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消毒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

鱼体消毒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

一、鱼体消毒药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倪璐[1](2020)在《基于斑马鱼模型的重楼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表明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所必须的过程,抑制血管生成是癌症治疗的一个很好的靶点。目前临床常使用的抗血管生成制剂价格昂贵,靶点单一,易产生耐药性,这严重影响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故寻找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历经上千年的临床循证,具有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作用靶点多等特点。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癌症的发生与热毒内积有很大的关系,清热解毒药作为中医治疗癌症患者常用的一类中草药,故本研究采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以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为指标,研究31味清热解毒中药在同一浓度区间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作用的影响。选择具有抗斑马鱼体内血管生成活性的中药重楼作为研究对象。以转基因斑马鱼异种移植的肿瘤IOD值和肠下血管(SIV)为指标,评价重楼提取物是否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进一步探讨重楼皂苷类成分对斑马鱼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选择转基因斑马鱼Tg(flk1:mCherry)为模型,以100ng/mL PTK787作为阳性对照药,考察31味中药分别在同一浓度区间(50μg/mL、100μg/mL、200 μg/mL)对6 hpf~72 hpf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蔹和委陵菜在各自特定的浓度条件下可以促进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的生成。重楼在50μμg/mL、100μg/mL时可以减少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山豆根在50μg/mL可以抑制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紫花地丁在100 μg/mL时可以造成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的缺失,山慈菇在100 μg/mL、200 μg/mL时可以抑制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穿心莲、大青叶在200μg/mL时可以抑制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除对血管生成有作用外,穿心莲、大青叶、紫花地丁、山慈菇、山豆根都会对抑制斑马鱼幼鱼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斑马鱼幼鱼卵黄吸收延迟;重楼不会影响影响斑马鱼的生长发育,故选择重楼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第二章:以转基因斑马鱼为模型,研究重楼的不同提取物对斑马鱼血管生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楼水提物与重楼醇提物均具有抗斑马鱼血管生成的活性,且重楼醇提物的抑制作用更强。更进一步,以肿瘤的IOD值和肠下血管的面积为指标,考察不同浓度的重楼醇提物对斑马鱼体内抗病理性血管生成活性的影响,发现重楼醇提物在100ng/mL、200ng/mL、400ng/mL的浓度下,可以同时抑制转基因斑马鱼肠下血管和异种移植的人源肝癌肿瘤细胞的生成,且其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第三章:采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比较重楼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H这5种重楼皂苷对斑马鱼体内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楼皂苷H仅在100 ng/mL的浓度下对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重楼皂苷Ⅵ在50 ng/mL、100 ng/mL的浓度下对斑马鱼体节间血管有抑制作用;重楼皂苷Ⅶ仅在200ng/mL的条件下对斑马鱼体节间血管有抑制作用。重楼皂苷Ⅰ、Ⅱ在100ng/mL、200ng/mL、400 ng/mL的浓度下,均能抑制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生成,也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斑马鱼肠下血管的发育。因此重楼皂苷Ⅰ、Ⅱ有继续研究开发的价值。本研究表明部分清热解毒药中对体内血管生成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转基因斑马鱼模型与异种肿瘤移植模型的结合可以同时观察到中药对斑马鱼体内的血管变化和肿瘤血管的变化。本课题为重楼在临床中治疗肿瘤提供了体内的依据,为其活性成分重楼皂苷Ⅰ、Ⅱ在以后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桢月[2](2020)在《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药物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孕烷X受体(PXR)作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能够调节参与药物代谢和消除的细胞色素P450及转运蛋白的转录表达。由于PXR的调控特异性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在没有研究数据的情况下,不能将哺乳动物的研究结果外推到鱼类。目前,关于药物代谢酶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外的研究非常少,本文首先分析了PXR和细胞色素P450 3A30基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表达与分布,为研究PXR和CYP3A30对斑点叉尾鮰体内/外药物代谢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然后测定了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的毒性影响,并研究了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PXR、CYP3A30和MDR1基因表达以及CYP3A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了能够诱导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天然产物单体。最后进行了体外试验,研究了该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体内典型抗菌药物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消除规律的影响。1. PXR、CYP3A基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表达与分布首先,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斑点叉尾鮰PXR和CYP3A30基因各自设计了五对引物。然后通过PCR和q-PCR技术对引物进行了评价,筛选出PXR的3号引物和CYP3A30的4号引物,其扩增效率分别为100.64%和95.16%,斜率分别为-3.307和-3.444,R2分别为0.997和0.992。由此分析,引物PXR-3和CYP3A30-4符合实验要求(PXR-3F:GGCTGGACTCAGGCTTATTT,PXR-3R:CGAGCTGTGGTCTGTG ATTT;CYP3A-4F:GTGTTCTCTCTCCATCCTTCAC,CYP3A-4R:CTCGTCACCA CA TCCATACTG)。然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了斑点叉尾鮰各个组织中PXR和CYP3A基因的表达与分布。结果表明PXR在斑点叉尾鮰的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是肌肉、肝、皮、脑、中肠、脾、前肠、心、后肠、肾、鳃;其中,在鳃、肾组织的PXR基因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CYP3A30基因在斑点叉尾鮰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前肠、后肠、中肠、鳃、肝、肾、脾、皮、脑、心、肌肉;其中CYP3A30基因在前肠、中肠、后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2.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CC-K)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及酶活的影响以斑点叉尾鮰肾细胞(CC-K)为研究对象,完成了27中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的活性影响实验。观察并记录了对细胞的最大无作用量,使用软件分析了多种天然产物单体的的半致死浓度并作出IC50图。调查了27种天然产物对CC-K细胞中PXR、CYP3A30和MDR1基因以及CYP3A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甘草次酸,鱼藤酮,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本内酯和苦参碱等显着诱导PXR基因表达水平。细胞经去甲氧基姜黄素,甘草次酸,青蒿素,苦参碱,黄芩素,五味子酯甲,蒿本内酯和双氢青蒿素处理后,CYP3A30与PXR基因的表达同时被诱导。此外,我们发现天然产物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显着上调了MDR1基因的的m RNA水平。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例如天然产物单体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的合理使用,加速化学药物的残留消除或避免药物之间不良的相互作用。3. 青蒿素和金丝桃素对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代谢速率的影响在水温25±2℃的条件下,以斑点叉尾鮰作为研究对象,将磺胺甲恶唑以100mg/kg鱼体重的剂量进行单次灌胃。10 h后,实验组分别灌胃金丝桃素和青蒿素,对照组灌胃蒸馏水。结果表明,青蒿素能够显着加快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而金丝桃素表现出抑制磺胺甲恶唑在带皮肌肉中的代谢消除的趋势。因此青蒿素和金丝桃素都能对斑点叉尾鮰体内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消除规律产生影响,应该注意青蒿素和金丝桃素在和磺胺甲恶唑在水产养殖中的联合使用。

彭勤[3](2018)在《对虾和鲈鱼中丁香酚麻醉剂检测及残留自消除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凡纳滨对虾、鲈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丁香酚麻醉剂残留的方法;研究了丁香酚麻醉剂在凡纳滨对虾、鲈鱼体内的残留自消除规律。为监控水产品中丁香酚麻醉剂残留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丁香酚麻醉剂使用的安全性,为有关部门制定丁香酚麻醉剂在水产品中残留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丁香酚麻醉剂残留的方法通过优化QuEChERS前处理方法,选择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选择PSA作吸附剂,最佳用量为50mg,回收率提高到91.20%。色谱柱采用DB-5MS,其中氮气作为载气,流速为1mL/min,使用EI源,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其中164为定量离子。结果表明:丁香酚在0.1100 mg/L浓度范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灵敏度,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2.86%93.28%,RSD在1.30%3.17%,方法的定量限为0.1 mg/L。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减少了有机溶剂的用量,适用于水产品中丁香酚麻醉剂残留的测定。2、研究了丁香酚麻醉剂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残留自消除规律通过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凡纳滨对虾进行药浴麻醉试验,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丁香酚的残留量。结果表明:⑴采用5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凡纳滨对虾10 h后,肌肉、虾头、肝胰腺中丁香酚的残留量分别在1 h、8 h、1 h时达到最高值,其中肌肉中的丁香酚残留量最高,达到29.64μg/kg,其次是虾头、肝胰腺,分别为29.54μg/kg、20.35μg/kg。采用18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凡纳滨对虾8 min并重复麻醉,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的丁香酚残留量均低于50 mg/L药浴溶液残留量。⑵采用5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凡纳滨对虾10 h后,放入清水中复苏,丁香酚在肝胰腺中的消除速率最快,在4 h内从最高值为11.42μg/kg急剧下降,而虾头和肌肉中丁香酚的含量在8 h内急剧下降,最高值分别为1.853μg/kg和11.61μg/kg。采用18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凡纳滨对虾8min并重复麻醉后,放入清水中复苏,肌肉和肝胰腺中的丁香酚含量从药峰值消除至0.8μg/kg需要4 h,而虾头需要12 h。通过50mg/L丁香酚溶液长时麻醉和180 mg/L丁香酚溶液短时麻醉凡纳滨对虾这两种麻醉方式的比较,建议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选择高浓度短时麻醉这种方式,对虾各组织中丁香酚的残留量较少。3、研究了丁香酚麻醉剂在鲈鱼体内的残留自消除规律通过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鲈鱼进行药浴麻醉试验,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丁香酚的残留量。结果表明:⑴丁香酚麻醉鲈鱼残留试验中,残留规律为:采用1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鲈鱼10 h后,肌肉、肝脏、肾脏中丁香酚的含量一直在累积,在药浴10 h后最高残留量分别达23.85 ug/kg、26.57 ug/kg、19.76 ug/kg,丁香酚的残留量:肝脏>肌肉>肾脏。随后出现双峰现象,在2h时肌肉、肝脏、肾脏出现峰值,分别为12.79 ug/kg、15.76 ug/kg、10.49 ug/kg;采用7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鲈鱼8 min并重复麻醉,鲈鱼各组织中丁香酚残留量均低于10 mg/L药液溶液残留量。⑵丁香酚麻醉鲈鱼自消除试验中,自消除规律为:采用1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鲈鱼10 h后,放入清水中复苏,丁香酚在肝脏中消除速率最快,在8h内从最高峰9.752 ug/kg迅速下降达到动态平衡,而肌肉和肾脏中丁香酚的含量在10 h内迅速下降,丁香酚含量分别为7.854 ug/kg、6.110 ug/kg;采用70 mg/L丁香酚药浴溶液麻醉鲈鱼8 min并重复麻醉,放入清水中复苏,鲈鱼各组织中丁香酚残留量均低于10 mg/L药液溶液残留量。通过10mg/L丁香酚溶液长时麻醉和70 mg/L丁香酚溶液短时麻醉鲈鱼这两种麻醉方式的比较,建议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选择高浓度短时麻醉这种方式,鲈鱼各组织中丁香酚的残留量较少。

张坤[4](2016)在《大黄鱼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抗菌复方开发》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养殖患病大黄鱼的病原菌及抗菌药物防治。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方面,以患病大黄鱼肝、肾、体表等病灶部位为主,分离病原菌并结合生理生化、Biolog自动化鉴定系统、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菌株分类鉴定。同时研究分离细菌的致病性,以探讨菌株相对毒力大小。在相关抗菌药物开发方面,通过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及微量量热法比较了抗生素及中药对5株强毒株的体外抑菌作用,进而分别研究了以单方中药及不同浓度中药复方为饲料添加剂投喂后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能力的影响,为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从3批患病大黄鱼各脏器中共分离到44株菌,筛选后经初步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8株革兰氏阴性菌分为11个属:包括弧菌属24株,气单胞菌属4株,耶尔森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各2株,爱德华氏菌属、摩根氏菌属、塔特姆氏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莫拉氏菌属与假单胞菌属各1株。挑选部分不同属或同属不同种的菌株进行Biolog自动化系统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11株病原菌鉴定结果在种间完全一致,包括海鱼弧菌、副溶血弧菌各2株;舒伯特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霍利斯弧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摩根根氏菌、假产碱假单胞菌各1株。另外有3株菌鉴定结果虽存在种间差异,但属内保持一致。2、挑选11株新分离大黄鱼病原菌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并测定毒力较强的菌株对吉富罗非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结果表明11株菌中有5株(维氏气单胞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假产碱假单胞菌)具强毒力,LD50分别为1.08×103 CFU/g、8.52×102CFU/g、3.06×102 CFU/g、4.92×103 CFU/g、3.13×105 CFU/g。构建了人工感染5株致病菌的罗非鱼疾病研究模型。3、针对5株强毒力菌进行抗生素及中药的体外抑菌药物筛选,结果表明菌株对24种抗生素的耐药比例分别为29.2%、54.2%、20.8%、20.8%、41.7%,而20味中药中有10味对致病菌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平均抑菌浓度范围为0.11-7.20 mg/mL。其中中药A、I、H通过微量量热法测定,表明最低抑菌浓度与琼脂稀释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更证实了三种中药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4、基于罗非鱼疾病研究模型,比较4味中药对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治效果。分别饲喂添加饲料量5%的中药A、I、H、M提取物的基础饲料28 d后,测定了罗非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等指标,并通过腹腔注射维氏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4味中药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均有显着提高。其中中药M效果最好,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21.25%、15.34%(P<0.05),饵料系数降低19.5%(P<0.05)。各添加组罗非鱼血清及肝脏中溶菌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综合分析,本实验条件下周期21 d最佳添加中药为中药I、H、M;28 d最佳添加中药为中药A。攻毒试验结果表明长期低剂量饲喂4味中药均提高了罗非鱼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抗菌能力,其中中药I及中药M组效果最好,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2.86%、83.33%(P<0.05)。5、在单方中药添加剂研究基础上,比较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中药复方提取物(0、2.5%、5%、10%)对罗非鱼生长性能、非特异免疫指标及广谱抗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中药复方添加组能显着促进罗非鱼生长,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15.71%、11.88%(P<0.05);饵料系数降低了13.38%(P<0.05),而2.5%促生长性能次之。各中药复方添加组的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含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攻毒试验表明2.5%中药复方添加组对罗非鱼广谱抗菌能力效果最好,其对维氏气单胞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创伤弧菌、假产碱假单胞菌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5%、100%、100%、100%、66.7%,而5.0%组的免疫保护效果次之。综合评估,在饲料中长期低剂量添加中药复方的适宜剂量为2.5%-5%,可同时预防5株致病菌诱发的鱼类细菌性疾病,具有广谱性。综上所述,从患病大黄鱼病灶处分离检测获得5株强毒力致病菌株,经药敏试验证明其对部分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而10味中药对致病菌体外抑制效果较好。构建了罗非鱼疾病研究模型,针对4味中药进行体内抗菌疗效研究及不同浓度中药复方添加剂的广谱抗菌效果评价。本研究成果对大黄鱼细菌性病原诊断及药物防治具有重要应用和参考价值。

王玉堂[5](2010)在《水产养殖用药常识与注意事项(四)》文中研究指明(接上期)二十二、用药不奏效的原因及对策在使用药物防治鱼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奏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形,甚至会造成疾病更加严重而导致死亡的情况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物失效过期。

刘淑新[6](2009)在《常用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文中认为对鱼体进行药液浸洗消毒,是投放鱼种苗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也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现将几种常用的浸洗消毒液的配制与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杨保国,阮松树[7](2008)在《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文中指出实践证明,即使是很健壮的鱼种,也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病原体。用药液对鱼体进行浸洗消毒,是投放鱼种苗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浸洗消毒液的配制与应用方法。

吴源天[8](2007)在《如何配用鱼体消毒药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证明,即使是很健壮的鱼种,也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病原体。用药液对鱼体进行浸洗消毒,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浸洗消毒液的配制与应用方法:

刘淑新[9](2007)在《常用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文中研究表明对鱼体进行药液浸洗消毒,是投放鱼种苗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浸洗消毒液的配制与应用方法。1漂白粉药液按100 kg水用1 g漂白粉的用药量配制,即浓度为10×10-6的漂白粉溶液。在10-15℃水温时,浸洗鱼体

张波,张强[10](2004)在《常用鱼体消毒液的配与用》文中研究说明 用药液进行鱼体消毒,是投放鱼种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预防鱼病、提高养殖鱼类成活的有效措施。 现介绍常用的鱼体消毒药液的正确配制与应用方法。1 食盐液 常用浓度2%~4%,即每100千克水溶入食盐2~4千克。在10~15℃水温时浸洗鱼体10~15分钟,可杀死鱼体上的车轮虫、斜管虫、黏细菌等,可预防鱼类细菌性

二、鱼体消毒药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体消毒药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斑马鱼模型的重楼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一、斑马鱼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二、重楼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抗血管生成活性筛选
    第一节 阳性药的剂量确定
    第二节 基于斑马鱼模型31种清热解毒药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测定
第二章 重楼提取物的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第一节 重楼提取物的抗血管生成活性的比较
    第二节 重楼醇提物抗斑马鱼病理性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 重楼皂苷的抗血管生成活性考察
    第一节 重楼5种皂苷抗生理性血管新生的考察
    第二节 重楼皂苷Ⅰ、Ⅱ抗病理性血管生成实验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药物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斑点叉尾鮰
    2.细胞色素P4503A
    3.孕烷X受体(PXR)
        3.1 PXR的发现与分布
        3.2 PXR的结构及其调控通路
        3.3 PXR对药物代谢酶的调控
        3.4 PXR与其他核受体的交互作用
    4.天然产物单体对PXR和 CYP3A的影响
    5.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一章 PXR、CYP3A基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表达与分布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引物设计
    2.试验方法
        2.1 引物筛选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PXR、CYP3A基因的分布与表达
        2.3 统计方法与处理
    3.结果
        3.1 PXR和 CYP3A30 基因的引物筛选
        3.2 PXR和 CYP3A30 在斑点叉尾鮰各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
    4.讨论
第二章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及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天然产物单体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配置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与冻存
        2.2 细胞的培养和传代
        2.3 细胞计数
        2.4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5 27种天然产物单体的细胞毒性试验(MTT试验)
        2.6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中PXR、CYP3A30、MDR1 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中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测定
        2.8 统计处理方法
    3.结果
        3.1 CC-K细胞的生长曲线
        3.2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PXR、CYP3A30、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27 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CYP3A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青蒿素对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代谢速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试验对象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试验方法
        2.1 给药与采样
        2.2 样品处理
        2.3 分析条件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回收率与精密度考察
        2.6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磺胺甲恶唑的标准曲线
        3.2 回收率与精密度
        3.3 不同天然产物单体对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残留消除的影响
    4.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对虾和鲈鱼中丁香酚麻醉剂检测及残留自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
1 绪论
    1.1 丁香酚类麻醉剂概述
        1.1.1 丁香酚麻醉剂的使用情况
    1.2 丁香酚麻醉剂残留的危害
    1.3 丁香酚麻醉剂的检测方法
        1.3.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2 气相色谱法(GC)
        1.3.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1.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1.4 QuEChERS前处理方法的应用
        1.4.1 QuEChERS方法的概述
        1.4.2 QuEChERS方法在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前处理技术中的应用
    1.5 丁香酚麻醉剂在水产品中残留消除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对虾和鲈鱼中丁香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标准溶液的制备
        2.1.5 仪器条件
        2.1.6 样品前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2 吸附剂的选择和用量
        2.2.3 定性及定量离子的选择
        2.2.4 线性关系与检测限
        2.2.5 方法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2.3 本章小结
3 丁香酚麻醉剂在凡纳滨对虾中的残留自消除规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用虾及养殖条件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丁香酚溶液的配制
        3.2.2 麻醉方式选择试验
        3.2.3 药浴及取样方案
        3.2.4 样品前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麻醉方式选择试验结果
        3.3.2 丁香酚在凡纳滨对虾中的残留结果
        3.3.3 丁香酚在凡纳滨对虾中的自消除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丁香酚麻醉剂在鲈鱼中的残留与自消除规律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用鱼及养殖条件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丁香酚溶液的配制
        4.2.2 麻醉方式选择试验
        4.2.3 药浴及取样方案
        4.2.4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麻醉方式选择试验结果
        4.3.2 丁香酚在鲈鱼中的残留结果
        4.3.3 丁香酚在鲈鱼中的自消除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论
    5.1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大黄鱼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抗菌复方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大黄鱼病害研究现状
        1.1.1 细菌性疾病
        1.1.2 寄生虫性疾病
        1.1.3 病毒性疾病
        1.1.4 真菌及其他疾病
    1.2 细菌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表型特征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3 细菌性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1.3.1 药物防治
        1.3.2 免疫防治
        1.3.3 生态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4.2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养殖大黄鱼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1.4 分离菌株的初步生理生化鉴定
        2.1.5 Biolog自动微生物系统鉴定
        2.1.6 16 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
    2.2 结果
        2.2.1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2.2.2 病原菌生化鉴定结果
        2.2.3 病原菌的Biolog鉴定结果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 讨论
        2.3.1 分离的菌株鉴定结果差异的探讨
        2.3.2 细菌分离与培养方式的探讨
        2.3.3 三种细菌鉴定方法的应用及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大黄鱼病原菌的致病性及药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菌悬液浓度的测定
        3.1.3 毒力试验
        3.1.4 半致死量LD50 测定
        3.1.5 药敏纸片法
        3.1.6 琼脂稀释法
        3.1.7 微量热法测定三味中药对四株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2 结果
        3.2.1 病原菌悬液的OD600 值与菌浓的对应关系
        3.2.2 11 株病原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3.2.3 强毒株的半致死量LD50 测试结果
        3.2.4 五株强毒力菌对24 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3.2.5 中药对5 株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3.2.6 三味中药对4 株致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3 讨论
        3.3.1 大黄鱼病原菌分离株的毒力分析
        3.3.2 大黄鱼致病菌的耐药性与抗菌中药的研究
        3.3.3 微量热法与琼脂稀释法测定3 味中药的抑菌活性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单方中药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用鱼及中药制剂
        4.1.2 试验日粮
        4.1.3 试验方法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5 攻毒试验
        4.1.6 指标测定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
        4.2.1 四味中药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测定
        4.2.2 四味中药对罗非鱼免疫指标的测定
        4.2.3 攻毒试验
    4.3 讨论
        4.3.1 四味中草药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四味中药对吉富罗非鱼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3.3 四味中药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中药复方抗5株致病菌感染效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用鱼及中药制剂
        5.1.2 试验日粮
        5.1.3 试验方法
        5.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5.1.5 攻毒试验
        5.1.6 指标测定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
        5.2.1 中药复方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测定
        5.2.2 中药复方对罗非鱼免疫指标的测定
        5.2.3 中药复方的广谱抗菌活性测定
    5.3 讨论
        5.3.1 中药复方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5.3.2 中药复方对罗非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5.3.3 中药复方对罗非鱼广谱抗病力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6)常用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漂白粉药液
二、高锰酸钾药液
三、硫酸铜药液
四、食盐溶液
五、敌百虫药液
六、漂白粉与硫酸铜混合液

(8)如何配用鱼体消毒药液?(论文提纲范文)

1. 漂白粉药液。
2. 高锰酸钾药液。
3. 硫酸铜药液。
4. 食盐溶液。
5. 敌百虫药液。
6. 漂白粉与硫酸铜混合液。

四、鱼体消毒药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斑马鱼模型的重楼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D]. 倪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药物代谢的影响[D]. 王桢月.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对虾和鲈鱼中丁香酚麻醉剂检测及残留自消除规律研究[D]. 彭勤. 广东海洋大学, 2018(02)
  • [4]大黄鱼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抗菌复方开发[D]. 张坤. 集美大学, 2016(05)
  • [5]水产养殖用药常识与注意事项(四)[J]. 王玉堂. 中国水产, 2010(05)
  • [6]常用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J]. 刘淑新. 福建农业, 2009(12)
  • [7]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J]. 杨保国,阮松树. 农村科学实验, 2008(06)
  • [8]如何配用鱼体消毒药液?[J]. 吴源天. 农家之友, 2007(09)
  • [9]常用鱼体消毒药液的配用[J]. 刘淑新. 齐鲁渔业, 2007(03)
  • [10]常用鱼体消毒液的配与用[J]. 张波,张强.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4(06)

标签:;  ;  ;  ;  ;  

鱼体消毒液的准确配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