二、副刊编辑:由传统文人到新媒体知识分子
        三、究竟谁在阅读今天的报纸副刊
    第三节 生产机制转换下副刊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一、副刊文体的特点
        二、生产机制转换下副刊文体的发展
        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副刊文体
第五章 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副刊发展的文化反思
        一、副刊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思考
        二、副刊在报纸中的存在及其必要性思考
        三、副刊的媚俗化与消费意识形态的入侵
    第二节 “解读”时代报纸副刊的走向与思考
        一、“解读”时代的来临及副刊的发展趋向
        二、由单向解读到多元沟通——建构作为公共论坛的报纸副刊
附录:
    1、副刊的应变与超越——访四川日报副刊部主任伍松乔
    2、对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副刊主编的访谈
    3、1998—2002年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获奖项目
    4、对四川报纸副刊编辑的问卷调查
    5、港台报纸副刊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医药分家贵阳投石问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工商界与抗美援朝[D]. 贾国成. 东华大学, 2015(07)
  • [2]贫困、权力与治理 ——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D]. 何绍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3]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 王志芬.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4]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 雷霞. 山东大学, 2009(05)
  •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D]. 陈叙.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贵阳药业分公司投石问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