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欣[1](2020)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与技术演进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经不再单单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市场与企业逐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获得技术标准优势地位,各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行动者积极利用资源采取行动,配置、协调资源以改变现有制度环境,推动制度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19年发表于技术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的关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已有文献划分为规制理论、技术管理、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四个理论视角。经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现有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技术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如政府、市场、标准委员会的影响,对于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文献相对较少。制度创业视角关注行动者如何利用资源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利益,尤其适合弥补移动通信行业现有理论视角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对中国移动通信行业TD-SCDMA与TD-LTE技术发展与标准竞争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其次,在对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回顾了制度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性、制度创业行为和制度创业模型。通过将大唐电信公司推动TD-SCDMA成为中国3G技术标准之一所采取的制度创业行为及策略进行阶段性划分,选取了推动制度创业进程的关键事件,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制度创业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该模型将大唐电信的制度创业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及制度再生阶段。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TD-LTE合法性确立验证了该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最后,上述案例分析证实了制度创业理论可以适用于分析技术标准这一特殊“制度”的产生。本研究经过案例分析与模型建立得出以下结论:(1)制度创业动因与情境影响制度创业者行为方式;(2)新制度产生是不同行动者共同推动的结果;(3)新制度不一定代表行业效率最优解,而且制度创业者也并不一定是新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本研究结论为政府及企业在未来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李心[2](2019)在《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继产品和技术竞争后技术标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它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经济主体更多的通过制定和拥有标准来获得竞争优势。信息通信产业作为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与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相关的产业发展,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对通信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通信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通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标准化能力都提出新的挑战。而现有文献中关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很少系统、全面的考察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能力对技术标准化的交互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企业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吸收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变量,考察外部环境特征和吸收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具体来说,研究包括三个问题:(1)环境不确定性如何影响技术标准化?(2)吸收能力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3)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技术标准化扮演者何种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标准化理论、动态能力等理论,技术标准化、环境不确定性和吸收能力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借助大唐电信TD-SCDMA标准和中国移动TD-LTE标准两个典型案例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炼出对企业技术标准化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不确定性、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结合案例分析的初步结论和现有文献构建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最后,基于现有成熟量表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到365家中国通信企业的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借助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而检验前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发现技术标准化在市场、技术、政策和联盟等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巨大的,企业自身对外界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对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过程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间接调节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绩效水平中。具体来看,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技术标准化有直接影响效应。其中环境不确定性变量的不同维度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效应不同,而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纬度均对技术标准化有显着正向影响。这一结果直接证明了吸收能力在企业应对高度复杂和模糊环境方面的重要价值。(2)吸收能力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关系有显着调节效应。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维度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调节效应。(3)技术标准化对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启发:首先,理论研究方面:从内、外部因素出发系统地探讨影响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益问题,构建并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丰富并推进了技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传承和参考。其次,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实践活动启示方面:本文在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围绕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从企业层面剖析破解我国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难题的途径,为我国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快新型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缑维哲[3](2018)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科技社会,车联网作为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和现代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产物,受到了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建设新型智能化交通系统和加强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关键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功能日益强大,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4G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这些都为车联网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支撑。针对4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在车联网系统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研究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车联网的发展趋势。阐述4G基本状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介绍了 4G关键技术、OFDM、MIMO、智能天线等技术;介绍4G标准化及发展趋势。阐述了车联网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介绍了车联网的概念,结构和特点;重点研究了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多传感器融合、语音识别、云计算、通信等技术;阐述车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等。研究了 4G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明确了 4G车联网的基本架构,研究了 4G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了 4G车联网的核心技术-即LTE技术:给出了基于4G通信技术的车联网方案;举例说明4G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案例;最后阐述了车联网的创新应用及面临的问题。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引入4G车联网应用案例-吉利4G车联网项目,本章节将储备的理论知识应用实际项目,本章节首先对项目背景、项目需求、解决方案、项目意义等进行了介绍,阐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车联网的实现方法。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及车联网系统实现,包含系统组网架构、4G车载通信服务-物联网卡、4G车载通信服务-通信模组、4G车载通信服务-车载通信实现、4G多APN传输服务、4G ’车载T-BOX设备、4G车载通信服务-路测数据、客户手机APP功能实现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第四代移动通信应用于车联网的场景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杨震,张勇[4](2013)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专利概况》文中提出对新一代通信技术进行专利信息分析。在准确技术分类的基础上,在数据库中检索新一代通信的专利文献,并进行专利信息分析,介绍新一代通信全球的专利布局概况,提供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预警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张传均,陈阳[5](2013)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候选无线传输技术,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几点建议。

海静雅[6](2013)在《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所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3G,其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数字通信。我们分别第三代移动通讯及其前两代,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就是现在第三代通讯技术良好的全球无缝漫游电话,在数据的速度和传输声音上得到提升,所以它可以更加良好的全球无缝漫游电话图片,音乐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这种进步可以处理包括会议,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拥有与已有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良好的兼容性。下面我就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做以下的探讨。

韩伟,石纬林[7](2012)在《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为日本经济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代移动通信(4G)应运而生。目前,日本的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已经投入建设,政府已向四大运营商发放了LTE牌照,各种业务已在向全国推广。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普及与应用,是日本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它必将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沈君[8](2012)在《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体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影响着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科学技术竞争力。因此,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拥有数量就成为衡量国家、企业的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专利文献是技术知识的载体,浓缩着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因此,如何基于专利文献从知识网络视角揭示专利技术主题的结构及变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在知识网络、知识计量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理论基础,界定了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概念,阐释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形成就是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单元游离与重组的过程,分析了从技术术语到专利技术主题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技术术语共现矩阵与技术主题关联矩阵为手段,以知识单元的游离与重组为内容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分析模型、计量指标和分析方法。其次,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为例,从专利文献的标题和摘要中抽取技术术语,并以余弦指数构建技术术语共现矩阵,利用卡龙的共词分析方法和原则,运用战略坐标分析方法从位置维度对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静态分析显示,核心专利技术主题不仅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其他专利技术主题之间具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动态分析,显示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变迁与不同时段技术术语的共现关系和强度有着密切关联,由此可以有效地揭示某技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变化。最后,应用同一专利文献数据,分别构建了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和最大外联度的技术术语共现矩阵,从关系维度对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结构和强链接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中心度高的专利技术主题在知识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专利技术主题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最大外联度的技术术语间的共现强度决定专利技术主题之间的强链接结构。不同时段专利技术主题的中间中心度和强链接的变化,表征了专利技术主题的继承与更新、新专利技术主题及新链接的形成、专利技术主题间链接强度的增强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虽然不能全面揭示专利技术主题演进变化的机理,但仍可以客观地展示某技术领域的知识单元游离与重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专利技术主题发展的周期性、互联性和可预见性,从而为科学技术管理政策的制定、项目规划与资助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为专利技术研发和推进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沈君,王续琨,高继平,滕立,林德明[9](2011)在《基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键技术的探寻——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文中提出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在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1994-2009年的16 759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作为研究对象,提取专利文献中的德温特专利手工代码,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在构建频数、中介中心性、激增指数和Σ四个主要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的手工代码进行计量分析,直观展示了不同时段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

尤肖虎[10](2001)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概况》文中认为文章对国内外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状况、提交ITU的各种标准提案和演变 结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特征和演进方式,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进行 了概述。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据
    2.2 描述性统计: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相关文献的全景图
        2.2.1 发文数量与发文机构分析
        2.2.2 发文期刊分析
        2.2.3 发文作者和合着网络分析
    2.3 共词分析
    2.4 不同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的文献梳理
        2.4.1 基于规制理论视角的研究
        2.4.2 基于技术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2.4.3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
        2.4.4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2.5 已有文献的研究局限
第三章 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
    3.1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代际更迭
    3.2 中国政府与企业支持本土3G技术的原因
        3.2.1 经济原因
        3.2.2 政治原因
    3.3 大唐电信开发TD-SCDMA技术标准面临的挑战
        3.3.1 来自内部技术资源的挑战
        3.3.2 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第四章 大唐电信制度创业行为与TD-SCDMA合法性确立
    4.1 TD-SCDMA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4.2 制度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4.2.1 制度创业与制度创业者
        4.2.2 合法性
        4.2.3 制度创业行为
        4.2.4 制度创业模型
    4.3 数据来源
    4.4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变化、标准构建及寻求技术可行性
        4.4.1 直接参与策略与代言人策略
        4.4.2 协作R&D
        4.4.3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4.5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标准的理论化与扩散
        4.5.1 产业联盟
        4.5.2 开放型标准战略
        4.5.3 调动社会力量
        4.5.4 信息咨询策略
    4.6 制度再生阶段——TD-SCDMA合法性确立
    4.7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构建
第五章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验证:TD-LTE合法性确立案例
    5.1 数据来源
    5.2 TD-LTE发展概述
    5.3 制度创业阶段划分及模型构建
        5.3.1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
        5.3.2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
        5.3.3 制度再生阶段
    5.4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TD-LTE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与启示
        6.1.1 结论
        6.1.2 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论文框架和结构安排
        1.2.3 技术路线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标准化理论
        2.1.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2.2 技术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标准化的内涵
        2.2.2 技术标准化的实现路径及评价方法
        2.2.3 技术标准化对企业的作用
        2.2.4 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2.3 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2.3.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和分类
        2.3.2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3.3 环境不确定性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
    2.4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2.4.1 吸收能力的内涵与分类
        2.4.2 吸收能力的测量维度
        2.4.3 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理论预设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处理
    3.3 大唐电信集团TD-SCDMA标准化案例
        3.3.1 大唐电信集团简介
        3.3.2 TD-SCDMA标准的演化进程
        3.3.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3.3.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3.4 中国移动集团TD-LTE标准
        3.4.1 中国移动集团简介
        3.4.2 TD-LTE标准的演化进程
        3.4.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3.4.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3.5 案例间对比分析
        3.5.1 研究构念的提炼
        3.5.2 理论预设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
    4.2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1 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2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3 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4 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3 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4.3.1 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4.3.2 现实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4.4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4.1 潜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4.2 现实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5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作用
    4.6 研究假设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变量测量
        5.1.1 环境不确定性
        5.1.2 吸收能力
        5.1.3 技术标准化
        5.1.4 企业绩效
        5.1.5 控制变量
    5.2 问卷设计与修正过程
        5.2.1 问卷内容
        5.2.2 定性测试
        5.2.3 预测试
    5.3 正式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数据处理
        5.3.1 问卷发放方式
        5.3.2 问卷回收统计
        5.3.3 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第6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6.1 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
        6.1.1 样本特征描述
        6.1.2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信度分析
        6.1.4 效度分析
    6.2 假设检验
        6.2.1 Pearson相关分析
        6.2.2 主效应的检验
        6.2.3 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6.2.4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效应检验
    6.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及车联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介绍
    2.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2.2.1 OFDM技术
        2.2.2 MIMO技术
        2.2.3 智能天线技术
        2.2.4 软件无线电技术
        2.2.5 多用户检测及移动定位技术
    2.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及发展趋势
        2.3.1 支持更多的业务应用
        2.3.2 更高数据速率及新频段支持
    2.4 车联网概念、结构和特点
    2.5 车联网关键技术
        2.5.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2.5.2 语音识别技术
        2.5.3 云计算
        2.5.4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
        2.5.5 关联应用技术
    2.6 车联网发展趋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G通信技术在车联网系统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3.1 车联网系统的基本架构
        3.1.1 车联网感知层
        3.1.2 车联网网络层
        3.1.3 车联网应用层
    3.2 4G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3.2.1 LTE通讯技术
        3.2.2 频率复用技术
        3.2.3 MIMO技术
        3.2.4 车联网的主要技术特点
        3.2.5 LTE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策略
    3.3 基于4G通信技术的车联网改造方案
    3.4 车联网应用案例
    3.5 创新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案例-吉利4G车联网项目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需求简述
        4.2.1 车载设备需求简述
        4.2.2 4G多APN传输需求简述
        4.2.3 客户手机APP管理需求简述
    4.3 解决方案及车联网系统实现
        4.3.1 系统组网架构
        4.3.2 4G车载通信服务-物联网卡
        4.3.3 4G车栽通信服务-通信模组
        4.3.4 4G车载通信服务-车载通信实现
        4.3.5 4G多APN传输服务
        4.3.6 4G车载T-BOX设备
        4.3.7 4G车,载通信服务-路测数据
        4.3.8 客户手机 APP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新一代通信技术专利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一代通信关键技术概述
    1.1 新一代通信关键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1.2 新一代通信关键技术分析的意义
2 基于专利信息的技术分类和界定
    2.1 新一代通信专利分析的意义
        ·全面了解专利分布状况
        ·把握发展趋势
        ·实施专利预警
        ·寻求技术引进
    2.2 新一代通信专利技术分类和技术界定的研究
        2.2.1 新一代通信专利技术分类和技术界定的意义
    2.3 新一代通信专利技术分类
        2.3.1 分类过程。
        2.3.2 分类概况。
        (1) 4G关键技术
        (2) 通信网络中的云计算应用
        (3) 短距离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2.4 新一代通信专利技术的界定方式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1) 新一代通信技术专利信息分析[2]
        (2)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结论部分
        (3) 对广东发展4G产业的建议
    3.2 研究方法
4 4G关键技术整体分析
    4.1 4G技术概论
        4.1.1 4G技术概况
        (1) 4G技术简介
        (2) 4G技术的分类
        4.1.2 4G技术的专利文献检索
    4.2 全球专利技术状况分析
        4.2.1 专利技术现状整体分析
        (1) 全球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2) 技术生长率分析
        (3) 全球IPC构成比例分析
        4.2.2 全球技术主题比例分析
        4.2.3 专利技术产出实力现状区域分析
        (1) 技术产出国家/地区构成比例分析
        (2) 主要技术产出国家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3) 主要技术产出国家技术主题分析
        4.2.4 专利技术申请目标区域分析
        (1) 目标国家/地区构成比例分析
        (2) 主要目标国家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3) 主要目标国家技术主题比例分析
        4.2.5 主要研发团队分析
        (1) 全球主要申请人排名分析
        (2) 全球主要申请人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3) 全球主要申请人技术主题构成比例分析
        (4) 全球主要申请人申请目标国家分析
5 中国专利技术状况分析
    5.1 在华国内外申请人对比分析
        5.1.1 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5.1.2 IPC构成比例分析
        5.1.3 技术主题比例分析
        5.1.4 各主要技术主题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1) 所有在华申请
        (2) 在华国内申请人
        (3) 在华国外申请人
        5.1.5 专利申请类型及法律状态分布分析
        (1) 类型
        (2) 法律状态分布
    5.2 国内主要省市区情况对比分析
        5.2.1 国内区域分布比例分析
        5.2.2 国内主要区域申请量趋势分析
        5.2.3 要区域技术主题对比分析
        5.2.4 国内主要区域专利申请类型比例分析
    5.3 主要研发团队分析
        5.3.1 在华申请人排名分析
        5.3.2 国内申请人排名分析
        5.3.3 主要申请人历年专利申请量分析
        5.3.4 国内申请人省市分布分析
        5.3.5 国内申请人类型分析

(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进展
3 如何发展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4 结语

(6)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7)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现状
二、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
三、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业务特点

(8)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研究
        1.2.2 知识网络的相关研究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文献计量研究
    1.3 数据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主要软件工具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2.1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1 知识网络理论
        2.1.2 知识流动理论
        2.1.3 社会网络理论
        2.1.4 知识计量的相关概念
    2.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分析路径
        2.2.1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相关概念
        2.2.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形成的机理
        2.2.3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
    2.3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模型、计量指标及方法
        2.3.1 分析模型的建构
        2.3.2 计量指标的选取
        2.3.3 主要分析方法
3 专利技术主题的象限结构分析
    3.1 专利技术主题的形成
        3.1.1 技术术语共现矩阵
        3.1.2 专利技术主题的生成方法
    3.2 专利技术主题的指标计算
        3.2.1 专利技术主题的新颖度和关注度的计算
        3.2.2 专利技术主题的内联度和外联度的计算
    3.3 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静态分析
        3.3.1 新颖度和专注度视角的象限结构
        3.3.2 内联度和外联度视角的象限结构
        3.3.3 两种象限分布的比较
    3.4 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动态分析
        3.4.1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2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3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4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5 四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比较
    3.5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对专利研发的启示
4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结构分析
    4.1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
        4.1.1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的构建步骤
        4.1.2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类型
    4.2 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4.2.1 1994-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2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3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4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5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3 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的动态比较
        4.3.1 四个时段之间相同专利技术主题的比较
        4.3.2 各时段与整个时段相同专利技术主题的比较
    4.4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对技术研发的启示
5 专利技术主题的强链接结构分析
    5.1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指标和方法
        5.1.1 识别指标的界定和计算
        5.1.2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原则
        5.1.3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方法
    5.2 专利技术主题的强链接识别
        5.2.1 1994-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2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3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4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5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3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分析结果比较
        5.3.1 四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比较
        5.3.2 各时段与整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比较
    5.4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结构对技术发展的启示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键技术的探寻——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可视化工具
    1.2 计量指标的构建
2 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识别
    2.1 频数指标的计量分析
    2.2 中介中心性的计量分析
    2.3 Burst指数的计量分析
    2.4 Σ指数的计量分析
    2.5 四个指标的综合计量分析
        2.5.1 1994-1997年。
        2.5.2 1998-2001年。
        2.5.3 2002-2005年。
        2.5.4 2006-2009年。
3 结论与展望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D]. 田雨欣. 山西大学, 2020(01)
  • [2]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D]. 李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研究[D]. 缑维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4]新一代通信技术专利概况[J]. 杨震,张勇. 科技管理研究, 2013(20)
  • [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J]. 张传均,陈阳. 电子制作, 2013(11)
  • [6]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海静雅. 电子制作, 2013(07)
  • [7]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J]. 韩伟,石纬林. 现代日本经济, 2012(06)
  • [8]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D]. 沈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9]基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键技术的探寻——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J]. 沈君,王续琨,高继平,滕立,林德明. 情报杂志, 2011(09)
  • [1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概况[J]. 尤肖虎. 电信快报, 2001(01)

标签:;  ;  ;  ;  ;  

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