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扩张效果初探

渠道扩张效果初探

一、河道扩卡作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宋妮,要威,李昌文[1](2021)在《重庆市綦江城区城市规划与防洪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重庆市綦江城区是典型的长江上游山区性河岸城市。近些年来,由于城市沿河扩建挤压行洪空间、防洪工程体系薄弱、河道构筑物阻水等原因,导致洪灾损失巨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开展水文分析计算,明晰了洪水组成及特征,提出了修建控制性水库、拆迁避让及实施河道整治、堤防建设的"三步"防洪策略;并借助于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整治措施的效果,创新地提出了綦江城区"扩-退-挡-蓄-管"综合治理的防洪治理思路。结果表明:提出的防洪治理思路可以使綦江城区达到50 a一遇防洪标准的治理需求。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城市防洪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邹小红[2](2021)在《郴州市西河综合治理生态水利建设规划》文中提出为推进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西河综合治理,确保西河水生态环境改善、流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实现西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营造"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水绿相应"的城市山水格局,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宜居利居乐居山水名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大举措。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3](2014)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我国首部涵盖整个长江流域,系统全面研究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流域防洪形势,指导长江流域防洪治理的专业规划。规划充分总结1998年防洪经验,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江湖关系、蓄泄关系变化对防洪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虑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洪安全的新要求,提出了防洪规划新成果,不论在灾害自然属性理论,还是灾害防治的实际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防洪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黄志文,许新发,唐立模,邬年华,游文荪[4](2017)在《赣江入鄱阳湖尾闾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规律分析》文中指出赣江尾闾在南昌段的裘家洲、扬子洲首次分为东、西河,其分流比变化特性直接影响到下游河道的稳定、防洪、航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影响分流比的因素众多,主要选取了过流条件和入湖水位两个因素,采用资料分析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赣江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特征。对1998年以来裘家洲分流口东、西汊的断面演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汊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过水面积增大是西河分流比增大的主要因素;西河入湖水力比降降低幅度较东河要小,东河甚至出现了倒比降,这些均是影响分流比的重要因素。为此,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东河入湖水位对分流比的影响相较于西河而言更为显着,水位的变化幅度与分流比的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而且随着流量的减少,对分流比的影响更为敏感;西河分流比的变化与流量呈线性关系,东河分流比与流量则呈幂函数关系。

李彬,郑国栋[5](2017)在《内河岸线调整长度对顺直河道的行洪影响》文中指出针对内河岸线调整长度对顺直河道行洪影响的问题,采用概化非恒定流模拟了河道拓宽比为0.30的顺直河道调整不同长度岸线后的河道行洪情况,从水面线、槽蓄量、分流比和水流流态等方面分析了其对顺直河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1)岸线调整长度增加,岸线调整区槽蓄量增加,岸线调整区分流比最小值与其极限值越接近;(2)岸线调整区对水面线起到沿程先降低后抬高、再降低再抬高的作用,存在不抬高河道水位的临界岸线调整长度与河宽比;(3)河道水位抬高最大值随着岸线调整长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大程度抬高河道水位的岸线调整长度与河宽比,河道水位抬高影响范围和水位抬高最大值均很小,主要集中在岸线调整区局部河段;(4)分析河段水流运动受岸线调整区进口"突扩"作用、出口"突缩"作用和岸线调整区槽蓄作用的共同影响。综上,可采用退堤的方式增加河道行洪能力,但需注意其对河道局部水位的抬高影响。

李彬,郑国栋,庄佳,王剑楠[6](2015)在《侵占滩涂对“葫芦”河段的行洪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概化的"葫芦"区河段,采用概化非恒定流,模拟了不同规模"葫芦"区的河道行洪情况,探究了"葫芦"河段滩区规模对其河道行洪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葫芦"区对其进(出)口起到引流减阻作用(坦化作用),对河道起到明显调蓄作用,河道拓宽比为0.30时效果最为显着;(2)"葫芦"区滩区分流能力随着河道拓展宽度的增加而增强,沿程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流量增加滩区分流比最大值断面向下游推移。总体来看,涨水时,滩区分流比减小;落水时,滩区分流比增加,且较断面流量过程有一定相位延迟;(3)河道拓宽比0.30可作为一般河道"葫芦"区保留宽度的下限,河道"葫芦"区的实际保留宽度需视情况具体分析。

金中武,卢金友,吴华莉[7](2014)在《铜锣峡壅水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锣峡峡谷壅水作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其对上游重庆主城区河段洪水位的影响。针对这一热点问题,该文通过河工模型试验成果和原型实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天然情况及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后峡谷壅水规律,包括峡谷产生壅水的临界流量、壅水强度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天然情况下峡谷开始产生壅水的流量约为15000 m3/s,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增大,峡谷壅水作用逐渐增强,壅水作用可影响至重庆主城区河段嘉陵江汇口附近;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后,坝前水位低于155 m时,峡谷壅水作用与天然情况下基本一致,坝前水位高于155m时,峡谷壅水作用相对天然情况下有所减弱,壅水作用的临界流量约为12000 m3/s–13000 m3/s;相对上游来流量和三峡坝前水位而言,铜锣峡峡谷壅水作用对重庆主城区河段洪水位增加没有控制性作用;而拓宽铜锣峡峡谷段河宽可削弱或消除峡谷壅水作用,对重庆主城区防洪有利。

胡光伟[8](2014)在《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洞庭湖的水沙演变是引起洞庭湖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子,尤其是三峡水库运行后,荆江三口来水来沙的剧烈变化是导致江湖关系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因此,系统研究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洞庭湖研究的前沿课题。全面分析洞庭湖水沙演变与变异规律,重点探讨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为洞庭湖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论文立足于地理学和水文学,以水文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水资源与环境科学及工程水文学等学科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双累积曲线法、累积滤波器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并充分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DPS,科学计算软件Matlab以及ArcGis、MapInfo和CorelDraw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江湖关系即将发生新的调整过程。洞庭湖区河流水系发达,江湖关系复杂,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后,三口入湖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引起洞庭湖区的连锁反应,湖区蓄洪能力、江湖生态系统稳定性、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和泥沙淤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江湖关系面临新的调整过程。(2)基于时间序列变异理论,采用过程线法、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等多种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入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洞庭湖冲淤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Ⅰ)湖南四水入湖水沙变化。四水入湖水量除湘水有增加趋势外,其余均呈微弱的衰减趋势,而入湖沙量则均呈较显着衰减趋势,入湖水沙量均处于少水(沙)期;历年水沙变化有明显突变特征,且输沙量变化呈强持续性;四水径流量分别有23a、23a、24a和33a的周期性,输沙量有21a、20a、22a和13a的周期性;四水入湖水量和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特征较明显,特别是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径流集中于5~7月,输沙集中于6~7月。(Ⅱ)荆江三口入湖水沙变化。三口入湖水沙量均呈显着衰减趋势,输沙量衰减趋势更为显着,入湖水沙量均处在一个少水(沙)期;历年水沙变化有明显突变特征,均表现为强持续性;三口径流周期分别为16a、31a、31a,输沙周期分别为33a、31a、31a;三口入湖水沙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占全年的比例均在90%以上,径流输沙均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三口分流洪道萎缩速度加快,枯季三口断流天数显着增多。(Ⅲ)城陵矶出湖水沙变化。出湖水沙量均呈减少趋势,径流序列分为1951~1970年多水期和1971~2011年的少水期,输沙序列分为1951~1982年多沙期和1983~2011年少沙期;城陵矶径流和输沙序列分别在1971年和1982年发生了突变,分别具有35a和31a的周期性特征;径流输沙年内分配不均匀,分别集中在每年的7月和4月。(ⅣV)湖泊冲淤变化。洞庭湖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形成、扩大、破碎和解体的过程变化。1951~2011年洞庭湖淤积泥沙总量627173×104t,年均淤积量为10282× 104t,洞庭湖平均淤积厚度达1.56m,年均淤积厚度约为2.56cm。淤积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洞庭湖,七里湖现已淤平。(3)洞庭湖水沙变异诊断。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江湖关系先后发生了多次较大调整过程。探讨了水沙变异识别的系统流程和方法,采用累积滤波器法、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水沙变化的趋势性、突变点、持续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和诊断。(Ⅰ)趋势性:三口、四水和城陵矶径流和输沙均呈衰减趋势,且输沙衰减趋势更为显着;(Ⅱ)突变点:三口入湖径流输沙序列分别在1977年和1990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四水径流序列未发生突变,输沙序列在1996年附件发生了突变;城陵矶径流序列在1971年发生了突变,输沙序列在1982年发生了突变;(Ⅲ)持续性:三口、四水和城陵矶径流输沙均表现出正持续性;(Ⅳ)周期性:三口、四水和城陵矶径流序列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1a、23a和35a,输沙序列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1a、21a和31a。(4)在对荆江—洞庭湖河网结构进行概化的基础上,建立江湖联合水沙数学模型对洞庭湖区水沙耦合过程进行模拟,分别构建多变量自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影寻踪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洞庭湖入出湖水沙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通过SVM模型模拟径流量的最大误差百分比为2.84%,其余误差均在2%以内,输沙量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5.22%(2007年),其余误差均在2%以内,SVM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信度较高,可以用来对洞庭湖出湖水沙进行预测。(5)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从防洪安全(水多)、缺水安全(水少)、水质安全(水脏)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区面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并对影响湖区水资源安全的因素进行了探讨。(Ⅰ)水量安全的影响:水量安全包括防洪安全和缺水安全两个方面,三峡水库建成后洞庭湖的防洪形势有所好转,但三峡并不能完全解决洞庭湖的防洪安全问题,湖区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另外随着三口入湖水量的减少,洞庭湖的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a)防洪安全:①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库对长江上游洪水具有一定的削峰作用,洞庭湖的防洪压力有所减轻;②但三峡水库并不能够完全解决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问题,洞庭湖区一直是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洞庭湖自身的防洪作用依然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③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减少了荆江三口入湖沙量,有利于减轻洞庭湖的泥沙淤积;④但三峡运行初期将会对长江干流河道造成冲刷,进一步加剧湖口出流顶托作用,不利于湖区的防洪排涝,且水库调度作用使后洪水过程历时延长,对湖区防洪造成不利影响。(b)缺水安全:三峡水库拦截了上游的大量泥沙,坝下游清水下泄导致长江干流冲刷,河床下切,枯水期时间延长,流量减小,枯水位显着下降,不利于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湖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荆江三口入湖水量锐减至475×108m3/a(2003~2010年),导致湖区连年季节性缺水,枯季荆江三口断流天数逐年增加,2006年藕池河西支断流天数达336d,刷新了历史断流天数记录。洞庭湖近几年持续出现水位偏低、湖泊面积不断萎缩,致使洞庭湖区严重的缺水形势。(Ⅱ)水质安全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入湖水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受到较大影响。①湖区水质污染逐渐加剧,水体TN和TP的浓度呈上升趋势,湖区各水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以入湖口水域最大,湖体水域次之,出湖口水域最小;湖体水质表现为东洞庭湖劣于南洞庭湖,南洞庭湖劣于西洞庭湖。②2007年以前洞庭湖Ⅱ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Ⅲ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以后洞庭湖Ⅱ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Ⅲ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各年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均为100.0%,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洞庭湖水质的水期变化较为明显,汛期水质较好,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状况均为优,而非汛期水质较差。③洞庭湖富营养化状态从1991~2007年的中营养化到2008~2010年的轻度富营养化。三峡工程运行后将对洞庭湖富营养化带来影响:一方面,洞庭湖来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从而TN、TP、CODMn等浓度上升;另一方面,来沙量减少导致SS减少,进而导致SD提高和Chla增加。④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洞庭湖富营养化预测模型,经检验,TN、TP、CODMn、Chla、SD模型均能够满足预测要求,预测结果表明:各污染物浓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⑤洞庭湖CODMMn、TN、TP的多年平均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963740t、699935t、50073t。枯水期:11 月份CODMn、TN、TP 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水环境容量分别衰减10757t、289t和24t;1~4、12月份水环境容量在蓄水前后变化不大。丰水期:10月份的水环境容量变化最大,主要是因为10月开始蓄水,洞庭湖的净化能力受到影响。⑥洞庭湖区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是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污染,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地表径流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洞庭湖的N、P元素超标主要是面源污染引起的。(Ⅲ)饮水安全的影响。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等对湖泊水体的污染,湖区水质性缺水形势越来越严重,需要解决饮水安全的人口已达350.3万人,占全省的24.5%,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①洞庭湖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人畜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荆江三口入湖水量锐减,湖区降水持续偏少也加剧了湖区的旱情;另外,湖区改水工作步履维艰是农村饮水困难的现实情况。②三峡工程运行后,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下泄流量比多年平均流量减少7890m3/s,枯水期1~3月份流量增加1170~1760m3/s,4月份流量减少370m3/s,5月份流量增加3760m3/s,洪水期6~9月份流量变化不大。荆江三口入洞庭湖的水量显着减少,湖区潜水位下降,尤其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③最后提出解决湖区饮水安全的措施。首先应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做到取水与治污相结合,加大湖区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饮水安全的管理。

侯卫国,胡春燕,谢作涛[9](2011)在《长江南京八卦洲河段演变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收集长江南京八卦洲河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该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及其河道演变趋势。目前,八卦洲左汊分流呈现缓慢减小态势,对左汊内重要企业码头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针对八卦洲河段存在的问题及两岸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八卦洲河段治理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数学模型对洲头鱼嘴、左汊进口切滩、疏浚扩卡等几类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对汊道内上坝和皇厂河两处实施扩卡,可使左汊绝对分流比增加值最大。研究成果可为本河段下一步系统整治提供参考借鉴。

张鸿清[10](2011)在《河道节点对河床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河道节点包括天然节点和人工节点两类。在实际工程中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人工节点工程。这些节点工程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其周围局部和附近一段河道的水沙特性以及河床冲淤,从而影响河道的生态,两岸堤的安全以及防洪等。因此研究河道人工节点对河床变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穿河涵洞常常在引水工程中被采用。涵洞一方面可作为穿河构筑物发挥引水的功能;另一方面在有些河道为了调节上游的河床冲淤,涵洞又可作为节点发挥其作用,使得涵洞上游水流流势和泥沙冲淤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涵洞所在河道的河床。因此,本次试验主要对人工节点中的穿河涵洞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利用物理模型研究的方法,以漳河穿河涵洞为背景,在不可展宽河道上就两种洞顶高程方案下的圆弧形,梯形,箱形三种截面涵洞对河床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取得一定成果:在水位方面,得到了两洞顶高程的三种涵洞河床两岸水位大小关系、上游水位最大抬高位置、上游河床壅水程度和范围以及与无涵洞时河床水位的关系等特点;在横向流速方面,对比了建涵洞前后上下游各断面的横向流速大小、横向流速分布曲线形状、河道主流线位置以及迎水面附近河床流速的变化规律;在河床冲淤方面,得到了两洞顶高程方案的三种涵洞上游段各断面的河床冲淤以及下游河床局部变形的特点,并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所得结论为穿河涵洞截面的选择和洞顶高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河道扩卡作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道扩卡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綦江城区城市规划与防洪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綦江防洪问题原因分析
    (1) 城市沿河扩建发展挤压行洪空间。
    (2) 堤防建设未达标。
    (3) 河道内建筑物阻水严重。
    (4) 缺乏控制性防洪水库。
    (5) 防洪管理不到位,防洪意识不强。
2 綦江防洪策略分析
    (1) 綦江城区上游具备修建控制性水库条件。
    (2) 实施“退滩还河”给洪水出路。
    (3) 结合城市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堤防建设。
3 綦江防洪治理思路
    (1) “扩”。
    (2) “退”。
    (3) “挡”。
    (4) “蓄”。
    (5) “管”。
4 结 论

(2)郴州市西河综合治理生态水利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西河流域基本概况
2 规划范围
3 总体布局
4 规划任务
5 规划内容
    5.1 防洪规划
    5.2 河道整治规划
    5.3 水环境保护规划
    5.4 水景观建设规划
6 效益分析

(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项目)概况
2 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
    2.1 工程设计的难点
    2.2 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3 已获工程项目的科技成果、专利、奖项
4 工程运行情况

(4)赣江入鄱阳湖尾闾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赣江东西河分流比变化特性
3 分流比与汊道演变关系
    3.1 裘家洲演变分析
    3.2 分流比与汊道演变分析
4 分流比与入湖水位关系
    4.1 入湖水位变化分析
    4.2 东西河分流比与入湖水位敏感性试验
5 结论

(5)内河岸线调整长度对顺直河道的行洪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条件
    1.1 模拟河段概述
    1.2 模型边界条件
    1.3 模型建立及模拟工况
2 成果分析
    2.1 河道水面线
    2.2 槽蓄量
    2.3 分流比
    2.4 水流流态
    2.5 进出口局部水头损失影响分析
3 结语

(8)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流域水系
    2.4 气象水文特征
    2.5 土壤植被
    2.6 人口和社会经济
    2.7 生态环境
    2.8 洞庭湖历史演变与江湖关系变化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洞庭湖区水文泥沙特征与湖泊冲淤时空变化
    3.1 洞庭湖入湖水文泥沙条件变化
    3.2 湖泊冲淤时空变化
    3.3 洞庭湖出湖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洞庭湖水沙变异诊断与影响机理分析
    4.1 水沙序列及其变异
    4.2 水沙序列变异识别与诊断
    4.3 洞庭湖区水沙变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工程运行后江湖水沙交互作用模拟分析
    5.1 面向复杂系统的水文建模技术
    5.2 长江与洞庭湖水沙交互数学模型及分析
    5.3 三峡建库后的洞庭湖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水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6.1 洞庭湖区的洪旱灾害形势
    6.2 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水量安全的影响
    6.3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6.4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防治措施
    6.5 洞庭湖区缺水安全防治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水质安全的影响分析
    7.1 洞庭湖水质污染状况
    7.2 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7.3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分析
    7.4 洞庭湖区水质污染的形成机制分析
    7.5 洞庭湖区水质污染防治措施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分析
    8.1 洞庭湖区饮用水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8.2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区饮用水安全的影响
    8.3 洞庭湖区饮用水安全治理措施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长江南京八卦洲河段演变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河道近期演变
2 河道演变的负面影响
3 治理对策探讨
4 结论与建议

(10)河道节点对河床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对河道节点研究综述
        1.2.1 河道天然节点研究
        1.2.2 河道人工节点研究
    1.3 本文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河道概况与模型设计
    2.1 河道概况
        2.1.1 漳河概况
        2.1.2 涵洞节点所在河段概况
        2.1.3 漳河河道演变
    2.2 模型设计
        2.2.1 试验简介
        2.2.2 涵洞设计
        2.2.3 模型设计相似条件及各比尺确定
        2.2.4 模型观测水位、流速断面选择
        2.2.5 模型沙选择
        2.2.6 模型进出口边界条件
        2.2.7 模型验证
第3章 节点对河床水位的影响
    3.1 无涵洞节点时河道沿程水位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洞顶高程为46m的三种涵洞节点对河床水位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洞顶高程为48m的三种涵洞节点对河床水位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点对河床水流横向流速分布的影响
    4.1 无涵洞节点时河床横向流速分布试验
    4.2 三种涵洞节点对上下游河床横向流速分布的影响试验
        4.2.1 常年来水工况下横向流速分布试验结果及分析
        4.2.2 三年一遇洪水工况下横向流速分布试验结果及分析
        4.2.3 五十年一遇洪水工况下横向流速分布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点对河床冲淤的影响
    5.1 涵洞节点上游段河床冲淤分析
        5.1.1 洞顶高程为46m的三种涵洞节点上游附近河床冲淤结果及分析
        5.1.2 洞顶高程为48m的三种涵洞节点上游附近河床冲淤结果及分析
    5.2 涵洞节点下游河床局部冲淤分析
        5.2.1 洞顶高程为46m的三种涵洞节点下游局部变形分析
        5.2.2 洞顶高程为48m的三种涵洞节点下游局部变形分析
    5.3 涵洞节点下游河床局部防冲和岸堤安全建议及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四、河道扩卡作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綦江城区城市规划与防洪策略研究[J]. 宋妮,要威,李昌文. 人民长江, 2021(11)
  • [2]郴州市西河综合治理生态水利建设规划[J]. 邹小红. 湖南水利水电, 2021(02)
  • [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A].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3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4
  • [4]赣江入鄱阳湖尾闾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规律分析[J]. 黄志文,许新发,唐立模,邬年华,游文荪. 人民长江, 2017(24)
  • [5]内河岸线调整长度对顺直河道的行洪影响[J]. 李彬,郑国栋. 人民珠江, 2017(08)
  • [6]侵占滩涂对“葫芦”河段的行洪影响[J]. 李彬,郑国栋,庄佳,王剑楠. 水利水电技术, 2015(12)
  • [7]铜锣峡壅水作用机理研究[J]. 金中武,卢金友,吴华莉.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4(05)
  • [8]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D]. 胡光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长江南京八卦洲河段演变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J]. 侯卫国,胡春燕,谢作涛. 人民长江, 2011(07)
  • [10]河道节点对河床变形的影响研究[D]. 张鸿清.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

标签:;  ;  ;  ;  

渠道扩张效果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